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魅力肯尼亞

杰勇

<p class="ql-block">  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傳播,我已近兩年沒有出境旅行,也沒有機會拍攝異域風情。嘆息不如重新整理一下我曾經游覽和拍攝國家的照片資料,制作個美篇供欣賞和回憶。2012年8月我參加中國風光攝影網組織的《肯尼亞野生動物大遷徙角馬過河》深度攝影團,去肯尼亞游歷了13天,拍了大量照片,整理起來發現我的運氣真不錯,拍到了不少好照片,即便讓我現在再去非洲,也很難拍到。現把整理的照片制作成美篇《魅力肯尼亞》,發給朋友們欣賞,一同神游肯尼亞。</p> <p class="ql-block">  肯尼亞位于非洲東部,赤道橫貫中部,東非大裂谷縱貫南北。東鄰索馬里,南接坦桑尼亞,西連烏干達,北與埃塞俄比亞、南蘇丹交界,東南瀕臨印度洋,海岸線長536公里。國土面積582646平方公里,人口5140萬,首都內羅畢。</p><p class="ql-block"> 旅游業是肯尼亞的支柱產業,這得益于肯尼亞豐富的旅游資源,這里有粗獷美麗、多姿多彩的赤道自然景觀,是野生動物的樂園、珍禽異鳥的天堂,是世界公認的觀賞熱帶草原動物的最佳國度。數十個國家公園星羅棋布,是上千種鳥類和百種野生動物的家園。 肯尼亞不同的景致之中,最為吸引人的當為7-10月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里成千上萬只動物的大遷徙,這時也是最吸引游客的旺季。</p> <p class="ql-block">  肯尼亞首都內羅畢,面積648平方公里,人口約220萬,海拔1680米,氣候宜人四季如春。城市內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有“陽光下的綠城”之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人居中心部均設在此。市中心肯雅塔國際會議中心是肯尼亞的標志性建筑。國家博物館、自由廣場、《走出非洲》作者卡倫的故居均是著名的游覽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內羅畢城市風光</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國際會議中心</p> <p class="ql-block">  在國際會議中心樓頂上歡迎你的非洲兄弟。</p> <p class="ql-block">  在國際文化中心樓頂上,背景是內羅畢市內景色。</p> <p class="ql-block">  赤道線標志1</p> <p class="ql-block">  赤道線標志2</p> <p class="ql-block">  與我們的非洲司機在赤道線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馬賽馬拉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肯尼亞最大、最受歡迎的國家公園,占地1800平方公里,與坦桑尼亞的塞倫蓋提國家公園隔河相望。每年的野生動物大遷徙就在這兩個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之間進行。因此,這里簡直成了野生動物的王國,很難同時看到的非洲五大獸:大象、獅子、豹子、犀牛和水牛經常在這里出沒,而難以計數的羚羊、長頸鹿、河馬、狒狒和鬣狗則日夜在草原上徘徊。這里是動物最集中的棲息地和最多色彩的荒原。在這里,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獨特的原始文化,草原日出、日落的仙境般的美妙,可以使久居都市的現代人忘記一切壓力與煩惱,完全融入到奇妙的大自然中。所以,肯尼亞幾十年來一直是歐美高端游客的目的地;而近年也成中國游客的青睞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晨遠眺馬拉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乘熱氣球觀賞馬賽馬拉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p> <p class="ql-block">  鳥瞰馬賽馬拉</p> <p class="ql-block">  19世紀末20世紀初,眾多有錢的西方人來到非洲享受假期,其中最熱門的活動就是狩獵,拿著獵槍在草原上獵殺大型野生動物,之后還拿著這些狩獵動物的部件回去炫耀收藏(實在是殘忍無比)。