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天高任鳥飛——淄川學者藝術家自述》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祖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 2009年11月8日著手準備編書,至2010年8月下旬共搜集到150多人的材料,有9個多月的時間了。在這些時間里,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忙于和學者、藝術家們聯系溝通,接觸到涉及淄川的大量的高層次人才,極大地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編書緣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邑內書籍的人物篇方面,我發現遺漏下一些學有所成者、具有相當才能的人,覺得非常有必要、有義務、有責任將他們搜集起來加以宣傳,挖掘他們成功的經驗,激勵今人鼓舞來者,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為家鄉服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高中時的兩位同學現在就很有成績,一位是王星,一位是李慶國。查遍所用介紹淄川能人方面的書,不見他們二位的影子,當然這是種種原因造成的。鑒于此,編書最初的動力即來自于他倆,是他倆的“缺失”促擁著我一路向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推測開來,可能還有大量的人才埋沒在浩瀚的人群之中。如何聯系利用在外的淄川學者?如何發揮志書“存史、資政、育人”的作用?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思冥想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思來想去,最后的結果就是要再編寫一本書,將淄川學者們組合在一起,請他們提供3樣東西:履歷、照片和文章,尤其是第三樣是我最看重的,是要求入書者必須精心準備的,這樣才能看到他們成長的經歷、成功的秘訣、寶貴的經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編書的想法有了以后,與同學、學生們交談得較多,有的贊成,有的不置可否,有編書經驗的持懷疑甚至是反對的態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憑借個人的力量,能否編成這樣一本書?我的內心產生了各種矛盾。有利的因素是我土生土長,在兩所區屬高中從教8年,老師、同學、同事、學生、親戚朋友比較多,淄洪昆地區的學校、醫院還有搬到開發區的淄博師專等知識分子多的地方都有熟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覺得,從淄川走出去的學者都是念過書的,到學校尤其是高中就能搜羅到大批的人才。我還覺得,只要獲悉一個人大概的情況,就一定能夠找到他們,他們大多數人是樂意配合的,他們是樂意“衣錦還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雖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是我有一個強烈的愿望就是要做成這件事,來顯示淄川的教授博士們,來充分體現鄧小平總設計師所說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來證實我有這個能力編寫這樣一本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搜尋查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計劃確定以后,即忙于搜尋查找,發放“編書通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從現有的書籍資料中查找,如:《淄川區志(1986---2002)》、《天南地北淄川人》(2005)、《淄博科學英才》(2001)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給我指導和幫助最多的是我的高中班主任老師孫翠珍,她在張店居住,經常打電話提供情況、過問進展,托人給我捎來3本書叫我參考學習,其中一本是《在上海創業的淄博人》,傾注了老師對學生的慈母般的一片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是從許紅麗老師、唐增輝校長那里獲得了《淄博四中校慶75周年畫冊》、《淄川一中校慶30周年畫冊》和淄博20中、淄博26中等學校的一些情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淄博四中辦公室的同志熱情為我提供了75周年校慶活動時搞的一整套資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從區委組織部搞的《淄川海外人才登記表》、各鄉鎮街道開發區為新編《天南地北淄川人》提供的材料中發現了一些線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及區醫院翟煒、淄川一中張敦業、淄川二中翟淦緒、蒲松齡紀念館王清平和鄭剛、梁道文、孫振亭、張儒秀、張翠珍、宋志君、邵立娟、高磊、張保玉、王海林、徐麗、曹旭東、硅院陳偉、般陽中學張主任等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在此一并致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過上網查尋、發電子郵件、發手機短信、打電話、郵寄信件等與當事人直接聯系。最多采用的是電子郵件方式,既快捷方便,又無任何費用;這種溝通方式,讓我感受到網絡的巨大能量,讓我享受到“文字勝過語言”的快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靠個人力量搜尋、聯系奮斗在外的所有“與淄川有關”的學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體會到了“事不經過不知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在8個多月的時間里,不論白天晚上,還是節假日從沒有停歇下來,一心一意地找人、打聽消息,忙于催促當事人準備材料、修改他們撰寫的文章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書名的變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初的書名,在“編書通知”中叫做《淄川籍教授博士錄》。組稿過程中曾在網上發帖,號召廣大網民提供信息,順便我也寫了很多感想,有興趣者可在“百度 淄博吧”看一下“淄川籍教授博士錄”這個題目,相信您從中能獲取到一些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隨著聯系人員的增多,各種情況不斷出現,以“籍貫”而論的觀念顯得比較陳舊老套,代之以“出生地”的說法較為實際和妥當。