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致敬我的戰友》北京軍區炮兵五十團四連戰友紀念相冊

零香(王立新)

<h3> 《致敬我的戰友》代序<br> 老戰友們,一別幾十年過去了,真的好想你們。作為四連人,我總覺得要為四連再做點什么。然而,隨著年齡的上升,那些回不去的曾經,留不住的過往,時不時的攪動著我的心靈。有時候我們懷念的,不單單是某一個人,而是過去我們在一起,曾經攜手度過的歲月。影像,就成了幫助我們回憶的最佳形式,心靈或多或少得到了一點慰籍。所以,我就編輯整理了這本《致敬我的戰友》紀念相冊,以此,聊表一下軍旅情懷。<br> 在整編《致敬我的戰友》這本紀念相冊的過程中,總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這里除了軍營特性使然,更多的則因分別的太久,以及記憶漸衰的原故。編錄時,有幸得到了群主王照平和陳德安等戰友的指導和幫助。為此,表示感謝。<br> 今天定稿之日,適逢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和國慶節即將來臨之際,俗話說得好“每逢佳節倍思親”。在此,祝愿各位健在的老戰友們身體健康!全家團團圓圓!幸福美滿!并致以崇高的軍禮!同時,向已故的老戰友致哀,并敬以崇高的軍禮!<br> <br><br> 你們的老戰友 零 香</h3> <h3> 日久彌新戰友情<br> 零 香<br><br> 當年一別正青春<br> 如今一晃近古稀<br> 閑來翻看老照片<br> 早已泛黃變模糊<br> 可我們心中珍藏的戰友啊<br> 依然是過去的那個模樣<br> 可眼前見到的啊<br> 卻是歲月的風霜<br> 然而<br> 我們心中的那段戰友情啊<br> 卻在與日俱增<br> 日久彌新<br> 就象那陳年的老酒<br> 醇香而又悠長</h3> <h3> 那一年<br> 我和我的戰友<br> 聽從祖國的召喚<br> 牢記父輩的囑托<br> 從五湖四海<br> 走到了一起</h3> <h3> 想當年<br> 我和我的戰友<br> 從一個個散漫不羈<br> 信馬由韁的青年<br> 逐步淬煉成為了一名戰士</h3> <h3> 幾年間<br> 我和我的戰友<br> 親如兄弟<br> 賽如猛虎<br> 同吃同住同操練<br> 餐風飲露<br> 摸爬滾打<br> 令行禁止<br> 整齊劃一<br> 為人民站崗<br> 為祖國守歲</h3> <h3> 斗轉星移<br> 新陳代謝<br> 我和我的戰友<br> 先后一個個<br> 一批批地<br> 又離開了軍營<br> 回到了祖國的四面八方</h3> <h3> 天長地久<br> 歲月靜好<br> 我們戰友的那份情啊<br> 卻永遠不能分割<br> 無論你在天涯海角<br> 我們時常都會將你想起</h3> <h3> 怎能忘記<br> 張家口靶場寒風中傲立<br> 塘沽農場收割忙<br> 昌黎自建軍營各顯神通<br> 香山隧道艱難掘進</h3> <h3> 我們也曾<br> 徜徉在陡河水庫的堤壩上<br> 訓練在鳳山腳下<br> 怎能忘記<br> 高各莊油庫執勤的日日夜夜<br> 夜班換崗<br> 我們無需對口令<br> 早已從遠來的腳步聲中<br> 辨清了來者<br> 我的戰友</h3> <h3> 我們也曾<br> 正步從天安門前走過<br> 歡慶改革開放大門的敞開<br> 也曾雀躍在枝頭<br> 采松籽<br> 割牛草<br> 每逢周末<br> 和餡揉面<br> 爭下第一鍋清湯水餃<br> 也曾自覺幫廚<br> 粗糧細做<br> 回味無窮<br> 連隊戰友之間拉歌<br> 更是一浪高過一浪<br> 余音猶存<br> 久久回蕩</h3> <h3> 最難忘啊<br> 唐山抗震救災<br> 二五五醫院火速馳援<br> 不分晝夜<br> 四二二水泥廠災后重建<br> 緊鑼密鼓<br> 團連雙雙立新功<br> 英雄戰旗再添彩<br><br></h3> <h3> 歲月彌香<br> 天賜良機<br> 我們戰友終于有了自己的群<br> 從此我們暢聊久別之情<br> 笑談過往趣事<br> 仿佛永遠也道不盡<br> 訴不完戰友之間的情誼</h3> <h3> 戰友啊戰友<br> 想必你也和我一樣<br> 都在期盼著<br> 期盼著能有機會<br> 在我們的有生之年<br> 再次久別重逢的那一天<br> 啊戰友啊戰友<br> 千萬次隔屏相望<br> 也抵不上一次深情的擁抱<br> 千山萬水也無法阻擋<br> 日久彌新的戰友情誼</h3> <h3> 一點感悟<br> 零香<br><br> 我自豪,生命中有了段當兵的歷史;我慶幸,青春期的身心,在部隊大熔爐里得到了淬煉。