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在貴州省中部重安江一帶,居住著一個人數很少的族群。 </h5><h5>這個族群叫“亻革(gě)家人”(左邊單人旁,右邊革,電腦無此字),在我國56個少數民族中見不到這個族,其實他們是一個很古老的民族,他們自稱“哥摩”,過去漢人及苗人曾稱他們為“疙蔸”、“犵兜”、“獠”、“僚”,因他們長期被迫生活在密林中,曾視他們為獸類。解放時,他們在全國僅有3581人。解放后稱“亻革人”,現在已發展到約五、六萬人。</h5><h5> 他們自認為祖先是曾射落六個太陽的武丁的后代,后因得罪朝庭被追殺,為避戰逐漸南遷,約1000至1800年前,陸續進入川、渝和貴州深山老林里,過著“四時佩刀弩入山逐鹿羅雀”以狩獵為主的叢林生活。1958民族劃分時,把他們劃歸苗族。但他們從不承認,幾十年來,他們一直反映,拒不歸苗。在換第二代身份證時,公安部與有關方面商議,正式發文,他們民族一欄填寫為“亻革家人”。</h5><h5> 當前,國內外研究革家人的報道雖不少,但其民族溯源目前尚無定論,有待民族學者去進一步探索。</h5><h5> 本文要介紹的是當今亻革家人除有著村,寨的黨、政組織外,在族氏內部,現仍較完整保持著原始的氏族制度。氏族之間,以“鼓” 劃分,一鼓實為一個宗族,供奉的是同一祖鼓。大多一寨一鼓,也有一寨幾鼓和幾寨一鼓的。以被稱為天下第一亻革寨的楓香寨為例,這個寨共有700余戶,3500多人,除有30多戶汪姓外,均系廖姓。供奉同一祖宗,系從明代以來,經400多年的繁衍不斷擴建而成。為聚居一起的龐大家族。</h5><h5> 為什么以“鼓”劃分氏族,原來亻革家人不信佛道,他們崇信萬物有靈,而至高無上的神靈就是他們的祖先,而他們祖先的靈魂就在特制的“祖鼓”中。</h5><p class="ql-block"><br></p> <h5>這就是他們的“祖鼓”。</h5><h5> 亻革家人每家每戶堂屋進門的左側墻上,都留有一園孔, 稱為“祖鼔窗”,作為供奉“祖鼓”之用。“祖鼓”插入孔內,朝堂屋面為祖公,朝密室面為祖婆。</h5><h5>祖鼓在那家供奉,一般看那家有難以解決的要事,需供奉“祖鼓”到家庇護;也有家中有大喜事,邀祖先共享的都可提出申請。由陰族首領們用“蛋卜”來表達。能供奉祖鼓這是莫大榮譽。</h5><p class="ql-block"><br></p> <h5>氏族內分陰、陽兩系,分別由陰、陽兩系族長統領。其主要的首領人物有:</h5><h5> 陽族長--由各支系房長民主選出, 下面組織體系還有喳季喳甲(大房長,二房長,小房長),層層管理,主要負責制定并維護族規寨約,以及生產,生活,治安等日常事務.這是09年時的陽族長夫婦。</h5><p class="ql-block"><br></p> <h5>盎嘠(陰族長)-- 是通過“蛋卜”由祖先在“畢摩”或蘆笙“大學匠”中擇定產生,必須是通曉族史的德高望重者,負責主管祭祀,傳授蘆笙、族史等活動。</h5><p class="ql-block"><br></p> <h5>爺哈爺醒(祭祖師) -- 一般為熟習典儀,能通天,通祖,通陰,通陽的“畢摩”擔任。祭祀核心人物。平時里給人治病,消災祈福,威望極高。</h5> <h5>另外還有“查盎”、“常典”、“把登”、“把甲頭”等成員,協助陰族長開展陰系各項事務活動。</h5> <h5> 供奉“祖鼓”家的家長稱為遮阿兄(鼓主)。每天中歺,晚歺都要向祖鼓敬酒,敬菜,敬飯,極其虔誠。如轉換到別家,由陰族人員共同“‘蛋卜'決定”后,擇日搬遷時要舉行隆重儀式。</h5><h5> 族里有不能排解的糾紛,雙方在祖鼔前表明了自已理由,即算解決,以后不再提及,雙方重歸于好。對違犯規約等不良行為,得從“祖鼓”下鉆過,以示懲罰,臉上無光。對于嚴重違法違規者,可以開除鼓藉。</h5><h5><br></h5><p class="ql-block"><br></p> <h5> 盎更--蘆笙師里總學匠,在具有大學匠資格的人里選出,也是族里最受尊敬的人物, 蘆笙在這里不僅是樂器,更主要還是傳承族史的載體,</h5><p class="ql-block"><br></p> <h5> 大學匠--能吹奏《族史》、《遷徙史》《武丁射日》等上千首曲目。有傳授,考核蘆笙師的責任。</h5> <h5> 部份蘆笙“二學匠”、“三學匠”們</h5> <h5> “裳頗”兩人,-- 分別為“阿爺裳頗”和“阿報裳頗”,在祭祀節中由陰、陽兩系共同選舉而定。