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銅都瑰寶,——江西礦冶博物館

大茅山人

<p class="ql-block"> 江西礦冶博物館鳥瞰</p> <p class="ql-block"> 鳳凰湖夜景</p> <p class="ql-block">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中國共產黨回顧百年黨史,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積極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滿懷信心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做出的重大決策。在這種背景下,各地的紅色紀念館博物館日漸紅火,機關團體社會各界紛紛組織黨員干部參觀學習,重溫入黨誓詞,重走紅軍路,接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革命傳統教育。</p> <p class="ql-block">  很幸運的是,本人在央視播放電視連續劇《大決戰》期間去西柏坡紀念館和中央統戰部舊址接受了一次現場教學洗禮。聯想到多年前在井岡山二次學習參觀時正值央視二次播放電視連續劇《長征》,每當看到湘江戰役和塔山阻擊戰等紅軍解放軍指戰員為了信仰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怕流血犧牲,老百姓一心一意支持共產黨,總是止不住淚水漣漣。國民黨雖然兵強馬壯卻仍然失敗,心中也無限感慨。什么叫以民為本,什么叫不忘初心,什么叫前赴后繼,什么叫舍生忘死,什么叫共產主義,相信去井岡山和西柏坡走走,肯定有收獲。</p> <p class="ql-block">  據2020年5月18日博物館頭條消息,2019年底全國備案博物館達到5535家,比前一年度增加181家。“十三五”時期以來,我國平均每兩天新增1家博物館,達到了25萬人擁有1個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達到1710家,增長趨勢不斷加快。2019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2.86萬個(次),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其中非國有博物館接待1.19億人次,開放博物館達4929家,全年接待觀眾4.22億人次,各類弱勢群體和低收入者都能平等享受到博物館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根據今年的形勢判斷,到年底,這些數據肯定還要增加,這是必然的了。</p> <p class="ql-block">  但是,人們參觀博物館往往靜不下心去傾聽去考究,原因無非是時間比較緊,大多不是專業人員,而博物館由于館藏豐富表現形式不一,外行人只有看熱鬧的份。所以,用一些比較方便的形式去向觀眾介紹一些盡可能多的基本情況還是很有必要的,這也是現代高大上的博物館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向不同群體展示館藏文化和歷史的原由之一。</p> <p class="ql-block"> 德興國家礦山公園鳳凰湖</p> <p class="ql-block">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很想以美篇的形式,通過自己拍攝的圖片和博物館提供的有關文字說明共同整理一些關于江西礦冶博物館的介紹,供各地有興趣參觀博物館的人士借鑒參考。</p> <p class="ql-block">  如果不特別介紹,人們很可能以為江西礦冶博物館在南昌,畢竟南昌是江西省的省會。其實不然,2013年9月25日,經江西省文化廳批準,江西礦冶博物館建于德興市。江西礦冶博物館之所以落戶德興,德興人給出了四條理由:一是德興山川聚寶。此地具有獨特的地質構造條件,金銀銅三金并立,賦存于一個成礦帶上。二是德興礦冶千年。德興的金屬礦業歷史可追溯到漢代,東漢建安八年置樂安縣治地銀城堡,歷經唐宋元明清,直到當今,礦業發展,延綿千年,生生不息,續寫輝煌,中國唯一,世界罕見。三是德興貢獻巨大。唐宋時期,德興的金、銀、銅礦冶業已成為全國的重要產業基地,為鑄造盛唐大宋文明的輝煌做出了重要貢獻。