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仕誠公,諱仕誠,號樸菴(生卒不詳,據推算,大約生于元至治年間,即公元1321年—1323年),誥封奉政大夫。公系江西瑞金始遷始祖先釵公之曾孫(先釵一一興泰一一孝純(祖恭)一一仕城)。</p> <p class="ql-block"> 仕誠公是長厚君子,秉性退讓,不事競繁。公因上祖宗孟為宋大司寇、刑部尚書得蔭奉政大夫,雖榮襲光蔭而欣然淚下。</p><p class="ql-block"> 仕誠公青壯年時,適逢明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陳友諒兩梟雄在贛南爭奪地盤而激戰。為避戰亂,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仕誠公攜妻挈子跟著兄長仕珊、帶著弟弟仕孟奉母劉氏太婆離開瑞金,逆湘水(江西會昌縣流向瑞金的河流)而行,由瑞金經會昌而入武平,一路跋涉山水,最后在永平鷺下落居。</p><p class="ql-block"> 在永平鷺下居住時間不長,為尋求發展,仕誠公攜家人來到武平縣城北門,成了城北李氏的開基始祖。現已傳三十代,分布在武平平川、城廂、萬安、東留、中山、民主、十方、武東、永平、大禾等十個鄉鎮(街道)的70多個村落,人口逾二萬余人。在各個歷史時期,仕誠公裔往外遷徏到閩粵贛、云貴川等地和臺港澳及歐美、東南亞等世界各地。真是枝繁葉茂,興旺發達,人文蔚起,書香綿綿。</p><p class="ql-block"> 仕誠公長兄仕珊公當年立基永平鷺下,后傳至五世時部分后裔遷徏至本縣中赤黃心畬,今傳至二十八、九代,人口愈三千余人。 </p><p class="ql-block"> 仕誠公弟仕孟,遷徏至廣東梅州梅縣定居。</p> <p class="ql-block"> 仕誠公自避亂離梓,越國寧處,落居武平城北后,篳路藍縷,艱辛創業,鍥而不舍,既知雄而守雌,亦和光而同塵。常誦東平為善之言,日服司馬積德之訓。可謂為忠厚開基者歟。</p><p class="ql-block"> 仕誠公生子二:長子永清,次子永春。 </p><p class="ql-block"> 永清公,生元至正二年(壬午)(公元1342年—卒年不詳),誥封奉政大夫,湖廣湘州州判。生子七:慶安、隆應、觀受、留穩、懋崇、隆興、瑛。</p><p class="ql-block"> 永春公(生卒不詳,據推測應生于元至正年間(公元1344—1350年))貤封文林郎,晉贈奉直大夫。生子一:璘。</p> <p class="ql-block"> 仕誠公的后裔們秉承客家人朔本追源的傳統,待家族在一地安居樂業,稍有發展后便建祠修譜。在明嘉靖年間,在仕誠公五世孫東坡公(諱琳,字獻甫,號東坡,公元1513年一一1591年)首倡修譜建祠。</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四十五(丙寅)(公元1566)年,開始首次修譜,由族中珀、容、佩、琛、琳、科、瑤、金等諸公主修。此時仕誠已傳至七世,人口數百人。</p><p class="ql-block"> 自此開始,先后在清康熙十一(壬子)(公元1672)年進行第二次修譜,此時仕誠公已傳至十三世,人口千余人;在清乾隆四(己未)(公元1739)年進行第三次修譜;清乾隆三十(乙酉)(公元1765)年進行第四次修譜;清乾隆五十三(戊申)(公元1788)年進行第五次修譜。</p><p class="ql-block"> 原來在清道光末年至咸豐初年年間進行第六次修譜的,譜本已告修成,但在咸豐七年洪楊浩刼時資料廢損無法付印而告終止。 </p><p class="ql-block"> 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正值城北李氏宗祠大修告成,全族父老以祠既重新,已足格嗣裔追遠報本之誠,而族譜未修,無以昭子孫率仁率親之義,遂繼議第六次修譜。不料新譜初具雛形,軍閥肆禍華南,因而中輟。</p><p class="ql-block"> 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族中長老又決定修譜,因仍處戰亂之時,又無功而止。