</p><p class="ql-block"> 而野生動物自然也不是好惹的,對于這些獵人的殘忍獵殺進行強烈反抗,使得獵殺變得不容易,甚至還讓這些獵人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自作自受)。</p><p class="ql-block">不管如何,當時這些白人獵人總結了他們最渴望獵殺且最難對付的野生動物,是非洲大象、獅子、豹子、河馬和犀牛 ,也就是后人所說野生動物的五霸(或五大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草原上漫步</p> <p class="ql-block">  迎面而來的非洲象霸氣十足</p> <p class="ql-block">  大象過河</p> <p class="ql-block">  大象過河</p> <p class="ql-block">  花豹(是我們所說的金錢豹)在樹上休息,我們等候一個多小時花豹醒了,抖擻精神后,下樹走了,我有幸拍到全過程。</p> <p class="ql-block">  逞威風</p> <p class="ql-block">  花豹下樹</p> <p class="ql-block">  花豹下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獵豹屬貓科、獵豹屬、獵豹種。獵豹有兩個亞種,一個是非洲亞種,一個是亞洲亞種。非洲亞種比較多,還有九千到一萬二千頭。亞洲亞種比較少,它主要生活在伊朗,現在還有三百頭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獵豹的軀干長是1米到1.5米、尾長是0.6米到0.8米、肩高是0.7到0.9米、體重一般是35到72公斤。雄獵豹的體型略微大于雌獵豹,獵豹背部的顏色是淡黃色。它腹部的顏色比較淺,通常是白色的。它全身都有黑色的斑點,從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的條紋,這個條紋就是我們用來區別獵豹與豹的一個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獵豹棲息于有叢林或疏林的干燥地區,平時獨居,僅在交配季節成對,也有由母豹帶領4~5只幼豹的群體。獵豹是奔跑最快的哺乳動物,每小時可達120公里。以羚羊等中、小型動物為食。除以高速追擊的方式進行捕食外,也采取伏擊方法,隱匿在草叢或灌木叢中,待獵物接近時突然竄出獵取。母豹1胎產2~5仔。壽命約15年。</p> <p class="ql-block">  獵豹</p> <p class="ql-block">  獵豹</p> <p class="ql-block">  河馬(學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是哺乳綱、鯨偶蹄目、河馬科是雜食性淡水物種。體型巨大,體長2-5米,包括一條長約35厘米的尾巴;肩高1.5米;體重1,300-3200千克。軀體粗圓,四肢短,腳有4趾,頭碩大,眼、耳較小,嘴特別大,尾較小,下犬齒巨大,長50-60厘米,重2.5千克,皮較厚,約40-50毫米,除吻部、尾、耳有稀疏的毛外,全身皮膚裸露,呈紫褐色;生活于非洲熱帶水草豐盛地區,常由10余只組成群體,有時也能結成上百只的大群,單獨的河馬多是由群中被逐出的成年雄獸;白天幾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日食量100千克以上,水草缺少時,便在夜間上岸覓食植物或農作物;胃三室,不反芻,性溫順,懼冷喜暖,善游泳,可沿著河底潛行5-10分鐘;在交配季節,雄性間時有爭斗。壽命30-40年。</p><p class="ql-block"> 河馬的體型雖大卻可輕巧的浮在水中,還能在水中待超過5分鐘。即使是陸地上第三大的動物,其短距離奔跑速度卻能達到時速40千米。長時間曝曬于太陽下后,其皮膚會分泌粉紅色的油脂,功能為防止過多的紫外線照射。</p><p class="ql-block"> 生活于非洲熱帶水草豐盛地區,常由10余只組成群體,有時也能結成上百只的大群,單獨的河馬多是由群中被逐出的成年雄獸;白天幾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日食量100千克以上,水草缺少時,便在夜間上岸覓食植物或農作物;性溫順,懼冷喜暖,可沿著河底潛行5-10分鐘;在交配季節,雄性間時有爭斗,妊娠期約8個月,每胎1仔。哺乳期1年,4-5歲性成熟,壽命30-40年。分布于非洲。</p> <p class="ql-block">  怒吼</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獅子又叫非洲獅,屬食肉目,貓科。產于非洲大部分地區、印度和伊朗。獅主要生活于草原和開闊的叢林地區或沙漠地帶;亞洲的獅主要生活在森林中。