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知道敦煌是因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那時的我正值青春其實并不懂這個“苦”字的含義,向往敦煌純粹是因為旅游都應該要去的吧,其實去了之后印象最深的是鳴沙山的駱駝,呵呵!再次想去河西是二十年后了,這時的我已經經歷了從青年到中年,從單純到不惑,一部《長安二十四時辰》讓我再次想起自己心中的河西夢,想仔細看看那個曾經繁華的時代留下的印跡。</p><p class="ql-block"> 人生中有綿長的熱愛是一種幸運,請不要猶豫,去把她兌現吧。 于是我們一行六人開啟了2021千里河西走廊之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關于地理位置</b></p><p class="ql-block"><b> 春風不度玉門關,東風不過烏鞘嶺</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甘肅的地圖像一根兩頭寬,中間窄的骨頭,一邊是坦蕩的高原,一邊是廣袤的沙漠,中間細細長長的部分,正是背靠祁連山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位于黃河以西烏鞘嶺以北背靠祁連山,是一塊長約1000千米寬數十至百余千米的狹長地帶,夾在兩列山脈之間。</p><p class="ql-block"> 我們此次的千里河西之旅誠意滿滿,從河西走廊最西端玉門關開始,一路向東來到最東端的河西走廊起始地烏鞘嶺。</p> <p class="ql-block"> 玉門關,始置于漢武帝打通西域通道,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取自此道而得名。玉門關在地理區域上具有東西交通分界的標志地位,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和乒家必爭之地,現在玉門關仍有漢長城遺址。隊友老七是一位骨灰級石窟藝術愛好者,為了再次到訪莫高窟,他提前了兩天出發,同時代表全部隊員從玉門關始發。????</p> <p class="ql-block"> 烏鞘嶺,古詩里說“春風不度玉門關”,地理學家說“東風不過烏鞘嶺”。烏鞘嶺橫亙在甘肅中部,蘭州的北邊,屬祁連山脈的支脈,它是扼守河西走廊東大門的一把鑰匙,是絲綢之路必經之路,張騫,衛青,霍去病,玄奘都曾經過烏鞘嶺。漢代和唐代都曾在這里修筑長城,當年絲綢之路上絡繹不絕的商旅和僧人,在這里驗過文書后才能通過,戰爭期間,這是就是抗擊北方游牧民族的前線陣地。</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烏鞘嶺在氣候上意義非凡,它是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處,這意味著烏鞘嶺是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內流區域和外流區域的分界線。以東南海洋上吹來的暖濕季風最遠到烏鞘嶺就徹底喪失影響力了,所以它也是我國半干旱區向干旱區過渡的分界線。地質上它是我國地形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邊界,是隴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分界線。據說無論在哪本地理教科書上都能找到它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行的最后一天,我們穿過烏鞘嶺隧道來到它腳下,原本陰沉下雨的天氣進入隴中高原立刻放晴,南方的暖氣流和北方的冷空氣在這里相遇,就如同我們剛剛從遙遠的河西走廊回到繁忙的現代。我們在烏鞘嶺山腳駐足良久,遠眺美麗的馬牙雪山,來到土長城,和藏族牧民聊天,吃到了正宗的白牦牛肉,一種如同穿越般的美妙感覺。</p> <p class="ql-block"> 河西四郡:2000多年前,漢武帝收復河西走廊,先后設立并命名了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p><p class="ql-block">酒泉,相傳霍去病大勝匈奴后,把御酒倒進這里是金泉中,與士兵們痛飲慶功。</p><p class="ql-block">武威,漢武帝為表彰霍去病“武功軍威”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張掖,顯示了漢武帝“斷匈奴右臂,張中國之掖,以通西域”的偉大志向。