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進長征會師地會寧</p><p class="ql-block">撰文 孫仁壽</p><p class="ql-block">攝影 仁壽見仁 一縷陽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題記:如果說1935年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一個生死悠關的轉折點,那么1936年10月在會寧實現的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則是二萬五千里長征結束的一個重要標志,它是中國革命“盡開顏”的又一個重要轉折點。會寧,這座莽莽大山環抱中的西北隴中小城,從此載入中國革命史冊,成為令人敬仰和向往的紅色革命圣地。會師之都,讓這座有著二千多年建縣史的小鎮,冠上了一張響亮的紅色名片,“會師精神”則成為會寧人代代相傳的紅色遺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21年初秋,我和愛人從長江之濱的江南跨越萬水千山,追尋著當年紅軍長征走過的足跡,來到西北甘肅,來到隴中會寧,來到一座承載著中國革命千秋重任的會師之都,開啟了我們探尋會師精神的紅色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 當汽車駛入會寧縣境內時,眼前呈現的是寬闊的城市景觀大道,玫瑰花、格桑花盡情地綻放在道路的兩側,遠處一幢幢鱗次櫛比的大樓聳立在群山之中,一個現代化的會寧城讓人眼前為之一亮。透過車窗,我看見縣城主干道兩側的路燈桿上懸掛著許多旅游宣傳標語,其中有一幅特別引人注目,“擦亮紅色品牌,引領城市發展”。從這些初入眼簾的紅色印跡,讓我對會寧這塊紅色熱土有了不錯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當我好奇地注視著窗外景色時,汽車在一座大橋附近停了下來。司機師傅大聲地喊到,“會師橋到了,有下車的旅客請抓緊時間下車。”</p><p class="ql-block"> “會師橋?”我被司機師傅這一大聲招呼而感到特別驚訝,“難道這就是當年紅軍會師的會師橋嗎?”一時間我突然興奮起來,司機師傅連忙解釋,“不是的,這是后來建的大橋,取名會師橋。”司機師傅見我心切,急忙又補了一句,“當年紅軍會師的地點,就在附近,馬上就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汽車駛出會師橋下客點,向右一拐,很快進入縣城會師路。在會師南路附近,汽車再次停了下來,司機師傅又用他那帶有陜甘方言味的普通話喊到,“有到紅軍會師園和會師紀念塔參觀的旅客請在這里下車。”此時,見多識廣的司機師傅見我們夫婦二人雙雙背著旅行雙肩包,知道我們是游客,特意囑咐我們,“你們二位可以在這里下車了,祝你們會寧旅途愉快。”</p><p class="ql-block"> 聽著司機師傅一番溫馨的祝福話語,不僅消除了我的車馬勞頓之苦,瞬間也被這位勤勞樸實的西北漢子的熱情所感動,一股暖流涌上心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下汽車,我下意識的抬頭看了看會寧的天氣,但見天空蔚藍,萬里無云。</p><p class="ql-block"> 會寧,一個曾經在中學課本里無數次夢見的圣地,今天,當我生平第一次雙腳實實地踩在會寧這塊灑滿無數紅軍烈士鮮血的土地上時,我的心情特別復雜,也特別激動。我情不自禁地大喊了一聲:會寧,我來了!紅軍,我來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初到會寧,人生地不熟,我和愛人站在會師南路旁定了定神,尋找著我們旅行的方向。看著南來北往的車流和人流,我大有似曾相識之感覺。這哪里是大西北的一座貧困山區里小縣城,這分明是一座日益崛起的現代化城市。</p><p class="ql-block"> 一座不起眼的隴中小鎮,何以登上中國革命的歷史舞臺,成為革命圣地?正當我疑惑和迷茫之時,眼前的一座恢宏的“古道名城”牌坊,仿佛在幫我們尋找新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來會寧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軍事重地,地控三邊,縣居四塞,是古絲綢之路重鎮,素有“秦隴鎖鑰”之稱。”</p><p class="ql-block"> 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自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設置祖厲縣,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古城會寧,城辟四門,東為“東勝門”,西為“西律門”,南為“通寧門”,北為“安靜門”。城郭形如鳳凰展翅,故有“鳳城”之稱。秦始皇、郭文普、漢武帝、林則徐、左宗棠、譚嗣同等曾到過會寧,留下了戍邊足跡、翰墨詩賦。</p><p class="ql-block"> 會寧是塊古老神奇的土地,它曾讓無數英雄競折腰,它也曾使多少賢良淚滿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會寧真正揚名,走入人們的視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大主力紅軍在此會師,從而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樂章。</p><p class="ql-block"> 會寧,北依黃河,東南緊靠西蘭公路,是紅二、四方面軍北上的必經之路,戰略位置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勝利會師,標志著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會寧大會師是民族抗戰的前行地標,是革命力量大團結的典范,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轉折點和里程碑。會寧自此和瑞金、遵義、延安一樣,成為紅色圣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和愛人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會寧三軍大會師遺址瞻仰。三軍大會師遺址紀念園座落在會寧縣會師南路一片開闊地之處,這里就是當年紅軍長征到達這里,三軍會師歡樂時的舊址。站在這里,遠處可觀蒼穹的西巖山風景,近處可聽黃河支流祖厲河水靜靜流淌之聲,是一處鬧中取靜的風水寶地。</p><p class="ql-block"> 我們沿著紅軍會師園大門走去,在會師園大門的門楣上,毛澤東同志當年手書的“會寧好地名,好地名啊。