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疫情宅家,為防癡呆動腦動手做出童年時家的微縮模型。樓下這間屋子接近18平米。</h3> <h3><br></h3><h1>2003年拆遷前,長甡里最后的留影。</h1> <h3>1943年父母帶著一歲的姐姐搬至與耀華學校隔河相望的長甡里。圖中右邊門即是我家門口。我和妹妹都在此出生。</h3> <h3>余門在胡同里。此房解放后歷屬二區、十區、五區、新華區、和平區。門牌為上海道90號、86號。后來墻子河改成地鐵,又改名勝利路,最后2003年拆遷時門牌是“南京路153號”。</h3> <h3>遭拆遷破壞的小院大門。從屋門下三蹬大石階進入很小的小院,最早院門兩側磚垛子立柱頂上是抹了水泥的,圍墻頂端也抹了水泥。</h3> <h3>2003年拆前最后一次進屋,拍照留念。</h3> <h3>姐姐妹妹在樓道樓梯口。身后是過道向里走進門即是大屋,最遠端是小院的大門。</h3> <h3>以前拍照我常用120膠卷拍16張擰膠卷時盡量緊湊,到最后剩下的片尾對鏡自拍一張。這張留下了現已絕跡可以隨意拉低推高帶滑輪與內裝鉛粒白瓷重砣的老式吊燈和房間門窗及院門的影像。</h3> <h3>長甡里原址周圍一帶蓋起了世紀都會大商場。</h3> <h3><br><br>?微縮模型錄像</h3> <h3>模型錄像1。制作比例1:20,(真實室內橫向4.5米、縱向4米、高3.3米。)模型室內橫22.5 厘米、縱20厘米、高16.5厘米。所有門窗家具均從眾多照片中搜尋,測量估算出尺寸,盡量與實物相近。</h3> <h3>模型錄像2。模型窗外增加了小院圍墻與大門的背景畫及燈光照明。</h3> 模型錄像3. 2022年又制作增添了當年屋內的一些物件。剛注意到2021年8月14日發表的這美篇,今天2022-8-13恰逢一年又完成了增補再版。 <h3><br><br>?微縮模型室內照片<br></h3> <h3>制作了小院圍墻大門的圖片。加了燈光照明,門窗外似乎有了小院。</h3> <h3>對屋里三面墻方向拍照。</h3> <h3>兩個小鏡框畫芯是我后來畫的,當年原畫芯早已無蹤跡。匾額“醫隱廬”是祖父在自由道開中醫診所時華世奎題寫的。祖父去世后祖母搬來我家在樓上住。</h3> <h3>陽光從門窗射入的樣子。</h3> <h3>冬天取暖做飯的爐子,這是燒煤塊兒的鑄鐵爐子,后改燒煤球,從煤鋪買套爐子的灰土自己套爐子。以后又改為蜂窩煤,就換了爐子。每年春天拆爐子打煙筒,都移出房間。冬天再搬?回室內。因為此式燒煤爐子已絕跡,故仿制一個留念。煙筒口在東面墻上內有煙道。模型沒安煙筒是怕遮擋視線顯得亂。</h3> <h3>陽光射進的樣子。</h3> <h3>陽光下煙霧繚繞的樣子。</h3> <h3>桌面茶盤茶壺和水果刀。</h3> <h3>當年老式的日本收音機放在桌下這位置。</h3> <h3>模型敞開沒有北面墻,做個從室內看北墻的示意圖。</h3> <h3><br><br>?微縮模型與其他實物大小的對比</h3> <h3>模型與花瓶的大小對比。<br></h3> <h3>模型尺寸只比iPad稍大一圈。寬24,高19,深21。重 845克。</h3> <h3><br><br>?房間結構和室內家具物件的制作過程</h3> <h3>從童年就喜歡看展覽的模型,一直保留廢棄的各種小材料備用。這次制作實現了兒時的喜好,也與姐姐妹妹共同回味童年家庭的溫馨記憶。</h3> <h3>先翻遍照片廣找依據,測算出門窗墻的尺寸,與實際吻合。先做了門窗,西、南、東面墻及天花板、地面。</h3> <h3>配電安燈。用半導體收音機的天線線圈紗包線模仿以前的花線。<br></h3> <h3>仿制玻璃燈罩,用兩塊玻璃貼對貼緊實,包在玻璃球外,用水加熱,邊煮邊用力擰,直至前半球沒有皺褶。剪下做燈罩。</h3> <h3>原用工藝陶土做的小臺燈太輕,也棱角不分明,所用發光二極管底面遮光也不適合。又用銅塊兒重新制作一個臺燈。為能立穩,銅底座比實物比例大很多。?<br></h3> <h3>LED發光二極管用LED燈泡里拆下的兩粒背靠背并聯焊接成一體,前后上下都發光。</h3> <h3>放大看還顯很粗糙。加工基本用什錦銼和砂紙。</h3> <h3>先做的紅木書桌和椅子等。</h3> <h3>為增加重量椅子座里加了鉛保險絲。</h3> <h3>又做了立柜等兩個柜子。</h3> <h3>再做痰盂、臉盆,用銅電線仿制原來的木頭盆架。</h3> <h3>原來的臉盆,裝修時被弄臟丟棄了。做的小臉盆形狀偏高了。