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記憶共和國長子——海南農墾(兵團)知青永不褪色的芳華

大海之南~蔡躍雄

<p class="ql-block">(此篇8個月來第6次充實,值此2022年五四青年節奉上,半個多世紀前風華正茂的您,或您的同學農友也許就在眼前,請留住思念)</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是與共和國一起誕生、成長的一代青年人,在記錄片《共和國的知青們》中被稱為共和國長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知青是在國家和民族處于困難非常時期,別無選擇地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那時,廣東農墾(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在海南的7個師(1-6師和10師)115個團場(獨立營)、工廠、醫院及直屬單位,于1968-1971年間接收安置知青近9萬人。此前1965-1967年一些農場還迎來知青3500多人,成為全國農墾(兵團)安置知青的“大戶”,也是下鄉知青的匯集地。知青將青春奉獻給了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奉獻給了祖國和大地,為鑄就新中國“綠色豐碑”(天然橡膠)做出了特殊貢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國外《華爾街日報》曾刊文《世界上最勤奮的人已經老了》。文章說:世界上有群最勤奮的人,他們是中國的下鄉知青、高考學子、出國留學生、下海闖蕩和進城務工者,他們在短短二十多年創造了中國發展的世界奇跡,把一個幾乎最落后的中國變成經濟總量世界第二。文章還說:這群世界上最勤奮的人出生于毛澤東時代,世界歷史上絕沒有過這么一群人心甘情愿地、自覺地、至始至終地勤奮,只有毛澤東時代能夠造就出如此令外國人贊嘆的一代中國勞動者,今后不會再有了。</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是的,知青是一個時代的嘹亮音符,永遠可歌可泣。“知青”二字已不是單純字面上的含義,而是那段特殊經歷賦于他們的一種“資格”。在血和火的歷練中,那時候的青春真美。</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在慶祝國慶72周年之際,以火紅年代的紅線穿越時空,串起海墾(兵團)知青的青春影像,送給年邁的知青們留個念想,也留給年華正好的90后、00后幾抹青春激勵。</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一代人又一代人的理想、奮斗與追求,為了青春絢麗和祖國更美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為有犧牲多壯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要奮斗就會有犧牲。在海墾(兵團)七十年創業發展史上的1970年和1971年,為屯墾戍邊而犧牲的知青尤為壯烈,他們革命理想高于天,象一顆顆流星,閃亮地劃過天際后溘然隕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向兵團知青烈士致敬</b></p> <p class="ql-block"><b>↑ 2師9團(萬寧南林)廣州5中知青路潤維(中圖)、潮州義安中學知青楊煌昌(下圖),1971年9月29日受命搶修被強臺風損壞的國防通訊線路,完成任務后返回時,不幸被突發山洪沖走犧牲,被廣州軍區追認為革命烈士。</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中上圖、中下圖 2師4團(萬寧東嶺)6連(紅園隊)廣州6中知青謝紅軍、程明蓉、胡志紅三人,1970年6月28日為保護團場水電站大壩的安全,奮不顧身與特大洪水搏斗犧牲,被國家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2師4團當時在橡膠園為三位烈士舉行隆重追悼大會</b></p> <p class="ql-block"><b>↑ 6師3團(屯昌黃嶺)6連廣州17中知青李小曼,1971年7月9日在連隊收膠站工作后來到南渡江邊,發現井奮力搶救落水戰友脫險而犧牲,被海南省追認為革命烈士。</b></p> <p class="ql-block"><b>↑ 6師2團(屯昌晨星)養豬連任司務長的汕頭 1中廖以玲(上圖),任班長的華師附中高才生李小玲(中上圖)、李力(中圖)、副班長梁愉辛(中下圖)等28名各地知青,1970年10月17日在抗擊13號強臺風和特大洪水中,為搶救集體財產和保護戰友轉移,包括上述4人在內共22人犧牲(下圖。其中指導員和連長是五十年代末廣州墾荒男知青,其余是女知青,師、團以烈士名義予以安葬和善后),僅6人生還。犧牲者很多岀身于高干、高級知識分子、中共地下組織負責人、馬共、回族名流、香港進步工會負責人、國軍將領的家庭。2019年被海墾集團評選為感動海墾(兵團)知青群體的首個。</b></p> <p class="ql-block">↑ 上圖 1師5團(定安中瑞)合山隊廣州9中吳錦洪是兵團最早殉職男知青,他執意放棄已被安排的極少數可留城廣州的機會,滿懷理想到海墾務農鍛煉,1970年2月24日在大開荒燒芭中不幸被漫山烈火和濃煙圍困住,年僅19歲。</p><p class="ql-block"> 下圖 1師4團(瓊海東升)2連袁惠群是兵團最早殉職女知青,1970年3月8日參加連隊組織的過革命化“三八”婦女節大開荒種橡膠,在工地負責爆破樹頭時不幸被炸飛樹根擊中頭部,年僅19歲,從廣州39中下鄉僅7個月。</p><p class="ql-block"> 吳錦洪和袁惠群2019年被海墾集團評選為感動海墾(兵團)知青個人。</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6師3團(屯昌黃嶺)9連司務長、華師附中楊順,1970年8月19日奔波在全團大開荒種橡膠大會戰工地,為工地伙房拉大米,途中因卡車意外翻車不幸殉職,長眠在遠山膠林深處,年僅19歲。</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1師3團(瓊山三門坡)紅旗隊湛江4中陳敏,1970年9月12日于雨天在開墾的山野搶時間種植橡膠苗,完成任務后繼續幫助其他工人種膠,不幸遭閃電雷擊,經搶救無效,年僅18歲。</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4師9團(白沙衛星)5連汕頭7中王楚如,1971年10月23日患病后經衛生室診斷準病假,但受砍芭大會戰氛圍感染,主動幫廚挑姜湯上工地,而后參加砍芭無意中觸動馬蜂巢,被蜂群螫傷嚴重經搶救無效,年僅19歲。</b></p> <p class="ql-block"><b>↑ 3師19團(樂東福報)29隊湛江 1中男知青李愛森和麻章中學男知青李韜、潮安男知青鄭仰榮(三人相片暫缺),1971年5月在全團開荒大會戰工地的河溝邊臨時伙房負責做飯,因夜里山洪暴發和上游只峨水庫決壩,不幸被洪水沖走殉職,三人年僅18、19和22歲。</b></p> <p class="ql-block">↑ 1師4團(瓊海東升)知青墓園。兵團建制時期9名因公殉職、罹難強臺風等的廣州、潮汕、中山知青長眠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青春熱血灑膠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海墾改制為兵團的前后時期,是執行國家戰略任務,大力發展天然橡膠,打破封鎖滿足需要的特殊系統,大批知青陸續到來,成為屯墾戍邊開荒植膠的主力和生力軍,優化了原來的農墾人員結構,呈青壯年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 1965年5月至1966年6月,廣州和汕頭青年建設海南先遣隊分批下鄉海南農墾白沙、石碌等農場和海南五料局各農場(五料局14個農場1968年并入海墾),他們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下鄉知青的前輩。 </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1965年夏,廣州東湖街建設海南島青年先遣隊員在歡送會上。 </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廣州青年搭海輪岀發海南白沙農場(4師7團)時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1966年廣州市下鄉知青慰問團成員(前排)在白沙農場與知青合影 </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1967年白沙縣領導到白沙農場慰問參加地方水庫建設的廣州青年</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白沙農場下鄉青年勞動時合影。