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5日,資中縣文物保護志愿者劉傳真、羅成、宋國英前往雙河鎮考察葫蘆寺,此寺始建于明代,山門石牌坊、屋脊、封火山墻及正殿墻壁上的繪畫、雕刻、瓷塑等異常精致,顯示出古代資中人民高超的藝術水平,是珍貴的文物古跡。舊州、縣志均未記載此寺,通過此次考察,彌補了地方史料之缺失。所以,這次考察收獲滿滿,意義甚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葫蘆寺的建造經歷</p><p class="ql-block"> 查《資州直隸州志》(清)、《資中縣續修資州志》(民國),均無此寺的記載,說明方志對寺廟收集不全。查建國后的《資中縣民族宗教志》、《資中佛教》,僅寥寥數語的記載:“葫蘆寺,資中雙河鎮,清光緒年間建,部分建筑現存,解放初期為政府公房,1999年經資中縣人民政府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p> <p class="ql-block"> 通過現場考證,發現<span style="font-size: 18px;">《資中縣民族宗教志》、《資中佛教》的記載也太簡單并</span>有誤。此寺應該是始建于明代,鑲嵌于寺的天王殿靠大雄寶殿一面墻上的古碑記載:“四川成都府資縣(明朝資中縣名為資縣)文林郎正堂汪添章、準開山住持僧慈航于癸卯年…?!庇纱苏f明,明朝萬歷癸卯年(1603年),僧人慈航主持建成此寺。碑名因風化已不清楚,但石碑上還記載此寺具體位置,與左鄰右舍的界線和捐款人姓名。</p> <p class="ql-block"> 現存的山門石坊、天王殿、大雄寶殿分別建于清代的不同時期。</p> <p class="ql-block"> 寺的山門石牌坊保存較完整,柱、檐、頂雕刻精細,文字和圖案等保存完好。山門石牌上陰刻許多介紹建坊的文字、里外石柱上共有三幅對聯。山門外側門額陰刻“葫蘆禪苑”四字,字體極為獨特。四字間有三行豎著的小字,其中有山門的建造時間“乾隆六十年七月二十八日”,即1795年7月28日建成,距今已有220多年歷史。山門背面的門額也是陰刻的四個字“紫云古剎”,中間也有三行豎著小字,其中有山門的建造人名字“住持僧隆慧修立”。</p> <p class="ql-block">山門坊外面:</p> <p class="ql-block">山門坊里面:</p> <p class="ql-block"> 在門額上方的橫梁上有題刻:“教闡(明代始的一個教派)西天,今四川成都府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分巡永寧道直隸資州東三錦德上鄉,古剎佛地紫云山。葫蘆寺住持僧隆慧法名源相,字灮堃,徒能修,孫仁蓮,侄能德,孫仁鍾,于大清乾隆六十年己卯歲七月二十八日 丁丑婁宿定巳時,修豎山門,正座坤山良向兼寅申三分,向天機木星生氣,子癸旺水朝堂,山門求鎮佛法常與土地龍神安,僧護法法流東土萬善永輿。”(因筆者識古語水平有限,有的不一定譯準確)原來舊時此處名“紫云山”,葫蘆寺的主持隆慧師徒三代人募化功德才修建了這座山門。</p> <p class="ql-block">門額上方橫梁上的題刻:</p> <p class="ql-block"> 山門石坊頂部二龍搶寶極精致漂亮,寶頂中間疑似有一站立的人。</p> <p class="ql-block"> 山門石坊里外橫梁上有明顯的道教標志性圖案“八卦圖”:</p> <p class="ql-block"> 而寺內天王殿兩塊古碑都是《建醮碑記》,古時候醮指的是僧道設壇祭神。由此筆者認為,此葫蘆寺是道教與佛教合一的寺廟。或許一度時期是道教場所,一度時期為佛教場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葫蘆寺的規模</p><p class="ql-block"> 葫蘆寺位于葫蘆寺村五組(原四大五?。?,聽74歲的村民曾國清介紹,她16歲從雙河新橋溝村(一大一?。┻w來寺附近居住,那時寺的規模很大,建筑雄偉,前后數進,兩邊還有院落,香火很旺。后來寺院左邊拆除村民建成兩棟房子,右邊被過去居住的五保戶不慎失火,燒成一片廢墟,后面的殿堂也因年久倒塌很多年了?,F存中間的兩殿,前殿為天王殿(下殿)、后殿大雄寶殿(上殿)和少數耳房。</p> <p class="ql-block">采訪村民曾國清老人:</p> <p class="ql-block">采訪年輕住持曾斌:</p> <p class="ql-block">寺廟一側已改建兩棟村民住房:</p> <p class="ql-block">寺另一側被火災燒毀:</p> <p class="ql-block">破敗的耳房一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保存完好的天王殿:</span></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檁題記錄了修造年代:“大清光緒二十九年歲次癸卯九月十一日”,即1903年9月11日。