</p><p class="ql-block">敦煌,收復河西走廊后,漢武帝認為大漢從此“盛大輝煌”。</p><p class="ql-block"> 張掖古稱“甘州”,酒泉古稱“肅州”,甘肅省就取自這兩字。</p> <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周圍都是雪山,高原,沙漠,環境很惡劣,幸運的是,河西走廊雖然非常干旱,但因有祁連山的冰川融水,發育出了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條內陸河,依托這些河流,河西走廊從東向西分別孕育出了石洋河流域的武威綠洲,黑河流域的張掖——酒泉綠洲,疏勒河流域的瓜州——敦煌綠洲。</p><p class="ql-block"> 有了綠洲就有希望,綠洲上成長起來的一連串城市就是我們此次千里河西走廊之行的路線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雄厚的歷史:從漢武帝到左公柳</b></p> <p class="ql-block"> 山丹軍馬場。</p><p class="ql-block"> 自漢高祖以后,西漢一直對匈奴奉行和親政策,但匈奴單于數歲即背約。文景之治后漢武帝即位,這位胸懷大志的帝王對匈奴的政策由屈辱和親走向了軍事對抗。經過張騫出使西域,前121年至前119年,霍去病兩次遠征河西大敗匈奴,從此,被匈奴控制55年的河西廣大地區劃入西漢版圖。</p><p class="ql-block"> 山丹軍馬場位于祁連山腳下,漢朝收復河西平原后由霍去病建立,第一位場廠就是霍去病,為了應對匈奴騎兵驃悍的草原馬,霍去病在山丹軍馬場訓養戰馬,從此,山丹軍馬場的戰馬陪著漢家將士開疆拓土,見證了西漢的強勢掘起。</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在高鐵上看到祁連山和山丹軍馬場時,我不禁激動的大聲叫到:“看,那就是山丹軍馬場,霍去病養馬的地方”。仿佛此時,那位封狼居胥的少年將軍仍在草原策馬奔騰。</p> <p class="ql-block"> 臨松薤谷和馬蹄寺。</p> <p class="ql-block"> 三國至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中,中原地區戰火紛飛,唯河西地區相對穩定,中原一帶許多民眾,為躲避戰亂流亡至河西,當時的河西統治者尊重儒士,篤信佛教,厚待高僧,對安定社會促進文化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在此背景下,由中原帶來的先進農耕技術和文化在河西深深扎下了根,河西文化由此產生。</p><p class="ql-block"> 從張掖出發驅車60公里就到臨松薤谷景區,這里風景秀麗,天高云淡。魏晉十六國時期,中原士族郭氏一族郭荷避亂于此,收徒講學。郭荷死后,他的弟子郭瑀繼續向深谷走去并帶領弟子開鑿洞窟棲身講學,這些洞窟之后構成了馬蹄寺石窟的一部分。郭瑀去世后女婿劉昞也繼續著老師的傳承授課講學。以郭荷師徒三代為代表的河西文化在戰火中保留了漢文化的傳承并不斷發揚光大。北魏孝文帝重視儒家精義全盤推行漢化,將河西文化東遷洛陽。在孕育了三百年后,河西文化與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共同構成了隨后到來的隨唐盛世的文化淵源。</p><p class="ql-block"> 陳寅恪先生在《隨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評價河西文化“惟此偏隅之地,保留漢代中華文化學術,經歷東漢末,西晉之大亂,及北朝擾攘之長期,能不失墜,卒得輾轉灌輸,加入隨唐統一之混合之文化,蔚然為獨立之一源,實吾國文化史之一大業”。</p><p class="ql-block"> 站在馬蹄寺石窟的走廊里,看著臨松薤谷初秋的景色,心中十分感概,這里是我此次來河西走廊最期待的地方。陳先生寫《隨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的時間,正是日本侵華戰爭期間,面對破碎山河,一代大師對隨唐盛世的文化淵源研究難道不是在為當時的中國找到出路和文化自信么,那時的西南聯大不也正是中化文化的傳承之地么,每個盛世來臨之前都需要長期的沉淀和孕育,過去是,現在也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扁都口</p><p class="ql-block"> 西魏后期,絲綢之路貿易繁榮,但長年的戰爭中原王朝已疏于對河西走廊的經營,吐谷渾覬覦這塊風水寶地多次來犯。