下圖 該場海燕隊下鄉青年全家福。</b></p> <p class="ql-block"><b>↑ 上、中上圖 1965年秋,汕頭市知青乘坐班車岀發紅嶺農場(4師14團),受到先到知青的歡迎。&nbsp;</b></p><p class="ql-block"><b> 中下、下圖 該場汕頭知青在場門口合影和肖像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紅嶺農</b><b style="font-size: 18px;">場(4師14團)汕頭知青在大旗下演唱革命歌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中圖 </b><b>該場汕頭知青在岀工路上</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該場紅嶺隊汕頭知青全家福</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1965年下鄉海南五料局白馬嶺茶場(6師12團)的知青在茶園聽技術員講采茶技術</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1965年冬,海南五料局(原是種植飲、調、香、油、麻五料經營外貿的單位,并入海墾后種植橡膠)的青年岀席知青代表大會留影。大會號召知青“學習王杰一心一意為革命,聽黨的話廣闊天地煉紅心”。這是海南島最早系統性召開的知青會議。</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1966年5月汕頭地區知青慰問團到澄邁和嶺農場(5師13團)慰問知青時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1966年夏,廣州南石頭街青年高舉“革命青年突擊隊”大旗岀發海墾龍江農場(4師10團)。 中圖 當時廣州南石頭街、吉祥街和大新街近200名青年去開創龍江農場龍中隊,部分青年與時任場長張積成(前排左5)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1966年夏,</b><b style="font-size:18px;">廣州太平街下鄉到</b><b>保顯農場(3師15團)的部分青年合影。</b></p><p class="ql-block"><b> ↓ 1968年冬,以廣東知青為主下鄉海南島農墾形成高潮,至次年海墾改制為兵團后的若干年內為高潮期,大批知青來到部隊建制農場,至今仍有揮之不去的情愫。</b></p> <p class="ql-block">↑ 中上圖 1969年4月海墾改制為兵團(總部海口),大批知青下鄉海南,在海口秀英港受到兵團機關首長及干部職工的歡迎</p><p class="ql-block"> 中圖 知青由兵團知青辦接待,乘卡車離開秀英港進入海口。</p><p class="ql-block"> 中下圖 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賀靖(前左1)等首長在海口歡迎知青參加建設海南</p><p class="ql-block"> 下圖 知青在引領人員及歡送聲中登上卡車,奔赴各師的團場。</p> <p class="ql-block">↑ 上圖 那時很多知青喜歡穿著印有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字樣的背心,極具榮譽感。</p><p class="ql-block"> 中上圖 兵團戰士喜愛軍服,4師14團(儋縣紅嶺)女知青著“土軍服”扎腰帶留影。</p><p class="ql-block"> 中下圖、下圖 5師9團(澄邁紅光)男知青在慶祝八一建軍節大橫幅下合影,女知青著“土軍服”在語錄宣傳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b>↑ 知青下鄉兵團連隊最早的幾幅全家福照,印證了那時的知青是生產主力軍。</b></p><p class="ql-block"><b> 上圖 6師8團(屯昌南呂)2連1969年廣州知青全家福(2排右1是連長。 中上圖 4師14團(儋縣紅嶺)7連1970年全體知青與老工人及小孩合影。 中下圖 6師4團(屯昌中坤)22連1973年以知青為主的全體指戰員全家福。 下圖 6師3團(屯昌黃嶺)6連1970年以知青為主的全連男女老少全家福。</b></p> <p class="ql-block"><b>↑ 1968年冬,隨著2萬多名各地中學知青來到海墾,下鄉高潮掀起,身在農場仍延續同學情誼。</b></p><p class="ql-block"><b> 上圖 定安中瑞農場(1師5團)合山隊廣州 9中知青在宿舍前合影,后排右 1是吳錦洪。</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瓊海東紅農場(1師6團)紅嶺 1隊廣州 2中知青在場部表忠心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白沙牙叉農場(4師8團)南路隊廣州廣雅、36中、74中女知青在場部大道上留影</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6師3團(屯昌黃嶺)5連汕頭 1中高中女知青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2師7團(萬寧新中)22連湛江知青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b><b style="font-size:18px;">白沙農場(4師7團)海南中學知青留影</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萬寧新中農場(2師7團)2隊海口 1中知青全家福</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萬寧東和農場(2師6團)八一隊海口 1中知青下鄉周年紀念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6師8團(屯昌南呂)海口知青下鄉周年在8連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6師3團(屯昌黃嶺)8連廣州與海口知青在茅房宿舍前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下鄉海墾(兵團)知青有同學有同胞,一家庭不乏“二人兵”、“三人兵”甚至“四人兵”同一或鄰近團場,可見那時下鄉深入人心也有無奈。圖為1師7團(文昌育種站)汕頭知青姐妹仨(左上)、5師3團(儋縣西慶)廣州知青姐妹(左下)、2師6團(萬寧東和)海口知青兄妹(右上)、6師2團(屯昌晨星)廣州知青姐弟(右下)。</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4師10團(白沙龍江)知青挺進荒山野嶺探索考察墾荒建設</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4師13團(白沙大嶺)知青在燒芭開荒挖橡膠穴</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下圖 1師5團 (定安中瑞)母瑞6隊海口知青、黨支部書記郭詩贊在開荒工地進行大會戰動員。該團知青在開墾荒地。</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6師15團(瓊中長征)知青與軍工開荒植膠,在陡峭的荒山上挖樹頭、打釬洞填炸藥炸石頭。</b></p><p class="ql-block"><b> 中圖、中下圖 4師8團(白沙牙叉)10連(南路隊)廣州、海口知青開荒十二羅漢合影。該團開荒的知青小伙實踐了“滾一身泥巴,練一顆紅心”的時代召喚。</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2師11團(陵水南平)知青帶頭在開荒工地引領大家高呼大會戰口號提振戰斗士氣</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2師9團(萬寧南林)16連(楊梅隊)的知青在開荒工地。這是兵團知青經典照片,被全國眾多媒體和文藝團體選用至今,并被印制成郵票、特殊紀念品發行。</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4師9團(白沙衛星)6隊廣州廣雅中學知青岀工勞動</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下圖 4師8團(白沙牙叉)廣州女知青在山高坡陡的深山里開荒勞動;她們在開墾岀種膠環山行的大山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5師6團(儋縣新盈)連隊的開荒勞動女知青</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3師20團(樂東山榮)湛江等地的女知青宣傳隊員在砍芭勞動工地</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2師4團(萬寧東嶺)知青開荒女子突擊隊合影。 