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浙江洞頭麗水之旅第一站縉云縣壺鎮老街…視頻</p> <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1日我們一行16人分乘四輛車前往浙江洞頭麗水五日之旅,首站中午到達壺鎮老街。今天上午驅車350公里,來到浙江縉云縣壺鎮鎮,據說這里是縉云燒餅的原產地,中午那就一碗小餛飩加一個縉云燒餅,9元美美噠一頓午餐。</p> <p class="ql-block">壺鎮鎮是浙中南三大千年古鎮之一,為“上達金衢,下通臺溫孔道也”〔注1〕,蒼嶺古驛道穿鎮而過,南來北往的過客催生了商貿業的發展,也促成了壺鎮老商業街的形成,見證著古鎮的千年滄桑。</p> <p class="ql-block">到壺鎮古鎮,最應該看的便是溪頭街。整個古鎮歷史積淀就在于那條熙攘的溪頭街,這里有講不完的壺鎮故事,有割不斷的壺鎮記憶。</p> <h2>神奇古井</h2><h2>下街到中街的拐彎處,還有一口神奇的<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A4%E4%BA%95"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古井</a>。古井建于何朝何代已難考證,古井建有兩個并列的圓形井欄,酷似兩眼觀天,故名為“雙眼井”。井旁原蓋有“雙眼井廟”,里面供奉著兩條木雕金龍,騰云駕霧、口吐清泉。“雙眼井”存水不深,清澈見底。但無論干旱多久,或多少人連續取水,都保持原有的深度,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數日無人取水,它也從不溢滿。“雙眼井”的水質清洌甘甜,冬暖夏涼。</h2><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壺鎮老街的墻頭畫</p> <p class="ql-block">壺鎮老街上的情景…涼曬梅干菜</p> <p class="ql-block">從壺鎮老街出來從橋上拍攝的壺鎮景色</p> <p class="ql-block">下午二點半到達永康住宿,4點半從民宿出來游覽塘里村,浙江省永康市的塘里村創建于南宋,興旺于明朝,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該村地處丘陵地帶,四周山水,景色優美,是三國東吳孫權后裔的聚集地。后人又稱孫權故里。</p> <p class="ql-block">塘里村地形山環水抱,風景宜人。老村座西朝東,后山源自魁山一脈。屈曲環抱著整個村莊,如仙人大座。前山高低起伏,形如筆架。村前有大塘一口,宛若硯池。塘里之名由此而來。我第十三世祖仲彰府君,因見此地“背山面水,廉貞發祖,重重穿帳,曲曲活動。庚龍入首,金牛去水。形如紫燕結窠。是肇吉蘊秀之地”。故從永康城西鳳凰潭前孫里遷居而來,繁衍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夕陽下的塘里村田野景色</p> <p class="ql-block">塘里村山上長著一片竹林</p> <p class="ql-block">9月2日我們驅車來到縉云參觀縣石頭村,這是視頻記錄石頭村概況</p> <p class="ql-block">巖下村,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壺鎮鎮下轄自然村,中國傳統村落,地處縉云縣壺鎮鎮東北部丘陵平板間,村域面積4.5平方千米。[1]巖下村被群山和竹海所包圍,因處蒼嶺岧峣的“百丈巖”下而得名。村落位于兩山夾峙、三水相交的丘陵平板間,村內房屋相互毗鄰,朝向多依溪而定,形成了以溪水走向為基準的街巷基本形態。巖下村以石居為主,渾然一體的石屋、石橋、石道、古磨坊凸顯了巖下石頭村鮮明的特色,具有典型的浙中南山地石居風格,是浙江省集中且保存完好的傳統山地石居村落,有“江南石頭第一村”之稱</p> <p class="ql-block">石頭村邊的石拱橋有600年的歷史,這里也成為網紅橋,來這打卡攝影的人很多</p> <p class="ql-block">石頭村的老藝人在雕刻各種小物件</p> <p class="ql-block">這里的房子都是用石頭磊起來的</p> <p class="ql-block">9月2日下午二點半我們驅車來到溫州洞頭島半屏山民宿</p> <p class="ql-block">休息片刻后我們在下午四點我們來到七彩洞頭村參觀</p> <p class="ql-block">在七彩洞頭村驢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七彩洞頭村的涂鴉五花八門,驢友們紛紛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七彩洞頭村的涂鴉</p> <p class="ql-block">洞頭魚村的彩色臺階</p> <p class="ql-block">晚霞中的釣魚人</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們在洞頭半屏山住宿的海景房民宿</p> <p class="ql-block">當天晚上我們在這里吃海鮮大餐</p> <p class="ql-block">豐富的海鮮</p> <p class="ql-block">早晨民宿的免費早餐</p> <p class="ql-block">民宿里吃早餐和晚餐</p> <p class="ql-block">9月3日早晨我們沿著海邊行駛,七彩洞頭村遠眺。