</p><p class="ql-block"> 605年,時間很快來到隋朝,朝延重臣裴矩在河西走廊用兩年時間寫出《西域圖記》,分析了西域形勢提出經營方略,也正是此書,最終促成了隋煬帝楊廣西征。609年,煬帝率40萬大軍從洛陽出發,經長安,西寧向河西走廊進軍,在祁連山南麓八寶河川大敗吐谷渾,最后經扁都口進入河西走廊甘州(今張掖)。在張掖,隋煬帝為擴大影響與西域二十七國舉行了盛大的交易會。這是世界上第一屆世博會,這一盛大的場景也呈現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場館中。當年霍去病收復河西后漢武帝也只是站在黃河邊遠眺河西走廊,而隋煬帝是中國所有封建帝王中第一個踏上河西走廊的中原皇帝。</p><p class="ql-block"> 隋煬帝西巡,不僅鞏固了邊防,而且對河西走廊商貿流通,文化文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也極其深遠。今天的扁都口每年的六,七月份是看油菜花的著名勝地,我們來的時候,油菜己收割,滿地金燦燦的麥子預示著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p> <p class="ql-block"> 安西故城和玄奘大道</p><p class="ql-block"> 618年李淵建立唐,定都長安,唐王朝非常重視屯田大力發展農業,河西走廊不僅是軍事要地,也是屯田重地。到了唐朝中期,河西走廊己是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當時唐朝《教訪記》雜曲中就有“學語胡兒撼玉鈴,甘州破里最星星”的歌曲在民間廣為流傳,相當于今年的流行音樂排行榜,這一景象也是《長安二十四時辰》開頭時繁華的長安東西市的寫照。唐朝時,河西走廊的佛教文化也得到很大發展,628年,玄奘西去取經,離開中土的最后一站就是是安西(今瓜州),據說當時西去條件太惡劣,玄奘在瓜州收了一個徒弟叫石磐陀一同西去,后石磐陀無法忍受路途艱苦離玄奘而去,石磐陀就是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原型。這個故事現在仍保存在榆林窟2號窟的壁畫上。</p><p class="ql-block"> 那首著名唐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詩名《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安西”就是今天的瓜州,我們六人在安西故城的古城墻遺址下拍下了這張寶貴的照片。今天的瓜州政府把新的環城大道命名為“玄奘大道”,把歷史文化當做城市發展的新名片。</p><p class="ql-block"> 783年,吐蕃掘起,唐,蕃舉行“清水會盟”,唐王朝將河西走廊的大部分地區割給吐蕃,之后四百多年時間里,河西走廊分別由吐蕃,回鶻,西夏統治。</p> <p class="ql-block"> 大佛寺</p><p class="ql-block"> 848年,甘州回鶻占領河西走廊開始了180年的統冶,他們大力發展畜牧業并且利用絲綢之路發展商業經濟。同時,積極同五代,北宋王朝建立友好關系。1028年,甘州回鶻被西夏所滅,自此,西夏統冶河西走廊近200年。</p><p class="ql-block"> 西夏也是金庸《天龍八部》中虛竹和西夏公主愛情故事的地方,這是《天龍八部》里最圓滿的一對。金庸筆下的西夏,有一個夢幻般的冰窟,住著他心中的浪漫。</p><p class="ql-block"> 甘州(今張掖)市內有一個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是國內最大的室內涅槃臥佛像,大佛寺是西夏少數民族的宗教圣地,也可以看出當年佛教文化的影響和地位。</p><p class="ql-block"> 我們是一大早去的大佛寺,參觀之后剛好巧遇唐國增老師在簽字售書,唐老師熱愛自己的家鄉,致力于甘州的文化宣傳推廣。翻看了唐老師的書,我突然想到,這個大寺佛對于甘州的地位和影響與崇圣三塔對大理國的地位和影響一樣,都是充滿傳奇浪漫色彩的少數民族文明,都是金庸大俠鐘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涼州會盟和白塔寺</p><p class="ql-block"> 12世紀末,在中國漠北的蒙古部落逐漸強盛起來,于13世紀初完成蒙古高原的統一。1227年,成吉思汗率軍入侵西夏,西夏滅亡。</p><p class="ql-block"> 元朝時期,河西走廊由蒙古汗國王子闊端冶理。