</h3> <h3>原床架是異形鋼管,用鋸出2mm寬細長銅片,銅片與電線先掛點錫,再用不會被錫焊上的電阻絲捆綁結實,再最后兩個電烙鐵加熱焊住,模仿原床架形狀。</h3> <h3>臉盆制作。</h3> <h3>利用從錄音機卸下的馬達及皮帶輪做陶土制作的工具。<br></h3> <h3>痰盂、盆架。</h3> <h3>原木質臉盆架用電線銅絲替代焊接而成。</h3> <h3>兩個微小木凳與實物合影</h3> <h3>父母最喜歡的戲裝照,在墻上掛了五十年。仿制的小鏡框。</h3> <h3>窗上原來是橫幅的眾馬圖已失去,這幅鷹也是老畫曾在東面墻上掛過。</h3> <h3>小鐵皮暖壺,用老式鋼筆護皮膽的金屬管為主制作,因直徑符合比例大小。</h3> <h3>竹套暖瓶,內部與上面鐵皮暖壺材料相同,竹套是打印的。</h3> 爐子腰間的一圈鑄鐵篦子可以烤饅頭干。夾煤球的夾子是費勁回憶起來的。那個磚紅色的“窩頭兒蓋”應該是燒蜂窩煤用于封火的。燒煤球時是用碎煤球加水和成濕煤封火。 <h3>原有四個樟木箱,現只剩下了原配套的小拜匣。小拜匣長37厘米,(原箱子應為74x40x高36cm,四個正好當作床鋪)。這小模型37毫米長。</h3> <h3>想精細的做個小箱子,用三層板的中間一層木片,1毫米厚。</h3> <h3>放大看依然顯粗糙。</h3> <h3>這是仿制我祖父用過的手提箱,我上大學住校、戰備疏散到寶坻都隨身帶著它。</h3> <p class="ql-block">家里有兩個座鐘,但我喜歡這個造型奇特的座鐘。質量并不好,幾次犯毛病打點聲不停止。父親半夜起來用紙繩把小槌捆住。這鐘早就沒有了,外形全憑小時候深刻的記憶。常拆卸修理玩,看懂了座鐘的走時及定時打點的機械原理。</p> <h3>已經忘記的小茶壺,經妹妹提醒喚起了記憶。</h3> <h3>搪瓷開水壺。用銅筆帽等做成。</h3> <h3>左右推拉門的小柜子。</h3> <h3>床頭柜。</h3> <h3>瓷壺、搪瓷杯及搪瓷盤。</h3> <h3>玩具小鋼琴。</h3> <h3>自制簡陋電鋸。</h3> <h3>可以鋸木片銅片有機玻璃片,調整好可以鋸出平整垂直的鋸口和端面</h3> <h3>為刻出圓形紙板,把兩腳圓規的一個鋼尖磨成刀刃。</h3> <h3>刻出的圓形。做天花板燈飾及大門上的弧形窗。</h3> <h3>這是零碎小銅片等工具材料,小箱子的合葉等就是用電插座里的銅片制作的。</h3> <h3>平日積攢了很多各式LED發光二極管。這次派上了用場。</h3> <h3>前面燈、吊燈、臺燈和背景燈、收音機里的指示燈的LED規格不同,工作電壓均不同,LED的個數不同,串聯電阻值不同。用USB供電。</h3> <h3>卸下的LED小片很難焊接,因無接線腿,焊時稍過熱即損壞。又另拆LED片替補。但兩種發光顏色亮度不同,湊合了。因焊接不牢固,布線也很亂。<br></h3> <h3>拍照記下,備維修參考。</h3> <h3>小模型意外巧合與工藝品柜門尺寸完全一致!</h3> <h1>今年又增添了些小物件,</h1> 蘸水鋼筆架 <h3>線裝芥子園畫譜</h3> <h3>翻拍五十年代畫報。用打印機印制出小模型。</h3> <h3>掃把,琢磨很久用什么材料做,最后才想到用舊的排筆羊毛。</h3> <h3>一對花盆。</h3> <h3>小鏡子。</h3> <h3>蘸水筆架等小物件合影。</h3> <h3>把半粒小米和脫脂棉用手捻成“銀柳”,以前過年必插銀柳。</h3> <h3><br><br></h3><h3>?結尾發幾張1961年拍攝的有室內家具背景的老照片。這是做此模型的依據。</h3> <h3>我青年時在窗前的照片。</h3> <h3>從窗外向屋里拍的姐姐。室內背景就是小模型擺設的依據。</h3> <h3>大開窗戶,姐姐從小院向屋里拍的父親母親、我和妹妹。</h3> <h3>長甡里十二門,都有這樣的門窗房間。雖已拆遷并被高樓大廈覆蓋,但長甡里一代代居民的美好回憶永存。</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城县|
安吉县|
辽中县|
云浮市|
丘北县|
房产|
洛南县|
宝山区|
华容县|
富平县|
宽城|
临沂市|
丹江口市|
瑞丽市|
手机|
鸡东县|
岳西县|
昌乐县|
洪湖市|
安龙县|
台江县|
邓州市|
鄢陵县|
万年县|
固镇县|
七台河市|
阳新县|
明光市|
东城区|
庆阳市|
华阴市|
新龙县|
苏州市|
锡林郭勒盟|
深水埗区|
麦盖提县|
剑川县|
平武县|
上蔡县|
克什克腾旗|
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