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六十年前的新聞報道

古朱

<h1>  1965年9月7日上午,我們在杭州城站火車站乘上直達銀川的知青專列,離開杭州,赴寧夏永寧縣農村插隊落戶,這是我們當時佩戴的隊員胸標</h1> <h1>  </h1> <h1>  30年后在浙江省省府大院里我們合影。這是我們在銀川分散下鄉到各自青年點后規模最大的聚合,以后再也不可能了<br></h1> <h1>  我們下鄉寧夏一事,當年的《杭州日報》做了大量報道。為了幫我編撰《杭州侉子》,社會賢達與傳記文化研究中心的朱子一教授,調取了登載有關報道的《杭州日報》電子版,我要來做了個美篇,以紀念第56個“9.7”。 </h1><h1> 電子版不夠完整,像素也太小,而且缺了城站火車站送我們上火車的那份報道,有點遺憾。</h1><h1> 詳細內容可見美篇《<a href="https://www.meipian9.cn/34k0armv?share_from=self&share_to=copy_link&user_id=19470793&uuid=47a506354b08c23c125f06fb51097a63&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9470793&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7ccab4cda1f2a0663087c282184a5b89&um_rtc=fd3555f059021e390af8867adf9376e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55年前的報道</a>》和浙江知青網情系寧夏川的《<a href="http://zj.zhiqingwl.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6314&extra=page%3D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杭報舊聞</a>》</h1><p class="ql-block"><br></p> <h1><b>市人民委員會舉行第十七次會議<br>號召本市知識青年到寧夏農村插隊落戶</b><br>  會議討論了關于動員和組織知識青年下鄉上山和去寧夏農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br><br>【本報訊】 最近,杭州市人民委員會舉行第十七次會議,討論了關于動員和組織知識青年下鄉上山,以及去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br>  會上,杭州市勞動局副局長凌達生匯報了今年上半年本市動員知識青年下鄉上山的情況,以及下半年動員和組織一批知識青年到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打算。委員們經過熱烈討論,一致同意這個匯報。<br>  會議認為,今年上半年本市動員和組織知識青年下鄉上山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到六月底為止,全市已有四千一百余名知識青年響應黨的號召,到山區去,到農村去,堅決走上和工農結合的革命道路。越來越多的家長也積極鼓勵和支持子女下鄉上山,到艱苦的環境中去鍛煉成長。“以農為榮”的社會新風尚開始在全市形成。農村各人民公社積極做好下鄉知識青年的安置工作,使他們安心地參加農村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br>  會議指出,今年下半年,本市除繼續動員知識青年到本省農村落戶外,并將動員和組織一批知識青年到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人民公社去插隊落戶。城市知識青年到內地去,到農村去,和工農結合,是實現革命化、勞動化的一條重要途徑,是關系到如何培養和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大問題;同時,對于開發祖國的內地,發展農業生產,建設現代化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重要意義;對于實行城鄉結合、工農結合、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結合,逐步縮小以至消滅這三個差別,也有著深遠的意義。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城市也需要招收一些青年職工,但數量是有限的,而祖國廣闊的農村、山區、內地、邊疆,卻需要更多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青年去參加建設。一切有革命理想的知識青年,應當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從革命的全局利益出發,自覺地服從國家的分配和安排,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br>  會議指出,動員城市知識青年到寧夏去落戶,是一項非常細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必須突出政治,用毛澤東思想掛帥,廣泛深入地開展宣傳教育,使廣大知識青年懂得到寧夏去,到農村去的革命意義,樹立起艱苦奮斗、勤儉創業的革命精神,立志在農村扎根成長。會議要求廣大知識青年的家長鼓勵和支持自己的子女下鄉上山;要求各中學認真做好應屆畢業生的動員和組織工作,各區、街道和工廠企業、機關團體在居民和職工中進行深入細致的宣傳教育,工會、共青團和婦聯也應緊密配合學校、街道做好動員和組織工作。<br>  各區區長、政協杭州市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列席了會議。1965.8.13</h1> <h1><p><b>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糧倉——永寧縣</b></p><br><br><p>編者按: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是本市知識青年將要去安家落戶的地方。為了幫助大家了解永寧縣的情況,本報特約寧夏日報寫了一篇介紹文章,刊登如下。</p><p>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引黃灌區中游,有一個回、漢民族共同居住的永寧縣。全縣的自然地勢是一個窄長地帶,南北長約三十八公里,東西寬約十四點三公里,總面積約為一千一百八十平方公里。縣境西部的賀蘭山東麓有沙漠地六百三十多平方公里,山下有大片天然草場,放牧著人民公社的羊群。東部是引黃灌區,有耕地三十五萬五千畝,土質肥沃,盛產水稻、小麥,并種有大麻、胡麻等經濟作物。在灌區內,有數十處大小湖泊,湖內魚藏較富,放養面積達到九百畝,一九**年,捕魚十七萬多斤;黑泉湖的大鯽魚和黃河鯉魚更是著稱自治區內外。因而有人把永寧縣譽為“塞上江南魚米鄉”。自然,這里所講的是塞上江南,它與浙江杭嘉湖地區的魚米之鄉相比較,還是有一定距離的。</p>  永寧縣的交通相當便利:包(頭)蘭(州)鐵路從縣境西部通過,并在縣內的李俊公社設置了黃羊灘車站。公路有五條干線通過縣境,著名的包(頭)一蘭(州)公路,縱貫南北。此外,社、隊間的主要道路有十一條,長達一百三十四公里。<br>  在永寧縣東部的大片平原上,除有唐徠、漢延、惠農三大干渠,由南向北流經縣境外,還有民生、良田、大新、大清四條主要支干渠和數以千計的農、毛渠,密如蛛網。這三條大干渠直接從黃河引水,不需要任何提水工具,就可以把水引入農田。當地群眾把這種灌溉方法稱做“自流灌溉”。