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畢業五十年 再說七一屆

書生

沒想到《紀念七一屆畢業五十年》一文在同學中走紅,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喜歡,不同版本的總閱讀量超過了60多萬,作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也有一些讀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建議,使作者看到不足,受到啟發。說明了作者對七一屆同學了解的還不夠,存在著許多缺陷,沒能全面、深入、透徹地反映這一屆同學的曲折經歷和奮進精神,在此表示歉意!<br><br> 通過許多同學的評論和留言,深深感到“七一屆”的人生歷程遠遠超乎人們的了解和認知;七一屆的艱難曲折和道路坎坷不亞于“老三屆”;七一屆的精神層面更加豐富多樣,百味雜陳;七一屆的獨特之處別人難以復制。<br>客觀地講,面對這么龐大的一個群體,面對這么長時間的歷史變遷,僅憑一己之力著實難以駕馭。資料缺乏、水平有限、認知淺顯、了解片面等問題自然會顯露出來。為了彌補前缺,再次力引強弩,說說咱們的“七一屆”,權當做上一篇的補充吧! <b><font color="#ed2308">時間上,最難以界定的一屆</font></b><div>九年義務教育實際上在文革前就已在全國實行。按照九年義務教育的慣例,1962年上小學的這撥兒學生應該在1971年正常畢業,拿到初中證書,稱之為“七一屆”。然而,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和當時有關政策的影響,全國各地的情況并非如此,畢業年限不統一,區域差異很大,使得這撥兒學生在時間上成為最難統一界定的一屆。</div><div>北京的這撥兒學生基本上是1971年七、八月份正常畢業,九、十月份大多數同學拿到了所謂的“初中”畢業證書,留下了畢業合影,統稱為“七一屆”。<br></div> 上海的這撥兒學生在小學一共待了七年,1969年才升入初中,比其他地區晚了一年。三年初中畢業后是1972年底,所以上海這撥兒學生統稱為“七二屆”。上海沒有“七一屆”,七零屆后就是七二屆,中間出現了斷檔。吉林和遼寧等地與上海的情況有些類似,“七二屆”是這撥學生通用的稱謂。 天津的這撥學生比較奇葩,本來為同一屆的學生卻一分為二。天津1954年8月底以前出生的一小部分“大馬”,隨七零屆畢業分配。其余的大部分同學(即小馬大羊)讀了四年初中,實際上沒怎么正經學習,大多時間是參加學工、學農勞動,直到1972年12月才畢業分配。所以天津市這屆學生一部分稱為“七零屆”,一部分稱為“七二屆”,算是一個特例吧。 青島市的這撥兒學生和天津差不多,以1954年12月31號和1955年出生的為分界限,差一天也不行。1954年出生滿17歲,家庭出身好的學生得到了正常的中學畢業分配,家庭出身有問題的畢業下鄉。1955年出生的學生不予畢業,學校與工廠掛鉤,組織學生到工廠參加學工勞動一年,直到1972年底剩下的學生才得到畢業分配。因而同一撥兒學生被分為“七一屆”和“七二屆”。全國類似的情況在其他城市也有。<div>西安的這撥學生畢業的更晚,前前后后在中學拖了五年多的時間,他們大多數是在1973年春季正式畢業分配的,因此在他們那里被稱為“七三屆”。<br></div> 由于受文革時期特殊因素和當地相關政策的影響,所以全國的這撥學生出現了“七零屆”、“七一屆”、“七二屆”、“七三屆”等不同的畢業版本和稱謂,加上一部分高中同學畢業時間的差異,同一撥學生被剝離的四分五裂,七零八落,這種現象實屬罕見,在中國近代、現代和當代教育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特例,在國外更是不可發生過的事情。