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7年10月,在以2002年被政策性關閉破產的西華山鎢礦剩余資產的基礎上重組的江西西華山鎢業有限公司編印了《世界鎢都 中華瑰寶 ——江西西華山開礦100周年紀念畫冊 (1907—2007)》(以下簡稱《畫冊》)。最近,有幸在朋友處覓得這本《畫冊》,方能一睹其芳容。</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畫冊》圖文并茂,洋洋灑灑分為十一部分,另外還有“前言”、“百年西華大事記”和“后記”。可以看出,這本《畫冊》的編纂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拜讀這本《畫冊》后,發現《畫冊》中有些內容存在問題。我通過查找有關資料,經過核實,斗膽對此《畫冊》中的一些不實之處提出自已的看法,希望《畫冊》的編暴者們不要心存芥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這本《畫冊》最大的不實之處,是將西華山的鎢發現的時間(年份)搞錯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畫冊》中的“前言”和“百年西華大事記”,都稱大余(原為大庾)西華山的鎢發現于“清光緒三十三年 (1907)年”,但這種說法存在問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編纂者們可能會不同意我的觀點說:《西華山鎢礦志 1907—1986》上不是明明寫的是“清光緒三十三年 (1907年)”嗎?怎么會有問題呢?</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的,這本礦志白紙黑字是這么寫的。但礦志上寫了的就一定對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那么,西華山的鎢到底發現于那一年呢?這個答案其實在礦志的續編《西華山鎢礦志 1987—2000》中就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清光緒八年 (公元1882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2年3月,這本《西華山鎢礦志》續編本就已付印。</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這本續志中,專門列了一章:“第十六章 前志補正”。</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這章中,編纂人員明確的寫道“……發現首部《西華山鎢礦志》記載鎢的發現時間和史實有錯誤之處,現據《大余縣志》補正如下:……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德國牧師鄔利亨將西華山礦石帶回國內化驗,確知是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這樣,西華山鎢的發現時間一下子提早了25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7年,搞了大型的西華山開礦100周年慶祝活動。</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次大型活動搞得相當隆重熱鬧:鎢業公司召開了紀念大會;中央電視臺“同一首歌”欄目在贛州市搞了專場演出直播;以西華山為題材拍了部36集電視劇《遠山》,在CCDV播出;西華山鎢業有限公司除編印了紀念《畫冊》外,還在大余縣城的礦部里辦了展覽。更難得是贛州市政府和中國鎢協還在縣城西華山礦部院中立了石碑,并請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鄒家華提寫了碑文:“中國鎢礦發現地”。(說明:我已于1997年就在西華山鎢礦退休,并未直接參與“百年大慶”的各項活動,因而對這一盛大活動的具體情況不甚了解,不當之處敬請指正。)</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現在看起來,2007年的百年大慶真是一場“喜劇”——明明是125年,卻當成100年來大慶。這個錯誤本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為2002年版的續志中已經補正了,可不知為什么在2007年還會犯這種錯誤,化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到頭來卻留下個笑柄。</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畫冊》第二個不實之處是解放西華山的時間和經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畫冊》介紹說:“1949年8月16日日,西華山喜迎解放。以程奇、張安國為首的人民解放軍48軍33師軍代表,全面接管西華山工程處和西華山礦場”。《畫冊》圖片下的說明介紹是:“1949年8月16日,解放軍48軍33師英勇善戰,勢如破竹,一舉解放西華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史實是:1949年8月16日,游擊隊解放了大余縣城。在縣城解放前夕,原在縣城的西華山工程處和礦警就已撤到了西華山。8月22日,南下的解放軍的代表和鎢錫公司(西華山工程處的上級,駐贛州)的代表一起上西華山談判,山上的礦警同意放下武裝,西華山和平解放。軍代表程奇(副師長)接管了西華山工程處,軍代表李景欽接管了西華山礦場(西華山工程處是西華山礦場的上級單位,當時還負責管理漂塘礦場、洪水寨礦場、蕩坪礦場)。解放軍上山談判時,為防出現意外,派了一個連埋伏在半山亭,由于談判順利,沒費一槍一彈西華山就解放了,那里是什么如圖所繪的“英勇善戰,勢如破竹,一舉解放西華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實上面說的這錯誤其實也是可以避免的。為什么這樣說?</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為早在1965年,中共西華山鎢礦政治部就編印了一本《鎢都憶舊——西華山鎢礦礦史(1918——1949)》,在這本礦史上有一篇題為“西華山解放的那一天”,文中第一句就是:“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聞名世界的鎢都——西華山解放了!”文中也寫道是礦警繳械投降的。如果當時編纂者能參考老資料或采訪老職工,這錯誤就不會發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畫冊》編纂說解放軍是“英勇善戰,勢如破竹,一舉解放西華山”,不知是否看了大余某位作家寫的《鎢都滄桑》這部小說虛構的情節而認為是史實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畫冊》中還有一個不實之處,就是第五部分的部分內容。</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首先,第五部分的標題說西華山鎢礦是“蘇聯政府幫助建設 ‘一五’計劃重中之重”,說自已是“重中之重”有自我拔高之嫌。我國在“一五”期間,蘇聯援建我國的項目有156項,這156項都是重點項目,但是,在1950年2月14日在莫斯科簽訂首批援助項目50個時并沒有江西的鎢礦廠。從所見的有關材料中,“一五”期間的這156項重點建設項目,除這本《畫冊》說西華山鎢礦是“重中之重”外,還沒有那個項目說過自已是“重中之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次,簽訂協議的配圖和相關說明也是有問題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圖片是1954年,蘇聯赫魯曉夫在新中國成立5周年時訪華,中國與蘇聯簽訂各項協定時的照片。圖片說明中寫道:“1954年10月,中蘇簽訂”蘇聯援助中國‘一五’計劃156項重點建設工程”協議書。……周恩來、米高揚分別代表中國和蘇聯簽訂協儀書。”</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并非是一次就全部簽訂了的。