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完結篇</p> <p class="ql-block">無字碑首</p> <p class="ql-block"> 乾陵是陜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陵園規模宏大,陵園有內外兩重城墻,也是唯一一座有兩層城垣的帝陵,總面積接近240萬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乾陵建成于唐神龍二年(加蓋),采用唐代“因山為陵”的傳統方式建造,陵區仿長安城建制。除主陵外,乾陵周邊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均為皇室和功臣之墓。</p><p class="ql-block"> 由于乾陵是在唐鼎盛時期建造的,其規格和陵前石刻是最華美和豐富的,是迄今為止唐十八陵中神道石刻和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1961年乾陵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山乾陵全景</p> <p class="ql-block">乾陵景區</p> <p class="ql-block"> 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巖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泔河環其東,漠水繞其西,乾陵玄宮即位于北峰之上。梁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因這兩峰遠觀有女人身體部位象形之處,故取名叫“乳峰”。</p><p class="ql-block"> 唐高宗弘道元年,武則天任命吏部尚書韋待價負責乾陵的工程,次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繼續進行。唐中宗神龍二年五月,中宗李顯下令將武則天葬入。武則天雖以皇后之儀入葬乾陵,但確是擁有皇帝身份的女性,所以乾陵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的一座兩位皇帝的合葬陵。</p><p class="ql-block"> 乾陵陪葬墓離得最近的有三座,一座是永泰公主墓,一座是懿德太子墓,還有一座是章懷太子墓。后兩座太子墓里考古發現了大量的珍貴彩繪壁畫,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內。</p> <p class="ql-block">主司馬道(神道)</p> <p class="ql-block"> 前面介紹了乾陵的地理位置,下面我們再來說說乾陵史上歷經幾次兇險盜墓而完好無損保護下來的神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唐朝末年發生的“黃巢之亂”,黃巢動用40萬大軍盜掘乾陵,但費盡力氣挖出一條40多米深的大溝,也沒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罷,至今在梁山主峰西側仍有一條深溝被稱為“黃巢溝”。</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五代時期,后梁崇州節度使溫韜組織軍隊所謂發掘所有唐朝皇陵,其實就是盜掘唐陵,有記載“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之所藏金寶。……惟乾陵風雨不可發。”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也就是說所有的唐陵他都盜了個遍,所有唐陵陪葬的珍寶全部取走,唯有盜掘乾陵時狂風暴雨大作,又加之玄幻迷信傳說和山體巖石堅固而幸免于難。</p> <p class="ql-block">神道的引道</p> <p class="ql-block"> 民國初期,軍閥混戰,盜掘古墓成風。國民黨將領孫連仲以保護乾陵為幌子,率部下駐扎乾陵,用真槍真炮演習的辦法掩護一個師的兵力盜掘乾陵。士兵們用炸藥炸了許多處地方,卻沒能找到墓道口。</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次是在1958年,當地幾個農民放炮炸石,無意間炸出了墓道口。1960年2月,陜西省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經初步發掘確認被炸處是地宮墓道,并于4月3日開始發掘乾陵地宮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挖掘情況與《舊唐書·嚴善思傳》“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相同。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對《乾陵發掘計劃》作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來完成”的批示,之后,國務院又再發通知要求“全國帝王陵墓先不要開挖”,乾陵的發掘就此停止。</p><p class="ql-block"> 所以乾陵是陜西省乃至全國保護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p> <p class="ql-block"> 神道端立首位的是1對高達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華表,這是帝王陵墓的標志,其造型昭示著生命長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對人類生殖行為的崇拜,以及蔭及子孫的含義。</p> <p class="ql-block">神道兩側華表</p> <p class="ql-block">華表的蓮花底座</p> <p class="ql-block"> 說了乾陵歷經的磨難而無損傷,就免不了要提乾陵選址的過程,這可不是迷信,和中國古代風水學說相關,其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典故讓我慢慢道來。</p><p class="ql-block"> 唐高宗病逝后,武則天決定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吉地建造帝陵。很快,朝廷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了兩位名揚天下的方士,一位是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宮里專掌陰陽和天文歷法的太史令李淳風。</p><p class="ql-block"> 袁天罡接旨后遍尋黃河兩岸,都沒找到一塊中意之處。后來來到關中,半夜子時夜觀看天象,只見一處山巒上紫氣沖天,恰好與北斗相交。袁天罡認定是塊寶地,于是急忙奔上山,找準方位作記號,沒有東西就摸出枚銅錢放地上再蓋上浮土,這才下山回朝。</p><p class="ql-block"> 另一個風水師李淳風接旨后,沿渭水東行尋找寶地。