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inherit;"> 照片說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font color="#ff8a00">前排</font>:張鳳英(左一 雁北衛校實習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張英(左二 雁北衛校實習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張德明(左三 李達窯醫院大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新明(左四 右玉縣衛校實習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王潤(右一 李達窯醫院藥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董德才(右二 右玉縣衛校實習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font color="#ff8a00">中排</font>:張世仝(左一 三醫院口腔科醫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郝秀(左二 李達窯醫院大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建剛(左三 公社革委會副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金國平(左四 解放軍322醫院中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科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梁世孟(右四 李達窯醫院院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張順義(右三 三醫院外科醫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范義(右二 大同三醫院內科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王進成(右一 大同三醫院麻醉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font color="#ff8a00">后排</font>:張淑英(左一 李達窯醫院婦幼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趙研(左二 右玉縣醫院內科主任)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柴潤蓮(左三 三醫院藥劑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郭鳳蘭(左四三醫院護理科護理員</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inheri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楊秀蘭(右一 三醫院婦產科主任)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韓桂萍(右二 大同三醫院護理員)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王嬋(右三三醫院消毒室職工)</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年7月,我在孔夫子網上無意之中發現了一張上世紀60年代“李達窯公社衛生院歡送雁同三結合醫療隊留念”的黑白照片。我看到照片中的所有人員都手捧《毛主席語錄》,多數人胸前都佩戴著毛主席像章,極具時代特色。再是90年代初我曾在李達窯鄉任書記四年,對這個地方很有感情,如今看到老照片上方有“李達窯”三個字也覺得特別親切。還有照片所反映的內容是親人解放軍和上級醫療單位幫助右玉東山溝群眾解決看病難的重要事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鑒于上述三點,我對照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事后,我很快聯系到這家網上書店的老板,跟他商量買這張照片,他不光要價高,關鍵是照片的品相也不怎好。后來我改變了主意,暫時先不忙買下照片,試問一下原李達窯衛生院的老同志們,看他們手上是否有這張照片?我先將照片從網上下載下來,后通過微信發給原李達窯衛生院大夫郝秀兒子郝靜濤,最后我又給現居呼市的郝大夫打了電話,他說:“我似曾在梁世孟院長辦公室見到過這張照片,不過梁院長1984年就過世了,不知他的兒子們還抬裹(存放)不抬裹著?你兌一天回油坊(縣城)問問他的孩子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9月9日我回到縣里,通過縣中醫院院長段雁平打聽到梁世孟三子梁祥的聯系方式,我撥通梁祥的電話后,他說,他除了分到一枚老人出朝的紀念章外,其它再無半點老人的東西。