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生中的“貴人”</b></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謹以此文紀念第37個教師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景山</b></div></h1> 每個人一生的成長歷程中,難免會經歷許多磨難和挫折,或是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或是時運不濟,命運多舛。此時,如得遇“貴人”相助,便會使你于迷茫的十字路口明確前進的方向,在人生的關鍵時刻獲得機遇,脫穎而出,改變命運。在我的人生歷程中,正因為有幸得到了多位“貴人”的相助,才使自己的命運得到了根本轉變。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從教的領路人——王海波老師</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0年,我從靈石中學初中畢業后,本想升入高中,繼續深造。豈料,因父親歷史問題的影響,政審不合格,而失去了讀書的機會。無奈之下,只能回鄉勞動(1966年初,我們全家被從縣城遣返回原籍兩渡公社東方紅大隊李家莊村)。一回到村里,年僅16歲的我便被生產隊派遣到靈石縣“段三公路”當了民工。當時,我們所在的兩渡公社民工連駐扎在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三灣口”的一排用石塊壘起的十分簡陋破舊的工棚里。</p><p class="ql-block"> 民工們自帶行李,只能用麥秸鋪在塵土飛揚的地面上就寢。工棚里沒有一扇窗戶,終日一片漆黑,因此,一天到晚,只好用自制的柴油燈來照明。那油燈冒出的滾滾濃煙,把人們熏得滿臉黝黑,活像一個個從煤窯里鉆出來的黑人。我們每天吃的是“反修高粱”做成的紅面窩窩頭,一咬一個牙印,喝的是汾河水熬成的“三鮮湯”(開水里放把鹽,加入少許蔥花和醬油)。大家每日黎明即起,趕往工地。把鋼阡、打炮眼、推平車、倒石渣……一直干到天黑。一年四季,起早摸黑,春夏秋冬,周而復始。頂烈日,冒酷暑,戰嚴寒,斗風雪,即使十冬臘月也從不休息。其惡劣的生活和勞動條件一言難盡,不堪回首。</p><p class="ql-block"> 年近臘月,民工們放假,返鄉過年。年后的一天,我正收拾行李,準備返回工地。此時,生產隊長吆喝我到他家,說是兩渡公社聯校領導派李懷珠老師來讓我填表,去當民辦教師。對于這突如其來的消息,我將信將疑,根本沒有當回事。心想,天上掉餡餅,哪來的好事?像我這樣的“黑五類”子弟怎么可能當上民辦教師呢?于是,稀里糊涂地填了那張表。</p><p class="ql-block">出乎意料的是,兩渡聯校領導很快就派人將“民辦教師錄用通知書”送到了我的手中。手捧著那份“通知書”,自己悲喜交加,激動不已,兩眼早已忍不住流下了喜悅的淚水……就這樣,我于1971年3月前往兩渡公社楊家垣小學當上了一名鄉村民辦教師。</p><p class="ql-block"> 自己被錄用為民辦教師的內情,直到我上任后,才陸陸續續從時任楊家垣小學校長李懷珠老師那里得知。原來,在我的錄用問題上,頗費了一番周折。當時,地處兩渡公社最偏遠的楊家垣小學急需教師。當李懷珠老師(李老師的家鄉與我村同屬東方紅大隊)把我推薦到兩渡聯校后,遭到了體制內和社會上的種種非議和阻力。在那極左路線猖獗的“文革”時期,誰愿冒著風險啟用一個“五類分子”的子弟呢?但是,聯校校長王海波老師力排眾議,最終才使我獲得了當教師的機會,開始了從教的生涯。這也成了我人生歷程中的一次重大轉折。</p><p class="ql-block"> 走上教育崗位后,我一直受到王老師的關愛與提攜。記得我剛參加工作之時,由于初涉教壇,缺乏教學經驗,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心里十分著急。這一情況早在王老師的預料之中。他特意安排楊家垣中心校的李懷珠、楊保金、古子杰、董朝佐等老教師向我傳授教學方法,為我指點迷津,并要求中心校不斷組織公開教學、觀摩教學。與此同時,聯校利用開會、假期等機會,舉辦各種講座、教研活動,集中培訓青年教師,使我們這些初出茅廬的新兵,逐步成長起來,成為教育戰線的骨干。</p><p class="ql-block"> 尤其令人難忘的是,1977年春,靈石縣召開學雷鋒積極分子代表大會。王老師推薦我作為兩渡聯校唯一的青年教師代表參加了大會,受到縣委、縣政府的表彰。這些成績和榮譽的取得,無不傾注了王老師對我們青年教師的深情關懷和悉心栽培。</p><p class="ql-block"> 王老師甘當伯樂,唯才是舉,敢作敢為,勇于擔當。在兩渡聯校、兩渡中學擔任領導期間,他不拘一格,打破常規,大膽啟用和悉心培養了一批所謂家庭出身不好,但有真才實學,年輕有為的青年教師,使之成為兩渡公社教育戰線上的中堅力量。正因為如此,那些年里,兩渡公社的教學成績和教育質量在全縣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涌現出了一大批各類人才,堪稱建國以來,兩渡教育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贊譽。