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網圖?1972年以后的大同一中校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偶然,從網絡看到這張大同一中的老照片。剎時間引起一陣激動的心跳!我的高中學涯就是在大同一中渡過的呀!入學時叫“學校”,離校后就尊為母校!可再看圖片,我陷入了困惑,不象啊!,這個一中不是我記憶里的一中啊!記憶中的校門是立柱聯鐵欄式,何曾有過門洞?而且地理位置也對不上,這中間倒底發生了什么變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幾經尋訪、打聽方弄清。原來在我離校七年后(1972年)大同一中與大同師范互換了校名!現已升格為師范類大專學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建于原一中址上的現大同師范校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著這個新潮時髦的校門,確氣派、新穎,但我的心里卻涌出一縷失落。仿佛我成了一只迷途的羔羊!我高中的家在何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網圖?大同南大街.及街中部的鼓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8年因父親工作調至大同,我們家也于5月由太原遷至大同。住在大同市南門外中建八局二安家屬宿舍的解放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大同,我于西門外的華大子弟小學讀完小學的五、六年級、初中畢業于大同三中,1962年9月考入大同一中讀高中,至1965年高中畢業離開大同一中及大同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八年里,我的生活及學習相對穩定,經歷著由少年向青年邁進的飛躍,學習生活也再沒出現移地、轉學的顛沛。大同一中則是我人生放飛的起點,留給我猶清猶深的記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網圖?原大同一中校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記憶里大同一中,位于大同城西郊三十里外平旺鎮的東北方。地處五周山下,十里河東岸,座北朝南。學校整體呈長方型,各建筑、設施依校門正中向北的中軸線呈對稱分布,四周圍著半人高的土坯墻。校外東、北、西三方環衛著廣袤的田野;北同蒲鐵路在其面前穿過,一條疏林夾敝著的細窄s狀的土路越過道軌,將校門與同旺公路通連。學校隔公路,與大同糖廠、電廠成三角形相望。周邊無村莊,行人罕至,環境靜謐安然,絕少吵雜之囂,時有書香之清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同一中始建于1905年(清光緒31年),前身稱大同府中學堂。1913(民國二年)稱省立第三中學。新中國成立后改稱察哈尓大同中學,1952年始稱大同一中。已有百年校史,素有“小清華”之美譽。校內主要建筑為蘊含著民國時期西學東漸、中外合璧的風格。古樸典雅,優美實用,且具很高的文化內涵,被列入國家第六批重點保護的文化遺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校門由八根白色西洋式俊俏瀟灑帶浮雕的立柱,間以鐵欄桿相聯組成通透式門墻,中部突高的兩柱各鑲鉗著一付鐵柵欄門扇。根根鐵桿頂部為矛頭狀。1964年我已高三,國慶節前我曾為每根鐵桿涂漆刷新,以誌慶賀。記得那是個周六,看著同學們紛紛走出校門回家,而我留下繼續刷新刷靚校門。57年過去,校門明綠輝閃,仿佛仍散發著我的手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進大門,門左(西)側傳達室,右側當年為理發室。宛如兩位導行的侍者,提示整冠理帶,肅穆漸進。</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傳達室北側有一片20多棵樹的小杏林。當春風吹進古平城時,小杏林的枝頭上掛滿了紅紅的骨朵,在我們尚未注意的時候都紛紛綻開粉白的笑靨。。小杏林一片晶瑩似雪,杏花清香飄進杏林掩映中的體育教研室,更在校園里、操場上飄來蕩去,為朗朗的書聲添進溫婉的柔情蜜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網圖?小明堂辦公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校門內正前方約30米外,是一四級臺階高的平臺,之上聳立一排長長的,有大小不等約18間的房屋的辦公室、又稱“小明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明堂辦公室與校門之間,地勢開闊疏朗,給人以光明磊落之感,展示著學無止境,教而無類,大肚能容的氣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一長排辦公室門窗雕花,磚石考究,設計獨特,中西合璧,呈天園地方造型。就象一架富麗堂皇的屏風將校園內景謹慎地收斂。也將學校所有教研、行政、黨、團、工、學等業務室、處統聚于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網圖?辦公室東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辦公室東西兩側分別布設有小賣部和體育教研室。它們分別與辦公室之間各隔著條筆直向北的土路,是當時校內的兩條主干道,將校園南北貫穿。又自然而然地將校園劃分成三個部份:以小明堂掛帥的中部教學區和分別以小賣部、體研室為首的東西兩個學生生活區。</span></p> <p class="ql-block">(網圖?辦公室西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網圖?