“阿爺裳頗” 和“阿報裳頗”,是列祖列宗的化身,也是祖鼓的護法者,具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穿上這身代表祖宗的衣服后,在“哈戎” 祭祀大典中,他們作為神像供奉。大家親眼看到他兩三天三夜身不離祖鼓坐在鼓前,因是神像,絕對不能打瞌睡(他們說打瞌睡頭向那方,那方要死人的)。令人驚嘆而費解。其虔誠之心,可想而知。</h5> <h5> 修隆--即陰陽兩族聯席會議,重大事件則由“修隆”決定。</h5> <h5> 陰,陽兩族長沒有薪金補助, 也沒有特權,他們卻是氏族中威望最高者。兩系組織體系平衡,獨立執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br> 亻革家人最盛大的節日為幾十年一次的“哈戎節”,節日重點為祭先祖。節期時間不定,但每個甲子至少有一次,一旦“修隆”會議決定,即開始三年的籌備期,節日中是時全國的本氏族人員及親友都要趕回參加,過去會期為13天,近代改為7天。其儀典百余項,其規模之大,儀式之古樸隆重,群體之虔誠,實為世所罕見。<br><div> <br></div></h5> <h5> 下面,簡要介紹下這個族群吧 :<br> 這是一個勤勞、勇敢,善良又很重情義的族群,他們曾是稻耕民族的先驅,歷史上屢受強勢民族的驅趕,壓迫,以至曾攜弓弩生存于森林之中,甚至被視為獸類。解放后,他們重新過著男耕女織的普通百姓生活,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h5> <h5>這里婦女們都會蠟染和編織。</h5> <h5>從小就受到挑花、制衣的訓練。</h5> <h5>多少年來,習慣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鄰里間非常和睦,普遍尊老愛幼,日子過的安穩祥和</h5> <h5> 這里要說他們的服裝很有特色,尤其是女性服裝:太陽帽,繡花加臘染衣裙,紅綁腿,外披盔甲,一付英姿颯爽的巾國女將形象,如果他們說的先祖真是如他們口述,是歷史上那個武丁的話。真是其妻婦好的形象了。</h5> <h5>女性的帽子是有講究的,左上為兒童戴百佛帽;右上是太陽帽,頭頂一個太陽,周圍是光芒,一桿銀箭射入其中為少女專用;左下月亮帽,表明為己婚婦女;右下月亮帽加頭巾為中老年婦女便裝。</h5><p class="ql-block"><br></p> <h5>這里不論老少,男吹蘆笙女唱歌,工余時間,青少年喜歡蘆笙伴舞,</h5><p class="ql-block"><br></p> <h5>常跳至余暉方歸</h5> <h5> 這里女性特愛唱歌,住在那里入夜還經常飄來她們歌聲。<br> 圖中幾位青年女性,飯席間提出要與這兩位老年婦女對歌,結果輸了,自覺罰酒三杯。</h5> <h5> 亻革家人雖然人數很少,但他們仍頑強的保持著自已特有的語言,但沒有文字(近代借用漢文)他們記述的方式有三種,語言、蘆笙和刺繡 。他們的龐大的《族史》《遷徙史》和《武丁射日》就是用這三種方式傳承的。語言(包括歌詞)大家都明白,而蘆笙就奇怪了,</h5> <h5> 下圖是有學者翻譯的蘆笙敘事一頁,上一行為蘆笙發音,二行為用漢字標的發音,三行為漢字譯意</h5><p class="ql-block"><br></p> <h5> 圖為一塊刺繡,我看了半天以為是展示刺繡功夫,不一會又來了兩位中年婦女,競指著刺繡講出一個個故事來,奇不奇?不過現在年青人多能講漢語。</h5><p class="ql-block"><br></p> <h5> 09年,我離開那里時,發現了一位新娘在操作電腦,這些年社會進步很快,想來在這個寨里也應普及了吧?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在祖國的改革開放大潮流中是應該共同前進的,未來將更加美好。</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山市|
峨边|
麟游县|
乌拉特中旗|
江都市|
延津县|
子洲县|
玛沁县|
乌什县|
台南市|
双江|
福海县|
饶阳县|
清徐县|
嘉荫县|
翁牛特旗|
青田县|
含山县|
肇州县|
兴和县|
阿坝|
遂溪县|
辉县市|
东宁县|
敦煌市|
宜昌市|
崇义县|
新巴尔虎右旗|
乌拉特后旗|
黄陵县|
怀化市|
二连浩特市|
晴隆县|
合肥市|
丹寨县|
文成县|
沾益县|
牡丹江市|
都兰县|
古田县|
台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