</span></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主席于1949年12月6日至1950年2月17日訪問了蘇聯,其間,2月14日在克里姆林宮周恩來總理兼外長與蘇聯外長維辛斯基共同簽署了三個文件:《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蘇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中蘇關干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在貸款協定中,蘇聯同意給中國3億美元貸款,幫助中國新建和改建50個工業企業,這是后來的“156項工程”中的首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2軍8日17日,周恩來總理率政府代表團訪蘇,中國代表團成員有李富春、陳云、張聞天、粟裕等。代表團在莫斯科與斯大林、維辛斯基等舉行談判。9月16日,發表了雙方談判的《中蘇公報》,公布了《中蘇關于中國長春鐵路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公告》及兩國外長《關于延長共同使用中國旅順口海軍根據地期限的換文》。9月22日,周恩來、陳云等17人回國,指定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家計委主任李富春代理團長之職,繼續留在蘇聯全權領尋以后的談判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上圖為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在有關文件上簽字。</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3年初,周恩來秘密訪蘇。同年3月,斯大林去世,周恩來率團吊唁,同時與蘇聯新領導談援建后,仍留下李富春繼續談判。4月30日周恩來起草了中共中央致李富春的電文,明確表示對雙方談判結果的肯定,并授權李富春為全權代表簽訂這些文件。5月15日,李富春和米高揚分別代表中蘇政府雙方簽署《關于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協定》等八個文件。協定規定:1953——1959年蘇聯將援助中國興建91個工業企業項目,加上1950年簽約援助的50個共計141個。在這次的91個項目中,就有“江西鎢礦廠”這項(包括西華山、大吉山、巋美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圖為李富春在協議上簽字。</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周年之際,毛澤東邀請赫魯曉夫參加國慶慶典并訪問中國。1954牟9月29日,赫魯曉夫率蘇聯政府代表團到達北京,10月1日參加了我國的國慶慶典。</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圖為1954年9月29日,毛主席到機場迎接赫魯曉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圖為1954年10月1日,毛主席和赫魯曉夫在天安門城樓上。</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10月3日,赫魯曉夫率蘇聯代表團與我國領導人會談,10月12日會談結束后,發表了兩個宣言,同時簽署了七個文件,其中第(7)個文件為《幫助中國新建15個工業企業和擴大原有141項企業的供應范圍的議定書》。至此,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項目,以政府間協議的形式確定下來了。盡管后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工程項目有所增減,但習慣上還是稱156項。</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上述情況來看,《畫冊》的配圖僅是第三次簽訂協議的照片。如果要用這幅照片,致少在圖片的文字說明中要準確的表述。</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外,在《畫冊》中有些內容也與史實不符。如:(1)《畫冊》第4頁中的“南(安)贛(州)吉(安)寧(都)道”,應為“吉(安府)南(安府)贛(州府)寧(都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畫冊》第9頁中,“西江優級學堂(即中央大學前身)”,應為“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即民國時期的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前身”。該學堂是在1906年從“兩江師范學堂”易名為“兩江優級師范學堂”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3)《畫冊》60頁的“歷任主任、礦長、董事長、經理一覽表”中,第一位代主任“章元慎”應為“章元滇”。</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圖是從民國時期西華山工程處的檔案中拍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4)《畫冊》第12頁,稱“以程奇、張安國為首的……接管西華山工程處和西華山礦場”,其中“張安國”應為“李景欽”。張安國是在程奇調走后,于1951年9月接任程奇的軍代表之職并兼主任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由于自己年齡已大,眼神不好,加上該《畫冊》內容太多而字體太小,以至看起來很費力,可能有些地方沒有看仔細,而胡亂發言,歡迎批評指正。</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i><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感謝“一紙風行”老師提供的《畫冊》,感謝朋友夏泰仁提供了電子版《鎢都憶舊》。</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施千里 2021.10.5 于大余壩上</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補 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應邀參加對《西華山國家礦山公園博物館布展設計方案》文案的審核,發現原文案中部分內容存在問題,而文案的某些內容執筆者就是以這本《畫冊》的內容為藍本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在文案的討論過程中,我就文案中發現的問題與文案的執筆者發生了激烈的爭辯。在有力的證據面前,經過反復核實,會議最終將發現的問題進行了訂正,并刪除了部分不實內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為了避免謬誤的繼續流傳,故寫了這篇東西,如有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i> 施千里 2021.10.07 于大余壩上</i></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审旗|
赤水市|
台前县|
专栏|
永仁县|
四平市|
达日县|
建平县|
菏泽市|
克东县|
博白县|
乐昌市|
郯城县|
临洮县|
白玉县|
巩留县|
汶上县|
唐河县|
鱼台县|
达日县|
皮山县|
彩票|
贵德县|
广汉市|
禄劝|
合江县|
平舆县|
厦门市|
东辽县|
合阳县|
缙云县|
安国市|
红河县|
平果县|
永安市|
潞西市|
福州市|
永登县|
嫩江县|
梓潼县|
汾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