小賣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賣部前至理發室之間是一青磚墻圍著的教師家屬區。家屬區與教學區及學生生活區嚴格區分開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小賣部之后依次分布著足球操場,女生平房宿舍、校試驗植物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賣部后的足球場,讓我又看到了我們曾經的晨跑、午操、每年一次的春季足球賽和秋季的學生運動會;耳畔又響起七一畢業晚會上的歌聲,那黃昏,真象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暮色朦朧,月掛柳梢頭,相約會歺后……甚至周一課間操后,校醫站在操場主席臺上對學生們講“吃的多了,也要感冒”而引發臺下“放屁!我們被學校餓著你高興?”的哄鬧聲都徐徐回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網圖?立志大禮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校園中部教學區。小明堂式辦公室后聳立著西式白色的立志大禮堂。大禮堂呈頭北尾南的臥象狀。寓著學校宛如“象牙寶塔”,育人以立志,教書圖報國的深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高三那年的元旦晚會上,上屆畢業后插隊務農的幾位學生代表回校,在此做“一顆紅心,兩種準備“的報告,用舞蹈給在校的同學,展現他(她)們在農村戰天斗地的事跡。他們演、講的激昂,我們聽、看得激動。曾萌發了“到農村去”的念頭,做一個有文化的農民,“扎根農村,大干一百年”。</span></p> <p class="ql-block">(網圖?大禮堂正面前門)</p> <p class="ql-block">(網圖?大禮堂后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網圖?四阿頂教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大禮堂之后的四阿頂教室,表現了西學東漸,中西合璧的時代風格。房頂是構思奇特的四面坡,墻壁為磚石混構,房基四級臺階,室內高爽明快。這種教室有12座,按四方位分布,圍成宛如四合院式的教室區;每方三座,各自獨立,又使四合院四通八達,左右倜儻。此處專供畢業班用。我們高52班被分在東側最北座。東窗外就是足球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片教室區后,有一排約八間的籃門窗平房教室;之后一片花圃,再之后,又是一排籃門窗平房教室,這一排很長與最前方的辦公室等長,約十三、四間,東第三間是我高一、高二時的教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排教室后就是大灶房也就到了北校墻前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體育教研室及器械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校園西部學生生活區。從體械室后向北以次布設著籃排球場、單雙杠活動場、校醫室、曲尺型試驗室、男生宿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男生宿舍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男生宿舍集中在西校墻中后部一豁口外,加擴的土坯院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一中不論高、初中學生統一住校。 我們班的宿舍分在南數第一、第二兩排的最西端。與西校墻只隔一平車通道,墻下雜草叢生。我住在第一排的最西間。門窗朝向南圍墻,之間有一片約十多米寬、長著稀落蒿草的荒地。14、5個室友擠在南北二條大通鋪上。直到今天我仍記著他們的名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鋪上,從外向里依次是李天飛(高三寒假間當兵去了)、趙克光、我、張仲、李中橋(第一學期就退學去衛校了)、祝秉鈞;北床鋪上依次有劉潤來、崔大壽、高狼(外號)、金英漢、左寅中,劉玉寶,賈權威、王星、吳哲人(高二退學)、張存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年入住的情景仍栩栩在目:那是1962年9月1日的下午,我和同考入一中高52班的初中同班同學喬岐推著一輛自行車駝著兩人的被褥,經30來里的步行走進一中。報到、注冊后就走入我分住的宿舍。當時土坯院內很靜,宿舍里也悄無一人,只見北鋪己滿,就在南鋪外側鋪下被褥。正待靜思一下時,又來一位。此生瘦瘦干干,兩眼很神。抱著行李進門看看大鋪,似乎楞了一下,又看看盤坐著的我,似笑非笑地把被褥就展鋪到我的外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正想搭訕,又走進一位,好象穿一身黑。與先頭那位剛好相反,矮胖墩實,有點連鬢茌,戴付白框眼鏡,倒背著手徑直邁到北鋪前坐下,我想“…這位太君可不年輕啊…”吃晚飯時知道瘦的叫趙克光,胖的是張存富,與我同齡,並不老。熄燈前,有位才開始鋪鋪蓋。問他叫什么,只見他站在鋪上雙手拎著床單,邊鋪邊搖頭晃腦地“小生崔大壽,年方…” 這三人給我留下深深的第一印記,成為至始至終的摯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熄燈鈴響了,我和我剛結識的同學進入難眠的首次離家與陌生人共處之夜。通宵輾轉翻側,又悄聲不語,與日后的月夜絮語不斷,一覺到明形成了天壤,也留下了終身不忘的懷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男生宿舍第一排)宿舍是我們棲身之所,也是一日三歺進食之地。