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編者按:</p><p class="ql-block">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高擎民族精神火炬,淬煉鍛造了紅船精神、長征精神、焦裕祿精神、大別山精神……這條奔騰不息的精神大河賡續民族之魂,綻放時代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杞縣,河南省首批十四個革命老區之一。抗日戰爭時期,革命先驅以睢縣、杞縣、太康縣為中心,創建了水東革命根據地,將革命的火種播撒到周邊十多個縣區。由此,杞縣便有了一個悲壯而自豪的稱號——革命老區。為守護這片土地,三千余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悲壯的英雄贊歌;鍛造了敢為人先、信仰堅定,不屈不撓、勇往直前,艱苦奮斗、視死如歸的水東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為水東革命根據地的后人,作為中國新時代時期的史志人,我們在記述歷史、傳承文化的同時,有義務深入挖掘在杞縣土地上形成的革命精神,有責任梳理、探究具有杞縣特色的文化符號,有自信把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傳承發展,有信心讓它成為杞縣一張特色的文化名片,并讓水東精神在豫東大地永放光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文只是筆者粗淺的分析和整理,懇請讀者朋友們批評指正,也歡迎更多的史志愛好者積極參與到杞縣歷史文化的挖掘和探究中來,我們共同攜手,打造叫得響的杞縣文化品牌。</p> 水東烈士陵園 水東革命烈士紀念碑 楊城戰斗八路軍烈士紀念碑 新四軍第三游擊支隊隊部舊址 中共睢杞太特委舊址、中共睢杞太中心縣委舊址、王介夫同志舊址 豫東革命文化教育創作基地 豫東農民武裝起義舊址 克威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舊址 河南,地處中原,滔滔黃河水滋養著這片黃土地,這里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這里有英雄的華夏兒女。五朝古都鄭州,八朝古都開封,十三朝古都洛陽,古都安陽殷墟甲骨文,洛陽龍門石窟,開封清明上河等等人文歷史厚重而燦爛。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這里走出了無數英雄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一座座豐碑,為后世創造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br><br>杞縣,是閃耀在豫東平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這是一個有著100多萬人口的農業大縣,這是一個曾為杞國的文化大縣,這是一個流淌著紅色血液的革命老區。這里走出了中華第一名相伊尹,走出了一代大儒蔡邕和曠世才女蔡文姬,走出了原河南省省長吳芝圃,走出了原新華社社長穆青,走出了參加過淮海戰役的將軍李宣化,走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走出了現代著名作家師陀等等。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片農產豐富的土地,這片革命的土地,這片熱血沸騰的土地,銘刻著時代的歷史記憶。時勢造就英雄,風起云涌的革命時代涌現出英烈千秋,他們匯聚成一股股永不干涸的河流,形成永不磨滅的敢為人先、信仰堅定的革命精神,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斗爭精神,艱苦奮斗、視死如歸的奉獻精神所構成的“水東精神”,它指引著我們不懼困難,砥礪前行。<div><br></div><div>杞縣是河南省14個一類革命老區之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大革命時期,這里是豫東農民運動的策源地。在黨的領導下,發動了著名的豫東農民武裝起義,“為華北農民自謀解放樹立起第一面旗幟”。土地革命時期,許多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以杞縣私立大同中學為陣地,在白色恐怖下進行秘密活動,為黨保存和培養了一大批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為后來黨組織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抗日戰爭時期,杞南花胡寨戰斗,點燃起豫東敵后抗戰烽火,創建了以杞縣為中心的水東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黨政軍民團結戰斗,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多次進攻,保衛和鞏固了解放區,最終迎來新中國的成立。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杞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前赴后繼,不怕犧牲,與敵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3000多名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鮮血染紅了這片土地,譜寫了一篇篇壯麗輝煌的史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在締造人民共和國的史冊里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他們的光輝形象永遠銘刻在杞縣人民心中,他們身上閃耀的“水東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br></div> <b>一、水東革命根據地簡介 </b><br><br>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由京、津大舉南犯,華北、中原相繼淪陷。1938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為加強對豫東地區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領導,委派省委組織部長吳芝圃任中共豫東特委書記,赴杞縣領導豫東各縣黨組織,宣傳黨的抗日政策,組織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br><div><br></div><div>1938年6月初,日本侵略軍的魔爪伸進了豫東杞縣、睢縣、太康、開封等地。6月蔣介石以阻止日軍進攻為名,指令國民黨蔣在珍部在黃河花園口扒開大堤。黃河水經中牟奪賈魯河南下入淮,豫東十七縣成了一片澤國。新黃河以東,日偽稱豫東,國民黨稱“泛東”。