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春分日,經全族父老會議決定六修族譜。由于五修譜為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失修已近150年。自始祖起已傳二十二代,中間禍亂不迭,族屬分崩離析,修譜工程浩大。通過修譜人員的努力,于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十二月完成,編成37冊,特邀上杭印務局運鉛印機二臺來我縣城開辦印務局(在此之前武平僅有石印印務部門)。譜本共印制50部,黃丹紅紙封面,線裝。統一制造存放族譜的櫥柜,分九大房珍藏。在那非常歷史時期,除個別人偷偷的藏有單本外,大都被"破四舊"而付之一炬。所幸當年興東瓜丁上懋崇公房的梓叔桂康,冒險藏起一部,殊為珍貴。“著其源,宗其近”,是盛世修譜不可忽視的兩大主要任務:首先是查實先祖世系源流;其次是將后續繁衍情況與之相銜接。這保存完好的族譜使我族在恢復宗祠活動后,能明昭穆,敬祖宗,世系分明,宗派不亂。</p><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后,宗祠活動逐漸恢復。1988年,熱心的族中梓叔以得存的六修譜為依據,按房分別修房譜,手工刻寫油印裝訂成冊。由于各房分散進行,有一定的局限性。為了進一步完善族譜,2002年5月,族中熱心人士組織專班,進行第七次修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新譜于2003年告成。2004年印刷成冊。</p> <p class="ql-block"> 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我族始建宗祠,當時為當地普通的廳堂民居樣式。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重建。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再重建。這次重建便建成現保存的祠堂樣式。清雍正三年(1730年)、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多次重修。宗祠活動恢復后,1993年、2008年、2018年又多次重修。(宗祠的詳情見筆者2018年8月在美篇發布的拙作《武平城北李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仕誠公生二子,分為永清公房系與永春公房系。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蕃衍赿來越多,房派也隨之擴大。在康熙年間重建祠堂時,因耗資巨大,為便于平攤擔負派款,便以人數相當、房系清晰為原則分為九大房。在第六次修族譜時,為使譜本分卷序次明白易曉,援引九大房的分配。九大房的次序為:永清公派之慶安公為第一房;懋崇公為第二房;寶通公為第三房;寶傳公為第四房;寶員公為第五房;禎海公為第六房;北崖公為第七房;云崖公為第八房;永春公派稱永春公為第九房。</p><p class="ql-block"> 慶安公房。</p><p class="ql-block"> 慶安公,永清公長子。號儉齋,贈承德郎(生卒不詳)。</p><p class="ql-block"> 慶安公后裔主要分布在:北門坊、屯里、東留石下壩、中山新城、大禾帽布等地。</p><p class="ql-block"> 懋崇公房。</p><p class="ql-block"> 懋崇公,永清五子。貤贈文林郎(生卒不詳)。懋崇公后裔主要分布在:北門坊、城廂礤文、城廂下東瓜丁上、十方等地。</p><p class="ql-block"> 寶通公房。</p><p class="ql-block"> 寶通公,永清曾孫(永清一隆興一禎廣),禎廣長子。號三善,誥贈奉政大夫。生于明成化四年(戊子),歿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公元1468年一一1542年)。寶通公后裔主要分布在:北門坊寨背窩、萬安五里塅、萬安當風嶺等地。</p><p class="ql-block"> 寶傳公房。</p><p class="ql-block"> 寶傳公,永清曾孫,禎廣三子。