張潛發明濕法浸銅術,比歐洲早五百年,這項具有歷史性的革新創造,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冶銅業的發展。四是德興環境優美。江西礦冶博物館坐落于風景秀美的鳳凰湖畔,博物館依山傍水,聚遠樓雄居古龍山,報德寺遙相呼應,更有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廣場繞湖而建,聚遠樓—博物館—鐵人三項運動廣場—鳳凰湖已然一體成為德興的城市后花園。在德興建設江西礦冶博物館是古之使然、今之必然。</p> <p class="ql-block">  江西礦冶博物館很有地方特色。一是地理位置特別好。這里依山伴水,常年云霧繚繞,是攝影人鐘愛的攝影基地。二是主碑廣場有特色。江西礦冶博物館正前方有一個廣場,也是德興國家礦山公園的主碑廣場。廣場中央放置著一塊重41.8噸的巨大原礦石,據說是江西銅業公司德興銅礦饋贈的,此礦石含有金、銀、銅等多種礦物元素。見到此物,人們對德興銅礦的露天開采就有第一印象了。三是展廳豐富多彩。江西礦冶博物館分別通過設置江西礦冶廳、德興礦冶廳、德興碑刻廳、張潛墓志廳、采礦場景廳等展廳分別從不同角度展示江西豐富的礦產資源,領略江西悠久的、燦爛的礦冶文化以及德興特有的歷史地位。四是功能更加齊全。市區有原始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銀山銀礦遺址,是科考科普的重要場所和學習基地。江西礦冶博物館是第六批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內部館藏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珍貴革命文物就很有教育意義。</p> <p class="ql-block"> 主碑廣場</p> <p class="ql-block">  江西礦冶博物館占地面積78588平方米,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采用宋代園林式建筑風格。</p><p class="ql-block"> 進入館內,展現在人們面前的第一個展廳建筑是江西礦冶廳,分上下兩層。展覽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歷史榮光,主要概述江西豐富的礦藏資源及一些基本的地礦知識;第二部分輝煌現代,主要展示江西礦業當代景觀。</p> <p class="ql-block"> 江西礦冶廳</p> <p class="ql-block">  江西礦冶廳一樓展廳的兩邊是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銅器紫銅浮雕,左邊是商代雙面神人青銅頭像和商代牛首紋立烏青銅镈[bó],右邊是商代青銅胄和商代青銅鉞。左邊背面銅字是江西唐代詩人王勃“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詩句;右邊背面銅字是江西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為愛江西物物佳,作詩嘗向北人夸”的詩句(注:歐陽修《寄題沙溪寶錫院》“為愛江西物物佳,作詩嘗向北人夸。青林霜日換楓葉,白水秋風吹稻花。釀酒烹雞留醉客,鳴機織苧遍山家。野僧獨得無生樂,終日焚香坐結跏”)。</p> <p class="ql-block"> 地陷式沙盤</p> <p class="ql-block">  廳正中有一個地陷式沙盤,由聲、光、電控制,反映江西總體礦產分布。如世界鎢都在大余、稀土王國在贛州、中國銅都是德興,銅、鎢、鈾、鉭、稀土、金、銀是江西享譽世界的礦業“七朵金花”,都在江西這片沃土上爭奇斗艷。</p> <p class="ql-block">  大廳主屏——金色輝煌,毛體書法,全屏黃銅浮雕,大氣磅礴。內部用多塊展板,分別從銅業基地、百煉成鋼、流金溢銀和名人名著等四個單元講述江西礦冶的歷史榮光,從驚世發現、物華天寶、地礦知識、礦業經典和礦山旅游等五個單元講述江西礦冶的輝煌現代。</p> <p class="ql-block"> 銅礦開采歷史場景</p> <p class="ql-block">  在銅業基地有關板塊上,人們可以了解最早銅礦場景和江西古代銅器。如通過對商代瑞昌銅嶺銅礦的描述,了解古人是如何找礦、采礦和煉礦的(商代瑞昌銅嶺銅礦采礦歷史場景反映了商代瑞昌銅嶺銅礦采礦、選礦場景,表現了勤勞智慧的江西先民富有創造性采選礦先進技術的情景。