下圖 </b><b style="font-size: 18px;">該團8連岀工砍芭的女知青。</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6師9團(屯昌中建)連隊女知青勞動岀工。 </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2師3團(瓊海東平)砍芭勞動的廣州外語學校女知青。 </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下圖 4師8團(白沙牙叉)廣州知青,開荒與后勤勞動的姐妹,在山上勞動的三位女同學。</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4師1團(東方廣壩)潮汕知青岀工勞動</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3師20團(樂東山榮)湛江五?七中學知青在勞動工地 </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6師9團(屯昌中建)廣州知青開工前留影</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6師15團(瓊中長征)湛江知青開荒中與老工人研究如何壘好種橡膠環山行</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2師4團(萬寧東嶺)深山連隊開荒男青年突擊隊</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6師3團(屯昌黃嶺)6連廣州執信女中知青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6師2團(屯昌晨星)1隊華師附中女知青岀工開荒。</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5師9團(澄邁紅光)知青墾荒隊岀工相聚在廣播臺下</b></p><p class="ql-block"> 中下圖 5師3團(儋縣西慶)廣州女知青在工地留影</p><p class="ql-block"> 下圖 5師2團(儋縣西華)20連(南隆隊)華師實驗學校等女知青在開荒爆破工地</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3師3團(保亭新星)團部首長召集知青割膠工晨割前學習</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5師9團(澄邁紅光)團部首長給知青割膠工上政治課</b></p> <p class="ql-block"><b>↑上圖 1師2團(瓊山大坡)知青割膠工。 中上圖 3師7團(保亭南荗)知青割膠工。 中圖 5師9團(澄邁紅光)知青割膠工。 中下圖 1師4團(瓊海東升)知青割膠工。 下圖 6師15團(瓊中長征)知青割膠工。</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被譽為“兵團之星”的6師10團(瓊中烏石)黎母山知青割膠班割膠歸來,其先進事跡被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成記錄片。中圖 </b><b style="font-size: 18px;">知青們與八一廠攝影師和老工人合影。</b><b>下圖 該團知青膠工天亮前在割膠。</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2師4團(萬寧東嶺)、9團(萬寧南林)9名廣州高、初中學生結伴去北京登長城后,又一起下鄉兵團開荒割膠,其合影及先進事跡被解放軍報報道。</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3師1團(通什暢好)廣州知青同學工余留影,相片刋在當時的兵團戰士報、海南日報等。</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5師9團(澄邁紅光)知青割膠工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4師10團(白沙龍江)知青割膠工膠林相聚暢談工作體會</b></p> <p class="ql-block"><b>↑ 膠刀是兵團戰士的武器,只有穩準輕快使用好武器,才能割好膠。</b></p><p class="ql-block"><b> 上圖 5師14團(儋縣藍洋)知青割膠工交流學習磨膠刀技術</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5師4團(儋縣西聯)女知青割膠工交流切磋把握膠刀手勢手法要領</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4師10團(白沙龍江)知青交流磨膠刀用膠刀經驗</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5</b><b style="font-size: 18px;">師9團(澄邁紅光)知青參加</b><b>“為革命練好割膠本領”培訓提高割膠技術。 下圖 該團</b><b style="font-size: 18px;">知青割膠工在林段等收膠水時磨膠刀。 </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4師8團(白沙牙叉)10連苗圃班女知青種植培育管理橡膠苗</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5師2團(儋縣西華)16連女知青苗圃工挑水澆苗</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5師14團(儋縣藍洋)女知青給橡膠苗芽接培植高產樹</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4師3團(東方紅泉)管理橡膠幼苗林段的女知青。 </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3師8團(崖縣南田)知青參加橡膠幼苗擴行種植大會戰</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中圖 3師20團(樂東山榮)知青挑有機肥到林段施肥。該團知青在管理橡膠中苗林段。 </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每年開春橡膠林會岀現白粉病影響割膠,6師7團(瓊中陽江)知青抬噴灑機在膠林噴殺蟲劑。</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海南臺風多,對橡膠林破壞極大,6師6團(瓊中大豐)的知青在抗臺風中搶扶風倒膠樹。</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6師10團(瓊中烏石)女知青割膠工收膠歸來。 </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5師9團(澄邁紅光)知青割膠工在橡膠林收集膠水。 中圖 該團知青割膠工挑膠水回來。 </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5師4團(儋縣西聯)連隊知青割膠工把膠水挑到收膠站。 </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潔白的膠乳象征著知青對割膠工作的神圣和滿腔熱情,1師7團(文昌育種站)知青以女割膠工為原型創作了雕塑《女膠工》。</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那時知青對偏僻邊遠膠樹應割盡割滴膠不漏,收膠水除了肩挑手提,還要水上運送。這是1師5團(定安中瑞)合山3隊知青撐船送膠水過水庫。</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6師10團(瓊中烏石)黎母山割膠班知青撐渡船送膠水</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4師10團(白沙龍江)知青護送膠水過河到收膠站</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3師13團(崖縣南濱)知青割膠歸來洗膠桶</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6師3團(屯昌黃嶺)3連廣州知青冬季天亮割膠岀工,在通往膠林路邊語錄牌前留影。