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于隋,興盛于宋。這些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橋梁,跨越山川河流,不僅便利了通行,還將建筑、藝術與科技和諧地相融。 </p><p class="ql-block"> 地域文化的不同,就地取材因勢而建,形成了形式各異的橋梁。平梁式的跨海過河、廊橋式的橋上聚會、鐵索式的峽谷相連,拱橋更讓中國橋梁獨占世界建橋史的鰲頭,有不少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人的非凡智慧與才能。 </p><p class="ql-block"> 這些年我用8x10的黑白膠片記錄了以些古橋的當今現狀,這里就有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橋梁趙州橋;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閩浙木拱廊橋;能敲出五音階的清東陵五音橋;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橋也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鼻祖泉州洛陽橋;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廣東潮州廣濟橋;成都安順廊橋更是讓大旅行家馬可?波羅記錄在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趙州橋(河北/趙縣)始建于隋代,是世界上現存年代久遠、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其建造工藝獨特,在世界橋梁史上首創“敞肩拱”結構形式,在中國造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世界橋梁建筑有著深遠的影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程陽永濟橋(廣西/三江縣)建于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十三年(1924年)建成。是典型的侗族建筑,為石墩木結構樓閣式建筑的集大成者,集廊、亭、塔三者于一身,在中外建筑史上獨具風韻。侗寨風雨橋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也是中國木建筑中的藝術珍品。 全國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洛陽橋(福建/泉州)始建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平梁式石橋,其“筏型基礎”、“種 蠣固基法”,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創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鄧鄧橋(甘肅/宕昌)公元263年,曹魏大將軍鄧艾與其子鄧忠率部從臨洮南下入蜀,至花石峽,為岷江所阻,遂令士兵緣山崖修造棧道,并在花石峽口以兩岸巖石為墩,修造橋梁,渡岷江,出花石峽,過武都,入陰平道,行無人之地700余里,終于進軍成都,攻滅蜀漢政權。《岷州志》和《階州志》均記載說,此橋為鄧艾父子入蜀時造,故名鄧鄧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帶龍橋(廣西/黃姚古鎮)始建于明朝萬歷三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重修。2016年5月,中國郵政發行《中國古鎮二》特種郵票,入選的黃姚古鎮,就是以帶龍橋景點為基礎設計的郵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萬安橋(福建/屏南縣)宋代始建。屢毀屢建,清乾隆七年(1742)、民國二十一年(1932)兩次重建。1932年重建前為伸臂梁廊橋。1954年重修被洪水沖毀的約1/3橋身。 是現存全國最長的貫木拱廊屋橋,在我國古代橋梁建筑科學技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第六批全國文保單位, 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22年8月6日,被大火??燒毀。該圖攝于2019年12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魚沼飛梁(山西/太原)史書上說,方型池塘為魚沼,魚沼之上架橋稱飛梁。飛梁也叫板式橋。建于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古人本有"架橋為虛,若飛也","飛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說法,故曰"飛梁 "。 東西橋面寬闊,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橋面下斜如鳥之兩翼翩翩欲飛。沼中還立有34根小八角石柱,橋邊綴勾欄(勾欄是后代補建,原作沒有欄桿)。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梁,實為罕見,是國內現存古橋梁中僅有的一例。建筑學家梁思成評價"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為可貴。"它對于研究我國古代橋梁建筑有極高的價植。</span></p> <p class="ql-block">彩虹橋(江西/婺源)該橋建于宋代,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長的廊橋,這座橋取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意思取名。這是我2019年12月去拍的,2020年的洪水沖毀了它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惠濟橋(山西/平遙),俗稱“九眼橋”,橫跨于平遙惠濟河下游。惠濟橋原為木板橋,清康熙十年(1671年)始建五孔石拱橋。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增為九孔拱橋。