巧妙地將礦山山體切開,直面觀看勞作的工匠、古老的工具、斑駁的巖石,構成了原始逼真的采礦場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讓觀眾從中獲得豐富的真實的礦產知識)。新干縣大洋洲出土的青銅器、春秋時期的干越(余干縣)青銅寶劍、饒州銅鏡和鑄大銅件都是江西值得一提的。唐朝時期的江西饒州是全國著名的銅鏡產地之一。饒州、饒州的興利場、德興都是全國著名的銅鏡產地,所以有鏡冠江南之說。永平監在北宋初期是全國唯一的大型鑄造銅錢基地(鑄錢中心),北宋前期的銅錢半數以上是江西鑄造的。宋代膽水煉銅技術在信州鉛山場、饒州興利場得到了科學總結和空前規模使用,使江西成為全國重要的膽銅生產地。膽水浸銅術是德興人張潛發明創造的,《浸銅要略》就是他撰寫并造福后人的。</p> <p class="ql-block">  在百煉成鋼有關板塊上,人們可以了解江西遠古時期的鑄鐵煉鋼工藝。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韌性鑄鐵的國家。早在戰國時期,江西就實現了使鑄鐵從脆硬向強韌的轉變。從江西發現的漢至東吳鐵器看,百煉鋼東漢使用,三國成熟,從此為歷代所沿用。漢代豫章郡建成縣(今高安)民已使用煤炭為炊事。人們推斷漢代江西冶鐵業在改良燃料技術方面(煤炭煉鐵)走在世界前列。據《江西銅鐵志》載:南唐保大二年(944),袁州刺史捐鐵20萬斤,為南昌普賢寺鑄一大型普照賢佛騎象,只是這個大鐵像在文革初期被當作廢鐵熔毀了,真是可惜。明代前期冶鐵生產的基地就在江西。展板還介紹了撫州東山場鐵場等鐵礦遺址。</p> <p class="ql-block">  在流金溢銀有關板塊上,人們可以了解江西金銀采冶方面的輝煌歷史。如上饒縣包家金礦是中國最早最大的金礦山,有上千個老窿洞,選礦、冶煉區遺存保留著歷史風貌。采金時代從唐代延續至明代,并有摩崖題刻紀年為證。自唐以來,江西是中國銀礦采冶重要之地。德興銀山銀礦是中國最早最大的銀礦。金溪寶山銀礦是中國唯一有摩崖題刻確切紀年的銀礦山(南唐)。上高蒙山銀礦是皇家關注的元代大銀礦。洪州李逸進奉的銀盤,屬唐代銀器中的精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江西地區金銀制作水平的高超。存世的宋代銀器以廣昌、樂安、萍鄉出土的比較重要。</p> <p class="ql-block"> 歷史文化名人</p> <p class="ql-block">  在名人名著有關板塊上,人們可以了解江西歷史長河的主要礦冶名人。如西漢豫章郡銅山鑄銅錢主持人吳王劉濞[bì]、晉泰始年間高將軍(285-274,發現永平銅礦并設場開采)、隋大業年間張蒙(605-618,發現德興銀山銀礦)、唐高宗時德興人鄧遠(向官府奏報開拓銀山銀礦事宜)、北宋天圣年間(1026-1032)范仲淹(989-1052,聞報德興銀山地下開采秩序混亂事故頻發,為整頓礦山秩序奏罷銀場)、北宋德興人張潛(1048-1098,《浸銅要略》作者)、江西奉新人宋應星(1587-1661,著《天工開物》)和大余縣天主堂德籍牧師鄔禮亭(發現鎢礦的世界第一人),等等。</p> <p class="ql-block">  張潛向朝廷進獻《浸銅要略》</p> <p class="ql-block">  建國后,江西礦業發展勢頭強勁,迄今已發現170余個礦種。探明鎢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一,江西成為世界鎢都。全國首次發現超大型的德興斑巖型銅礦田。稀土礦業欣欣向榮,贛州成為稀土王國。貴溪冷水坑,發現了全國規模最大的銀礦田,同時在德興發現了全國規模最大的韌性剪化帶蝕變巖型金山金礦田。新余鐵礦田褶皺疊加“紅綢舞式”變形構造研究水平居全國前列,探明資源儲量居華南之首。總體上,江西礦產資源礦種多,資源豐富;礦產規模大,類型多;伴(共)生有用組分豐富;地質環境優越,成礦條件有利。</p> <p class="ql-block">  關于一些礦物與巖石、三大巖石類型、礦產資源、礦床和礦體、礦石品位等知識點,那是專業人員才能講清的,這里也只能按照博物館的有關資料再整理了。</p> <p class="ql-block"> 科普教育從娃娃做起</p> <p class="ql-block">  1、黃金資源:江西是中國產金大省。主要產地在九江、德興。德興金山金礦為江南最大的金礦田。</p><p class="ql-block"> 2、銀礦資源:江西白銀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一。貴溪冷水坑特大型斑巖銀(鉛鋅)礦床,是中國現代最大銀礦田。