</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1師4團(瓊海東升)1連的汕頭、海口割膠知青留影</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4師11團(白沙珠碧江)知青割膠歸來相聚交流經驗</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1師1團(文昌南陽)女知青割膠工</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6師2團(屯昌晨星)1隊女知青割膠工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6師3團(屯昌黃嶺)6連廣州女知青割膠工李小曼烈士生前在膠林收膠水</b></p><p class="ql-block"><b> 中圖、下圖 1師4團(瓊海東升)8連澄海女知青割膠工郭允英、李少芬1972年6月9日在山里膠林割膠、搞“六清潔”后返連隊,因暴雨久猛導致山洪暴發,兩人過河溝橋時不幸被洪流沖走殉職,年僅22、17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艱難困苦何所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知青用青春熱血、汗水淚水甚至生命,鑄就了“奉獻擔當、拼搏創業”的時代精神。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很多知青由此成為海墾(兵團)生產建設和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并成長為各界的領導者和領軍人物。</b></p> <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3師(師部通什)后勤部副部長、通什農墾局副局長、著名八路軍戰士張思德的戰友、老紅軍許成余給知青講張思德為人民服務的故事,勉勵知青保持艱苦奮斗作風,為建設祖國多作奉獻。</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4師10團(白沙龍江)團政委蘭洪瑞(前排左3)、團長李銀鐸(前排左4)等團首長參加知青代表學習座談會。</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b><b style="font-size:18px;">6師4團(屯昌中坤)連隊知青學習小組集中學習</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b><b style="font-size:18px;">當時領袖號召學習馬列著作原著,4師9團(白沙衛星)6連廣州廣雅中學知青在學習恩格思著作《反杜林論》。</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2師9團(萬寧南林)團政委王東明在膠林邊給知青講革命故事</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該團副政委李生才(左1)與知青在本團七烈士紀念碑前留影。1971年9月29日該團35連(立新隊)10名知青與連領導為搶修被強臺風損壞的國防通訊線路被山洪沖走,其中7人不幸犧牲。時任兵團司令員周慶鳴與2師師長狄進喜、政委蔣立明等到35連看望慰問3位幸存者(左2陳郁文、中間楊得鴻、還有賴樹海),周司令員表示他代表廣州軍區首長來看望他們,稱他們岀色完成了光榮任務,活著是英雄,犧牲是烈士。那時“七烈士三英雄”在兵團廣為傳頌。</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b><b style="font-size: 18px;">1師5團(定安中瑞)合山隊全體知青1969年“五四”青年節到鄰近的嶺口公社瓊崖縱隊作戰遺址瞻仰烈士紀念碑時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中圖、中下圖 2師4團(萬寧東嶺)1970年7月舉行全團知青等參加的謝紅軍、程明蓉、胡志紅三烈士追悼大會,隨后各連隊開展向三烈士學習活動,紅嶺隊知青團員、青年等到六連嶺參觀紅色娘子軍作戰舊址,在紅軍洞口留影。 </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3師7團(保亭南荗)6營的知青在橡膠園邊歡迎老工人上教育課。那時下鄉兵團的知青是要接受老工人再教育的,通過再教育改造思想練紅心。</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知青下鄉關系到千家萬戶,兵團各師組織知青回鄉匯報團現身家鄉向親人報告情況。這是2師(師部萬寧興隆)首長與參加匯報團的知青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中圖 2師4團(萬寧東嶺)</b><b style="font-size: 18px;">團首長陪同廣州黃埔造船廠革委會知青慰問團在開展慰問知青活動時合影。該團</b><b>6連1968年11月下鄉的廣州知青合影,其中有次年犧牲的烈士謝紅軍(后排左1)、程明蓉(后排左3)、胡志紅(后排左4)。 </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2師5團(萬寧東興)派專車接春節探親的海口知青返團時,團部首長與返團知青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6師9團(屯昌中建)18連廣州知青母校的工宣隊長、軍管代表、學校教師等來團、連看望了解學生下鄉情況時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兵團各師團充份發揮廣大知青的先進模范作用,使之引領時代潮流,走在時代前列。</b></p><p class="ql-block"><b> 上圖 中上圖 5師各團、4師各團1969年12月岀席廣東省知青代表大會的全體知青留影。</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5師9團(澄邁紅光)1974年召開全團知青代表大會時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中下圖 4師16個團(獨立營)場以知青為主的中小學教師,在崖縣集中培訓時留影。</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6師11團(瓊中南方)團黨委發揮知青有文化有知識的能力作用,在全團開展讀書學習改造世界觀活動,召開了全團青年認真讀書經驗交流會,團首長和知青及青年代表合影。</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兵團廣大知青以奮斗青春爭取加入各級黨團組織,體現人生價值。</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中共兵團4師3團(東方紅泉)委員會首屆黨代會召開,眾多知青代表與團首長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共青團兵團2師6團(萬寧東和)委員會1973年召開代表大會,占團代表大多數的知青與團首長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共青團5師12團(澄邁昆侖)委員會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時合影,代表大多數是知青。</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共青團兵團3師3廠(崖縣藤橋機械廠)委員會召開代表大會,廠首長與知青代表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當時《兵團戰士報》深受知青喜愛,4師9團(白沙衛星)連隊的廣州知青在閱讀。</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2師4團(萬寧東嶺)紅峰隊知青烈日下編寫開荒戰報</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那時連隊知青積極辦好文化室,建造學習陣地。4師13團(白沙大嶺)連隊知青在文化室外繪制大型墻壁宣傳畫。</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6師3團(屯昌黃嶺)6連知青在創辦的文化室外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4師10團(白沙龍江)海口女知青陳翠玲通過學習煥發革命精神和行動,在被批準入黨的儀式上向黨宣誓。</b></p> <p class="ql-block"><b>↑上圖 5師2團(儋縣西華)衛生隊知青衛生員集中學習</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那時信息閉塞,很多連隊建立廣播臺代替廣播電臺,每天早晨知青登臺用鐵皮啦叭筒廣播通訊報道、時事政治、重要通知等。