就像那些被遺棄的孩子,可以叫王二、張三或李四,怎樣界定?全看命運的安排了,這就是“七一屆”獨有的現象,古今中外難以復制和效仿。 <b><font color="#ed2308">情感上,最純真的一屆</font></b><div><b>純真源于環境。</b>六七十年代的社會環境風清氣正,富有激情,簡約樸素,純潔真誠,就像那個時期沒有被污染過的青山綠水一樣清新自然。</div> 那個年代雖然物質比較匱乏,生活比較貧窮,文化比較單調,色彩比較單一;但那個年代人們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是很大,等級觀念不是很強,利益沖突不是很多,人際關系不是很復雜;那時人們的思想比較單純,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比較實在,商業交流中講究誠信無欺;尤其那時興起的“學雷鋒,做好事”活動風靡全國,形成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鄰里友好,家庭和睦的良好社會風氣。 那時,人們呼吸的空氣是清新凈爽的,喝的水是清澈甘甜的,吃的糧食是安全放心的,吃的蔬菜是有機無污染的。正是這樣優質的社會環境培育了新中國最優秀質樸的一代人,這就是有責任感、有奉獻精神的50后。在這樣的優良環境中,七一屆又處于最佳的年齡段與成長期,他們汲取的養分相對更充足,沐浴的光照相比更充分,就像長勢最好的那一茬莊稼,根深葉茂,品質優良。因此,他們的情感上顯得更簡單樸素、純正無邪。 除了社會環境,還有學校的教育和家庭的影響。在“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指引下,學校更加注重學生品德的修養。那個年代革命先烈、戰斗英雄和勞動模范成為青少年的榜樣和偶像。家庭的影響更多的是艱苦樸素、勤儉持家、誠實善良、禮貌待人等。那時沒有追星族、沒有粉絲、沒有小鮮肉、更沒有娘炮之類烏七八糟的東西。男生追求的是英勇頑強、不拍犧牲、吃苦耐勞的英雄主義情節,始終保持著男兒本色。有時為了顯示自己,男孩子經常做些上房、爬樹、摔跤、打架之類的所謂勇敢游戲。 那時候沒有沒有口紅、沒有化妝品、沒有美顏、更沒有整容塑形之類的東西。女孩兒一水的紅裝素裹,素顏原貌,就像自然界含苞待放的花兒一樣,沒有任何修飾。她們和男生的區別是有愛美之心,喜歡干凈整潔。一盒雪花膏或蛤蜊油是她們的全部護膚品;一對小刷子或長辮子是她們的基本發型;一件花格衫、一件綠軍裝或一條紅圍巾是她們的時尚裝扮;編玻璃絲、攢糖紙、丟沙包、跳皮筋是她們最喜歡的游戲。簡單、樸素、善良、羞澀,是那一代少女的寫真。難怪后來的許多影視導演從她們身上尋找純真的記憶,《山楂樹之戀》《純真年代》《芳華》等影視作品反映了那一代人的真情實感。 <b>純真源于年齡。</b>文革爆發之初,這屆學生十一二歲,還是一群不懂事孩子,他們沒有經歷過小升初的過渡期,帶著四年級童稚的心一下來到初中。他們沒有“老三屆”那樣成熟,那樣有知識、有見識,單純的就像一張白紙。從小受紅色基因熏陶的他們雖然步入了青春期,但是顯得非常幼稚可笑,心里似乎只裝著革命理想和革命運動,除此之外一切都是多余的。在那個特殊的文革時期,無論社會、學校與家庭,無人能傳授孩子一些青春期方面的知識,由于這些在當時還是一個難以啟齒的敏感話題,所以造成了這撥兒十四五歲的孩子在這方面的無知和空白。不像如今的社會十分開放,現在的學生對什么是青春期、躁動期、生理發育期等知識懂得很多,許多孩子從小學時就開始了交異性朋友,更何況初、高中生了。 那個年代的這撥學生不懂得男女生如何相處,更不懂得什么是愛戀,甚至做出了與人性常理相悖的愚昧行為。從七一屆開始,校園里出現了特有的現象“男女生界限分明”,互不搭理。這種現象形成了一種風氣和規矩,學生無論好壞,表面上都守著這個規矩,很少有人觸犯。