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來到了米脂縣楊家溝……</b></p> <p class="ql-block"> 楊家溝是轉戰陜北取得光輝勝利的標志點,是離開陜北走向全國勝利的出發點。在這里,黨中央、毛主席居住了四個月零兩天,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共中央十二月會議”。毛澤東作了題為《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重要報告,研究討論了政治、軍事、經濟、土改等一系列問題,制定了十大軍事原則,確定了中國革命的解放戰爭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的重大決策。在這里,他向全黨發出了偉大號召:曙光就在前面,我們應當努力。1948年,中國革命在這里結束了為期13年的陜北歲月,東渡黃河,掀開了解放全中國的歷史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1947年11月22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代號為“亞洲部”的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來到米脂縣楊家溝。在這里召開了著名的“十二月會議”,領導和指揮了全國的解放戰爭,組織開展了全國土改運動。</p> <p class="ql-block"> 走進楊家溝革命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明五暗四六廂窯”特色的陜北四合院。在這里,黨中央、毛主席居住了四個月零兩天,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共中央十二月會議”,會議舊址桌椅上的斑駁仿佛向我們訴說著那個年代的崢嶸。</p> <p class="ql-block"> 毛澤東作了題為《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重要報告,研究討論了政治、軍事、經濟、土改等一系列問題,制定了十大軍事原則,使我軍的作戰指導思想更加系統化、理論化,確定了中國革命的解放戰爭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的重大決策。毛主席指出“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一個轉折點。”他向全黨發出了偉大的號召:曙光就在前面,我們應當努力!。</p> <p class="ql-block"> 楊家溝不僅是轉戰陜北取得光輝勝利的標志點,更是離開陜北走向全國勝利的出發點,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這里,黨中央、毛主席領導和指揮了全國的解放戰爭和西北戰場戰爭,毛澤東進行了重要的革命理論研究工作,撰寫了40余篇光輝文獻,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指明了前進道路。</p> <p class="ql-block"> 穿過長長的防空洞,我們就抵達了毛主席轉戰陜北紀念館,它是在楊家溝馬家祠堂舊址上興建而成的。也就是在這里召開了具有深遠影響的中共中央前委擴大會議、西北野戰軍高級干部軍事會議和東渡黃河動員大會等重要會議。</p> <p class="ql-block"> 1948年,中國革命在這里結束了為期13年的陜北歲月,東渡黃河,掀開了解放全中國的歷史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如果說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起點,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延安是萬里長征的落腳地、中國革命的搖籃,那么,米脂楊家溝就是中國革命的轉折點、解放全中國的出發點,從這里走向全國勝利!</p> <p class="ql-block"> “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偉大的事變。”這是1947年12月,在米脂縣楊家溝召開的著名的“十二月會議”上,毛澤東主席在報告開始熱情洋溢講話中的偉大論斷。</p> <p class="ql-block"> 在這里,他將使用了一年多時間的別名“李德勝”輕松地甩掉,對著與戰場相連的電話,用濃重的湖南口音豪邁地宣告:“我是毛澤東!”