這是4師1團(東方廣壩)連隊的廣播臺。</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4師7團(白沙農場)知青在黑板報前組織學習</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6師14團(瓊中加釵)17連知青在大開荒山上學習毛選</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6師3團(屯昌黃嶺)1連知青割膠工在膠園學習毛選</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中上圖 6師14團(瓊中加釵)各連隊知青把困難踩在腳下,自力更生搭建茅草房安身;知青在學習編織蓋屋頂的茅草片。</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4師2團(東方縣東方農場)初到連隊的知青參加蓋茅草房集體宿舍的勞動</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6師2團(屯昌晨星)連隊女知青砍山竹自編糞箕,用于生產勞動。</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3師3團(保亭新星)女知青在開荒工地為指戰員車縫勞動破裂的衣服</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兵團知青接待辦全家福(上)。當時輪流從各團場臨時抽調先到知青來海口,為后到知青接船接車、安排食宿、陪送下場,任務完成后即返回各自團場</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兵團籃球隊女籃知青參加海邊扛木料建房子勞動</b></p><p class="ql-block"> <b> 中圖 4師8團(白沙牙叉)連隊知青勞動后回宿舍吃飯休息。</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4師10團(白沙龍江)知青克服沐浴困難,勞動歸來到山溪歡快沖涼洗澡。</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來自北京的大學在校生和髙中生歸僑知青下鄉海南農墾,乘海輪抵海口時在船上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2師8團(萬寧興隆)來自北京的大學在校生和髙中生歸僑知青下鄉離京時在北京站留影。 中上圖 該團歸僑知青突擊隊參加平整土地勞動。</b></p><p class="ql-block"><b> 中圖、中下圖 下圖 4師7團(白沙農場)知青開拓荒野,開墾荒山建設當地名茶白沙茶園,在開劈建設好的茶園里采茶。</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6師9團(屯昌中建)海口女知青邀請團長王宗舜(后排右1)、團政治處主任李恩經(后排右2)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3師13團(崖縣南濱)8連茂名知青1969年國慶節留影</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6師15團(瓊中長征)湛江女知青1969年國慶節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3師12團(崖縣立才)知青在三亞天涯海角留影</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4師7團(白沙農場)4隊知青1969年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2師9團(萬寧南林)五一隊風華正茂的女知青</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6師2團(屯昌晨星)6隊膠林里的廣州初中女知青</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6師3團(屯昌黃嶺)8連汕頭1中初中女知青合影 </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6師9團(屯昌中建)10連剛下鄉的女知青</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5師9團(澄邁紅光)好知青走在場部大道上</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南渡江啊水流長”這首</b><b style="font-size:18px;">《志在寶島創新業》開頭曲,</b><b>讓江畔十多個團場許多知青思念到如今。6師3團(屯昌黃嶺)6連廣州知青1970年在隊旁的南渡江邊,留下苦樂年華之影。</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6師14團(瓊中加釵)14連男知青自學理發,互相幫助。</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4師2團(東方縣東方農場)知青把收音機帶到林段勞動,收聽關心國家大事。 </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那時收音機是奢侈品,2師4團(萬寧東嶺)女知青在膠林里收聽廣播節目。</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6師17團(屯昌廣青)17隊掲西知青姐妹1972年穿裙子合影,那時這打扮尺度大,要有膽量,當地人還沒見過。</b></p> <p class="ql-block"><b>↑ 4師10團(白沙龍江)一隊廣州知青羅富和(右3)與同學合影。他經過兵團歷練,返城后成長為全國政協副主席。</b></p> <p class="ql-block"><b>↑ 兵團1973年根據國家和廣東教育部門安排組織知青應試入學(文革中唯一應試招生),按幾比一比例經政審合格后確定應試人數,考語文政治數學物理和面試,不分文理科,按考分和本人志愿錄取入學。</b></p><p class="ql-block"><b> 上圖 5師4團(儋縣西聯)幾名被錄取的知青與團政治處楊主任合影,后排右1是考上中山大學的祖籍海南廣州歸僑知青王珣章(后任中山大學校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副主席)。 中圖 該團潮汕知青劉水榮考上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后并入武漢大學),畢業后回海墾工作,在西慶農場水電站負責工程設計。</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6師9團(屯昌中建)苗八連指導員、海口知青陳菊英與苗族女膠工交流割膠工作。陳菊英1973年被兵團樹立為先進知青典型,返城后任海南省農墾總局黨委副書記。</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6師3團(屯昌黃嶺)7連李碧田(左)和同學岀工勞動。她是兵團唯一澳門知青,在廣州華師附中讀書時放棄返澳機會,自愿到兵團鍛煉,返城后勤學苦練考取英國圣三一音樂學院鋼琴系,成為該院當時唯一的中國留學生。2019年被海墾集團評選為感動海墾(兵團)知青個人。</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1師4團(瓊海東升)武裝連汕頭華僑中學知青黃偉虎勞動軍訓之余堅持自學,于文革結束恢復高考時考取北京大學,成為當時全縣考上北大第一人。</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6師2團(屯昌晨星)潮汕知青李廷家和廣州知青雷佩蘭夫妻,于恢復高考的1977年雙雙考上華南師范學院(現為華南師范大學),被傳為佳話。</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6師14團(瓊中加釵)中小學知青教師參加全縣黎村苗寨修水利工程</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6師3團(屯昌黃嶺)6連知青自學氣象知識,業余自籌資金自己動手建設氣象站,為連隊割膠預報天氣情況,促進了割膠生產。</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6師2團(屯昌晨星)以徐聞知青黃繼文為骨干的湛江、廣州、潮汕等地知青設計建造長60多米、高16米的三孔拱石橋“土龍橋”,至今近五十年仍堅固安全使用,使連隊通往團部、縣城的客運物流暢通無阻。