清代后期,平遙惠濟橋以“河橋野望”一名,列為平遙“十二景”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吳門橋(江蘇·蘇州)始建于宋元豐七年(1084年)郡人石氏為結束盤門擺渡的歷史,出資興建,1872年(同治十一年)江蘇省水利工程總局重建。橋門正中冠有「吳門橋」三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九龍橋(重慶/陶家鎮)該橋修建于明末清初,九龍橋共有九個橋墩,每個橋墩下由整塊巨石雕鑿而成龍頭龍尾,其中8個龍頭張嘴吞水,1個龍頭大嘴緊閉,象征著修建者“多做實事少說話”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景德橋(山西/晉城)又名沁陽橋,是繼趙州橋之后我國現存歷史悠久的古代珍貴橋梁之一。 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明昌二年(1191)落成,前后施工3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鸞峰橋(福建/壽寧)始建于明代,清嘉慶五年(1800)正月重建。鸞峰橋是全國單拱跨最長的貫木拱廊橋,單孔跨度37.6米,超過了曾被學術界認為是中國古建筑中凈跨最大的石拱趙州橋0.7米,堪稱中國虹橋之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楊溪頭橋(福建/壽寧)清道光二十年(1840)建,1961年水毀,現橋為1967年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合龍橋(廣西/三江)始建于清代嘉慶十九年(1814年),是程陽八寨景區內歷史最為悠久的風雨橋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橋上橋(陜西/華縣)下橋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后因洪沙擁塞橋孔,遂于道光十二年(1832)在原橋上疊建一橋。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毓秀橋,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邑人劉蔭樞(曾任云貴兩省巡撫)捐資修建,歷時五年而竣工。關于毓秀橋,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三兩銀子賣橋”的歷史故事。毓秀橋為清康熙年間韓城邑人、云貴巡撫劉蔭樞出資所建,為了避免子孫后代借橋敲詐百姓,橋建成后劉蔭樞以三兩銀子的價錢將此橋賣給了韓城縣。這個故事至今仍在韓城民間廣為流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廣濟橋(廣東/潮州)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只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湘子橋奇特別致的結構,集梁橋、拱橋、浮橋等形式于一體,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的結晶。它是中國第一座也是世界第一座啟閉式橋梁,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一里長橋一里市”的獨特風格與河北趙州橋、 泉州洛陽橋、北京盧溝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安瀾索橋(四川/都江堰)是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橋。最早稱繩橋或竹滕橋,這與它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小七孔橋(貴州/荔波縣)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古為黔南通往廣西商旅交通要道。現在已是著名風景名勝區,景區以奇、幽、俊、秀、古、野、險、雄著稱,峰巒疊翠,溪流縱橫的山、水、石、林,原始古樸的民族風情及原始性強的喀斯特森林完善地結合在一起,充分顯示了大自然的奇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五亭橋(江蘇/揚州)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茅以升曾說“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盧溝橋,最具藝術美的橋就是揚州的五亭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灞陵橋(甘肅/渭源)又名臥橋,是一座氣勢恢宏的木質結構的廊橋。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既濟行人,復通車馬”,后被洪水沖毀,經清代同治年間、1919年、1932年、1984年四次大的維修。1918年的修建由當清源鎮柯寨村何遇江、何遇海兩兄弟參照蘭州雷河灘臥橋式樣進行改進,形成如今純木懸臂曲拱、單孔廊橋,被稱為“渭水長虹”。橋身由單梁變成疊梁,結構嚴密,氣勢雄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步蟾橋(浙江/慶元)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現存建筑為民國六年(1916年)重建,系大跨度石拱廊屋橋。距上游50米處河床當中,有一塊形狀如蟾的巨石,橋因此得名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安平橋(福建/晉江)安平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曾用名五里橋、西橋、安海橋,是世界上中古時代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觀音橋(江西/廬山)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千百年來任憑橋下“銀河傾瀉,起蟄千雷”的三峽澗水狂奔撞擊,橋身卻安然無恙,被譽為“南國橋梁建筑上的一顆明珠”,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筑工藝的珍貴遺產,古人贊為“神施鬼設”、“巧奪天工”。橋身是用105塊各重一噸、規格相同的大花崗巖相互扣鎖而成。