這些渠道,灌溉著全縣三十五萬多畝農田。從這里可以看出,永寧縣在水利上是一個有灌有排、不怕旱不怕澇的好地方。這里的自然災害比較少,也比較輕微,對農業生產沒有嚴重的影響。正因為這樣,當地群眾素有“年種年收”的說法。主要的自然災害有冰雹、霜凍、河水泛濫和其它病蟲害,每年平均受災的面積不是很大。由于灌溉便利,土質肥沃,這里的群眾很早就以種植水稻和小麥為主。<br>  可是,永寧縣的自然條件也有不利的一面。無霜期較短,因而農作物成熟的季節也較晚,蔬菜的種類也比較少。加之,春秋兩季風沙較多,冬日氣候又較為寒冷。這些,都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br>  在永寧縣的肥沃平原上,還大量出產味美可口的各種水果。現在,全縣各種果園的面積共有一千二百多畝。果木林中以葡萄、杏為最多,沙果、桃子也不少,還有蘋果、李子、梨、棗等。這些水果,有最早在五月端陽上市的大黃杏,還有遲至八月中秋才采摘的大紅果和奶色葡萄。<br>  永寧縣是一個好地方,可是在解放前,這里的勞動人民受盡了馬鴻逵匪幫的壓迫、剝削,他們受的牛馬苦,吃的豬狗食,終年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正如當地一首民謠所形容的那樣:“炕上沒鋪的,身上沒穿的,圈里沒養的,鍋里沒下的。”農村中,凡是勞動人民中的青壯年,大都被馬匪抓去當兵。農村有一首民謠說:“養下兒子當兵,打下糧食交公,誰不從者槍崩。”就這樣,當地人民被迫背井離鄉,出外逃荒,使農業生產遭到了嚴重的摧殘和破壞。這里雖有“得天獨厚”年種年收的水澆田,但農村勞動力被抓走當兵,致使土地大量荒蕪,糧食產量日趨下降,一畝地只有幾十斤或百斤左右的收成。解放后,當地群眾在黨的領導下重建自己的家園,興水利,滅鹽堿,恢復和擴大耕地面積,使農業生產穩步上升。全縣在一九五八年實現了人民公社化,農業生產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現在,永寧縣已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重要商品糧基地之一。此外,林、牧、副、漁各業也都有了很大恢復和發展。最近幾年,全縣的農業機械化設備和新式農具有了顯著的發展,各人民公社生產大隊使用機引農具、馬拉播種機、新式步犁、大膠輪車、小膠輪車的數量,逐年增長。這些農業機械設備和新式農具的增加,對減輕繁重的體力勞動、提高勞動效率和發展農業生產起了很大作用。<br>  從去年冬季以來,全縣城鄉深入開展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廣大干部和群眾,特別是貧農下中農,社會主義覺悟大大提高,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掀起了農業生產新高潮。廣大社員以大寨人為榜樣,樹立起自力更生的革命思想,從入春以來,大搞興修水利、平整土地、植樹造林和科學實驗四大基本建設,并已取得顯著成績。特別在農田水利方面,春季新建擴建排水溝四百九十多條,擴建渠道六十多條。現在,全縣的灌、排系統更加健全、更加完善了,為建設旱澇保收、穩產高產農田創造了有利條件。目前,全縣人民已奪取了夏季豐收,小麥的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都比去年大幅度增產。全縣的水稻,亦已揚花、抽穗,長勢很好,再過一個月就可以收割了。高粱、黃豆等秋作物也已豐收在望。<br>  全縣人民以不斷革命的精神和遠大的革命理想,對農業生產、文化教育、科學衛生事業做出長遠發展規劃,決心把永寧縣建設得更富足,更美好。<br>  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永寧縣是一個地廣人少的地方,農村普遍缺少勞動力。另一方面,全縣人民由于過去深受馬匪的迫害,生活異常困苦,勞動人民的子弟根本沒有上學讀書的機會,廣大群眾文化水平較低,因而農村中迫切需要有文化、有科學技術,能文能武的知識青年去從事農業生產。這就是說,永寧縣的人民迫切希望增加人,特別是增加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科學文化知識的新型勞動者,到他們那里去,同他們一起改天換地,創革命的大業。<br>1965-8-18二版</h1> <h1>1965-08-17 二版<br><b>杭四中針對活思想加強畢業生思想教育</b><br><br>【本報訊】 杭州第四中學針對畢業生的活思想,加強思想教育工作,引導應屆高、初中畢業生正確對待革命前途和革命理想,進一步樹立“一顆紅心,多種準備”,服從國家需要,黨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的思想。<br><br><p>升學考試結束后,畢業生接受祖國挑選的時間越來越近了。特別當畢業生們得知本市將有一批知識青年到寧夏去插隊落戶時,有的人熱烈響應,但也有人產生了怕路遠、怕生活艱苦、怕家庭不同意等思想。針對這些活思想,學校組織學生學習上海知識青年陸美英、魚姍玲等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到新疆參加建設的先進事跡。還邀請在桐廬、塘棲農村落戶的上屆畢業生汪筱蘭、林潔玉、***來校,向畢業生現身說法。許多畢業生對照了陸美英、魚姍玲的事跡后說:好兒女志在四方,艱苦的環境最能磨煉人的革命意志,到寧夏農村去是干革命去的,哪能光考慮個人得失。有的說,路遠并不可怕,艱苦也不可怕,最要不得的是缺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一些女同學看到過去在校時被認為是“弱不禁風”的女僑生林潔玉,經過在農村一年的艱苦鍛煉,闖過思想關、勞動關和生活關,成為五好社員的事實,感動地說:只要思想過得硬,什么“七關八關”都能闖過去。</p><br>學校在對應屆畢業生進行思想教育時,自始至終用毛澤東思想武裝學生,教育學生樹立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革命思想。他們組織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文章;并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組織小組,定期學習,專題討論“怎樣對待困難和艱苦?”、“怎樣過好家庭關?”等問題。學校還邀請白求恩同志生前的翻譯郎林同志來校講述白求恩同志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事跡,引導學生學習這位無產階級偉大戰士的共產主義崇高品質。革命干部子弟、高中畢業生陳海英激動地說:寧夏再遠,不比國外遠;農村再艱苦,不比革命戰爭年代艱苦。我一定要繼承革命前輩的光榮傳統,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更多的畢業生對照毛主席的話,自覺檢查了自己的思想。他們說:毛主席的每一句話,都是自己前進道路上的明燈;能不能做好“一顆紅心,多種準備”,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檢驗自己是不是真正聽毛主席的話,立志“徹底”、“完全”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標志。各班還分別舉行了“黨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干革命不分遠近,好兒女志在四方”等主題班會,畢業生們紛紛向黨表示決心:到寧夏去,到農村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現在,杭四中應屆畢業生的思想認識已有進一步提高,許多畢業生已向學校黨支部提出到寧夏農村落戶的申請。