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27日,與夫婿從陜西回山東老家,途徑洛陽,本來是慕洛陽牡丹之名而去,不想盛時已過,凋零無幾,無意中查到了龍門石窟,<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免在遺憾之余彌補了驚喜。</span>知道它是在上中學時的歷史書上,感覺中仿佛又遙遠,沒想到突然的就來到它的跟前,既驚喜又意外,便滿懷欣喜地打了導航的去尋它,這是個美麗的偶遇。</p><p class="ql-block">河南龍門石窟,在洛陽城南12.5公里的伊闕峽谷間,具體地址為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龍門鎮龍門大道,伊河東西兩岸的東、西龍門山上,經過鑿挖雕刻山體而成,兩山之間飛橋橫架,碧水悠悠。伊河經過兩山之間的闕口由北向南流淌,風景十分愜意。遠遠看去,兩山之間的缺口就像一道天然的門闕,隋朝皇帝朱元璋的皇宮的宮城門正對著它,所以當時就被稱作龍門伊闕。</p><p class="ql-block">有一個傳說,伊河龍門是上古時期大禹治水時所開鑿,那個時候是洪水泛濫的時期,洛河和伊河由于河道受阻肆意橫流,形成一片汪洋,大禹率領數眾民工開挖河道,使洛河注入黃河;而伊河由于受阻于龍門山無法匯入黃河,經過勘察,龍門山的底部結構十分便于開鑿,于是由底部開始往上打通了龍門山,將伊河匯入洛河之后一起匯入黃河。</p><p class="ql-block">傳說歷史上鯉魚跳龍門的故事,也是發生在這個被稱為龍門這個地方。</p><p class="ql-block">另有一說龍門是指山西和陜西相交界處的龍門,后人也無可考究。不過,大禹治理洛伊河確實是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龍門山分東西兩部分,隔河相望,西邊是龍門石窟的西窟區,東邊是龍門東山和東窟區。龍門山不高,海拔303.5米,屬于秦嶺嵩山余脈熊耳山的分支,屬于低山丘陵,東西走向,地勢平緩,植被茂盛;中間斷開,兩山相對,伊河中流。</p><p class="ql-block">龍門風景區由龍門西山石窟,龍門東山石窟,伊河,香山和白園五個景點兒組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香山寺位于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就是公元516年,為了安頓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的遺身,修建的佛寺。唐垂拱三年,也就是公元687年,武則天重修該寺,正式命名為香山寺,東龍門山改稱為香山。</span></p><p class="ql-block">香山寺建在東山上,是龍門景區十寺之首。山上植被茂密,風景秀麗,寺廟建半山腰,飛閣凌云,大氣挺拔,蔚為壯觀,隔著悠悠的河水與承載著歷史的西山石窟隔河相望,景色美麗,空氣溫潤宜人。唐朝女皇武則天很喜歡這里,經常帶著隨從官員巡游香山,于清幽美景中一邊御香一邊坐朝,真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首詩寫的非常好,把龍門香山寺寫的大氣滂沱,從意境到氣勢無有疏漏,十分貼切。</p><p class="ql-block"> 春題龍門香山寺</p><p class="ql-block"> 唐:武元衡</p><p class="ql-block"> 眾香天上梵仙宮,鐘磐寥寥半碧空。</p><p class="ql-block"> 清景乍開松嶺月,亂流長響石樓風。</p><p class="ql-block"> 山河杳映春云外,城闕參差茂樹中。</p><p class="ql-block"> 欲盡出尋那可得,三千世界本無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為了適應開發旅游,洛陽市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又重新修繕和擴建了香山寺,是香山寺歷史上的第五次修復,新修繕的香山寺,保留了唐代風格。</p><p class="ql-block">進入香山寺,經過蓮花池拾級而上,雄偉的大殿佇立眼前,順道蜿蜒而行,石級光滑,滿目蒼翠。一邊是河水悠悠,一邊是山間古建筑,步級瀏覽,感覺心情十分暢快。</p><p class="ql-block">看到一座衣缽塔與西龍門石窟相對,它是香山寺中最早的鼻祖級建筑,有一說是瑩公禪師的舍利塔,也有說是衣缽塔的,有興趣喜歡探索的朋友可以去探討究竟。</p><p class="ql-block">康熙帝時修繕過一次香山寺,乾隆十五年,乾隆帝到五岳之首的泰山去封禪,途經洛陽時曾游歷過香山寺,被這里的美景所吸引,感懷賦詩,為香山寺題詩兩首,留下“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的名句,后人立碑修亭,刻詩于碑上,稱做乾隆御碑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再往前走不久,便可看見寺內有一座特別的兩層小樓,建于20世紀30年代。