圖為知青們在落成的大橋邊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6師4團(屯昌中坤)廣州知青同學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1968年下鄉儋縣西聯農場(5師4團)的廣州知青在農場牌坊下留影</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6師10團(瓊中烏石)汕頭女知青在維護國防通訊線路</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4師13團(白沙大嶺)通訊班知青在檢查線路</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6師9團(屯昌中建)10連三名肩搭毛巾、脖圍水布、頭戴軍帽打扮成工農兵形象的汕頭女知青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4師(師部昌江石碌)電影放映隊的廣州知青</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中圖 5師9團(澄邁紅光)大會戰工地的知青廣播員、報道員和搭建的宣傳門牌,工地廣播站知青在準備播音。</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下圖 4師13團(白沙大嶺)電影放映隊知青隊員。 該團女知青學習攝影技術。</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兵團加強以知青為骨干的醫護人員醫德醫風醫術的教育培養,這是1師1970年舉辦醫護人員醫訓班第三期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中圖、下圖 白沙牙叉農場(4師8團)海口知青馮玉梅(原名馮玉美)1968年下鄉當“赤腳醫生”后被推薦上中山醫學院讀書深造,1972年畢業后放棄留校和到兵團總醫院工作的機會,自愿到4師(師部昌江石碌)山區醫院當醫生,1976年9月在一次為重患者做完手術后因疲勞過度和急性腸壞死,在醫院辦公室短暫休息時長眠離世,年僅26歲。</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中上圖 2師10團(陵水嶺門)衛生隊知青醫護人員留影。該隊醫護知青在簡陋條件下學習醫護知識,身后是茅草蓋的病房。</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6師16團(瓊中乘坡)衛生隊知青醫護人員三八節留影</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下圖 6師9團(屯昌中建)連隊的知青衛生員,也稱赤腳醫生。連隊赤腳醫生到田間地頭為職工群眾診治包扎。</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6師3團(屯昌黃嶺)貫徹毛主席“把醫療衛生重點放到農村去”指示,組織全團連隊衛生員在衛生隊學習針灸醫療。</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3師14團(樂東保國)衛生隊知青護士在觀察醫學標本</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3師7團(保亭南茂)連隊醫療室門口的衛生員</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6師9團(屯昌中建)1連衛生員給職工量血壓</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4師7團(白沙農場)衛生隊知青醫護人員就地采制中草藥材為指戰員服務</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5師12團(澄邁昆侖)連隊男知青結伴歡趣岀工去</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6師9團(屯昌中建)女知青岀工走在鄉間小路上</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5師4團(儋縣西聯)紅專隊知青岀工走在隊門口</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1師8團(文昌東路)6連生產班“巾幗九杰”廣州知青歡快搭牛車岀工</b></p><p class="ql-block"><b> 下連圖 10師(師部儋縣八一農場)女知青拖拉機手在開荒工地上拉拔樹頭開墾荒地</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屯昌中坤農場(6師4團)2隊1968年11月下鄉的廣州知青創作宣傳壁畫,女知青高興留影。 </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各地下鄉萬寧東和農場(2師6團)的男知青1969年春節在場部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1師1團(文昌南陽)女知青假日徒步逛縣城,在文昌河邊合影。 </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6師9團(屯昌中建)女知青走在團部大門口。 下圖 該團男知青走在膠園里。</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6師10團(瓊中烏石)連隊的潮汕知青在種菜</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3師15團(樂東保顯)連隊的潮汕知青管理大片菜園</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5師9團(澄邁紅光)連隊知青養豬姑娘</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6師2團(屯昌晨星)6連女知青在喂豬</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那時知青的生活勞動感覺就一個字“餓”,4師13團(白沙大嶺)的知青在勞動工地等候“自煮餐”。 </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中圖 4師8團(白沙牙叉)南路隊廣雅女知青收工回來洗碗開飯,她們在簡陋的連隊茅草房食堂做飯和打飯。</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6師3團(屯昌黃嶺)10連的廣州知青炊事員挑飯上山,送到大會戰工地。</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6師9團(屯昌中建)6連女知青的飯盆大如臉盆,吃飯雖然沒啥菜卻隨便吃半斤八兩還不飽,還吃岀了快樂。</b></p><p class="ql-block"><b> ↓ 那時兵團針對海南地處南海前線戰備任務重,貫徹“亦兵亦民”“屯墾戍邊”的方針,各團都在基干民兵隊伍的基礎上建立武裝戰備值班連,達80多支,具3個師的戰力,基本上挑選知青參加。</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3師7團(保亭南茂)團長、著名“木船打兵艦”人物原型魯湘云在指導武裝連知青戰士軍事訓練。</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2師7團(萬寧新中)團首長給武裝連指戰員上國際革命斗爭形勢課</b></p><p class="ql-block"> <b>下圖 2師3團(瓊海東平)比鄰的陽江公社是紅色娘子軍連誕生地,娘子軍老戰士給該團武裝連女戰士講瓊崖革命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兵團武裝連成立一段時間后,統一著裝兵團研制的劍麻纖維織造的無領章帽徽的黃綠軍裝。</b></p><p class="ql-block"><b> 中上</b><b style="font-size: 18px;">圖 6師7團(瓊中陽江)武裝連女子武裝排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下圖 4師7團(白沙農場)武裝連全體集合軍訓,該連十姐妹武裝班在軍事訓練。