</p><p class="ql-block"> 3、銅礦資源:江西銅礦床具有類型多、分布廣、儲量相對集中尤以德興、九江、瑞昌、鉛山及東鄉五縣(市)為最,其中德興銅礦產量居亞洲第一,德興因此也稱“亞洲銅都”。江西貴溪冶煉廠目前采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煉銅技術冶煉。</p> <p class="ql-block">德興銅礦露天采礦場</p> <p class="ql-block">  4、鎢礦資源:江西的黑塢儲量居世界首位,故有“世界鎢都”之譽。大余西華山鎢礦、全南大吉山鎢礦、于都盤古山鎢礦和定南巋美山鎢礦被稱為鎢礦的四大名山。</p><p class="ql-block"> 5、稀土資源:中國稀土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稀土資源分南北兩大塊。北方主要是輕稀土資源,集中在包頭白云鄂博特等地,以后在四川冕寧又有發現。南方主要是中重稀土資源,分布在江西、廣東、廣西、福建、湖南等省。江西稀土資源主要分布在江西贛南,江西的重稀土(氧化釔)儲量則居全國乃至世界首位。龍南重稀土礦為世界上發現的第一個大型重稀土礦床。尋烏向嶺輕稀土礦為世界上發現的第一個大型輕稀土礦床。</p><p class="ql-block"> 6、鈾礦資源:江西鈾礦資源的總儲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上饒鈾礦、撫州鈾礦、修水鈾礦,形成了江西的鈾工業,為中國的原子能工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樂安721鈾礦,中國最大的鈾礦田。</p> <p class="ql-block">  7、鋰礦資源:江西鋰礦的儲藏、開采居亞洲首位。宜春鉭鈮礦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鉭鈮采選企業和鉭鈮鋰原料生產基地。</p><p class="ql-block"> 8、錫礦資源:江西錫資源比較豐富,保有地質儲量居全國第六位,全省有錫儲量產地共28處,主要由德安彭山錫礦、會昌巖背錫礦、石城松嶺錫礦組成,已成為全國五個生產錫省之一。</p><p class="ql-block"> 9、鋼鐵資源:江西鋼鐵工業己具有相當規模,成為全國地方鋼鐵工業中第四個超百萬噸鋼的省份。</p><p class="ql-block"> 此外,宜春鉭鈮床為中國已知最大的鉭礦。上饒朝陽磷礦是華東最大的大型磷礦床。樟樹巖鹽礦是江西已知最大的鹽礦床。宜豐麥田粉石英礦乃中國發現最早,已知規模最大的粉石英礦床。上高月光山硅灰石礦,超大型,為中國已知最大的硅石礦床之一。會昌錫坑逕為中國最大的斑巖型礦田之一。</p> <p class="ql-block">  目前,江西范圍內的國家礦山公園有德興國家礦山公園、高嶺國家礦山公園、安源國家礦山公園和銅嶺國家礦山公園。礦冶遺址成功申報為國保單位的有:銅嶺銅礦遺址(商周)、高嶺礦遺址(宋至明)、銀山銀礦遺址(唐宋)、蒙山銀礦遺址(宋元)、包家金礦遺址(唐至明)、寶山金銀礦遺址(南唐)、鐵坑鐵礦遺址(唐至明)和安源總平巷(近代)。有條件的地方都在積極開展礦山旅游,現在每年都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來參觀德興銅礦露天銅礦開采。</p> <p class="ql-block">  在江西礦冶廳后面類似規模的建筑就是德興礦冶廳,一樓系統展示唐宋以來德興礦業發展、人文薈萃、金銀銅三金并立的輝煌歷史,并用現代科技手法來詮釋“金山”、“銀城”、“銅都”歷史賦予德興的殊榮。</p> <p class="ql-block"> 德興礦冶廳一樓廳</p> <p class="ql-block">  二樓則主要展示德興市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這里可以欣賞德興金銀銅器、陶瓷器、玉器、木器文物。還可以看到眾多古籍善本,如《北宋煉銅家張潛家譜》、宋代文學家汪藻的《浮溪集》、宋代治荒名吏董煟的“天下第一書”《救荒活民書》、宋代進士張擴的《東窗集》、宋代進士張根的《吳園周易學》等著作。</p> <p class="ql-block"> 德興礦冶廳二樓廳</p> <p class="ql-block">  下面分別展示一些館藏精品(包括部分民間藏品)。</p><p class="ql-block"> 1.元?鎏金獅紐鏨刻花銀瓶</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館藏國家一級文物。