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遙遠的天邊,神秘的高原,不盡的山川,凈美的湖泊……每一個去西藏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每一條通往雪域的路都有人在走。人口700萬的藏民族雖然只是我國的第九大少數民族,卻廣泛分布在今天的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和云南等地大片區域,風景打卡已經滿足不了越來越多深度游的人群,悠久的歷史、神秘的宗教、獨特的習俗、燦爛的文化等慢慢成了令人著迷和探尋的首要。</p> 1梅里雪山 <p class="ql-block"> 滇藏北線,通常指的是從云南大理-德欽-西藏然烏這一段。梅里雪山位于云南德欽與西藏察隅的境內,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一座龐大的雪山群。</span>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至今無人登頂。</p> <p class="ql-block">↑卡瓦格博,在傳說中原是九頭十八臂的兇惡煞神,后被蓮花生大師教化而皈依佛門,成為格薩爾王麾下的一員神將,<span style="font-size: 18px;">騎白馬持長劍,縱橫雪域,</span>統領邊地。</p> <p class="ql-block">↑面茨姆峰,意為大海神女。傳說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面茨姆</span>為卡瓦格博之妻。卡瓦格博隨格薩爾王遠征惡羅海國,惡羅海國王把面茨姆假意許配給卡瓦格博,不料兩人一見鐘情,永不分離。</p> 2鹽井鄉 <p class="ql-block"> 鹽井鄉隸屬于西藏芒康,歷史悠久,早在吐蕃一統西藏之前就有鹽田存在。相傳當年吐蕃格薩爾王與納西王羌巴曾在這里展開“羌嶺之戰”,雖然古戰場無從尋跡,但是經此一役,藏族便在這個橫斷山峽谷建立起了牢固的根基,與納西族人同存共生,鹽井食鹽也源源不斷運往藏區。</p> <p class="ql-block">↑日夜奔流的瀾滄江。</p> <p class="ql-block">↑鹽井鄉。游客到鹽井,一般都要去看一眼老教堂、走一趟老鹽田、吃一碗加加面。</p> <p class="ql-block">↑納西小姑娘,靦腆又好奇。在尋找當地的自釀葡萄酒時,被村民邀請至家中做客,小姑娘跟前跟后,立刻變得熱情而大方起來。</p> <p class="ql-block">↑去瀾滄江河谷,看千年古鹽田。</p> <p class="ql-block">↑西岸鹽田,依山搭建,氣勢雄偉,層層疊疊。雖然瀾滄江兩岸的納西和藏族人還在鹽田上繼續勞作,但是昔日繁華已漸漸消散,隨著現代交通的不斷發展,馬幫的鸞鈴已不再響起山谷。</p> <p class="ql-block">↑鹽井是世界上唯一完整保持最原始的手工曬鹽的地方。瀾滄江兩岸因為地質土壤不同,所產出的鹽質有很大差別,東岸的下鹽井產白鹽(量少價高),西岸的加達產紅鹽(量多價低)。每年三月出產的“桃花鹽”品質最好。以前藏區的畜用粗鹽和人用食鹽都來自這里,官人押解馬幫馱運。</p> <p class="ql-block">↑瀾滄江邊鹵水資源豐富,分布幾十口熱氣騰騰的天然鹽井,村民用木桶取出鹵水,背到江邊鹽田讓陽光蒸曬,曬干后就得到粗鹽(家畜可以食用),再經過晾曬打理最后制成食鹽。目前還有三千多塊鹽田,320多戶村民從事鹽田勞作。</p> 3拉烏山-東達山-業拉山 <p class="ql-block"> 路與山,征服與被征服。盤旋山間,跨越埡口,在感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不能不敬佩拓路者的豐功偉業。</p> <p class="ql-block">↑拉烏山埡口,西藏芒康縣境內318國道的一個平緩山口,海拔4338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較為壯觀的經幡陣,也有大大小小的瑪尼堆。不知是誰留下了“愛我所愛”的字跡,是對心上人的赤誠表白?還是對進藏路的忠貞不渝?在雪花飛舞的埡口,只要令人感動就好。</span></p> <p class="ql-block">↑東達山埡口,位于西藏左貢縣境內,海拔5130米,川藏南線上海拔第一高度的埡口。</p> <p class="ql-block">↑業拉山埡口,海拔4641米,又名怒江山。附近有怒江大峽谷和怒江72拐。業拉山是橫斷山脈的最后也是最大的天險,地質活動頻繁,泥石流和大規模的塌方十分常見。從怒江河谷到業拉山埡口陡峭的幾十公里路程,高差達到2000米,可以從炎炎夏日一下跨越到肅殺寒冬。</p> <p class="ql-block">↑業拉山埡口的遠眺。