<br><br>(杭四中通訊組)</h1> <h1>1965年8月18日一版:<br><b>本市召開知識青年下鄉上山動員大會許多青年表示要到寧夏農村插隊落戶</b><br><br><br>【本報訊】 杭州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動員大會,昨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br><p>  中共杭州市委委員、杭州市副市長周鳳鳴和市教育局、市勞動局、團市委負責同志,以及部分家長出席了大會。</p>  浙江省青年參加寧夏回族自治區社會主義建設代表呂仁福、李君、羅期琪也應邀參加了大會。<br>  周鳳鳴同志在會上講了話。他在闡述了城市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到寧夏去干革命的重大意義后,對沒有升學的應屆中學畢業生和社會知識青年提出兩點希望:第一,希望青年們發揚“好兒女志在四方”的革命精神,繼承和發揚我國青年運動的光榮革命傳統,到農村去,到寧夏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第二,希望青年們不避艱難困苦,不計較路途遠近;下定決心,爭挑重擔,到艱苦的環境中去鍛煉自己。<br>  周鳳鳴同志還希望家長們以革命觀點去愛護子女,積極鼓勵和支持子女走革命的道路,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br>  會場上始終洋溢著革命的***。青年人和他們的家長熱烈發言,表達了響應祖國號召的決心。剛從寧夏參觀回杭的十四名應屆中學畢業生,懷著激動的心情一起上臺,他們豪邁地說:我們堅決響應黨的號召,到最艱苦、最困難的地方去;做到人在寧夏,心在寧夏,紅在農村,專在農村,把青春獻給祖國。杭五中高中畢業生、共青團員宮建基是革命干部子弟,他在會上表示:黨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我要牢記黨和毛主席的教導,永遠和工農群眾結合,做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可靠的接班人。<br><p>  在昨天的大會上,還出現了許多父帶女、母攜子同向大會表決心的動人場面。浙江紹劇二團副團長陳鶴皋帶著女兒上臺,他說:我堅決支持孩子到農村,到寧夏去干革命。柳營巷居民區婦代會副主任沈志英,早在一九五九年已經把她的女兒送到寧夏去干革命了,這次她又準備再送兒子去寧夏。昨天,她在會上說,把孩子交給黨最放心,讓他們到艱苦環境中去經風雨,見世面,鍛煉成材。</p></h1> <h1>1965年8月18日一版:<br><b>知識青年代表訪問寧夏受到深刻教育<br>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政負責同志同代表們進行了親切交談,熱烈歡迎杭州知識青年到寧夏去干革命<br></b><br><br><br>【本報訊】 本市知識青年赴寧夏回族自治區參觀訪問代表團,結束了在寧夏的參觀訪問,已于十六日回杭。<br>  在代表團離開寧夏前夕,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處書記、自治區副主席馬玉槐同志,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副主席馬信同志,先后來到代表們的住處,他們代表自治區黨委、人委熱烈歡迎杭州青年到寧夏來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并同大家進行了親切的交談。馬玉槐同志對青年們說:“你們立志到寧夏來干革命,這很好。你們從美麗的杭州到大西北的寧夏來一定會碰到許多困難,這里很艱苦,各方面都比杭州差得多,你們怕不怕?”青年們齊聲回答:“不怕!革命就要同困難作斗爭,我們決心在斗爭中改造自己,建設社會主義新寧夏。”馬信同志贊揚青年們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新寧夏所立下的雄心壯志。他說:“我們既要看到寧夏在解放后翻天覆地的變化,又要看到寧夏各方面都比先進地區有不如的一面和困難的一面。立志干革命就要不怕苦、不怕難,吃不起苦是當不了革命接班人的。”<br>  代表團共由三十人組成,大部分是應屆中學畢業生和畢業生的家長。他們于八月三日出發,八月六日清晨抵達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當天下午,自治區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接見了代表團的全體成員,并向大家介紹了寧夏地區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以及當地的情況,表示熱烈歡迎杭州市的知識青年到寧夏去。他們說:解放以來,寧夏同全國各地一樣,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當地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很好,只是地多人少,耕作粗放,產量還不是很高。因而生產潛力很大,非常需要有志的知識青年到這里來干革命,參加社會主義建設。<br>  接著,代表團到本市知識青年今年將去插隊落戶的離銀川市二十公里的永寧縣參觀訪問。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委員、永寧縣委書記史玉林,副縣長李華慶等領導同志,向大家詳盡地介紹了當地生產建設的情況,暢談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后的新氣象,又對當地地理環境、氣候特點、人情風俗,一一作了說明,并親自陪代表團到農場、生產隊參觀訪問。代表團在永寧縣先后參觀訪問了勝利、養和、李俊、增崗四個人民公社的一些生產隊。廣大社員群眾聞訊后都奔走相告,熱烈歡迎。他們還特地從瓜田果園中采來最好的瓜果招待大家。貧下中農們更是拉著青年們的手,邀他們到自己的家里作客,留大家吃飯。他們說:“在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全國人民是一家,你們響應黨的號召到這里來參加建設,就是我們的親人了。”青年們在參觀訪問中看到許多社員正在平地基、運泥磚、鋸木頭,為即將來到的杭州知識青年修蓋房子;有的生產隊里已經種上了幾畝地的大白菜,準備給青年們過冬時吃。看了這一切使代表團的成員深受感動。高中畢業生陶金寶激動地說:“寧夏地多,人更好,我決不辜負黨和貧下中農的期望,考不取大學就堅決到寧夏去。”<br> 在參觀訪問中,代表們還會見了許多六、七年前響應黨的號召,到寧夏來安家落戶的浙江青年。他們以親身的經歷向代表們介紹了自己如何在寧夏落腳生根,如何在實際斗爭中鍛煉成長的經過和體會。女青年鐘惠芳,是平湖人。她對代表們說:“到寧夏后要闖過生活關、勞動關,但歸根到底還是要過好思想關。我初來時在困難面前也有過動搖,經過黨的教育,特別是學習了毛主席著作以后,不斷增強了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力量。現在,我已下定決心要在寧夏干一輩子革命。”她十分懇切地說:“從杭州到寧夏來一定要帶許多東西,但千萬不要忘記帶一套毛主席的著作來,有了毛澤東思想就能戰勝一切困難,就能在寧夏扎下根來。”<br><p>  青年們通過這些活動,進一步堅定了到寧夏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心和決心。在告別之前,十四名知識青年代表聯名給中共永寧縣委和縣人委寫了一封信,信上說道:“寧夏人民的革命志氣,寧夏解放前后的變化,寧夏廣大人民的深情厚意,我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回杭州后要實事求是地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講給同學們聽。