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9年初,26000多名北京插隊知青踏上了延安這片紅色沃土,開始了人生第一次社會實踐。當年他們風華正茂,朝氣蓬勃,卻又青澀稚嫩,但是,經過艱苦生活和勞動的磨練,他們鍛煉了體魄,增長了才干,開闊了視野,增添了坦然面對人生中種種困難的勇氣。他們和樸實無華的延安老區人民朝夕相處,從他們身上汲取了無窮的力量,延安精神成為他們終身受益的精神財富。</p><p class="ql-block"> 為了向北京人民、知青家屬全面匯報北京知青在延安鍛煉成長的情況,1971年9月,延安地委組建了由貧下中農和知青代表參加的赴京學習匯報團,經過兩個月的籌備,于11月赴京匯報。匯報采取了報告會、圖片展和文藝演出等形式在北京市各區進行,歷時近兩個月,取得了圓滿成功。盡管時間不長,但這段經歷卻成為我們每個匯報團團友終身難忘的記憶。 </p><p class="ql-block"> 如今,50年過去,大家有著強烈再聚的愿望。根據大家的意愿,由栗建國提議并組建了由當年的匯報組、演出組、展出組代表組成的籌備組。籌備組成員積極開展工作,動員匯報團團友千方百計尋找、聯系其他團友,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現在一共聯系到了在全國各地及海外的團友58人。 </p><p class="ql-block"> 聚會時間選擇在金秋九月,這是匯報團50年前組建的日子。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華誕、全國人民喜迎國慶、中秋佳節之際,來自北京、西安的40名團友于9月8日在北京正院大宅門歡聚一堂,熱烈而隆重地紀念赴京匯報50周年。因疫情等原因不能參加活動的海內外團友也發來了熱情洋溢的賀詞。大家見面有說不完的話,敘不盡的情,通過深情的發言,盡情的表演,熱情的交流,充分表達了匯報團團友對我們偉大的黨和祖國的熱愛,對延安、對知青、對匯報團的情懷。盡管已是古稀老人,但我們還要煥發青春,發揮余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微薄之力。 </p><p class="ql-block"> 延安的情懷、匯報團團友的友情仍將延續——</p> <p class="ql-block"> 紀念會舉行地:北京正院大宅門(首體店)</p> <p class="ql-block"> 上午十點左右,心急的團友們就陸續來酒店報到了。</p> <p class="ql-block"> 紀念會籌備組的程治馨、周秀華早早的就準備好了簽到臺,迎接各位團友的到來。</p> <p class="ql-block"> 簽到處是大家首次重逢的地方,不少團友都是五十年后第一次見面。</p> <p class="ql-block"> 簽到冊上留下了參會各位團友的簽名</p> <p class="ql-block"> 籌備組為此次紀念會制定了詳細的活動議程。</p> <p class="ql-block"> 原延安團地委書記、陜西團省委副書記(匯報組團友)栗建國主持紀念會并講話。</p> <p class="ql-block"> 時任匯報團副團長的羅燕軍代表匯報組發言。</p> <p class="ql-block"> 演出組高慶和團友代表演出組發言</p> <p class="ql-block"> 展出組李淑勤團友代表展出組發言</p> <p class="ql-block"> 國家一級演員張欣(演出組演員)和團友程宏烈(演出組演員)宣讀未能參加紀念會的海內外團友的賀詞。</p> <p class="ql-block"> 演出組徐蓉蓉從廣州發來的賀詞。</p> <p class="ql-block"> 演出組李長友從美國洛杉磯發來的賀詞。</p> <p class="ql-block"> 匯報組卑玲從美國發來的賀詞</p> <p class="ql-block"> 演出組遲錚從西安發來的賀詞(遲錚系西安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單簧管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音樂教育家、演奏家)。</p> <p class="ql-block"> 著名劇作家何冀平曾經是演出組的編劇兼演員,她把近期為建黨一百周年創作的京劇《風華正茂》作為一個節目獻給紀念會。</p> <p class="ql-block"> 匯報組卑玲為紀念會送來她精心制作的美篇《難忘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 北京延安知青聯誼會會長李連元受邀親臨紀念會并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p> <p class="ql-block"> 北京延安知青聯誼會秘書長王寅生親臨紀念會現場。</p> <p class="ql-block"> 為了給紀念會増添歡樂、祥和、熱烈的氣氛,三個組都準備了一些小節目,在會議進程中展示給大家。