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觚與瓷觚的出現</p><p class="ql-block">作為酒禮器的觚,大口、細腰、長身、闊底,多為銅制,盛行于殷商。目前所知最早的銅觚出現于商代二里崗時期,在周代逐漸衰落?!犊脊び泩D》補注稱:“凡觴,一升曰爵,二升曰觚?!薄墩f文·角部》:“鄉飲酒之爵也。”因而銅觚最初的基本作用是飲酒,《韓詩外傳》中有記載:“二升曰觚。觚,寡也。飲當寡少?!笨梢婖灿袆裾]人們飲酒有度,不因酒敗壞德行的功用。在商后期,觚逐漸發展為一種重要的酒禮器,《考工記》:“獻以爵而酬以觚,一獻而三酬。”商代尚酒,其禮器以酒器為中心。觚作為禮器主要用于祭祀和陪葬,在二里崗貴族墓葬出土的陪葬品中,爵、觚的數量按一定比例配套出現,且至少出現一爵一觚的定制組合。西周早期,以爵、觚為中心的禮器系統被以鼎、簋為核心的新體系所代替,銅觚在墓葬中數量劇減,到了春秋時期銅觚已較少運用于墓葬。</p><p class="ql-block">周代滅亡之后,中國進入鐵器時代,秦漢以降制作的銅器相對罕見,三代青銅器逐漸成為皇室貴族和私人收藏家的藏品。直到北宋時期,由于文人盛行金石考古,三代古銅器開始成為重要的收藏品和研究對象。三代銅器由于數量稀少,價格昂貴,因此成為人們身份財富的象征,在尚古的社會風氣下,古物收藏程度大大超過前朝,銅觚也作為古董再次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p> <p class="ql-block">觚因其造型纖美典雅,深得宋代文人的喜愛,除收藏研究之用,也將其用作案頭把玩的雅物,尤喜用作插花器物。宋代文人士大夫插花講究意境,喜插梅、水仙、蘭、葵、荷、梔子等花,南宋趙希鵠《洞天清錄》中云:“古銅器入土年久,受土氣深,以之養花,花色鮮明如枝頭,開速而謝遲,或謝則就瓶結實?!?如故宮藏南宋佚名《瑤臺步月圖》頁(圖1)畫幅右側有一青銅觚,觚中插花。因此宋人喜用古銅器插花,銅觚在宋時開始被稱作“花觚”。由于觚的造型別致,器形優美,符合文人的審美雅趣,在宋代逐漸普及。然而銅觚在當時畢竟是少數顯貴的收藏,為了適應更多人士的需求,在南宋時期開始出現仿銅觚造型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圖2 南宋官窯瓷觚 杭州老虎洞窯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北宋尚無出土或傳世的瓷觚。目前已知最早的瓷觚出土物是南宋官窯博物館藏的瓷觚(圖2),是南宋官窯的常見器形,但在其他南宋窯址中尚無發現。此時的瓷觚頗有仿制青銅器的意味,其瓷胎呈灰黑色,施釉較厚,釉面有開片,釉色為青色或米黃色,足底刮釉墊燒,因此大多是紫口鐵足 。造型多為大口、細腰、闊底的仿銅觚造型,大小各異,裝飾較隨意,部分瓷觚帶有仿青銅器的扉棱、乳釘裝飾。</p><p class="ql-block">宋代以后,瓷觚開始大量出現,元代是瓷觚發展的時期,在明清兩朝,瓷器燒制技藝高度發達,各種形制、紋飾的瓷觚厚積薄發,在這一時期達到鼎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元代瓷觚特征</p><p class="ql-block">元朝統治者將其游牧民族特有的審美風尚帶到了中原地區,宋人崇尚的纖美雅致被元代的渾厚豪邁所代替,而觚明顯不符合元代統治者審美,因此這一時期出土或傳世的瓷觚發現較少,但在這些稀少的瓷器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元代瓷觚造型的變化。</p> <p class="ql-block">圖3 元龍泉窯花觚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如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品元朝龍泉窯花觚(圖3),其特征為喇叭口、短頸、鼓腹、高撇足,通體施青釉,釉質瑩厚,有細碎開片,圈足露胎,涂赭色釉,為仿紫口鐵足;另一件元代臨川窯花觚(圖4)形制相似,但通體施白釉,以印花裝飾外壁,頸部和足部有蕉葉紋,腹部回紋地如意云紋。