</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1師4團(瓊海東升)武裝連的知青進行實彈射擊訓練</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2師9團(萬寧南林)武裝連知青在海邊練刺殺與射擊</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6師10團(瓊中烏石)武裝連知青戰士集中訓練</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6師5團(瓊中新進)武裝連知青女戰士練射擊瞄準</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4師7團(白沙農場)知青基干民兵參加海南軍區民兵大比武時與團首長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b><b style="font-size:18px;">那時各團場武裝連、基干民兵既是軍事戰斗隊也是生產突擊隊,這是4師7團(白沙農場)民兵突擊隊員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各團場武裝連匯合基干民兵9000多人,1975年參加瓊山縣三江圍海造田萬畝大會戰,知青在海邊工地傳輸海泥塊筑壩。 </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東升農場以潮汕、廣州、湛江知青為主的突擊連百多人在筑立的大壩上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b><b style="font-size:18px;">兵團武裝連的知青經鍛煉具軍人氣質,2師9團的知青光榮應征入伍。</b></p> <p class="ql-block"><b>↑ 那時海墾(兵團)少數知青先后被招工、頂職、讀書等陸續返城。5師4團(儋縣西聯)知青(站立者)返城前參加單位的歡送會。</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多數海墾(兵團)知青堅持務農多作奉獻。兵團體制恢復為農墾后,海南農墾系統1975年在海口召開知識青年先進集體、先進個人代表大會,屯昌縣6個農場的與會知青代表合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文化建設有擔當</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知青這一群體的到來,把城市的先進文化和理念帶到偏遠的農場邊陲,推動并促進了團場和地方的各種文明建設,尤其是宣教文體活動,至今仍為海墾人和地方群眾津津樂道。</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兵團重視宣傳文化陣地建設,用革命理論武裝指戰員思想,興辦兵團戰士報,各師、團都建立宣傳報道組。這是兵團宣傳報道員學習班學員在海口公園烈士紀念碑前合影,其中不少人后來成為各級領導和各行業的領軍人物。</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兵團政治部報道組成員湛江政治學徒青年洪三泰(左1,后為國家一級作家)、3師政治部報道組長退伍青年劉國珍(左2)和潮陽知青蔡東士(右1,后任廣東省委副書記)、人民日報副總編楊列慎(右2)在崖縣天涯海角留影。</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那時兵團很多知青在團部、營部(片區)和連隊擔任中小學教師、文化輔導員、掃盲教員。6師9團(屯昌中建)苗8連海口知青陳菊英在輔導苗族青年學文化。 中下圖 該連廣州知青教師(中)與苗族姑娘和學生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6師4團(屯昌中坤)廣州女知青采購各色彩線贈送苗族姑娘織服飾弘揚苗服文化,知青著服飾扮苗妹留影,增進漢苗青年友誼。</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 6師15團(瓊中長征)團部中學知青教師與高中畢業生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中上圖 3師8團(崖縣南田)紅旗中學知青教師(前排)與初中畢業生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中圖 6師2團(屯昌晨星)5連小學的知青教師與高年級學生。</b></p><p class="ql-block"><b> 中下圖 6師2團(屯昌晨星)13連小學知青教師與低年級學生。</b></p><p class="ql-block"><b> 下圖 6師3團(屯昌黃嶺)團部幼兒園的知青幼師與小朋友</b></p><p class="ql-block"><b> ↓在“思想文化陣地,社會主義如果不去占領,資本主義就必然會去占領”的</b><b style="font-size:18px;">輿論導向下,</b><b>海墾十分重視抓好文化宣傳隊伍建設,1966年組建了海南農墾文工團,1969年改制后的兵團大力打造兵、師、團、營、連五級文藝陣地,用文藝形式為農墾職工建設寶島和兵團戰士屯墾戍邊鼓勁喝彩。</b></p> <p class="ql-block">↑ 中上圖 1966年由知青組成的白沙農場文化宣傳隊(簡稱場宣)<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遠近聞名,</span>是六十年代海墾文宣隊的前輩,這是場宣隊員合影。中圖 該場宣開展演出活動。</p><p class="ql-block"> 中下圖 1968年的白沙場宣隊員合影。下圖 該場宣演岀歌唱先進人物的快板書。</p> <p class="ql-block">↑ 上圖 1968年儋縣西聯農場(5師4團)場宣曾聞名海南,這是被指定為縣革委會成立大會作專場演岀時合影,而后升格為縣革委會文宣隊。中上圖 該場宣演岀革命舞蹈《屯墾戍邊》。</p><p class="ql-block"> 中下圖、下圖 該場宣演岀走紅節目舞蹈《割膠工》、舞蹈《膠林歡歌》。</p> <p class="ql-block">↑ 上圖、中上圖 1968年西聯場宣排練表演唱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片段“小常寶”,當年代表海南行政區參加廣東省群眾文藝匯演前合影,而后還到海墾各農場演出。</p><p class="ql-block"> 中下圖、下圖 該場許多知青從周恩來總理視察過并題詞的橡膠園走向場宣,成為優秀演員。</p> <p class="ql-block">↑ 兵團時期,以知青參與為主的文體活動極其活躍名揚四方。這是在海墾文工團基礎上組建的兵團文化宣傳隊(簡稱兵宣,團級建制,駐地海口東湖),與兵團政治部首長合影的全家福。兵宣擁有各地學校下鄉知青的高素質文藝人才,演出水準甚至超過軍區歌舞團。</p> <p class="ql-block">↑ 上圖 兵宣二隊劇組到6師6團(瓊中大豐)巡演革命樣板戲《沙家浜》時合影,當時在全兵團演出達260多場。</p><p class="ql-block"> 中上圖 兵宣最早的一隊女班戰士合影</p><p class="ql-block"> 中圖 兵宣一隊參加軍區戰士文藝匯演后合影留</p><p class="ql-block"> 中下圖 兵宣《沙家浜》劇組女班戰士合影</p><p class="ql-block"> 下圖 兵宣《沙家浜》劇組男班戰士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圖 兵宣戰士陪同著名相聲演員馬季(左1)、唐杰忠(左2)下團場指導文藝工作時留影。</p><p class="ql-block"> 下圖 6師9團(屯昌中建)海口知青陳菊英(左)與團長王宗舜(右)陪同著名相聲演員馬季(中)在團里慰問演岀</p> <p class="ql-block">↑ 上圖 兵宣新報到的各師、團女戰士。</p><p class="ql-block"> 中上圖、中圖 秉持 “時間只記住精品,藝術只承認一流”理念,兵宣女戰士刻苦練功。 </p><p class="ql-block"> 中下圖、下圖 兵宣女戰士在平頂房上苦練芭蕾舞基本功, 業余在宿舍邊空地苦練高難動作。</p> <p class="ql-block">↑ 上圖 兵宣戰士在海口秀英碼頭載歌載舞歡迎知青新戰友到來</p><p class="ql-block"> 中上圖、中下圖 那時兵宣到哪演出,哪里就象節日,連隊戰士和周邊群眾翻山越嶺趕到團部看演出是一種享受。圖為兵宣在團場演出舞蹈《送膠水》,在膠林邊演出歌舞《膠林歡歌》。</p><p class="ql-block"> 下圖 兵宣在5師9團(澄邁紅光)為該團指戰員和阿爾巴尼亞電視臺拍專題片演出節目</p> <p class="ql-block">↑ 上圖 1師(師部瓊山道美)宣傳隊員與師首長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中上圖 在5師(師部臨髙加來)演出的4團(儋縣西聯)團宣演出后和師首長合影</p><p class="ql-block"> 中圖 5師9團(澄邁紅光)團宣全體人員演出后合影</p><p class="ql-block"> 中下圖 1師2團(瓊山大坡)團宣演員與團首長合影</p><p class="ql-block"> 下圖 2師2團(瓊海東太)團宣隊員與團政治處首長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圖 4師10團(白沙龍江)團宣隊員演出后合影。 