獅好合群。陸棲,沒有固定的巢穴,過著流浪式的生活。夜行,但有時白天也捕獵。捕獵時,它們經常采用“合群包圍”的方式,而且主要由雌性成年獅來完成。食物包括角馬、斑馬、野牛、野豬等。常年可繁殖。孕期100-119天。每胎1-7仔,通常2-4仔。2.5-4歲性成熟。壽命20-25年。生活在非洲的獅,數量還比較多。而生活在印度的獅,數量已很少。</p><p class="ql-block"> 幼崽</p> <p class="ql-block">  姐妹花</p> <p class="ql-block">  獅群</p> <p class="ql-block">  雄獅</p> <p class="ql-block">  雌獅</p> <p class="ql-block">  嬉戲</p> <p class="ql-block">  胡狼</p> <p class="ql-block">  胡狼與鬣狗</p> <p class="ql-block">  非洲水牛(又稱野牛)</p> <p class="ql-block">  小鳥在水牛身上啄蟲子</p> <p class="ql-block">  東非大裂谷,全長6000公里,相當于地球周長的六分之一,裂谷寬約幾十至200公里,深達1000至2000米,谷壁如刀削斧劈一般,被稱為“地球表面一道最美的傷痕”。</p><p class="ql-block">地質運動造就了裂谷帶中多樣的地貌。動植物經過千萬年的演化,也發展出各自的生存之道。草原上角馬跟隨雨水遷徙,叢林中黑猩猩家族其樂融融,海灣里鯨鯊一年一度集會,獵豹與瞪羚展開生死角逐,兀鷲之間為爭奪領空上演空中大戰……而這些,都不足以完全體現東非大裂谷的生命力。作為人類的發源地之一,這里如今既有現代社會,也有原始部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肯尼亞是東非大裂谷的最佳觀賞地點,位于非洲東部,在其境內東非大裂谷將這個國家劈為兩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裂谷中有的草原和火山,羚羊在吃草</p> <p class="ql-block">  羚羊在玩耍</p> <p class="ql-block">  羚羊</p> <p class="ql-block">  斑馬過河</p> <p class="ql-block">  斑馬</p> <p class="ql-block">  長頸鹿(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拉丁文名字的意思是“長著豹紋的駱駝” 。它們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陸生動物。站立時由頭至腳可達6-8米,體重約700千克,剛出生的幼仔就有1.5米高;皮毛顏色花紋有斑點和網紋型,頭的額部寬,吻部較尖,耳大豎立,頭頂有1對骨質短角,角外包覆皮膚和茸毛;頸特別長(約2米),頸背有1行鬃毛;體較短;四肢高而強健,前肢略長于后肢,蹄闊大;尾短小,尾端為黑色簇毛。牙齒為原始的低冠齒,不能以草為主食,只能以樹葉為主食;舌較長,可以用于取食;具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膚覆蓋。</p> <p class="ql-block">長頸鹿</p> <p class="ql-block">  結伴同行</p> <p class="ql-block">  坐看天下</p> <p class="ql-block">  乞力馬扎羅山,位于坦桑尼亞東北部及東非大裂谷以南約160公里,(與肯尼亞相鄰)是非洲最高的山脈,海拔5892米,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該山的主體沿東西面積756平方公里。乞力馬扎羅山素有“非洲屋脊”,“赤道上的雪山”之稱,而許多地理學家稱它為“非洲之王”。</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運氣好的話會看到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片來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狒狒</p> <p class="ql-block">  自然界很多動物都有遷徙行為。北極燕鷗會在北極圈和南極地區來回往返,馴鹿則根據天氣和食物來決定遷徙方向……</p><p class="ql-block">在眾多的遷徙行為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東非大草原的角馬大遷徙。