<p class="ql-block">遠眺白佛山</p> <p class="ql-block">白佛山又名峗山、金螺山(傳說佛祖出游乘坐的金螺遺落于此,化作金螺山)、白虎山(傳說曾經(jīng)有白虎出沒),海拔370米,十里長山最南首,如巨龍對天長嘯,若猛虎橫臥東原,危巖絕壁,古人稱其“山勢奇絕”。從山前遠眺,整座山如一尊對天常笑的彌勒佛,威嚴(yán)大方,因山石呈白色,又名“白佛山”。</p> <p class="ql-block">佛手廣場(施無畏印巨型佛手雕塑)</p> <p class="ql-block">“同心至境”雕塑</p> <p class="ql-block">白佛山入口</p> <p class="ql-block">慈航普渡(觀音菩薩在北方顯現(xiàn)的道場)</p> <p class="ql-block">觀音苑是一面浮雕照壁,中間的觀音慈眉善目,善財童子在兩側(cè)謹(jǐn)聽慎動,氣勢沖天的盤龍一邊一個。</p> <p class="ql-block">高聳入云的阿育王石柱,柱高16米,柱子頂端有四只背對背蹲踞的石獅,蓮花四周分別雕有象、牛、馬、獅四種動物,這些獸類是婆羅門教諸神所用的四種座騎,東方是象、南方是馬、西方是牛、北方是獅,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阿育王是印度古代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原名阿輸迦,意為“無憂”,故又稱“無憂王”。公元前303至公元前232年在位,統(tǒng)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和今阿富汗,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幅員遼闊的奴隸制帝國,佛教被尊為國教,被尊為印度古代最偉大的皇帝。阿育王石柱于19世紀(jì)出土后,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征,1950年印度政府決定將其柱頭作為國徽圖案。</p> <p class="ql-block">圣水觀音廣場</p> <p class="ql-block">圣水觀音雕塑廣場總體呈圓形,半徑50米,主雕塑高20米,主雕塑下方是“天龍八部”雕塑,雕塑四周設(shè)計12生肖許愿池,鐘鼓環(huán)音廊等景觀,雕塑、噴泉、燈光等各系統(tǒng),伴隨佛教音樂,不斷變幻各式造型和顏色,呈現(xiàn)莊嚴(yán)、神圣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白佛山牌坊</p> <p class="ql-block">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墻</p> <p class="ql-block">三教寺建于公元1167年,大殿內(nèi)自左至右祀老子、釋迦牟尼、孔子像,是為儒釋道三教,謂為“同悟一心”。“以儒為表,以道為里,以釋為歸,故稱三教也。”</p> <p class="ql-block">大明萬歷年間摩崖石刻《白佛山贊》</p> <p class="ql-block">隋窯始鑿于隋開黃七年,窯內(nèi)釋迦牟尼主佛像通高6.7米,結(jié)跏趺于束腰仰蓮座上,螺紋肉髻低平,面相渾圓,手施無畏與愿印,著雙領(lǐng)下垂式袈裟,被專家譽為“中原隋代第一佛”。傳說元代時,從南方來了一個方士,為了防止佛光照到東原大地而出偉人,在大佛前修筑了一道石墻,從此阻擋了佛光。</p> <p class="ql-block">因玻璃門關(guān)閉未能入內(nèi),借用網(wǎng)上窟內(nèi)照片一張。</p> <p class="ql-block">白佛山頭危石累累</p> <p class="ql-block">白佛山石窟造像共有大小造像134尊,分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窯和露天造像。</p> <p class="ql-block">游客遠眺舍利宮</p> <p class="ql-block">煙雨濛濛中的世界上最大的舍利宮,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高66米,殿內(nèi)供奉佛舍利84000粒。</p> <p class="ql-block">舍利宮平面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陵县|
太仓市|
潮州市|
茂名市|
怀宁县|
普洱|
宁陕县|
游戏|
弥勒县|
囊谦县|
常州市|
玉环县|
五峰|
会昌县|
沐川县|
屯门区|
石狮市|
永州市|
宁明县|
阳朔县|
博白县|
紫金县|
确山县|
平南县|
义马市|
阳江市|
永城市|
清流县|
东辽县|
江阴市|
新巴尔虎右旗|
石屏县|
南充市|
庆云县|
奉贤区|
南涧|
托克逊县|
沽源县|
伽师县|
钦州市|
阿拉善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