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戲劇家陳魯南(1915.11~1960.5)</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戲劇家陳魯南傳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建平 傅建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陳建平為傳主之子,傅建華為傳主二女婿(該文應江西省老年藝術家協會之約而作,原載《江西文藝史料》第12輯,此處作了個別技術上的訂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省著名話劇導演陳魯南,南昌縣人,1915年11月出生于一個鄉村的書香門第。父親陳瑞,字邦彥,早年留學日本,對子女教育甚嚴。</p><p class="ql-block"> 陳魯南自1949年5月南昌解放后參加革命工作,先后在江西省委文工團、江西省話劇團(以下簡稱“省話”)、江西省文藝學校、宜春專區地方劇團(以下簡稱“宜春劇團”)擔任導演和教務工作。</p><p class="ql-block"> 1960年5月,陳魯南因病不幸英年早逝,年僅四十五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著夏裝的陳魯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年時期的陳魯南,在南昌市私立志成中學高中畢業后,即在其大姐陳櫻南的引薦下,于1934年進入著名音樂家程懋筠創辦的江西省推行音樂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音教會”)下設的話劇團任學員,參加了1934年10月在南昌都司前教育廳禮堂公演熊佛西編劇的《政大爺》和《烙痕》、《電線桿子》等話劇的演出。</p><p class="ql-block"> 1938年初,正值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犯我中華大地,全國燃遍抗日烽火,音教會又創辦了“抗敵歌詠話劇團”,作為年輕戲劇家的陳魯南應團長程懋筠之聘,擔任該團話劇導演,并帶動其弟陳薦南等一批愛國熱血青年,加入了這支抗日救亡的文藝隊伍。</p><p class="ql-block"> 在劇團中,陳魯南為抗日救亡宣傳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導演了歌劇《揚子江暴風雨》和《放下你的鞭子》、《流亡三部曲》、《鳳凰城》等一批進步劇目,表現了日寇蹂躪我中華沃土、屠殺我中華同胞的慘況,演出時催人淚下,激發起觀眾的無比憤慨,終場時總是爆發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還我山河!”等抗日口號。</p><p class="ql-block"> 與此同時,陳魯南還在泰和等地執導了根據巴金原著改編的話劇《家》,為喚起人民起來反對封建主義,起了積極的教育作用。</p><p class="ql-block"> 在抗戰時期,陳魯南在完成執導任務的同時,對音教會的歌詠劇團成員進行了音樂戲劇的基本訓練;還擔任了音教會出版發行的雙月刊《音樂與戲劇》的編委,為培養文藝人才作出了艱辛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陳魯南他抗日烽火中,意志堅定,熱情熾烈。他從事抗日演劇工作全心全意,經常帶病執導,并協助后臺做效果、化妝、換景以至裝拆舞臺等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3年9月,陳魯南(右)和同事合影于話劇《曙光照耀莫斯科》舞臺背景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南昌解放!陳魯南和南昌人民一道,迎來了毛主席派來的解放大軍。</p><p class="ql-block"> 當年8月,陳魯南即入“八一”革命大學文藝部戲劇系學習。從此,他就在黨的領導下,為人民的戲劇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全部精力。</p><p class="ql-block"> 1949至1952年,陳魯南在江西省委文工團任導演以及導演組組長。他于1951年9月執導了五幕六場話劇《方珍珠》,為省直文藝界捐獻“魯迅號”飛機進行了義演,演出效果很好。</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間,陳魯南在寧都縣參加土改,身體不好,時常患胃病,但他仍堅持在貧雇農家庭同吃同住同勞動,直至任務完成。</p><p class="ql-block"> 1953至1957年,陳魯南在省話擔任導演。在省話期間的1954至1955年,他被組織選送到北京中央戲劇學校導演班進修,導演班由蘇聯專家任教,結業后曾受聘參與組建福建省永安地方劇團并指導演出。</p><p class="ql-block"> 在省話的五年當中,陳魯南執導了話劇《小二黑結婚》,1953年在南昌、萍鄉等地演出;擔任了話劇《曙光照耀莫斯科》的副導演,于1953至1955年在南昌、長沙、九江、贛南等地演出。他還執導了《考驗》、《西望長安》、《雷雨》、《李秀成之死》等話劇,演出效果深受社會各界贊譽。</p><p class="ql-block"> 可以說,這五年是陳魯南從事文藝活動的鼎盛時期。</p><p class="ql-block"> 1957至1959年,陳魯南在江西文藝學校擔任教務工作,悉心培養年輕一代戲劇人才。1959年11月送走了第一批省戲曲學校培養的贛中采茶班學員。</p><p class="ql-block"> 1959至1960年逝世前,陳魯南受江西省文化局委派,負責籌辦宜春劇團(現為宜春地區采茶劇團〉,擔任第一任導演。