另有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元代青花蕉葉紋出戟觚,因腹部出四戟而得名,青花裝飾,頸部蕉葉紋,腹部戟間飾如意狀卷葉圖案。此外磁州窯也曾出土白釉褐彩瓷觚,為花口鼓腹。</p> <p class="ql-block">圖4 元臨川窯花觚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瓷觚發展至元代,雖存世數量不多,但無論從釉色還是紋飾方面,都比南宋瓷觚更加豐富多變。元代除青瓷、白瓷外,也出現了青花、彩瓷的瓷觚,紋飾也更加規范,多以蕉葉紋飾頸足,云紋或卷葉紋飾腹部。此外器型上也出現鼓腹、出戟、花口等多種變化??梢娫拇甚辉賳渭兡7虑嚆~器觚,而是將其作為一種新型的瓷器品類看待,在燒造和裝飾方面注重突出其瓷器的自身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明清瓷觚特征</p> <p class="ql-block">圖5 明 仇英 蕉陰結夏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明清時期觚被更廣泛地用于陳設器,并逐漸打破了宋代的限制, 不再只用于宮室、貴族書房等高等場所, 而開始較多地用于日常生活場景中。觚因其諧音“孤”而有孤芳自賞、孤家寡人之意,帶有清高色彩,觚來插花陳設,顯示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此時觚被更廣泛地稱作“花觚”“美人觚”,明代張岱《陶庵夢憶》中載:“河南為銅藪,所得銅器盈數車,美人觚一種,大小十五六枚……” 中便出現了美人觚的說法,應是特指細腰撇口樣式的觚,以其形態優美、身段似美人得名。此時的銅觚主要功能是用于插花及室內陳設,而瓷觚作為銅觚的替代品,其功能自然相類。插花需以“撇”來使花枝得以舒展,以“直立、收腹”固定花枝根部,而觚的大撇口、細腰、長足的造型非常符合插花器的要求,在明清時期幾乎成為專門插花的瓷器。明文震亨《長物志》云:“銅器可插花者,曰尊,曰罍,曰觚,曰壺,隨花大小用之?!泵髂┕葢恫┪镆[》中也記載:“尊、觚、解皆酒器也,三器俱可插花。觚尊口敞,插花散漫不佳,須打錫套管入內,收口作一小孔,以管束花,不令斜倒。又可注滾水插牡丹、芙蓉等?!迸_北“故宮博物院”藏明仇英《蕉陰結夏圖》(圖5)中右側有一方形出戟青瓷觚中插一枝花卉。清代,同樣沿襲明代用觚陳設、插花的功能。紅樓夢中也有類似描寫:“……右邊幾上汝窯美人觚——觚內插著時鮮花卉……”觚除插花外也常作為宮室中雅玩陳設之用,清姚文瀚《弘歷鑒古圖》中,畫面左右各陳設有一瓷觚,可看出左側瓷觚頸部飾有蕉葉紋,右側則為單色釉瓷觚。瓷觚的第三種作用是祭祀用品,明清佛教祭祀用具五供中即包含花觚,五供由鼎一只、燭臺一對、花觚一對組成,其中花觚同樣作為插花器,作供佛之用。</p> <p class="ql-block">圖6 清乾隆天藍釉出戟花觚 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評論瓷觚:“口大腹小者謂之‘花觚’,明制者身段直下,絕無波折??滴跻院髣t腰際凸起,略如香案中插花之具矣??捣旅髦拼治宀驶ㄕ邽槎?,于粗率中更見老橫……”即描述了明清時期瓷觚的大致形狀,身段垂直而下,沒有波折,康熙以后則腰部凸起。然而明代身段直下的瓷觚是從崇禎時期開始出現的,此前的明萬歷時期也曾出現鼓腹的形制,因而此段文字尚不能概括明清時期多種多樣的瓷觚樣式。</p> <p class="ql-block">圖7 明龍泉窯劃花花口觚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瓷觚發展至清代,在保留明代藝術特征的同時又有其獨特的發展和創新。此時瓷觚已經成為極為常見的一種器型,并仍沿襲其陳設品(或插花器)和佛教用具的功能,在宮廷及民間均有使用。</p> <p class="ql-block">圖8 清乾隆古銅彩蕉葉紋出戟花觚 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1. 尺寸</p><p class="ql-block">明清瓷觚的尺寸相差較大,按照尺寸不同將其分為小型、中型和大型。