1247年,闊端與西藏薩迦派宗教領袖薩班在涼州(今武威)舉行會談,并向西藏頒布《薩班致蕃人書》,西藏正式劃入蒙元版圖,正式宣告西藏屬于中國。兩位智者的相遇避免了戰爭,兩族人民從此和睦相處,史稱“涼州會盟”。后薩班留在涼州講學,逝世后闊端修建白塔寺紀念薩班,白塔寺也成為了這一中國歷史上意義重大事件的歷史見證 。</p><p class="ql-block"> 之后的歲月中,藏傳佛教成為了蒙元的國教。歸入蒙元的西藏成為了滅亡大理國的主要軍事通道,云南也正式并入大中原版圖,昆明大觀樓長聯中“元跨革囊”說的就是這一時期的事。</p><p class="ql-block"> 元朝對中國貢獻較大的是創設了行省制度,直到今天還影響著中國的行政制度。當時元朝派到云南的最高行政長官賽典赤,在云南較有作為,去世后云南人民為了紀念他修建了“忠愛坊”,忠愛坊就在我工作的附近,我經常路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嘉峪關</p><p class="ql-block"> 時間來到了明朝,明朝收復河西走廊后把最西邊設置在嘉峪關,因為嘉峪關是整個河西走廊最窄的隘口,易守難攻,同時修建了明長城。</p><p class="ql-block"> 1372年,明朝修建了嘉峪關,明朝放棄敦煌的原因,除了地理位置外,主要的原因是這時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陸上絲綢之路的經濟大大削弱。按說當時我們也有鄭和七下西洋的偉大航海,只是當時朝庭的躲避政策,鄭和之后便無鄭和了!鄭和是我們云南昆明人哦。??????</p> <p class="ql-block"> 左公柳</p><p class="ql-block"> 清朝后期,在沙俄支持下阿古柏叛軍入侵新疆,妄想侵占我國新疆區域。當時的清政府己潺弱無能,李鴻章建議放棄新疆,左宗棠堅持收復,最終朝庭采納左宗堂建議,這位已70高齡的老將,為表誓死收復新疆的決心,經河西走廊從安西(今瓜州)抬棺出征,一舉收復伊犁,隨后兩年里,收復新疆,維護了中國領土和主權完整。</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在西北期間,看到氣候干燥,帶領將士一路種植柳樹,楊樹,沙棗樹,當地人民為了紀念左宗棠,統稱這些樹“左公柳”!他的部下為這一景象寫了一首詩,其中兩句己成精典:“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蘭州歸程的路上剛好看到了一棵“左公柳”,大家不約而同的在他面前站立了很久,并且一起拍下了這張合照。如果今天,你去新疆旅游,看到那些美景,請一定要記得,一百多年前那個忠勇剛烈的叫左宗棠的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深遠意義的國際歷史通道,通過絲綢之路,不僅促進了東西方經濟交流,還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燦爛的佛教文化</b></p> <p class="ql-block"> 張掖木塔寺</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23年,釋迦牟尼佛在古印度誕生,36歲開悟創立佛教,早期佛教不立像只建塔。釋迦牟尼佛涅槃后留下84000粒舍利子,其中一顆就存放在張掖木塔寺。</p><p class="ql-block"> 佛教大約在東漢明帝傳入中國,一直持續到三國,有天竺,安息的沙門到洛陽譯經,這一時期留下的寺廟佛塔等極少,這一時期的佛教主要是守神靜心。</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佛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莫高窟最早開鑿于366年東晉時期一直興盛千余年。南朝宋,陳,梁,齊帝王都篤信佛教,北魏時期的天梯山石窟是由國家主持開鑿,規模宏大,影響深遠。那一時期最有名的高僧是鳩摩羅什,那一時期留下的金銅佛像最多,是中國佛教史上發展的重要階段。</p> <p class="ql-block"> 鳩摩羅什寺</p><p class="ql-block"> 魏晉時期最有名望的一位高僧是鳩摩羅什,他與真諦,玄奘并稱為佛教史上的三大翻譯家,他精通佛理,又深知漢,梵兩國語言,他翻譯的佛經,既能準確表達梵文原意,又能做到行文流暢,字句優雅。"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些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佛教字句就是出自他的翻譯。