<br> 人的生命里,一旦有了這段歷史和這番淬煉,漫長人生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都會迎刃而解的。</h3> <h3> 致退役軍人<br> 人當了一回兵,就像土燒成了陶。即使后來碎成了碎片,永遠也不會回到土的狀態。它的每一個顆粒依然堅硬,依然散發著特殊的光彩!而土,就算是捏成了形,涂上了炫麗的色彩,一旦受壓,又回到了松散。而這其間的差距,就是是否經歷過一場火的淬煉。</h3> <h3>  弘揚英雄連史 緬懷先輩功績<br><br> 第一部份 誕生由來</h3> <h3> 北京軍區炮兵五十團四連,是一支有著光榮歷史的英雄連隊。她的前身,為東北人民自衛軍第88大隊一部,1945年8月,在蘇聯紅軍協助下,于哈爾濱地區巴彥縣組建。同年10月,松江軍區組建哈北軍分區,第88大隊改編為松江軍區哈北軍分區。同時,在哈爾濱法庫縣組建山炮連,歸哈北軍分區直轄。至此,我們英雄的炮四連的前身就正式誕生了。</h3> <h3> 1947年4月哈北軍分區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直屬獨立第四師,我連改編為獨立第四師師屬山炮營第一連。</h3> <h3> 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野戰軍,同時組建東北野戰軍第12縱隊,我連隨師改編為12縱隊第35師師屬山炮營第一連。</h3> <h3> 1949年1月,全國統一整編,原西北、華北、華東、東北四大野戰軍依次改稱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原東北野戰軍第12縱隊,改編為第四野戰軍第49軍,第12縱隊第35師改編為第49軍146師,我連隨師改稱第146師師屬炮兵營第一連。</h3> <h3> 1952年10月20日,在廣東韶關地區第146師改編為炮兵第5師師部,同時組建炮兵第33、第34、第35、第五十團。第146師師屬炮兵營改編為炮五十團二營,我連改編為炮五十團二營四連。主要裝備為日式41山炮和美式M山炮,裝備火炮數量為最團之最。</h3> <h3> 1957年2月,我連隨師團奉命入朝,接替炮兵第一師回國。<br> 1958年7月,我連隨師團從朝鮮回國,駐防天津漢沽地區。<br> 1969年緊急戰備時移防河北唐山地區。<br><br></h3> <h3> 第二部份 豐功偉績<br><br> 北京軍區炮兵五十團四連,在解放戰爭期間,我連曾參加了著名的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向西南廣西進軍,最后將紅旗插上了海南島。<br> 在攻打錦州的戰斗中,我連炮火及時準確,作戰出色,四發炮彈摧毀敵人三個地堡,受到四野參謀長劉亞樓的通電嘉獎。<br> 在解放舟山群島、江山島的戰斗中,我連被上級授于“海上英雄連”和“遵守紀律三好模范連”光榮稱號。同時,涌現出威震全軍的“扛炮英雄趙景山”和“神炮手門福生”及一大批英模單位和個人。</h3> <h3> 在1976年的唐山抗震救災中,我四連全體官兵,把災區當戰場,把震情當命令,把時間當生命。發揚我軍敢打硬仗、敢打惡仗、不畏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和連續作戰的革命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到搶救人民生命和國家財產的偉大抗震救災斗爭中。特別是我連率先進入市區,獲得更大受災情報后,果斷地派車返回部隊駐地,向團首長報告災情,為團首長正確定下救災決心,確定正確的救災方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特殊貢獻,立下了抗震救災第一功。