高30 厘米以下的瓷觚為小型瓷觚,此類瓷觚多用于案頭把玩、架上陳設、插花,多為單色釉或釉下彩瓷器,如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天藍釉出戟花觚(圖6),高16.5cm,口徑12.2cm,足徑6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龍泉窯劃花花口觚(圖7),高28.2cm,口徑19.8cm,足徑9.4cm。高30cm至50cm 的瓷觚為中型瓷觚,其功用處于小型瓷觚與大型瓷觚之間,如故宮博物院藏清順治五彩牡丹玉蘭紋花觚,高38.7cm,口徑18cm,底徑12.3cm;清乾隆古銅彩蕉葉紋出戟花觚(圖8),高27.7cm,口徑17.5cm,足徑8.5cm。高50cm 以上的瓷觚為大型瓷觚,此類瓷觚無法作為案頭文玩或插花器,而是作為廳堂裝飾陳設之用,如故宮藏明萬歷青花異獸紋花觚, 高76.5cm, 口徑22.6cm, 足徑19.3cm??梢姶甚l展到明代,其尺寸因樣式不同而產生了很大差別,也因尺寸相異而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同功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圖9 《考古圖》中的銅觚</p><p class="ql-block">2. 工藝</p><p class="ql-block">明代瓷觚釉色多樣,器型多變,相比宋元的瓷觚更趨于表現瓷器之美,已不再追求仿制青銅觚的面貌。明代景德鎮瓷窯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其制瓷工藝已經大大超過前朝,也為瓷觚的制作與創新奠定了基礎。存世明代瓷觚以萬歷時期數量最多,工藝最為精湛。明代瓷觚的釉色除青瓷、白瓷等單色釉外,還廣泛運用釉下彩和釉上彩工藝,制造出美輪美奐的五彩、青花、顏色釉瓷觚。</p> <p class="ql-block">圖10 清康熙釉里三色花鳥紋花觚 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清代的制瓷技藝在明代基礎上變得更加精巧,釉下彩工藝日臻完善,并發明了粉彩及多種顏色釉瓷的燒制技巧,因而這些新的制瓷工藝也體現在瓷觚上。除青花、五彩、粉彩等幾類常見的釉色外,清代還出現了專為仿古而燒制的古銅彩,如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古銅彩蕉葉紋出戟花觚(圖8),其色彩及紋飾均仿制青銅觚而制,其造型和紋飾與宋呂大臨《考古圖》中的銅觚(圖9)相類,亦類似于婦好墓出土的53 件觚形杯。燒制古銅彩首先要在高溫下燒成茶葉末色釉,在其上加繪金彩和綠銹斑色,然后入窯低溫二次燒制,才能達到古舊斑駁的效果,尤以乾隆時期的瓷器仿銅器最為成功。此外,清代釉下彩技藝嫻熟,出現了釉里三色的瓷觚,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釉里三色花鳥紋花觚(圖10)通體釉里三色(青花、釉里紅、豆青)裝飾,工藝精湛,極為珍貴。其他如天藍釉、粉青釉、孔雀綠釉也是清代流行的釉色,在瓷觚上亦見使用,如乾隆冬青釉龍紋花口花觚。</p> <p class="ql-block">圖11 明萬歷五彩云龍紋花觚 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3. 器型</p><p class="ql-block">明代瓷觚樣式可分為以下幾類:(1) 球腹:長頸,腹部鼓出似球,足部高長,微外撇。相對于元朝鼓腹瓷觚,明朝的球腹瓷觚腹部更加圓鼓,且在明萬歷時期尤為流行。明萬歷五彩云龍紋花觚(圖11)、明萬歷青花異獸紋花觚(圖12)屬于此類。(2) 出戟:大口外撇、長頸略粗、鼓腹、腹部兩側或四棱有出戟,是從宋元流行至明朝的器物樣式。故宮藏明萬歷青花花卉紋出戟花觚、青花龍鳳紋出戟花觚屬于此類。(3) 方形:觚呈四方形,撇口,長頸,方腹,足外撇。此種樣式只見于明天啟時期,故宮博物院藏明天啟青花花卉紋方花觚(圖13)屬于此類,其腹部四方呈弧形微鼓,四棱飾凸起的四條花邊戟,高足外撇。(4) 筒形:明崇禎時期出現了新的瓷觚造型,筒形花觚器形較粗,腹部直立或微微凸起,撇口撇足,此種瓷觚與商代二里崗時期的一出土銅觚造型相類,因此亦有仿青銅器之意;如英國巴特勒家族藏明崇禎五彩伯夷叔齊故事圖花觚,中間腰身微凸,底足略外撇,頸部做喇叭狀。