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無錫江尖附近的四條浜

郁有滿

<p class="ql-block">醬園浜與龍船浜合二為一的外城河</p> <p class="ql-block">老江尖河</p> <p class="ql-block">舊時無錫多河浜。單說江尖附近就有四條河浜,因浜而產生了路名。</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位于江尖與橫浜里之間,有條橫浜河,貫通江尖東與西的兩條古運河。據傳是明初劉伯溫為解決風水問題而用劍開鑿的。用劍肯定是神化的說法,但為了風水卻可以成立。不管是否劉伯溫開鑿,橫浜通了后,造成了“江尖渚上團團轉”的獨特地理環境,使運河水得以環流,加快來水與去水,從而對無錫城的防汛有利。橫浜東沿河為南北向的橫浜里、橫浜口,西沿河為江尖。從橫浜口至長安橋為橫街,長安橋至醬園弄的橫街段是南尖與北尖的界路。橫浜河西行至茅涇橋左轉彎是茅涇浜,因附近曾有座三茅殿而名。這一帶,在清末1849年華湛恩刊印的《金匱縣輿地全圖》上還標有祖師樓與天后宮。天后宮直至上世紀30年代還有,是班船停泊處。過茅涇橋是醬園浜。橫浜與茅涇浜成L形,與醬園浜、茅涇浜成三叉形。醬園浜有個渡口,也稱陸右豐渡口,擺渡過去是龍船浜。龍船浜與茅涇浜隔開古運河,呈垂直線。辛亥革命前,醬園浜是無錫、金匱兩縣的界河,醬園浜與北對面緊靠的龍船浜同屬于無錫縣念二七圖,而江尖、茅涇浜則屬于金匱縣景云區上扇一四圖。除四條浜外,江尖西的河對面是浜頂頭,1983年的《無錫市地名錄》圖上寫成頭頂浜。而民國時稱為尖頭龍船浜。此為小浜,長126米,浜頂靠運河處有一碼頭,故名,曾名石家浜,附近是高墩與和新里(設有和新布廠即棉織二廠)。頭頂浜之北為李家浜。那屬于丁土夅里地區。</p> <p class="ql-block">清《金匱輿圖》中的江尖及附近河浜位置</p> <p class="ql-block">1983年的橫浜等</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中的龍船浜附近</p> <p class="ql-block">現在的茅涇苑,左一為原南長區長費念初,90歲,右一為無錫鎖廠退休人員陳某,80歲。他們每天來這里。</p> <p class="ql-block">茅涇浜</p> <p class="ql-block">各浜位置</p> <p class="ql-block">浜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解放前,無錫醬酒槽坊業發達,最多時達400多家。1850年,陸霞卿與高鶴齋一起開陸源長布莊,1852年又一起在堰橋開陸右豐槽坊,后在無錫開設8個號棧,其中東棧設在醬園浜。無錫“醬碼頭”由此得名。陸右豐制作的玫瑰酸醋、腐乳、香糟、燒酒是有名的。至上世紀30年代,業主登記為陸冀生。清末有一次發大水,把陸右豐的醬缸淹掉了,醬油染到了河浜里成醬黑色,從此便名醬園浜。醬園浜、茅涇浜、橫浜、龍船浜等河浜緊靠江尖,水運非常便利,自近代以來一直是開設工商業的好地方。僅醬園浜、龍船浜、財神堂就有蕩口華氏家族的華鴻模、華繹之等華氏家族開設興仁、宏仁、德新糧食堆棧。華繹之繼承祖父華鴻模之產業,成為著名的實業家、養蜂大王,華氏創辦的蕩口果育學堂(后為鴻模學校),曾培養過錢穆等著名人士。又有楊融春的德新米廠兼堆棧、顧頌芬的瑞新米廠、華伯和的三元米廠等4家碾米廠和正昌順、正隆油餅廠。茅涇浜呈橢圓形,是一斷頭浜。茅涇浜北面,開辦順豐德面粉廠;南面由慈善業同仁堂后由江蘇銀行無錫分行開設同仁堆棧,由此曾名同仁浜;東南有建成油廠,廠后即是南尖我家;東北則有增豐面粉廠。茅涇浜有倪子成的鎮新碾米廠,王治中任經理的利新碾米廠,后有萬昌、瑞豐、永昌、通昌米廠,還有賚豐瑞堆棧、王晉生的北穗生堆棧。石鋪頭有楊氏的潤豐油廠、談文明的余新碾米廠及堆棧等。潤豐、建成與東梁溪路的恒德為無錫三大油廠。此外無錫還有23家油廠,其中在這幾條浜及江尖、北尖的有7家,共9家,占1/3強。龍船浜有禾豐絲廠,有薛禮泉的福康潤堆棧、顧康伯的達源堆棧等。附近財神堂有振華面粉廠和德新、義豐米廠。橫浜里有余壽記米廠。橫浜口地方雖小,卻因河對面北塘沿河下塘生意紅火,帶動了此岸。如南尖底的潤豐油廠就在橫浜口勤豐糧行樓上設辦事處,每日顧客接洽有應接不暇之勢。