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家父的復員軍人證書</span></p> <p class="ql-block">最近幾天,抗美援朝影片《長津湖戰役》在網上火了。我也看過中美兩個版本的相關記錄片,也注意到各方面對這部影片的評論。無論是抗美援朝神劇還是真實的記錄,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不忘這段歷史與初心,善待那些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而流血獻身的英雄,才是我們今天必須要牢記的責任和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春節期間,因武漢疫情我被困在大別山動彈不得,這就與作為抗美援朝老兵的家父有過多次深談。<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親回憶起他經歷的抗美援朝戰爭,總是眼含熱淚,仿佛那些犧牲的戰友還在他眼前一樣。那一份痛苦和復雜的心情,我一時還無法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但家父每一次講完戰爭故事的一些細節后,總是不忘說一句:“戰爭是非常殘酷的,和平年代走過來的人,根本就不懂它的殘酷。” 我曾答應過家父,為他的平生做一點記錄。看完《長津湖》,我這才利用國慶假期的空閑寫了這篇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記錄片截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當年24軍72師351炮團跨過鴨綠江的畫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72師351炮團進入朝鮮時的護衛與戒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72師351炮團所屬的高炮防衛部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72師351炮團所屬的警衛部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72師351炮團所屬的榴彈炮群在對敵作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為351炮團轉移開道的部隊。以上均為72師351炮團抗美援朝戰爭實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72師351炮團所屬的榴彈炮群(退役后的炮陣展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鄧華司令員(前排居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0年春節疫情期間,家父與我講述他的抗美援朝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抗美援朝戰爭中,決定性的幾仗是鄧華指揮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父今年91歲了,除有些耳背以外,身體還算康健。他喜歡喝一點小酒,當然還得有他中意的幾樣小菜。如今老爺子的酒量控制在半兩或一兩之間,一般都是度數不高的中國勁酒或海馬貢酒,可一喝上酒也就打開了他的話匣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父當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二十四軍七十二師351團的戰士。于1949年12月參軍,1952年8月第二批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時年21歲),1953年5月戰場負傷。1953年7月27日,朝鮮戰爭簽訂停戰協定,之后父親被撤回國內治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父說,一提到抗美援朝的朝鮮戰爭,世人都只記得彭老總,但實際上主要是鄧華打的,當時鄧華是志愿軍副司令員兼副政委,13兵團司令員(轄38、39、40、42軍),也就是解放海南島的部隊。1950年首批入朝部隊六個軍約22萬人,雖阻擋住了美軍北進的步伐,但打第一次戰役打得很艱苦,主要采用大規模正面迎敵的戰術,而未聽取鄧華的“誘敵深入,在運動中殲敵”的建議,結果<span style="font-size:18px;">折損了九兵團一部以及180師。</span>故后來彭老總說:“未聽鄧華言,吃虧在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約是1952年4月,彭老總因身體原因回國了,由鄧華代司令員,彭總、林總都看好鄧華的能力。后來入朝參戰的部隊也越來越多,戰場上從第二次戰役開始,到最后的第五次戰役,包括秋季戰術反擊、上甘嶺戰役、金城戰役等都是鄧華指揮的。當時叫“以戰止戰”。因為有了這些戰績,才把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逼到了談判桌前,并簽訂了朝鮮戰爭停戰協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部隊進攻受阻,常常用到我們炮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到老爺子自己,他說由于當年他是高小文化程度,在部隊還算個能讀書看報的,他擔任351團團部文書,相當于現在的宣教科長。