一天正午艷陽高照之時,他見秦川大地上突出一座奇山,從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婦裸睡在藍天白云之下,李淳風大驚,覺得這是風水上一塊至陰寶地,于是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擺八卦,拔出發針在二魚相交處扎入土中,也下山回朝復命去了。</p><p class="ql-block"> 武則天聽二人說在同一方位選中吉地,派人去查。大臣來到梁山后,發現原來李淳風的那根發針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銅錢的錢眼里!武則天逐下令立即開工,很快就將乾陵修好,安葬了唐高宗,后隨夫也葬于乾陵。乾陵的地形地貌完全應合了陰陽二儀、天地配合得最絕妙的完美結合。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陰陽交合,乃生萬物。</p> <p class="ql-block">神道全景</p> <p class="ql-block">神道兩側翼馬</p><p class="ql-block">神道兩側石刻造像的開端是一對昂首挺胸、渾圓壯觀的石刻翼馬,馬身兩翼雕以卷云紋,似有騰飛之勢。</p> <p class="ql-block">馭馬石刻</p><p class="ql-block">此造型的石刻只出現在唐代鼎盛時期的乾陵和泰陵</p> <p class="ql-block"> 下來我們再來說說乾陵里安葬的兩位中國唐代歷史上的這兩位皇帝,一個是唐高宗李治,一個是武周女皇武則天,先來說說唐高宗李治。</p><p class="ql-block"> 唐高宗李治,字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為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母弟。貞觀二年六月,李治出生于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封晉王,后太子李承乾與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于貞觀十七年被冊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p><p class="ql-block">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高宗因十分寵愛武媚娘,還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廢除王皇后改立武氏為皇后。</p><p class="ql-block"> 顯慶五年以后,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后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后滅西突厥、滅百濟、滅高句麗,期間與武后參與朝政有關。因此武后長期干預朝政從幕后垂簾到殿堂之上與高宗同坐,并稱“天皇天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石翁仲造像</p><p class="ql-block">所有唐代皇家陵園里,唯有乾陵和定陵的石翁仲造像非常的高大。</p> <p class="ql-block"> 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擴咸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中部,維持了三十二年。弘道元年,唐高宗去世于貞觀殿,享年五十六歲,葬于乾陵。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增謚為天皇大圣皇帝,天寶十三年,再增謚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p><p class="ql-block"> 小編個人認為,當時的武后不但能干預朝政,并且還能與高宗皇帝同坐朝堂,并稱“天皇天后”,當然也展示了武后政治天分,成就了她后來的政治野心,這些都與高宗性格有關,高宗仁慈、寬厚、善良,全都體現在了他的字號為“善”里,其名和人物性格非常符合,恰如其分!</p> <p class="ql-block"> 中國歷史上下5000年,君王400多個,只出了一位女皇帝,那就是1200多年前的武則天。武則天,武曌,這是一個富有歷史魅力的名字,為后人留下了無數的猜想,也經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褒貶。李唐王朝290年的歷史,近半個世紀是由武則天這位女皇導演的。</p><p class="ql-block"> 武則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唐朝至武周時期的女政治家,武周開國君主,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在位時間15年。</p><p class="ql-block">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后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永徽六年在“廢王立武”事件后成為皇后。上元元年加號“天后”,與高宗并稱“二圣”,參預朝政。高宗駕崩后,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p><p class="ql-block"> 天授元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在位前后明察善斷,知人善任,重視選拔人材,開創殿試、武舉及試官制度。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同時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軍事上收復并穩定安西四鎮,一度使后突厥歸降。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p><p class="ql-block"> 神龍元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迫使其退位,擁立唐中宗再次上位。中宗恢復唐朝后,為其上尊號“則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于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同高宗合葬。其后累謚為“則天順圣皇后”。</p> <p class="ql-block"> 武則天兩度入宮,侍奉兩代君王,在唐太宗李世民死后的遺照中怕武氏禍亂李氏江山,將其發配感業寺為尼。待高宗守孝期滿將其接回宮中新納為妃。武則天先生長子李弘,后又生一公主。據《新唐書》中記載,為除掉王皇后與蕭淑妃,武則天趁人不備,親手掐死剛滿一月的小公主后嫁禍王皇后。李治相信武媚娘的一面之詞,龍顏大怒,預起“廢后立武”之念,因朝中大臣元老勢大方作罷。