如果黨需要我們到寧夏來干革命,我們就毫不猶豫地跨上革命的大道,并立志在寧夏干一輩子革命。”</p>  應屆畢業生的家長,通過參觀訪問后也一致認為,這次出遠門到寧夏,打開了眼界,得到了鼓舞,受到了教育。他們說:“百聞不如一見,寧夏確實是個好地方。比起來,現在寧夏的條件是要比杭州差一些,但是,干革命就應當不怕苦、不怕難。回杭后一定要積極支持、鼓勵自己的兒女和左鄰右舍的知識青年到寧夏去干革命、搞建設。”</h1> <h1><br>1965年8月18日一版<br><b>三位在寧夏落戶的浙江知識青年<br>應邀來杭作匯報報告</b><br><br><br>【本報訊】 杭州知識青年赴寧夏參觀訪問代表團在征得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同意后,邀請了三名在寧夏安家落戶的浙江知識青年來杭作匯報報告,他們已于十六日隨本市知識青年赴寧夏參觀訪問代表團抵達杭州。<br>  這三名知識青年是:呂仁福、李君、羅期琪。他們都是一九五九年響應黨的號召,懷著建設社會主義新寧夏的雄心壯志,告別親人,遠離家鄉,到寧夏安家落戶的。六年多來,他們人在寧夏,心在寧夏,熱愛寧夏,認真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勞動和工作,各方面都有較快的進步,并分別獲得了優秀教師、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先進生產者、“五好”青年、模范團員等光榮稱號。 </h1> <h1>1965-08-27 一版<br><b>響應黨的號召到農村去干革命<br>他們將分別去寧夏或本省一些地區農村插隊落戶</b><br>【本報訊】 這幾天,本市廣大知識青年熱烈響應黨的號召,踴躍到各街道辦事處報名,要求到農村去,到寧夏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批報名的知識青年,將根據國家的需要,一部分去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插隊落戶,大部分到本省一些地區農村分別插隊落戶。<br>這批知識青年積極熱情報名下鄉上山,是提高革命覺悟的具體表現。青年們在報名之前,大都學習了《青年運動的方向》、《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毛主席著作,學習了以農業為基礎等有關方針政策,聽取了前幾年下鄉上山知識青年的報告,有的還深入農村參觀訪問。通過這一系列的學習和活動,青年們較普遍地認識到:農村,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第一線;是知識青年干革命、搞建設的最廣闊的天地;是知識青年實現同工農相結合,實現勞動化、革命化最大的場所。同時,他們還體會到:黨把自己從不懂事的孩子培養成為有一定科學文化的知識青年,就是為了要我們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人民中的絕大多數是農民,為人民服務主要就是為五億農民服務。因此,他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向黨表示決心:黨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他們豪邁地說:“革命青年志在四方!”“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磨煉青年人的意志,越是要去!”<br><p>廣大知識青年要求到農村去,到寧夏去的革命行動,受到了家長和社會各方面的熱情支持和關懷。連日來,在各校和街道可以看到許多父送子,母帶女,姐妹雙雙一起來,兄弟結伴齊報名的動人場面。不少知識青年的父母聯名寫信給學校或街道黨委,堅決表示支持子女的革命行動,要求黨批準自己的子女到農村去,到寧夏去。他們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得出這樣的結論:聽黨的話不會錯,愛護子女首先要關心子女在政治上的成長。不少老工人和革命干部,積極鼓勵子女報名去寧夏或本省農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還特地召開家庭會議,通過擺家史和今昔對比,告誡子女:永遠聽黨的話,讀毛主席的書,人在農村,心在農村,紅在農村,專在農村。</p></h1> <h1>1965年9月6日頭版<br><b>本市昨舉行聯歡晚會 <br>熱烈歡送千余知識青年下鄉上山 </b><br>王平夷、王子達等黨政負責人出席了聯歡會 <br><br>【本報訊】 本市歡送知識青年下鄉上山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聯歡晚會,昨晚分別在人民大會堂、清波門禮堂和西湖電影院舉行。<br>  中共杭州市委書記王平夷,中共杭州市委副書記、杭州市市長王子達,杭州市副市長張世祥、余森文,杭州軍分區司令員蔣國鈞,以及市委、市人委各部門、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杭州市地方組織的負責人等參加了聯歡晚會。<br>  參加聯歡晚會的共有五千人,有各區、各街道干部、各中學老師和下鄉上山的知識青年家長。專程來杭迎接知識青年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副縣長李華慶等也應邀參加了聯歡晚會。<br>  這次被批準下鄉上山的知識青年共有一千三百余人。其中六百余人即將奔赴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部分人民公社插隊落戶;另一部分人將分別到本省一些地區的人民公社插隊落戶。<br>  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分別在聯歡會上講了話。他們熱情贊揚了知識青年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踴躍報名下鄉上山的革命行動,勉勵青年們到農村后,要永遠聽黨的話,認真讀毛主席的書,虛心向貧農、下中農學習,積極參加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在實際斗爭中鍛煉成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br>  在聯歡會上,分別演出了話劇《赤道戰鼓》,放映了電影《山村新曲》、《節振國》、《青春之歌》。<br></h1> <h1>1965年9月7日二版<br><br><br><b>凌云壯志和腳踏實地</b> <br>——記青年中學學生去寧夏之前 <br><br>一天,兩個小伙子走進了新溶理發室。理發員還以為他倆是來理發的,便招手說:“請里面坐!”小伙子楞了一下:“不!我們是剛剛被批準去寧夏農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臨走前想學一點理發的手藝……”當下,那理發員也楞住了,他被青年人的熱情深深地感動了。他一面滿口應承,一面稱贊說:“你們能夠響應黨的號召到寧夏去,又學解放軍的樣子自己學理發,真是好樣的。”從這天起,這兩個小伙子就成了新溶理發室的臨時“學徒”了。<br>  這兩個小伙子一個叫唐大正、一個叫單明濤,都是杭州民辦青年中學的學生。這個學校里共有三十多個學生被批準到寧夏去。大家都想到就要到寧夏去了,應當培養艱苦奮斗的作風,學習一些勞動生產和料理生活的技能,以便到寧夏后,同當地群眾一起艱苦創業。為此,許多人抓緊時間進行勞動鍛煉、學點農業生產知識。你看,高中畢業生于繼航、蔣銘心、史松筠等十幾名男女同學,到市郊留下公社去了,有的上國營良渚農場去了。同學們在那里參加夏收夏種。