主要文物:三塊鑲嵌于墻上的古碑,其中兩塊立于殿左邊的名稱都是《建醮碑記》,一塊能見立于清乾隆二拾五年(其中的“五”字模糊不清),即公元1760年。另一塊已不能辨認。還有一塊嵌在靠大雄寶殿一面墻上,就是前面所介紹的那塊記錄了開山住持的古碑,碑名和立的年代字跡已不清楚,估計此碑年代早于另外兩塊。由此證明,建于明代的葫蘆寺系清代重建。</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檁題:</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兩塊《建醮碑記》:</p> <p class="ql-block"> 另外,殿堂中央地面輔著一塊石刻,上面刻四個篆體字,經一同考察的羅成老師、全國著名辭賦家、詩人朱醴先生<span style="font-size: 18px;">辨認可能是“安僧護法”</span>?殿堂很寬闊,里面的塑像均為后來重塑的,就不作介紹了。</p> <p class="ql-block">考察天王殿外墻古碑:</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好的大雄寶殿:</p> <p class="ql-block"> 經天王殿后面數步石階而上,便是高大的大雄寶殿。殿的檁題為:“大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歲重冬月十九日”,即1897年農歷11月19日。殿堂高大,堂內寬闊,里面的佛像也是現代新塑的。</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檁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葫蘆寺的繪畫、雕刻藝術</p><p class="ql-block"> 葫蘆寺最有藝術價值的是大雄寶殿保存下來的壁畫、屋脊雕刻和風火墻上的繪畫及塑像。</p> <p class="ql-block"> 數塊清代壁畫色彩和圖案仍然很清楚,所繪各種人物、植物山水、亭臺樓閣形象逼真,生動鮮明。</p> <p class="ql-block"> 由瓷片鑲嵌的屋脊兩條長龍嬉珠,做工精細,龍首高揚,兩哪吒分別騎在龍身上,悠閑自在,屋脊中央塑著三個人物,圖案翔翔如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殿堂柱礎:</span></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的風火墻不僅很有氣勢,上面的繪畫雖經歷125年的日曬雨淋,但色彩依然鮮艷,圖案很清晰。尤其是風火墻兩個擋頭的人物塑像及下面的吉祥動物,更是精巧別致,藝術價值極高。</p> <p class="ql-block">風火墻右擋頭雕像:</p> <p class="ql-block">風火墻左擋頭雕像:</p> <p class="ql-block"> 下圖是大雄寶殿左邊風火墻擋頭的飾物,太精致漂亮了。可惜其下方被盜了,希望住在寺廟的僧人千萬要小心,不能讓風火墻右邊的也被盜了!</p> <p class="ql-block"> 數天前由縣佛教協會派來任住持的夏斌(成都成華區二仙橋人,法名妙布)陪同我們考察,在此表示感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總之,此次考察基本上了解清楚葫蘆寺建造經歷,從而彌補了方志和史料的缺失,同時也欣賞到了資中古代能工巧匠精美絕倫的繪畫和雕塑。建議及時將此寺(包括山門石坊)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防止文物被盜被毀。另外,山門石坊風化嚴重,兩側已裂縫并開始傾斜,急需要加固。</span></p> <p class="ql-block"> 這次考察意義重大,正如76歲的文物保護志愿者、攝影師劉傳真(高級農藝師)和初中教師、文史學者、長篇史記《我的故鄉走馬場》主編羅成倆所說的,如果我們不去考察發現那些優秀的文化遺存、珍貴的文物古跡,不去記錄下來并宣傳出去,引起社會的重視和保護,再過若干年后消失了,損失就大了,就會成為永久的遺憾!在此,也呼吁各級政府、各級組織,全社會都來重視保護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环江|
赤壁市|
康保县|
阿城市|
通州区|
河北区|
拉萨市|
泊头市|
石台县|
黎平县|
荣昌县|
德格县|
长顺县|
福建省|
石嘴山市|
湄潭县|
房山区|
沽源县|
和顺县|
日照市|
射阳县|
江门市|
永登县|
平安县|
SHOW|
探索|
河曲县|
外汇|
阳新县|
西昌市|
汝州市|
阿合奇县|
太湖县|
武宁县|
湘乡市|
武邑县|
安阳市|
芜湖市|
伊春市|
巴彦淖尔市|
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