</p><p class="ql-block"> 武則天心知高宗有奪回皇權之心,逐參與朝政幫助李治,后經過一番波折,李治又重啟“廢后立武”一事,得到了當時一幫討好的大臣支持最終成功,同時也打擊了一派元老重臣,削官的削官、發配的發配、處斬的處斬,幫助高宗奪回了皇權。從而武則天參與朝政由幕后走到臺前,后被稱為“天皇天后”又有“二圣臨朝”之說。武則天尊崇佛教,最著名的就是武則天用自己兩萬多貫的脂粉錢在洛陽雕刻了盧舍那佛,使之至今成為龍門石窟中的經典石刻造像。</p><p class="ql-block"> 高宗李治駕崩后命太子繼位,由天后輔政。由于武則天的政治野心,如不符合自己心意,幾度廢除自己親生兒子的皇位,甚至痛下殺手,她啟用重賞酷吏和告密之徒,穩控自己的政治權利。后又有武氏族人慫恿,各方僧人,道士等獻媚,朝臣和李旦都有意自薦天后賜武姓為皇姓。武則天為能順利登上帝位,誅殺李氏皇族,排除異己來穩固政權,最終實現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定長安為陪都,從此武則天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位,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在她臨終之時為保皇室純正血脈,最終還江山于李唐。</p><p class="ql-block"> 有人評價她說: 她是一個獨斷專行,心狠手辣的女人,為了皇權不惜殺害自己的親生骨肉,殺害自己的兄弟姐妹,殺害賢臣忠良,是一個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之人。小編我想說自古歷代帝王為了爭奪皇位有幾人手上沒有沾染鮮血,為了鞏固皇權哪個沒有血腥殺戮?武則天做為一個女人可想而知比男性帝王更加不易。在她執政期間把大唐帶入鼎盛輝煌時期,她的功績是不能否認的,她對大唐盛世功不可沒!</p> <p class="ql-block"> 在朱雀門外的司馬道東側,聳立著聞名于世的無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塊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98.8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碑額未題碑名,碑額陽面正中一條螭龍,左右側各四條,共有九條螭龍,故亦稱“九龍碑”。碑的兩側有升龍圖,各有一條線刻而成騰空飛舞的巨龍,栩栩如生。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其馬屈蹄俯首,雄獅則昂首怒目。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p><p class="ql-block"> 無字碑北靠東闕,南依翁仲,西與述圣紀碑相對,巍峨壯觀,雕刻精美,為歷代群碑之冠。當年碑石上之字未刻,有人猜測可能是女皇對自己功與過無法評說,又或許是這一生想說的太多又評說不過來,再或許是由后人來評價她的一生,等等……</p><p class="ql-block"> 宋金以后,開始有游人題字于碑,使無字碑成為有字碑。再歷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漸鐫刻了許多文字,不僅在內容上自然形成了評價武則天的“碑文”,而且在書法上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備,或許這正符合了武則天當初立碑的本意,就是讓后人來評價她的功過。其中1135年《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以女真文字刻寫,旁邊有漢字譯文。女真文字現已絕跡,因此,碑上的文字成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p> <p class="ql-block">無字碑</p> <p class="ql-block"> 述圣紀碑位于司馬道西側,與無字碑相對,是武則天親撰、其子唐中宗李顯書丹,是為唐高宗歌功頌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闕8.65米。述圣紀碑記述高宗文治武功,開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樹碑,墓內也不放墓志銘,乾陵突破了這一慣例,與無字碑分立神道兩側,形成遙相呼應之勢,因此述圣紀碑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p><p class="ql-block"> 述圣紀碑為方形,高7.53米,每邊寬1.86米,重約89.6噸。碑頂為廡殿式建筑,檐角刻有4個護法力士。檐雕斗拱中間為五節碑身,由五塊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下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紋。全碑由頂、身、座七部分構成,碑首象征太陽,碑座象征月亮,中間五節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述圣紀碑又有“七節碑”之稱。七節取“七曜”之意,故立七節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樣普照天下,光照千秋。述圣紀碑全文鐫刻在碑的正陽面,碑身五節除第一塊和四塊無字外,其余三塊的正面及東西兩側均刻有字。碑文為駢體,共計46行,5600余字,皆楷書。由于千年風雨侵蝕,加之人為破壞,現僅存文字1600余字。據資料記載碑文刻好后,每個字的凹槽處都填有金屑,遠遠望去金光閃閃,故又稱“金子碑”。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筑基址呈方形,現碑亭早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述圣紀碑</p> <p class="ql-block"> 乾陵的格局和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千米。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墻各長1450米,東墻長1582米,西墻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回廊、闕樓、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筑群多處。</p> <p class="ql-block">陵前墓碑</p> <p class="ql-block"> 陵園內城的四門之外,還蹲踞著4對8尊高大雄偉的石獅,以朱雀門外的最為雄偉。這對石獅昂首挺胸,巨頭披鬃,瞋目闊口,兩足前伸,身軀后蹲,凜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獅于陵前,增加了陵園的神圣和威嚴氣勢。</p> <p class="ql-block">朱雀門兩邊石獅</p> <p class="ql-block"> 乾陵引人注目之處,還有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布著的兩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齊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這些石人是當時唐王朝屬下的少數民族官員和鄰國王子、使節。