銀質,元時期裝飾品。1985年6月德興市新營虎頭山麓出土。瓶高51.5cm、腹徑23cm、口徑9.6cm、底徑10.6cm。高浮雕坐獅鈕蓋,喇叭口,卷唇,細長瓶頸,膽腹。圈足微微外撇。錘擊模壓成型,平鏨紋飾。鏤雕獅鈕蓋和各組花紋圖案均涂金,銀地金花,顯得格外富麗莊重。銀瓶似玉壺春瓶形,多層次鏨刻花,開光人物紋飾。口沿下各鏨忍冬草一周和折枝花卉四束,頸肩部刻寬條綬帶花紋。肩部錘出如意云頭紋,腹部滿飾莖蔓纏繞的牡丹花,脛部又錘出雙層重迭變形仰蓮瓣紋,內飾串枝蓮,圈足刻飾忍冬草紋。</p> <p class="ql-block"> 鎏金鏨刻花銀瓶</p> <p class="ql-block">  鎏金鏨刻花銀瓶(濱河公園)</p> <p class="ql-block">  2.元·鎏金鏨刻四魚紋銀盤&nbsp;</p><p class="ql-block"> 館藏國家一級文物。1985年6月德興市新營虎頭山麓出土。以鎏金純銀模制而成圓形寬沿,淺底,沿上飾鏨凸花(蓮花荷葉)浮雕荷蓮一周,盤內刻飾四魚,水草花紋,靜中寓動,富有流動感。制作工藝精湛,以壓印的凸花技法造型優美,紋飾富麗秀雅。整個銀盤錘擊成型,沒有一處按痕。口徑52.5㎝,底徑33.2㎝,高8.9㎝。</p> <p class="ql-block"> 鎏金鏨刻四魚紋銀盤</p> <p class="ql-block"> 鎏金鏨刻四魚紋銀盤</p> <p class="ql-block">  3.宋·云螭紋玉佩</p><p class="ql-block"> 南宋,館藏國家一級文物。1988年6月13日在德興市黃柏鄉港西村(宋朝議大夫余安行夫妻合葬墓)出土。該玉佩為配飾玉掛件,縱6厘米,橫4.5厘米,厚0.6厘米。質地青玉,色澤“雞骨白”。兩面均為造型各異的淺浮雕云螭紋圖案:兩螭昂首相對,彎頸、曲腰扭臀,其尾端均為分丫卷起如云頭形。造型姿態優美,形象生動逼真,透出蟠螭的勇猛氣勢。玉佩花紋圖案充滿神秘色彩,雕琢工藝十分精致,是古玉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宋·云螭紋玉佩</p> <p class="ql-block">  4.商·青銅鼎</p><p class="ql-block"> 館藏國家三級文物。1985年10月德興市新營小吳園狐貍山商遺址出土。青銅,腹徑17.2 cm,口徑16.8 cm,通高19.5cm。口沿稍外侈,器身肩圓,圓腹,圜底。肩尖高足里壁內凹。鼎四壁較薄,表面呈青綠色。在鼎腹中上部有寬2.8cm的紋飾一周,主題紋以火紋和四瓣目紋相間,以雷紋圜底填底。圜底下有明顯的“三角形”合范鑄模痕跡。</p> <p class="ql-block"> 冏紋青銅鼎</p> <p class="ql-block"> 冏紋青銅鼎(濱河公園)</p> <p class="ql-block">  5.宋·素胎十二生肖瓷俑</p><p class="ql-block"> 宋代,一套12件,館藏國家二級文物。1988年5月28日在德興香屯葉家湖山宋墓出土(宋紹定三年,公元1230年)。素胎瓷,色澤米黃色。十二生肖動物形象貼塑得非常逼真,造型比例得當(頭部),人體造型基本相同,著文臣袍杉,都為模印圓體,塑雕單體直立。身首連體,不得活動,胎體厚重,大都中空。服飾圓領長袍,外穿對披。腳瞪翹頭類靴,雙手均合執芴板于胸前作侍臣狀。原飾的紅彩均已剝落褪色。</p> <p class="ql-block"> 宋·素胎十二生肖瓷俑</p> <p class="ql-block">  6.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壹角”紙幣石印版</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福建壽山石質,版圖清晰,雕刻工藝精湛,保存良好,館藏國家二級文物。長30.5厘米、寬25.5厘米、厚7.5厘米。版面為“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鈔票壹角票的石印版。上面有鈔票的正面圖案兩幅,反面圖案一枚(幅),圓章一枚,文: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隸書),方章一枚,文:張其得印(行長)。</p><p class="ql-block"> 正面圖案一:地球等圖案的底框。正面圖案二:“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壹角”、“一九三三年印”、“新制鈔票第一期”、“省蘇印刷局印”的字刻和五星、鐮刀、斧頭、紅旗的圖案。