</p><p class="ql-block">東非大草原為兩個國家所有: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相應的也有兩個國家公園。肯尼亞這邊叫馬賽馬拉,坦桑尼亞這那叫塞倫蓋蒂。塞倫蓋蒂的面積是馬賽馬拉的10倍大。</p><p class="ql-block">東非大草原上的角馬一年四季都在順時針遷徙。當一個地方的草吃得差不多了,它們就會遷往另一處。</p><p class="ql-block">事實上,遷徙大軍里除了角馬,還有斑馬和羚羊,但并不是所有的羚羊都會遷徙,主要是瞪羚。</p><p class="ql-block">遷徙過程中,通常斑馬打頭陣,是開路前鋒;角馬是中鋒和絕對主力;羚羊殿后。斑馬喜歡吃高層的新草,角馬則喜歡吃中層的嫩草,它們吃剩的短草正是瞪羚的美味。所以他們相安無事,配合默契。</p><p class="ql-block">角馬每年只有三四個月份在肯尼亞那邊,其余大多數時候都在坦桑尼亞。角馬隊伍從北往南遷徙到肯尼亞時,由于馬賽馬拉草原的面積比塞倫蓋蒂小得多,角馬大軍涌入后,密度就變得非常大,看起來相當壯觀。</p><p class="ql-block">我們所熟知的天國之渡(也叫天河之渡),就發生在七八月份。</p><p class="ql-block">天國之渡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原來,角馬從南往北遷徙的路上,會經過一條河叫馬拉河,河里常年潛伏著大量的河馬跟鱷魚,這是它們一年難得的可以大飽一頓的時機。雖然危險,角馬們必須渡過這條河才能到達對岸。</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場殊死搏斗:前有河馬鱷魚,后有獅子獵豹,大自然真的很殘酷,有時落單的角馬或羚羊被獅子獵豹直接撲倒在地,幾番撕咬就嗚呼哀哉。</p><p class="ql-block">遷徙的角馬起得很早,曙光微現就會排著整齊的長隊,緩緩移動。隊伍看不到頭,也看不到尾。角馬們非常注重紀律,一頭挨著一頭,沒有追逐打鬧,沒有發出聲音,仿佛不想破壞草原之晨的寧靜,當天上魚鱗狀的紅云逐漸轉黃,角馬們才逐漸加快行軍的速度。</p><p class="ql-block">角馬過河的時間不定,有的游客一來就能碰上,有的連續在河邊等了兩三天也不見蹤影。快到河邊時,一字型前進的角馬隊伍會轉換成方陣,它們依舊紀律嚴明,就像準備奔赴戰場的軍隊。事實上,這也確實不比上戰場輕松多少,這是關于族群生死的大事,對于單個的角馬來說,過河過程中隨時都可能命喪鱷魚之口。</p><p class="ql-block">角馬們似乎也明白這一點,它們有時會奔跑起來。腳步聲聲,浩浩蕩蕩,揚起漫天塵埃。場面非常壯觀!如果你在現場,一定會驚嘆不已,血液都會隨著它們的嘶鳴聲沸騰起來。</p><p class="ql-block">但事實上,角馬們很難克服面對天敵的心理恐懼。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隊伍始終盤桓不前。</p><p class="ql-block">最后,終于有一頭勇敢的領頭角馬跳入河中,接著少數“敢死隊”隊員才會緊隨其后,隨之大部隊也趁勢尾隨。</p><p class="ql-block">過河是很悲壯的。</p><p class="ql-block">肯尼亞的天國之渡只是東非動物大遷徙的一小段,但也是相當精華的一小段。很多人去非洲看動物,就是沖著天國之渡去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角馬在草原上奔跑</p> <p class="ql-block">  路上休息</p> <p class="ql-block">  準備下河</p> <p class="ql-block">  開始渡河</p> <p class="ql-block">  渡河場景</p> <p class="ql-block">  渡河場景</p> <p class="ql-block">  奔向馬拉河</p> <p class="ql-block">  永往無前</p> <p class="ql-block">  角馬過河</p> <p class="ql-block">  一馬當先</p> <p class="ql-block">  爭渡</p> <p class="ql-block">  前赴后繼</p> <p class="ql-block">行進中</p> <p class="ql-block">  遇上尼羅鱷</p> <p class="ql-block">  捕獵</p> <p class="ql-block">  納庫魯湖是非洲鳥類資源極為豐富的湖泊,納庫魯湖國家公園是鳥類愛好者的天堂,它環繞著納庫魯湖。納庫魯湖以它成千上萬有時乃至百萬的火烈鳥在此筑巢而出名,我們來這里時,火烈鳥不知飛到哪里去了,一只也沒看到。