在那個年代讀書人不多,但家父自小至今記憶力很好,所以團部首長知道他能做個記錄、讀個報、辦個墻報什么的,馬上就調他去團部了。然而,七十二師是炮兵師,351團更是炮兵師里的王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些艱苦的歲月,其實一直都留在老爺子的記憶里。他說,24軍主要布防在朝鮮的五圣山地區,之后72師一度駐防元山港,351團稍微靠后一些。后來24軍受命接替12軍守上甘嶺,包括黃繼光、邱少云等都是上甘嶺戰役涌現的英雄人物。在朝鮮戰爭中包括12軍在內,很多部隊差不多都打光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在戰場上,當我方</span>部隊進攻受阻時,常常會動用到我們這個團。”老爺子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51團是清一色大口徑的榴彈炮。由于缺乏空軍的配合作戰,部隊還裝備有高炮部隊護衛。炮團的大炮不僅射程遠,火力猛,而且殺傷力巨大。“一旦動手打起來,則是鋪天蓋地的轟炸,351團一上去就把美國佬給打懵了”。老爺子說,炮彈落下來,方圓一二十米內皆為焦土,寸草不生。他說:初上戰場,見一個個大活人瞬間被炮彈撕裂得肢體殘缺,血肉橫飛,有的甚至腸子、腦漿流了一地,親臨其境的士兵多少是害怕的。在和平年代,誰又見識過這樣的陣仗?可是見多了死亡,每個“新兵蛋子”都學會了靈活機智,向死而生,只有這樣的戰士才能活下來。但戰爭的慘烈至今讓他久久不能忘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他不看演的戰爭片,覺得不太真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爺子講這些戰場故事時神情疑重,雙眼里滿是濕潤。他說,他不愿再看戰爭片。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很多后來拍的戰爭片都跟實際的戰爭場景大相徑庭。比如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戰場上負傷的戰士不哭。這就跟戰場完全不一樣。那時候志愿軍沒有美軍那么多的嗎啡。一場戰斗下來,戰壕和坑道里的傷兵缺胳膊斷腿,全是哭爹喊娘,哀鴻遍野。而對面壕溝的美軍傷兵更是鬼哭狼嚎,叫聲更慘。無論傷兵是哪一方的,除非休克,也就是受傷后血液快流干到死亡的臨界點,其他身體有重大傷痛的傷員無不是哭叫的。老爺子說,哭叫的才證明他還活著,而不哭叫的也就離失血過多休克死亡不遠了。更有甚者,陣地上有的傷兵難忍劇痛時,私下開槍做了自我了斷。那種慘烈都是難以想象的。傷兵只有在被抬離戰場后,那種撕心裂肺的哀號才會遠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戰場上的凍死減員也很大。很多兵員負傷后,原本是不致于死亡的,但在冰天雪地里,一方面是搶救不及時,因為敵軍的機槍就在射程之內,也不容我們去救;另一方面我們成群結隊的戰士被子彈或炮火打倒在雪地里,很多傷兵是被零下30~40度的嚴寒給凍死的。一場戰斗下來,攻防的高地多次易手,這樣的死傷雙方都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在戰場上我們更多是采用人海戰術,前仆后繼,視死如歸。為了保家衛國,很多部隊上了朝鮮戰場。面對美軍的飛機、坦克和大炮的轟炸,可我們志愿軍還是小米+步槍,我們憑的是堅強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志愿軍新兵不斷走上戰場,可很多新兵是沒有武器的。為攻占一個高地,新兵跟在老兵后面往前沖。老兵倒下了,新兵撿起槍接著往前沖。這是當年的常態,但那時候的志愿軍都是不怕死的。盡管如此,可在朝鮮戰場上我們死傷的戰士太多了,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到這里,老爺子一聲嘆息。他說:“一時戰死了倒也干脆,因身體傷殘而活下來的兵,后來的日子更是難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聽罷家父此言,我突然意識到,這句話是說所有傷兵的,也包括了家父自己。可這句話卻道盡了傷兵的痛苦以及他們的無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然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小文書,也有他的高光時刻。他說,他兩次立下戰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救下軍長皮定均,榮獲軍功章一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皮定均軍長在師首長陪同下,來到351團陣地前線視察。作為文書的他,一路緊跟軍師首長做跟班記錄,方便命令傳達。父親說:“351炮團是全軍的重器,每一次大戰在即,皮軍長都會到炮團陣地上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此時,陣地前沿突然響起了密集的開炮聲。原來是美軍偵察機掠過戰場中線,351團高炮部隊緊急開火,結果把敵軍那架偵察機打了下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不幸的是,敵機剛好在視察的首長們頭頂上爆炸了,飛機零部件四分五裂在空中成拋物線地摔了下來,眼見一些幾百斤重的大家伙直向軍師首長所在的地方飛流直下。在緊急時刻,是機靈的小文書沖上前去,拉上皮定均軍長直接往旁邊躲閃,這才讓他們躲過了一劫。