他們起早落夜,向社員和場員們學習割稻、插秧等農業技術,有的人累得腰酸背痛,仍然頑強地堅持著。于繼航說得好:“我們到寧夏去當農民,當農民就要過好勞動關,現在應當抓緊時間多學一點、多練幾手。”<br>  多學一點,多練幾手的想法何止于繼航一個。緊張的夏收夏種結束之后,余小源、王躍忠等同學又主動到浙江農業科學研究所求教,他們一邊參加田間勞動,一邊學習農業科學技術,臨走時還特地要了水稻病蟲害防治、水稻種植技術等書籍,打算把它帶到寧夏去。他們說:“我們雖讀了十幾年書,但農業的知識都很缺乏,到寧夏去,一面要繼續學習農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向當地老農學習,向實際學習。”<br><br><b>三送子女務農</b><br><br>杭州女子中學,傳頌著金玉麟老師三送子女務農的佳話。<br>  金玉麟老師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一九五九年,她的第二個女兒循一,響應黨的號召,到寧夏去建設新農村。四年后,即一九六三年,她的大女兒介一又到浙南玉環農場去務農了。今年暑假,她的小兒子崇一,在杭十一中高中畢業了。當崇一響應黨的號召,堅決要求去寧夏建設新農村,并向黨支部寫了長長的決心書時,金老師的心緒真有些亂。作為一個老師,她想自己應當支持兒子去寧夏,但她又是一個媽媽,總還有一點舍不得,她想,兩個孩子已離得很遠了,這個孩子最好能留在身邊,眼看自己的年紀也一年年大起來了,萬一有個什么病痛,也好一叫就應呀!孩子們都走得遠遠的,怎么叫呢?<br>  八月初,金玉麟老師隨杭州市知識青年代表團到寧夏去參觀訪問。在銀川市,她會見了自己的女兒循一。<br>  母女一會面,真有說不出的高興。金老師想到女兒才離杭州的時候,原是個身材矮小、臉龐瘦削的姑娘,可現在站在她眼前的,是個身體結實,雙頰透紅的大孩子了,幾乎要認不出來了。母親從女兒的談吐中,發覺女兒無論是在思想上、知識上都有了長進。她深深的感到女兒的路是走對了!<br>  以后金老師又到賀蘭山一帶的公社去參觀,看到那邊有大片的肥沃土地有待于精耕細作,這里多么需要青年去開發啊!有一次她到一個公社去參觀,當地許多姑娘得知她是老師,便緊緊的圍住她,有的還親熱地拉住她的手,敘說渴望學習毛主席著作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心愿。她感到自己的兒子,應當歸祖國所有,應當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那種不顧國家需要,只想膝下承歡的想法是多么渺小啊!<br>  金老師回到杭州以后,心里的疙瘩消除了,她積極鼓勵兒子去寧夏好好干革命。這幾天,她給兒子買了《毛澤東選集》,準備了行裝,作好了一切送兒子上路的準備。<br><br><b>僑生黃秀梅</b><br><br>那天到杭州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學習班去,見到了一個身系裙子、腳穿塑料拖鞋的姑娘。她喜在眉梢,跳跳蹦蹦,顯得異常活躍。問了杭四中的張老師,才知她叫黃秀梅,是杭四中應屆高中畢業生,從越南南方歸國的華僑。<br>  “別看她個子小,到寧夏去干革命的決心可大著呢!”張老師以非常稱贊的語氣說。<br>  黃秀梅是一九五八年回國的,原住在離西貢很近的堤岸市。近年來,當她每一次從報紙上看到美帝國主義在南越建立戰略村,用炸彈、化學毒物等武器血腥屠殺南越人民的時候,都禁不住怒從心起,恨不得馬上拿起槍桿子,到南越去親自殺死那些美國強盜。<br><p>  今年暑假,黨和政府號召應屆畢業生到農村去,到寧夏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黃秀梅想到,自己如果能為祖國多生產一點糧食和棉花,也可以為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愛國斗爭出一分力;到農村捏鋤頭柄,也是干革命。這樣,她便拿定了主意,堅決要求到寧夏去。她說:“我是個共青團員,首先應當響應黨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由于黃秀梅的堅決要求,學校領導和杭州僑聯,批準了她的申請。 </p></h1> <h1><b>聽黨的話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br>六百余青年今日啟程赴寧夏</b><br>【本報訊】 本市知識青年六百四十余人定于今日上午乘專車去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有關人民公社插隊落戶。<br>  這批知識青年絕大多數是今年本市各中學的畢業生。他們在“一顆紅心,多種準備”的思想指導下,普遍學習了《青年運動的方向》、《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毛主席著作,聽取了在寧夏落戶的浙江青年的匯報報告,對去寧夏干革命有較好的思想準備。他們的申請被批準后,更是紛紛表示:到寧夏后要永遠聽黨的話,認真讀毛主席的書,做到人在寧夏,心在寧夏,紅在寧夏,專在寧夏,在寧夏干一輩子革命。臨行之前,有的青年主動到郊區人民公社參加夏收復種,學習割稻、插秧等農業生產技術;有的青年還特地到農業科學研究機構學習農業科學知識,搜集農業技術資料、水稻、綠肥等優良品種,打算到寧夏后同當地群眾一起開展科學實驗;有的青年買了衛生常識書籍和各種文娛活動器材。<br>  青年們響應黨的號召,到寧夏去的革命行動受到了家長、親友和社會各方面的熱情支持與關懷。連日來,各人民團體、學校、街道和知識青年的家長、親友,都通過開會、聯歡、走訪、敘談、話別等多種形式,向青年們贈言贈物。杭州市總工會、共青團杭州市委、杭州市婦女聯合會、各街道黨委、各中學等分別向青年們贈送了毛主席著作、革命文藝書籍、針線包、常用藥物和有關衛生知識書籍等。他們殷切地期望青年們到寧夏后,在三大革命運動的實際斗爭中鍛煉成長。</h1> <h1>1965年9月7日頭版:<br><br><b>祝青年們鵬程萬里</b><br><br><br>本報評論員<br>  今天,本市六百四十余名知識青年精神煥發、斗志昂揚地踏上了奔赴寧夏的革命征途,我們表示熱烈的歡送,并祝他們一路平安!祝他們鵬程萬里!<br>  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從來都是沒有地域界限的。在過去的年代里,有多少革命的先輩,為著革命事業的需要,遠離家鄉,不辭勞累,跋涉千山萬水,去鬧革命。因為他們懂得,天下勞動人民是一家,謀求全人類的解放,是每個革命者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也懂得,只有全體勞動人民的解放,才有自身的解放。<br>  今天,青年們說:“為了革命,志在四方。”這和先輩們“為了革命,南征北戰”,有著同樣的意義。自然,先輩們干革命的條件、環境,不知要比現在艱苦多少倍。但是,這對于有著“千里冰霜腳下踩”的英雄氣概的人來說,是無足畏懼的。不用說,青年們到寧夏去干革命,也一定會遇到不少困難。毛主席說:“我們寧肯把困難想得更多一些。”“我們要承認困難,分析困難,向困難作斗爭。”他又說:“……一切不經過自己艱苦奮斗、流血流汗,而依靠意外便利、僥幸取勝的心理,必須掃除干凈。”當青年們踏上征途的時候,重溫毛主席的這些教導,并把它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去,就可以排除萬難,所向披靡,戰無不勝。<br><p>  青年們!你們在黨和毛主席的教導下,立下了干革命的雄心壯志,選定了革命的道路,這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到了寧夏回族自治區,用你們的雙手,同那里的人民一起,在雄偉的賀蘭山麓、在富饒的黃河河套地區,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到那時候,你們定會感到革命的豪情壯志,一旦和革命的現實斗爭結合在一起,該是多么的愉快、多么的幸福,前途又是多么的廣闊!