</p> <p class="ql-block"> 楊家溝——這個賦予傳奇色彩的村莊,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凸顯出其特別的意義,象征著吉祥、勝利的起始!</p> <p class="ql-block"> 1947年10月24日清晨,陜北的黃土高坡披上了一層淡淡的銀霜,黃河岸邊的佳縣天氣明顯冷了。毛主席披上單薄的舊衣,點起一支煙,若有所思地查看著陜北地區地形圖。窗外,北風勁吹,破舊的窗紙“嘩嘩”作響,主席對身邊的汪東興說,“中央前委機關要選一個地方過冬,你看什么地方好些?”</p><p class="ql-block"> 汪東興說:“我想先聽聽主席的意見。”</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說:“我聽說米脂縣楊家溝一帶不錯,那里村子規模大,窯洞多,群眾基礎也好。我想派你帶一個連去那里打前站,主要任務是為中央前委機關準備好窯洞,供暖設備(地炕、爐子),過冬衣服以及糧食等。你帶一部電臺去,隨時與支隊保持聯系。你考慮一下,看十天時間夠不夠?”</p> <p class="ql-block"> 汪東興從地圖上找到楊家溝,對毛主席說:“就按主席的意思,我盡快去辦。”</p><p class="ql-block"> 汪東興等中央工作人員和楊家溝老百姓經過周密細致的準備工作后,1947年11月22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陸定一等同志率領代號為中央前委機關全部共計600多人抵達米脂縣楊家溝,進駐“扶風寨”。</p> <p class="ql-block"> 當毛澤東來到楊家溝村“扶風寨”門前,被眼前一排排整齊的窯洞和獨具風格的莊園設計深深地吸引了,凝視良久,贊嘆道:“這窯洞和村寨整齊、漂亮,還是新的,比你們畫的還要好,楊家溝果然名不虛傳!”</p><p class="ql-block"> 在工作人員的安排下,毛澤東和周恩來住進了村寨里最新且規模最宏大的“新院”。</p> <p class="ql-block"> 楊家溝位于米脂縣城東南23公里處,聞名全國的原馬氏地主家族聚居于此,幾代馬家人建設起陜北窯洞最具特色、全國最大的窯洞莊園。1942年秋冬,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兼宣傳部部長的張聞天,調查整理形成的《米脂縣楊家溝調查》中稱:“楊家溝是全國罕見的一個地主經濟條件集中的村莊。”</p> <p class="ql-block"> 馬氏家族祖籍地在我省扶風縣,為了紀念祖籍地,所以為山寨取名“扶風寨”。當時馬氏地主的發展,已經在楊家溝形成了規模,全村共有地主72家,土地遍及陜北地區米脂、綏德、吳堡、佳縣、清澗、延安等地,共擁有土地十八萬畝,據說每年僅收租米就有一萬多石(約4百多萬斤)。馬氏家族不僅以他們的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積累了豐厚的物質財富,而且歷來重教興文,以德為人。早在康熙年間,馬云風就創辦家塾,1911年,馬家建起陜北最早的女校,至辛亥革命時,馬氏家族已有12個在歐、美、日本等國就讀的留學生。“開明進步辦學堂,英才輩出洋財主”這是陜北民眾對楊家溝馬氏深刻的文化印象。既有錢又有文化的馬家人曾想要把楊家溝村改名為“馬家村”,但是擔心引起當地老百姓的反感,所以索性玩了一把文字游戲,又名“驥村”(驥即好馬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扶風寨”建于楊家溝村“龍鳳山”前,此山前如龍頭后似鳳尾,是一座獨立的龍頭鳳尾孤山,亦稱龍鳳山,澗水繞合,三山拱圍,易守難攻。19世紀中葉,馬氏家族正值發展到鼎盛時期,爆發了回民起義。馬氏族人為了防范回軍攻掠,以收“保境安民”之效,決定在這塊風水寶地修造“扶風寨”。在規劃上,建有望臺、炮臺、水井、供排水設備,出入道路、廣場、戲臺、學校等設施,南北寨墻均建成雙套城墻,各設兩個寨門,南寨門為“驥村”門和“扶風寨”門。城墻及炮臺上安有荷蘭造的紅夷大炮,神通廣大的馬氏族人為家族子弟、佃戶等所有壯丁都配有來復槍、獵槍等武器,武裝力量超過了一個縣制的保衛能力。起義回軍的馬隊剛到寨前,就被馬氏武裝的火炮攻擊的落荒而逃,成功地保護了他們的族人和周邊村莊百姓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 “扶風寨”所有的建筑中唯“新院”獨領風騷。“新院”的主人名叫馬筑平,字醒民。馬醒民是楊家溝馬氏地主之一,(生于1890年——終于1961年),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早年留學日本,專攻土木建筑,后因病回歸故里,擔任家族學校校長,陜甘寧邊區參議,為開明紳士。