橋身巨大空靈,構思精巧,寓秀逸于雄偉之中,榫式結構,顯得既雄偉奇拔,又堅韌古樸,稱“江南第一古橋”,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高橋(廣西/富川)始建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全橋磚木結構,分橋和亭兩部分。亭建于橋上,采用24柱抬梁式構架榫卯結合形成三層檐,頂中兩層為歇山,兩頭接磚砌擋封墻形成懸山與歇山組合,兩頭封墻設中道門,呈卷頂式,進深為一間,面闊為5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富里橋(廣西/陽朔)始建于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一1424年),位于遇龍河的上游,橋上是觀賞田園風光的最佳處。立橋頭可觀田野,青山環抱,綠水繞莊,河壩浪花滾滾、溪水潺潺,田疇井然,阡陌如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福壽橋(廣西/富川)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的一座木梁橋,兩岸橋臺利用小溪的基巖砌石而成,木梁粗大由杉木制作,木梁上鋪木板為橋面,橋面上架設進深五間、穿斗式木構架、小青瓦屋面的橋廊和橋亭,橋頭兩端建馬頭墻入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十義橋(湖南/安化)建于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大橋為歇山重檐小青瓦頂,懸臂挑梁式木結構渠架,兩臺三墩,棱形分水,四層鵲木,中間為走道,兩側為歇亭,歇亭共24空,北橋頭有過道,南橋頭西側有青石臺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苦橋子橋(四川/瀘縣)建于明代,為4墩5孔石質平板梁橋,呈東南—西北走向。橋全長18.4米,橋面寬1.5米。橋中部的兩個橋墩各有1條圓雕龍。橋墩東北端頂部為龍頭,西南端頂部為龍尾。從西北向東南第二孔(現為第一孔)于20世紀50年代為利于過船,改造為拱券,拱高于橋面1.17米。后因洪水沖毀又改為平梁式,該橋雕工精湛,線條流暢,造型逼真、獨特,是瀘縣龍橋群典型代表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翠花橋(河南/葉縣)始建于明代,有近600年的歷史,自古是湖北、河南的交通要道之一。該橋31孔,全長60米、寬5米,每孔有五塊數噸重的石條鋪就,車轍下的兩塊為花崗石條,極為耐軋。石條與橋墩之間均有鐵條連接固定。橋墩均雕有龍頭、龍尾,除可增加大橋的美觀外,重要的是起到分水作用,減少洪水對大橋的沖擊力,降低其對大橋的破壞力度。是黃河以南歷史最久的石板橋之一,為我國古橋建筑之精華。據史料記載,清乾隆年間,橋北呂莊村的呂氏對石橋進行修建,時稱呂橋。后來橋南的董氏重新修葺此橋,呂橋改名為董家橋。呂、董兩家為橋名一事訟至縣衙, 知縣郭巖判:“為民涉水之便,行善也……”此橋遂改名善橋。后來知縣廖思芳平叛有功,擢鎮江知府,廖思芳經過此橋,適值陽春三月,見兩岸柳翠花紅,景色宜人,興致大發,贊為“翠花橋”,其名沿用到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鳴水橋(江西/樟樹)鳴水橋(江西/樟樹)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閣皂山凌云峰峽山口,壑深流急,瀑布泉與九龍泉兩水奔來相匯,穿過一座小橋,直瀉山谷,跌巖擊石,聲若雷鳴,因此,這座橋被命名為鳴水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太平橋(江西/龍南),始建于明正德年間(1506),為兩孔三墩、四拱雙層重疊組合石拱橋。全長50米,造型奇特,上有四通涼亭,以方便行人覽勝和憩息。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千乘橋(福建/屏南)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間,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距橋十米處有清乾隆四年(1739)的石坊一座及八角亭、林公廟、祥峰寺和兩口龍井,附近還樹有新四軍三支隊六團北上抗日紀念碑。千乘橋若長虹臥波,雄偉秀麗,橋志銘中“架木凌空,上擬虹橫百尺;臨淵累石,下同鼎峙千秋”之句是該橋的最好寫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瀘定橋(四川/滬定縣)瀘定橋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康熙皇帝取“瀘水”(即大渡河舊稱“沫水”,而康熙錯以為“瀘水”)、“定”(平定當地吐司叛亂 )之意,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并將字體立御碑于橋頭,碑文正文為“瀘定橋”,橫批為“一統山河”。 瀘定橋開始成為連接藏漢交通的紐帶,瀘定縣因此而得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姊妹橋(四川/安縣)姊妹橋又名雙木橋、高橋、五福橋。始建于元末明初,當時為石板橋。因曉茶河連年漲水,溺水之事時有發生,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鄉人自愿捐資捐料請工匠改建成了今天這座木質廊橋,姊妹橋的風格獨特,造型別致,是名工巧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勢架橋的智慧結晶,“橋是經過放大的一條板凳”,中國橋梁專家茅以升這樣風趣的解釋“橋”。是的,橋就是這么簡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波日橋(四川/新龍縣)建于元末明初,由杰出的藏族建筑大師唐通吉布承擔設計,他指揮工人在峽谷深澗、江水湍急的雅礱江上風餐露宿幾個月才完成。從側面看,波日橋有著粗獷的圓弧橋墩,整齊美觀的橋臺,木榫完美契合的橋身,是藏地保存最完整跨度最大的木結構伸臂橋梁,也是名副其實的“飛橋”,體現了神秘的雪域文化。最為稱奇的是,整座橋沒有用一顆釘、一塊鐵,每一個結合部均用木楔連接,原始而實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如龍橋(浙江/慶元)如龍橋始建于明初,現橋修建于明天啟五年(1625年),因其勢與后山山脊古松依稀相連,橋似龍首下傾而得名。