</p> <p class="ql-block"> 紀念會文藝演出主持人石印宣布演出開始。</p> <p class="ql-block"> 演出組的 楊炳仁、張欣、蔣瑞征、石印共同朗誦由高慶和執筆,張欣、張鐵城參與,特地為這次紀念會創作的詩歌《五十年再相聚有感》。</p> <p class="ql-block"> 安平團友在演出組樂隊就演奏二胡,在吹打樂《棗園來了秧歌隊》中吹笙。二胡獨奏《賽馬》是他的保留節目,演奏中演出組的葉星團友始終為其手持麥克風,以使演奏能達到最好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陳云燕自學兩年的彩鉛人物畫驚艷全場,紀念會上她展示了為團友蔣瑞征、高慶和、遲錚畫的肖像畫,受贈人樂的合不攏嘴。</p> <p class="ql-block"> 匯報組陳菊文演唱的現代京劇《紅燈記》選段《光輝照兒永向前》太有味兒了,字正腔圓和伴奏帶配合的嚴絲合縫,一聽就是老唱家了。</p> <p class="ql-block"> 李淑勤、王慶華、王冬花表演詩朗誦《我們曾經是知青》道出了一代知青的心聲,三人抑揚頓挫的演繹頗具功力。</p> <p class="ql-block"> 婀娜多姿的舞步不輸窈窕淑女,如果不信就請看匯報組紀子英的即興表演,舞蹈《姐妹送肥》。</p> <p class="ql-block"> 演出組徐文岳邀請演出組樂隊的安平為其伴奏,邀請陳云燕共同演唱陜北民歌《趕牲靈》,沒有經過排練一氣呵成。</p> <p class="ql-block"> 話劇表演藝術家、陜西人藝國家一級演員蔣瑞征在陜人藝大戲《白鹿原》中扮演主人公白嘉軒,在全國巡演時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在聚會上他朗誦了李白的《將進酒》,精湛的臺詞功力可見一斑。</p> <p class="ql-block"> 郝玉珍是匯報團演出組的獨唱演員,現在依然寶刀不老,風采不減當年。她演唱了一首由北京知青創作的歌曲《心留在陜北》。</p> <p class="ql-block"> 當年在演出組說快板的朱瑞平居然愛上跳國標舞了,他和當年的舞蹈演員王琪領著大伙兒跳起了國標舞,配合的相當默契。 </p> <p class="ql-block"> 演出組樂隊的團友合影,左起安平、朱蔭培、陳濤、蔡丁、徐勞力、崔保京。</p> <p class="ql-block"> 小歌舞《小八路見到了毛主席》演員重現當年演出場景。左起:葉星、王蘊珍、張欣、孫印芳、陳云燕。</p> <p class="ql-block"> 小話劇《兩雙布鞋》的演員重現當年演出的造型。左起:蔣瑞征、葉星、石印、徐文岳、王小萍。</p> <p class="ql-block">表演唱《延河畔上的女石匠》演員重現當年的演出造型。前排左起:張欣、陳云燕。后排左起:肖桂芝、王小萍、孫印芳、葉星、王蘊珍。</p> <p class="ql-block">歌舞《延安兒女迎復電》演員重現當年演出造型。左起:程宏烈、陳云燕、王蘊珍、楊炳仁、王琪、徐文岳、王小萍、張欣。</p> <p class="ql-block"> 歌舞《軍民大生產》中班長和陜北大嫂的扮演者高慶和、肖桂芝風采不減當年。</p> <p class="ql-block"> 用餐過程中酒店安排了一個項目,用干冰瞬間制造出滿臺云霧繚繞的效果,使歡樂的用餐現場出現了又一個高潮。</p> <p class="ql-block"> 羅燕軍、栗建國、程治馨為前來參加紀念會的匯報組團友祝酒。</p> <p class="ql-block"> 羅燕軍、栗建國、程治馨為參加紀念會的演出組團友祝酒。</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同在匯報組來自志丹縣的北京知青胡國成,和來自富縣的北京知青姚二福在北京市革委會第二招待所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后,匯報組的胡國成和姚二福在北京正院大宅門又見面了,并以五十年前兩人同樣的位置和姿勢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匯報組的羅燕軍和演出組的王小萍親切交談。</p> <p class="ql-block"> 匯報組的栗建國與展出組的李淑勤、王冬花、王慶華熱情交談。</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沒見面了,見面就有說不完的話。匯報組的李永桂、紀子英和何元良親切交談。</p> <p class="ql-block"> 演出組的陳紅、徐勞力、崔保京親切交談。</p> <p class="ql-block"> 陳濤和蔡丁當年在演出組是揚琴演奏員,專業的陳濤自然就成了業余的蔡丁的師傅了。師徒分別五十年見面格外親,用小毛從延安帶來的陜北的米酒共飲一杯吧。</p> <p class="ql-block"> 匯報組參加紀念會的團友們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演出組的楊炳仁、石印、楊海蓉、陳紅、郝玉珍、李解凱和蔣瑞征合影。