誰破壞了這個規矩就要受到同學們的嘲笑和歧視,即使是問一道題,借半塊橡皮這樣的事情被發現也不放過。男同學最怕同伙兒說自己“特色(shai音)”,叫自己“色里姆”;最怕女生罵自己“臭流氓”、“小癟三”等。女生最怕別人說自己“作風不正”,怕別人罵自己“女流氓”、“圈子”、“破鞋”等。那時,唯一被視為男女生之間正當的交流,就是在各項政治活動中的往來。像一道出黑板報,一道開學生干部會之類的活動,不論男生女生,犧牲多少時間,心里都是樂意的,也不會被同學們指責和嘲笑。 當時為了打破“男女生界限”,老師安排座位時特意將男生和女生安排在一起成為同桌,加強接觸和了解,以縮小男女生之間的距離。然而,老師這種良苦用心的安排并沒有起到什么效果,本應并在一起的兩張課桌被同學們有意地拉開一條縫,中間偏要保持一段間隙,以示自己的清白。許多男生女生同桌了三、四年,彼此之間竟然沒有說過一句話;有的男女同學同住一個院兒甚至同住一個樓,彼此不僅在學校不說話,放學時遇到也互相不搭理,形同陌路,這種現象現在人看來很不正常也很難理解。 那個年代男女生之間極少發生什么出圈的事情,表面也都是一些套話式的大道理,至于他們心里想的是什么,渴望什么?只有自己知道。畢竟是少男和少女情竇初開的年齡,對異性的追求和吸引是擺脫不掉的現實,幾乎每個同學都是在懵懵懂懂、跌跌撞撞中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期,在渴望接觸與羞于啟齒的矛盾中錯過了男女生之間那種純真的情感和初戀,那些最初的、微妙的、萌動的、青澀的情愫永遠留在中學時期的記憶里。 青春不解風情。在那個特殊年代,少男少女們本該表達人性中最純真的情感卻被壓抑著無法釋放出來,本該綻放出最美麗的愛情花朵卻被束縛著沒有盛開,這或許是純真的七一屆同學最大的遺憾和失落吧?乃至于幾十年后,同學們聚會見到了曾經的心儀和暗戀,那種埋藏在心底已久的“人生若只如初見”的感慨才得以抒發和釋懷。 <b><font color="#ed2308">學歷上,最低起點的一屆</font></b><div>七一屆是什么學歷?是初中畢業,還是小學四年級水平?相信大多數會選擇后者。</div><div>這撥同學正經在校認真學習的時間是1962年至1966年文革前,知識點在小學四年級水平。文革中有兩三年小學停課放假,這撥學生在家“放羊”瘋玩兒,復刻鬧革命后到校參加“紅小兵”沒幾天就“大波轟”上初中了。<br></div> 有的地方是初中三年,有的地方是初中四年甚至拖到第五個年頭。無論幾年,全國各地普遍一樣,初中期間沒有上幾天正經課,大多數時間參加了學工、學農、學軍和各種政治活動了。雖然許多同學拿到了所謂的“初中畢業證書”,但實際上是被文革耽誤最慘重、最徒有虛名的一屆初中畢業生。 “老三屆”不管怎樣,有正經高中或初中的學歷;六九屆和七零屆最低也是小學五六年級的水平;后來的七二屆、七三屆、七四屆等大多都上了高中、中專、師專、技校和護校,唯獨七一屆文化水平最低,只有小學四年級水平的初中畢業生,這在中外教育史上算是奇特的現象了。 學歷低決定了起點低,這也是“七一屆”與其他屆相比最大的短板和缺陷。當初為了使自己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以及改革開放后面對撈文憑、求崗位、評職稱等職場競爭,七一屆同學若想獲得一席之地乃至超越別人,必須在落后的起跑線上奮勇直追,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時間和汗水,做出了比對手更大的努力和犧牲。 如果以起點論英雄,七一屆沒有失敗者,他們不甘落伍、不服輸,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叫自強不息。80年代,那種拉家帶口,白天單位上班,晚上拼命補習功課場景見證了那一撥人的奮斗歷程。