為炮兵五十團大部隊率先進入市區,搶救人民生命和國家財產,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為炮兵五十團在抗震救災中榮鷹“集體一等功”,做出了杰出貢獻。</h3> <h3> 據不完全統計,英雄的四連全體官兵在唐山抗震救災中,共出動車輛80余次,扒救生還者160余人,搭建簡易房540余間,保障和供給災民飲食飲水1100余人,在月余時間內即幫助四二二水泥廠等三個單位順利恢復了生產,并勝利產出第一批“抗震爭氣牌水泥”和其他產品。這在當時堪稱特大新聞喜報。受到了地方黨政領導機關和人民群眾的高度贊譽。</h3> <h3> 我四連在整個抗震救災過程中,官兵們急人民所急,幫人民所需,舍小家救大家,舍親人救群眾的英雄事跡,數不勝數,廣為傳頌,成為時代一曲曲壯麗的救災凱歌和歷史畫卷。四連在上級黨委和首長的正確領導指揮下,圓滿地完成了抗震救災任務,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被上級榮記“集體一等功”。杰出的戰友劉鐵成、薛培林、白宗書榮立個人一等功。四連其他班排和個人,也涌現了一大批立功受獎者。</h3> <h3> 1976年9月2日,指導員王天慶還光榮地代表四連,出席了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唐山豐南抗震救災先進單位和模范人物代表大會”。同月,戰友劉鐵成赴北京為逝世的領袖毛澤東主席守靈。這在當時乃至今后都是黨和人民給予四連英雄集體的莫大榮譽。我連的英雄事跡,再現了我軍“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光榮本色,給四連的光榮歷史又增添了輝煌的一頁,和濃墨重彩的一筆,給四連用鮮血染成的戰旗又增添了鮮紅的色彩。英雄連隊的戰旗更紅!</h3> <h3> 雖然,我連在1985年的百萬大裁軍中取消了番號,52947部隊般代號也隨之取消。但四連的精神猶在,四連的光榮傳統猶在。<br> 如今退役多年的老兵已年近古稀,有的早已是七十大幾的人了,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一提到四連,都會充滿著敬意和懷念。因為我們的青春都獻給了連隊,獻給了祖國的國防事業。<br> 今日重溫四連連史,志在傳承和弘揚。</h3> <h3> 中國人民解放軍五二九四七部隊七十七分隊,它不僅僅只會停留在塵封已久的信封上,而且,她早已銘記在每一個四連人的心中。<br> 中國人民解放軍五二九四七部隊七十七分隊,她在四連人的眼里,不再是冷冰冰的數字符號,她就象是跳動在每個四連人身體里的脈博和血液,將伴隨其終生。</h3> <h3> 英雄四連的營房,就坐落在唐山市北郊的鳳山坡上,依山傍水,風景優雅。身后是鳳山,西面是陡河水庫,迎面是村莊和農田,錯落有致,一片生機勃勃的好地方。軍營里,到處充滿了嚴肅與活潑,充滿了友愛,充滿了血性和熱情……這是銘記在每個四連人心中的深刻記憶,她是伴隨四連人一生的,永遠也抹不去的靚麗色彩!</h3> <h3> 為了便于戰友之間相互了解,增進戰友情誼,更是為了永遠銘記那段歷史,我在這里轉載了幾篇發表在報刊上的文章,都是我們熟悉的戰友寫的,熟悉的戰友寫身邊熟悉的事,想必一定會引起你的共鳴,也許某些情節或文字,會幫助你打開塵封多年記憶的閘門。因為,唐山抗震救災,是我們這代人永遠抹不去的記憶。</h3> <h3>轉載:<br> 戰友王照平2018年7月25日發表在《唐山晩報》上文章,題目為:《那段難忘的戰友情……》<br><br> 圍繞人的一生有多種情懷。各種各樣的情懷依偎著每個人的一生,或喜或憂、或苦或樂,曲曲伏伏,坎坎坷坷。在這諸多的情懷中,有一種情懷是用青春熱血甚至生命來鑄造的,那就是軍人的戰友之情。戰友的情懷隨著年代的推移、年齡的增長,越久越難忘。時值唐山抗震救災42周年、八一建軍節之際,我回想抗震救災那日日夜夜的四連戰友情……<br> 原炮50團部隊營房坐落于唐山市北郊的陡河之濱鳳山腳下,英雄的四連是戰友們參軍入伍后的家。四連部隊的前身經歷過小米加步槍的抗日戰爭艱苦卓絕的年代,曾參加了著名的遼沈、平津戰役,并一直南下將紅旗插到海南島。在駐守唐山時期,四連官兵同全團將士一起整修營房,嚴格軍事訓練,與當地村民開展軍民互動,來自五湖四海的戰友們親密無間,營房中充滿歡聲笑語,燃燒著青春氣息。