為區別于日、偽、頑,我即稱之為“水東地區”,在這里創建的革命根據地稱之為“水東革命根據地”。<br></div><div><br></div><div>1939年4月中共豫東特委在杞南改建中共睢、杞、太特委(對外也稱豫東特委)。“皖南事變”后,日偽頑軍向睢杞太抗日根據地頻繁進攻,地方抗戰武裝連遭重創,地委書記韓達生被俘,根據地縮小,與豫皖蘇區黨委中斷聯系,斗爭形勢十分危難。為了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地委組織部長張劍石、宣傳部長馬一鳴等,于1941年3月初在杞縣東南部申紀村召開地委緊急擴大會議。大家認為睢杞太地區地處中原,是冀魯豫、豫皖蘇、鄂豫邊抗日根據地連接的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沒有上級黨委撤退的指示,就應該堅持斗爭。會議制定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組織力量,堅持根據地抗戰”的基本方針。會議還決定重建地委和獨立團,統一指揮,打退敵人的進攻。隨著根據地的發展,軍隊活動擴大到南至淮陽,西到西華、扶溝、通許,東到寧陵、柘城等新黃河以東的廣大地區,已遠遠超出了睢杞太三縣的范圍。加之這次組建的獨立團,淮陽武裝占相當部分,遂決定不再沿用睢杞太這個名字,改稱水東地區。重建的地委稱中共水東地委,新組建的獨立團稱新四軍水東獨立團。<br></div><div><br></div><div>1941年8月,在杞南建立水東聯防辦事處(簡稱“水東聯辦”)作為地區級的抗日民主政權;后不久又在杞南、杞北、杞通邊建立三個中心分會作為縣級抗日民主政權。1942年年底前,水東革命根據地歸豫皖蘇邊區領導,以后又劃歸冀魯豫邊區領導,區域西起新黃河,北至隴海鐵路,東至商丘,南到淮陽,以睢、杞、太為中心,轄杞縣和睢縣、通許、太康、陳留、開封、民權、蘭封、寧陵、淮陽、商丘、柘城、西華等縣的大部分地區,共5400個村鎮,約1.2萬平方公里,244萬人口。<br><br>1944年8月,在中共水東地委、水東聯辦、水東軍分區的領導下,建立了芝圃縣、達生縣、慶華縣、克威縣和淮太西、寧柘商縣委、抗日民主政府和縣大隊,發展成為鞏固的抗日根據地。吳芝圃、馬慶華、韓達生、馬一鳴、唐克威、李中一、袁振、王其梅等黨的優秀干部先后在這里任過特委、地委書記;蘭橋、馬玉堂、林耀斌、張剛劍、余克勤、王其梅等先后在這里任獨立團團長、軍分區司令員。崔廷(薛樸若)、夏仲遠、鄭華等曾在這里任聯辦主任和行署專員。<br></div><div><br></div><div>這塊革命根據地,自1938年5月開辟,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全國解放,堅持紅旗不倒并不斷發展壯大,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1942年12月劉少奇同志就曾指出:“水東地區是八路軍和新四軍聯系的樞紐,是以后的反攻戰略基地……”。后來在解放戰爭中,這里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前進基地,在睢杞戰役中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在淮海戰役中,這里是穩固的后防和支前基地。劉伯承元帥、李先念主席、楊得志總長和彭雪楓、粟裕、蕭望東、孔石泉、張國華、張震、蘭橋、潘焱、王靜敏、王其梅等將軍及王廣文、毛春林等同志都在這指揮過戰斗,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br><br>為創建和鞏固發展這個根據地,水東抗日將士僅在八年抗日戰爭中先后就有5260多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中共豫東特委書記沈東平,中共睢杞太特委書記馬慶華,睢杞太抗敵自衛總團副團長王介夫,中共水東地委書記韓達生、唐克威等黨的優秀領導干部也先后犧牲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現僅以杞縣的革命人物和故事為例,闡釋“水東精神”的內涵。<br></div> <b>二、“水東精神”的內涵</b><br><br><b>(一)敢為人先,信仰堅定的革命精神</b><br><br>敢為人先,黨的創建 <br><br>1919年五四反帝愛國運動爆發后,杞縣一批有志之士通過各種途徑傳播新文化、新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一批進步青年學生開始走上革命道路。他們組織進步團體,學習馬列主義、探討救國救民理論。<br><br>在同年的5月份杞縣便建立了學生聯合會,武文祥為會長,組織縣甲種農校、第一高等小學等校學生500余人,游行示威,查禁日貨,聲援北京學生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五四運動的消息傳到杞縣,杞縣甲種農校和第一高小及城關五所國民小學廣大師生奮起響應。他們組織學生聯合會,并召集全縣學生代表,選舉甲種農校武文祥為會長及委員若干人,以學生會為領導,召開各界群眾大會游行示威,印發傳單和宣言,在古會上和街頭進行演講,開展抵制日貨、收回青島主權的宣傳,激發群眾的愛國熱情。同時還組織日貨檢查隊,禁止各商店買賣日貨。并在城隍廟召開大會,揭露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焚燒查收的日貨,如布匹、茶杯、襪子、毛巾、海帶等物。杞縣青年學生聲援五四運動的浪潮響徹全縣,得到了各界群眾的擁護,成為杞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運動。<div><br></div><div>1920年進步知識分子孟昭樸,孟昭渠在縣黌學開辦私塾,傳播新思想,新文化,馬沛毅、杜孟謨、何心桐、張海峰、高炳坦、韓達生、吳芝圃等先后入塾學習。<br><br>1923年5月,杞縣學生聯合會、商會聯合召開群眾大會,繼續抵制日貨。8月,吳芝圃,張海峰等十余人在縣黌學發起風俗改良會和讀書會,開展風俗改良活動,積極從事新文化、新思想和馬列主義的研討和傳播。<br><br>1924年夏,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宣傳部長惲代英在南京東南大學附中介紹杞縣籍學生馬沛毅入團,1925年初馬沛毅轉為中共黨員,成為杞縣第一名中共黨員。馬沛毅在返鄉度假期間,宣傳組織在杞縣的進步同學,1925年2月發展了張海峰入團,惲代英隨即指示張海峰在杞縣做農村調查和開展建團工作。<br></div><div>3月,張海峰在杞縣進行農村調查,開展建團工作,杞縣人吳芝圃、韓達生、高炳坦,杜孟謨,韓曉亭,段靜三,劉耕初,李維忠等先后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br>4月張海峰等在縣城城隍廟參加各界群眾追悼孫中山逝世大會,首次散發共產黨的宣傳品,產生強烈影響。<br>5月,“共青團杞縣特別支部”成立,直隸共青團中央,書記張海峰,成員靳予九、汪滌源。<br>6月初,共青團杞縣特別支部在縣城和傅集分別召開群眾大會,紀念五卅慘案,聲討英日帝國主義罪行,開展募捐,游行示威,聲援罷工工人,支援上海人民反帝斗爭。