鈔票反面圖案為:中間鐮刀、斧頭、五星的邊框。從右到左有:憑票即兌,本行鈔票現金一律;準備基金十分充足,工農士兵攜帶輕便,縣蘇區都可兌現;買賣完稅毋許折扣;尚被查出定必澈究;發行紙幣信用攸關;如有偽造從嚴懲辦;行長張其德;“銀洋壹角”的字刻。</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德興是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之一。1932年4月化(開化)、婺(婺源)、德(德興)縣蘇維埃政府在德興境內成立。方志敏、邵式平、黃道等同志常在德興、橫峰邊界活動。1934年11月,粟裕率紅七軍團與方志敏領導的紅十軍會師于德興重溪,成立了紅軍第十軍團。省蘇維埃銀行和兵工廠都曾設在德興的繞二、萬村。后革命失敗,方志敏被捕。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財政部長、銀行行長張其德同志是德興張村人。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壹角”紙幣石印版,埋藏在重溪村當時省蘇維埃政府財政部的灶坑內。1958年發現,2003年入藏。</p> <p class="ql-block">  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壹角”紙幣石印版</p> <p class="ql-block">  7.明·永樂誥書</p><p class="ql-block"> 館藏國家二級文物。1956年由德興李宅中村夏家后裔捐贈。緞本,系永樂帝朱棣賜予德興李宅鄉人夏原吉祖母劉氏為夫人的誥書。書法結體端整,運筆凝練,法度謹嚴,卷后印有&nbsp;“制誥文寶”。整體長660&nbsp;㎝,寬32.3&nbsp;㎝,畫心長290&nbsp;㎝,托絹各13&nbsp;㎝。</p> <p class="ql-block"> 明·永樂誥書</p> <p class="ql-block">  8.明·祝世祿草書軸</p><p class="ql-block"> 明代,江西礦冶博物館館藏國家二級文物。紙質,整體長242&nbsp;cm,寬54.4&nbsp;cm,畫心長157.8&nbsp;cm,寬37&nbsp;cm。內容為七言詩一首,“千年老樹草為衣,風雨崖頭石亂飛。剝啄殘棋人不見,人隨獨鶴出巖扉。”字為草書,款署“祝世祿”。印有三方:一方為“宗伯學士”,另兩方模糊不清。此書作為其晚年作品,字體碩大,結構精到,字里行間多見飛白,落筆穩中有疾,全篇一氣呵成。徽州特產的油煙墨墨色黝黑光亮,通體流暢不滯,給人流利痛快感覺躍然紙上。祝世祿(1539-1610),字延之,號無功,又號石林,德興龍頭山暖水人。步入仕途初任安徽休寧縣知縣,后考選為南科給事,歷任尚寶司卿。從耿定向學,為耿門高第,耿定向游學東南,祝世祿從之游,著有《祝子小言》在日本影響很大,另著有《環碧齋詩集》及《尺牘》留存后世。</p> <p class="ql-block"> 明·祝世祿草書軸</p> <p class="ql-block">  9.宋鹿鈕銅爐</p><p class="ql-block"> 國家二級文物。古代禮器,青銅質地。原件高22.4cm。蓋為半圓形,頂部飾一屈膝府臥、仰首側頸作長嘯狀梅花鹿。直頸、廣圓肩、腹渾圓,兩側設半環龍耳,下承三只矮獸足。蓋沿及口飾幾何回紋,腹部飾蓮花紋。器形奇特,工藝考究。</p> <p class="ql-block"> 宋鹿鈕銅爐</p> <p class="ql-block"> 宋鹿鈕銅爐(濱河公園)</p> <p class="ql-block">  10.宋菱花道人鏡</p><p class="ql-block"> 國家三級文物。古代照容器具,質地青銅。原件直徑18.5cm,鏡背飾窄素緣,中間飾道教人物。</p> <p class="ql-block"> 宋菱花道人鏡(濱河公園)</p> <p class="ql-block">  11.明百歲團圓鏡</p><p class="ql-block"> 1985年德興縣博物館征集。國家三級文物。古代照容具。質地銅。原件直徑24cm、厚1.5cm。鏡背飾人物浮雕四個,鐫“百歲團圓”銘文。圓鈕,寬素緣,鏡體厚重。</p> <p class="ql-block"> 明百歲團圓鏡(濱河公園)</p> <p class="ql-block">  12.西晉三足龍首鐎</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作為溫器廣泛使用,質地青銅,器身為盆形,腹較深,三足有柄,柄端作龍首形,一般用于溫湯。