</h3> <h3><br> 在歷史不遇的唐山大地震中,唐山籍的我正在四連當兵。地震那晚正值我帶班,送崗上哨的途中天氣陰沉,顯得格外黑,仿佛是一場暴風雨的前奏?;氐竭B隊駐地,我巡視了一會兒,回到室內,未及坐穩一股強大的地面沖擊波開始震顫,并傳來轟隆隆的巨大響聲。我預感到地震了,連忙呼喊室內熟睡的戰友,大家頃刻跑出了室外,營連首長指示集合部隊在操場上待命,并清點人數。這時天已放亮,連長又組織各班人員查看損失情況。宿舍上的磚砌煙筒有的被震倒了,車庫、炮庫部分倒塌,大家急忙清理被砸在廢墟中的汽車、火炮。但隨著周圍農村不時抬來的傷者送部隊衛生隊救治,大家這才了解到營房外農村損失重大,于是團首長命令各連去各村莊分片察看情況,協助救人。四連首先去了冶里村,一進村戰友們就被眼前的驚呆了,到處斷墻殘垣,房屋倒塌連片。戰友們奮勇爭先展開了積極的營救,清開焦子板的房頂,搬開傾斜的房梁查找幸存者。戰友們齊心協力解救了十余位被壓村民,部隊軍車集中載滿了傷員老鄉送往市里醫院,一進市區,更慘烈的景象映入眼簾,到處房倒屋塌,煙氣滾滾,呼救聲喊成一汗,看到這種情況,軍車迅即返回部隊通報。當日7時許,團首長命令所在部隊進入唐山市區,去搶救唐山人民的生命與財產,這是唐山大地震入唐救助最早的部隊,戰友們與時間賽跑,與死神賽跑,開始了對唐山人民的生死營救。</h3> <h3><br> 各連都有指定的區域,四連扒救方向是唐山市部隊二五五醫院,全連同志帶上炮車用鐵鍬、大鎬、大錘乘車急往目的地。途中路過西山口,由于呼救聲太多,連首長又令一個班戰友們下車救助附近的群眾,在此扒救出了四人。二五五醫院的景象更是慘不忍睹,被房梁擠壓住的尸體各種姿態都有,戰友們忍住內心的恐懼,同心協力去搶救一個個生命。時間就是生命,戰友們冒著時有的余震并夾雜著的陣雨,從上午到晩上,從深夜到黎明連續戰斗,僅僅靠著能施展鍬鎬錘等簡單的工具去破拆鋼筋混凝土的樓板,下不了工具只能用手刨。每每在關鍵時刻,記得班長徐江總是先告誡我:你是唐山的,家人什么情況都不知道,要注意自身安全。話說完后他身先士卒地沖到救人的第一線中,留給我更多的安全空間。多年后我始終感覺到這就是真摯的戰友情意,關心他人,把危險留給自己。</h3> <h3><br> 戰友們傾注了對唐山災民的深情厚愛,同時戰友間的深切感情,也讓我永難忘記。曾記得,二五五醫院的一名女護士在地震來臨時通知了其他的人員,自己卻未來的及跑出來。我們救她用了一個夜晚的時間。循著她的呼救聲,我們開鑿出一個兩三米的長槽找到了她,她的雙腿被鐵床死死壓住,我們費盡周折怎么也弄不開那壓在鐵床上巨大的樓板,只好眼睜睜地看她與戰友們告別,看她離去,戰友們無不淚灑當場。</h3> <h3><br> 在當時的情況下,雖然我和戰友劉鐵成都是唐山人,目睹大地震造成的慘狀,每時每刻都惦記著家人的安危,但外地戰友們舍生忘死救助唐山人民的無畏精神,連首長及戰友們的親切問候使我們沒有理由選擇逃脫,是戰友的情懷使我們選擇了和四連戰友們一起連續奮戰共同搶救受災的家鄉人。地震三天后,連首長讓我和劉鐵成回家探望。鐵成的母親等6位親人遇難,我的親屬幸免于難,處理好家事后我倆都及時返回了部隊。</h3> <h3><br> 隨后的幾天,生還的人越來越少了,基本是清理被埋住的尸體,在二五五醫院為災區的群眾搭建簡易房屋、做治安保衛,同來自五湖四海的戰友履行軍人的職責。到后來,四連撤出二五五醫院,駐進了冀東烈士陵園,每天去一瓷、四二二水泥廠(即啟新水泥廠)清理廠房廢墟,做恢復生產的準備工作,并于1976年8月30日,在四二二水泥廠工人師傅和四連官兵的齊心共同努力下,歷時月余勝利出產了“抗震爭氣”水泥。同年,10月25日救災部隊撤離唐山,新華道上擠滿了歡送的唐山人民,我奉命站在汽車廂前沿,向英雄的唐山人民致以軍禮,這軍禮同樣也是獻給我外省籍英雄的戰友們的。</h3> <h3><br> 炮50團在唐山抗震救災中是入唐搶險最早的部隊,榮立了集體一等功,這也是中央軍委和平時期授于團以上部隊的最高榮譽。我所在的英雄四連也由于抗震救災中突出的貢獻而榮立一等功,杰出的戰友劉鐵成、薛培林、白宗書榮立一等功。四連其他排班、個人也諸多立功受獎。</h3> <h3><br> 42年來,四連的戰友們都轉業、退伍回到了祖國各地,唐山籍的戰友還能時時相聚,但其他省籍的戰友們卻都難以互相聯系。