不過,他為我提供了線索,說老五梁新比較成心(存心),我告你老五的電話,你試著問問他,看他拾掇起老人的照片沒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隨即,我撥通了梁新的手機,報出本人姓名后,并直截了當把我的意圖告訴給他。他說,母親前年走后沒多久,他就將父母親的相框提溜回自己家,相框中間就擺放著那張歡送雁同三結合醫療隊的像片。據母親生前講,父親在世時特別喜歡那張照片, 說照片是1968年解放軍322醫院和大同市三醫院以及右玉縣人民醫院派駐李達窯公社醫院三結合醫療隊全體成員分別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的父親梁世孟時任李達窯衛生院院長,工作隊1968年6月底到達衛生院,9月底離開,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個月時間,但他父親與工作隊處起來感情,臨分別時,父親專門跑到縣城請攝影師于建邦上李達窯拍下了這張留念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年頭,照相還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除了縣里有重大活動偶然請攝影師外,一般基層小單位再重要的活動都請不起攝影師,再說單位也沒那筆開支,他父親為拍那張留念照自掏了腰包。因沒錢,父親沒舍得給大家每人加洗一張,而只洗了三張6寸照片,給了隊長金國平一張,副隊長張順義一張,自己留下一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時隔半個多世紀,梁世孟和他的家人們一直將這張照片珍藏在身邊。本次,當我撰寫回憶醫療隊的文章時,跟梁新提出借用原片翻拍一下,他爽快地答應了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梁世孟當時雖說只是一個小小的公社衛生院院長,但他的資格卻很老,1946年他就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10月他隨志愿軍42軍赴朝鮮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部隊擔任衛生員,1952年10月撤離朝鮮回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國后第二年他就復原了。由于,當時地方醫療戰線人才十分短缺,他被分配到山陰縣人民醫院工作,期間經人介紹他與李達窯公社殘虎堡村比他小十歲的姑娘魏紅梅結了婚,岱岳距他老家殺虎口整整110公里,那時又不通汽車,人們出行全靠步扁(步行),他回一趟老家,來回路上就得六七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年夏天,他回家探親,走到馬營河,正發山洪,河水稍小他趟過了河,正好碰到對面有位干部模樣的人也準備過河,張羅了兩三次又退了回去,看樣子此人比較膽小。于是,他走到那人跟前說,干脆我背你過河算啦,背過河那人問他,你叫啥名字?做什么營生?他一一進行了回答。然后那人跟他說,你與媳婦兩地分居生活不便,一經兒調回咱縣工作算了,他說縣里的頭頭們我連一個也不認識,這事兒恐怕不好鬧。那人說你要想回,我幫你辦。他說,那敢情(當然)好哇。原來他背過河的人正巧是縣長解潤,這真是天上掉下餡兒餅,好人天照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沒出半個月,他就辦完一切調動手續,組織照顧直接把他分配到他的家鄉殺虎口公社衛生院。由于,他工作表現突出,1964年被組織提拔他為李達窯公社衛生院院長,并一干就是十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院長梁世猛遺照1951年</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任期間,他一心一意為老百姓服務,在東山溝群眾中口碑挺好,同時公社衛生院也年年被縣里評為衛生戰線上的先進單位,縣里衛生上有什么重大活動,縣衛生局準會安排到李達窯衛生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夏,山西省為貫徹落實毛主席“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偉大指示,雁北地區核心小組給右玉縣派來了五支下鄉醫療隊,幫助貧困山區解決看病難的問題。其中一支就放到了李達窯公社衛生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達窯下鄉醫療隊由解放軍322醫院內科主任金國平擔任隊長,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外科主任張順義擔任副隊長,成員有三醫院內科主任范義、三醫院婦產科主任楊秀蘭、三醫院口腔科醫生張士仝、三醫院藥劑師柴潤蓮、三醫院麻醉師王進成、三醫院護理科護理員郭鳳蘭、三醫院護理科護理員韓桂萍、三醫院消毒室職工王嬋、右玉縣人民醫院內科主任趙研等11人組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隊負責李達窯、歐家村、破虎堡三個公社的醫療任務,李達窯公社衛生院全體醫護人員全力配合下鄉隊的工作,縣衛校二班實習生董德才、任萬銀、李興明一邊跟下鄉隊學習醫療技術。