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美洲西海岸的溫帶雨林</b></h1> <div><br></div><div> 溫帶雨林是中緯度高雨量地區的茂密森林,終年多雨,年降水量≥2000毫米是它生成的重要條件,所以大多數溫帶雨林分布在南北緯40~60度大陸西岸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例如北美西海岸北段、智利南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西部、新西蘭南島西海岸等地,此外日本屋久島、挪威峽灣等地也有小面積的零星分布。全球溫帶雨林總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北美西海岸占了一半。</div><div><br>▼北美洲溫帶雨林外貌<br></div> <div><br></div> 溫帶雨林與熱帶雨林的共同之處都有高大的喬木、茂盛的灌木和眾多的附生植物,不同的是溫帶雨林樹木種類較少,地表長滿了蕨類、蘚類等林下植物,樹干上布滿苔蘚。雖然溫帶雨林也有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的植被,但涼冷的冬季限制了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生物多樣性還不如溫帶落葉闊葉林。<div><br>▼北美洲溫帶雨林景觀<br></div> <div><br></div> 北美洲溫帶雨林分布在北緯45~55度的沿海山區,南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境開始,北抵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簡稱BC省、卑詩省)北部的阿拉斯加“鍋柄地區”南面,覆蓋了長達1100公里的海岸線和約1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片廣袤的溫帶雨林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在加拿大BC省西南沿海,稱為“大熊雨林”;南部在美國華盛頓州和俄勒岡州西海岸,以華盛頓州的奧林匹克國家公園保護地最著稱。<div><br></div> <div><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加拿大的大熊雨林</font></b></h3><div><br></div> 加拿大的大熊雨林(Great Bear Rainforest)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溫帶雨林,南起美加邊界的加拿大溫哥華島南端,北至BC省與美國阿拉斯加州的亞歷山大群島南端邊界,南北長870公里,面積約9.5萬平方公里。大熊雨林的主體部分位于大陸海岸山脈西坡,其次是溫哥華島西海岸和夏洛特皇后群島西海岸。<br> <div><br></div> 這里地處西風帶西岸,由于地轉偏向力影響,終年盛行偏南西風,從較低緯度吹向較高緯度,因而比同緯度其他地方具有“暖”的特征;而且有北太平洋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更增加了它的“暖濕”程度。這種暖濕的西南氣流從廣闊的太平洋吹向北美大陸時,遇到高大的海岸山脈阻擋而抬升,在迎風坡形成十分豐沛的地形雨。這里的年雨日達360天,年降雨量峰值高達6650毫米,是世界上最“濕”的地區之一。而在海岸山脈的東側背風坡,氣流下沉增溫,降水較少,形成“雨影區”。因此,大熊雨林分布在海岸山脈的西坡,東坡不見蹤影。<div><br>▼大熊雨林的森林景觀<br></div> ▼大熊原始森林中蕨類植物竟可長到齊腰的高度 ▼潮濕的林下厚厚的苔蘚從地面一直攀爬到樹梢,樹上掛滿了“胡須”,給雨林添上了魔幻的景致。 <div><br></div> 加拿大海岸山脈西坡的大熊雨林保存著世界少見的溫帶原始森林,原始森林面積達3.6萬平方公里。遍布著紅雪松、北美香柏、西部紅柏、西部鐵杉、錫特卡云杉等針葉樹,有近千年樹齡的參天大樹,最高可以長到100米,同時也有許多高大的闊葉樹,所以它是針葉樹和闊葉樹組成的植被群落。大熊雨林也是北半球野生動物保護最完好的地區之一,是鷹、狼、美洲獅、棕熊、黑熊等動物的天然棲息地。