張海峰登臺講演,慷慨激昂,聲淚俱下,控拆帝國主義殺害中國工人的罪行,要求懲辦禍首,賠償損失,收回租界,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會后又組織宣傳隊下鄉,向廣大農民宣傳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革命道理,組織募捐,援助上海罷工工人。聲援“五卅”運動的深入開展,使農民和工商界群眾對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認識均得以提高,各學校學生會大都為共青團杞縣特支所掌握,運動中涌現出的積極分子,被發展為共青團員,壯大了團的隊伍。<br></div><div><br></div><div>1926年2月,共青團杞縣特別支部改為共青團杞縣地委,轄杞縣淮陽兩支部,年底團員發展到350人,1927年國民黨反共,組織解散,旋又恢復。1928年再遭國民黨杞縣黨部破壞,組織中斷。<br><br>1925年7月,張海峰到開封匯報工作,引起中共開封地區執行委員會書記唐紹虞的重視,當即介紹張海峰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指示其立即回杞縣開展建黨工作,張海峰返杞后發展靳豫九,江道中加入中國共產黨,建立“中共杞縣特別支部”,受中共開封地方執委領導,機關設在杞縣城內鹽店胡同徐家前院西屋。年底,又建立了傅集、何寨、十里崗三個支部,時有黨員20人。<br><br>1926年2月改為中共杞縣地方執行委員會,下轄境內15個支部。1928年5月,十里鋪,蓮花坡兩支部被國民黨破壞,負責人被捕,1929年,縣委臨時負責人江道中被捕,至此,中共杞縣組織癱瘓,黨員轉外地或轉地下活動。<br></div> 堅持學習,信仰堅定 <br><br>1923年夏,杞縣風俗改良會由張海峰、吳芝圃等倡導建立,1925年春改為社會科學研究會。不久又改為河南青年社。它的發展演變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在杞縣逐步傳播的過程。這里的會員是一批思想進步的愛國青年,他們在逐步的學習中,堅定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早在1921年前后,十月革命的五四運動的影響已經波及到了杞縣。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吸引著要求進步的青年學生。積極擁贊新文化運動的老一代知識分子孟墅垣先生在城內開辦了一所私塾,醉心于新文化運動的一群青年學生馬佩毅、張海峰、吳芝圃、杜孟謨、韓達生、高炳坦、靳豫久、馬培元、何心桐等數十人聚集在這里。這些青年,當時閱讀了大量宣傳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書刊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新青年》《向導》等雜志。從改良社會風俗著手,達到顛覆、推翻封建社會的目的,這是風俗改良會所選的道路。但是,在當時社會條件下,這條道路畢竟是行不通的。風俗改良會的會員們,在從事改革的實踐中,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進行著新的探索。<br><div><br></div><div>1925年春,由馬佩毅、張海峰建議,杞縣風俗改良會改成社會科學研究會。總會會址設在開封,杞縣設立了分會。這一轉變,標志著馬列主義的深入傳播,表明了原風俗改良會的成員們,學習、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些會員的主要成員為了尋求革命真理,先后離開杞縣,到南京、北京、開封等地求學。接觸到了《共產黨宣言》《科學社會主義》等著作。并和共產黨人發生聯系,直接受到黨的教育,進一步明確了研究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的目的和方向。為了吸引團結更多的青年學生,韓達生、吳芝圃等根據開封團地委的建議,將“社會科學研究會”改為“河南青年社”,1925年8月22日,“河南青年社”在開封大紙坊街二中成立。馬沛毅轉學到南京東南大學附中時,共產黨員惲代英、肖楚女正在該校任教,從事革命活動。<br></div><div><br></div><div>馬沛毅在1924年夏寫給張海峰的信中說,惲代英同志的演講深深地打動了他,使他的一切個人打算、家庭期望等等,通通被粉碎了。在同共產黨人的接觸中,他的世界觀和政治立場發生了決定性的轉變。就在這年,他由惲代英同志介紹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從此,他就成為杞縣這群青年中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他利用通信、郵寄書刊及假期回鄉探親等各種方式,與諸同志談論國事,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此期間,吳芝圃先入北京勵群學院,后又經開封培文學校,轉學到開封省立二中。他在學習馬列主義的過程中,逐步拋棄了錯誤思潮的影響,接受了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在北京上學時,有一位同學曾寫信給他,勸他信仰無政府主義,做所謂的信徒,他回信斷然拒絕,明確表示“相信共產主義,不相信無政府主義,因為無政府主義是脫離實際的烏托邦。”這些人通過不斷的堅持學習,經過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研究,思想上有了轉變,世界觀也發生了改變。正是有了這種世界觀的轉變,他們才能正確的總結從事風俗改良運動的經驗教訓,終于選擇了革命的道路,堅定了理想信念。<br></div><div><br></div><div>幾年中,從風俗改良會到社會科學研究會、河南青年社的逐步發展,馬克思主義在杞縣廣泛深入傳播,革命斗爭很快進入高潮。建立各級農協組織,改造紅槍會,建立農民武裝,攻打縣城,奪取政權。杞縣大革命時期的革命斗爭,使馬克思主義真理廣為傳播,并培養造就出大批既懂得馬克思主義又有實踐經驗的革命骨干。他們學習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在經受了革命低潮時期的嚴峻考驗之后,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仍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創建出以杞縣、睢縣、太康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歷史經驗證明:馬克思主義一旦被人們所掌握,就會產生出巨大的力量,人們在真正掌握了馬克思主義這個銳利的思想武器之后,就能自覺地走上革命道路,百折不回,一往無前。這就是信仰的力量。<br></div>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全國處在白色恐怖之下,但共產黨的組織活動沒有終止,從地上轉為地下繼續開展革命斗爭。杞縣的黨組織雖然屢遭破壞,幾次中斷,但革命活動依然在進行。由于敵人破壞嚴重,很多黨的主要人員不得不轉移陣地。在無法工作的期間,他們沒有忘記自己身上肩負的使命,沒有忘記共產黨員的理想,始終保持著堅定的理想信念,毫不動搖,并不斷堅持學習。 <br> <br>我們以韓達生和吳芝圃為例,學習他們在白色恐怖時期依然堅持學習的精神。