另外,他們也分別擔任三個公社的向導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當時,衛生院和郵電所共住一排房,郵電所4間,醫院5間。醫院除了柴炭房和藥房,只剩了3間房,下鄉工作隊到后,為便于開展手術,又專門騰出一間做了簡易手術室,這樣只有將本院醫護人員請出村里住,醫院騰開兩間,郵電所擠出一間,算是給下鄉醫療隊的同志們解決了住宿問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吃飯問題,過去李達窯所有機關人員都在公社食堂就餐,早起(早晨)稀粥塊壘,晌午不是蒸銅錘(玉米面窩頭)便是莜面壓饸饹,黑將來(晚上)仍是塊壘稀粥,每周只吃一頓饅頭。大夫們只要不出村,也都在公社食堂吃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解決了吃住問題,剩下的就是工作問題,醫院已建起手術室,公社又專門騰出會議室作為門診室。醫療隊到李達窯的消息,人們奔走相告,很快一傳十,十傳百,沒幾天就傳遍了三個公社,甚至傳出了邊墻外的內蒙古涼城縣雙古城和叉漢營兩個公社。每天前來看病的人天不亮就起床,遠處的更是三四點就從家起身,為的是能夠搶先領到一張當日的就診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夫們每天少部分留在公社坐診,多數走出村為群眾看病,當時大夫們都信念毛澤東思想,誰去誰留一切聽從組織安排。包括隊長金國平也常出村給人看病,當時他已是50多歲的老同志啦,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窯洞塌方砸傷了腰節骨,留下后遺癥,走路稍長,腰就疼痛不已。大家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勸說他不要出村,他說不能因為我是隊長就搞特殊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再有,金隊長老家是浙江,是吃大米飯長大的,但到了北嶺梁一天要狼(吃)三頓莜面,他都樂意接受。剛去沒多久,他到后溝村下鄉,晌午在姓池的一家吃派飯,這家媳婦給搓了莜面圪涓兒(莜面搓成圓柱形的長條兒),莜面快蒸好時,這家媳婦先給他舀了一勺油花兒腌水,攲了一筷子爛腌菜,他端起碗連湯帶菜灌進肚里,村里人老實也不好作聲,一連舀了三次腌水他都喝了,端上莜面再給他舀腌水,說什么他都不要了,一后晌哨渴(口渴)的,喝了好幾次水。晚上回去他跟隊友說了此事,人家失笑地告訴他,那腌水是讓你蘸莜面吃的,而不是叫你喝的。他醒悟過來笑著說,我以為你們這里也像我們南方一樣,吃飯以前是要先喝湯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金隊長的醫療技術也是一流的,他曾在軍醫大和北京中醫學院取得了雙學歷,在他下鄉期間,慕名找他看病的人不計其數。內蒙涼城縣雙古城公社十七溝村有位叫聶理寬的年青人,定猛頭暈嘔吐,跑了幾家醫院,診斷出不出毛病。小伙子已訂了媳婦,本來家人打算場面一了就辦喜事,可他得病一個多月,吃了不少中西藥,除不見好轉,反而病情一天天加重,全家人急的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但干坑(白著急)沒辦法。他姐夫張繼科是雙古城公社大圐圙大隊支書,聽說李達窯來了醫療隊,還來了一個解放軍 “神醫”。第二天他就從自己所管轄的村調了五匹騾子,下李達窯搬醫生,大夫們還沒吃完早飯,他就進了公社大院,他找到金隊長非要隊長親自給他小舅子去看病。另外,他還讓金隊長多帶幾個醫生為他小舅子會診一下。金隊長說,這些日子看病的人非常多,大夫們都特別忙,今天我先帶小任去給你小舅子看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金主任見到他小舅子,進行了望聞問切,初步診斷后生得的是結核性腦膜炎,他給322醫院寫了親筆信,建議他下大同進一步確診一下,如確系此病需入院治療一段時間。但他問媳婦錢花了個凈眼兒毛光(分文不剩),未能下大同,沒過多久就死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自從金主任那天去十七溝一天攀了30多里山路,腰節骨更難受了,但他始終沒有休息半天。在隊長行為的感召下,醫療隊全體成員,大家都不講條件,不辭辛苦,沒有假日,夜以繼日地為患者服務,深受當地群眾感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醫療隊剛上李達窯,正是五黃六月(陰歷)也是青黃不接的季節,社員們新糧沒下來,舊糧差不多吃光了,人們只能吞糠咽菜,這些東西吃進肚里,常常大便拉不下,大夫們每天都會給一些老人和小孩掏屁股。更有甚者,有人還會發生腸梗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天半夜,麻堡村七八個后生用擔架將他們村的張有魁抬到了公社衛生院,他的家人說他半后晌得了個肚疼,一陣比一陣厲害,炕上打滾不趔一陣陣兒不停,疼的頭上冒出扁豆大的汗珠。副隊長張順義邊聽家人介紹,邊給病人檢查,后確診為急性腸梗阻,需立即手術,否則會有生命危險。那時盡管沒電,手術條件極差,他們克服種種困難,手術歷時三個多小時,硬是將張有魁從死亡線上拽回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另外,過去農村衛生條件較差,女人們患有各類婦科炎癥的很多。