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西合璧的石庫門是上海的文化符號。</p><p class="ql-block">石庫門因其中西合璧的特點以及連排成片的宏大規(guī)模,被稱之為中國建筑史上的奇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庫門曾是上海人主要的居住建筑。它承載著上海厚重的歷史文脈和海派文化,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滄桑變遷,是上海人幾代人的記憶和情結(jié)。</p> <p class="ql-block">石庫門門框是石庫門中西融合風格的最明顯的特征。也是石庫門名稱的由來。(門框用石條圍起來,便有了“石箍門”一說,由諧音演變到石庫門)。</p> <p class="ql-block">石庫門弄堂口的過街樓。</p> <p class="ql-block">石庫門建筑的曬臺,一方小天地。</p> <p class="ql-block">石庫門的客堂間</p> <p class="ql-block">石庫門廂房</p> <p class="ql-block">隨著城市的發(fā)展,石庫門慢慢淡出了人們視野,大片石庫門建筑群被林立的高樓取代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嘆今天充滿煙火氣的石庫門里弄已經(jīng)幾乎看不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四名邨(也叫四明村)2005年5月18日被正式命名為“文化名人村”。這里住過浪漫詩人徐志摩,世界文壇巨匠泰戈爾,影星胡蝶,魯迅的堂弟周作人等名人明星。</p> <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忘了具體是哪一年拍的了。膠片年代,應該有二十多年了吧。照片中的石庫門建筑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取代的是蘇河灣等建筑群。此照是名符其實的歷史照片了。</p> <p class="ql-block">早年蘇州河浙江路橋邊的石庫門建筑</p> <p class="ql-block">消失了的大中里</p> <p class="ql-block">人去樓空的東斯文里</p> <p class="ql-block">海寧路一帶的石庫門建筑群。從左到右依次為鴻安里,德年新邨,公益坊。公益坊已拆光了,其他的也已人去樓空。</p> <p class="ql-block">已經(jīng)消失的泰華里,廣興里,德興里。</p> <p class="ql-block">江西北路至西藏北路大片石庫門建筑群。現(xiàn)除個別石庫門建筑保留外巳全部拆除。</p> <p class="ql-block">這張雪景是海寧路一帶石庫門最后的“遺像”!</p> <p class="ql-block">浙江路橋南面的石庫門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已完成征收,動遷的楊樹浦路一帶石庫門。</p> <p class="ql-block">作為一個攝影人,我無法扭轉(zhuǎn)乾坤,阻止石庫門的消失,只能用相機記錄石庫門的變遷和現(xiàn)狀。因為我明白:今天的記錄,明天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在挖掘機面前,石庫門的脆弱顯而易見。</p> <p class="ql-block">百年建筑,煙飛灰滅!</p> <p class="ql-block">楊樹浦路石庫門拆除</p> <p class="ql-block">這些被整體切割下來的門頭據(jù)說要保護起來。</p> <p class="ql-block">石庫門的廢墟周圍,一座座高樓正在矗起,一輛共享單車駛過,點綴了畫面,也告訴了年代。</p> <p class="ql-block">周邊隱隱露出的高樓正在“蠶食”石庫門。</p> <p class="ql-block">董家渡</p> <p class="ql-block">老城廂</p> <p class="ql-block">新康里。名字好,如今不“新”也不“康”了。</p> <p class="ql-block">到處可見觸目驚心的拆字</p> <p class="ql-block">根沒了,枯萎是必須的!</p> <p class="ql-block"> 大中里殘垣斷壁中,一根石庫門門框殘留的石柱在血色殘陽中仰天挺立,像一尊墓碑,更像一個大大的感嘆號!</p> <p class="ql-block">拆遷前的各種征收標語掛滿石庫門里弄。一個時代一種特定口號,必須記錄下來。