黑熊和棕熊是大熊雨林的霸主,森林食物鏈頂端的王者,體態龐大,卻動作敏捷。最珍稀獨特的動物是科默德熊(Kermode bear),又稱白靈熊,它是變種的美洲黑熊,卻披著乳白色的毛皮,它不是黑熊的白化病,也不是北極熊,而是攜帶有奶油色毛皮的隱性基因所致。平均每10頭黑熊中才有一頭白靈熊。據估計,大熊雨林中白靈熊只有400頭左右,比野生大熊貓更為珍稀。<div><br>▼大熊雨林中的黑熊<br></div>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封面刊載白靈熊照片 ▼大熊雨林中的珍稀獨特動物白靈熊 <div><br></div> 上世紀的大熊雨林飽受伐木之觴。20世紀90年代,環保主義者和當地原住民頻頻向政府發出抗議,禁止砍伐該片原始森林。白靈熊的形象多次出現在抗議活動中,成功喚醒了公眾的憐憫之心,“大熊雨林”這個名稱正是來自抗議者的口號。經過長達20年的談判,最終于2016年加拿大聯邦政府決定將大熊雨林85%面積保護起來,作為白靈熊永久的家。90年代前,這片雨林少有人知,甚至沒有名字,描述它的是“克拉闊特灣(Clayoquot Sound)周邊的原始森林”。2016年保護法案出臺后,才正式稱為大熊雨林,成為加拿大送給全世界的禮物。<div><br>▼大熊雨林中的針葉林<br></div> ▼大熊雨林的高大樹木 <div><br></div> 大熊雨林是鮭魚的故鄉。每年8~10月約有2200萬條鮭魚從太平洋遠道而來,克服重重難關,用盡生命所有的力氣,回到自己出生的小溪里產卵。它養育了熊、海狼、鯨魚、鯊魚、海獺、海獅、狼獾、白頭鷹等200多種動物,成為大熊雨林的生命線。每年鮭魚季節,每只熊每天可以捕食幾百條鮭魚,它們不需要費心費力,只要守株待兔呆在瀑布旁邊,等待鮭魚的縱身一躍,張開大嘴即可飽食。<div><br>▼瀑水中逆躍的太平洋鮭魚<br></div> ▼白靈熊捕食鮭魚 <div><br></div> 考古顯示,大熊地區最古老村落遺址的歷史可追溯到1.1萬年前。如今,這里仍然生活著26個原住民民族,他們多數聚居在貝拉庫拉(Bella Coola)附近,人口1.8萬左右,其他廣闊的雨林腹地人跡罕至。2019年2月,加拿大導演伊恩?麥卡利斯特(Ian McAllister)歷時三年拍攝成巨幕紀錄片《大熊雨林》,記錄了大熊壯闊的自然景觀和幾千年來一直保護著這個地方的大熊文化。以一個在大熊雨林中生活了30年島民的視角,講述了原住民與雨林、靈熊代代相傳的故事,揭示了人類創造了文明,文明卻消滅了荒野。<div><br>▼當地原住民的圖騰柱<br></div> ▼《大熊雨林》紀錄片 <div><br></div> 除了上述大陸西海岸的大熊雨林外,加拿大還有溫哥華島和夏洛特皇后群島兩處海島西岸的溫帶雨林。<br> <b> 溫哥華島</b>(Vancouver Island),呈東南—西北向與大陸海岸線平行,面積3.1萬平方公里,幾近臺灣島,是北美洲西海岸最大島嶼。近半島民居住在該島南端的維多利亞市,維多利亞是BC省省會。高峻的山脈貫穿溫哥華島中央,最高峰戈爾登欣德山(Golden Hinde)海拔2200米。西海岸受太平洋暖流影響,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東海岸只有600~800毫米。東岸多為沙岸,開發程度較高,人口和城鎮較多;而西岸多為陡峭的巖岸和峽灣地形,尚未完全開發,多保留原生態面貌。<br> <div><br></div> 溫哥華島的溫帶雨林分布在西海岸,西海岸南段有太平洋沿岸國家公園和麥克米倫(MacMillan)省立公園,北段有布魯克斯半島(Brooks peninsula)省立公園和斯科特角(Cape Scott)省立公園。太平洋沿岸國家公園(Pacific Rim National Park)是土著人的自然保護區,由三個地區的數個公園組成,總面積512平方公里。其中長灘最為世人知曉,北起托非諾城(Tofino),南至尤克盧利特(Ucluelet),海岸線長16.1公里,是一片141平方公里的溫帶雨林。自2000年起,長灘成為聯合國世界生態園自然保護區的重點維護對象。<div><br>▼溫哥華島西岸的溫帶雨林景觀<br></div> ▼麥克米倫省立公園是一片參天古樹的溫帶雨林,這棵樹的樹齡有八百年。 ▼土著人的木雕:哭泣的雪松女人(Weeping Cedar Woman),一只手指著地球,另一只手表示制止,標示土著人對森林砍伐的抗議。 <div><br></div> <b>夏洛特皇后群島</b>(Queen Charlotte Islands),由150多座小島組成,南北長280公里,面積9596平方公里,最大的島嶼是格雷厄姆島(Graham)和莫爾茲比島(Moresby),最高峰海拔1250米。