如龍橋結構復雜,功能完備,集亭臺樓閣于一體,是有明確紀年、年代最早的木拱廊橋之一。此橋建筑上具有宋代遺風,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考察價值。2012年11月,“閩浙木拱廊橋——如龍橋”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北澗橋(浙江/泰順)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慶八年(1803)修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為疊梁式木拱廊橋,泰順廊橋之一,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泗溪鎮下橋村,為“姐妹橋”之一,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廊橋”。</span></p> <p class="ql-block">靈潤橋(湖北/黃梅)建于元代元至正十年(1350年),由四祖寺住持祖意禪師募緣修建而成。橋上建有廊屋5間,抬梁式構架,廊屋兩端為高大的券頂式五花山門,磚砌仿木檐椽斗拱,高大氣派,墻壁繪有各種花鳥圖案,兩端門額分別題“靈潤橋”和“花橋”,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風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 橋下石磯上有唐宋以來歷代文人墨客的題字石刻20余處,其中以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書“碧玉流”石刻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破額山前碧玉流”詩刻最為珍貴。橋下泉水經石磯直瀉深壑,構成“瀑布嶺頭懸,碧空垂白練”的壯觀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鵝泉古橋(廣西/靖西)明代成化皇帝朱見深游玩至此,因迷戀這山環水繞的美景,特賜封“靈泉晚照”,在鵝泉景區內,還有一座始建于清朝的拱橋,由15個涵洞組成,這座古橋一直到現在屹立不倒,見證著歷史的變遷,訴說著歲月的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復古橋(湖南/安化)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大橋為歇山重檐小青瓦頂、懸臂挑梁木結構梁架,兩臺兩墩,棱形分水,五層鵲木,中間為走道,兩側為歇亭,歇亭共13空,兩端橋頭均有有麻石風火墻和麻石階梯,門楣上嵌有“復古橋”橋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觀月橋(湖南/通道)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為一墩兩孔,迭梁穿斗式木構架廊橋。后世有多次維修記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廣利橋(湖南/東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由本地人文石昌、文石寶弟兄始建,取“廣濟眾人,萬民稱便”之意而命名“廣利橋”。是一座三拱木結構的廊橋,石料砌成,拱腳落水處薄至0.33米,迎水處做成突出的尖鉤狀,有如“金雞腳”;橋面過道兩側用青石條砌成,中間填土,俗稱“豆腐腰”,故有“金雞腳、豆腐腰”之譽,起到減輕洪水沖擊強度和橋身承載負荷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迴瀾橋(廣西/富川)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崇禎十四年(1641年)重修。回瀾橋名取自韓愈的《進學解》:“會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之即倒。“回瀾”即“會蘭”,“青龍”即“情濃”,寓含著忠貞不二的愛心。回瀾橋與青龍橋遙遙相望,廝守圣潔的愛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青龍橋(廣西/富川)建于明代嘉慶初年(1796年)和道光甲午歲(1834年)曾兩次再修。全橋皆為石砌、券孔、磚墻、木結構,并配以彩墨繪畫藝術造型,集北方的石券橋、南方的亭、古遠的閣組合而成。產生了別具富川特色的新品種一一石券廊橋,在全國古建園林中具有獨特風格。而三面石門,各門額上都有題字,東門題字為“翠拔群峰”,西門是“山水環立”,北門是“升仙氣象”。這些題字,使古老的橋梁帶上悠久的文化信息。 與迴瀾風雨橋相距1公里左右,兩橋遙相呼應,人稱鴛鴦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回福橋(湖南/通道)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裝飾精巧、彩繪精美是福橋的一個特色。橋的中部設神龕,供奉關帝。杉木板壁上出自民間畫師之手的關帝,騎戰馬,持大刀,雙目炯炯,威風凜凜。其它廊間的彩繪,內容多為花草蟲魚,還有民間傳說、神話、民族英雄故事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馬渡橋(湖南/安化)建于民國六年(1917年)。大橋為懸山重檐小青瓦頂、懸臂挑梁式木結構,兩臺兩墩、棱形分水,鵲木五層,中間為走道,兩側為歇亭;歇亭共22空,西北方為青石臺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普濟橋(湖南/通道)建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民國7年(1928)維修。橋為單孔,伸臂梁式。由11廊間連為一體。橋四周500米以內有豐富的地面文物,如有清同治元年(1862)建的老寨鼓樓,有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的高坪鼓樓,以及南岳廟、飛山宮、楊氏宗祠等,此橋現在仍為侗寨趕集交易和供人行走的通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合作化橋(甘肅/文縣)原名廣濟橋,始建于清代,1950年代因廣濟橋殘破無法使用,1955年文縣政府決定在廣濟橋原址拆除舊橋,按原貌重建一座廊橋。