據說今天使用的漢語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詞匯是來自于佛經翻譯。</p><p class="ql-block"> 據說鳩摩羅什圓寂時說,如果我翻譯的佛經義理無誤,我的舌頭是燒不爛的。果真,最后這位大師留下了舌舍利,據說就存放在鳩摩羅什寺的這個舌舍利塔中。</p> <p class="ql-block"> 榆林窟</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北魏,是與莫高窟齊名的佛教石窟群,位于瓜州城外70公里外,現由敦煌研究院管理。榆林窟內大量精美的壁畫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生產發展的重要資料。因為保護的需要,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優質的窟很少了,倒是向觀眾開放的部分明,清時期的石窟,從雕塑,壁畫繪畫上就可以看出,到了明清兩代,民間技藝下降得有多歷害。藝術也是國家實力的體現,所以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中國歷史上的藝術高峰是唐宋時期。</p> <p class="ql-block"> 馬蹄寺石窟</p><p class="ql-block"> 馬蹄寺除了是河西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具有1600年歷史的佛教圣地,與莫高窟,榆林窟并稱為三大佛教藝術寶窟。馬蹄寺始建時相當于中原東晉時期,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儒學大家都學習研究佛教,并對佛教兼容并蓄,形成適合中國發展的佛教文化流傳發展。</p><p class="ql-block"> 馬蹄寺石窟群中最讓人驚艷的是離它不遠的金塔寺,金塔寺中的東西兩座立柱塔是國寶級文物,也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原物現在已由國家專門保管研究,有仿真品,但我們去的時候金塔寺由于維護仍沒有開放。</p><p class="ql-block"> 上圖就是金塔寺內珍貴的塑像,最為典型的就是大型“高肉雕泥塑飛天”,造型優美,栩栩如生,被稱為"東方飛天之精華”,為全國僅有。竇文濤在他的節目中曾介紹過,看這個飛天最好的位置是側蹲仰看,你會看到飛天真的正在向你飛來。再看塔頂有三個雕塑張開雙臂府身向下的造型,這完全就是古羅馬古希臘風格的雕塑,這也說明了當時的河西走廊各種文明交匯碰撞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p><p class="ql-block"> 季羨林老先生曾說過: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沒有第二個。</p> <p class="ql-block"> 天梯山石窟</p><p class="ql-block">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外50公里處,始建于北魏當時這個地方由北涼統冶,當時的北涼皇帝為紀念母親修建,是當時的國家工程。天梯山石窟是中國的“石窟鼻祖”,之后的"云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都是在他的基礎上創新而來,他也和這三個窟一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窟。這個石窟是老七心心念念的地方,我們去的那天早上,下著小雨,我們看著腳下小心翼翼的走著,但一個拐角之后大佛突然呈現在我們面前,端莊大氣,從容淡定,大家頓時呆住了,老七激動得語無倫次。以前只是在電視里看過,但當看到實物時,我想我有一點點理解,為什么在那兵荒馬亂的幾百年佛教卻迎來了大發展。</p><p class="ql-block"> 從這些雕塑,佛像和壁畫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希望和目標對于人生來說是多么重要。有信仰的人會感到生活充實,三千大千世界給人們以無限遐想,天堂和地獄給人生帶來希望和目標,為自己的信仰開窟造像繪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出”就是“舍”的過程。在古代,鑿窟是很難的,需要金錢,需要體力,更需要意志和漫長的時間等待,不管是對于工匠還是出資的窟主,這一過程都是對自己身心的磨煉和一場修行,也是工匠,窟主修身養性和受藝術熏陶的過程。