</p> <p class="ql-block"> 1929年,由于連年旱災,陜北的農民吃盡了草根、樹皮,災民紛紛外逃。面對大饑荒的年景,為了挽救災民,馬醒民決定大興土木工程,以工代賑修建新院。</p><p class="ql-block"> 馬醒民很講究風水地貌,請來當地很有威望的風水先生馬聚財看好地理位置,決定在 “扶風寨”西上方,從東到西一線80多米,共有九個自然生成的土梁峁(形同九條飛龍)上新建。風水先生說,在此地修建,如同龍脊托起,你的家業及后代將會飛黃騰達。</p> <p class="ql-block"> 專攻土木建筑的馬醒民,對新園的規劃和建筑全部自己精心設計,親自監造。其設計理念一改陜北窯洞一線齊的呆板建筑形式,建為三關兩套,就是三面突出,兩面縮進,陰陽交錯,若俯視觀之呈“山”字形狀,含有家業“穩如泰山”的寓意。中間突出的為西方教堂式風格,寄托著主人對神的敬仰;左面縮進去的為日式風格,體現了主人留日學習的紀念;右邊縮進去的為陜北窯洞建筑,意味著主人根在陜北,永不忘本的信念。整體屋面上設置了八根通天柱,通天接地,天地合一。屋檐建筑更是民間獨有,龍頭螭虎(螭虎:傳說中沒有角的龍),精雕細刻,穿廊抱廈,搭檁飛檐,檐隨窯轉,回折連接,落落大方,儼然一派皇宮建筑。據馬醒民后人講,原準備在屋檐上安九個龍頭,與院前的暗九龍(即九個土梁峁)相互對應,但風水先生極力勸阻,九五之尊,九為極數,只有皇室可安裝,你一個平頭百姓難以服住,小心遭災。主人無奈只安了八個龍頭。1961年,主人馬醒民去世時,給他的兒女說:“我要是知道毛主席會住我建造的房子,我一定要安上第九個龍頭。”</p> <p class="ql-block"> 馬醒民親自為新宅提寫 “新院”,是主人內心世界的表達:一新皆萬新,新的院落,新穎別致的建筑,新的風貌,新的起點……一切從新的開始。</p><p class="ql-block"> “新院”是一部中西合璧的宏偉建筑,它是主人馬醒民所學土木建筑的才華結晶,把陜北窯洞建筑和西方建筑文化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成為世界窯洞建筑之瑰寶。</p> <p class="ql-block"> 從1947年11月22日至1948年3月21日,毛澤東主席在“新院”里最中間的教堂式窯洞里住了四個月零兩天。在這里召開了著名的中共中央“十二月會議”、前委擴大會議、西北野戰軍高級干部軍事會議、慶祝宜川大捷大會、東渡黃河動員大會;在這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全國土地改革運動,開展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新式整軍運動;在這里從事了重要的革命理論研究工作,撰寫了40余篇光輝著作,編入毛澤東選集第四卷有《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等十一篇,編入毛澤東文集第四、第五卷有二十九篇,為新中國的建立,制定了政治、軍事、經濟及土改等一系列綱領性文件,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指出了光明的道路。楊家溝的曙光照亮了陜北的溝溝岔岔,照亮了全國的解放事業勝利的征程。周恩來總理曾經風趣地說:“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揮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p> <p class="ql-block">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領導共同在這里主持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簡稱 “十二月會議”,彭德懷、林伯渠、葉劍英、楊尚昆、賀龍、陳毅、陸定一、胡喬木、習仲勛等領導以及晉綏邊區的負責同志共20多人參加了會議。會議分兩個階段進行,1947年12月7日至24日為預備會,分政治、軍事和土地改革三個小組進行討論。據說,時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西北野戰軍副政委習仲勛根據他在陜北多年的工作經驗,在政治、軍事、經濟,尤其是就土地改革等方面向中央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贊揚,并積極采納。毛澤東主席在這個會議上作了題目為《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重要報告,報告一開始就指出:“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偉大的事變。”