該橋為木構伸臂廊橋,是甘肅境內跨度最大、結構獨特的伸臂廊橋,有較高的研究價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大汶口石橋(山東/泰安)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修建,故名“明石橋”,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被大水沖毀,當時的粥店著名石匠姜桂松進行義修,故又稱為“姜公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登瀛橋(河北/滄縣)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5孔(包括拱肩上的兩個小拱)石構拱橋。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卞橋(山東/泗水)據《古代經濟專題史話·古代橋梁史話》記載,卞橋“可能是全國罕見的晚唐建筑”。在橋座的一塊石頭上,依稀可以看到刻有“金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重修”的字樣。該橋在明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還曾對部分欄板、望柱進行過補配。此地古為卞國,故名"卞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90年前后,最初由魯國大夫卞莊子所建,距今已大約2700年歷史。與趙州橋、蘆溝橋、楓橋,并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四座石拱橋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永濟橋(山東/平陰)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建成,為3孔石拱橋。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更名為永濟橋。歷經重建,至清道光三年(1823年)改建為1孔石拱橋。橋欄上有立雕坐獅8對,神態各異。第七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永安石橋,位于遼寧省沈陽市于洪區馬三家子鎮永安村,始建于清崇德六年(1641年)。橋東路南,有一方用漢、滿、蒙三種文字陰刻的高大石碑,記載者此橋建造的始末和工程師任朝貴的名字。它與《盛京通志》記載相印證:“永安橋,本朝崇德六年敕建。初,我太祖始定沈陽,以西路道途沮如,命修迭道百20里。太宗時,復建此橋,以便行旅”。自清初以來,由于經由水安石橋從盛京去山海關和北京的大道,俗稱為“御路”,所以太宗敕建的永安石橋,或俗稱為“御橋”。清乾隆時滿族詩人善聰在《永安橋上新月》一詩中寫道:“寒月初三夜,歸人第一程。石橋尋古跡,茅店數村更”。至今永安石橋歷經三百多年的風雨沐浴,也是我國最北邊的國保級古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長樂橋(江蘇/溧水) 建于南宋年間現存石橋仍保留了宋橋的風格,省文物保護單位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蒲塘橋(江蘇/溧水)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春二月,落成于正德七年(1512年)冬十月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span></p> <p class="ql-block">楓橋(江蘇·蘇州)楓橋以唐代詩人張繼的七絕《楓橋夜泊》而聞名天下,現橋為清乾隆三十五年重建。咸豐十年毀。同治六年又重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回龍橋(湖南/通道)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原名“龍皇橋”后更名回龍橋。“回龍”、含“迂回龍脈,環抱村莊”之意。橋全呈弧形,橋廊及橋亭屋面施小青瓦,橋北面裝修有齊檐柏枋板壁,以擋寒風侵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永錫橋(湖南/安化)建于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石墩木廊式,兩端各有一座茶亭,北端碑亭內存有歷代碑石58塊,為安化境內現存規模最大、最完好的木構風雨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接龍橋(湖南/通道)始建于清代光緒年間(1871年-1908年),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被洪水沖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就地重修,供人休閑。橋頭石礅及橋梁上雕龍畫鳳,橋兩側檐板上還飾有彩繪《西游記》、《三國》、《水滸》、《封神榜》等神話故事。全橋結構嚴謹,精致典雅。原橋上有對聯一幅:長橋臥龍古往今來多少英雄度步,危墩峙水風吹浪打幾曾父老關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跳墩子(四川/資中)歷史悠久,據推測最少在200年以上。跳墩子也是原始的越溪過溝方式,就是在溪流較淺的地方,安放一個個石墩,行人跨上石墩越過溪溝,這些排列的石墩被形象地稱為跳蹬橋,是三峽古人建造的最早的原始橋。一截截方形石墩孤獨而靈動地蜿蜒至對岸,人在其上跳踏即行使橋之功能,盡望過去倒也錯落有致。用材考究、建造工藝精湛:建材均為原生態的本土石材“墩子石”;70個橋蹾全部整料無一接縫栽入河灘石槽中抗震防洪。橋形獨特優美:整個橋身從不同角度看,宛如一條“舞動的龍”;它不同于常規的直、弧、圓、曲等橋形,而它就是:“東歪西拐”形。整個橋只有兩個拱(圓拱、平拱各一)形成了錯落有至的“曲線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汝寧石橋(河南/汝南)始建于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嘉靖年間知府黃似華重修。此橋五孔實腹聯拱式石橋,橋面為青石漫砌,兩側有青石雕制的望柱28根,欄板27塊,柱頂均有石雕獅子,石獅下為須彌座,望柱間有互助友愛石欄板銜接。板面雕記刻有如意紋圖案,顯得古樸典雅。橋身為青色條石壘砌,多為素面。橋墩下面有分水。尖孛間有一長方形孔。