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穿越晉陜蒙 自駕快樂行(三)

《藍鳥攝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1年7月14日,我們告別呼和浩特,直奔山西大同云岡石窟。</span></p> <p class="ql-block">呼市至云岡石窟215Km,大約三個小時,上午十點半到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石窟依山,東西綿延約1公里之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現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 252個。</span></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在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p> <p class="ql-block">石雕造像51000余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  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的開鑿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60多年。</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開鑿一直到此后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云中郡恒安鎮治。</p> <p class="ql-block">初唐以后,平城呈現蕭條景象,云岡石窟的建設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未有大項工程。</p> <p class="ql-block">唐代貞觀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p> <p class="ql-block">遼金興宗、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延續十年之久的大規模修整。</p> <p class="ql-block">遼金興宗、道宗時期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檐的通樂、靈巖、鯨崇、鎮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座大寺,并對一千余尊佛像進行了整修。</p> <p class="ql-block">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靈巖棟宇,掃地無遺"(《大金西京重修華嚴寺碑》)。</p> <p class="ql-block">金皇統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師稟慧重修"靈巖大閣"(今第三窟?)</p> <p class="ql-block">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廟院尚存。到明代,大同云岡再度荒廢。</p> <p class="ql-block">云岡之稱始于明嘉靖年間,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路經大同,留部將張天琳駐守后清軍入關攻占大同,云岡寺院再遭兵燹,淪為灰燼。</p> <p class="ql-block">清代,清順治八年(1651年)云岡寺院得以重修?,F存第5、6窟的木構窟檐和寺院即為此時重建。</p> <p class="ql-block">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鑾巡幸云岡寺并御書匾額"莊嚴法相"。清乾隆年間云岡石窟亦曾有修葺。</p> <p class="ql-block">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云岡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結構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1952年設置專門保護機構,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護,并對公眾開放。</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佛教藝術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是中國四大佛教石窟之一,距今1600多年。</p> <p class="ql-block">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稱為曇曜五窟。</p> <p class="ql-block">中期石窟是云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p> <p class="ql-block">晚期石窟,北魏遷都洛陽后(494年),云岡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停止。</p> <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云岡石窟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維修保護,使得石窟得到了妥善的保護。</p> <p class="ql-block">20世紀60年代,國家科委將石窟保護項目列入十年科研規劃之中。</p> <p class="ql-block">1961年成立“云岡石窟保護委員會”,“<span style="font-size: 18px;">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對</span>第1、2窟為試點”進行修整試驗。</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云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p> <p class="ql-block">參觀完大同云岡石窟,時已過午,匆匆用過午飯,趕往北岳恒山景區。</p> <p class="ql-block">恒山是中國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中國五大名山之一——北岳恒山。</p> <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城南4公里處。</p> <p class="ql-block">恒山是我國重要的道教發祥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恒山自古為中國北方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p> <p class="ql-block">恒山主峰天峰嶺,海拔2017米。</p> <p class="ql-block">主峰南面的山腰上,有北岳廟。</p> <p class="ql-block">上山有兩種選擇,一是索道(85元),二是景區公交車,公交車便宜。</p> <p class="ql-block">恒山北岳廟為歷代帝王臣民祭祀之地。</p> <p class="ql-block">乘坐景區交通車往返13元錢,還是比較便宜的。</p> <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為中華五岳。</p> <p class="ql-block">廣義的恒山或稱恒山山脈,是山西省大同市東南部、河北省張家口市南部,桑干河、滹沱河之間一系列山峰的總稱。</p> <p class="ql-block">恒山山脈大致西南-東北走向延伸,東西長近300公里左右,南北寬80公里左右,最高峰為代縣、應縣邊界處的饅頭山,海拔2426米。</p> <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是中華錦繡山河的杰出代表,國家地理重要標志。