</p> <p class="ql-block"> 張掖大佛寺和我國最大涅槃臥佛。</p><p class="ql-block"> 西夏時期所建,大佛側身而臥,雙眼微張,表情自然,相貌祥和,這里是當時的佛教圣地,當地統治者和民眾都信奉佛教,這也許可以解釋在那樣一個四周戰亂的時代,河西走廊為什么可以保持了一個相對的安寧。</p><p class="ql-block"> 此次河西走廊所有石窟和寺廟內部均不能拍照,我在本文中使用的所有佛像,雕塑和壁畫照片均來自于網上下載及畫冊中的拍照。</p> <p class="ql-block"> 盛唐時的佛像雕塑。隋唐時期,佛教蓬勃發展,促成大乘佛教各宗派建立。這一時期的佛教藝術有了明顯中國世俗化的發展,在風格上已擺脫了原來平板呆滯和神密的氣氛,眉眼嘴角都洋溢著笑意,衣褶折皺都流瀉得象音樂一般,人物造型也由南北朝的清瘦飄逸走向豐滿端麗,充滿自信,是的,這就是盛唐的氣質。</p><p class="ql-block"> 宋朝朝庭總體保護佛教但官方有一定限制,因此除了禪宗和凈土宗外,其它宗派己日漸衰微。禪宗不立文字,不重經論,強調棒喝頓悟,因此在滅佛和戰亂期間能較好的保留下來。凈土宗強調稱名念佛,專心念阿彌陀佛名號,簡單易行,非常適合中國廣大民間使用,因此保留至今,仍然盛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涼州會盟后元朝崇尚藏傳佛教,但對漢傳佛教也采取保護措施,這一時期佛教中的禪宗,律宗繼續流傳發展。</p><p class="ql-block"> 明朝佛教發展由士大夫階層和民間力量共同推動,對內禪宗,密宗,律宗融合,對外融入儒,釋,道三家風氣,使佛教更加具有中國特色。</p><p class="ql-block"> 清朝皇室推崇藏傳佛教,對漢地佛教總體采取限制措施,但從雍正皇帝開始,認為儒佛道異用而同體,并不相餑,因此在清朝,漢地佛教仍有一定發展完善,我能想到的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弘一法師。哦,對了,還有曹雪芹!</p><p class="ql-block"> 當然,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會一帆風順,中國佛教歷史上也有教訓深刻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分別指北魏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周世宗滅佛,滅佛有的是政治原因,有的是僧團道風缺失,有的是僧俗利益糾紛,如唐武帝時,有人為了逃避稅賦出家,有的寺廟大肆侵占農田,給當時的經濟造成較大沖擊。在幾次滅佛中,禪宗因較高的守戒自律要求,受到較小沖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佛教傳入中國后,為了讓廣大勞動人民接受,除了立像鑿窟外,還以經變畫和變文的方式弘法。經變畫就是佛教故事連環畫,大多畫在石窟內的墻上,變文就是說書人說佛教故事的記載,類似于今天的流行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河西走廊石窟中的經變畫具有較高的藝術和科研價值,欣賞她們需要專業知識,說實話在石窟內實地參觀時,我主要聽講解員介紹,其實并不能看懂,最大的感受是仰視佛像因此會有敬畏感,窟內光線昏暗,周圍壁畫隱約能看出石窟主人想對神佛表達的祈求,神圣又神秘的感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參觀中我一直在想,佛教藝術有神圣的形而上的表現,應該也有世俗的接地氣的一面,任何偉大的藝術都是要接近生活的。果然,我和我的室友利利返程路上在機場意外發現了一本接地氣的《敦煌,壁畫中的養生》,敦煌壁畫還有這么可愛的一面,我倆一路看得哈哈大笑,我想這應該就是大家喜歡藝術的原因吧。</span></p> <p class="ql-block"> 圖一,蹲廁。不要太形象????</p><p class="ql-block">圖二,刷牙。要講究個人衛生</p><p class="ql-block">圖三,美容與時尚。追求新發髻</p><p class="ql-block">圖四,宋代婚禮。自古就是人生大事</p><p class="ql-block">圖五,游泳。生命在于運動</p><p class="ql-block">圖六,一種七收。