</p> <p class="ql-block">9月3日上午我們來到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紀念館參觀,這里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是民兵預備役部隊建設中一面高昂的旗幟,組建于1960年6月。2017年3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這里也是解放軍的一個營房</p> <p class="ql-block">部隊的戰士們正在刻苦操練</p> <p class="ql-block">電影??《海霞》就取材于洞頭女民兵連</p> <p class="ql-block">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 …中國浙江省洞頭縣北沙公社(今北沙鄉)女子民兵連,同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島部隊實行軍民聯防的先進集體。早在1953年10月,解放軍駐洞頭某部6連進駐時,因公路尚未修通,大量物資靠人拉肩扛,北沙鄉的民兵和群眾就主動幫助。他們軍愛民,民擁軍。</p> <p class="ql-block">該連于1960年6月在原女子民兵排的基礎上組建,汪月霞任連長。1962年 4月起同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島部隊實行軍民聯防,堅持同學習、同訓練、同備戰、同勞動,團結一致,結下了魚水深情。她們經常幫助部隊抬米拉煤、送柴送水、養豬種菜、洗衣洗被、修建營房。1962年夏,為粉碎國民黨軍竄犯大陸的陰謀,在連長汪月霞帶領下 ,和駐島部隊一起風餐露宿,挖塹壕4500米,掩體52個。該連建連以來,為建設、保衛海島作出了貢獻。</p> <p class="ql-block">中午來到仙疊巖風景區,仙疊巖景區位于浙江省洞頭區,距城區2.7公里,面積約1.71平方公里,包括仙疊巖山石攬勝區、南炮臺山靶場、大沙岙海濱浴場等大小景點30余處。</p> <p class="ql-block">這里當年是抗擊倭寇的最前線</p> <p class="ql-block">游玩仙疊巖風景區視頻</p> <p class="ql-block">仙疊巖風景區的瀘定橋</p> <p class="ql-block">抗倭寇英雄戚繼光塑像</p> <p class="ql-block">仙疊巖風景區的玻璃棧橋</p> <p class="ql-block">仙疊巖風景區上的瀘定橋</p> <p class="ql-block">仙疊巖巨石摩開,巍然聳立,險峻壯觀。傳說危石為神仙所壘,幫有對云:“大仙乘鶴去,天工留人間。</p> <p class="ql-block">當天傍晚我們來到半屏山頂上的一棵樹廣場,看訪生活在半屏山頂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在半屏島,半面山,古稱喜兒頭,位洞頭島南側,與洞頭碼頭僅 相隔250米水道。島呈長槌形,西南至東北走向,東側海岸多懸崖峭壁,似巨斧 所斫,拔海挺立如屏,故名。傳說該島在遠古時為一條孳龍劈斷,另外半片山飛 落舟山沈家門,一說飛往臺灣。面積2.44 km2,最高點煙唇平頂山海拔146.4 米,居民約5000人,島上設半屏鄉,鄉政府駐地金岙,轄4個行政村。</p> <p class="ql-block">晚上自行采購海鮮加工,價格便宜!</p> <p class="ql-block">9月4日上午我們開始一路游玩洞頭島上各個景點,</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我們住宿半屏山民宿一條街,位于半屏島大北岙村,共有64條間,所以又名“64條間民宿街”,共有21家民宿之多,各有特色,居住十分方便。</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們來到洞天望海樓景區,它是國家AAAA級景區洞頭的重要景點之一,位于洞頭本島海拔227米的煙墩山,是洞頭旅游標志性建筑。始建于公元434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原址位于青岙山(今大門島),2007年經重建后正式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在望海樓景區留影</p> <p class="ql-block">望海樓是國家AAAA級景區洞頭的重要景點之一,位于洞頭本島(北岙)最高處海拔227米的煙墩山上。整個景區占地140.9畝,主樓2700平方米,樓層明三暗五,高35.4米,坐北朝南,是洞頭本島觀看海景的最理想地點,到此登高洞頭勝景盡收眼底,可見海天美景及洞頭列島全貌。南邊是洞頭漁港、半屏山,東邊是新老城區,西面是七座跨海大橋,北面是大海與島嶼。