后來那些無論是考上大學還是上夜大、電大、高自考完成了學業的;無論是在不同的工作崗位和職場上拼出了自己一片天地的;無論是留學海外取得成績或下海創業有所收獲的;無論是在職稱上或仕途上不斷進步獲得升職或升遷的……都是通過不懈努力和加倍付出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div>雖然有些人職位不高,崗位普通,工薪階層,但并沒有因為起點低而放棄自尊、自立和自強,大多數通過自身努力成為各行業、各單位的中堅力量、業務骨干和技術能手,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埋頭苦干了幾十年,默默奉獻了幾十年。</div> <b><font color="#ed2308">分配上,最多元和面廣的一屆</font></b><div>文革期間城市初中生畢業實行的是“統一分配,服從安排”的方針,個人根本就沒有選擇的權利,完全處于“聽天由命”的被動地位。那時提倡“螺絲釘精神,擰到那里在那里發光”,這一代人成為了任由革命需要擺布的“螺釘人”。給你擰到爬犁上,你就在廣闊天地辛勤耕耘;給你擰到機床上,你就在工廠里旋轉轟鳴;給你擰到飛機上可以一飛沖天;給你擰到下水管道里,只能在地下默默地聽著流淌的聲音……這就是那一代人就業分配以及職業生涯簡單而普遍的經歷。</div> 文革中的“老三屆”和六九屆畢業時間比較統一,事先標明了去向,使得他們畢業分配操作簡單,絕大多數人下鄉插隊、去了生產建設兵團,極少數人當兵或去了工廠。七零屆是哪個年代的幸運兒,畢業后基本上都分配到本地的工廠,是文革時期工人階級中最早的新生力量。<br>待到七一屆畢業的時候,當時國家出臺了新的分配政策,即:“面向農村、面向邊疆、面向工礦、面向基層”。正是這“四個面向”政策在貫徹落實進度上,在方向選擇重點上,在執行力度和方法上,在靈活把握尺度上,各地區出現了明顯差異和變化,造成了七一屆在畢業分配時間上沒有“老三屆”那么統一,先后拖延了有三年多;在畢業分配去向上多元面廣,千差萬別,懸殊巨大,命運截然不同。 北京地區的分配還算幸運和順利,大多數同學分配到了本地國營企業、集體企業、服務行業等,一部分同學上了高中和師范,少部分入伍當兵,一些出身不好、家庭有問題的學生去了近郊插隊落戶。<br>上海地區由于落實“四個面向”執行較左,因此情況復雜一些,1972年畢業后面臨多重選擇。一部分同學去了安徽、江蘇等地上山下鄉,一部分同學去了崇明島等郊區農場,一部分去了外地廠礦和“三線建設”,還有一部分人去了邊疆支邊,只有少數人上了高中或留在了上海市國營與集體企業。 天津市只有少數“大馬”隨七零屆提前分配留津,大部分七二年底分配。一部分同學上了高中、中專、衛校、技校,剩下的大多數同學按照當地“走一留一”的政策上山下鄉,插隊落戶。<br>西安的這撥同學七三年春季正式畢業分配;大部分下鄉到陜西各地農村成為知青,只有小部分家有困難或出身好的同學留城工作。<br>杭州市的七一屆畢業生不亞于老三屆,大多數同學“面向邊疆”,到內蒙生產建設兵團,黑龍江合江農場、連江口農場,大興安嶺呼中林場等地支邊,一呆就是七八年,受盡磨難。其余的同學一部分本地插隊,少數同學留在了杭州。類似的還有廣州、昆明等地的一部分同學去了海南、云南的邊疆農場支邊。 概括地講“四個面向”讓這一撥學生畢業分配方面出現了多元化,差異化和底層化的現象。<br>所說的多元化,除了像“老三屆”那樣上山下鄉、去了“建設兵團”外,有去當地農場當農工的,有去軍馬場喂馬的,有去山區礦山當礦工的,有去交通運輸和鐵路部門跑輪船和鐵路的,有去三線工廠搞建設的,有分到國營工廠和集體企業當工人的,有當地服務行業和商業系統的,有到各地、各兵種參軍入伍的,有上高中、師范、中專、衛校、技校后當老師、護士和技工的等等……工農商學兵,各行各業都有七一屆的身影;天南地北,祖國各地都有七一屆的足跡。多元面廣,五行八作,無所不包。 