</p>  青年們,浙江和寧夏相隔數千里。但是,千山萬水擋不住革命***的交流。你們的親人,你們的同志,和全杭州市的人民,都等待著你們從塞上江南傳來安家落戶和艱苦創業的喜訊。<br>  青年們,祝你們一路平安!祝你們鵬程萬里!</h1> <h1>1965年9月17日一版<br><b>決心在寧夏農村干一輩子革命<br>本市六百余知識青年在永寧插隊落戶</b><br>當地干部和社員熱烈歡迎杭州青年并在生活、生產上都作了妥善安排<br><br><br>【本報記者永寧16日專電】 十五日下午,杭州市六百余名知識青年,帶著行裝,精神飽滿地從銀川出發,分別到永寧縣的勝利、養和、增崗、李俊等公社集體插隊落戶,受到了各級干部和廣大社員的熱烈歡迎。<br>  青年們到隊之前,當地社員早把為青年們蓋的房子粉刷一新,有的還在墻上貼了毛主席的像和各式各樣的宣傳畫。同時,各生產隊都為青年們準備好了米、面、蔬菜,并指定一部分貧下中農社員,準備帶領青年們勞動,傳授生產技術。<br>  十五日,從銀川市到永寧縣長達數十里的公路兩旁和大路邊,貼滿了歡迎杭州知識青年的標語。當一輛輛公共汽車到達生產隊時,早在村口等候的社員們熱烈歡呼、鼓掌。養和公社北全大隊的貧農下中農協會主席王生玉拉著青年們的手激動地說:“你們都是黨教養出來的好青年,我們一定要同對待自己兒女一樣來愛護你們。”青年們說:“我們到了新的家哪,一定要以實際行動來答謝黨和貧下中農的關懷。”不少生產大隊就在當天下午或晚上,舉行了聯歡會,由當地群眾和杭州青年演出了節目。<br><p>  十六日,青年們有的洗衣服、整理新居,有的在生產隊干部帶領下參觀秋田、菜地、果園、魚塘。永寧縣郵電局、供銷社、醫院等單位都派人來到青年們的住處,為青年們服務。</p>  永寧縣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和杭州市勞動局副局長凌達生同志等,今天一個隊一個隊地探望青年。青年們一見面就說:請轉告杭州的首長和親人,這里地多、水好、人更好,我們決不辜負黨和親人們的期望,一定好好在這里干一輩子革命。 </h1> <h1>1965年10月4日二版:<br><b>寧夏人的心<br>——記本市知識青年在寧夏農村受到的關懷<br></b><br><br>親愛的讀者,你一定很想知道本市六百余名知識青年在寧夏農村集體插隊的情況吧!記者懷著和讀者同樣的心情,隨青年們到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的勝利、養和、李俊、增崗公社作了短期的采訪。記者所到之處,當地的干部和群眾,特別是貧下中農都這么說:“請放心,我們一定要同對待自己兒女一樣來關懷杭州青年的成長!”<br>  “同對待自己兒女一樣來關懷杭州青年的成長”,這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關于迎接杭州知識青年決定中的一句話,如今它已成了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的心愿和行動。這里,只講講記者隨青年們到生產隊后,耳聞目睹的一些事實。<br>到隊后的第一課<br><p>  青年們來到生產隊后,各生產隊第一件事就是向他們介紹本隊的階級和階級斗爭情況,教育青年要接好階級斗爭的班。有的生產隊召開貧下中農大會,一來表示對杭州青年的歡迎,二來讓青年們認識一下誰是貧下中農。有些隊則由貧下中農組長或生產隊長帶著青年,到貧下中農家里去逐戶串門,貧下中農都熱情相待,并向青年們談起了解放后生產發展和生活改善的種種情況。有的則用座談會的形式,請貧下中農回憶對比和談遠景規劃,使青年們了解寧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一切,青年把它叫做到隊后的“第一課”。</p>  為了幫助青年們在政治上的成長,各生產隊都指定黨支部委員、團支部書記或貧下中農協會主席來負責杭州青年的政治思想工作。現在,不少生產隊里的青年,在大隊黨、團支部和貧下中農協會的具體幫助下,已經建立起了毛主席著作學習小組,民主生活會議制度。他們決心在實際斗爭中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朝著勞動化、革命化的方向邁進。<br>住的和吃的<br>  請看看當地群眾為青年們新蓋的房子吧。這批知識青年分別居住在永寧縣的四個公社和一個農場的四十六個生活點里。每一個生活點一般是四、五間宿舍連在一起,還有一間廚房和一間保管室。每一間十五到二十平方米的宿舍住三、四個青年,一般說來是比較寬敞、舒適的。這些房子從建房地點的選擇,房屋結構的設計,到室內的擺設和布置,那里的干部和群眾都費盡了心計,想得真是周到。你看,青年們的新居絕大多數是朝南向陽,屋前栽有柳樹,墻腳的石塊都是特地從五、六十里外的賀蘭山上運來的。新居附近有井有塘,而且都緊靠著耕讀小學和文化室。這是為什么?親自參加房屋設計和建造的五十八歲老貧農雷明大伯告訴記者說:“我們隊里有水稻、有果園、有魚塘、有牛有羊有馬,還有織地毯的副業生產,就是人少,特別是缺少有文化知識的年輕人。如今,黨派杭州的知識青年來了,我們怎能不歡迎,把房子造在這里就是為了讓青年們住得好一點、方便一點,特別是為了以后青年們傳播文化知識的方便……”你聽,他們想得多周到。<br>  再請大家到青年們的宿舍里面看看。每間宿舍都裝有兩塊大玻璃窗,外加一層鐵紗窗。冬天除燒坑取暖外,還加了一只烤火的小壁爐。青年們搬進新居后,把里里外外整理得干干凈凈,并且在宿舍的粉墻上貼上了毛主席的像和各種各樣的宣傳畫,有的還在宿舍里貼對聯、題詩句,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心情。落戶在增崗公社新華大隊第三生產隊的青年,在宿舍里貼了這樣一副對聯:<br>  “塞北江南祖國大地無限好,<br>  永不變色一顆紅心向著黨!”<br>  再說說青年們吃的飯菜。青年們到隊后,吃的是大米和面粉。當地歷來種的蔬菜較少,但那里的干部和群眾知道杭州青年愛吃蔬菜后,事先都從生產隊里撥出一部分土地,種上了青蘿卜、大白菜、馬鈴薯、包心菜、番茄、茄子等蔬菜,有的已經收起,有的還長在地里,供青年們吃用。青年們來到以后,各生產隊還臨時請了一位貧下中農的老大娘幫助青年們燒飯做菜。為了盡快地學會燒飯做菜,自己管理自己,在每一個生活點里,每天都有一個青年跟著大娘學習。同時,他們還推選了生活管理員,經濟保管員,實行計劃用錢、計劃用糧。<br>各方面的關懷<br>  關懷杭州知識青年成長的何止生產隊里的干部和群眾,自治區、永寧縣的負責同志和各有關部門,都在為杭州青年在寧夏農村落腳生根,開花結果而操心。青年們到隊的第三天,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委員、寧夏縣委書記史玉林同志和共青團永寧縣委書記張明同志等,來到青年們的住處,問寒問暖,了解青年們有什么困難和要求,告訴青年們如何有計劃地安排政治學習、勞動生產、文體活動和生活,使青年們受到了教育和鼓舞。<br><p>  永寧縣各有關部門的同志也都下鄉熱情地為青年們服務。縣圖書館的同志,背著流動書箱,為青年們辦理借書手續;縣醫院和公社衛生所的醫務人員,帶著藥品巡回醫療;縣廣播站的同志正在測量線路,準備在每一個青年生活點里都裝上有線廣播,讓青年們每天都能聽到北京的聲音……。在勝利公社楊顯大隊第一生產隊的青年生活點里,記者看到這樣一個場面:青年們吃過中午飯正躺在坑上休息。突然,傳來一陣喊聲:“郵遞員同志來了!”出門一看,只見來了兩輛自行車,騎在前面的是永寧縣郵電局副局長劉永正,緊跟在后面的是郵遞員南新涼。他們下車之后,就告訴大家,團縣委、縣婦聯等部門給每一個生活點訂了一份《中國青年報》和《中國青年》、《中國婦女》雜志,問大家還要訂別的什么報刊。青年們商量了一陣之后,決定再集體訂一份《人民日報》和《杭州日報》。末了,一個青年問:</p>  “從杭州發信,這里幾天后才能收到?”<br>  “五、六天。”<br>  “那么,你們幾天來送一次信?”