從此在這里我們共渡了白天不生火,晚上睡前要熄火的三年雁北寒冬;每到開飯,分吃同一盆醃制的灰子白熬菜,擠成一團,挑搶箥籮里大點的饅頭或窩頭;喝同一桶熬鍋水;這時互相商議最多的是如何把一個四兩的饅頭即能吃出饃香,又能增大體積吃出最大的量;那時我們的生活很清簡,總覺得不夠吃;但精神很充沛,對未來充滿希望,出了宿舍就奔教室。</span></p> <p class="ql-block">(網圖?我高三時的教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教室開始是在大灶房前的那長長一排的藍門窗房舍的東三間,高三時轉到四合院式教室區東側北端的那座四阿頂教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經的教室,叫我的眼前腦中閃現最多的不是學習,而是唱歌!我們班的教室永遠縈繞于高昂明快的歌聲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班主任劉宏信老師,26、7歲,中上等身材,北京人,山西大學數學系畢業,給我們代立體幾何課。別看他神情嚴肅,卻善吹口琴,尤其酷愛唱歌。更愛教我們唱歌。從高一到高三,不論班里出現什么變故、情況,只要社會上有了新歌,他就要教會我們。三年里他教了我們多少歌,已無法記清,但他教的歌都象他,挺胸昂首走路,目不斜視的姿態,又象他課堂上板書的仿宋體,方方正正,棱角分明,昂揚向上。他教我們唱的第一支歌就是《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仿佛要我們做大松樹挺立山崗,不怕風和雨,永綠常青;教的最后一支歌是《我們在太行山上》,那是高考前,為了活躍氛圍。也象是諄淳教導我們,學習紅日,發揮自己的光和熱,不論到什么地方,什么時候都要與困難勇拚到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劉老師是個正直熱誠的人,說話、辦事就象他的仿宋體一絲不茍,決不潦草隨意,是值得學生們尊重銘記的!但我卻曾頂撞他,表現了 極大的不敬。而劉老師卻以“是學生”給予寬容,畢業評語褒語多多,只有一句微詞“克服自由散漫”。離校前,雖曾想向劉老師道歉,終沒認真地把謬錯當回事。以致留下難以釋懷的心結!如能回去,一定補報劉宏信老師!</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網圖?校園生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受劉老師教導和熏陶,歡歌在我們班蔚然成風,歌聲助我們驅趕著嚴冬的寒冽,安撫“從未飽過”的饑腸,也一次又一次地讓我忍住退學務工的念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劉老師、同學們的傳唱為枯臊的數理化潤了色彩,給單一的學習生活吹進一縷又一縷的溫柔。歌聲增進了同學、老師間的了解、信賴和手足情誼,賈權威的“誰不說俺家鄉好”叫我想了57年;祝秉鈞心愛的小太陽帽,我戴了一整夏,戴守祖的“大紅公雞”叫我看到他的潛能;而張存富的“豬叫”口技叫我了解了那付太君尊容后的善熱好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首“我們走在大路上”使已畢業的趙克光、左寅中、戴守祖相約著我,同去毌校領彔取通知書,攜手走完高中的最后一程,又相約著乘同一車次相伴著開啟上大學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些膾炙人口的紅歌,添熱了大同一中的學風,留在了同學們的心中,鑄就了那個回不去年代的永恒!是我們的愛和被愛永不消失的載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感謝劉老師!</span></p> <p class="ql-block"> (網圖?原大同一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同一中優美獨具的校園建筑,嚴謹熾熱的教學風范,給我留下了美麗深刻的記憶。而班風及創造傳承班風的老師、同學更令我難忘。三年的校園生活,象綿綿的春雨滲入了大同一中的沃土中,留在我漸行漸老的心底,時時叫我心跳,叫我想往,我真想再走一回。向冒犯過的師長深躹一躬!向昔日的同學問聲好!更向母校說句“謝謝”!感謝你們的三年相伴!</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網圖?夕陽歸鴻)</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2日完成初稿于臨汾</p><p class="ql-block"> 12月3日再修定于臨汾博浩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記</p><p class="ql-block"> 承蒙眾美友抬愛、關注,文章發表后至11月閱量2.1萬余,被平臺加精為“美篇精選”。謝謝美友們!謝謝美篇平臺! 令人興奮的是,我的這篇美篇竟被失聯60余年的初、高中時代同學,不經意地巧閱,從而我們穿越了時空,網絡邂逅了!那些少小時的同學,就是專程去尋都未必找得到,如今經一美文竟得相逢,天意?人緣?感謝美篇的神奇!慶幸我的奇遇!這或許正是“母校”的魅力所在!在這里,我更要感謝那些轉發此文的認識和不認識的朋友,是你們的傳遞、助力和關注,讓天塹變通途!</p> <p class="ql-block">劉効良轉來的高中52班畢業時留影</p> <p class="ql-block">田文連轉來的初中61班畢業留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鄢陵县|
高青县|
抚远县|
平罗县|
宜君县|
依兰县|
浦县|
宁河县|
荥经县|
江陵县|
怀来县|
梓潼县|
项城市|
家居|
观塘区|
西昌市|
城口县|
稻城县|
福安市|
博爱县|
沛县|
兴义市|
绥滨县|
平果县|
太仓市|
中山市|
余江县|
玛曲县|
南靖县|
朝阳市|
和田县|
定州市|
繁昌县|
汉寿县|
高密市|
酒泉市|
安徽省|
鸡西市|
雷山县|
巴彦淖尔市|
三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