橋為孔聯拱式,中間3孔稍大,制作規整,均勻縱向并列券,四周橋堍均用青磚及石磙徹成,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思賢橋(湖南/安化)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安化風雨橋群的杰出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多安橋,(湖南澧縣)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始修梁橋,取名澧州橋。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在地方官多賚、安佩蓮聯合主持下,重修為石拱橋,翌年建成。當地百姓為紀念二人建橋功勞,更名為多安橋。</span></p> <p class="ql-block">垂虹斷橋(江蘇·蘇州)始建于宋慶歷八年(1048年),石墩木橋結構,元泰定二年(1325年),改建為連拱石橋,共72孔,橋中建亭,取名“垂虹”。垂虹斷橋歷經宋、元、明、清,至1967年塌廢,前后存在了920年。垂虹斷橋遺跡現存東、西兩端橋洞16孔,是一座真正的斷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萬年橋(江西/南城)始建于明崇禎八年(1635年),竣工于清順治四年(1647年),迄今已有三百七十多個春秋,為江西省最長的一座古代石拱橋。尤為珍貴的是,在建造時,曾做了詳細的施工記錄,諸如用工用料、施工方法、技術措施,工期、資金等都有記載,這是古代橋梁史上流存至今最早最完整的施工檔案,歷來被建筑史學界和橋梁專業界奉為古代建筑的經典。此橋東端是素有“五邑山水之鎖鍵”說法的武崗山,山上有聚星塔,月明星稀,從塔上俯視橋下的武崗潭,觀潭面星空倒影猶如眾星捧塔,景色宜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文星橋(湖南/通道)建于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與兵書閣一箭之隔,屬于集橋、亭、閣、殿為一體的古建筑群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燕子橋(湖南/安化)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大橋為歇山重層鵲木,重檐小青瓦頂,懸臂挑梁式木結構渠架,兩臺兩墩,兩層為歇亭,中間的脊上壓三星寶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永福橋(湖南/通道)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6),為迭梁穿斗式木構架廊橋。該橋清嘉慶十年(1805)復修,相繼在清道光十五年(1835)、清同治三年(1864)、清光緒二十年(1894)進行了維修,民國二十五年(1936)大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惠愛橋(廣西/合甫)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惠愛橋的橋梁結構和設計獨具匠心,為三鉸拱人字架結構,拱腳支撐在兩岸石砌的欖核形橋墩幄上,橋墩旁還設有磚砌弧拱式泄水孔,橋全部為木質結構。在廣西屬首創,在全國也屬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金勾風雨橋(貴州/從江)始建于清代光緒十年(1884),1992年重建,重建后的風雨橋面十闊,間長33.60米,寬4.75米。橋屋中部抬升為五層密檐鼓樓樓冠,北端從第二間起南端從第一間起抬升為歇山式五層密檐屋頂,其于部分屋頂為單檐。長廊外側半裝木板,兩端橋墩用片石和鵝卵石壘砌,中部橋墩為毛石凝土結構,墩上用原木作加長伸臂梁,一層比一層長用以此支撐橋屋。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新民橋(貴州/遵義)雖說新民橋的建造時間說法總是不一,有人說它建于唐朝,有人說它建于明朝,沒有辦法核實確切的時間。但是人們似乎對它橋上懸掛這的那把寶劍的來歷,倒是知道一些。當地的老人說這把劍是明朝時期的古劍,這里的人都叫這把劍為斬妖劍。寶劍和新民橋連接在一起快一千年的時間了,但是一直都沒有掉落下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里橋(海南/澄邁)建于明代。在雜草之中,一塊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上寫著“里橋”,而橋現在也是藏于這雜草之中。據《澄邁縣志》記載,“里橋”因建在澄江出口內灘地段故稱為“里”。綿長的 澄江流經此處來了一個近乎90度的華麗轉身,這里又出現了一個高達數米的斷崖,典型的火山巖石障峭立其上,儼然是一處巨石遍布的河灘。原本溫順的河水經此折角及落差的突變,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在裸露突兀的巖間撞擊奔涌,聚成一道道的瀑面沖灘入海。只見砥柱江水,懸流急墜,形成一 道水花飛濺的瀑布奇景。雖然沒有“直下三千尺”的沖天豪氣,仍能以“勢歸海壑含千溜,景作蜃樓吐一奇”的壯麗,讓人感受到大自然所帶來的視覺震撼之美 。省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天津橋(湖南/武當)始建于元代,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重來,這座石橋,橋面平拱,方石砌筑,兩廂飾望柱石欄,鐫刻精細,三孔連跨,曲線柔和,飛跨于溪澗之上,狀若連虹臥波,橋下澗水清澈。橋西建有照壁,周圍古木參天,清幽翠流,漫步橋上,清涼爽心,香風舒骨,讓人發出"形神到此皆清絕,何用蓬萊更問仙"的感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橋樓殿(河北/井陘)據考證,此橋為隋時所建,先于趙州橋。相傳當年魯班將柴草垛滿山澗,搭起橋拱,當地稱“柴牛”,一夜修了一座二十二道拱旋的天橋。隨即火燒“柴牛”,灰落橋出。魯班有了這般先見,便領圣旨,胸有成竹地去趙州府修趙州橋了。宏偉的殿堂建于高臨絕壁的石橋上,似空中樓閣,巧奪天工,世所罕見。古人有詩曰:“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樓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金龍橋(云南/麗江)始建于清代光緒六年(1880年)正月,于清光緒6年(1880年)建成。