勤豐糧行在北塘下塘,在這里設辦事處。還有我至交黃樹鑫爺爺陳永儒所設大成米行在北塘下塘,也在橫浜口設辦事處,這類現象很多。橫浜口有陳連善設益源堂筆墨業,以供眾多辦事處之用。連同江尖所設的多家堆棧、工廠,處于無錫北門外偏僻角落處的這一小小地塊竟然是工商業的興旺之地,可見北塘經濟繁榮發達之一斑。 </p> <p class="ql-block">清代醬園槽坊需由官府頒布執照允許</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陸霞卿于1869年在醬園浜開辦東棧,1870年就在離此咫尺處建起了茅涇橋,高而短小,僅7米長、2米寬,拾石階而上。此后醬園浜出行多了一條陸路,步行過橋,經茅涇浜也可到醬園弄、南尖、石鋪頭。無錫人常說江尖渚團團轉,繞來繞去,其實醬園浜、茅涇浜以及周圍的弄堂也是團團轉,繞來繞去。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無錫水城特征。到了1929年,登記門牌號,醬園浜19號,醬園浜還分有東岸3號、西岸2號,茅涇浜29號,三茅殿4號,橫浜里47號,石鋪頭25號,龍船浜3號,龍船浜因禾豐絲廠而分有禾豐里一12號,禾豐里二6號;禾豐里三10號,后均并入龍船浜。尖頭浜(即浜頂頭)龍船浜20號。高巷(高墩)7號。住戶已不少。后逐漸又有增加。</p><p class="ql-block">四條浜都有渡口。因陸右豐的關系,橫浜里住著許多陸氏族人,并以周圍四浜擺渡為業。擺渡的船工是陸桂生、陸仁生、陸榮寶家庭,是陸冀生的族人。陸右豐渡口的擺渡船挺忙碌,北大街、長安橋周圍一帶居民到龍船浜、五里新村等地的繅絲三廠(原禾豐絲廠)、糧食倉庫、市一中等上班、上學,都在此乘船,有的連自行車一起擺渡。同學金山住五里新村時,我就多次擺渡過去看他。陸右豐渡口的陸桂生每天要喝陸右豐的一小串桶燒酒,就著花生米,為唯一嗜好、樂趣。渡口離茅涇橋很近,橋堍有我小學、中學同學曹嘉榮的家,為醬園浜11號,上世70年代末并入橫浜里,為66號。當時我還走過此橋及曹家門口,記得茅涇浜廠區內裝卸用的大吊車還很忙碌。曹嘉榮從小就很優秀,插隊回城后在民建公司,因病早逝。其外甥女小胡也很優秀,在電視臺“扯扯老空”欄目任編劇制作。無錫糧食中專創辦于振華弄,于1982年移址橫浜里74號,實際上即原來的醬園浜,在曹家過去幾家門面。榮氏宗譜研究會的榮勉仁與我大專班的隔壁同學魏某都是此校的老師。</p><p class="ql-block">龍船浜靠近丁土夅里,長700米,是無錫造船世家徐氏建造、置放龍船的地方。抗戰前,每年端午節,無錫在江尖至黃埠墩的運河水面舉行賽龍船劃舟,龍船浜是集結之地。比賽完后,因船舶易爆曬干裂,將船沉放在龍船浜。在1905年的一張老照片里,一條“冒冒船”在運河里行駛,岸上墻上寫著曬篩場,此地就是龍船浜附近。龍船浜最有名的是禾豐絲廠,1929年張子振等集資8萬兩在長豐面粉廠原址創辦,有職工800多人,日式繅車208臺,年產絲200多擔,屬中型絲廠,抗戰時,張子振與敵合作,1947年,張氏在禾豐側另建協成新記絲廠,1951年,禾豐被作為漢奸財產查封,改為鴻豐協成,1952年江南第二絲廠并入,1953年改為地方國營第三繅絲廠。記得70年代末的夜晚,我經過龍船浜,路旁繅絲廠燈火通明,機器聲轟鳴,繅絲女工正忙碌地看管絲車。以前,從醬園浜擺渡到龍船浜,上岸后是廠、棧,走一段才是居民區。在1960年分為前、后龍船浜南北兩部分。解放后,從橡膠廠分出皮輥車間,在此開辦橡膠二廠。龍船浜之北是李家浜,之西則是棉花巷。</p><p class="ql-block">茅涇浜有兩個概念,一是河浜,一是弄巷。弄巷除工廠以外,就是住戶。與我同一機關的會計郁德明(其愛人是郵遞員,當時靠步行送遞),書法家劉鐵平都曾住此。郁德明八十幾歲時還參與老家華莊下甸橋編修郁氏家譜,我給了他材料,編好后還送我一套。一晃他得九十多歲了。建成油廠榨油車間是高溫,工人都赤膊做工,熱蒸汽使水管里的水是熱的,我三哥與房西楊森源小時候拿了水桶到油廠去拎熱水回家洗澡,身子可以滑爽幾天。</p><p class="ql-block">原增豐面粉廠的廠房,解放后曾改為黨校。1954年改辦江南石粉廠,后改為無錫硅砂廠。我隔壁鄰居戴建榮曾下放蘇北,他參軍后曾到過老撾,復員時我到阜寧縣城去看望過他,回來即到此廠上班。1975年改辦照相機廠遷移,這里又辦液壓件廠、電度表廠等。建成、正昌油廠于1954年合并為錫新油脂廠,后移址為無錫電化廠、溶劑廠。