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懷念爸爸</span></div> 照片里的爸爸很自重也很自信,這使我想起他認認真真,規規矩矩的為人;照片里的爸爸有種滿足感和幸福感,這使我想起爸爸所擁有的巨大的精神財富;照片里爸爸衣著整潔,簡單又樸素,這使我想起爸爸一生所信奉的清貧潔白的生活;照片里的這位老人,已經到了晚年,在眾多青年學生崇敬,熱愛的目光注視下,我看到爸爸所顯示出來的那種歷經人間滄桑,又云淡風輕,那種不言自威,不顯自榮,那種慈祥謙卑而又無比高貴的品格。</h3> <h3> 在我的童年時代,家境還算得上溫飽。聽媽媽說,我是家里第一個穿上毛衣的人。那時社會生產力低下,物質極度匱乏。雞蛋三分錢一個,但又有幾個人舍得吃!我小時候褲袋里滿滿裝的是蕃薯干,那是我們小孩最經典,最好吃,最耐饑的零食。祖母豪爽,再沒錢也要不時割點肉給大家吃。而這一點爸爸跟祖母,娘娘,叔叔都不一樣,他是個自奉甚儉,自律甚嚴,自制力特別強的人。小時候我很少與爸爸一桌吃飯,我都跟祖母,在我的印象里(一直到十來歲),爸爸吃飯是非常快的,而且從不挑食,我沒有聽爸爸說要燒點什么菜,想吃點什么菜。我記得爸爸最愛吃的有三樣東西,一是花生米,二是麻酥糖,三是香蕉。這些東西,按我們現在的條件,都可以用車去拉,可那時卻不是隨便能吃到的食品。我記得那時媽媽還給爸爸做一種營養品,就是用芝麻核桃粉加糖蒸出來的東西,爸爸一天吃幾匙。那時我小,我跟媽媽說我也要吃,媽媽說你又要吃零食,要么就不吃零食,也就這樣把我蒙過去了。好在我在祖母那里會得到許多補償。我六七歲時,一天爸爸說帶我到常中吃羊肉,常中食堂殺羊,那羊還是王永德老師養的。在塔山邊佛殿里,爸爸給我打來一份羊肉,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吃羊肉,也是我一生中爸爸唯一的一次帶我到外面吃好吃的東西。爸爸那碗羊肉怎么吃完的,我沒注意看,我的印象里,爸爸也不大愛吃牛羊肉。小時候,爸爸是省人民代表,有時要到杭州開會,那時我們常山人能到杭州,又是去開會,是十分榮耀的事情。作為小孩,當然會想著爸爸回來給我們帶回好吃的糖果糕餅,一次爸爸回來跟媽媽說,他在杭州到飯店吃飯,只買了一碗一角三分錢的陽春面,從此我也知道爸爸的節儉,以后再沒有想爸爸帶糖果糕點了。</h3> <h3> 爸爸不愛吃牛羊肉,又能從另一方面去解釋,就是那時大家窮,牛羊肉是稀罕東西,一年難得吃次把,不大吃的東西也許就吃不慣,不怎么愛吃。正如我去年與李潮通電話,我說我媽小時候最愛吃荸薺,李潮糾正我的覌點,說那時姑姑除了荸薺還有什么吃呀!倒也是,經常吃就愛吃了,道理是一樣的。<br> 現在的人常請客,可那時我們家是極少請客的,大約平均下來一年就次把的樣子吧。記得有一年快過年時,爸爸忽然高興地說要請教育局郭局長來家吃飯,搞得大姨娘又高興又緊張,請客在大家看來是喜事,所以高興,怎么弄讓客人滿意,大姨娘怕弄不好,所以緊張。那天是請吃水餃,也合郭局山東人的胃口。我看郭局吃得十分開心,爸爸自然高興,春風滿面,看到爸爸開心(很難得的事情),一家人都開心。那次我也有功勞,我按照青海學來的做法做了一種調料,即先把小蔥切碎,再把菜油燒熱沖進小蔥里,馬上香氣四溢,再倒點醬油。郭局連聲說這調料好,再弄點來,爸爸說快點快點!我與大姨娘馬上又弄好端上桌,郭局吃得心滿意足,連聲說餃子做得好吃。一年請一次客,不是我們家小氣,那個年代大家都過緊日子,都少請客。另外爸爸一生,沒有酒肉朋友,一般也不和人家吃喝來往。