<div><br><div>韓達生,杞縣人,家在杞縣城內董橋口西路北。大革命時期,任中共杞縣地委委員兼共青團杞縣地委書記;土地革命時期,任共青團河南省委常委;抗日戰爭時期,初任中共洛寧中心縣委書記,繼任中共睢杞太特委書記。<br><br>1927年至1929年間,中共河南省委3次遭到大破壞,一些同志被抓進監獄,有的被殺害。在日趨嚴重的白色恐怖之下,韓達生依然堅守崗位,1929年初,黨把他調到信陽,以信陽打蛋廠員工身份掩護黨委機關,當時活動經費不足,生活非常困難,為節省開支,他常常忍饑挨餓,有時在村外場邊過夜,因而積勞成疾。窮困之中,妻子又將生育,他不得不回家鄉休養治病,但是在病中,依然手不釋卷,認真鉆研哲學和歷史。正是由于堅持學習,更加堅定了他的理想信念,認為只有革命,才能改變中國,只有革命,才能推翻壓迫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只有革命,才能帶領中國人民翻身求解放。<br><br>1932年,韓達生經吳芝圃介紹,到偃師中學教書,這時候他和吳芝圃還未和上級黨組織接上關系,二人卻依然在隱蔽戰線,積蓄革命力量,積極宣傳革命,發展黨員,建立基層組織。<br></div></div><div><br></div><div>1933年暑假,吳芝圃和韓達生去上海尋找黨組織的時候,因為幾個月都沒有找到接頭人,于是,韓達生、吳芝圃就在日本回國留學生辦的一個學校學日文。學了三四個月,便能夠看一般的社會科學日文本。另外,還閱讀一些中譯本的政治經濟類書刊。逾半年的時間,還未找到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杜寧遠(杜孟謨的妹妹),也沒有找到和黨組織接頭的其他線索。因經濟拮據,吳芝圃先行回偃師中學教書,韓達生繼續留在上海尋找黨組織。直到1934年春才開始接上組織關系。因為韓達生喜歡學習,閱讀進步書籍,不久,被軍警在旅館查出藏有革命書籍數冊而被捕入獄,被關押在上海警備司令部。審訊中,敵人對他施用了老虎凳、壓桿子等各種殘酷刑具,但韓達生威武不屈,敵人始終沒能夠從他那里得到任何信息。后來他被送到蘇州反省院監禁,直到1935年1月才被釋放。經過一年多監獄生活的磨煉和考驗,韓達生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強,出獄后寫了“羈旅春申整一年,埋頭哲史窮鉆研”的詩句。從這一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這段時間里,韓達生依然埋頭學習鉆研哲學歷史。<br></div><div><br></div><div>吳芝圃,杞縣人,原名吳殿祥,河南地區黨組織和武裝斗爭的早期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副主席,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主席,河南省省長,中共河南省委第二書記、第一書記,河南省軍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中南局書記處書記,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br><br>吳芝圃也具有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無論是在敵人的白色恐怖下,還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總是堅持學習,認真讀書。<br><br>1931年,他在南京鎮江等地,雖然遭國民黨反動派的追捕,生活異常困苦,但他一有機會便研讀馬列書籍。1933年夏,他和韓達生一起在上海學習了日文。在轉戰豫皖蘇時期,環境艱苦,工作繁忙,他仍堅持每天擠時間讀書。部隊行動時,他的馬背上馱的都是書。全國解放后,他的學習精神愈篤,它對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研究有較深的造詣。他的歷史知識也十分淵博,經史子集,無所不覽。除了馬列主義重要著作外,它對社會學、歷史學、文學都有較系統的知識。這些對于他的領導水平的提高和政治上日趨成熟,都有密切的關系,當時,有些領導在學習中,或作報告時,遇到生疏的典故,往往請教于他。那時候,無論是部隊干部、戰士,還是知識分子都很尊敬他,在同志們的心目中他是“革命的大秀才”。<br></div><div><br></div><div>根據吳芝圃自傳以及其他革命領導的回憶錄,吳芝圃涉獵書籍甚多。十二歲以前,在家里跟著父親念書,讀了《四書》《詩經》《鑒略要注》等,還讀完了不列入課程的《三國演義》。十二歲進入高小,讀私塾,讀了五經、綱鑒、《古文辭類纂》等書,那時的他喜歡讀“三蘇”的文章。<br><br>1920年,考取杞縣縣立甲種農校,后來接觸了新思想。讀了康有為、梁啟超的著作,新青年雜志以及五四以后出版的許多著作。也是從這個時候,他的思想上進一步發生了變化,開始接受社會主義。甲種農校畢業后,到北京勵群學院補習英、算、理、化等課程,在這期間,接觸到了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br></div><div><br></div><div>1924年到開封教會辦的培文學校補習英文。課外讀了第三國際的決議和哲學、倫理學等書籍,喜歡看《向導》和《中國青年》。成立“科學研究會”,研究當時僅有的《共產黨宣言》《第三國際宣言》《列寧傳》《價值、價格及利潤》等中文譯本。1926年2月,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去學習,半年的時間,學了很多的課程:“農民運動”“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中國歷史常識”“經濟學常識”“供銷合作社”等。白色恐怖時期,輾轉于永城、偃師、考城等地以教書為掩護,一直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30年在考城被捕,被關押了25天,在關押期間不忘讀書,還讀了胡子衡齋一部。保釋后去了南京,投奔南京大學教書的李映藻。在南京和鎮江時期,南京是國民黨當局的首都,空氣很壓人,但在中央大學里,仍然不斷找到中央蘇區的文件來看。九·一八之后,空氣更加凝重,在鎮江焦山的和尚廟里租房閉門讀書。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讀了兩卷英文本《資本論》,中譯本列寧著的《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河上肇著的《新經濟大綱》等,還比較系統的研究了清代章實齋的著作。從1928年到1938年,十年的恐怖歲月,輾轉各地,顛沛流離的生活,不但沒有使我們的革命前輩喪失信心,反而在不斷的學習中更加堅定了理想信念,更加增強了與敵斗爭的頑強精神。<br></div><div><br></div><div><br></div> 新時代時期,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我們依然要不斷地加強理論學習和業務學習,這樣才能克服“本領恐慌”,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和業務素養,才能更好的勝任工作,應對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2019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政治上的堅定、黨性上的堅定都離不開理論上的堅定。