而當茅涇浜填沒后,這里的地塊都成為汽車配件廠。汽車配件廠的大門原先面對茅涇浜,是以前水路出行的格局,已不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于是便動腦筋讓我們家拆遷,把大門移到南尖,正遇上南尖門前的護城河已填塞,并擴建為解放西路,于是廠門面對大馬路,這是在1987年。不過沒多久也被拆遷。</p><p class="ql-block">普建橋建于1953年,為全國第一次開展普選而命名,是木橋,溝通橫浜里與江尖,可入市區,這便捷了長安橋、橫浜里等地的居民去江尖,比經茅涇橋要近。1961年,橋址往南遷移數十步,建鋼筋混凝土拱橋。市勞動局修志的吳紹裘與我三哥曾同在東臺弶港農場,住橫浜里普建橋附近。</p> <p class="ql-block">原醬園浜</p> <p class="ql-block">原醬園浜、龍船浜所在</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原醬園浜后橫浜里的曹氏姐妹</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在七八十年代的填河高潮中,茅涇浜先是被填沒東段,1980年全部填沒,填土達1萬立方米,現僅存停車場之名和茅涇苑1號、2號之名(會所);位于橫浜里68號側的茅涇橋隨即改建成泵站,不再通行。由于城市河道大量堵塞,加上人防工程的阻塞,城市引排水系統受到嚴重破壞。每逢發大水,江尖附近地區地勢受澇。這也促使后來的江尖地區拆遷改造。1996年底,江尖大橋竣工通車,被稱之為“結束無錫最后一個渡口歷史”。2002年底建造江尖公園,2003年10月開放,以3座步行橋形成對外交通。永寧、環秀橋以原址的永寧、環秀庵命名。永定橋原有其橋。永安橋與此相關,又附近蓉湖莊曾辦有永安面粉廠而名。在建造江尖大橋與江尖公園時,原醬園浜、橫浜里、龍船浜等地區被拆遷改造。江尖建起了水利樞紐,但固定閘卻把古運河給攔斷堵死了,再也不通航,缺少了活力。這與劉伯溫開鑿橫浜的宗旨恰恰相反,一是疏,一是堵。許多廠、棧在解放后先是公私合營,后合并,再后來拆遷搬離。陸右豐并入太湖醬類廠,華繹之去了臺灣,其宏昌一棧、分棧改為糧食八庫(糧食中專在此)。潤豐油廠遷淮陰,原址改為中糧公司。龍船浜只剩下后龍船浜小區,以及前龍船浜2號停車點。與浜頂頭之間的天成石粉廠,一度并入江南石粉廠,后地址改為鈣塑材料廠,也已拆遷。</p><p class="ql-block">1983年,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以后如無市政府批準,一般不可填河塞浜。但至今江尖附近四條河浜僅剩橫浜,且已不是江尖團團轉中通航的橫浜,有閘攔斷,只是一防汛水道;至于改建過的普建橋,已只是一座無名小橋,不再像舊時那樣人流不息。醬園浜與龍船浜已合而為一,高德地圖注明是外城河,向西流向興隆橋、通德橋等地。街巷地名中的“浜”只剩后龍船浜、橫浜里8-11號樓等。這一帶已為居民小區、綠化樹木、休閑場所、公園、運河及橋梁所代替。</p><p class="ql-block">自陸右豐起至今,已150多年,舊貌換新顏,卻改變不了歷史,也忘不了對逝去的懷念。</p><p class="ql-block">詩云:</p><p class="ql-block">四浜相通圍江尖,團團轉轉兜圈迷。</p><p class="ql-block">昔日廠坊櫛連比,今朝公園覆代替。</p><p class="ql-block">百年舊貌換新顏,又有誰人識得伊?</p><p class="ql-block">北塘向為風水地,恢復振興可有期。</p><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龙县| 巍山| 绥德县| 临邑县| 通海县| 莆田市| 湘阴县| 天镇县| 永登县| 庆安县| 海南省| 沙坪坝区| 宜城市| 鸡泽县| 兴宁市| 临夏县| 乌审旗| 屯昌县| 嵩明县| 峨山| 长兴县| 临颍县| 营山县| 和硕县| 南和县| 邮箱| 丹东市| 新巴尔虎左旗| 大英县| 泽州县| 平遥县| 金平| 青川县| 郑州市| 建宁县| 通州区| 永仁县| 鄂州市| 巴彦淖尔市| 牡丹江市| 呼伦贝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