報告最后向全黨發出了偉大的號召:曙光就在前面,我們應當努力!</p> <p class="ql-block"> 1947年12月26日,也就是“十二月會議”召開的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有人提議要給主席做壽,同時慶祝一下全國的戰爭形勢已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反攻,解放全中國指日可待。毛主席知道后馬上制止,對大家說:“為了全國的解放事業,前方戰士還在流血犧牲,陜北的老百姓為了支援前線,連飯都吃不上,我們卻在這里搞祝壽,這不是讓我脫離群眾嗎?就是全國解放了也不要做壽!今天我就給大家定一條規矩:凡是共產黨人今后永遠不做壽。”據說當天的兩頓飯主席吃的是米飯、素菜。</p> <p class="ql-block"> 當年毛主席來到楊家溝的時候,他的女兒李納僅有七八歲。由于生活極度簡樸,體質虛弱的小李納走路都有氣無力,有一次,中央機關工作人員帶著小李納在溝底看斗地主,回來走在半山坡跌倒在地怎么也站不起來,事后,工作人員就向主席建議,說小李納的伙食太差,嚴重營養不良,已經影響到身體的正常發育,讓李納上中央的小灶吃飯。主席聽后半晌不語,然后緩緩地說:“現在全國都處在非常困難時期,前方戰士打仗流血也很難吃上一頓飽飯,廣大勞動人民為了支援前線,種的糧食自己都舍不得吃,顆粒不剩的繳了公糧,自己卻挖苦菜,吃樹皮,還有這么多中央領導的小孩都能挺過來,我毛澤東的女兒就要搞特殊嗎?這是堅決不行地!”</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的節儉,以及對自己和家人的嚴格要求,在楊家溝傳為佳話。</p> <p class="ql-block"> 在“扶風寨”最突出的位置建有一個暸望臺,這原本是馬氏家族用于觀察扶風寨安全情況的崗臺。毛澤東主席來到楊家溝后,有時工作太累,就出來散散步,站在此臺上觀望星辰,楊家溝的老百姓經常遠遠的看到一個高大的身軀佇立在望臺上仰望天空。后來人們為懷念主席在楊家溝的這段日子,稱之為“觀星臺”。</p> <p class="ql-block"> 1948年的春節,這是楊家溝人民永遠難忘的節日。正月初一這天中午,毛主席聽見窯洞外響起一陣鑼鼓聲,放下筆走出去,嗬,村民們正扭起陜北的大秧歌來給主席拜年了。秧歌隊在踩高蹺、舞龍燈、跑旱船等絕活的引導下走進了“新院”。毛澤東、周恩來情不自禁地和村民一起扭起了大秧歌,任弼時拿出了二胡在一旁拉起來。陜北的大秧歌步伐豐實,隊形變化多端,一會兒變成一字長龍,一會兒又圍成 “紅日高照”,有 “龍擺陣”、“雙出門”、“卷菜心”、“棗核開花”等上百個圖案,毛主席、周總理和楊家溝村民直扭到冒出汗珠還意猶未盡。</p> <p class="ql-block"> 1948年3月20日,毛澤東主席決定中共中央前委機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要離開居住了十三年的陜北,挺進華北,解放全中國。中央前委領導在主席住所的待客室歡聚一堂,迎接中國革命黎明前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 1948年3月21日,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機關離開了楊家溝。</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離開了楊家溝,離開了陜北,經吳堡川口東渡黃河到西柏坡,從此踏上了解放全中國的勝利大道。所以說:楊家溝是中國共產黨轉戰陜北的結束地,是中國革命由防向攻的轉折地,是走向全國勝利的出發地,是中國革命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b> 本美篇文字介紹源于網上。</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噶尔县|
弥勒县|
图木舒克市|
庆阳市|
呼和浩特市|
芦山县|
平和县|
大石桥市|
自贡市|
麻栗坡县|
汽车|
张家港市|
赫章县|
藁城市|
大田县|
苏尼特右旗|
高清|
苏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柳河县|
宜丰县|
黑河市|
郯城县|
博兴县|
鹰潭市|
田阳县|
龙里县|
比如县|
定结县|
黑河市|
蒙山县|
桦川县|
临沧市|
白银市|
广水市|
平南县|
绵阳市|
阜阳市|
井研县|
万安县|
鸡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