軍中也用于打更,稱“習斗”,“晝炊飲食,夜擊持行”(此物民間收藏)。</p> <p class="ql-block"> 西晉三足龍首鐎(濱河公園)</p> <p class="ql-block">  13.明梅蓮紋香爐</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國家三級文物。古代禮器,質地為銅。原件高8.5cm,口徑13.1cm。器身飾梅蓮紋浮雕,兩側有半環野獸耳,品相完好。</p> <p class="ql-block"> 明梅蓮紋香爐(濱河公園)</p> <p class="ql-block"> 14.商雙耳三足鼎</p><p class="ql-block"> 古代飪器。青銅質地。器身高大。三足,口沿立雙耳。兩耳外側飾龍紋,上首下尾,相向而立。雙耳上端各伏一虎,凸目豎耳,口微張。虎粗頸直腰,尾上卷,作騰躍狀。虎身飾云雷紋,尾飾變形鱗片紋。腹壁飾連珠紋,主題紋樣為三血獸石紋。高扉棱鼻,乳釘突出,展體,羊尾上卷(此物民間收藏)。</p> <p class="ql-block"> 商雙耳三足鼎(濱河公園)</p> <p class="ql-block">  15.明竹節形銅尊</p><p class="ql-block"> 國家三級文物。古代飪食器,原件高7.1cm,口徑10.9cm。器身竹節形,敞口、平底、三矮足。造型別致,制作精美。</p> <p class="ql-block"> 明竹節形銅尊(濱河公園)</p> <p class="ql-block"> 16.明獸面紋簋</p><p class="ql-block"> 國家三級文物,1957年出土于新營。古代食器,質地青銅。原件高9厘米,口徑12.6cm。圓身兩耳,耳有珥。腹以云雷紋為地,上飾獸面紋,圈足飾夔紋,制作精良。</p> <p class="ql-block"> 明獸面紋簋(濱河公園)</p> <p class="ql-block">  17.宋·張潛行狀碑</p><p class="ql-block"> 北宋,館藏國家一級文物。1983年4月德興市新營吳園村出土。青石,色澤灰青色。碑刻長144cm、寬144cm、厚15cm。作者萬如石(撰述人),宋大觀元年制作。</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撰述者萬如石,字磐國,德興人。元豐五年(1082)進士,時任承議郎權知邵武軍管旬學事兼管內勸農事騎都尉,后改知處涉,歷官通議大夫。系墓主張潛外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張潛行狀碑”,青石質,厚重豐碩,平整,字體行楷,娟秀勁麗,布排疏朗得宜,鐫刻工細,堪稱精品。碑文縱58行,行字64字,3600余言,僅一字殘損。行狀記載了張潛平生,世人注目的張氏宗史、人物事跡交待頗為詳盡,又著重講述了德興礦冶史實和張潛對冶銅技術業的卓越貢獻(全文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銘記題跛:行狀撰述者:“甥承議郎權知邵武軍管旬學事兼管內勸農騎都尉借緋萬如石”。此墓行狀碑于:“宋大觀元年(1107)春三月丙午歸葬。</p> <p class="ql-block">  宋故通直郎致仕賜緋魚袋張公行狀</p> <p class="ql-block">18.宋故將仕郎袁州萬載縣主簿張公行狀</p> <p class="ql-block">宋故將仕郎袁州萬載縣主簿張公行狀(張磐,張潛二子)</p> <p class="ql-block">  19.宋·張由墓志碑</p><p class="ql-block">&nbsp; 北宋,館藏國家一級文物。上世紀七十年代德興市新營吳園村出土,青石質,縱102cm,橫96cm,厚6cm,平面近視正方形,失蓋,志文楷書,豎書陰刻,字形俊秀,結體方正,筆力遒勁,風格清雅飄逸。此碑由彭汝霖撰文,李綱書寫,張樸篆刻,政和六年至八年(1116—1118年)制作。彭汝霖,汝礪之弟,字巖老,進士及第。因為曾布推薦,為秘書丞,擢[zhuó]殿中侍御史,升為御史。后來因布失位,被滴仆州團練副史。李綱,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歷官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傳信錄》《梁溪詞》。張樸,德興市新營吳園村人,官至中書舍人,書法篆刻家。</p> <p class="ql-block">宋故將仕郎張公墓志銘(張由,張潛三子)</p> <p class="ql-block">  20.