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為中國古代的文化繁榮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樹皮。宋代之后竹紙發展很快,后期的市場上十之七八是竹紙。隨著竹紙的發展,在武夷山周圍造紙業逐步成為全國很有影響的地區,他們生產的連四紙成為屈指一數的頂級好紙。這種紙潔白、細嫩、平滑,用木版印刷,纖毫畢現,且不引蟲蛀、永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江西省鉛山縣有個石塘鎮,位于武夷山北麓,相傳五代時鎮北有方塘十口,名十塘,后諧音為石塘。南唐保大11年(公元953年)置鎮,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鎮中心區面積有一個多平方公里,南邊是高大逶迤的武夷山脈,清澈的石塘河穿鎮而過,從高處看,就象一艘千年不沉的大船,行使在青山綠水之中。十幾年前它就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p> <p class="ql-block">石塘的興起主要靠紙,因為這里盛產各類竹子,竹紙興盛后,這里手工造紙的原料取之不盡。</p> <p class="ql-block">武夷山區終年不斷的山泉溪水,更為造紙提供了充足的優質水源。</p> 石塘近2公里的古官圳清澈見底,曲折縈繞地由東向西向北飄然而去,淙淙的流水聲不僅令人心曠神怡,也是便捷的運輸通道,小船可直達十幾公里之外的河口鎮,從那里下信江,入鄱陽湖,進長江,把當地的茶、紙銷往全國各地。 <p class="ql-block">明代中葉,石塘一地紙廠槽戶不下三十余槽,每年可產紙1158萬張。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中寫道,"南方北方的造紙業都有造紙中心。僅江西鉛山的石塘鎮,就有紙工五六萬人。"</p> <p class="ql-block">除本鎮生產的竹紙之外,每天還有300多擔紙從周邊農村運進石塘。當地流傳一首民謠:“賣不完的漢口、裝不完的河口、擔不完的石塘”,講的就是紙張運輸的鏈條。石塘每年紙業收入有120萬銀元,是首屈一指的主導產業,歷史上名副其實的“江南紙都”。</p> <p class="ql-block">《辭源》說:連四紙“原料用竹。白,質細,經久色質不變。舊時,凡貴重書籍、碑帖、契文、書畫、扇面等多用之。產江西、福建,尤以江西鉛山縣所產為佳。”。明、清兩代的書畫名家、文人騷客能得到皇上御賜的鉛山正品連四紙,是榮膺鄉里的大事,官府、文人墨客也將連四紙作為友好交往的禮品。這部老版的康熙字典,印書的紙張就是當地的連四紙。從此,連四紙與石塘搭上了關系,說到石塘,就不能不提連四紙。</p> <p class="ql-block">當然,在石塘現在已經看不到紙槽了。能見證當年江南紙都繁榮的,只有一些紙號和會館舊址了。石塘219棟明清古建筑中,會館、紙號、紙行還有20多棟,在當時應當都算豪宅。石塘紙業分為紙號、紙行、紙棧,不同的名字,顯示了實力和規模。</p> <p class="ql-block">紙號房子的規模最大,因為他們的生意也大得多。當年石塘有八大紙號,即勝春號、天和號、裕康紙號、金鴻昌紙號、張萬泰紙號、陳天寶紙號、查安泉紙號、王家號,這些紙號的資本都是二、三十萬的銀元,在鉛山乃至全國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王家大院是王家號的舊址,共有五套院落,天井中的迎客松斜斜傾倒著,據說這個姿勢也持續了近二百年。這些似乎都印證著王家當年的富貴和顯赫。</p> 天和號創立于1710年,鼎盛時紙號的運作資本在30萬銀元以上,總資產有百萬銀元。現存的“天和號”舊址是明清重修的,它的門面從臺基到拱門,全用大青石砌成,門兩邊支撐拱頂的門框好似一對花瓶,花瓶上各個部位雕刻人物、花卉一類的圖案,是中西文化合壁的作品。朱色的木門,用鐵皮包著,顯示著莊嚴和財富。 勝春號始建于1506年,由江西南城羅姓紙商創辦,曾經在津、滬、杭、漢口等地設有分號,產品還一度遠銷東南亞地區。 勝春號后因管理不善等原因停產,1931年由本地商人查安泉收購。