</p> <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承載著中化文明符號,孕育出深濃的地域文化和民俗,具有國山地位。</p> <p class="ql-block">恒山山脈,祖于陰山,發脈于管涔山,東西綿延五百里。</p> <p class="ql-block">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改祀渾源,隨奠定了渾源天峰嶺為北岳恒山的官方地位;</p> <p class="ql-block">恒山錦繡一百零八峰,呈東北走向,疊嶂拔峙,橫亙塞上。</p> <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1982年即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p> <p class="ql-block">恒山其中主景區面積122.38平方公里,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p> <p class="ql-block">恒山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和恒山國家森林公園等。</p> <p class="ql-block">2009年,北岳恒山被成功列入“國家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p> <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稱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等,明末清初被確定為“五岳”之北岳恒山。</p> <p class="ql-block">恒山位于山西省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主峰天峰嶺海拔2016.8米,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p> <p class="ql-block">恒山有“懸根松”“琴棋臺”“夕陽返照”“果老嶺”“步云路”“虎風口”“潛龍泉”“會仙府”“白云洞”等著名的“恒山十八景”。</p> <p class="ql-block">恒山地險山雄,風景秀麗。</p> <p class="ql-block">景觀奇妙,令人神怡,古今游人絡繹不絕。</p> <p class="ql-block">自春秋戰國至明代北岳恒山(大茂山)一直在河北曲陽,如今曲陽縣還保留有歷朝在此祭祀北岳的北岳廟。</p> <p class="ql-block">明中期改封渾源天峰嶺(原玄武山)為北岳恒山仍遙祭于曲陽。</p> <p class="ql-block">恒山景區有13處景色獨特,功能各異的子景區。</p> <p class="ql-block">恒山游玩大約三個小時,下山十一點,馬上去懸空寺。</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又名恒山懸空寺,因距離恒山4.7公里。幾分鐘就可到達。</p> <p class="ql-block">恒山懸空寺位于山西渾源縣,距大同市65公里,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歷代都對懸空寺作過修繕。</p> <p class="ql-block">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廟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樸壯觀。</p> <p class="ql-block">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至今,尚存石窟廟宇11處,有萬佛洞、三霄殿、圣母行宮、觀音殿、真武祖師殿等。</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是懸掛在北岳恒山<b>金龍峽</b>西側<b>翠屏峰</b>的半崖峭壁間,真乃人間古建筑之奇跡。</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距地面高約60米,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p> <p class="ql-block">因歷年河床淤積,懸空寺離地面高度現僅剩58米。</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發展了我國的建筑傳統和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整個寺院,上載危崖,下臨深谷,背巖依龕,寺門向南,以西為正。</p> <p class="ql-block">全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依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又稱萬佛洞,公元1103年四月二十八日過此以紀歲月,趙子儀奉命題”可證。</p> <p class="ql-block">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重修。寺西臨巨壑,南連群山,東瀕無定河,依壁鑿洞,石窟重迭,坐南向北,依借崖勢成半弧形。</p> <p class="ql-block">從山下沿陡坡迂回而上始達寺門,門頂石刻“懸空寺”三字。</p> <p class="ql-block">入門沿石可達會房,建有石窟三孔,沿此而上為三霄殿,側有圣母行宮。其上有大小不同的方形石窟五處,可惜山崖崩毀,無路可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循原道返回西進為大佛殿,高踞崖端,其下為一石砌高臺,臺下有通往佛殿大門,上刻“大佛殿”三字。</p> <p class="ql-block">“萬佛洞”、有觀音殿、五龍宮、祖師殿等。可見這里已是融佛、道于一體的寺廟。</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也是當地百姓躲避戰亂的藏身之地,現萬佛洞內仍存有石碾、石盤等用具。</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也是恒山十八景中“第一勝景”。</p> <p class="ql-block">2010年入選《時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我國,有非常多的懸空寺,比如,河北,云南,西藏、福建等地都有懸空寺,但是其中最著名的,就要屬恒山的懸空寺了!</p> <p class="ql-block">看玩懸空寺,已是12:30 ,在渾源縣簡單用餐后,趕往應縣。</p> <p class="ql-block">應縣地處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南端,東望恒山之險,南扼雁門之要,北連大同煤海,西依朔州電都。</p> <p class="ql-block">應縣隸屬山西朔州市,朔州東部,面積1667平方公里,轄3鎮9鄉,人口24.4萬</p> <p class="ql-block">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p> <p class="ql-block">應縣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p> <p class="ql-block">應縣木塔是世界上現存唯一最古老最高大之木塔。</p> <p class="ql-block">應縣木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應縣木塔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應縣木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p> <p class="ql-block">應縣木塔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八角形</span>木塔。</p> <p class="ql-block">應縣木塔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由遼蕭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p> <p class="ql-block">應縣木塔原本以作家廟,彰顯家威,并有禮佛觀光和登高料敵之用。