即使有幾個志趣相投的朋友,沒有特殊情況不會到人家家里吃飯。</h3> <h3> 說到爸爸的穿,可以說一生樸素,一生整潔。他從青年到老年,清一色就是中山裝。六十年代以后,多了種的卡衣服。也從來沒有弄個手套,圍巾,帽子什么的。小時候我到隔樓上翻過,看到爸爸的一雙皮鞋,系帶的,棕色,還有五成新,大約是爸爸結婚時穿的。從我懂事開始,他都穿布鞋或解放鞋,一直到粉碎四人幫后,才又穿上皮鞋。記得七十年代未或八十年代初,小君正與孫勤談戀愛,我在常山養病,經常與爸爸一道從塔山底宿舍回雙介井老屋吃飯,要走一段長長的弄堂,有時我走在前,有時跟在后。我穿一套毛料筆挺,腳穿皮鞋,爸爸一身布衣,腳上是解放鞋,我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但爸爸卻神態自然。一天我跟在爸爸身后,有了一個驚奇的發現,一般人穿鞋,鞋跟外側是要先磨掉的,腳總有點歪,可是爸爸的鞋就只有鞋跟中間磨平,兩邊一點不斜,說明他做人正,走路走得正,正如他立身處世,就一個正字概括。以我一生所見,沒有第二個人有他那么走得正!<br> 關于爸爸的衣著,他還說過一件事,有一次到杭州開會,賓館門衛看爸爸布衣布鞋,攔著他不讓進去,后來知道爸爸是開會代表,才道歉請進門。我聽了感到這門衛只知道衣帽取人,你就不會看看人相啊,你要看看爸爸氣質風度,也就會猜到爸爸是有職務有地位的人那。</h3> <h3> 爸爸一生慎于交友,這與他清廉自持的個性有關,也與解放后頻密的政治斗爭有關。爸爸的朋友,在衢州有幾個,一個是當過衢二中校長的吳亮,還有衢師沈玉渝和另一位老師,上世紀九十年代我還陪爸爸去看過他們,他們可能都是爸爸在衢讀中學的同學。爸爸曾說起評職稱的事,那時吳亮是主評委,他們都在等著常山把爸爸材料送去,送到后吳亮高興地說常山周校長材料到了,大家馬上繼續開會,全票通過。爸爸提起這事是很高興的,也說明爸爸的人望和與吳亮的交情。吳亮病重時,爸爸還特意叫我到醫院看他。<br> 爸爸在常山經常交往的有劉鎮麟醫生,吳仲凱,陳祥,招賢的詹彬校長,后來還有欽永基。文革后期,欽永基較空閑,幾次到家里來商量怎么幫家里漆家俱??傊职纸挥?,大抵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h3> <h3> 關于爸爸的回憶說起來也慚愧,和爸爸相處的這些年,有故事有情節的事并不多,父子正兒八經的交談也不多。后來我才發現,這大概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我舉個例子,一個多月前,朱建華請我參加老畫家周一云電視專題片審稿,周一云是中國花鳥畫名家,他兒子周明明是文浩在浙師大時的同宿舍同學,也是畫家。審稿時我發現周明明對他爸的回憶說不出什么東西,他媽也說不出多少有價值的記憶,我提了建議,希望他們好好回憶挖掘。這說明一種現象,有時那怕很親近的人,也不一定能說出很多事跡。<br> 我們的爸爸,肯定是周家幾代人中獨樹一幟的人,他少言寡語,其實個性非常鮮明,不同于常人。我們祖宗可追潮到唐代衢州刺史周美,周美有五個兒子,后來都遷到江山,我們屬長房一支。周鴻富,周尚輝也屬于周美后人。祖宗在唐代就當過刺史,遺傳到爸爸,總有些特別的印記吧!</h3> <h3> 在我記憶中,與爸爸相處有情節的故事及專門的交談,能記起的就以下這些:我在常山一小讀四年級時,邱戚教音樂,有一次考試我唱錯了,成績單給了不及格,爸爸有一天帶我出門遇見一小領導姜師梅,就說文釗唱歌不是很好的啊,怎么不及格呢!困難時期,爸爸在箬嶺找了一塊地,大概只有一分多點,種點地瓜。