我曾在2001年7月30日《唐山勞動日報》上寫過《一個老兵的謝意》稿件,表達我以唐山籍戰友的身份,向祖國各地戰友們致以深深的謝意,是你們的英勇無畏挽救了許多唐山人民的生命。今日,隨著通訊的發展,一個個遠在他鄉的戰友終于有了聯系。我們約定唐山抗震救災42年之際在唐山相聚,見見四十余年未謀面的兄弟,瞻仰紀念碑廣場、地震遺址,看看老部隊那揮灑青春汗水的營地,走走抗震救災時的二五五醫院、恢復生產時的四二二水泥廠線路,再逛逛新唐山大南湖的山水畫意……<br> 作為唐山大地震的親歷者,戰友們耳聞目睹了唐山人民沒有被這一自然造成的災難所震垮、所屈服,那種強烈的抗爭精神,匯集成一首“人定勝天”的壯歌,將載入中華民族的史冊,成為人類戰天斗地的豪邁史詩。在這個歷程,在這個時代,戰友情將終生永記!</h3> <h3>轉載:<br> 戰友王照平1991年7月30日發表在《唐山勞動日報》上的文章,題目為《一個老兵的謝意》<br><br> 25年前,我在北京軍區當炮兵,部隊營房坐落在唐山市東北郊的陡河之濱,燕山腳下,唐山籍的士兵有30余人。由于營房是臨山腳建造,地震發生時未造成重大損失,戰友們在部隊首長的集中指揮下,當日于5時許,先是以連、排人員出動救助附近農村的災民傷員,把傷員集中起來往唐山市里醫院送,但發現市區遠比這兒還要慘烈,6時許,又迅速調集全團人員,車輛火速趕赴市區搶險救人,這是唐山抗震救災出動最早的部隊。</h3> <h3><br> 到市區后,戰友們以班為單位扒救幸存者,唐山籍的戰友劉鐵成沖在最前頭,扒救了十幾位被地震倒塌房屋埋住的人員,衣服被斷梁劃開,雙手被尖利物刺破,許多外省籍的戰友也不甘落后。記得河南籍的班長徐江,從清除倒塌房屋的雜物開始,推開沉重的樓板,硬是和戰友們配合從三層樓底下救出一位受傷婦女。時間就是生命,戰友們顧不上環境的險惡,余震的頻頻發生,從早到晚、從深夜到黎明,傾注了對地震傷亡者的深情,唐山籍的戰友們又得到許多外省籍的戰友們的關切安慰。他們將傷者就地包扎或送往急救點,將死者用舊衣服包裹好停放在路邊,一天多的時間沒吃飯,一天來的連續奮戰使戰友們極度疲乏,但哪里有呼救聲,哪里就有戰友們的身影……</h3> <h3><br> 當天夜里到早上,許多兄弟部隊來了,又多了無數只戰友的手,同樣是搶救傷者不息,創造延續生命的奇跡。<br> 幾天過后,部隊領導特命唐山籍的戰友們返家探望,然而有的戰友們的親人已被地震奪取生命,早已離開了人間。戰友劉鐵成的母親為保護弟弟而被倒塌的房梁奪去了生命,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存失去親人的痛苦中,戰友們懂得給家鄉許多不相識的人挽回了生命,這個代價是值得的。</h3> <h3><br>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25年了,許多戰友離開了部隊,工作在地方崗位,唐山籍的戰友可以時時見面,但那些生活在祖國四面八方的戰友今天又在何處呢?你們生活好嗎?借這紀念唐山抗震救災二十五周年、“八一”建軍節到來之即,請允許我一個老兵、一個唐山人,向祖國各地的戰友們道一聲感謝,并致以軍禮。讓我們永遠懷念那個年代,忘不了你呀—戰友!</h3> <h3>轉載:<br> 戰友王照平發表在《北京鐵道報》1996年7月30日的文章。題為:《憶地震》<br> 快20年了,歲月一晃竟是如此之快,但歲月的流逝卻不能磨滅我心中的印跡。相反,隨著地震20周年的臨近,記憶深處愈來愈清晰地顯露出來,不得不促使我拿起筆來描述那令人難忘的震后一幕幕……</h3> <h3><br> 作為唐山籍1975年的士兵,大地震叫我們趕上了。部隊營房坐落在唐山市近郊的鳳山腳下,地處陡河之濱。那時我曾為這獨特優美的環境所陶醉,雖然在家門口當兵,軍營里卻是另一幅天地,嚴肅緊張的生活,鐵一般的紀律嚴格地束著我,使我迅速得到鍛煉成長,第二年就被任命為副班長了。也許是無巧不成書吧,唐山地震的那個時刻正是我上崗代班的那個小時,送崗上哨位時感到天氣那么濃黑,心想可別讓我們趕上雨。從哨位回來在屋里呆了一段時間,突然轟鳴聲驟起,房屋開始搖晃,我意識到這是地震,拚盡全力叫喊“地震了,快跑??!”,因屋內熟睡著我們一排兩個班十幾位戰友,但這聲音被地震的轟鳴聲所壓倒,僥幸是房屋末塌,在營房中全團末傷一人。記得在操場上集合清點人數,少了一位山東籍戰友,他仍在屋熟睡,夢中驚醒的他卻不知道發生了什么。