美好的愿望l</p><p class="ql-block">圖七,偷看女人洗澡是不道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們能看到這些栩栩如生的藝術作品,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敦煌人的守護。敦煌第一任館長常書鴻放棄法國優渥的生活條件扎根戈壁,第二任館長段文杰遭遇特殊時期不公正對待仍用大格局維護保護敦煌文物,第三任館長樊錦詩自稱敦煌的女兒用數字化把敦煌文化向全世界推廣。敦煌的石窟佛像向世人們講述著一個個佛國仙界的信仰,而他們用一生的守護和熱愛保護著這些文物,推廣中國文化,這就是他們的信仰和修行。</p> <p class="ql-block"> 都督夫人禮佛圖。</p><p class="ql-block"> 段文杰館長復原臨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大美西北,上帝的畫板</b></p> <p class="ql-block"> 張掖金塔胡楊林。我們去的時候樹葉剛剛微黃,整個園區只有我們一行人,別有一番味道。</p> <p class="ql-block"> 鬼臉丹霞。一個只有當地攝影愛好者才去的地方,我們驅車兩個多小時找到,剛停車就被這個萌萌的鬼臉萌翻了,大家立刻奔向自己的目標位置拍照,我摸訪了名畫《吶喊》,美蓉則做起了瑜伽。</p> <p class="ql-block"> 張掖七彩丹霞,以色彩聞名,青甘旅游必到之地。</p> <p class="ql-block"> 冰溝丹霞。窗欞狀宮殿丹霞,猶如天上仙閣,也是此次行程中最讓大家印象深刻的地方,老袁站在盧浮宮前感嘆許久,一向高冷的他拍合照難得擺姿勢。當然,老袁在盧浮宮最好的發揮是幫我抓拍了這張超級文藝范的背影。??</p><p class="ql-block">現場真實情況是腳下垂直大坡,老二哥一直在旁邊提示:小心!小心!</p><p class="ql-block">不建議模仿! ??</p> <p class="ql-block"> 平山湖大峽谷。被國家地理評為可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媲美的大峽谷,可在觀景臺觀景,氣勢磅礴,也可下到峽谷探險徒步,聽介紹還可以自駕越野,真是慶幸沒有錯過。</p> <p class="ql-block">在河西走廊,沒有一頓面食會讓人失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今天的河西走廊</b></p> <p class="ql-block"> 酒泉——湖南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p> <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最狹窄處的西氣東輸二線工程永昌壓氣站。</p> <p class="ql-block"> 嘉峪關峪泉鎮的防沙人工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漢唐以來,河西走廊以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而久負盛名,如今,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河西走廊將再次展現出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此次河西走廊深度之旅,我前前后后大約準備兩月有余,到訪實地后,一路的文化古跡和風物人情,讓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祖國的地大物博,深厚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里發生的故事,有足夠的理由成為永恒。</p><p class="ql-block"> 感謝俱樂部用心安排的線路,感謝各位隊友一路開心相伴。</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江县|
夏邑县|
万载县|
天镇县|
洛隆县|
桃源县|
襄樊市|
舒兰市|
家居|
大姚县|
南乐县|
宜川县|
蕉岭县|
同江市|
泸定县|
丹阳市|
华亭县|
宁阳县|
葫芦岛市|
江城|
九龙坡区|
浮山县|
繁峙县|
河北省|
五指山市|
汝州市|
平顶山市|
武安市|
五家渠市|
沙河市|
阿坝|
无棣县|
城固县|
江永县|
唐海县|
榆中县|
扎赉特旗|
淅川县|
泰州市|
台江县|
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