所說的差異化,就是看命運將你這個“螺釘人”擰到哪里了?命運最苦的就是像“老三屆”一樣上山下鄉,去生產建設兵團和各地農場,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勤耕作在農田,飽嘗了“知青”的艱辛。命運稍差的有采煤、挖礦的,城市環衛掃街的,工地、市政搞建筑的,集體和街道小廠的,商業和服務行業的“八大員”等等。 命運好的是分到地方國營企業、軍工企業、部屬企業或鐵路部門當工人和乘務員的;那些留城當教師,做護士的也是不錯的職業;一旦跨入門檻就有了“鐵飯碗”,令人羨慕不已。 命運最好的是入伍當兵,穿上國防綠軍裝,戴上帽徽和領章,英姿颯爽,瀟灑時尚,是那個年代最令人羨慕、最牛逼的幸運兒。<br>所說的底層化,就是起點低、層次低,不管分配到哪里都是從最基層干起。到農村插隊的以“新農民”身份干起;到建設兵團和農場的以“農墾工”和“場工”身份干起;分到國營工廠和集體企業的以“學徒工”身份干起;分到服務行業和商業系統的要從“八大員學徒”干起;當老師的要從“實習”干起;入伍當兵的要從“戰士”干起等……無論進入什么行業、從事什么工作,“底層化”體現了這一屆學生“面向基層”的就業方向和特點;決定了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前行,一步一個階梯地向上攀爬的奮斗歷程;養成了他們腳踏實地,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拼搏向上的品格和精神。 <b><font color="#ed2308">事業上,最默默奉獻的一屆</font></b><div>七一屆畢業生剛參加工作時大多人的年齡都在十五六歲,一群乳臭未干的孩子面向祖國的四面八方,各行各業,開始了人生的歷練和奉獻。</div> 先說說那些插隊的孩子,他們離開自己熟悉的、比較發達的城市,去到完全陌生的,貧窮落后的農村安家,落戶,勞動,生活。他們是繼“老三屆”之后,第二撥上山下鄉和去生產建設兵團的群體。同樣是知青,干過同樣的活兒,吃過同樣的苦,受過同樣的累,遭過同樣的罪,奉獻過同樣的青春;但是一提知青歲月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老三屆”,誰會知道七一屆以及之后的呢?知青似乎成為“老三屆”特有的光環,在他們的光耀下其余的顯得平淡無奇。對此,這些后來的知青從未有過任何抱怨和不忿,因為前面有“老三屆”大哥哥、大姐姐走過的路,趟過的河,他們隨后而行,心理上少了許多擔憂和畏懼,對此還是心存感激的。 雖然“插齡”不同,但是命運是一樣的。春季犁田、耕種、插秧……夏季除草、施肥、收麥……秋季采摘、收割、脫粒……冬季整地、修渠、壘堰、造田……各種農活兒都干過,各種艱辛都體驗過,各種苦滋味兒都飽嘗過。但是他們很少拿這些說事兒,在“老三屆”面前也沒有資格說事兒,漸漸成為那一撥兒被淡化的,無人知曉的知青。 再說說那些當工人的孩子,無論是國營工廠、集體企業還是街道小廠,嚴格意義講最初他們都是些“童工”。一群十五六歲的孩子,從學徒工干起,每月拿著16元的薪酬,干著成年人的繁重工作,直到三年后出徒才拿到了基本工資,繼而成為了工廠里“學習大慶、艱苦奮斗”的生力軍。 文革結束后百廢待興,尤其是受女排精神的鼓舞,各行各業都在努力拼搏,為“實現四個現代化”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那個時期沒有雙休日,沒有節日小長假,更沒有帶薪年假之類的東西。加班加點、不計報酬視為奉獻,趕時間、搶任務成為重任。 為此,各行各業,各單位紛紛成立了“青年服務隊”、“青年能手小組”、“青年突擊隊”和“青年先鋒隊”等組織。七一屆的青工們恰逢此時,做為各行業和各單位骨干力量,自然缺不了他們奮戰的身影和辛勤的汗水。這些80年代新一輩把最旺盛的精力留在了工作單位和工作崗位,揮灑青春,不負韶華。 