</p><p class="ql-block"> 除了火烈鳥之外這里還有大量斑馬,長頸鹿,野牛,羚羊,鵜鶘等以及別處罕見的白犀牛也棲息在這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納庫魯湖景色</p> <p class="ql-block">  犀牛哺乳類犀科的總稱,有4屬5種。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犀類動物腿短、體肥笨拙,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000-5000千克。前后肢均三趾;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處成褶皺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無毛;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長唇延長伸出;頭部有實心的獨角或雙角(有的雌性無角),起源于真皮,角脫落仍能復生;無犬齒;尾細短,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犀牛是第二大陸生動物。腳短身肥,皮厚毛少,眼睛小,角長在鼻子上。犀牛的皮膚雖很堅硬,但其褶縫里的皮膚十分嬌嫩,常有寄生蟲子,它們要常在泥水中打滾抹泥。</p> <p class="ql-block">  犀牛</p> <p class="ql-block">  犀牛</p> <p class="ql-block">  犀牛</p> <p class="ql-block">  鵜鶘和水鳥</p> <p class="ql-block">  水鳥</p> <p class="ql-block">  水鳥</p> <p class="ql-block">  水鳥</p> <p class="ql-block">  鵜鶘飛舞</p> <p class="ql-block">  東非冠鶴</p> <p class="ql-block">  肯尼亞鳥兒非常多,這些鳥是在住處附近拍的 ,不知叫什么名字。</p> <p class="ql-block"> 博格利亞湖位于納庫魯湖正北約130公里處,這個湖也是眾多東非大峽谷咸水湖泊中的一個。由于氣候變暖,納庫魯湖水面升高,不太適合火烈鳥的生存,博格利亞湖吸引大量火烈鳥來此棲息。保護區成立于1973年11月29日,算是很早成立的保護區之一。海拔大約1000多米海拔。每年氣溫平均20-30攝氏度,降水20-40毫米,是很熱少雨的地區。這里除了有成千上萬只火烈鳥,還有不少羚羊、水牛、斑馬、花豹等哺乳動物以及很多鳥類。</p><p class="ql-block"> 博格利亞湖景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火烈鳥(學名:Phoenicopteridae),亦稱紅鸛。是鳥綱、紅鸛科3屬6種鳥類的通稱。體高約80~160厘米,體重2.5~3.5千克。體型、大小似鸛;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較大成槽狀;頸長而曲;腳極長而裸出,向前的三趾間有蹼,后趾短小而不著地;翅膀大小適中;尾短;體羽白而帶玫瑰色,飛羽黑,覆羽深紅,諸色相襯,非常艷麗。</p><p class="ql-block"> 棲息于溫熱帶鹽湖水濱,涉行淺灘,以小蝦、蛤蜊、昆蟲、藻類等為食。覓食時頭往下浸,嘴倒轉,將食物吮入口中,把多余的水和不能吃的渣滓排出,然后徐徐吞下。性怯懦,喜群棲,常萬余只結群。以泥筑成高墩作巢,巢基在水里,高約0.5米。孵卵時親鳥伏在巢上,長頸后彎藏在背部羽毛中。每窩產卵1~2枚。卵殼厚,色藍綠。孵化期約1個月。雛鳥初靠親鳥飼育,逐漸自行生活。因羽色鮮麗,被人飼為觀賞鳥。</p><p class="ql-block"> 大紅鸛分布于地中海沿岸,東達印度西北部,南抵非洲,亦見于西印度群島;小紅鸛分布于非洲東部、波斯灣和印度西北部;加勒比海紅鸛、智利紅鸛、安第斯紅鸛和秘魯紅鸛分布均限于南美洲。</p> <p class="ql-block">  成群結隊的火烈鳥,多時可達百萬。</p> <p class="ql-block">  火烈鳥寓意著自由灑脫,優雅美麗,青春活力,不知空乏為何物,肆無忌憚地揮灑青春,它象征著忠貞、矢志不渝的愛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火烈鳥象征著自由,表達一種厭倦沉悶、肆無忌憚地的張揚。