但這一次,有好幾名身邊的官兵都被砸中了,再也沒有醒過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此次的突出表現,部隊為他請了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穿越封鎖線勇當傳令兵因戰負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父說:在戰場上,炮兵陣地一直是比較隱密的存在。由于炮戰雙方都以打擊對方炮兵陣地為首要消滅對象,所以在不斷隱身移動的351團陣地及其周圍,常常是敵軍戰機、大炮攻擊的目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團部與所屬部隊的電話線被炸斷,無線電也被炸壞了,團首長只好派通訊員去傳達命令,而通訊員必須穿過美軍封鎖線,派出去的幾名通訊員都犧牲了。父親說,他們當時正隨團首長在山坡上,親眼看見那幾名通訊員先后是怎么犧牲的。這時,當年的小文書自告奮勇去傳達命令,待團首長應允后,小文書背著沖鋒槍,騎上戰馬沖向了敵軍的封鎖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對一個個巨大的彈坑,小文書采取了快速的移窩戰術,但最終美軍還是發現了他,炮彈象雨點一樣砸在封鎖線上,而他只好改變策略,騎著戰馬向前狂奔,并盡量將身體躲在戰馬的我方陣地一側,可前后方全是炮彈炸開的巨浪。正當他即將穿越封鎖線時,一發炮彈落在他的右側,他和戰馬瞬間被炮彈的氣浪掀翻,一些彈片插進了他的后背和右腿里,整個身體也被埋進了土堆,鮮血染紅了志愿軍戰衣,他瞬間就失去了知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爺子說:“當時我以為這回要死在戰場上了。”因為在他從戰馬上倒下來的那個瞬間,他好像看見團首長在山坡上向他揮手告別,也就是那一眼留下的情景,讓他記住了一輩子。可結果父親活了下來。當天傍晚,他被朝鮮人民軍的救護隊給救了,他上衣口袋里的“命令”也很快被送達,后來他被轉移到志愿軍的后方戰時醫院治傷。他說:“等我醒過來時,已經在后方醫院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躲過這一劫,老爺子笑著對我說:“沒被炮彈炸死,也算是老爸命大”。言下之意,又有點幸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皮定均軍長和師長康林到后方醫院來看望傷員,又一次見到了這個351團的小文書。皮定均軍長對幾名師首長和醫護人員說:“這個小鬼救過我的命,你們要想方設法治好他的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為皮軍長這句話,戰時醫院對小文書的右腿截肢決定被取消,進而享受到更好的戰時醫療對待。再后來,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胸前又多了一枚軍功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后補:當年家父朝鮮戰場負傷,腰椎及右腿骨被炸斷,在戰時醫院及后來國內的陸軍醫院做了好幾次大手術。為避免右腿截肢和上身癱瘓,傷殘骨架多處采用不銹鋼板和鋼釘固定術,至今仍留在體內。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先后被分配在黃岡軍分區、黃岡地區公安處工作。之后在文革時期受到批斗,曾遭造反派嚴重摧殘造成二次傷害,一度依靠腰箍和雙拐行走。再后來落實相關政策,又經過多年住院治療,身體才逐漸康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8年9月,受朝鮮官方邀請,中國國防部、民政部組織幾十名抗美援朝志愿軍老兵訪問朝鮮,家父成為受邀老兵代表之一,參加了朝鮮建國60周年紀念活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今后有時間,我再寫一寫家父受傷從朝鮮撤回來以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皮定均軍長,中將,在任福州軍區司令員時,于1976年7月7日部隊演習時,乘飛機意外遇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家父與他的小孫子2014年在三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張圖片,是2021年9月15日老家一位老表拍攝傳給我的。老爺子身體康健,生活自理,讓我們晚輩心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感謝您的閱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72師駐扎河北石家莊,1998年8月響應中央軍委裁軍命令被轉為預備役炮兵師。(下同)</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浦县|
湾仔区|
蒙阴县|
八宿县|
万州区|
吉木乃县|
合山市|
长子县|
江口县|
保德县|
厦门市|
桑植县|
布拖县|
喀喇沁旗|
新乡县|
哈巴河县|
达尔|
怀柔区|
杭锦后旗|
崇礼县|
右玉县|
兴城市|
襄汾县|
安吉县|
霍邱县|
龙南县|
于都县|
乌拉特中旗|
南充市|
孝感市|
巴塘县|
大埔县|
平果县|
梅州市|
长丰县|
东乌珠穆沁旗|
孝义市|
玛沁县|
高陵县|
大渡口区|
上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