<br>  “原來,我們不是天天來的,現在局里決定:為了盡快地把黨報、書刊和杭州的來信帶給青年,又把青年們在寧夏鍛煉成長的好消息帶到杭州,決定天天來。”你看,寧夏人的心,就是這樣的赤誠!<br>青年們的***<br>  寧夏人的心,感染、激勵著青年人的心。青年們紛紛表示:一定要在寧夏好好地干。各生產隊,原計劃叫大家休息一個星期再下田勞動,可是青年們都等不住了。他們說:“領導和群眾把我們的生活都給安排好啦,眼下正是新谷登場前夕,應當好好地干了。”因此,有些青年到隊后的第二天就出工了。他們有的去割稻,有的去搬運肥料,有的在剝麻、曬稻草,而且都干得很歡。為了使青年們干一項農活,學一門技術,各生產隊都指定生產經驗豐富的老農民帶青年們一起勞動。在勞動中傳出了許多佳話,這里只講一件事:<br>  帶領李俊公社西邵大隊第一生產隊十四個青年勞動的是李俊公社不脫產的副社長、***員張玉蘭同志。張大娘今年四十四歲,立場穩,勞動好。九月十六日,她接到國慶節上北京觀禮的通知后,心里既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能到北京見到日夜盼望的毛主席;擔心的是,生產隊里規定每個青年在秋收前割兩百斤青草,作為冬天牲口的飼料。這任務能完成嗎?后來,張大娘把自己的心情告訴了青年,又向青年們提出:在她走前完成割兩百斤青草任務的要求。青年們都說:“好!”就這樣,張大娘從怎樣磨刀、怎樣使用大犁刀、怎樣防止割開手,一點一滴地教青年,并同青年們一起干。結果只花三天時間就超額完成了割兩百斤青草的任務。<br>  青年們不僅積極勞動,還普遍開展了為貧下中農做好事的活動。有的青年用杭州帶去的理發工具,為群眾免費理發。許多女青年收工之后,幫社員們打毛線、補衣服、搞衛生……。社員們看青年們這么勤快,都贊揚說:“這批年輕人呵,真不愧是毛主席教養出來的好青年。”<br>  眼前,寧夏正是稻熟千里飄香,一派豐收景象。當記者離開永寧返杭之前,青年們都熱情地說:“請轉告杭州的首長和親人,我們在寧夏一切都很好,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干!”</h1> <h1>1966年1月14日一版:<br><b>慰問本市參加寧夏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知識青年<br>市各界人民慰問團昨離杭赴寧</b><br><br><br>【本報訊】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委組織的本市各界人民慰問團一行五十一人,于昨晚啟程前往寧夏回族自治區,慰問本市參加寧夏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六百余名知識青年。<br>  慰問團由中共杭州市委委員、杭州市副市長周鳳鳴任團長,市政協副主席鄭志新、市教育局副局長禇衍佩、團市委副書記任茂堂、市體委副主任蔣新任副團長。團員由市、區各有關部門代表,市、區人民代表,部分學校教師代表,參加建設寧夏的知識青年家長代表等組成。隨慰問團同行的還有杭州文工團歌舞團,進行慰問演出。<br>  慰問團帶著全市人民的深情厚意和慰問品,將在寧夏農村同知識青年一起歡度春節。<br>  (市安置辦公室通訊組) </h1> <h1>1966年1月28日三版:<br><b>接毛澤東思想的班 做無產階級革命接班人<br>五十三個杭州青年在寧夏光榮入團</b><br><br><br>【本報記者銀川二十七日專電】赴寧夏回族自治區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六百余杭州市知識青年,在當地黨和貧下中農的親切關懷下,努力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投入三大革命運動,政治上進步很快。四個多月來,已有五十三人光榮參加共青團。<br>  “人到寧夏,心到寧夏,紅在寧夏,專在寧夏,立志做一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這是他們的共同愿望。青年們提出,接革命的班,首先要接好毛澤東思想的班。落戶在勝利公社先鋒五隊的新團員曾永欣,開始不愿背起糞斗去拾糞。通過學習毛主席著作,她認識到,這是資產階級思想作怪。下定決心,要克服自己頭腦中的輕視勞動的思想。從這以后,她不管是外出開會、學習,還是上工地勞動,都背著個糞斗,見糞就拾。她感到,只要能為隊里增產糧食出點力,便是最大的愉快。<br>  塞外的氣候比較寒冷,從杭州初到寧夏,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但青年們一想到為革命種田,為革命闖勞動關,就不怕這些困難了。他們在勞動中搶著干重活、挑重擔。“吃得苦中苦,方為革命人。”增崗公社北渠一隊的新團員徐勛風,聽說隊里需要飼養員,就主動要求當飼養員,并把鋪蓋搬進了飼養場。有人問他:飼養員白天鍘草料,深夜喂牲口,又苦又臟,你受得了嗎?徐勛風堅決地說:毛主席教導我們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要去,我不怕苦。<br>  這些青年不但積極勞動,還努力為貧下中農服務。他們根據群眾的要求,在隊里積極辦起耕讀小學和文化室。勝利公社先鋒五隊新團員唐文治,自己買了鉛筆、簿子,送給來讀書的貧下中農子女。夜里不管刮風、下雨,散課后,把孩子一個個送回家去。增崗公社新華十一隊新團員張廷蘭,是公社業余文藝演唱隊的隊員。她唱的是越劇,當地老鄉聽不懂。為了更好地為當地貧下中農服務,她在永寧縣文藝訓練班刻苦地學會了當地老鄉愛聽的秦腔。<br>  一些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青年,也在革命斗爭的熔爐里鍛煉成長。他們當中,已有六人批準入團。楊曼兒雖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她能聽黨的話,沖破家庭阻撓,來寧夏干革命。她在勞動中不怕苦,不怕累,光榮地加入了共青團。她說: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我已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以后還要永遠地走下去。<br>  在杭州市各界人民慰問團來永寧縣慰問期間,當地團委分別在慰問大會上舉行新團員入團宣誓儀式。青年革命熱情更加高漲,表示要在新的一年里作出更大成績,來答謝杭州市人民的關懷。 </h1> <h1>1966年1月20日一版:<br><b>慰問參加寧夏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杭州知識青年<br>本市各界人民慰問團到達永寧縣</b><br><br><br>【本報記者永寧專電】杭州市各界人民慰問團,在團長、中共杭州市委委員、杭州市副市長周鳳鳴的率領下,已于十八日下午到達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br>  十八日晚,在永寧縣舉行了慰問大會。中共永寧縣委書記史玉林、副書記陳光武,永寧縣縣長金樹珉、副縣長李華慶等出席了大會。<br>  周鳳鳴同志在慰問大會上,代表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委和全市人民,向自治區黨委、永寧縣的各級黨政領導和貧下中農,表示最真摯的感謝。他說:寧夏是個好地方,建設新寧夏,不僅是寧夏各族人民的光榮任務,也是我們杭州市人民應盡的義務。杭州青年到達寧夏后,你們象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從政治上、勞動上、學習上、生活上熱情關懷他們,使得他們在三大革命運動中經受了初步考驗,開始在寧夏扎根成長。你們這種熱情培養革命接班人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br>  中共永寧縣委副書記陳光武對慰問團表示熱烈歡迎。