到了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化的進一步擴大,許多工廠面臨著改制和倒閉的局面,尤其是那些集體企業和街道小廠早早地破產停工了。當年那些企業的生力軍已經步入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擔子和生活的壓力山大。 在最緊要的關頭,偏偏又趕上工廠倒閉和工人下崗大潮,成為待業的“四齡五齡”人員。他們告別了奉獻了幾十年的企業和工作崗位,有的自謀職業,有的在家待崗,有的重新再就業,一切從頭再來。在他們人生最低谷的時候,同樣沒有過任何抱怨和不忿,更沒有給國家和當地政府提過任何條件,找過任何麻煩。他們靠著自己的堅韌和擔當撐起了生活的重擔,耗盡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余熱,直到退休才安穩下來。<div>還有那些有幸當公務員,當老師和從事科研工作的同學,看似一帆風順,其實也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努力工作,憑借自己的實力和本事,憑借做出的業績和成果,取得了職務升遷和技術職稱。他們在各自的崗位和事業上,同樣不顯山不露水,大多是那種默默無聞的實干家。<br></div><div>最后說說一個被遺忘的群體,就是那些八、九十年代到海外求學、謀生的七一屆學生,總人數是“老三屆”與六九屆之和。這些人由于文化底蘊不高,大多數都是海外的打工者,飽嘗了異國他鄉的艱辛。完全靠自己打拼的這些人與后來靠拼爹出國的那些人不同,他們是海外華僑中對祖國最有感情的一撥人,是為祖國發展與建設發揮海外華人作用最多的一撥人。</div> 七一屆從參加工作到退休,除了那些病退或有毒有害工種,大多數人的工齡都在四十多年。四十多年,奉獻了純真美好、朝氣蓬勃的青春歲月,奉獻了身心疲憊、忍辱負重的中年時光,奉獻了飽經風霜、即將老去的那最后一抹余熱;四十多年,他們沒有抱怨過誰、怨恨過誰,沒有指望過什么、沒有奢求過什么,更沒有后悔過什么、遺憾過什么?就像負重的馬一樣艱辛前行,就像沉默的羊一樣向上攀爬。<br>按照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這一撥兒屬馬屬羊的同學都是“金命”。因此,屬相和性格決定了“七一屆”的為人品質、處事風格和職業精神,就像埋沒在泥土中沒有被發掘出來的金子,雖然見不到它的光芒,但是它的價值永遠存在! 時光飛逝,歲月如歌。經歷了風風雨雨、坎坎坷坷、辛辛苦苦一輩子的七一屆同學已慢慢老去,來日不多。讓往事隨風而去,如今只要在這世上健康地活著就是幸運的。愿七一屆同學懷有一顆年輕的心,善待自已,多些自我,找些自樂;愿他們過好當下每一天和每一刻,能吃飯、能小酌、能跳舞,能唱歌,能游玩,能歡樂,盡情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br><br><div> 2021年8月</div>

一屆

同學

老三屆

學生

初中

畢業分配

畢業

沒有

他們

純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州市| 惠东县| 马鞍山市| 青铜峡市| 双柏县| 柏乡县| 商丘市| 永昌县| 沭阳县| 兴海县| 昌平区| 缙云县| 雷州市| 香格里拉县| 上饶市| 大邑县| 仁布县| 遂溪县| 郎溪县| 招远市| 长沙县| 孝义市| 交城县| 谢通门县| 轮台县| 彰化市| 望都县| 西青区| 南和县| 裕民县| 白河县| 陇川县| 含山县| 宝清县| 石楼县| 遵义市| 衡阳县| 三明市| 云龙县| 乐清市| 阿勒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