1784年歐洲人對該群島進行了首次勘測,并以其船名“夏洛特皇后號”為其命名。島民多為印第安人的海達族,以捕魚和放牧為生,海達人世代居住在與自己毫不相關的“皇后”地方。2010年,海達人廢除了“皇后群島”,正式使用“海達瓜依(Haida Gwaii)”這一名稱,意思是“海達人居住的地方”。 <div><br></div> 海達瓜依的溫帶雨林分布在西海岸,以瓜依哈納斯國家公園保護區和海達文化遺址(Gwaii Haanas National Park Reserve &Haida Heritage Site)最著名,被稱為“加拿大明珠”。瓜伊哈納斯保護區位于莫爾茲比島南部,舊稱南莫爾茲比國家公園,2015年被美國《國家地理》選為北美最值得去的地方。這里有原始的溫帶雨林保護區、國家海洋野生動物保護區、卡伊盧那加伊海達遺產中心(Haida Heritage Centre at Kaay Llnagaay)等。<div><br>▼瓜依哈納斯國家公園保護區<br></div> ▼保護區內的溫帶雨林景觀 ▼苔蘚覆蓋的雪松 ▼海達族古村落保存的圖騰柱 <div><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美國奧林匹克國家公園的溫帶雨林</font></b></h3><div><br></div> 美國西部的海岸山脈緊貼海岸線,所以它的溫帶雨林分布面積較小,華盛頓州和俄勒岡州的雨林只有狹長的西海岸可見,最大一塊是華盛頓州西北角的奧林匹克半島西海岸。具體而言,主要分布在西坡的霍河、昆特斯河、奎納爾特河三條河流的河谷地區,即霍河雨林(Hoh Rain Forest)、昆特斯雨林(Quarters Rain Forest)、奎納爾特雨林(Quinalt Rain Forest),以霍河雨林最著稱。這里比之北邊的大熊雨林,森林的生存自然條件更為優越。然而,這片雨林雖然已辟為奧林匹克國家公園的一部分,受到很好的保護,但由于曾經的過度伐木,現今的雨林規模與大熊雨林相比,便顯得微不足道了。<br> <div><br></div> 奧林匹克山脈南北縱貫奧林匹克半島,屬北美洲海岸山脈的一部分,最高峰奧林波斯山(Mount Olympus)海拔2428米。它的西坡年雨量3500~4000毫米,是美國本土雨量最多的地區。巨量的降水為低海拔山岳冰川的發育提供了條件,整個奧林匹克山區的冰川主要發育在主峰和西峰之間,共有60條,包括藍色冰川、可可冰川、休姆斯冰川、杰弗斯冰川、休伯特冰川等,其中最長的可可冰川達5公里,面積最大的藍色冰川達5.31平方公里。同時這里也是奧林匹克半島上包括霍河在內11條河流的源頭。 ▼奧林匹克公園中的藍色冰川(Blue Glacier) <div><br></div> 奧林波斯山山頂的年降水量多達5080毫米。該山西側的溫諾奇?奧克斯堡氣象站測到最大的年降水量為4688毫米,而東側山麓的塞奎姆城雖然與之僅隔80公里,但年降水量卻只有406毫米,與落基山脈東部半干旱的大草原相當。因此,溫帶雨林生長于奧林匹克山脈的西坡,東坡不見蹤影。<div><br>▼奧林匹克雨林中的高大樹木<br></div> <div><br></div> 奧林匹克山脈西坡覆蓋著保存完好的原始溫帶雨林,以杉科和槭科為主。主要由道格拉斯冷杉、加利福尼亞鐵杉、西川云杉、雪松、花旗松為主,針葉林中雜生槭樹;林下由大量的蕨類、苔蘚和地衣覆蓋。奧林匹克山的東坡逐漸過渡為干旱森林,植株變小變矮,多灌叢。奧林匹克西坡這個植物群落的熱量條件比大熊雨林優越,故多常綠針葉林和闊葉林,林冠通常高40~60米,樹干的周長可達到20米。由于這個群落的林下光照有限,因此地表層植物顯得矮小而稀疏。<div><br>▼奧林匹克雨林景觀<br></div> ▼潮濕雨林中的蕨類、苔蘚和地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原县|
九江市|
潼南县|
东光县|
南雄市|
萝北县|
阿拉善盟|
崇信县|
右玉县|
彭阳县|
清远市|
泽州县|
广安市|
固安县|
武宁县|
怀集县|
武山县|
南陵县|
大足县|
凌云县|
南宫市|
东山县|
云林县|
交城县|
建瓯市|
双峰县|
贺兰县|
大同市|
句容市|
原阳县|
永州市|
南江县|
汶川县|
临武县|
大英县|
绥江县|
富平县|
蒙山县|
万盛区|
崇左市|
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