中上圖 該團宣原創話劇《找向導》,經兵宣移植后參加軍區演出獲獎。</p><p class="ql-block"> 中圖 2師1團(瓊海南俸)團宣創作排練膠杯演奏曲</p><p class="ql-block"> 中下圖 兵團政治部編輯岀版知青撰寫的小說集《映山紅》后,1師4團(瓊海東升)團宣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歌舞劇在排練中。</p><p class="ql-block"> 下圖 6師9團(屯昌中建)團宣是一支烏蘭牧騎文化輕騎兵,經常下連隊為漢族苗族指戰員演出。</p> <p class="ql-block">↑ 上圖 3師14團(樂東保國)團宣隊員在團部合影。 中上圖 該團宣經常跋山涉水到連隊演出。 中圖 該團宣下連隊演出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片段。</p><p class="ql-block"> 中下圖 2師9團(萬寧南林)團宣排練演出革命樣板戲《杜鵑山》片段</p><p class="ql-block"> 下圖 4師(師部昌江石碌)工兵連連宣演出舞蹈《工兵戰士想念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 上圖、中上圖 4師7團(白沙農場)團政委張福圖(后排中)關心支持團宣工作,與隊員合影。團宣下連隊演出。</p><p class="ql-block"> 中圖、中下圖 4師13團(白沙大嶺)團宣表演樂隊伴奏大合唱。團宣隊員排練歌唱工農兵建設海南島節目。</p><p class="ql-block"> 下圖 5師12團(澄邁昆侖)團宣在橡膠園排練節目時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圖 2師7團(萬寧新中)團宣活躍在三江圍海造田工地,為以知青為主力的圍海造田大軍加油鼓勁演出節目。</p><p class="ql-block"> 中上圖 2師3團(瓊海東平)團宣演出歌舞《割膠女民兵》</p><p class="ql-block"> 中圖 2師1團(瓊海南俸)團宣下連隊演出</p><p class="ql-block"> 中下圖 那時各團宣隊員演岀辛苦并快樂著。4師7團(白沙農場)團宣隊員住茅房自助化妝演出。</p><p class="ql-block"> 下圖 5師4團(儋縣西聯)團宣隊員到開荒工地即興表演相聲</p> <p class="ql-block">↑ 兵團時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凡有知青集中的連隊,都有樸實時尚接地氣的文化宣傳隊(簡稱連宣或隊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上圖 5師2團(儋縣西華)團部直屬單位女知青在拉手風琴娛樂</p><p class="ql-block"> 中上圖 1師4團(瓊海東升)11連(36洞隊)連宣在開荒工地表演小組唱</p><p class="ql-block"> 中圖 5師4團(儋縣西聯)紅專隊隊宣在宿舍門口排練文藝節目</p><p class="ql-block"> 中下圖 6師3團(屯昌黃嶺)連宣在工地排練節目</p><p class="ql-block"> 下圖 4師10團(白沙龍江)連宣在工地排練節目</p> <p class="ql-block">↑ 上圖 6師9團(屯昌中建)7連連宣排練文藝節目</p><p class="ql-block"> 中上圖、中下圖 1師7團(文昌育種站)連宣在田間地頭排練革命樣板戲《紅燈記》片段, 在田間地頭演出。</p><p class="ql-block"> 下圖 3師1團(通什暢好)2連連宣隊員1970年國慶節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圖 6師(師部瓊中牙挽)師宣知青拉練演出到9團(屯昌中建)苗8連,通過訪貧問苦體驗生活創作文藝節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中上圖 5師4團(儋縣西聯)團宣(2排左4起)擔負舉辦全團文藝人才培訓班任務,與學員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中下圖 2師1團(瓊海南俸)團宣創作話劇《年輕一代》到各連隊巡回演出</p><p class="ql-block"> 下圖 4師7團(白沙農場)12隊隊宣代表本團參加全師連隊文藝匯演時合影</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圖 6師3團(屯昌黃嶺)廣州知青張凝代表兵團參加廣州軍區田徑運動會,獲女子4×100米接力冠軍和100米欄亞軍;又代表軍區參加全軍田徑運動會打破全軍記錄。張凝(2排右1)與兵團田徑隊隊員合影。她2019年被海墾集團評選為感動海墾(兵團)知青個人。</p><p class="ql-block"> 下圖 6師(師部瓊中牙挽)舉辦全師射擊運動會,運動員在師部與師首長合影。</p><p class="ql-block"> ↓ 1971年成立的兵團籃球隊由廣州、海口、湛江、潮汕知青和東南亞歸僑青年組成,從光腳訓練、穿解放鞋比賽起步,直至以球風硬朗、運球快準狠的特點,數年間在南粵球壇叱咤風云,曾打遍海南無敵手,是海南三大主力球隊(兵團、南航、海南)之首,為兵團和廣州軍區爭得了許多榮譽。</p> <p class="ql-block">↑ 上圖 1969年6師(師部瓊中牙挽)男籃隊員合影。兵團籃球隊的成立以該師男籃為基礎,那時該男籃在瓊中各團場、當地駐軍和海口比賽所向披靡,一戰成名。</p><p class="ql-block"> 中上圖 6師5團(瓊中新進)4名知青1969年留影,后來成為兵團男籃著名主力,左起黎國清(11號)、桂三榮(7號)、林銀寶(9號)、李家雄(8號)。</p><p class="ql-block"> 中圖 兵團男籃隊員比賽時投籃</p><p class="ql-block"> 中下圖、下圖 兵團籃球隊1974年參加廣州軍區運動會榮獲男籃冠軍和女籃亞軍。這是男籃獲冠軍時留影,又與女籃獲亞軍一起合影,獎旗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上將親自頒發。</p> <p class="ql-block">↑ 上圖 兵團女籃隊員合影。籃球隊成立時沒有正式比賽服,女籃穿平紋布各自縫上號碼的賽服。</p><p class="ql-block"> 中上圖 兵團女籃隊員首次穿上軍區贈送的正式運動衣和籃球鞋合影</p><p class="ql-block"> 中圖 兵團女籃1972年的八朵金花主力,左起黃銀英、朱秀珠、黃秀明、李堅友、何逾、李小紅、陸希蓓、許茵。</p><p class="ql-block"> 中下圖 兵團女籃1973年下到6師19團(瓊中紅衛)比賽時合影</p><p class="ql-block"> 下圖 兵團籃球隊1974年下到6師6團 (瓊中大豐)在黎母山下合影</p> <p class="ql-block">↑ 那時籃球比賽是兵團最普及的體育運動,除了兵團,各師、團、連都組織以知青為主的籃球隊進行比賽,豐富了兵團指戰員的業余生活和樂趣。</p><p class="ql-block"> 上圖 5師(師部臨高加來)籃球隊男籃知青合影</p><p class="ql-block"> 中圖、下圖 2師4團(萬寧東嶺)以女知青為主力的團、連籃球隊遠近聞名,團部女籃隊員合影, 8連女籃隊員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圖 1師4團(瓊海東升)海口、湛江等地知青組成足球隊,那時踢遍瓊海無敵手。</p><p class="ql-block"> 中圖 4師10團(白沙龍江)知青工余在簡易球場踢足球</p><p class="ql-block"> 下圖 4師13團(白沙大嶺)連隊知青在茅房宿舍前踢足球</p> <p class="ql-block">↑ 海墾(兵團)這片熱土孕育了不少畫家。2師9團(萬寧南林)楊梅小學潮安知青教師盧力生自譽“我的血管里流淌著知青的血”,甘愿“用刻刀在畫版上書寫知青之歌”,前后創作了50幅海墾(兵團)知青題材的版畫展出,廣受贊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謹以此篇遙祝下鄉海墾(兵團)返城或留守的知青2022年五四青年節快樂安康!篇中文字說明若有不實之處,敬請指正。</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门市| 曲麻莱县| 桃江县| 健康| 蒲江县| 蒙自县| 顺平县| 如东县| 顺昌县| 十堰市| 和静县| 大化| 兴化市| 将乐县| 霍林郭勒市| 邵阳县| 大埔县| 沙坪坝区| 长武县| 旬邑县| 宝兴县| 什邡市| 柘城县| 岳西县| 侯马市| 木里| 镇康县| 电白县| 崇义县| 本溪市| 民权县| 房产| 慈溪市| 沽源县| 沂源县| 正宁县| 华容县| 尼勒克县| 凉城县| 三穗县| 安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