1936年為慶祝蔣介石五十歲壽辰,當地政府專門為他在香山寺南側建造了這個別墅,壽辰當日張學良、閻錫山都到過現場,對外說是祝壽,實則是研究當時的國內形式,他們在這里住了36天,隨后便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此后,蔣介石夫婦再也沒來過,這個小樓叫蔣宋別墅。</span></p><p class="ql-block">蔣宋別墅,衣缽塔,石樓,御碑亭等作為歷史文物,都予以修繕、保護。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行道等,這些都是新建的仿古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往北下去,緊挨著香山寺的就是洛陽著名景點之一建在香山琵笆峰上的白園,它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墓園。</p><p class="ql-block">話說唐文宗832年,也就是武則天重修香山寺140多年以后,我國著名的唐朝詩人白居易已經是一位年逾七十的至耋老人,這一年與他同朝為官的好友唐朝著名的詩人劉禹錫去世,而他也因為經常諫言惹得皇帝不高興被罷去了職務,心情郁悶之余,他就帶著自家的酒和藏書搖著小船到香山寺去找他的好友如滿和尚,與他同吃同住談書論道。</p><p class="ql-block">此時的香山寺已破敗不堪,白居易看到后心里感到十分酸楚,于是就想重新修繕香山寺。可是白居易一向為官清廉,做官40多年手里卻沒有多少積蓄,正當為之發愁之際,這時早已病故的至交好友元稹的家人送給他幾十萬貫錢,說是作為他給元稹寫墓志銘的答謝,白居易本不想收,考慮到重修香山寺需要用錢就收下了。用了幾個月,寺廟修好了,并把自己這一生從各處收集的很多經書名作放置在寺廟里,聚集了一幫識之士共同研讀學習。</p><p class="ql-block">香山寺重煥光彩之后,一時間引得文人墨客游人絡繹不絕,重現往日繁榮。白居易此后便居住在這里,75歲去世于洛陽家中,死后葬在香山,白園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是世界上石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窟,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始鑿于北魏孝文帝。</p><p class="ql-block">話說北魏孝文帝為什么喜歡開鑿佛像石窟。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時鮮卑族人,就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當時鮮卑族勢力漸漸強大,進攻中原做了皇帝。為了在中原扎下根來,孝文帝呢就進行了民族大融合,鮮卑人必須學漢語,穿漢衣,與漢族人通婚。</p><p class="ql-block">由于連年戰亂,人心不安,孝文帝大力提倡宣傳佛教,教人向善。他剛進中原在山西建都時,在大同修建了帶有鮮卑人風格的云岡石窟,教化子民。</p><p class="ql-block">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到了洛陽之后,仍是大力推行佛教,伊河兩岸山石峭立,質地優良,正是開鑿石窟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東山石窟全部開鑿于唐朝,</span>西山石窟開鑿于北魏,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至宋朝等400多年的不斷修建,開鑿了1300多個洞窟,大的佛像17.14,小的只有2厘米,共近十萬余座佛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龍門石窟開鑿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工藝之精湛,刻畫之細膩,它代表了我國雕刻技術的鼎盛時期,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條不寬的河,兩座不高的山,因為有了累累的雕刻和歷史的烙印,而有了不同凡響的存在價值和歷史意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口县|
佛教|
桂东县|
健康|
阿合奇县|
成武县|
嘉善县|
永福县|
大连市|
阿拉善右旗|
措勤县|
广河县|
屏东市|
浦北县|
克山县|
南华县|
平遥县|
纳雍县|
泰和县|
新干县|
福贡县|
云和县|
罗城|
南乐县|
南城县|
临泽县|
南康市|
白朗县|
平泉县|
新乡市|
乐亭县|
平谷区|
岳西县|
桃园县|
通化县|
麻阳|
夏邑县|
祁阳县|
宜黄县|
通河县|
彰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