</p> <p class="ql-block">↑怒江72拐↓</p> <p class="ql-block">↑“發卡”路。</p> <p class="ql-block">↑拐彎拐到令人神經麻木,動作機械。</p> 4然烏湖 <p class="ql-block"> 然烏湖是西藏東部最大的湖泊,位于318國道邊,當地人在稱呼上把然烏湖分成兩段,然烏鎮通往“來古冰川”方向的然烏湖被稱為“上然烏”,一路伴隨有大面積的農田,兩邊雪山侍立。</p> <p class="ql-block">↑雅隆冰川口的來古村。來古冰川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美西、雅隆、若驕、東嘎、雄加、牛馬等六個冰川的統稱</span>,緊鄰然烏湖,冰雪融水流入然烏湖,湖畔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一些原生態的藏族村落。</p> <p class="ql-block">↑氣溫逐年升高,雅隆冰川加速崩裂離析。巨大淺藍冰山冰塊漂浮眼前,遠處隱約傳來冰川斷裂聲響。</p> <p class="ql-block">↑冰川堰塞湖邊的瑪尼石。</p> <p class="ql-block">↑跟隨采蟲草的藏民,近距離去看其他的冰川口↓</p> <p class="ql-block">↑然烏鎮到拉薩方向的然烏湖被稱為“下然烏”,村寨、道路、湖水似乎變得精致許多。</p> <p class="ql-block">↑流向然烏湖的溪流。</p> 5察隅-察瓦隆 <p class="ql-block"> 滇藏南線一般指的是大理-貢山-丙中洛-察隅-然烏這一段道路,著名的丙察察線也在其中。察隅,南與緬甸印度接壤,1962年時曾有過著名的“瓦弄戰役”,丁盛一舉擊潰當時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印度。得勝后主動撤軍,把江蘇省一樣大小的國土讓給印度去占領,這片西藏最肥沃的藏南地區至今也未收回。</p> <p class="ql-block">↑僜人部落,位于下察隅鎮的附近山中,需要在察隅辦理“下察隅”邊防通行證。僜人是西藏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有語言沒文字,一夫多妻制,尚未列入中國56個民族中,主要分布在中印兩國交界處。</p> <p class="ql-block">↑僜人木樓,綠植掩映。僜人屬于原始部落,居無定所,解放后在當地政府幫扶下,圈山筑寨,逐漸形成叢林中的一個高山定居點。</p> <p class="ql-block">↑丙察察線是最艱難的進藏之旅,被稱為“在家等死,不如出去找死”的一段公路。如果把川藏線比喻為“身體下地獄,眼睛上天堂”的公路,那么丙察察線可謂是“地獄中的地獄,天堂中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埡口的永久凍土。</p> <p class="ql-block">↑這要挖到猴年馬月啊?</p> <p class="ql-block">↑夢扎村。由于滑坡塌方,被困在夢扎村住了五天。丙察察線沿途沒有加油站,只有一兩個補給點,夢扎村是其中之一,移動電信聯通都沒有信號。</p> <p class="ql-block">↑大流沙。丙察察線上最為著名的死亡路段。大流沙高約3500米,寬約1000米,又稱飛沙坡、滾石坡、石瀑。山體巖壁裸露,一堵巨大的滾石流,猶如瀑布一瀉而下,直插江底。山頂的落石隨時都有可能飛下,而且滾落速度極快。</p> <p class="ql-block">↑老鷹嘴。</p> <p class="ql-block">↑離開夢扎村進入怒江大峽谷段。怒江與雅魯藏布江、科羅拉多合稱世界三大峽谷,但怒江深度在2000~3000多米,僅僅是云南境內的怒江就有600公里,深度和長度遠遠超過科羅拉多大峽谷。公路幾乎都是在懸崖絕壁上開鑿的,一些路段的筑路工都是用保險帶系在腰上懸掛在半空作業。</p> 6波密-魯朗-林芝 <p class="ql-block">然烏鎮到波密的一路,是雪山與冰川的觀賞天堂。波密據傳是藏民族祖先的出生地,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出生時就相貌奇特,手指相連猶如鴨掌,舌頭伸出能夠遮臉。十歲時家鄉洪水決堤,被當做不詳之人驅逐出境,后來流落到山南,因為相貌不凡和順利通過當地長者學者的盤問,最終被當地部落首領們奉為藏王。</p> <p class="ql-block">↑米堆冰川,主峰海拔6800米,雪線海拔4600米,末端海拔只有2400米,冰川由世界級的冰瀑布匯流而成,每條瀑布高800多米,寬1000多米,兩條瀑布之間分布著一片原始森林。自駕不能進入景區,只能停放在景區大門外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川藏線路邊。