</p> <p class="ql-block">從望海樓頂鳥瞰連接洞頭列島的跨海大橋</p> <p class="ql-block">離開望海樓景區我們在前往花崗魚村時無意發現百島洞頭的網紅打卡地,有小洱海之稱的洞頭“小洱海”, 它位于元覺街道沙角村與花崗漁村的花崗大橋之間右邊的相思岙,因為這里除了有大海、小島、紅色巖石等自然景觀元素,還有近1000米的防浪堤壩,以及他們為游客提供的一些拍美照的創意道具,這些道具有透明的懸掛的玻璃球秋千、純白色的長桌和凳子、白色木框子、英文字的指示牌、純白色的樓梯、欄桿和石頭墻、風車、鋼琴、愛心造型……我們在這里拍了不少照片,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這里有許多道具供游客拍照</p> <p class="ql-block">是不是有點外國情調</p> <p class="ql-block">模擬在彈鋼琴</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們來到花崗魚村游覽,花崗村位于元覺鄉東部,以島命名,一島連二橋——洞頭大橋和彩虹橋,地理位置優越,全村陸域面積0.74平方公里,總人口710人。主要以漁業生產為主,現有小作業漁船26艘,運輸船3艘,漁家旅館1家,漁家餐館3家,因整個漁村房屋建筑主要以石頭結構為主的特點,極具濃郁海島風情,2003年被洞頭區人民政府定位為漁家古村落予以保護。</p> <p class="ql-block">漁村的房屋絕大多數都是用花崗巖沏成。黃紅色斑爛的墻壁,在后面綠綠的小山的襯托下十分耀眼。當地人們親切地把這些房子稱作“虎皮房”。虎皮房的屋頂由一種黑色的薄瓦片覆蓋。這種薄瓦片被稱作為“布瓦”,是很古老的建筑材料。從古畫“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出,宋朝那時候的房屋用的也是這種瓦。但這種瓦片很薄很輕,而海島常常會有海風光顧,為了不讓海風把薄薄的瓦片吹走,人們就用很多石塊把薄瓦片壓住。這里的小石塊也是花崗巖,紅黃色,亮亮的,配上黑色的瓦片,入鏡也成一景。</p> <p class="ql-block">花崗古漁村是一個保持完好的東海特色古漁村。這里風景優美,房屋有特色,適合攝影人來旅游攝影、采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整個漁村依山而建,房屋高低錯落有致,道路曲折起伏蜿蜒。行走在村中小路上,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景致出現在你的眼前。石塊壘起的小花壇、房前屋后的壇壇罐罐、還有突然出現的花草和芭蕉樹,都會給你增添樂趣,激發你按快門的欲望。</span></p> <p class="ql-block">9月4日下午我們來到芙蓉村,它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巖頭鎮,該村占地215畝,現有443戶人家。位于楠溪江中游西岸,北離巖頭村約1公里。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始祖陳拱從瑞安場橋遷來定居,并逐步形成血緣村落,距今以有1000多年。因村西南有三崖摩天,赤白相映,宛若芙蓉,遂以芙蓉為村名。保存明清古民居30余處,明代大宅遺址5處,大小宗祠共 18 座。芙蓉村為單一陳姓村落。芙蓉村,仍然保存著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規劃面貌。全村略呈正方形,坐西朝東。四周用卵石砌成的寨墻,長2000余米,高2米,整個村莊猶如一座小城堡。</p> <p class="ql-block">芙蓉三崖在芙蓉村的西南面,每天清晨太陽出山之時,霞光照映在芙蓉峰上,其色白里透紅,不光是形似芙蓉,顏色也很像。村子里有一個大水池,名叫“芙蓉池”,就是因為每天傍晚芙蓉峰都會倒映在池水中,因此村子便命名“芙蓉村”了。</p> <p class="ql-block">芙蓉村的東門是村子的正門,真有點像公園大門。從這個門的設置看,村于是封閉型的,村門一關,這個方向便沒有通道可以出來。當然,這個村子不止這一個門,還有好幾個門。歷史上出于防御的需要,芙蓉村共有七座寨門,其東門是主入口。別小看這個門,它也是“老祖宗輩兒”的了。它建于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為二層閣樓式建筑,歇山頂。上為譙樓(京劇里經常有“聽譙樓又打四更牌”的唱詞),下為大門。由于大門封閉,故當年它的防御功能之強也可以想見。現在要收門票,我們下午5點半進入,也沒有人收門票。</p> <p class="ql-block">芙蓉村的居民在池邊洗菜</p> <p class="ql-block">從芙蓉村出來走10分鐘就來到麗水老街,麗水古街位于巖頭鎮上,形成于清代,全長300多米。舊時90余間店面長廊相連,長廊依水而建, 隨水勢蜿蜒,廊下掛著一個個紅燈籠,和參天的古樹綠影相向。沿街有麗水古橋、接官花亭、楠溪石寨等景觀,非常值得一逛。</p> <p class="ql-block">麗水老街的夜景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由于我們住宿在麗水老街旁的民宿,所以第二天清晨5點半我獨自一人再次進入麗水老街游覽,這個時候進入不收門票,麗水古街建于巖頭村村落東緣的蓄水堤上,蓄水堤是建于明嘉靖年間,當時地方宗族規定堤上只許蒔花種樹與建亭,不準筑屋經商。