遂改書名為《從淄川崛起的學者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許多符合入書條件者遲遲不能提供材料,計劃聯合100人的目標遙遙無期。而有一部分作家、藝術家方面的人才,雖然文憑不高,但他們靠自己下工夫勤努力在文學藝術領域取得了輝煌成績,很有必要去表現一下他們。因此,在2010年春節前將作家、藝術家納入了編寫范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組稿期間使用時間最長的名字是《星光閃亮------當代淄川學者藝術家》,主要想法是,這些學者、藝術家們成績很大,在業界名聲很大,而在家鄉普遍的人群之中卻知名度很小,很不成比例關系。要擴大他們的影響,就需要認識了解他們,就需要了解他們的驕人成績,就需要搭建平臺濃墨重彩地歌頌他們、贊美他們。他們就是明星,他們就是閃閃發光和發亮的明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因為入書者的名字中分別有這四個字,他們是王星、張曙光、楊光德、張士閃、張清亮、王秀亮,縱向排列就組成了“星光閃亮”這金燦燦的詞語,淄川學術界、藝術界精英們的這種組合是多么輝煌,是多么璀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組稿結束一直到搞出書籍樣品,書名又做了一些調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定名為《天高任鳥飛------淄川學者藝術家自述》,這樣比較直接和簡單明了,寓意深遠廣大,可以很好地統領全書。在閱讀、學習書中人的過程中,你一定會受到啟發、感動和激勵,你一定會有時間緊迫、時不我待的感覺,你一定會不甘平庸、不再聽信命運的安排、而是奮起直追去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來稿的感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篇來稿是張天森的,他非常認真地對待此事,所寫文章篇幅雖然不長但感人淚下。當我讀到他寫的恢復高考看到了希望之時,我亦有同感,仿佛寫的是我一樣,寫出了我的心聲,感動得我潸然淚下,想想自己的成長經歷不就是如此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動我流淚的還有幾篇,如柳文潔寫的他父親犧牲后的情況,強忍悲痛返回學校,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最終化悲痛為力量刻苦學習,跳級到澳大利亞讀博士的感人事跡。我在19歲時,父親因病突然去世,這是我無法接受的,心中的悲痛無法排解,真正像塌了天、丟了魂一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孫維業寫的老師非常細致入微。老師那樣對待學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處處關心愛護,主持正義,認認真真地教學生做學問。當讀到結尾部分時,你會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老師說的那些話、做的那些事叫人感動啊、叫人難忘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類似地寫老師、父母、家人的文章,還有張士閃、劉功業、于貴蕓、任群、孫紅柳、張傳等,故事情節真實感人。你可能忘了當事者的名字,但他們所講述的故事你不會忘記的,因為他們寫的打動人心、感人肺腑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繼連、李業德寫的小時候的苦難,我也是有這樣經歷的,只是沒有他們嚴重而已。在那個艱難困苦的年代,真是吃飯問題都解決不好,什么穿的玩的一概破爛不堪,小小年紀就要干這干那,到生產隊里干活掙工分,在家里推碾、推磨、挑水、喂豬飼雞、推土、墊欄、出糞等等,那是怎樣的一個少年時代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書中不乏我教過的學生,如郭傳海、任允鵬、徐勤枝、周孝法、徐擁軍、李詠梅、王冰等7人,他們通過各自的努力,實現了人生大的跨越,真是可喜可賀。我為有這段從教經歷而感到自豪,我為碰到他們這樣優秀的學生而感到幸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靠自學成才、一直不斷學習進步的人尤為受到我的尊重,如王秀亮、周其森、周其鋒、于群、陳兵等人,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努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院士、博導們的光輝業績令人仰望,非常佩服他們的毅力和聰明智慧,達到那樣的程度可能光靠努力還做不到。他們是難得的人才,他們是淄川的驕傲和榮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寫好文章的重要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想和諸位學者、藝術家的交流與合作,收獲是巨大的,經歷是豐富多彩的,感受是酸甜苦辣具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求提供一篇文章,能使我們了解他們的奮斗歷程,同時也顯示了一個人的文字水平,這一點我看得是非常清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部分入書者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寫作手法機智、靈巧。如梁榮迅的“萬里求學路,處處有恩師”,一氣呵成、波瀾壯闊,沒有什么廢話。孫啟鴻的“我為父母買房子------淺釋成功”,圍繞報答父母來寫,不經意間寫出了自己,寫出了自己的奮斗歷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業波的“一條從深山走向世界的路”我認為是全書最好的文章,是我和他共同完成的,當然我起的作用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們為完成這篇文章,用電子郵件溝通,一來一往有4、5次之多。他的反應很快,也是性子急,時間不長就給改回來了,并且超出我的預想,寫的真是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所提這三位“博導級”人物,在為我提供人選、聯系事項方面也做了許多工作,真誠地感謝他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愛華、趙懷珍的文章,是我給出的題目,他們通過寫業務、專長和研究成果就表現了自己。我相信讀者對糖尿病這種富貴病會有一個新的看法,對本區古今最杰出的人物、馳名世界的文豪蒲松齡先生會有一個新的認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有很多好的文章不能一一列舉,需要讀者認真去閱讀,反復去體味。有的結束語,即所謂“警句”,更值得去推敲、去反思、去對照。在讀過這本書之后,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有所啟迪,能產生積極向上的推動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有的人寫的文章卻不算好,甚至不成樣子,改來改去也不見成效。