一次爸爸帶我去澆肥,路上我說走這么遠的路種地瓜真有點得不償失,爸爸說,你這種話在學校里可要被批是得不償失論呢!<br></h3> <h3> 很長時間,我心里總有個疑問,爸爸是德高望重的教育界元老,為什么對子女不手把手教教呢?比如我,小諾小明很小時我就逼他們背詩,我自己當不了詩人就希望他們當詩人,以至小諾初中時寫了一首不錯的詩,還不敢說是自己寫的,說是同學寫的讓我看看,我看不錯,把詩推薦到常山文藝發表,還把小諾好好表揚了一番。其實我對教育很不通,不是對小孩過分溺愛就是過分嚴厲,終究事不如愿。我想爸爸可能有一種理念,把子女交給學校就可以了,一切在于自己努力,也許他自已也是這么過來的,過多的干預甚至揠苗助長只會適得其反?;蛟S他自覺或不自覺地認為身教重于言教,爸爸的品行是我們萬萬不及的,作為子女,我們在人生路上,受到爸爸教益最多的不是怎樣作文算術,而是怎樣做人。所以我不奢望我們后人怎樣成名成家,我只希望后人有乃祖之風,學會做一個正直勤勉的人,把人做好還有什么事做不好呢!</h3> <h3> 2001年,文彬專門寫了一篇紀念爸爸的文章,后來加了我的名字刊登在衢州政協刊物上。文彬工作早,懂事也早,加上受文革影響年幼失學,爸爸對他有一分格外的愛憐,文彬對爸爸也有著很深切的眷戀,這一切都很自然,我們兄弟姐妹不會有絲毫的妒忌。其實照我看,文彬有許多過人之處,除了忠誠和勤奮兩個基本素質,有決斷、敢擔當,也能從善如流。具有這些品質,足以擔當起家族的重任,也可以在社會上發揮更大作用。一棵大樹,有許多分枝,有的樹枝先發,但伸向外面發展,有的枝桿后生,靠近主干一側,當風暴襲來時,整棵樹一起抗擊風雨,當陽光灑滿技頭,整棵樹一起歡唱,這大樹的枝枝葉葉,血脈是相通的,命運是相連的。<br> 小時候看到爸爸寫的字,感到寫得好,但說不出怎么好。后來許多年,爸爸的字體,字形都沒有改變,筆劃濃重而清爽,收放有度,外園而內剛,這大概也能說明爸爸的一些個性。<br> 我知道爸爸一生最討厭的是:油頭滑腦,華而不實,虛情假意,刁鉆古怪,鋪張浪費,擺闊顯貴,遇到這種人,看看爸爸的臉色就知道他心中的不悅。而一旦看到那些忠誠老實的人,爸爸馬上和顏悅色。我們知道爸爸的好惡,也跟著爸爸的好惡行事,這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吧。</h3> <h3> 就象文彬說的,爸爸是個普通的人,但他做人在許多方面做到了極致。作為子女,我也很想學,但我知道,他的有些品質是永遠學不到的,因為這是爸爸把革命理想,儒家精髓,先賢典范和人間倫理熔煉一起長期修為的結果,而且還打上他個人的深刻烙印,出必合轍,言必中規,行必端正。爸爸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對于他真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他真正做到了為人師表。</h3> <h3> 爸爸的節儉,不要說衣食,連洗腳水都要節約,媽媽說了不止一次,爸爸洗腳的水連腳背都沒有蓋住。爸爸在學校,看到那個水籠頭滴水,都要去把它擰緊。我們平時和爸爸一起吃飯,都不敢把飯粒掉在桌上。爸爸持家甚儉,但對他弟弟妹妹都很大方,叔叔想要塊手表,爸爸就脫下手腕的英納格給他,自己用舊懷表,這件事弄得媽媽好長時間想不通。對玉山娘娘的困難,爸爸表面不露聲色,但我知道,他能幫的都已經幫了。 爸爸的清廉我們都看在眼里,我們家那么多年,沒有從外面拿來不清不白的東西。