是長江上現存最古老的橋梁,曾有“萬里長江只一橋”的稱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雙龍橋(云南/建水)清乾隆年間先建三孔,道光年間又建十四孔與之相連,因此俗稱 “十七孔橋”。橋中建有三座飛檐式閣樓,樓中有樓,橋樓相映,遠看猶如一艘樓船,近觀似長虹臥波。蔚為大觀,不失為我國造橋史上極為珍貴的杰作。它造型奇巧,兩端閣樓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壯觀,素有“滇南大觀樓”之稱。 1965年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前來考察,將其列為全國大型古橋之一,已列入中國造橋史冊,遂被定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鄉會橋(云南/建水)鄉會橋為三孔石拱橋,建造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橋面由名為“文星閣”的主樓閣和次樓閣完全覆蓋,為建水地區唯一的風雨廊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文星橋(湖南/通道)建于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單孔全木構梁式廊橋,并且人畜分離,各有其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永鎮橋(江西/安遠)建于清順治九年(1652年),僧人歐陽融六慕化建造。是江西省現存罕見的石墩木梁懸臂式廊橋,它的這種介乎于梁橋與拱橋之間的結構形式,為研究中國古代橋梁從石墩木梁橋向石墩石拱橋發展的過程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資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玉帶橋(江西/信豐)建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有當地富翁余風歧募資而建,故又名“風歧橋”。獨特,其弧形如玉帶飛跨于崇山峻嶺之中,凌架于滔滔激流之上,其墩三孔,層樓式形狀。古代,玉帶橋為信豐通往廣東興寧、和平縣的交通要道,以結構奇特,氣勢雄偉而聞名于贛、粵、閩等地,留下了“遠近聞名玉帶橋,兩岸峻峰入云霄。奔騰河水瀉千里,玉帶飛鎖兩山腰”的贊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永順橋(湖北/利川)始建于清代咸豐九年(1859),橋為單孔復拱式涼橋,全木結構,橋頭立有咸豐九年刻“降之百祥”碑一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飛虹橋(湖北/黃梅)建于元代,以青石條構筑,單孔發券。橋面平坦,橋上蓋有長廊,縱深6柱7間,粉壁青瓦,色調雅潔。長廊兩端為磚砌牌坊式門樓,門樓上分別由王萬彭題書“放下著”、“莫錯過”的橫額,書體瀟灑,筆力蒼勁。橋下泉澗幽曲,尤其雨后,瀑布飛崖掛壁,奔流不息,響聲如雷。游人憩息于此,仰觀禪林景物,煙云籠岫;靜聽法泉流響,琴韻琮琮。或掬泉洗乏,或迎風挹爽,愈覺古剎清幽,確給人以盡情欣賞,“莫錯過”之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龍腦橋(四川/瀘縣)建于明洪武年間(1378至1398年),石墩石梁式平橋,為保證橋的平安,護佑一方百姓,人們就用傳說中文殊菩薩的座騎青獅,普賢菩薩的座騎白象以及觀音菩薩的座騎麒麟為橋墩。八個橋墩的分水尖均為上游,雕刻著龍、象、麒麟等雕塑,形態、姿態各異,其雕刻工藝為古代石橋之代表作。龍腦橋上造型精美、體態傳神、刀法精湛的瑞獸,有四龍、二麒麟、一獅、一象,口中物可用手撥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玉帶橋(北京)建于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光緒時(1875-1908)重修。全國各地有許多橋梁名叫“玉帶橋”。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位于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該橋單孔凈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漢白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制漢白玉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五音橋(河北/淸東陵)位于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的“七孔五音橋”是清東陵順治皇帝的陵區里,近百座石橋之中最大、最奇特、最神秘而有趣的一座橋梁,深刻反映了清代文化鼎盛時期的風貌。如果順著敲擊橋擋板,就會聽到5種如金玉般的響聲音階,有的低沉渾厚,如鐘鳴;有的清脆悠揚,仿佛是輕敲木魚之狀,悅耳動聽。這五種聲音就是我國古代聲樂中的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十七孔橋(北京)始建于清乾隆時(1736—1795),是國內園林中最大的石拱橋,飛跨于東堤和南湖島,狀若長虹臥波。其造型兼有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的特點。清乾隆皇帝所撰寫刻在橋南端的橫聯“修蝀凌波”四個字,形容十七孔橋如同一道彩虹,飛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而橋北端的“靈鼉偃月”幾個大字,又把十七孔橋比喻成水中神獸,橫臥水中如半月狀。橋北端的另一副對聯寫著:“虹臥石梁岸引長風吹不斷,波回蘭漿影翻明月照還望”。此橋的風景,在優雅寧靜之夜游賞更加怡人。近些年作為新晉的網紅打卡點。每年冬至前后,出現的“金光穿洞”這一奇特景觀,又伴陪游人用相機記錄下這一奇特瞬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焉有橋(山西/長治)你怎么理解?焉有,在古文里使用比較頻繁,現代漢語里幾乎不用了,比如我們常說的詞語“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比如看不太懂的屈原文章《天問》里有:“焉有石林,何獸能言?焉有虬龍,負熊以游? ”焉有,意思可以理解為“哪有;怎有”,反過來就是說肯定“沒有”。