查家的后人現住在里面,他給我展示了家里保留的朱色鈐記。不要小看這塊小小的木頭,它可是當年的著名商標,外銷的紙不蓋上這個印記,沒有哪個商家愿意接受。 紙行的房子和門面比紙號要小得多,裝飾也簡樸得多,這個舒記行就完全像一個普通的民宅。 松泰紙行是一個石庫門,有200多年歷史,門面不大,里面面積不小,可能不算當時的大紙商,里面的裝飾非常簡樸。 賴永祥紙行門面更小,進去就是一個窄窄的通道。 它的看點是后院“品重洛陽”四個字,不禁讓人想起“洛陽紙貴”的典故。 由于紙號、紙行眾多,商會應運而生,石塘至今還有一條商會弄。 與商會相關的就是會館,石塘不僅有上饒會館、撫州會館,還有福建會館,甚至有山陜會館,可見當年往來購紙的客商眾多。饒州會館又叫芝陽會館,有高六、七米的封火外墻,大青條石的雕花仿牌樓式的4柱3間門樓,“商”字型的大門,彰顯會館的莊重肅穆。特別是大門上陰刻的楹聯“本忠孝作神仙何庸煉道,憑信義聯桑梓乃是合群”,更體現了饒州人的誠信理念和故土情懷。 連四紙的制作工藝有72道,道道精湛,十分考究。原料要用毛竹的嫩竹竿,在立夏前后嫩竹將要長出兩對芽葉的時候砍伐取用。紙料需經幾個月的日曬雨淋,使之自然漂白,生產周期長達一年。需要漂白的紙料就放在這些綠植上日曬雨淋。 連四紙依靠手工操作制成,無理化指標,全憑經驗駕馭。制造過程的技術關鍵:一是水質,凡沖、浸、漂、洗所接觸的水均不能有任何污染,須采用當地泉水;二是配藥,藥系采用水卵蟲樹制成。 連四紙的漿料要求非常嚴格,要經過砍竹、陰干、發酵、淋水、漿池、踩缸、霉塘、洗滌、晾曬、松料、做餅、漂白、揀料、潤料、舂料、踩料、慮漿、打槽等諸多工序。 在抄紙前還要在紙漿中放入以天然植物黏液為主要成分的紙藥,使紙漿纖維能夠懸浮并均勻地在水中散開,并在濕紙間形成一種隔離層,便于焙紙時順利揭開。 “抄紙”的工具是一件用極細的竹絲編成的簾,用抄紙簾在紙漿池中輕輕一蕩,便“抄”起來,簾子濾掉水,剩下一層薄薄的紙漿膜,干了就是一張紙了。 榨紙又稱“榨砣”,即用強力榨取紙張中的水分,目的是將紙張中多余的水分榨出,便于紙張的干燥。 焙紙前要將壓榨后的紙陀移入焙紙室內,將濕紙從紙砣上小心地揭下。 然后逐張貼在火墻上,用毛刷刷平 然后讓紙在火墻上慢慢焙干。 焙干后的紙又要小心翼翼地從火墻上揭下 這已經屬于成品,自然要格外小心。 經過70多道工序,一張連四紙終于制作出來。 最后一道工序是檢驗,根據制定的質量標準,檢驗工人在燈光下將有破損、厚薄不勻、含雜質較多等不符合質量要求的紙張挑出來。 清代程鴻益曾寫詩描述連四紙的生產過程,詩云:“未成綠竹取為絲,三伐還須九洗之。煮罷鍠鍋舂野碓,方才盼到下槽時。雙竿入水攪紛紜,渣滓清虛兩可分。掬水撈云云在手,一簾波蕩一層云。”可見工序的繁雜、用料的精細和制作的不易。 <p class="ql-block">連四紙制作技藝是歷代造紙工人智慧的結晶,既蘊含了豐富的科學內容,又難以完全用現代技術替代。2006年鉛山連四紙制作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保護、傳承和發展這項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毫無疑問是鉛山人的一個重要任務。</p> 歷史上的石塘,因紙而興。今天的石塘,江南紙都的桂冠慢慢地在人們的記憶中淡去。由于紙業消亡,石塘人大多走出家門,在外面尋找和實現自己的夢想。也許石塘人雖然在外打拼,卻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家鄉什么時候能重新煥發昔日的輝煌。當然它的載體并不一定是紙業,也許是旅游,也許是文化,也許是其他別的什么東西。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昌市|
武威市|
琼结县|
乳山市|
永善县|
临海市|
平湖市|
封丘县|
四会市|
儋州市|
长寿区|
天气|
江阴市|
怀安县|
泾源县|
信阳市|
同心县|
绥化市|
永寿县|
平武县|
万荣县|
无为县|
怀柔区|
石屏县|
铁力市|
阜新市|
益阳市|
石首市|
丹棱县|
湘西|
威信县|
娱乐|
大关县|
怀宁县|
来宾市|
漠河县|
柳江县|
扎鲁特旗|
尚志市|
太仆寺旗|
杨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