</h3> <h3><br> 大地震使我團這有限的生力軍成了搶險救人的先鋒,那時在營房中還不知道地震損失有多大,附近農村給團衛生隊送來了傷員,我團出動了幾個連隊去農村中救人,將傷者用汽車往市工人醫院送。一進市區不由地使人驚呆了,房倒屋塌,呼救聲此起彼伏,一片悲慘狼藉,汽車迅速調頭趕回營房報訊。團首長得知情況后,迅速派出一支支連隊,有的去協助地、市委,有的奔赴八大庫,銀行等重點倉庫,有的去陡河水庫護壩,而我連前往二五五醫院搶救傷者。帶去的鍬、鎬,錘和撬棍都派上了用場。二五五醫院的樓房在頂上又打了礁子,有40公分厚,破拆十分艱難。有的只能尋著被埋者的聲音一點點挖,怕震動大了給被埋者造成更大的痛苦。記得在救一名女護士時,戰友們輪番上陣開挖,直到深夜才尋聲找到傷者。她是為催促病員們而落后埋入樓下的。然而鐵床無情地壓住她的下半身。狹窄的地段怎么也弄不出來,第二天上午,她的戰友們為她送來吃的,含淚與她告別呀!全連官兵盡了最大的努力,結果無濟于事,那位女護士終于離開了我們。</h3> <h3><br> 20年了,那場特殊的環境鍛煉了我,為我工作的道路奠定了基礎,也使我永遠懷念那些為唐山人民做出奉獻至今在全國各地生活工作的戰友們……</h3> <h3>轉載:<br> 戰友王卿軍2018年7月27曰發表在《唐山晚報》上的文章,題目為《戰爭年代屢建奇功唐山抗震戰旗更紅—北京軍區炮兵第五+團四連唐山抗震救災紀實》<br><br> 今年是唐山抗震救災42周年。<br> 42年前的7月28曰凌晨,一場災難突降唐山,這座百萬人口的城市頃刻夷為平地。<br> 大地震發生后,北京軍區炮兵第50團4連全體官兵火速馳援,成為最早投入抗震救災的部隊……<br></h3> <h3> 災區就是戰場 震情就是命令<br><br> 北京軍區炮兵50團4連是具有光榮歷史的英雄連隊,曾參加過著名的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并一直南下廣西,后又將紅旗插上海南島。在遼沈戰役攻打錦州的戰斗中,4連作戰出色,受到四野的通電嘉獎。在解放舟山群島,一江山島的戰斗中,四連被上級授于“海上英雄連”和“遵守紀律三好模范連”光榮稱號。同時,涌現出威震全軍的“扛炮英雄趙景山”“神炮手門福生”和一大批英模單位、個人。<br> 地震時,4連駐扎在唐山市北郊的陡河之濱鳳山腳下。強烈的地震驚醒了4連官兵。此時,各類通信全部中斷。天放亮時,營區周圍村民不時送來受傷群眾請求部隊救治,團首長立即命令各連對營區周圍村莊,實行分區分片察看災情并實施救災。4連按照要求進入冶村,見到房屋倒塌、斷壁殘垣,“救命啊,救命……”的求救聲起伏不斷。<br> 災區就是戰場,震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兩小時內,4連救出了10多位幸存者。<br></h3> <h3> 進軍主震區<br><br> 營房內被送來的受傷群眾越來越多,急需送往大醫院救治。4連又擔負起轉運受傷群眾的任務。<br> 地震把道路變得狹窄,大雨使道路變得泥濘……軍車艱難駛向目的地—255醫院。然而,進入市區,更慘烈的現狀映入眼簾。連長當機立斷,派人迅速返回部隊駐地,向團首長報告災情。當日7時許,全團官兵迅速向市區開進,成為唐山大地震入唐救助最早的部隊,為搶救人民生命財產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全團先后救助了數以千計的被埋被困人員,并安全警衛了唐山黨政機關、銀行、商店、倉庫等18個重點目標,為抗震救災作出了杰出貢獻。震后,4連被中央軍委榮記“集體一等功”。<br> 在市區抗震救災的戰斗中,4連的救災目標是唐山市駐軍第255野戰醫院及周圍群眾。4連全連官兵迅速帶上戰備鐵鍬、大鎬、大錘,乘軍用炮兵牽引車向目的地開進。<br> 這是一場生死大營救。255醫院的災情更重。4連官兵冒著余震和陣雨,不分晝夜,連續戰斗。沒有機械設備,沒有專業工具,官兵們用肩扛、用手搬,手被磨出了血泡,腳掌被釘子扎穿……他們耗盡了體能,不時有戰士暈倒在地,但他們爬起來繼續戰斗,硬是憑著一雙手和鐵鎬、鐵鍬等簡易工具,從瓦礫中、樓板下救出一人又一人……</h3> <h3> 過家門而不入 舍小家顧大家<br> 唐山抗震救災中,4連唐山籍戰友有的家庭受損也很嚴重,有的甚至失去了多位親人。