干部要成長起來,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我們黨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近14億人口的大國執政,面對十分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肩負繁重的執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論思維,是難以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的,也是難以不斷前進的。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理論學習,掌握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掌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深入認識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一個政黨有了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會堅強有力,無堅不摧,無往不勝,就能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一名干部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信仰認定了就要信上一輩子,否則就會出大問題。<br><br>學習永不過時,學習永遠在路上。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每一個共產黨員都應該堅持學習,堅定信念,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作為畢生追求,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頑強拼搏,為著崇高理想而奮斗! <b>(二)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斗爭精神<br></b><br>在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水東根據地的軍民都與敵人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斗爭,與敵斗智斗勇,利用地熟人熟等優勢,采用機動靈活的戰術與敵周旋,進行“麻雀戰”“游擊戰”,留下了很多以少勝多的戰斗故事。<br><br>黨的創立與大革命時期<br><br>(豫東農民武裝起義) 1920年前后,杞縣農村的一些中小地主為防匪患,紛紛設場聘師習武,組織武裝團體,取名“紅槍會”。1925年,紅槍會由看家自衛發展為村村聯防,會員也擴大到中農、貧農階層,成為抵御土匪、潰兵,抗拒官府苛捐雜稅的農民自衛組織。1926年2月杞縣農民協會建立。1927年初,杞縣農民協會已轄7個區農協,38個鄉農協,會員人數43500人。睢縣有區農協一個,鄉農協9個,會員1.6萬人。在各級農民協會領導下的農民自衛團,發展也很快。<br><br>1926年2月建立了杞縣農民自衛團總團,經過近一年的鞏固和發展已轄何寨何心榕、傅集張玉鏡、十里崗孔澤友、李店吳體彥、天池洼李福瑞、閃莊王國安、祁樓胡國賓等團近兩萬人。睢縣、通許、永城等縣也都建立起農民自衛武裝。紅槍會會首何心榕、孔澤友、安子敏、韓云亭、張玉敬等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紅槍會開始走上革命道路。1926年3月,張海峰率領農民武裝力量進城請愿,鼓舞了農民斗爭情緒,提高了農民的信心。農民協會和自衛團,成為農民心目中自謀解放的一面旗幟,杞縣農民運動成為豫東農民運動的中心。<div><br></div><div>1927年5月9日漢口《民國日報》刊載:北伐軍第四軍的調查統計,能號召和指揮的武裝力量杞縣有16300人,睢縣9190人,通許8000多人。這些農民武裝,不僅能抵御潰兵、土匪的搶掠,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還敢于反抗軍閥當局的苛捐雜稅,維護群眾的利益。當時,在杞縣、睢縣的廣大農村,農民協會事實上已形成第二政權。根據中共中央和豫區委指示,省農協主席蕭人鵠和中共杞縣地委書記吳芝圃抓住有利時機,于1927年5月23日在杞縣南部何寨村何氏宗祠召開地委委員和各聯隊指揮官會議,宣布舉行豫東農民武裝起義。農民自衛軍在蕭、吳的統一指揮下,星夜攻城,土炮轟鳴,殺聲四起,杞縣城內守城的武裝警察很快潰不成軍。激戰五個小時,24日拂曉,東門、北門、南門相繼攻克。天亮后,農民軍秩序井然的開進城內,成立了臨時治安委員會,由吳芝圃全面負責,群眾稱其為“縣長”。這次斗爭勝利的果實,雖然只存在了十幾天時間,但它是杞縣有史以來第一個由共產黨人領導下的民主政權。<br></div> 抗日戰爭時期 共產黨敵后戰場<br><br>八年抗戰中,水東抗日根據地軍民與日偽作戰4909次,斃俘日偽軍823人,繳獲機槍219挺、大炮5門,步槍7747支,解放縣城5座,8200個村(鎮),解放人口約360人,解放國土約4萬余平方公里,犧牲干部戰士5266人。杞縣淪陷以后,水東地區的斗爭環境異常險惡,日偽掃蕩頻繁,妄圖消滅抗日武裝,吞掉水東抗日根據地。堅持斗爭的武裝部隊,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只能晝伏夜行,開展游擊戰爭。<br><br>1938年6月上旬,王海山任總指揮率領游擊隊員們(多數是才入伍的農民、學生,沒受過軍事訓練)打了一次漂亮的伏擊戰——花胡寨戰斗。此戰共打傷日軍3名、馬1匹,繳獲汽馬車2輛、騾馬6匹,奪回糧食2000余斤,我軍無一傷亡。花胡寨戰斗,規模很小,但它是豫東淪陷后共產黨領導的豫東抗日武裝第一次對日作戰,并且首戰告捷,點燃了豫東抗日烽火。<br><br>7月新莊戰斗,激戰不到一個小時,全殲敵部,俘敵300余人,打死打傷20多人,繳獲長短槍200多支,輕重機槍各一挺,子彈4000余發,戰馬30多匹及軍用物資若干。<br><br>1939年2月荊崗戰斗,兩個小時激戰,俘敵400余人,打死打傷30余人,繳獲機槍一挺,長短槍300余支,子彈六七千發,手榴彈200枚,戰馬20多匹,以及敵人的酒肉及其他物資,新四軍無一人傷亡。<div><br></div><div>此后,大大小小的戰斗不斷:瓦崗之戰,宋莊伏擊戰,圉鎮、板木、邢口戰斗,梁寨戰斗,竹林戰斗,郎智崗戰斗,宋吉屯戰斗,楊城戰斗等。其中在一些戰斗中,我軍也有傷亡和損失,但失敗的戰斗并未能打垮戰士們斗爭的士氣,到更是激起了軍民團結一心與日偽軍斗爭到底的信息和決心。水東根據地的軍民堅持與日偽軍展開戰斗,直至日本投降。<br></div> 革命前輩與敵人的機智斗爭<br><br>1939年冬,韓達生臨危受命,出任水東地區特委書記。韓達生在豫蘇皖區黨委的精心安排下,由作敵偽工作的楊昆陪同,推著一輛平頭車,帶著愛人孟維新、五六歲的次子遠輝,回到了睢杞太地區。