會寧會師,中國安寧”牌匾豁然屹立在彩旗型狀的大門正中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進園內廣場,一座氣勢雄偉、造型別致的會師塔展現在我們眼前。據講解員介紹,會師塔是會寧人民為了弘揚紅軍精神紀念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50周年,于1986年修建。塔高達28.78米,共11層,象征長征途中總共經歷了11個省。塔的整體為三塔環抱,前九層分開,最后兩層合在一起,象征著“九九歸真,三軍統一”。塔身正面雕刻著鄧小平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18個大字。這18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是會寧會師最具權威的證明,但這個題詞沒有署名。1986年5月13日,小平同志為紀念塔題寫完塔名之后沒有署名落款,當工作人員提醒他時,小平同志沉思良久,意味深長地說:“我是代表當年參加長征的幾十萬紅軍將士題寫的,他們大多都犧牲在長征路上了,有好多人連名子都沒有留下,我就不落款了吧!”這座會師塔現已成為會寧縣地標性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對著會師塔的就是會師樓及會師門,據介紹此建筑為明代會寧城西門之城樓,原名叫西津樓,1936年10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會師,1958年,會寧縣人民政府為紀念紅軍會寧會師,將此樓改為會師樓并多次維修加固。樓為歇山頂樓閣建筑,上下兩層,磚木結構,面寬三間,南北開門,下層為革命文物陳列室。城門為拱卷頂,高7.5米,城墻高8.2米,城墻兩端各向下延伸30米,南面磚砌階梯可登城墻。“會師樓”是三軍會寧會師的物證,也是會寧古城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巍峨壯觀的“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坐落在廣場的東側。進入肅穆莊嚴的紀念館大廳,一組巨大的紅軍將士塑像矗立在面前,我仿佛聽到長征沿途那陣陣激烈的槍炮聲,紅軍指戰員們浴血搏斗的吶喊聲和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的歡呼聲;仿佛看到英雄無畏的紅軍先輩們向我們展示堅定的革命信念和頑強的革命斗爭意志,展現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膽略與胸懷。</p><p class="ql-block"> 紅軍會師園內不論是氣勢雄偉的紀念塔,還是歷經滄桑的會師樓,以及每一件珍貴的革命文物和發黃的圖片,都是歷史的見證,他們仿佛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人們述說著八十五年前那段崢嶸歲月的往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9日,碧空萬里,陽光和煦。隴原古道名城會寧煥發了青春,人們在南城門用木板搭起了彩門,在南門城墻上,懸掛著寫有“歡迎勞苦功高的朱總司令”的紅綢布橫幅。整個會寧城紅旗招展,鑼鼓喧天,氣氛非常熱烈。</p><p class="ql-block"> 當朱德總司令率紅四方面軍部隊進城時,當地的軍民夾道歡迎,鑼鼓聲、口號聲響徹云霄。</p><p class="ql-block"> 會寧這個小小的隴中縣城沸騰了,鑼鼓喧天,暴風雨般的掌聲經久不息。</p><p class="ql-block"> 面對這經過二萬五千里長途跋涉,來之不易的三大主力紅軍順利會師的熱烈場面,年過半百的朱總司令熱淚盈眶,他朝著歡騰的人群揮手致意,用哽咽的聲音高喊著:“中國共產黨萬歲!紅軍勝利會師萬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出會師遺址紀念園,我的思緒在放飛,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我在想,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那些根植于血脈中的紅色基因時時彰顯著生命力,閃爍著厚重的光芒。銘記輝煌歷史,信仰根植于心。長征艱苦卓絕的歷程,承載著中國革命歷史性轉折的前因與后果,也播撒下了紅色基因的火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時值中午,我和愛人在遺址園附近見到一賣烤紅薯和煮玉米的,我們便隨手各買了兩個。誰知老板告訴我們,當年紅軍渡黃河上前線時,會寧人民就以烤紅薯和煮玉米相送紅軍。后來烤紅薯不僅有“紅軍薯”之稱,這是會寧“十大名小吃”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紅軍三大主力會寧大會師,在中國革命史冊上揭開了輝煌的一頁,也留下了一大批革命遺址和革命文物,成為會寧發展紅色旅游的寶貴財富。在會師遺址園的外墻上,我曾拍到會寧“三好”的標語,即: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資源利用好。而我所到之處,看到和聽到最多的是“弘揚會師精神”這六個大字。為了弘揚會師精神,今天,會寧人提出了“打造甘肅紅色旅游第一縣”的響亮口號。這一響亮口號,不僅已經成為會寧人上上下下的普遍共識,而且已經完全滲透到會寧人的經濟建設和日常生活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高興地看到,在紅軍會師園的東門,一座新的直達會師門景區的跨越祖厲河的大橋已經建成,而在西巖山腳下一座規模宏大的仿古建筑游客中心業已竣工。隨著這些旅游硬件設施的推出,會寧紅色旅游業一定會再上一個新臺階,“甘肅紅色旅游第一縣”的美好愿景一定會實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會寧紅色革命歷史鑄就了“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團結一致、敢于勝利”的“會師精神”,而“會師精神”也激勵著會寧58萬革命老區人民奮發有為,發揚新時代“會師精神”建設新會寧,穩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奇台县|
松江区|
淮阳县|
济宁市|
固始县|
岳普湖县|
津市市|
吐鲁番市|
翁牛特旗|
仲巴县|
呼玛县|
谢通门县|
喀喇沁旗|
大邑县|
神木县|
邮箱|
微博|
闻喜县|
隆化县|
罗城|
天气|
图木舒克市|
汶川县|
鹿泉市|
布尔津县|
潞西市|
噶尔县|
太湖县|
彩票|
莱阳市|
河曲县|
五指山市|
桐城市|
出国|
周口市|
安阳市|
宜兰县|
宾阳县|
岳西县|
台前县|
赫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