他說:來永寧參加建設的杭州青年,四個月來,堅持學習毛主席著作,在勞動中不怕苦,不怕難,不怕累,做出了成績,貧下中農稱贊他們是毛主席教導出來的好青年。他們當中有五十六人被評為五好社員,有五十三人光榮地參加了共青團。知識青年毛立筑,最近還被選為出席西北區農業經驗交流會議的代表。通過這次慰問,對促進他們紅在寧夏,專在寧夏,在寧夏干一輩子革命,將起很大的鼓舞和鞭策作用。<br>  會后,由杭州文工團歌舞團作了慰問演出。<br>  慰問團十九日分五個小組,分別深入到有杭州青年落戶的縣農場和增崗、養和、李俊、勝利等四個公社進行慰問活動。</h1> <h1>1966年1月22日二版:<br><b>市慰問團在永寧和杭州青年歡度春節</b><br>  慰問團向青年們進行了親切慰問,勉勵他們在新的一年做出更大成績<br>  青年們向親人匯報成績,表示要永遠聽毛主席的話在寧夏干一輩子革命<br><br><br><br>【本報記者永寧21日專電】杭州市各界人民春節慰問團到達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后,分五個小組深入到杭州青年集體插隊的縣農場和增崗、李俊、養和、勝利等四個公社,和杭州青年一起歡度春節。<br>  慰問團在農場和公社分別召開了春節慰問大會。深切感謝當地領導和貧下中農對杭州青年的關懷;對參加建設寧夏的杭州青年,進行親切慰問,并發了慰問信和慰問品。李俊、增崗等公社的團委在慰問大會上還為新近批準入團的五十三個杭州青年舉行了入團宣誓儀式。中共永寧縣委書記史玉林同志,親自為新團員掛上團徽。<br>  杭州青年感到今年過節特別有意義。這是第三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個春節,是永寧縣經過社會主義教育的第一個春節,也是杭州青年到寧夏后的第一個春節,紛紛以搞好生產和學習的實際行動來迎接慰問團的到來,并且把住房打掃得干干凈凈,墻上貼了新春聯:革命不為名利立志學王杰,建設那分南北寧夏變江南。還宰了自己飼養的豬和雞,按照寧夏風俗做了餃子、油餅、饃饃,和來自杭州的親人一同歡度春節。慰問團團長、杭州市副市長周鳳鳴同志,和落戶增崗公社北渠大隊第一、二隊的青年在熱炕上促膝談心,了解他們生產、學習、生活情況和來寧夏后的進步,并和他們一起包餃子,屋子里笑聲朗朗。周鳳鳴同志問他們:在這里生活好不好?青年們回答:我們聽毛主席的話到寧夏來干革命,四個月的實踐告訴我們,這條路是走對了,以后要永遠聽毛主席的話,朝這條路走下去。周鳳鳴同志問他們想家嗎?青年們說:我們已經愛上了寧夏,愿意在寧夏干一輩子革命。青年們興奮地向親人匯報了到寧夏后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和貧下中農結合,在思想上和勞動上的進步。周鳳鳴同志鼓勵他們要戒驕戒躁,不斷革命,在新的一年里,做出更大的成績。青年徐勛風激動地說:慰問團不遠千里地來探望我們,對我們鼓舞很大,請慰問團轉告全市人民,我們一定在寧夏干一輩子革命,報答黨和全市人民的關懷。慰問團中的家長,都和在寧夏的子女歡度春節。他們看到孩子在黨的關懷下,不僅政治上進步很快,而且臉頰紅噴噴的,身體健康結實,感到很高興。春節里,他們還特地到當地干部和貧下中農家里賀節,感謝他們對孩子的關懷。貧下中農熱情地說:在杭州,是你的孩子,到這里,就是我們的孩子啦!杭州文工團歌舞團分組深入到青年住的宿舍,獻歌教舞,和青年及當地貧下中農一起歡度春節。杭州青年也演唱了自己創作的、反映青年立志建設寧夏的《賀蘭山下五姑娘》、《數花》等文娛節目。</h1> <h1>1966年1月22日二版:<br><b>參加寧夏農村建設的京津杭知識青年<br>在“塞上江南”滿懷歡樂迎新春</b><br><br><br>【據新華社銀川20日電】北京、天津和杭州來寧夏引黃灌區參加建設的知識青年,懷著歡樂的心情迎接他們在“塞上江南”的第一個春節。<br>  這些知識青年為了迎接節日,有的總結了學習毛主席著作和參加勞動鍛煉的收獲,在他們宿舍的“學習園地”里,貼滿了學習體會、年終小結和今年的決心書。許多人還寫信給家里報告了自己受到鍛煉和教育的情況。許多青年在趕排了文娛節目,準備春節期間和當地黨政領導干部和社員群眾聯歡。<br>  這些知識青年都是在去年志愿來到寧夏參加建設的。他們在這里先后參加了夏收、秋收、平田整地、挖溝修渠、冬灌等勞動。在勞動中堅持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始終干勁十足,克服了許多困難。他們不但勞動積極,熱愛集體,還在寧夏農村積極傳播文化。在永寧縣插隊的杭州青年,在農村文化活動中非常活躍,百分之七十的隊辦起了文化室,許多杭州青年最近還給貧下中農送了春聯。不少青年已在春節前被評為五好社員、五好青年或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自治區黨委和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最近組織了以黨委候補書記楊一木同志為首的春節慰問團,分赴各地向他們進行慰問;北京、天津和杭州的慰問團也已先后到達銀川,他們將到各地和青年們一起歡度春節。 </h1> <h1>1966年2月4日一版:<br><b>帶去全市人民的親切關懷 帶回知識青年成長的喜訊<br>市各界人民慰問團從寧夏歸來</b><br><br><br> 【本報訊】杭州市各界人民慰問團前往寧夏慰問本市參加寧夏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知識青年,已勝利完成任務,于前日回到杭州。<br>  慰問團在一月十八日到達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共進行了七天慰問活動,和杭州去的知識青年一同歡度了春節。通過這次慰問,有力地促進了知識青年在寧夏干一輩子革命的決心。青年們滿懷***地向來自杭州的親人匯報了到寧夏后各方面的進步,并表達了要永遠在寧夏干革命的決心。縣農場的青年場員毛立筑說:“慰問團不遠千里而來,給我們增加了無限勇氣和力量,我們一定要在寧夏作出革命的榜樣,以實際行動感謝黨和人民的關懷。”增崗公社北渠二隊知識青年樓明杰特地寫了一首詩:“親人千里赴賀蘭,送來人民情意重,千言萬語多慰勉,一點一滴銘心間。塞上四月受鍛煉,革命邁出第一步,主席著作勤奮學,紅花永開寧夏川。”把它贈送給慰問團。養和公社北全十二隊的青年以“愿栽賀蘭萬年松”的豪言壯語,表達了自己和寧夏人民一起建設新寧夏的決心。<br>  慰問團人員在永寧看到了塞上江南的大好形勢,看到了當地黨政領導和貧下中農對杭州知識青年的熱情關懷,看到了青年們正在革命斗爭中迅速成長,感到非常興奮。家長代表徐惠珠說:“過去我女兒來信說寧夏山好水好人更好,我體會不深。這次到實地看了以后,比我女兒信里說的還要好!”尹俊萼、褚家璞和俞素蕊等三個青年代表,目睹知識青年在農村廣闊天地里大有可為的情景,進一步激起了自身的革命熱情。他們表示也要響應黨的號召,下鄉上山,與工農結合。<br>  慰問團路經銀川市時,受到寧夏回族自治區黨政領導的熱烈歡迎,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自治區主席楊靜仁同志,自治區黨委書記處書記、自治區副主席馬玉槐同志親自接見了慰問團,并進行了親切的談話。 </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顺市| 新巴尔虎左旗| 玉环县| 双流县| 绍兴县| 南岸区| 东港市| 图木舒克市| 盘山县| 香河县| 鹿邑县| 睢宁县| 独山县| 衡水市| 温州市| 乐都县| 无锡市| 那坡县| 翁源县| 于田县| 大安市| 色达县| 瑞金市| 武鸣县| 汉中市| 瑞安市| 团风县| 肃宁县| 海城市| 耿马| 黎城县| 启东市| 菏泽市| 祁阳县| 新和县| 乌苏市| 通化县| 克山县| 蚌埠市| 遵义县| 来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