</p> <p class="ql-block">  火烈鳥象征不滅的意志:火烈鳥和傳說中的鳳凰一樣,經烈火焚燒后重生,象征了不滅的意志和生生不息的希望,鼓勵人們不斷追求理想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火烈鳥象征無窮的精力:火烈鳥可以不斷的南飛,且不斷的舞蹈和騰空,來表現無限的精力和火熱的生活態度,人們常用火烈鳥來寓意張揚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  火烈鳥象征忠貞與愛情:火烈鳥一生中不停的往南飛,且一生只有一只伴侶,象征了風雨同舟一路相隨生死兼程的完美愛情。</p> <p class="ql-block">  相傳火烈鳥會在南焰山用天火將自己的羽毛點燃,然后將火種帶回樓蘭古國,在天翼山化成灰燼,它象征著一往無前的勇氣和酣暢淋漓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  驕傲的舞姿</p> <p class="ql-block">  美麗優雅像天鵝湖中的小天鵝</p> <p class="ql-block">  博格利亞湖留影</p> <p class="ql-block">  非洲的人文很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肯尼亞機場——打電話的女人</p> <p class="ql-block">  迎賓晚會上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  舞蹈</p> <p class="ql-block">  舞蹈</p> <p class="ql-block">  舞蹈</p> <p class="ql-block">馬賽人主要生活在非洲東非肯尼亞的南部及坦桑尼亞的北部,人口大約100萬人,是一個游牧民族,主要從事放牧,但近些年,由于科技的進步和旅游業的發展,馬賽人也從純游牧生活轉變為半游牧半發展旅游業為生。</p><p class="ql-block">馬賽人的身高很高,人均在1米9以上,因游牧的生活,他們的視力都很好,視力高達6.0。他們屬尼格特人的支系,現如今依然施行部落等級制度,整個馬賽人部落也沿用這套等級體系,實行一夫多妻制,所有的成年男子也會按照所屬的年齡階段劃分三、六、九等。現在大部分的馬賽人依然從事著游牧生活,他們以家族為單位放牧,所放牲畜都屬于家族。</p><p class="ql-block">馬賽人的住所一般是用泥土和樹枝混合建立,身處于大草原并不是很安全,且有時候有鬣狗和獅子會去偷食所養的牲畜,所以一般晚上會在房屋外生一堆篝火,并且也會留人守夜,以火光來嚇住猛獸和保護牲畜。</p> <p class="ql-block">  馬賽男人</p> <p class="ql-block">  馬賽男人</p> <p class="ql-block">  馬賽女人</p> <p class="ql-block">  馬賽女人</p> <p class="ql-block">  馬賽老婦人</p> <p class="ql-block">  馬賽村落的兒童</p> <p class="ql-block">  較大的孩子得到了一塊糖果 ,用力嘬了起來,年幼的孩子羨慕地看著。我為這張照片起了個名字:甜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馬賽人列隊迎賓</p> <p class="ql-block">  馬賽馬拉國家公園大門</p> <p class="ql-block"> 好奇、探求未知是人的天性。人們總是睜大眼睛,注視著宇宙萬物;豎起耳朵,諦聽著各種聲響;邁開雙腿 ,游歷著每一個角落的風光。</p><p class="ql-block"> 肯尼亞堪稱非洲的縮影,集非洲各種自然環境的精華于一身,它擁有奇特的野生動物景觀,廣袤的草原,高聳的雪山,神奇的部族文化。</p><p class="ql-block"> 這里的夏天是不一樣的世界,</p><p class="ql-block">神奇景色處處洋溢生命的氣息,</p><p class="ql-block">這為我打開通往自然的大門,讓我感悟生命的神奇,讓心靈返璞歸真。整理資料、制作美篇、回看魅力肯尼亞也是一種享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21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机| 垣曲县| 广州市| 沾益县| 安福县| 射洪县| 凌源市| 临清市| 吉林省| 乐平市| 察哈| 枝江市| 右玉县| 嵊泗县| 康平县| 天台县| 辉南县| 开原市| 额济纳旗| 阳谷县| 普兰店市| 肥东县| 泰宁县| 彰化县| 永仁县| 苗栗县| 汉源县| 竹溪县| 洛南县| 黄梅县| 密山市| 博湖县| 资中县| 托克托县| 泾源县| 射洪县| 静乐县| 宁海县| 碌曲县| 东山县| 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