</span></p> <p class="ql-block">↑米堆冰川側望。</p> <p class="ql-block">↑朗秋冰川。</p> <p class="ql-block">↑魯朗小鎮。魯朗,藏意“龍王谷”,海拔3385米,以林海、高山草甸、花海、田園山色、扎西崗村寨等出名。</p> <p class="ql-block">↑吉龍卡爾橋頭堡。</p> <p class="ql-block">↑魯朗小鎮</p> <p class="ql-block">↑貢措,位于魯朗的群山懷抱之間。貢措,藏語表示“沒有了”,意為“山勢到此結束”。</p> <p class="ql-block">↑魯朗林海,只有高處才見壯闊。陣陣云濤從高聳的雪山之巔升騰而來,茂密林海隨千丘萬壑上下起伏,天地至廣,世界無極。</p> <p class="ql-block">↑在林芝看到的尼洋河。尼洋河又稱“娘曲”,藏語意為“神女的眼淚”,發源于米拉山,在林芝匯入雅魯藏布江。</p> <p class="ql-block">↑河中看魚的牛。</p> <p class="ql-block">↑經過林芝,向拉薩前進的川北徒步者。重卡從身邊呼嘯而過。</p> 7拉姆拉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拉姆拉措位于山南市加查縣東北部的叢山之中,</span>藏語意為“天女之魂湖”, 又名瓊果杰神湖,是西藏最具傳奇色彩的湖泊。每當尋訪達賴、班禪等大活佛的轉世靈童之前,都要到此觀湖卜相,以受神示。每年藏歷四至六月,許多善男信女都會前來朝圣觀景。傳說,多人同觀,所見各異。</p> <p class="ql-block">↑拉姆拉措景區大門到景區收費入口,約有42公里,好在風景奇美。7:30-18:00為景區通行時間。景區大門憑身份證換取登記卡→收費處查驗路條并收門票50元→再行駛15公里到達停車場→再攀登約1公里山路到達觀湖埡口,看見拉姆拉措→返回景區大門憑卡換身份證。</p> <p class="ql-block">↑瓊果杰寺,位于拉姆拉措的收費口外,建于1509年,曾經是達賴喇嘛的第二夏季行宮。鼎盛時<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的主殿祖拉康,擁有58根廊柱,高達五層,500多僧人在此修行。如今只剩下四千</span>多㎡的建筑群遺址。<span style="font-size: 18px;">輝煌種種,俱化前塵。</span></p> <p class="ql-block">↑通往拉姆拉措的盤山路。</p> <p class="ql-block">↑拉姆拉措的石階山道。拉姆拉措停車場海拔5200米,然后步行爬坡,高度攀升約200米。這短短的一段路,高反了許多人。</p> <p class="ql-block">↑拉姆拉措。</p> <p class="ql-block">↑各地遠道而來的藏民們,先向神湖敬獻哈達和懸掛經幡,膜拜誦經祈禱,然后充滿虔誠長時間凝望神湖,祈望神明給予風、云、光、波、山、影等聲響、色彩、形狀、動靜、異象變化,從而帶來種種的啟示和寓意,由此感悟前生,祈福來世。</p> <p class="ql-block">↑經幡舞動,神鴉蹈空。</p> 8山南 <p class="ql-block"> 山南是西藏地級市,<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東連林芝,西鄰日喀則,</span>北接拉薩,南與印度、不丹兩國接壤,<span style="font-size: 18px;">擁有600多公里長的邊界線,</span>是西藏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除了拉姆拉措,著名的人文景觀還有雍布拉康、昌珠寺、藏王墓和桑耶寺,這些景點不僅較為集中,而且吐蕃王朝的崛起、發展、歸宿、藏傳佛教的起源均可由此窺見一斑。</p> <p class="ql-block">↑雍布拉康,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座宮殿,是第1代藏王的行宮,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紀。第32代贊普松贊干布改作寺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來的護國教“雍仲本教”也由佛教取而代之。</span>文成公主初來西藏時,每到夏季都會和松贊干布來這里居住。</p> <p class="ql-block">↑扎西次日上的30多米高的碉樓與城堡,居高臨下俯視四野。“雍布”意為母鹿,“拉康”意為神殿,因地形而得名。宮殿內繪有藏族第一位國王、第一座建筑、第一塊耕地的生動故事壁畫。