這樣能做好本職工作嗎?這樣能更好地發展自己嗎?從這里我看到了學好語文、作好文章的極端重要性。其實,作文和說話、做事不是一樣的嗎?是需要留心留意、認真鉆研琢磨的,日積月累的結果才能是說話中聽、做事老練、文章耐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文無非就是說說心里的話,表明自己的一些看法、態度、見解等等,聽的見的多了,見識不就豐富了嗎?不就有話可說了嗎?再一個就是如何去說、如何去表達的問題。這就需要經常動筆去寫,要把話語變成文字,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怎么能用上幾個詞、幾個成語、幾個熟語、幾個名句等等。寫的多了,找著門道了,不就順理成章、習以為常了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實話,我的文字水平也不行,寫文章也是頭疼的事。小學時只是學著造個句子,到初中才開始學著作文,為作而作;老師不會引導,不安排做各種訓練,他們的精力也不用在教書上。想一下子就能寫出文章來,那是不可能的事。因此,那時的同學普遍缺乏寫作才能,腦子里沒有東西,搜腸刮肚、尋思半天也寫不出象樣的文章來。以后,很長很長時間以后,隨著讀書量的增多,下筆寫的機會的增多,才逐漸變得有東西可寫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杜甫的名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清代袁枚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北宋汪洙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我經常回味,對看過去的東西也經常總結和提煉。在不斷地閱讀文章、學習別人的過程中,自己的寫作能力也隨之水漲而船高。</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做一個有用的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過編書,我接觸到了大量的人和事,有遠在天邊的,有近在眼前的;有成就輝煌的,有小有所成的;有入書的,有未入書的,感受到了大千世界的無奇不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個人的成功,是受許多方面制約的,只有沖破了這些制約,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要沖破這些制約,沒有一個崇高的志向,沒有一個遠大的目標,沒有一個頑強的意志是根本做不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書中人、我的父輩翟洪緒,只是一個鉚工,一個工種干了37年,最后的職稱是高級技師。是什么讓他癡迷于這門技術?是什么讓他出版了6本大部頭的專著?我看,就是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干就要干出個樣子來!就是有點恒心,有點志氣,有點干不成事情不罷休的執著。從他成功的經歷中,我們能總結出這樣的結論:只要鉆研進去,就能有所發現,就能有所創造,就能有所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蒲學專家楊海儒只是初中畢業,到蒲松齡紀念館工作時已經39歲,他從整理資料工作開始做起,不懂的就學,不會的就問,在41歲時報考電大業余學習。對蒲學開展研究也是工作之外的事情,一邊電大學習一邊寫關于蒲松齡的考辨論文。終于在1994年50歲時出版了專著《蒲松齡生平著述考辨》,著名蒲學專家、山東大學博導袁世碩教授親自為他作序,并給予了高度稱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我還想到了自己。1981年師專畢業后當了教師,心想就這樣安安穩穩地當下去了。但是,那時教師不被人重視,社會地位不行,重復教那點東西也乏味了。1987年,李慶國考取碩士研究生,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震撼性的。從此,開始學習英語,復習大學課程,下決心下苦功奮發努力搏它一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雖然準備兩年,卻未考取正式研究生,而是機會主義地讀了個研究生班,也算是一個了斷吧。想來我還是喜歡文科,在“重理輕文”的恢復高考初期卻不理智地選擇了理科,像《物理》這門課程我就學不好一直拖后腿。回過頭來看,興趣和特長是最重要的,自己真心喜歡什么,一定要好生把握,要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經過18年區直機關、鄉鎮政府的磨練,去年9月來到新的工作崗位,與文字打交道,真是很遂心愿,可以靜下心來好好讀書,字斟句酌地寫點文章了。這次編輯《天高任鳥飛》,就是一個很好的試驗。我想,無論干什么一定要干出點名堂來,要不辜負這個崗位,不辜負自己的才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現在處在不同的位置上,有的在求學,有的在工作,還有的無事賦閑,看到這本書,看到我的文章后,您作何感想呢?你能不能在學習上再用點工夫?你能不能在普通的崗位上做出點成績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非凡的人是從平凡的人中產生的,他們能夠脫穎而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美國著名的電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曾說過:“天才就是1份聰明加99份汗水”。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說過:“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這兩位學歷不高、成就卻斐然于世的名人之名言是他們成功經驗的高度總結,是很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的。</p><p class="ql-block">讓我們共同努力吧!</p><p class="ql-block">讓我們奮發進取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吧!</p><p class="ql-block">2010年8月</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南|
石林|
万全县|
沙田区|
郴州市|
澳门|
工布江达县|
桃园县|
田东县|
万全县|
河西区|
边坝县|
南漳县|
射阳县|
古蔺县|
方山县|
玉田县|
织金县|
平和县|
屏东县|
淮阳县|
布尔津县|
华宁县|
慈溪市|
嵩明县|
安徽省|
重庆市|
武义县|
京山县|
玉门市|
新民市|
利川市|
富民县|
井研县|
深水埗区|
苏尼特右旗|
黄浦区|
南陵县|
桦川县|
庆安县|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