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學生家長,為小孩讀書送來一籃雞蛋,爸爸發了脾氣,說把東西送回去,哪里有讀書還要開后門的!可貴的是,爸爸始終以兩袖清風為榮,你看爸爸走路腰干筆直,行走如風,身上總有種凜然正氣,讓人不敢斜視。<br> 說起爸爸的待人,那時全常山恐怕沒人不服。所謂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許多人眼里,爸爸是個可親可敬永遠值得信賴的人。有一年,一個學生因家貧失學,爸爸跑幾十里路給他家長做工作,讓他重返校國,那個學生一直對爸爸念念不忘。清華教授趙南明,也是爸爸學生,很多年后回鄉還特地看望爸爸,他說不忘師恩。爸爸走到哪兒,到處都有人喊周校長,周老師,那種從內心發出的愛戴之情,讓人動容。說真的,當我看到這些景象,有時會想,爸爸怎么不多分點心給子女啊,我想了許多年才弄懂,是爸爸身體不大好,精力有限,他都給了學生,沒力氣再多給我們。還有更重要的是,爸爸把子女都看成與他一體,他竭力付出也必然包括我們要付出,寧可我們家的人委屈一點,也要讓人家感到溫暖,這是爸爸的本義,也是我們家的大義。<br> 我經常這樣地設問,爸爸一生幸福嗎?他覺得一生值得嗎?答案是肯定的。他生活那樣樸素,粗茶淡飯,布衣布鞋,那是苦嗎?對于一個視事業、他人比自己生命還重的人,整潔就是他最好的形象,不論粗衣粗布,只要暖和就心里安泰。雖然龍蝦鮑魚是人間珍饈,但白萊湯伴飯也能吃出本真至味。還有理念,金杯盛的水和普通茶杯的水有區別嗎?你換種思維,前者是浮華,后者是質樸。把物質享受的標準定格在道德水平線以下,你就會感恩生活的賜予,為一縷陽光而祈禱,為一絲清風而歡欣。<br> 從爸爸的照片看,他已經很知足,他的幸福感溢于言表。爸爸生前只留下極微薄的存款,但我覺得他象個富翁,他的精神世界實在太充實,太富足,他在人們的愛戴和桃李滿天下的欣慰里所得到的饋贈,已遠遠超過了他來世上的追求。</h3> <h3> 如果讓我們跟爸爸說,您的一生是幸福的,爸爸一定會說,請也為你們的媽媽祝福。媽媽來到周家的一生,她付出了所有,她得到了什么?在追憶爸爸的時候,我總覺得媽媽在我身邊,激動地看我寫著思念爸爸的文字。</h3> <h3> 爸爸去世了,他的一生就這樣落下帷幕!媽媽扶柩"哥啊哥啊"地哭,文彬手挽爸爸項頸,貼著爸爸的臉泣淚告別,許許多多的人不請自來,送爸爸最后一程。相見須在夢中,醒來仍天人永隔。我敢說我們周氏家族,許多代才出了一個這樣風標卓異的人,我們有幸擁有這樣的父親。從今往后,我們的后代或許有不少人職位薪金會超過爸爸,但具有他這樣人格的人,我不知道要多少代才會出現,我們以期許的目光看著我們子孫,我們等待著這一天!(周文釗)</h3> <h3> <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懷念爺爺</span></div> 說到爺爺,最難以忘懷的是他筆挺的背影和穩健的步伐,在人群中確實有點與眾不同。不是說他地位有多高,也不是說他穿得有多體面,而是他所顯示出來的慈祥謙卑、風輕云淡、品德高潔,讓人肅然起敬。作為晚輩,我能有機會寫點與爺爺相處的點滴,無比榮幸。</h3> <h3> 爺爺一生雖然榮譽很多,但他從不以此為傲,始終謙遜和藹,低調為人。常山一中退休后,縣老年大學聘他擔任校長,他又將一身余熱獻給了老年大學。擔任老年大學校長期間,他不拿任何工資補貼,就連電話費補助也不取分文。清正廉潔這也是他在常山一中幾十年一貫的風格。一無所有的老年大學,在他的培育管理下,運行良好,成績斐然。