</p> <p class="ql-block">老百姓告別了石庫門,石庫門何去何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向往美好生活是老百姓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作為上海人傳統(tǒng)民居建筑,石庫門有有歷史,有文化。石庫里誕生了中國共產(chǎn)黨。黨的幾次大活動都在石庫門。如果說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按邏輯推理,沒有石庫門就沒有新中國。從石庫門到新中國,可見石庫門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p> <p class="ql-block">中共一大會址</p> <p class="ql-block">中共二大會址</p> <p class="ql-block">淮海中路567弄新漁陽里6號,一幢二樓二底的百年石庫門建筑,是團中央機關(guān)舊址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虹口區(qū)山陰路69 弄90號(原施高塔路恒豐里104號),一幢坐北朝南磚木結(jié)構(gòu)單開間三層新式石庫門住宅,是1927年中共江蘇省委機關(guān)舊址。</p> <p class="ql-block">上海山西北路457弄吉慶里12號是吳昌碩故居。一幢三開間兩廂房兩層的石庫門建筑。大門上有兩層門楣,一層圓弧形,一層三角形,中間鑲有西式山花。</p> <p class="ql-block">甲秀里,毛澤東舊居。</p> <p class="ql-block">亭子間,通常指石庫門房子一樓和二樓樓梯拐彎處一個朝北的小房間,下層是灶間,上層是曬間,因為朝北,冬冷夏熱,房間面積又小,是整棟石庫門房子中條件最差的居室。但這個小小的亭子間,卻是二、三十年代不少文藝界人士的棲身之所,創(chuàng)造了大量頗具影響力的作品。由此誕生了中國文學史上的新流派“亭子間文學”。</p> <p class="ql-block">魯迅、蔡元培、郭沫若、巴金、茅盾等都住過石庫門房子,是“亭子間文學”代表作家</p> <p class="ql-block">著名建筑學家阮儀三教授說,目前上海對老弄堂石庫門的保護,可概括為四種:一是以新天地為代表的商業(yè)模式,二是以田子坊為代表的商民混居模式,三是建業(yè)里的推倒重來模式,四是步高里的改善型修繕模式。究竟哪一種更好,或者有沒有第五種更好的辦法,目前無法達成社會共識。</p> <p class="ql-block">新天地是不是石庫門改造利用中的一個商業(yè)模式。從商業(yè)開發(fā)的角度來看,它是成功的。</p> <p class="ql-block">有石庫門建筑群組成的老碼頭創(chuàng)意園區(qū),低調(diào)地呈現(xiàn)在黃浦江邊。沒有太多的商業(yè)喧囂,有的是寧靜和休閑。</p> <p class="ql-block">石庫門建筑得到充分利用和保護。</p> <p class="ql-block">田子坊是由上海特有的石庫門建筑群改建后形成的時尚地標性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聚集區(qū),人們往往將田子坊稱為“新天地第二”。</p> <p class="ql-block">步高里采取的是改善型模式,似乎不夠徹底。</p> <p class="ql-block">建業(yè)里曾是上海最大的新式石庫門里弄建筑群。建業(yè)里采取的是推倒重來,復制了一個建業(yè)里。重建后的建業(yè)里有地庫,獨家電梯儼然變身為豪宅。從石庫門到“別墅”,作為上海市第二批優(yōu)秀近代保護建筑的建業(yè)里已經(jīng)是名存實亡。</p> <p class="ql-block">豐盛里項目位于南京西路歷史風貌區(qū)內(nèi),遵照規(guī)劃要求,保留原有的建筑風貌,按照上海石庫門里弄建筑特色打造特色建筑,創(chuàng)造具有海派文化特征的城市空間。</p> <p class="ql-block">有“海上第一名園”之稱的張園,擁有28種不同風格的石庫門里弄建筑。目前正在進行保護性改造。未來張園將堅持傳統(tǒng)海派文化與國際時尚文化相融合,文商旅聯(lián)動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改造后的張園房子更漂亮了,但原本的活色生香一去不復返了。為了再見當年,只能用老照片貼在窗戶,門框里。有點滑稽,有點無奈。</p> <p class="ql-block">改造前的張園。居民在曬太陽。