這就有意思了,500多年的《焉有橋》是有,還是沒有,你來看看就知道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高橋(湖北/咸寧)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位于咸寧區高橋鎮,5孔拱式廊橋,廊屋為木構,現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雙林三橋(浙江·南潯),在同一條河相距不到400米之間,連建三橋。實為罕見。其中,化成橋居中,東距萬元橋225米,西離萬魁橋122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葛鏡橋 (貴州/福泉) 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19),橫跨在麻哈江兩岸絕壁之上。橋在絕壁之上起拱,借江心一礁石下腳,設計絕妙,用料考究工藝精湛,歷經400多年,堅固如初。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其主編的《中國橋梁技術史》中評價其為“工程艱巨,雄偉壯觀,為西南橋梁之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安順廊橋(四川/成都)最初的建筑蹤跡可以追溯到元代(公元1271一1368年)。到底是什么時候修建的,現在還無從考證,關于它的最確切記載,在清朝康熙初年,安順橋被稱為虹橋。到了乾隆年間,由于橋身破敗,橋體岌岌可危,當時的華陽縣令安洪德便發動民眾,重新修筑了這座橋,并給它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安順橋,意在求個平安順利的好兆頭。風雨三百年后,安順橋被一場罕見的洪災沖毀。二十一世紀初,安順橋幾經修建才得以恢復其大致的原貌。在馬可·波羅的游記中,安順廊橋是他印象中較為深刻的四座大橋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花橋(貴州/黎坪)始建于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歷史上曾多次修葺。整座花橋結構巧妙,運用杠桿力學原理,大小柱、枋、檁、凳、欄桿,全部用杉木穿榫構成,不用一釘一鉚。建筑造型優美,結構嚴謹,工藝精湛,雄偉壯觀,造型結構居全國之首,展示了侗族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橋廊內設有長凳,即可便利行人通往,又可供行人小憩避雨、乘涼、會友、迎賓送客和觀賞風景,是一種多功能的侗族建筑。1997年,郵電部將此橋設計為郵票發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祝圣橋(貴州/鎮遠縣)祝圣橋原名“溪橋”,后因為康熙大帝祝壽,改為“祝圣橋”。它不僅在貴州,甚至在西南地區都是比較長的一座橋。 這座橋全是青石建造而成,橋墩是明代的,而橋身卻是清代的,它的始建年代是明初洪武二年,據說當時因為陽河爆發山洪,該橋數次被沖毀。因此直至雍正元年即1723年才修建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琶團培龍橋(廣西/三江) 建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橋面分人行道和畜行道,畜行道掛于橋側,上下異層,與現代的雙層立交橋有異曲同工之妙。琶團培龍橋由于它的功能處理匠心獨具,因而被專家們稱為“古今中外,獨一無二”的一舉數得的民間橋梁建筑之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弘濟橋(河北/邯鄲)建于何時無可考,明萬歷十年(1582年)重修。橋望柱頂端圓雕有七個獅子、八個猴子、桃子、石榴等。欄板上浮雕有鹿、麒麟、節節封侯、吳牛喘月、武松打虎、八仙故事、松梅竹蘭、纏枝花等,圖案雕琢精細,形象逼真。大券與小券中間刻有龍頭,是蛟龍望水的浮雕;大券兩邊對刻的二龍戲珠、飛鳳、飛龍、飛馬,兩邊盡端小券刻的纏枝花卉。主拱券南側邊券吸水獸上面的橋面石上刻有一小孔,直徑4~5厘米,呈彎曲狀通向吸水獸頭頂上側。每當遇到淹沒吸水獸或接近小孔下面邊沿的特大洪水時,這個小孔就會發出低沉的“鳴鳴”聲,類似老牛的叫聲,因此當地群眾叫這個孔為“地牤牛”。它是運用空氣流動和聲學原理鑿成的。 當地流傳一首順口溜:兩個仙桃倆石榴,七個獅子八個猴,中間一個“地牦牛”,幾句順口溜就把弘濟橋上的雕刻進行了形象地總結和概括。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盧溝橋(北京)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盧溝橋上雕刻的獅子數量多,且小獅子多雕于隱蔽處,故明代即有“盧溝橋的獅子一一數不清”的歇后語。盧溝橋橋面兩旁有石欄桿,欄桿望柱頭上雕刻著石獅子,而這些石獅子都進行了多次大修或翻修。但是在修繕時沒有按照原來的數據去翻刻。石料選擇的標準也不同,有好有壞,參差不齊。總體來說,盧溝橋上的501個石獅子歷經金、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各個時期的修補,融匯了各個時期的藝術特征,成為一座自金代以來歷朝石雕藝術的博物館。</span></p> <p class="ql-block">古往今來,橋梁并不罕見,自涓涓小溪到浩浩洪流,大都布滿著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橋梁。橋梁的基本型式不外乎梁、拱、索、浮幾大類。而我國古代的橋梁建設者們,除其科學技術上的設計外更注重文化品味的傾心。或飾以浮雕,或繪制壁畫,無不滲透和蘊含著民族文化特點與地域文化特征。橋是靜止安詳的,但是無論創建它的人、或用詩詞歌賦詠唱它的人、或是以丹青筆墨描繪它的人,甚至觀賞它的人都是生動活潑的涌流著的燦爛的生命。這是橋文化無限生命力之根本。不要小瞧一座不大起眼的小橋,其間的文化意念是十分深奧的。拍橋還在進行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靖县|
新兴县|
富阳市|
绩溪县|
南川市|
霸州市|
柳江县|
南丰县|
微山县|
来宾市|
伊宁市|
紫金县|
洪泽县|
道孚县|
治多县|
鸡泽县|
巴林左旗|
德州市|
田阳县|
尉犁县|
本溪|
凤庆县|
延川县|
博湖县|
怀集县|
饶平县|
南陵县|
江阴市|
正蓝旗|
娱乐|
子长县|
益阳市|
凤阳县|
阿坝|
祥云县|
栾城县|
太仆寺旗|
微博|
银川市|
正阳县|
萝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