</p><p class="ql-block"> 那時,我與王海波老師素昧平生,連面都沒見過幾次,直到從教之后,才陸續從老師們的閑談中得知他的一些情況。</p><p class="ql-block">王老師自幼聰穎,思維敏捷,很早就顯示出其獨特的組織領導能力。因此,上學期間,他積極上進,品學兼優,一直擔任班團干部。1962年,王老師從靈石中學高中畢業。按照學習成績,他本來可以考入大學。但是,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國家實行大調整、大整頓,全國很多高校被壓縮下馬。因此,類似王老師這樣的一大批優秀的高中生便失去了繼續深造的機會。</p><p class="ql-block"> 人常說,機遇總是青睞那些有準備的人的。此時,縣教育局領導慧眼識珠,經過考察,直接把他選拔為小學教師。從此以后,王老師便矢志不渝,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人民的教育事業。</p><p class="ql-block"> 是金子總會閃閃發光。從教后,王老師先后在馬和公社東梧桐小學、馬和小學任教。由于其教學成績優異,各項工作屢創佳績,因此,短短數年后,王老師便被提拔到教育領導崗位,并在晉中教育干部學校經過培訓,擔任了兩渡公社聯合校長。此時,他年僅二十多歲,便成為全縣最年輕的聯合校長。</p><p class="ql-block"> 王海波老師不但在教育教學的管理崗位上領導有方,卓有成效,而且在家庭教育和后代的培養上亦教子有方,有口皆碑。</p><p class="ql-block"> 如今,他老人家耄耋高壽,精神矍鑠,四世同堂,人丁興旺,家族有幸,子賢孫孝。其育有7子,個個品學兼優,事業有成。長子王強,畢業于山西省建筑學校,現任山西省第一建工集團分公司經理;次子王健,畢業于西安軍事通訊學院,現任職靈石聯通公司;三子王雄,太原理工大研究生畢業,現任職于太原鋼鐵集團;四子王偉,山西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生畢業,現為山西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山西省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五子王剛,畢業于東北大學,現任山西省第四建設集團分公司經理;六子王毅,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現任職于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上海造船廠;七子王勇,畢業于蘭州鐵道學院,現任職于天津鐵路部門。其膝下已有10個孫子、1個玄孫,天資聰穎,好學上進。</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25日,晴空萬里,艷陽高照。王老師迎來了自己的八十壽誕。子女兒孫和親朋好友們從四面八方趕來,齊聚靈石縣城華夏宏源酒店,為老壽星祝壽。</p><p class="ql-block"> 宴會廳里張燈結彩,音樂悠揚,高朋滿座,歡天喜地。王老師的老友、曾任縣公安局局長的老干部、82歲高齡的趙忠老先生即席致辭祝賀;王老師的弟子、紅杏煤業公司董事、企業家秦能永敬贈一幅“百福圖”;王老師的好友、靈石縣書法家協會秘書長、書法家楊金麗賀贈一幅“大壽無涯”的墨寶;王老師的內弟張福拉敬獻一組巨幅“壽”字書法作品;王老師當年的屬下、弟子、好友曹廷志、銀蘭、張平等紛紛發來賀信、賀詞…….我作為王老師當年的麾下愛將,即興賦詩《賀王老師八十壽誕》:“碧海楊波風正帆,叱咤杏壇數十年。耄耋之歲人未老,桑榆非晚霞滿天。”聊以飲水思源,感恩荷德。</p><p class="ql-block"> 在歡快動聽的《祝壽歌》樂曲聲中,王老師的兒女晚輩和親朋好友們依次向老壽星拜壽祝福:愿老壽星福壽雙全,松鶴長春,天倫盡享,頤養仙年,花甲重開,古稀雙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寫于2021年7月25日</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生轉折的“伯樂”——孟陸定老師</b></h1><br> 1972年間,王海波老師調任縣辦兩渡中學校長,孟陸定老師接任了兩渡公社聯合校校長。他剛上任不久,便親自深入到楊家垣小學檢查指導教學工作。<br> 楊家垣小學是兩渡公社最偏遠、最落后的學校之一。多年來,上級領導很少光顧這里。此次,孟老師不辭勞苦,翻山越嶺,只身步行幾十里來到楊家垣學校,可見其對偏遠山區學校和教師的重視和關懷。對此,大家既深感榮幸,又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因為,據說這位新來的聯校領導,對工作一絲不茍,極端負責,對下屬鐵面無私,十分嚴厲。因此,人們心里不免對孟老師產生了幾分敬畏。當時,我還只是一名試用期的民辦教師,因此,對于這次檢查便顯得特別在意。于是,自己捷足先登,連夜精心備課,做好了領導聽課、檢查的各項準備工作。<br> 但是,出乎大家的預料,孟老師并未聽取老師們預先準備好的課程,而是叫大家把教案和學生的作業本悉數拿到辦公室進行認真檢查。