到了清代,巖頭村長堤成了擔鹽客的必經之路。清末之際,長堤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商業街。如今的麗水街是巖頭村較具規模的商業街。全長300多米,有90多間店面,每間面寬約3米,進深10米,為兩層樓建筑。成列的商店前,空出2米-2.5米寬的道路。有屋檐披蓋,以利于行人遮陽避雨。</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麗水老街,創建于南宋初年的巖頭村是楠溪江中游最大的村落,而麗水街這條古街不僅是巖頭的象征,也是整個楠溪江旅游區代表性景點。</p> <p class="ql-block">在麗水街留影</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長廊空無一人</p> <p class="ql-block">山清水秀的麗水老街</p> <p class="ql-block">巖頭文峰塔,又名金氏塔,位于溫州市永嘉縣<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路過水井,拾階而上,就能來到塔山頂。雖然塔山的海拔不是很高,但是都是階梯往上爬,缺少運動的人群也會覺得有點吃力的,但都能爬到山頂的。巖</span>頭鎮麗水街。為當代重修風光塔。塔建設于明代嘉靖年間,是巖頭古代鄉村園林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后因年代久遠而倒塌,文峰塔修復圖紙歷經多次修改,于2008年7月10日破土重建,前年竣工,該塔共7層。文峰塔重建標志著巖頭麗水街金山十景再現,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文峰塔是當地金姓在五百年前根據山水地形而建的金山十景之一,故又名金氏塔,其與水亭祠、桂林公(金永樸)書院、文昌閣相呼應,后因年代久遠而倒塌。文峰塔于2008年7月破土重建,2009年7月向游客開放。 </p> <p class="ql-block">麗水古橋:又名“永慶橋”,位于乘風亭前,是一座跨越麗水湖的石橋,名曰麗水橋。該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此橋雖經幾百多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仍堅固如初。麗水橋是三孔拱券式石板橋,由48根條石構成,暗含地屬“四十八都”。橋長12.3米,寬3.8米,橋面分三段,每段9條石板,下由石柱磴支撐,凡條石14根。橋的兩側石條上分別刻有“麗水橋”、“明嘉靖戊午仲秋吉旦建”等字,古樸美觀,并與自然融為一體</p> <p class="ql-block">9月5日上午我們離開麗水老街前往浙江省 AAAA級永嘉書院游覽,景區位于國家AAAA級楠溪江風景區核心區域。占地面積5000畝,是一個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藝術交流、教育培訓為一體的大型綜合體,是浙江省重點文化園區。四大展館字圣工坊(木活印刷館)與翰墨齋奇石、甌窯書畫文化展館)兩大人文展館已開放、永嘉學館、工藝美術館在建設中。</p> <p class="ql-block"> 永嘉書院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位于楠溪江核心區域。是一個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藝術交流、教育培訓為一體的大型綜合體,是浙江省重點文化園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永嘉書院風光秀美,融山、水、石、林、灘、瀑于一體,兼容了楠溪江所有的景致特征,溪床清澈寬闊,灘林蓊郁茂密,坡地梯級舒緩,奇峰巍峨峻秀,峽谷深邃通幽,植被層次分明。彼此之間契合有度,有貫穿書院全境的鳳凰渡、快活林、駱駝峰、金珠瀑、洞天一線、天然觀景臺、天人合一、水心塔、水上舞臺、方舟博物館等自然人文景觀,堪稱大自然的神作。</span></p> <p class="ql-block">5天的浙江洞頭麗水之旅圓滿結束了,五天的浙江洞頭麗水之旅,高溫下的行程,大量的出汗,排毒達到了一定的養身療程,感謝我的親朋好友,一路的關心和陪伴!因為有了你們,我們的旅程更精彩,下午四點我們回到上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彦县|
鞍山市|
东乌珠穆沁旗|
浑源县|
长顺县|
沈阳市|
沂南县|
建昌县|
中西区|
红河县|
策勒县|
璧山县|
凤台县|
台南市|
同江市|
绍兴市|
德阳市|
若尔盖县|
长宁区|
三穗县|
驻马店市|
宜君县|
濉溪县|
沭阳县|
麟游县|
海兴县|
永嘉县|
琼中|
陵水|
蒲江县|
邵武市|
新巴尔虎左旗|
六盘水市|
仁寿县|
墨竹工卡县|
常山县|
息烽县|
嘉善县|
会昌县|
鄂托克旗|
肇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