</p> <p class="ql-block"> 匯報組的汪華和展出組的李淑勤合影</p> <p class="ql-block"> 演出組的王琪和匯報組的陳菊文舉杯相慶。</p> <p class="ql-block"> 演出組的六位女士說什么呢?把蔡丁樂成那樣兒。</p> <p class="ql-block"> 孫印芳、肖桂芝和王琪相談正歡。</p> <p class="ql-block"> 徐文岳帶來的陜北秧歌扇為聚會掀起了又一個高潮,團友們爭先恐后的隨著秧歌的音樂扭起了陜北大秧歌。</p> <p class="ql-block"> 栗建國給匯報團到會的每名團友贈送一個紀念品(知青水壺酒),下圖為栗建國給匯報組羅燕軍贈送紀念品。</p> <p class="ql-block"> 栗建國給演出組石印贈送紀念品。</p> <p class="ql-block"> 栗建國給展出組李淑勤贈送紀念品。</p> <p class="ql-block"> 參加紀念會的團友們在橫幅上簽字留念。</p> <p class="ql-block"> 紀念會攝影師高慶和、方嚴一、王琪盡職盡責的為大家拍照、攝像,為大家保留下紀念會精彩的瞬間。</p> <p class="ql-block"> 匯報組參加紀念會的團友合影,第一排左起:何元良、姚二福、胡國成、羅燕軍、栗建國、程治馨。第二排左起:紀子英、周秀華、汪華、李永桂、陳菊文、方嚴一。</p> <p class="ql-block"> 匯報組成員和匯報團領導、再教育小組成員及工作人員當年一起在天安門廣場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匯報組成員當年在延安插隊時的部分照片組合。中間:羅燕軍在稻田里參加勞動。左上:孫立哲走在出診的路上。右上:栗建國用從北京家中帶來的縫紉機為老鄉做衣服。左下:程治馨耕地回來。右下:沈鳳英在給隊里的孩子上文化課。</p> <p class="ql-block"> 匯報組四名成員在延安插隊時的部分照片組合。左上:李永桂牽著老黃牛在去耕地的路上。右上:張興琬在縣里開會時作大會發言。左下:方嚴一和知青小組成員與老鄉在地里勞動。右下:莫惠新是生產隊里的豬倌。</p> <p class="ql-block"> 匯報組部分成員在京期間向首都人民作匯報。上圖為匯報會會場。左:陳菊文 ;右:周秀華 ;下:卑 玲。</p> <p class="ql-block"> 匯報組參加紀念會5名成員當年的照片(摘自集體照及其他)左上:胡國成;右上:姚二福 ;中間:紀子英 ;左下:何元良 ;右下:汪 華。</p> <p class="ql-block"> 展出組參加紀念會的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展出組當年在北京舉辦了多場反映北京知青在延安接受再教育的圖片展覽, 這是展出組的講解員李淑勤正在給觀眾講解。</p> <p class="ql-block"> 在京匯報其間參觀大興縣大白樓村王國福的“長工屋”時展出組和老英雄郝樹才等人合影。前排左一為王慶華,左二為王冬花,左四為李淑勤。</p> <p class="ql-block">左起:王冬花、王慶華、李淑勤</p> <p class="ql-block"> 演出組參加紀念會的團友合影,第一排左起:高慶和、朱瑞平、安平、徐文岳、蔣瑞征、陳濤、葉星、王小萍、楊海蓉、蔡丁、陳紅、第二排左起:石印、王蘊珍、李解凱、孫印芳、王琪、崔保京、徐勞力、程宏烈、楊炳仁、朱蔭培、郝玉珍、陳云燕、肖桂芝、張欣。</p> <p class="ql-block"> 寶塔區參加匯報團演出組的團友合影,歲月的流失造就了愈發成熟的我們。</p> <p class="ql-block"> 紀念會籌備組全體成員合影:左起</p><p class="ql-block">周秀華、石印、程治馨、安平、栗建國、徐文岳、李淑勤。</p> <p class="ql-block"> 籌備組操心最多的三個人在紀念會結束時開心地擺起了造型。</p> <p class="ql-block">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近五個小時的紀念會結束時大家依依惜別,相約再見。</p> <p class="ql-block">參加延安北京知識青年赴京匯報團五十周年紀念活動的匯報團全體人員合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镶白旗|
蒲江县|
同心县|
连山|
胶南市|
乐至县|
韶山市|
惠安县|
获嘉县|
兰州市|
都兰县|
阳泉市|
新绛县|
定安县|
牙克石市|
涟源市|
五华县|
屯昌县|
章丘市|
福建省|
南汇区|
西丰县|
辽阳市|
原平市|
日土县|
天等县|
会同县|
昌邑市|
嘉善县|
无极县|
于田县|
贞丰县|
潮安县|
镶黄旗|
尼勒克县|
惠水县|
桃江县|
宝清县|
教育|
班戈县|
林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