我在常一中讀書的時候,正是縣老年大學聘他擔任校長的時候。每天早上爺爺吃完早飯,必定出門前往縣老年大學。一路上路過常山一中的教學樓、食堂,師生會都會親切的和爺爺打招呼,爺爺都會面帶微笑一一回應。偶爾遇到老同事、老朋友,爺爺還會主動噓寒問暖,拉拉家常。如果遇到食堂的水龍頭沒有關、或者地上有垃圾或者積水,能順手解決的,他都會親力親為。家里距離老年大學的路程不遠,但是爺爺卻能收獲很多溫暖的問候,這是他好口碑的一個最好的見證。</h3> <h3> 作為常山一中的一校之長,話題繞不開爺爺對晚輩學習的關心。我的父親曾經對我說,爺爺對你們孫輩教育付出超過了他自己的子女,此話不假。我們孫輩大多在常山一中就讀,爺爺的知名度或多或少都影響著我們,讓我們自律,催我們奮進。他時常教育晚輩,學習努力即可,做人做事必須得體守規矩,這個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哥作為長孫,爺爺對他似乎要更嚴厲一些。高一那年,他仗著自己基礎好,對學業有些放松,沾染上哥們義氣。有一次課間休息,叫上一幫朋友在塔山上打牌,誰知爺爺穿著布鞋,正在他們背后,一位同伴抬頭發現,輕輕說了一聲:周校長來了,小年輕們頓時嚇得趕緊把牌扔了。有一次,我因為物理沒有考好,點評試卷的時候不想去聽,爺爺嚴厲地說了一聲:自暴自棄不應該!雖然聲音不大,但是對我來說醍醐灌頂。對于我的堂弟堂妹,爺爺也格外關心。因為他們歲數較小,爺爺大多滿臉慈愛,牽著他們的小手接他們放學,有時候為孩子買一點小零食,聽孩子們講學校里的趣事,關心關愛盡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h3> <h3> 規規矩矩為人,認認真真做事,是爺爺一生信奉的人生準則。青年時期,作為新中國常山初級中學第一任校長,他一心辦學,夜以繼日,把所有的愛和精力都給了學校;中年時期,經歷大躍進和文革,他在運動中磨煉與提升自己,始終堅信“困難暫時,黨和政府會把好舵,今后一定會好起來”這一信念,最終撥云見日,整個社會政治環境得以撥亂反正,人們歡欣鼓舞。</h3> <h3> </h3> <h3> 一生教育情,一條教育路,爺爺百折不撓,艱辛耕耘,得到世人的敬重,也獲得了黨和組織的肯定。退休以后,他依舊愛校如家,清廉自律,為人師表,深受師生的愛戴與尊敬。晚年,他的學生經常過來看望他,深感爺爺的簡樸和清廉。對于物質上的東西,爺爺從來都看得很淡很淡,而把為“一身正氣 清正廉明”品格看成最寶貴的財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爺爺百年誕辰之際,我寫拙文紀念爺爺,也正是想告慰爺爺:吾輩及子孫后代一定牢記您的教誨、傳承您的意志、發揚您的精神、汲取您的優良品質,修身正行,祟德向善,以實際行動告慰您的在天之靈! (一明)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西县|
霸州市|
卢氏县|
五指山市|
临颍县|
任丘市|
永新县|
惠来县|
德格县|
赞皇县|
和政县|
瑞金市|
故城县|
华阴市|
霍邱县|
太保市|
安新县|
秀山|
徐闻县|
德惠市|
双江|
盐边县|
桂林市|
徐水县|
绩溪县|
富川|
宜兰市|
甘孜县|
永德县|
清涧县|
缙云县|
东阿县|
巴东县|
丘北县|
上饶县|
白玉县|
岳池县|
当雄县|
台州市|
襄樊市|
武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