這里是他的家鄉,也是他戰斗過的地方。“發展抗日武裝,堅持游擊戰爭,鞏固和發展水東根據地”。這是上級指示精神,也是他到水東的工作任務。為了完成任務,特委機關和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活動,深入發動群眾,組建抗日武裝。韓達生有時化裝成小商販,推著獨輪車或挑著貨郎擔,走鄉串戶,有時扮成教書先生,往來于城鄉之間。走到哪里,就和群眾一起吃住。寒冬臘月,地上撒把麥秸就睡覺。沒有糧食吃,就用紅薯片、花生餅充饑,有時連樹葉、草根也吃不到,只好勒緊褲腰堅持工作。1940年冬天,韓從杞縣到睢縣去布置工作,突然發現前面村子里有日軍、漢奸活動。他靈機一動,急忙拾起地上拋的空點心盒,裝些坷垃封好,裝著走親戚的樣子,繞道祁樓村大妹妹韓德健家。妹妹見他身體消瘦,手腳凍爛的樣子,心疼地挽留他住下休息幾天,可韓吃過飯后,就又去睢縣了。<div><br></div><div>1941年初,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豫皖蘇邊區遭到嚴重威脅,睢、杞、太獨立團主力奉命開赴豫皖蘇斗爭前線。只留下一個多連的兵力,繼續堅持水東抗日斗爭。二月,韓達生同王廣文、張劍石率一支小部隊到敵占區邊沿的睢縣葛莊一帶活動,由于對敵情偵察不準,第二天中午睢縣日軍500多人乘數輛汽車,突然將葛莊團團包圍。經過激戰,部隊損失慘重,部分隊員突圍脫險,韓不幸被俘。韓達生被俘后,睢縣地下黨組織立即研究營方案,向打入敵人內部工作的孟慶昌、袁耀東布置了營救任務。孟慶昌就去見漢奸大隊長孟昭華。孟昭華開口便說:“葛莊戰斗抓來一個可疑的人,叫孟廣元,杞縣人,他說和你是同學。你到監獄里認一下。”孟慶昌見到獄中的“孟廣元”就是韓達生,愣了一下,隨即便親熱地說:“哎呀,老同學你怎么被抓到這里啦?”韓說:“我去葛莊要帳,被圍在里面啦。”孟悄悄地把黨組織營救計劃告訴了韓達生。韓遂寫一張紙條給孟,讓三內弟孟廣其在杞縣辦個良民證,并來睢縣和孟昭華認本家。孟慶昌速將紙條傳送出去,又來見孟昭華,認韓既是老同學,還是本家人。孟昭華表示:既然是你同學又是本家,明天我去見縣長和顧問,說他是杞縣的良民,就不提審了。很快韓達生的三內弟孟廣其帶著”孟廣元是我縣城里的良民,請勿留難”的官方證明,來到了孟昭華家,并送給孟昭華一座“雞鳴鐘”。經過黨組織的營救,韓達生安全地被釋放了。但是在同年4月,韓在杞縣南梁寨戰斗中不幸再次被俘,不久慘遭殺害。<br></div> 解放戰爭時期 <br><br>日本投降不久,國民黨反動派急于奪取抗戰勝利果實,搶占水東,積極準備打內戰,1945年10月,向水東解放區悍然發動了全面進攻。水東地區僅有的三十團以及縣區部分地方武裝即同國民黨部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趙莊戰斗,張山寨戰斗,七崗戰斗,劉寨戰斗,趙樓戰斗,五里河戰斗,趙樓、梁堂戰斗,十二里寨戰斗,睢杞戰役等。 <br> <br>在這里重點說說睢杞戰役。<br><br>睢杞戰役是1948年夏我軍發動的豫東戰役的第二階段(豫東戰役包括兩個階段:開封戰役、睢杞戰役)。是年6月17日,我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會同作戰,以兩個縱隊猛攻開封,七個縱隊外固打援。22日下午5時,解放開封,全殲守敵39600人。蔣介石驚恐萬狀,飛抵徐州,督令邱清泉、黃伯韜、區壽年三兵團馳援。邱部沿隴海鐵路進至開封;黃、區沿開、商公路北向睢縣、杞縣。為殲敵有生力量,我軍于26日撤出開封東進。<div><br></div><div>27日,睢杞戰役開始。我軍調整兵力,又以九個縱隊(華野六,中野二,兩廣縱隊)的兵力參加戰斗,敵黃、區之一部被包圍于睢縣以西的龍王店一帶,另部被包圍阻擊于鐵佛寺、榆廂鋪等地。邱部被迫由開封掉頭東來,被我軍阻擊于杞縣城東十五里之陶陵崗、許崗之線(東距龍王店三十余里)。我軍東擊西阻,激戰九晝夜,至7月6日,戰役結東。東線殲敵區兵團(第七兵團)大部,生俘兵團司令區壽年,整75師師長沈澄年;另殲黃兵團一部,計54200人,連同開封戰役共殲敵93800人。當我軍攻克龍王店之后,蔣介石在徐州已斷定區、沈非死即俘,驚呼“中原局勢,嚴重萬分”“得報五中慘裂,不知所止”。飛臨上空督戰,加派裝甲兵參戰,飛機轟炸;空投武器彈藥。7月2日又飛杞縣上空,與邱清泉通話未成,下午又自徐州擬手令一件,空投邱部。切責邱部“違令退滯,視友軍危急不求,以致遭此最嚴重之損失。”力促邱部全力東進與區、黃會合,對中原戰局、國家前途負責,藉以將功折罪,而免被各個擊破。邱部傾力猛攻數日夜,死傷枕藉,但在我堅強阻擊下,被扼于陶陵崗、許崗之間,未能東進一步,坐視其東十里余之“友軍”覆沒而無可奈何。<br><br>睢杞戰役,以蔣軍慘敗告終,邱部也未能實現蔣介石之愿望,區、黃也未能免于被俘被殲。而中國人民解放軍卻由此而全部控制了中原局勢,并為是年冬的淮海大捷奠定了基礎,加快了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br></div> 2019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廣大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要經受嚴格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頑強奮斗。<br><div><br></div><div>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展、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和發展的歷程充滿著斗爭的艱辛。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黨領導的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我們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重大風險考驗。勝利實現我們黨確定的目標任務,必須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復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我們面臨的各種斗爭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至少要伴隨我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過程。必須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斗爭意志,當嚴峻形勢和斗爭任務擺在面前時,骨頭要硬,敢于出擊,敢戰能勝。領導干部要有草搖葉響知鹿過、松風一起知虎來、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見微知著能力,對潛在的風險有科學預判,知道風險在哪里,表現形式是什么,發展趨勢會怎樣,該斗爭的就要斗爭;斗爭是一門藝術,要善于斗爭。在各種重大斗爭中,我們要堅持增強憂患意識和保持戰略定力相統一、堅持戰略判斷和戰術決斷相統一、堅持斗爭過程和斗爭實效相統一。領導干部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斗爭精神、斗爭本領,不是與生俱來的。