字天賜,號古菴,誥贈奉直大夫。生于明成化十四年(戊戌),歿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己未)(公元1478年一一1559年)。寶傳公后裔主要分布在:北門坊、城廂下東、萬安螃蟹垅、中山大河背、武東湖光寨等地。</p><p class="ql-block"> 寶員公房,(因寶潤公裔孫人數較少,便將后裔歸附于寶員公房)。</p><p class="ql-block"> 寶員公,永清曾孫,禎廣六子。字從矩,號竹軒,邑庠生,誥封奉政大夫,廣東德慶州(今廣東肇慶市德慶縣)知州(相當于現市級長官)。寶員公后裔主要分布在:北門坊、城南村、西廂金寨嶺、城廂垇坑、礤文、萬安五里塅、官興上、上圳城子里、賢溪、營子上、捷文下寨寮、東留土壁、中山三聯官財石、民主圩、民主林榮均營、永平龍歸礤等地。</p><p class="ql-block"> 寶潤公,永清曾孫,禎廣五子。貤賭文林郎,鄉飲大賓。生于明成化十八年(壬寅)(公元1482年)。(卒年不詳)。寶潤公后裔主要分布在七坊羊古壩里。</p><p class="ql-block"> 禎海公房。</p><p class="ql-block"> 禎海公,永清孫(永清一隆興一 禎海)。號北峰,貤贈修職郎。生于明正統 十二年(丁卯),歿于明正德九年(甲戌)(公元1447年一一1514年)。禎海公后裔主要分布在:北門坊古樓腳下、七坊甘塘里。</p><p class="ql-block"> 北崖公房。</p><p class="ql-block"> 北崖公,永清玄孫(永清一隆興一禎端一寶城),寶成次子。公諱玫,字真夫,號北崖。歲貢。特授廣東連山縣教諭,署理連山縣知縣。生于明弘治三年(庚戌),歿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己未)(公元1490年一一1559年)。北崖公后裔主要分布在:北門坊、屯里、永平梁山。</p><p class="ql-block"> 云崖公房(因寶盂公裔孫人數較少,便將后裔歸附于云崖公房)。</p><p class="ql-block"> 云崖公,永清玄孫,寶成公三子。公諱谷,號云崖。恩貢生。生于明弘治五年(壬子),歿于嘉靖二年(癸未)(公元1492年一一1523年)。云崖公后裔主要分布在:北門坊、城廂礤文、垇坑、萬安陳屋堂、賢溪、東留大明、桂坑、永平梁山、瑤下、大禾洞里等地。</p><p class="ql-block"> 寶盂公,永清曾孫、禎端三子。公武藝超群,奉上領兵進剿遼寇,以身殉難。生卒不詳。據推算生于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年一一1487年)。寶盂公后裔主要分布在萬安五里塅。</p><p class="ql-block"> 永春公房。</p><p class="ql-block"> 永春公,仕誠次子,貤封文林郎,晉贈奉直大夫(生卒不詳,據推測應生于元至正年間(公元1344—1350年))。永春公后裔主要分布在:縣圖書館后坎頭上、城廂園丁魚子坎下、東留背寨、江西會昌長嶺、筠門嶺、尋烏縣等地。</p> <p class="ql-block"> 結束語:編寫至此,說李尋根便告結束,從遠祖顓頊到血緣祖皋陶,再到李耳、隆西始祖崇公(曇公次子)、丹陽房始祖倫公(雍公子)、西平房始祖晟公、西平房嶺南始祖憲公、游公、瑞金始遷始祖先釵公、城北李氏開基始祖仕城公。一脈相傳,告訴我們從那里來,要求我們要懂源明本,告誡我們要敬祖睦宗,不忘初心,牢記祖訓,一代代發揚光大,使我族枝繁葉茂,萬世其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亭县|
桐梓县|
永年县|
贵州省|
澄城县|
余江县|
固安县|
福海县|
阿坝|
贞丰县|
新建县|
五指山市|
临沧市|
卫辉市|
荃湾区|
华容县|
清河县|
灌云县|
曲靖市|
岢岚县|
襄城县|
罗平县|
皋兰县|
响水县|
伊春市|
商城县|
巢湖市|
五华县|
沙湾县|
镇远县|
崇州市|
元阳县|
麻阳|
集贤县|
铜鼓县|
祥云县|
离岛区|
中牟县|
三亚市|
莒南县|
沙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