對于孟老師的這一招,人們毫無思想準備,真不知檢查的結果如何?經過整整一天的檢查,孟老師特意抽出了我所帶的五年級畢業班的一個學生李好秀的作文本進行點評。他發現,這個學生所寫的作文,字跡工整,內容充實生動,篇篇堪稱佳作。特別是其老師,在寫作指導上,因材施教,別具一格;在作文批改上,眉批、總批詳略得當,相得益彰,重點突出,畫龍點睛。對此,孟老師帶著幾分疑惑,讓我把李好秀同學叫來,當場出了幾個不同類型的作文題,讓其在辦公室現場限時寫作。好秀同學不負所望,果然寫出了令大家認可的作文……<br> 在這次檢查中,孟老師對我的教學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好評。此后,孟老師便把我作為青年教師中的重點培養對象,指派那些富有經驗的老教師們幫助指導我的教學工作。同時,為我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安排我外出參加各種教研活動和觀摩教學。領導的重視關懷和同志們的幫助指導,使我從一名初出茅廬的新兵,很快成長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br> 1972年,鄧小平復出后,對教育戰線開始了整頓,將原先單純靠群眾推薦的“工農兵學員上大學”的政策,改革為“群眾推薦和文化課考試相結合”的招生政策。當年,我并未被自己所屬的兩渡公社東方紅大隊列為推薦對象。而楊家垣大隊卻沒有符合條件的推薦對象。鑒于我的教學工作得到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于是,楊家垣大隊便把我推薦到了兩渡公社。說心里話,對此,我并不抱什么希望。因為當時,正值“文革”時期,像自己這樣一個父親有歷史問題的青年,即便推薦上去,政審這一關也很難通過。果不其然,有關我的政審問題,在兩渡公社研究的會議上,出現了很大的爭議。值此關鍵時刻,孟老師挺身而出,據理力爭。最終,時任公社黨委書記的王海亮同志根據群眾公認,本人表現突出的黨的“可教育子女”政策,一錘定音,才使我得以政審過關。就這樣,我先后通過群眾推薦、政治審核、文化課考試、學校面試、身體檢查等環節,“過五關”,“斬六將”,于1973年9月跨入了太谷師范學校的大門,成為一名“工農兵學員”,實現了人生歷程的第二次轉折。<br> 1975年7月,太谷師范畢業后,我回到兩渡中學(鎮辦初中),帶了初中班的語文課兼班主任。<br> 1977年,兩渡中學改為兩渡九年制學校,增設了一個高中班。在選拔高中帶課教師時,公社和聯校領導十分慎重,頗費了一番心思。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孟老師竟然推薦我作為高中語文課兼班主任的首選教師。這對于我來說,既是一種莫大的殊榮,更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因為我深知,兩渡公社教師隊伍藏龍臥虎,人才濟濟,而自己學歷不高,從教經歷不長,教學經驗不足,怎堪當此大任?但是,孟老師打破常規,唯才是舉。就這樣,我成為了當時全公社最年輕的高中語文教師。<br>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本來,按照原先的招生政策,我們這些已經具有國家公辦教師身份的青年并不在報考之列。但是,由于“十年浩劫”,全國的各類師資青黃不接,難以為繼。于是,中央特意出臺了師范院校擴大招生的政策,允許部分優秀青年教師參加“高考”,以解燃眉之急。當時,我肩負高中班的重任,并不打算報考。但是,孟老師深謀遠慮,為了兩渡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竭力動員和熱情鼓勵我去報考師范院校,并積極斡旋,獲得了縣教育局的批準。最終,我如愿考取了晉中師專,成為一名恢復“高考”后的首屆大學生。<br> 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多年來,正是因為有孟老師這樣一位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獨具慧眼,唯才是舉的“伯樂”,無數個類似我這樣的青年教師才得以嶄露頭角,脫穎而出,成為全縣教育戰線上的中堅與骨干,實現了人生歷程中的重大飛躍。 <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寫于2021年9月10日教師節</div> 本期責編:梁志友 張文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清市|
衢州市|
大英县|
康保县|
土默特右旗|
桦甸市|
安多县|
鄂托克前旗|
宝山区|
邵阳县|
恩平市|
察雅县|
冷水江市|
雷山县|
左贡县|
犍为县|
鄄城县|
普兰店市|
颍上县|
磐安县|
英超|
武乡县|
库伦旗|
普兰店市|
景洪市|
荔波县|
金山区|
迭部县|
綦江县|
大埔县|
长垣县|
湖州市|
柳林县|
崇信县|
綦江县|
万全县|
昌都县|
敖汉旗|
灵宝市|
贵德县|
驻马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