領導干部要經受嚴格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在復雜嚴峻的斗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真正鍛造成為烈火真金。要學懂弄通做實黨的創新理論,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夯實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思想根基,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斗爭起來才有底氣、才有力量。要堅持在重大斗爭中磨礪,越是困難大、矛盾多的地方,越是形勢嚴峻、情況復雜的時候,越能練膽魄、磨意志、長才干。領導干部要主動投身到各種斗爭中去,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劍,在矛盾沖突面前敢于迎難而上,在危機困難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風邪氣面前敢于堅決斗爭;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br></div><div><br></div><div>作為水東根據地的黨員干部,我們不論在哪個崗位、擔任什么職務,都要發揚傳承前輩的斗爭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做到勇于擔當、攻堅克難,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努力培養和保持頑強的斗爭精神、堅韌的斗爭意志、高超的斗爭本領,要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戰士。<br></div> <b>(三)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奉獻精神</b><br><br>不為敵屈的崔連仲、侯淑琴夫婦<br><br> 崔連仲,1908年生于杞縣城坊子街一個貧民家庭,少時入學,初中畢業后在本街開旅店為業。1938年6月,日軍陷杞,到處燒、殺、搶、掠,廣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激起他滿腔義憤,遂決計投身革命,抗日救亡。經他多次私下查訪,終于1942年在杞縣城北找到中共杞北辦事處負責人,他詳述身世,表達了參加革命的愿望和不畏艱險的決心。經組織研究,任命他為縣城單線聯絡地下情報員,以職業為掩護進行工作。翌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8月,日軍投降后,偽軍張普恩、李五林部據城頑抗。中共水東部隊奉命圍城,數日不克。崔乘夜縋城,將縣城地圖及敵軍兵力部署情況送交攻城部隊,為解放縣城立下功績。是年10月,國民黨軍隊及其杞縣黨政人員進駐縣城,大肆鎮壓中共抗日人員。為加強對敵斗爭,中共克威縣委(杞北縣委改建)改任崔為縣城地下情報組長、杞汴情報通訊站長,仍留縣城堅持地下工作。<br><br>1946年5~8月,國民黨糾集大批兵力,對水東發動第二次圍剿。中共冀魯豫軍區三十團和獨立旅,面對十倍于己之敵,連月苦戰,于8月15日配合冀魯豫野戰軍七縱圍攻杞城。當日,崔兩次潛出城外傳送情報。二次出城時已是夜晚9時,縋城跌傷右腿,敵人發覺,便用火力掃射,崔忍痛冒死至城北七里李莊,將情報送交攻城部隊。凌晨再克杞城。次日,三十團參謀長孫子植、克威縣情報站長陳省五等至家慰問,勉其再立新功。<div><br></div><div>1947年4月,叛徒耿朋君告密。國民黨杞縣政府將崔拘捕,縣長王徽吾親為審訊,令供出縣城地下聯絡站組織及人員,崔說:“你們與人民為敵,則全城皆可指為共產黨,何止我崔連仲一人!”王惱羞成怒,拍案大吼,對崔施以重刑。崔除痛斥敵人外,未稍作呻吟。敵情報處長于典五偽為矜憐,對崔說:“你若招供,即可立釋。”以“立釋”誘其招供。崔憤然答道:“生死由你,情況一概不知!”敵人計窮,將崔投入監獄。崔自知難免遭敵毒手,遂于7月17日趁其子崔鳳亭送飯之機,帶出遺書二封。<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遺父書</div>敬愛的爸爸:<br>我忍著難以形容的痛苦,給你老人家寫最后的一封信。爸爸,我估計敵人不會讓我再活下去了,但我的心無有任何掛念,因為我是為人民的幸福而犧牲的,這是我的最大光榮,你的兒子在敵人面前總未有給給老人家丟臉。爸爸,我有一口氣,要和敵人斗爭到最后一分鐘。最后請把我的情況告訴給組織。<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兒: 連仲</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7.17</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遺妻書</div>淑琴:<br>我們將要永別了,希望你更加努力擔負起我未完成的任務,加強教育孩子,使他們不要忘記這筆血債。將來成為我們事業的繼承者,不怕流血犧牲,為死去的親人報仇,為人民的幸福干到底。希望他們將來都能成為堅強的共產黨員。<br>祝你們堅強地奮斗到底!<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夫: 連仲</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7.17</div>崔連仲在押5個月,屢遭酷刑,不為敵屈。于1947年9月17日遇難,年僅40歲。他公而忘私,為革命勇于獻身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前進。他任職5年,功績卓著,未嘗自矜一詞。其工作經費及個人津貼,皆有定額,但從未領取。他說:“現在組織上經濟困難,我有旅店收入,一切皆可自給,不能再給組織上増加負擔。”其后組織上多次催領,他將應領之小米6千余斤,錢千余元全部作為黨費上交,公而忘私如此。<br></div></div><div><br></div><div>侯淑琴烈士系崔連仲之妻,杞縣城東門大街人。1910年生于城市貧民之家,粗通文字。1943年任縣城地下交通聯絡員,協助丈夫崔連仲工作。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人機智勇敢,又擅長喬裝,執行任務,出入敵群,數年無一失。丈夫被捕后,自料敵必抄家,即將機密文件銷毀凈盡。敵至,一無所獲,乃以巧言相騙說:“你夫將縣城組織人員,聯絡訊號,活動情況都已交待,其中多處牽涉到你,你要再作詳細交待,如所說相符,就放你夫返家,莫執迷不悟,自討苦吃!”侯識破敵人詭計,坦然相答:“他既已供認,何必再來問我?況且我本是城市貧民,只知旅店營生,別情一概不知,問我也無用。”敵人見奸計敗露,即以嚴刑相加,侯昏死數次,不改前言,敵無奈而去。<br><br>崔遇難后,侯與黨組織聯系中斷,經輾轉查訪了月余,終于在民權縣尹店與組織接上關系。組織上考慮到當時他丈夫新故、親老子幼和敵情險惡的情況,囑咐其暫時在家待命,以后再安排工作。她當場表示:“為革命,為夫仇,我決不怕犧牲,連仲死了,任務由我完成,我死了,還有兒子,革命一定會勝利!