</p> <p class="ql-block">圖12 明萬歷青花異獸紋花觚 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清代瓷觚仍沿襲明代的四種器物樣式。清早期(順治時期)多為筒形花觚,如清順治五彩牡丹玉蘭紋花觚,撇口,直腹,中間略凸,脛部外撇,平底,為標準的筒形觚??涤呵?,瓷觚逐漸由筒形發展為大喇叭口、細腹、撇足,類似宋元時期的仿青銅觚的樣式,且口沿擴張與腹部纖細的程度更為夸張,也有口沿部發展出花口等形式。如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孔雀綠釉花觚(圖14)、清乾隆天藍釉出戟花觚(圖6)等。</p> <p class="ql-block">圖13 明天啟青花花卉紋方花觚 故宮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圖14 清康熙孔雀綠釉花觚 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4. 紋飾</p><p class="ql-block">明代瓷觚的紋飾相比元代更加繁復,色彩鮮艷,其紋飾最突出的變化是開始運用佛教相關紋飾,如纏枝蓮紋、八寶紋、十字杵等。這一變化應是由于觚在佛教祭具五供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紋飾應與宗教功能相輔相成。作為日常陳設器的瓷觚紋飾包括云龍紋、如意云紋、卷草紋、靈芝紋等,主紋飾包括花鳥、龍鳳、人物故事圖等。如故宮博物院藏明萬歷五彩云龍紋花觚(圖11),頸繪雙龍戲珠紋,肩飾如意云頭紋,腹部主紋飾為兩只孔雀棲息在樹叢花草之中,腹下部繪蓮瓣紋,脛部繪折枝花卉、山石海水紋;又如故宮博物院藏明萬歷青花異獸紋花觚(圖12),頸部繪洞石、花卉草蟲紋、雙龍穿花及纏枝蓮托八寶紋,腹部八面皆繪異獸。相比元代青花瓷觚頸足常繪蕉葉紋、腹部繪云紋等規范紋飾,明代的紋飾選擇更加多樣化,且觚的各部位都包含一種以上的紋飾,是瓷器燒造技術與社會審美的雙重提升。</p> <p class="ql-block">圖15 清康熙青花底白牡丹蟠螭紋花觚 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清代瓷觚紋飾較明代更加繁縟,大致分為以下幾類:首先是通體裝飾組合紋飾,如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底白牡丹蟠螭紋花觚(圖15),通體飾牡丹紋和蟠螭紋,紋飾繁復規律,有華貴之感;再如清乾隆青花纏枝蓮紋觚,頸部和口沿飾蕉葉紋和纏枝蓮紋,腹部飾纏枝蓮紋。第二種為圖畫紋飾,此種紋飾多為花鳥、人物、典故等繪畫題材,多見于彩瓷,如故宮博物院藏清順治五彩牡丹玉蘭紋花觚,畫面上部繪月影洞石花卉,牡丹、玉蘭等眾多花卉簇擁洞石,腰部繪兩組石榴紋,脛部繪垂枝海棠;康熙釉里三色花鳥紋花觚,頸部繪孔雀、山石、牡丹,腹部繪螭龍、靈芝,脛部繪山石、玉蘭、菊花、蝴蝶。第三種為仿青銅器紋飾,將乳釘、弦紋、饕餮紋、燮龍紋等裝飾在瓷觚上,如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天藍釉花觚(圖16),通體施天藍釉,腰部飾凸乳釘,上下各飾三道凸起的弦紋;另有康熙孔雀綠釉暗饕餮紋花觚,腹部飾暗饕餮紋,足飾海水紋;古銅彩器蕉葉紋出戟花觚,體模印蕉葉紋,束腰處模印夔龍紋。</p> <p class="ql-block">圖16 清康熙天藍釉花觚 故宮博物院藏</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景山区|
永定县|
潍坊市|
萝北县|
灌云县|
丹凤县|
平利县|
贵州省|
辽中县|
夹江县|
连南|
榆林市|
长春市|
永福县|
哈密市|
霍山县|
洞口县|
美姑县|
呼图壁县|
山阴县|
仙居县|
米林县|
德令哈市|
偏关县|
磐石市|
延庆县|
琼结县|
衡山县|
璧山县|
那坡县|
花垣县|
灵山县|
宁都县|
海宁市|
康平县|
克拉玛依市|
广安市|
长寿区|
武夷山市|
阿瓦提县|
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