但他們舍小家顧大家,表現岀了革命軍人特有的情懷和崇高品格。<br> 4連有兩位唐山籍戰士,名叫劉鐵成和王照平。目睹大地震造成的慘狀,他們心急如焚。但是,軍人的職責,使他倆沒有選擇回家看看,軍車路過家門而不入。連首長及戰友們的關切問候,外地戰友們舍生忘死救助唐山人民的無畏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們,更加激發了他們抗震救災的頑強斗志。他們和戰友們一起共同奮戰,共同搶救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地震3天以后,在連首長和戰友們的再三督促下,二人方回家探望。這時,劉鐵成才得知其母親及6位親人不幸遇難……然而,他簡單料理親人后事之后,即迅速歸隊投入到抗震救災的緊張戰斗中,沖鋒在前,吃苦在前……震后,他榮立“個人一等功”。<br> 王照平性格溫和,素喜文學藝術?;氐郊乙院?,見家人無虞,只待了10分鐘就歸隊投入到緊張的抗震救災之中……由于表現突出,王照平在抗震救災火線上入黨。</h3> <h3> 和唐山人民一起續寫震后重建新篇章<br><br> 隨著時間的流逝,4連轉入清理廢墟、幫助群眾搭建簡易房、巡邏治安、幫助四二二水泥廠等三個單位恢復生產等項工作。1976年8月30日,經四二二水泥廠和4連官兵的共同奮戰,歷時月余勝利生產出了第一批“抗震爭氣牌”水泥。之后,4連又進駐高各莊油庫,繼續擔任重點目標警衛工作,并在缸窯路一帶堅持晝夜巡邏,維護災后居民的治安穩定。</h3> <h3> 英雄的4連全體官兵,在唐山抗震救災中艱苦奮斗近100天,為抗震救災作出了突出貢獻,榮立“集體一等功”。同時,涌現出了劉鐵成、薛培林、白宗書等一大批立功受獎者,再現了和平時期軍人“為人民服務”的本色。<br>今天,英雄的唐山正在為全力建設開放創新包容、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國際濱海城市而奮斗。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浸灑了北京軍區炮兵第50團4連官兵的汗水!</h3> <h3> 原稿摘錄欣賞<br><br> 戰友王卿軍曾經于2018年7月27日,發表在《唐山勞動日報》上題為《獵獵戰旗紅》的文章的原稿部份摘錄。<br> 因為,發表在報上文章,由于版面安排需要刪減較多,有失細節,所以選錄了一些原稿內容,供戰友欣賞。</h3> <h3>摘錄一:<br> 42年前的7月28日凌晨,唐山上空電光閃閃,大地上狂風呼嘯,地聲隆隆的瞬間,一股強大的地面沖擊波在震顫,一場人間災難突降唐山,這座百萬人口的城市頃刻夷為平地。大地震的發生,給在夜夢中熟睡的人們帶來了空前的震驚、空前的恐怖和空前巨大的傷害……<br> 古今中外,許多軍事家在談到戰爭的破壞性時,常用毀滅性一詞來形容。然而,這次地震的毀滅性比殘酷的戰爭更甚、更厲害。人們都知二戰中廣島原子彈厲害,可現在經地震科學家和軍事專家計算得知,這次地震釋發的地震波能量,約等于400個廣島原子彈的總和。一個早晨幾十萬人命喪黃泉,這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大災難……</h3> <h3>摘錄二:<br> 連首長立即發出命令:災區就是戰場,震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要不惜一切代價,趕快救人。一場尋找幸存者、營救幸存者的戰斗打響了。當時沒有機械設備,沒有專業工具,他們就硬是靠一雙雙肉手和臨時制作的簡易工具,不知清開了多少厚重的焦子板房頂,搬開了多少沉重的房樑,移位了多少磚石瓦礫。有的戰士手掌被磨出了血泡,有的手指被磨掉了肉皮,有的不慎被釘子扎穿了腳心......但無一人叫苦,無一人說累。大家都能發揚我軍的好傳統、好作風,輕傷不下“火線”。經大家頑強拼搏,努力施救,在XX小時內,4連共救出10多位幸存者。<br> 幸存者們被救出的那一刻,官兵們高興地歡呼雀躍,熱淚盈眶。幸存者們的表情、言語和肢體語言的感激之情,難以表白。有的雙手合十,有的抱拳相謝,有的眼含熱淚無言以對......可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媽,她被救出來說的第一句話卻是:“解放軍叔叔......”