仇一定要報!現在各站已遭破壞,還是讓我干,留下一條根吧!”在座領導都深受感動,即任命她為縣城單線地下聯絡員,直屬縣站領導。其后,駐城敵軍每出城,侯即告知縣站,使敵多次受挫。并曾將縣城敵軍防務情況上報,為華東野戰軍解放縣城提供了重要軍事情報。<br></div><div><br></div><div>1948年7月初睢杞戰役中,國民黨整五軍(即新五軍)被華野第十縱隊阻于縣城東,10余日未得寸進,準備迂道城北増援區壽年部。侯偵知后,即攜子鳳廷偽裝探親,急行35華里到杞北黃土崗向組織報告。返回時行至田程寨村被敵盤查,遭到刑訊。侯昏厥再三,未暴露身份,敵遂棄之而去。侯在群眾幫助下回返縣城。因刑傷過重,臥床不起。彌留之際,乃囑二子繼承父母遺志,努力革命,并令其向組織回報,個人雖受嚴刑未泄露黨的任何機密,請組織放心。不久去世,年38歲。<br><br>崔連仲犧牲后,當年即由克威縣民主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稱號。家人收其尸骨,草草掩埋于縣城關帝廟后公地。侯犧牲后亦暫合葬于此。1952年杞縣人民政府追認侯為革命烈士,并立木碑于墓,文為:“革命烈士崔連仲侯淑琴之墓”。1954年遷葬于崔之故里一縣城東北3里崔莊村西,改立石碑。每年清明節縣城干群前去祭掃者絡繹不絕。1984年中共杞縣城關鎮委員會及城關鎮人民政府又為之鐫刻新碑座,正面題烈土英名,碑陰記烈士事跡,收藏于水東烈士陵園,以垂永久。《杞縣志?人物志》為著合傳,以褒英烈。<br></div> 崔連仲獄中寫給父親的遺書 崔連仲獄中寫給妻子的遺書 郭杰等八烈士的故事<br><br> 郭杰(1919~1947),學名凌章,竹林鄉郭村人。幼年就讀于郭屯村完全小學,后在私塾就讀兩年。郭杰積極追求革命真理,參加進步活動。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領導群眾成立民兵組織、建立農會,積極開展對敵斗爭,實行減租減息,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狠狠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抗日戰爭勝利后,積極投身解放戰爭,領導群眾實行土地改革,解放生產力,增加糧食產量,支援前線。<div><br></div><div>1947年8月中旬的一天,傅集區委書記郭杰根據上級關于在新老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支援解放戰爭的指示,8點多鐘,帶領區干部和基干民兵在傅集孟家“伊東花園”召開四五百人參加的土改動員大會,講解土改的政策和意義。當時跟隨他一起的由糾莊民兵梁萬昌、梁興春、梁興龍,何莊民兵張振善,申紀民兵魏大孝、魏殿臣、魏興生等人。豫皖蘇軍分區供給處干部靳淑芬、偵察員朱克興因回杞探親也參加了這次大會。10點30分左右,突遭駐杞縣城國民黨騎兵一旅包圍。郭杰帶領區干部和民兵一邊掩護群眾疏散,一邊組織突圍。但敵人已經趕到,并向西南方向撤去的一部分群眾開槍。郭杰等人沿東寨墻向北,沖到東門,并向東南方向撤退。為了掩護群眾,他依然命令民兵向敵人開槍,敵人于是對郭杰等窮追不舍。他們邊撤邊打,當到堤宋、堤劉向東撤時,敵人大隊已經包抄過來,雖經頑強斗爭,但終因力量懸殊,郭杰、張振善、梁興龍、魏大孝、魏殿臣、魏興生、朱克興、靳淑芬8位同志被俘,敵人把他們捆綁起來,拴在馬尾巴上,從傅集南門而入,竄過大街,示眾游行。并把郭杰拴在馬尾上從傅集一直拉到了縣城,30多里的道路上血跡斑斑,令人慘不忍睹。到縣城后,國民黨對郭杰等用盡了酷刑。敵人知道了郭杰的身份后,更加瘋狂地用皮鞭抽打,實施紅鐵跑烙,十指穿竹針等酷刑。郭杰被打落了牙齒,幾度昏迷過去,被拖進死牢。但他始終不為所屈,堅貞不渝,嚴守機密。其他被俘人員也是堅貞不屈,使敵人無可奈何。8月18日,(農歷七月初四)夜晚,國民黨杞縣縣長吳耀先等在一陣咆嘯中把郭杰等人推出監牢。這時郭杰意思到敵人要下毒手,思想上作了犧牲的準備。走到大街時就帶頭高呼“共產黨萬歲!”“*****!”“革命不怕死!”豫皖蘇軍區一分區女干部靳淑芬、偵察員朱克興等隨之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同時被捕赴難的干部、民兵們同聲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打倒蔣家王朝……”郭杰等臨危不懼,高風亮節,表現出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惜的獻身精神!</div><div><br></div><div>行至縣城小西門里大佛寺,漆黑的大坑周圍設滿了暗崗明哨。劊子手們發出鬼嘶狼嚎般的吆喝聲。敵人用三齒鐵叉向郭杰腰部兇猛穿扎,又用刺刀向腹部猛砍。其他7位同志也同樣遭到殘酷摧殘。之后,郭杰等8位同志相繼被推進坑內……被活活地埋死。后來黨組織同人民群眾一起用太平車把烈士尸體拉回郭屯埋葬。2012年5月,烈士遺骨移葬縣城西關水東烈士陵園內。<br><br>因為篇幅有限,文中只能列舉二三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在水東地區還有很多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革命將士,他們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奉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英勇的水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齊心協力進行革命斗爭直至取得解放。為什么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水東根據地的英雄用自己的身軀譜寫了一曲曲壯美之歌。一個個動人的英雄事跡,一座座莊嚴的烈士墓碑,一處處烙著紅色印記的革命遺址,是這座古老縣城沉重的記憶,也是這座縣城的文化自信所在。水東精神也必將成為杞縣一張特色的紅色文化名片,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敬仰。如今的杞縣人民正踏著英雄的足跡,發揚先輩們的革命傳統,繼承水東精神,傳續紅色基因,全面投身鄉村振興,闊步邁向共同富裕之路。<br><br>參考資料:《睢杞太地區史料選》《杞縣志》《杞縣文史資料》《楷模》《杞縣黨史資料》《杞地戰紀》<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慧敏于杞</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9月2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郸城县|
古丈县|
赣榆县|
休宁县|
斗六市|
弋阳县|
兴海县|
黎城县|
深州市|
台山市|
连山|
瑞丽市|
吉木萨尔县|
华亭县|
海盐县|
博客|
东至县|
美姑县|
平定县|
桐柏县|
仙桃市|
广河县|
房山区|
通化市|
平和县|
梨树县|
姜堰市|
东兴市|
广水市|
洛扎县|
武夷山市|
咸丰县|
新宁县|
儋州市|
达拉特旗|
嘉兴市|
五常市|
会东县|
霍林郭勒市|
霍邱县|
壶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