《安靜閣記》碑</p><p class="ql-block">&nbsp; 1980年出土于德興縣花橋黃柏洋村頭江西光學儀器總廠基建工地。碑為青石質,長110cm、寬110cm、厚3.5cm。由北宋朝奉郎守秘書丞知開封府兵曹事熊本撰文;將仕郎守邵州司法參軍張綬書丹;程儀刊刻。柳體、豎書陰刻,縱21行,滿行20字,右邊一行小楷字,共計400字。</p><p class="ql-block"> 熊本(1026—1091)字伯通,江西鄱陽人。為北宋名臣,文學家。熊本兒時知學,為范仲淹所賞識。舉慶歷六年(1046)進士。為撫州軍事判官,遷楚州團練判官,調建康軍節度推宮,后改秘書省著作佐郎,知開封府兵曹參軍。英宗登極,遷秘書丞知建德縣,遷太常博士。神宗時遷尚書屯田員外郎。后察訪梓夔,擊降瀘州羅晏之變,又先后奉命安撫渝州、宜州,邊績茂著。神宗稱其文有典誥體,遂知制誥。熊本上疏王安石變法極贊改制,累官吏部侍郎。逾年請外任洪州等處。疾病逐告老,勿許。卒于真州,歸葬江西波陽故土。</p> <p class="ql-block"> 張綬,字文結,德興新營人。嘉佑八年(1063年)進士,權將作監丞,檢察昭宣使宋用臣不法事以聞,神宗直之,后除太府少卿。蔡京議行大錢,力諫不便,自是忤權臣,久歷外任,授將仕郎守邵州司達參軍。著有《梅堂詩集》。</p><p class="ql-block"> 《安靜閣記》撰于北宋嘉佑八年(1063年)八月十五日,系熊本38歲時所作。他與德興花橋黃柏洋的萬如石(官通議大夫、知處州)、萬師詒(官御史)、萬巽(官臺州司戶參軍)、萬造(朝議大夫)等萬氏諸進士交誼頗深,常被邀游德興,因而對德興地理環境和風情習俗十分熟悉,當好友新第西樓書閣竣工之時,欣然以“安靜”名之,并撰文記其本末(全文略)。</p> <p class="ql-block"> 陶人物俑</p> <p class="ql-block">  周恩來總理獎勵給王德牛的手槍</p> <p class="ql-block"> 德興出土銅錢</p> <p class="ql-block"> 銅鏡銅錢泥范</p> <p class="ql-block">  這兩天查閱相關資料得知,中國博物館等級從高到低依次為一級、二級和三級。博物館的分級管理,可以規范對博物館行業的管理,同時也對各博物館間的發展以及競爭起到促進作用。博物館的等級證書、標牌由國家文物局統一制作和頒發。對于全國眾多的博物館而言,在評級考試中拿到好分數,陳列展覽、公共服務這些“軟件分”是評級關鍵。從打分標準看,館藏文物多并不意味著就一定能評上一級,展示水平和服務質量才是關鍵。分級制度對博物館的社會服務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交通要便捷,外部的中外文引導標識要清楚美觀;博物館出入口處道路通暢,有專為殘疾人設置的無障礙通道;設有支持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的博物館網站;基本陳列的展品標牌要有中、外文說明等。而且博物館等級一經評定,即向社會公布,接受公眾監督,每3年再接受一次評估,如果出現問題,博物館“等級成績”將被減分,甚至被取消原有等級資格。</p> <p class="ql-block">  所以,對照有關評級標準,江西礦冶博物館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別是隔壁鄰居的婺源縣博物館已被國家有關部門評定為二級博物館,而作為以金銀銅為特色以江西打頭的江西礦冶博物館自然應該對照檢查,認真反思是硬件不行還是軟件沒有跟上,至少也要先向三級博物館靠攏,否則與銅都的美譽既不相稱,對外宣傳也是無顏的。</p><p class="ql-block"> 德興人要加油喲!</p><p class="ql-block">(注:根據江西礦冶博物館提供有關文物資料再整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都| 通山县| 清苑县| 乌海市| 通许县| 泾川县| 珲春市| 双峰县| 南充市| 东丰县| 新沂市| 勃利县| 密山市| 鸡西市| 共和县| 瑞丽市| 崇左市| 平顶山市| 北海市| 汉川市| 六安市| 怀安县| 九龙城区| 达州市| 庆云县| 舒兰市| 清河县| 鹤庆县| 广德县| 礼泉县| 嘉禾县| 葫芦岛市| 织金县| 南通市| 从江县| 广德县| 师宗县| 济宁市| 巴马| 四会市| 万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