</p> <p class="ql-block">↑昌珠寺,昌珠寺是吐蕃時期第一批佛寺。文成公主為了鎮住吐蕃的羅剎女地形,在羅剎女心臟部位建了大昭寺,在四肢和關節12處建寺,昌珠寺是其中之一。鎮寺之寶為珍珠唐卡。</p> <p class="ql-block">↑昌珠鎮文化廣場中心的文成公主石像。</p> <p class="ql-block">↑瓊結縣城。山南是藏文明的發源地,瓊結則是雅礱文明的初始地。瓊結,藏意為‘房角懸起多層’,已有1400多年的建城史,遠遠早于拉薩。公元6世紀起吐蕃王朝先后在瓊結建立了6座王宮,成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并以此為根據地最終一統全藏。</p> <p class="ql-block">↑藏王墓,位于瓊結縣宗山的西南方,是公元7-9世紀各代贊普的陵墓群,最著名也最為完整的當數“松贊干布墓”了。</p> <p class="ql-block">↑拾階而上。</p> <p class="ql-block">↑松贊干布墓封上建有廟宇,有專職守墓人(進廟需要30元),殿內供奉松贊干布、釋迦牟尼、觀世音塑像,還有大量金銀珠寶隨葬品。</p> <p class="ql-block">↑據傳墓中埋有松贊干布的征戰天下的金盔甲、純金制成的戰馬與士兵等。</p> <p class="ql-block">↑桑耶寺,建成于775年,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落成后藏王從大唐、印度、于闐等處請來高僧住寺傳法譯經,并把佛教立為吐蕃的護國神教,桑耶寺也就成為藏區第一座佛法僧三寶齊全的正規寺院,擁有崇高的地位。整個寺院按照佛經世界曼陀羅構造,以古印度摩揭陀國的歐丹達菩提寺為藍本,整個布局呈橢圓形狀。</p> <p class="ql-block">↑五明佛學院中的“立宗辯”。問難者一方人多勢眾,或擊掌助威,或揮舞念珠,或發聲吶喊,或抬腿跺腳,或拉袍撩衣,或比劃動作,或輪番上陣,或后退低語,種種姿勢不一而足。辯經最早源自于古印度,公元792年“拉薩論爭”中,注重靈性頓悟的禪宗漢僧不敵擅長邏輯思維的密宗印僧,由此開創了辯經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烏孜大殿,底層、中層、上層分別采用藏族、漢族、印度建筑形式和繪畫雕塑,所以桑耶寺又被稱為“三樣寺”。</p> <p class="ql-block">↑綠塔,4層,高10米,塔身用綠色琉璃磚砌成,四面有龕室塑像。有樓梯通往二層。位于烏孜大殿東北。共有紅白綠黑四座佛塔,立于主殿四周,以鎮四方的兇神邪魔。</p> 9甘丹寺 <p class="ql-block"> 甘丹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祖寺,與哲蚌寺、色拉寺合稱拉薩三大寺。距離拉薩市中心42公里,另外還有5公里的盤山路。</p> <p class="ql-block">↑甘丹寺是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1409年時親自籌建,甘丹的藏語意為“兜率天”,歷世格魯派教主都居于此寺。景區導游圖上的殿名與實際掛牌殿名大多不符,<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一次來此參觀的人都會覺得如同迷宮一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宗喀巴靈塔殿。</span>宗喀巴(1357-1419)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立者、佛教理論家,<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甘丹寺圓寂。</span></p> <p class="ql-block">↑措欽大殿,是藏傳佛教寺廟的主殿,一般也是最早的建筑。措欽的藏語意為“集會”。</p> <p class="ql-block">↑印經院。</p> <p class="ql-block">↑模板的校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津县|
临泽县|
中宁县|
石河子市|
库尔勒市|
华坪县|
河曲县|
南郑县|
济南市|
邮箱|
兴业县|
瑞安市|
渝中区|
来安县|
渝北区|
云南省|
通榆县|
连州市|
台湾省|
定兴县|
吴川市|
乐都县|
肇源县|
三明市|
沙洋县|
渭南市|
新和县|
肃宁县|
枞阳县|
闽侯县|
团风县|
怀远县|
泰和县|
南昌县|
新巴尔虎左旗|
崇州市|
昂仁县|
廊坊市|
陵水|
衡东县|
怀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