婦產科主任楊秀蘭平時在公社坐診,每天要接待無數患者,天天工作均在10小時以上,有時半夜還要外出接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天夜里,李達窯郵電所話務員李洲突然接到同事康文琢的電話,說他老婆在老家康家灣生孩子生不出來,到縣醫院大夫說他 媳婦是前置胎盤需要手術,我們這里處理不了,讓他找城關公社的下鄉醫療隊,醫療隊的大夫要他很快去請李達窯下鄉醫療隊的楊大夫,就這樣郵電所職工李洲黑死半夜騎自行車,帶著楊大夫到了縣醫院。那天晚上正好全城停電,郵電局領導出面向電影隊借了發電機,很快為王美英做了剖腹產手術,郵電局五位職工為她獻了血,得使母子平安無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兩天,我電話問細了75歲的王美英老人那次生孩子的事情,她至今記憶尤新,情緒激動。她說:“楊大夫是我和我二兒子的救命恩人,50多年了,我經常思慕她,可想見見她,但打問不起音信,你把她的電話告訴我,我讓二兒子開上車一定去趟大同眊眊楊大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另有,過去農村計劃生育服務跟不上,沒有避孕藥具,婦女懷了孩子,不想要也沒辦法處理,出現了越窮越生的怪現象。有一次,麻醉師王進成正在破虎堡公社下鄉,突然有位中年男子跪倒在他面前,哭著說:“我是李官溝的,老婆生完孩子一天了胰(胎盤)下不來,快請大夫去給看看哇。”王大夫雖是搞麻醉的,但也從事過一段時間婦產科工作,他去家很快為趙存女取出胎盤,他一問產婦已是五個孩子的媽媽,窮的到冬天和男人穿的一條棉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趙紅葉見老婆胰下來了,高興地挑起水桶去擔水,邊出門邊吩咐大女兒快給大夫做飯去,村里人見他臉上有了笑容,格和(逗著玩)他,“紅眼睛(綽號),眼睛不紅了,作準老婆沒事了。”他笑著說:“少刮B。”</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吃飯的時候,王大夫給他們兩口子提出建議,建議趁工作隊在,干脆叫趙存女一過手做了結扎手術吧。兩口子欣然同意,第三天王大夫和楊秀蘭大夫等四人,再次來到她家,為她做了絕育手術。晌午飯大女兒給做了抿豆面,飯前大夫們在毛主席像前做了“三首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楊大夫一天跑了近40里山路,由于她過度疲勞,當天夜里她的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舊病復發,半夜出現休克。金隊長立刻將此情況報告大隊長,大隊長連夜從縣城趕到李達窯,眾大夫商量來商量去拿不出好的辦法,后來趙研大夫經過深思熟慮,結合平時自己所積累的經驗,提出了具體的治療方案,按照趙大夫的辦法,對楊大夫實施了治療,很快病情得到了控制 ,第二天基本恢復正常,再一天楊大夫不停大家勸阻,又開始工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一消息,沒幾天就在東山溝傳開了,莊戶人們紛紛議論說,解放軍的金主任和三醫院的大夫們就管厲害啦,原來咱們縣的趙大夫比他們還日惡(厲害)哩,半日他們的人病了也叫趙大夫看。至后,找趙大夫看病的人陡然猛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趙研大夫老家是河北秦皇島人,1961年畢業于山西醫學院,同年分配到右玉縣人民醫院工作,她長于內科,曾任縣醫院內科主任。她技術精湛,在右玉工作期間,為右玉老百姓治療了無數疑難雜癥,深得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右玉東山溝人說趙大夫厲害,的確名不虛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醫療隊在李達窯下鄉期間,除了為東山溝群眾治病外,還對當地多名赤腳醫生進行了認真的業務培訓,受訓者有薛家堡的賈二蛋,林家堡的郝秀、劉奪,麻堡的趙萬明,魏家堡的陳廣義,李達窯的左興,21村的白亮等,為東山溝老百姓培養出一支永不離開的醫療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醫療隊在李達窯公社只短短呆了三個月時間,他們與東山溝老百姓的關系十分融洽,形成了血濃于水的魚水深情。他們為邊墻內外的許多莊戶人治好了病,從死亡線上拉回了好多人,看好了一個病人,幸福一個家庭。時隔53年,健在的受益者以及逝去的受益者們的兒孫后輩們,至今仍然說念雁同醫療隊,東山溝的莊戶人到如今還傳唱著三結合醫療隊的頌歌……</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海县|
贡觉县|
扎囊县|
阳春市|
叶城县|
宁蒗|
金湖县|
定安县|
新源县|
广灵县|
六安市|
乐陵市|
迭部县|
浦东新区|
三门峡市|
两当县|
土默特右旗|
双牌县|
东安县|
常熟市|
黄浦区|
宜兴市|
裕民县|
阳春市|
闽侯县|
新沂市|
大埔区|
确山县|
锡林浩特市|
德令哈市|
陇西县|
甘肃省|
安龙县|
巴塘县|
南部县|
衡阳县|
静安区|
西昌市|
嫩江县|
岳普湖县|
黄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