</p> <p class="ql-block">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率軍出師宣化,回京途中,駐蹕應州。揮筆書寫了“峻極神工”四字。</p> <p class="ql-block">1518年7月,為了慶祝應州之捷,明武宗二次來應州,登塔宴賞功臣,書寫了“天下奇觀”四字贊美木塔。</p> <p class="ql-block">2004年發現木塔體已扭曲變形,荷載失衡,出現嚴重的傾斜壓縮。</p> <p class="ql-block">塔身整體向東北傾斜65厘米,塔身累計壓縮88厘米,二層外槽西面北角柱相對下沉值達20厘米,西南面南平柱柱身向東北方向傾斜達50厘米等。</p> <p class="ql-block">木塔塔身下部承重部位多處出現構件劈裂、梁枋折斷、結構走閃錯位等險情。</p> <p class="ql-block">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原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對木塔進行了殘損狀況專項勘測,僅測繪就持續了6個月。</p> <p class="ql-block">對危險、隱蔽之處的殘損構件也進行了測繪,發現劈裂、折斷、缺損等殘損點300余處。</p> <p class="ql-block">從2007年開始,木塔的修繕保護工作斷斷續續就未停止,但效果不佳。</p> <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19日,《新華每日電訊》刊發長文《千年國寶扭曲變形傾斜,修繕方案卻“難產”近30年 別讓“病歪歪”的應縣木塔在議而不決中倒掉。</p> <p class="ql-block">釋迦塔除經受日夜、四季變化、風霜雨雪侵蝕外,還遭受了多次強地震襲擊,僅烈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幾次。</p> <p class="ql-block">建筑結構的奧妙、周邊環境的特殊性,木塔千年不倒,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p> <p class="ql-block">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p> <p class="ql-block">應縣縣城,古稱“天王村”,是李國昌李克用父子們世居之地。李國昌為大同節度使時,筑金鳳城于天王村,屬應州。</p> <p class="ql-block">2000年應縣總人口279483人,2010年應縣總人口327973人,2020年11月1日應縣常住人口24397 0人。</p> <p class="ql-block">看完木塔已是晚上六點,住宿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前往閻錫山故居。</p> <p class="ql-block">從應縣到閻錫山故居175Km,九點趕到。</p> <p class="ql-block">閻錫山故居,位于山西省定襄縣城東北22公里的河邊村。</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二十年代初,三十年代結束,長達14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耗資140萬兩銀。整個建筑群坐東向西,原長135.2米,寬119.7米。</p> <p class="ql-block">閻錫山故居占地面積61834平方米,近30座院落,八百余間房屋。</p> <p class="ql-block">故居分為上下兩院,前后為東西花園。</p> <p class="ql-block">閻錫山舊居是民國初年仿古建筑中的杰作,極具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閻錫山是山西五臺縣人,曾執政山西近四十年,出任過國民政府行政院長。</p> <p class="ql-block">閻錫山故居1988年8月被開辟為晉北河邊民俗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現在成為晉北抗日戰爭勝利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閻錫山故居距娘子關景區165Km,上午十點就已趕到。</p> <p class="ql-block">娘子關—萬里長城第九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娘子關地處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現存關城建于明代,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建有關門兩座。</p> <p class="ql-block">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臺城堡,似為檢閱兵士和瞭望敵情之用。</p> <p class="ql-block">南城門也稱內城門,下為磚券,上為門樓,復檐懸有“天下第九關”匾額,雄偉高大,蔚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娘子關距離昔陽縣大寨75Km,一個多小時,下午四點到達大寨景區,車可以直接開到山上。</p> <p class="ql-block">這是大寨景區游覽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山西大寨的虎頭山主峰海拔約1100余米。</p> <p class="ql-block">1967年,大寨村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帶領大寨群眾在虎頭山興修梯田,毛澤東親筆題詞“農業學大寨”,虎頭山也名播四海。</p> <p class="ql-block">從此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高潮。</p> <p class="ql-block">1967年,前來參觀學習大寨的人共有370多萬人,高峰期一天高達數萬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寨展覽館分別展出大寨前前后后的歷史及大寨人艱苦奮斗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1978年,“到大寨虎頭山的外國人有2288批,共有134個國家,25478人。</p> <p class="ql-block">1965年,周總理來到虎頭山。</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紀念碑、葉帥紀念亭、陳永貴墓、作家孫謙墓和大寨紀念館都在虎頭山上。</p> <p class="ql-block">1996年大寨虎頭山建起森林公園,公園內坐落著周總理登山紀念亭、</p> <p class="ql-block">此院為郭沫若紀念亭</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題字“大寨展覽館”</p> <p class="ql-block">陳永貴半身雕像</p> <p class="ql-block">了解大寨的歷史,學習大寨人當年艱苦奮斗的精神,更能教育和激勵下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我們雖已年老,但當年學習大寨的熱潮仍記憶猶新。</p> <p class="ql-block">再見吧,大寨!</p><p class="ql-block">7月17日我們終于結束了此次旅行,歷時十天,二十四個景點,安全出行,愉快游玩,順利回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中县| 页游| 抚顺县| 布尔津县| 洱源县| 蛟河市| 迁西县| 德清县| 筠连县| 浮山县| 建宁县| 罗源县| 无极县| 八宿县| 衡东县| 治县。| 东源县| 万源市| 都昌县| 即墨市| 金堂县| 略阳县| 武山县| 正阳县| 白银市| 巴彦淖尔市| 岚皋县| 西林县| 肥东县| 深泽县| 三都| 南昌市| 和林格尔县| 巴彦淖尔市| 扎赉特旗| 讷河市| 安西县| 泾阳县| 柳江县| 临海市| 永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