</p> <p class="ql-block">拍攝石庫門二十多年,除了記錄了石庫門建筑的漸行漸遠乃至消失外,我還拍攝了大量生活在石庫門里弄里的老百姓生活狀態(tài),以及原汁原味的石庫門市井風俗風情。和拍建筑相比,百姓生活更讓我感嘆,感動,感悟!</p> <p class="ql-block">隨著石庫門的消失,再也看不到弄堂里清晨排隊倒馬桶的老老少少和煤球爐升起的裊裊煙霧;再也看不到在自家門前搖著蒲扇喝著小老酒納涼的爺叔和弄堂口“老皮匠”忙碌的身影;再也 聽不到傍晚家家戶戶飯菜飄香時大人叫小孩回家吃晚飯的聲音;再也無法邂逅永遠西裝筆挺,柱著拐杖,一臉得意的老克勒……。原本石庫門弄堂里的喧囂繁忙和活色生香一去不復返了!毫 無疑問,隨著一批又一批的石庫門退出歷史舞臺,消失的不僅僅是風貌,還有風情。這種只有在石庫門里才有的原汁原味的上海市井風俗,里弄風情在今天看來是如此的彌足珍貴! </p> <p class="ql-block">石庫門里老克勒。居住環(huán)境再簡陋,出門一定是西裝畢挺,禮帽墨鏡加手杖。</p> <p class="ql-block">老克勒是石庫門文化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搬家前最后的留念</p> <p class="ql-block">難忘“光榮退休”</p> <p class="ql-block">蝸居在4個平米陋室里的一對70多歲的老人在觀看“藍天下的至愛”慈善活動電視直播。</p> <p class="ql-block">蘋果手機巨幅廣告中的人物驚訝地看著石庫門里弄的人們。</p> <p class="ql-block">毎天清晨的“必修課”。</p> <p class="ql-block">爆米花是童年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時髦出行</p> <p class="ql-block">瞧這一家子</p> <p class="ql-block">夏日時光</p> <p class="ql-block">孩子百日稱體重</p> <p class="ql-block">石庫門婚禮。</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竹桿,藤拍,弄堂,麗日—石庫門生活進行曲。</p> <p class="ql-block">拆遷前的東臺路。曾經(jīng)是上海聞名遐邇的古董市場。</p> <p class="ql-block">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石庫門弄堂風情</p> <p class="ql-block">即將要完成歷史使命的“郵差”。</p> <p class="ql-block">燒高香</p> <p class="ql-block">“萬國旗”是石庫門弄堂一大獨特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童年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老鷹捉小雞</p> <p class="ql-block">磨刀人。許多老行當將會隨著石庫門的消失而消失。</p> <p class="ql-block">簡陋但生意火紅的理發(fā)鋪。</p> <p class="ql-block">弄堂口皮匠生意停不下來。</p> <p class="ql-block">打拼20年的小皮匠瀕臨失業(yè),求媒體幫助。</p> <p class="ql-block">修鐘表匠。</p> <p class="ql-block">撥火罐,很受百姓青睞。</p> <p class="ql-block">拆除的石庫門建筑最后時尚一把。涂鴉是它最后告別宣言。</p> <p class="ql-block">隨著城市發(fā)展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簡陋偪仄的石庫門居住環(huán)境已不再適合人們居住。漸行漸遠的石庫門承載上海的海派文化和上海人難以忘懷的記憶。石庫門里有歷史,有文化,有故事;石庫門里有鄉(xiāng)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鄯善县|
三原县|
师宗县|
潜山县|
北票市|
贵港市|
靖边县|
合山市|
沾化县|
天气|
邯郸县|
高平市|
娱乐|
铜鼓县|
新巴尔虎右旗|
西安市|
宜城市|
本溪市|
蒙山县|
伊春市|
达州市|
肇东市|
韶关市|
吉水县|
马尔康县|
榆社县|
鲜城|
游戏|
英德市|
大足县|
安阳市|
博罗县|
河池市|
兴山县|
呼伦贝尔市|
应城市|
双鸭山市|
江山市|
通化县|
和田市|
乐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