?!敖夥跑娛迨濉?,這個既平常而又不含真實輩份含義的稱呼,在那時顯得多么崇高和神圣啊!</h3> <h3>摘錄三<br> 一路上,道路狀況可以想見。地震不僅使道路變得狹窄,溝坷、磚石瓦礫遍地,還因震后大雨使道路變得滿路都是泥濘。軍車在艱難中行進,還不時遇有阻攔軍車的人群。人群中有人說,唐山馬上要變成大海了,我們要活命,你們必須要把我們帶走。有的甚至強行上車......每每遇到此情,車上班組人員不知要費多少口舌和周折才能將突發情況平息。<br> 經過千辛萬苦和無數次艱難曲折,軍車終于到達了目的地--255醫院。但一進市區,更慘烈的現狀映入眼簾,到處房倒屋塌、煙氣滾滾,呼救聲、絕望聲喊成一片,慘不忍睹,不由得使人毛骨聳然。見此,連首長立即命令一輛軍車卸下傷員,迅即掉頭返回部隊報告災情。當日7時許,團首長命令全團部隊,迅速向市區開進,去搶救唐山人民的生命與財產。這是唐山大地震入唐救助最早的部隊。以英雄4連為首的炮兵第50團部隊率先進入市區,為搶救人民生命財產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全團先后求助了數以千計的被埋被困人員,并安全警衛了唐山黨政機關、銀行、商店、倉庫等18個重點目標,為抗震救災做出了杰出貢獻。震后,被中央軍委榮記“集體一等功”。一個建制團榮立“集體一等功”,這在我軍歷史上堪稱奇跡。因為,“它”是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4連為50團創建這個榮譽,立下了首功。</h3> <h3>摘錄四:<br> 255醫院的景象更是慘不忍睹,被房梁擠壓住的尸體姿態,如果沒有褻瀆死者之嫌的話,那么,這里可以用千姿百態來形容,然而更多的是慘不忍睹之景況。戰友們忍住內心的恐懼和焦慮,分區域同心協力去扒救一個個抱有一絲生還希望的我們的同類生命。<br> 時間就是生命。4連官兵們冒著時有的余震和不時的陣雨,每天不分晝夜連續戰斗,耗盡了體能,承受了人體的極限。有些戰士在喘息的舜間,竟然倒地睡著了;有些戰士被糜爛尸體和食物的異味熏倒了;有的嚴重中暑......但他們 從不退卻,想方設法堅持戰斗。誰是最可愛的人?不正是這些軍人們嗎?<br> 在那個年代,官兵們救災工具靠什么?能靠的無非是鐵鎬、鐵鍬、撬杠、大錘、鐵鋸、繩子等之類。然而,他們硬是憑著一雙手和這些簡易工具,創造了人類歷史上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在現代人看來,好像是原始人使用的工具一樣,去破拆堅固的鋼筋混凝土樓板等建筑物,其難其艱其巧其多,可想而知,不言自明。施救中,有時下不了工具,官兵們就只能用手去刨去挖去摳。然而,他們從不叫苦叫累,從不輕傷下火線。總之,他們心往一處想,汗往一處流,同心合力來抗震,合兵一處齊救災。<br> 哪里有呼救聲,哪里就是4連救人的戰場。曾記得,255醫院一名女值班護士,在地震來臨時,她自己只顧通知別人疏散,而自己卻未能跑出去。救她時,全連用了一個夜晚的時間,循著她的呼救聲,戰友們費盡汗水和周折,輪流開鑿出一個2-3米的長槽,終于找到了她。當時她還活著,但巨大的樓板壓著鐵床,而鐵床又壓在她腹部及雙腿上,還未等官兵們將樓板移開時,她卻閑上了雙眼。次日上午,4連官兵們只好與她告別。當時看她離去時,4連的官兵們個個都流下了心酸和傷心的眼淚。因為他們沒能把她救出來,自責的情感能不傷心?雖然救者和被救者不是一個部隊的,但戰友間這樣的惜別,能不令人心酸、宛惜和痛苦、自責嗎?</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州市| 台前县| 商丘市| 虹口区| 衡水市| 惠来县| 喀喇沁旗| 沂源县| 二连浩特市| 永宁县| 夏邑县| 安阳市| 嘉义县| 时尚| 保德县| 鄂尔多斯市| 全南县| 长沙市| 双峰县| 江孜县| 湟源县| 军事| 咸阳市| 克什克腾旗| 天津市| 石景山区| 蒲城县| 上思县| 金溪县| 东丰县| 阳曲县| 静乐县| 吴忠市| 九龙坡区| 贵溪市| 本溪市| 绥江县| 河源市| 汶上县| 武乡县| 沾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