是唐高宗入葬時前往參加葬禮,武則天為炫揚大唐威勢,將他們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國別、官職和姓名,今字跡可辨認者有“木俱罕國王斯陀勒”、“盛于闐王尉遲璥”、“吐火羅王子持羯達犍”、“默啜使移力貪汗達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p><p class="ql-block"> 這些石人殘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習慣上把這些石像稱之為“蕃像”、“賓王像”,也稱“六十一蕃臣像”。這些與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著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領紫袖。但他們都雙腿并立,兩手前拱,姿態極為謙恭,仿佛在這里列隊恭迎皇帝的到來,但這些石像都沒有腦袋。關于無頭石像還有另外一個偷吃農民莊家的版本傳說,我在這里就不贅述了,至于兩個說法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這也許就是時間給我們留下的謎團,也是讓人探索歷史奧秘的魅力所在吧!</p> <p class="ql-block"> 考古學家對此進行了分析,發現可能是自然災害給這些石像帶來了災難。通過大量資料證明,在明嘉靖35年1月23日,陜西華縣一帶發生強烈地震,震級高達8—11級。而乾陵距華縣只有100多千米,同屬震中地帶,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據專家們推斷,這場地震才是造成這61座石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石像的材質不是很結實,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頭部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研究人員推斷,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毀于那場大地震,還有一部分是毀于明末清初的戰爭中。</p> <p class="ql-block">翁仲石首</p><p class="ql-block">怒目圓睜,非常威嚴</p> <p class="ql-block"> 乾陵是唐代“因山為陵”紀念性建筑工程的杰作,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墓。秦漢以后,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二圣”合葬墓獨樹一幟。</p><p class="ql-block"> 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發現有雙重城垣的墓葬,內城象征京城長安的皇城,外城相當于官員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當時中國古代都城的整體格局。</p><p class="ql-block"> 乾陵也是唯一歷經千年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其地宮遂道編號刻字砌石已被發現,出土有細腰鐵拴板、錫鐵錠等,具有一般陵墓所沒有的獨特價值。</p> <p class="ql-block">石馬造像</p> <p class="ql-block"> 下面這對優美的高浮雕鴕鳥佇立在翼馬的北側,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的象征。到這里,乾陵和乾陵石刻的介紹基本就是這樣,陜西關中唐代帝王陵也全部介紹結束了。</p> <p class="ql-block">陵前兩側高浮雕鴕鳥造像</p> <p class="ql-block"> 現在乾陵景區由,乾陵、懿德太子墓、章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乾陵博物館)四部分組成,門票是通票分淡旺季,非常值得一游!在參觀完景區之后可以去品嘗一下當地著名特色美食,比如乾縣饸絡,乾縣鍋盔、乾州四寶,特別是乾縣豆腐腦堪稱一絕,吃了忘不了!</p> <p class="ql-block"><b>結束語</b></p><p class="ql-block"> 中國唐代帝陵石刻造像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特點,尤其以初唐后中唐前這段時期最為精美絕倫,它們集美學、藝術、雕刻、歷史于一身,堪稱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瑰寶,充分的體現了古人在雕刻上的精湛技藝和高標準的審美追求。唐代帝陵經歷了千年的風風雨雨,兵荒馬亂,遭受了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地面建筑已蕩然無存,但遺留下來的唐陵石刻,雖然歷經滄桑,卻還在原地矗立,它們是我們寶貴的歷史遺產。</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曾經的輝煌盛世更是不可遺忘,遺存下來的文物倍加珍貴,它們是我們偉大祖先給我們后人留下的歷史寶藏,它們是中國古代歷史的見證,更是寶貴的中國傳統歷史文化遺產!我們需要了解它們,感知它們,更需要善待和保護它們!它們是我們后世子孫可以看得到的,真真正正存在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以史為鑒,以明事理,揚我中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尊重文物就是尊重歷史。以上內容版權歸“魚戲蓮葉”所有,走陵辛苦,碼字不易,不經許可不得使用,如果喜歡文章歡迎分享,謝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b><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歡迎大家到陜西旅游!</b></p><p class="ql-block"><b> </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南县|
水富县|
吉安县|
和林格尔县|
涿州市|
陵水|
潮安县|
湘阴县|
南投县|
登封市|
贵阳市|
秦安县|
图片|
阿荣旗|
南平市|
武鸣县|
类乌齐县|
额济纳旗|
鄂伦春自治旗|
镇原县|
西藏|
页游|
长泰县|
黄浦区|
乐平市|
巩义市|
南安市|
治县。|
枣庄市|
舞钢市|
安远县|
临城县|
山东|
曲松县|
元阳县|
凤翔县|
化隆|
西充县|
阳东县|
嘉峪关市|
景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