在短暫的一年半中,導演了高安采茶戲《南瓜記》、大型古裝戲《白玉帶》和小型古裝戲《掃窗會》、《鬧瓜園》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9年5月,陳魯南(左)參加農業生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7年10月,傳主在江西省文藝學校工作期間校方贈送的茶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魯南對文藝事業有著無限的熱愛之情,他在執導工作中認真負責,勤奮肯干,表現了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只要交給他導演的戲,領導可以放心,他會認真地進行排練準備,按照劇團要求完成任務,如期搬上舞臺演出。每排練一部新劇,他總是事先對劇情日夜揣摩,翻閱有關參考資料,深入研究該劇的時代背景,風情習俗,戲理脈絡等;對劇中不同角色的表演,琢磨分寸尺度、舉止臺步、語言容貌,力爭準確傳神,務求達到各個角色“自傳”爛熟于心,演來適度自如,富有個性。</p><p class="ql-block"> 陳魯南在排演過程中兢兢業業,一絲不茍。他對戲中表演人物思想、感情性格、表演招式等,嚴格要求,從不放松,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以至多次。有的演員一句話的表達不合適,連續排練十幾次才滿意;有的演員一個字的吐音不合適,連續排練三天才放過。</p><p class="ql-block"> 例如,1960年春節,宜春劇團在當地演出了由陳魯南首排的《南瓜記》,由于排練成功,有著很高的質量,在群眾中產生了極大的反響,轟動了宜春全城,連演半個月,場場爆滿,觀眾達一萬六千人次。</p><p class="ql-block"> 初戰告捷,宜春地委、專署領導同志很高興,地委第一書記張國震特邀陳魯南和全團主要演職人員去他家做客。新生的宜春劇團能夠較快地打開局面,擴大影響,陳魯南作出了重要貢獻。</p><p class="ql-block"> 陳魯南在人際關系上待人誠懇,忠厚誠摯,他和演員之間有意見,從不倚仗職務大聲訓斥,與同事之間有不同看法,也很少變臉爭吵,而總是以漫談方式,拉家常似的,把意見或看法說清楚并妥善加以解決。他不是一個活躍狂熱的藝術家,而是一位老成持重、踏踏實實的實干家。他平常拙于言詞,不甚健談,從不夸夸其談說大話,有著“訥于言,敏于行”的性格特征。</p><p class="ql-block"> 陳魯南在日常生活中儉樸異常,一身清廉。僅以住房為例,1950年代中,全家老小全擠在南昌市西萬宜巷一幢屋的閣樓上,之后遷往南昌市桂旺巷十七號平房。盡管早在1951年4月,省政府主席邵式平就給在省委文藝工作團任職的陳魯南頒發了光榮的《革命工作人員家屬證明書》,書中提出在生活上“按實際情況予以適當照顧”,劇團領導也曾多次考慮給他分配住房,他總是表示:“劇團還有比我更困難的同志,先解決他們的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著冬裝的陳魯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縱觀戲劇家陳魯南的一生,始終與文藝事業聯系在一起。他不是一匹揚塵飛奔、日行千里的駿馬,卻是一頭能夠負重致遠、跋涉前行的駱駝。</p><p class="ql-block"> 在短暫的四十五年當中,陳魯南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江西文藝事業。他終于走完了抗日戰爭時期積極從事救亡宣傳工作直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為繁榮人民文藝黙默奉獻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2年5月于南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文化廳、江西省老年文藝家協會編《江西文藝史料》第12輯刊登的《戲劇家陳魯南傳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件 與傳主有關的出版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警官教育出版社《南昌之最》(1992年5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西人民出版社《呂玉堃傳》(2012年10月)</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陳魯南收藏的進步書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錄 傳主與家人留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傳主婚儀照(攝于1937年12月)</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陳楚南(二妹),陳京南(大妹),姚淑貞(姚紹南)、陳魯南,陳櫻南(姐姐),陳薦南(弟弟);</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3袁桂香(母親),左5陳瑞(父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傳主與家人合影(攝于1955年)</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陳建英(次女),陳建平(子),陳建華(長女);</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姚紹南,袁桂香,陳魯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傳主與家人合影(攝于1958年)</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姚紹南,陳建平,陳櫻南,陳建英;</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陳建華,陳魯南,彭水生(陳櫻南之子)</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善县|
温州市|
洞口县|
罗田县|
岱山县|
南宫市|
苍山县|
托克逊县|
江华|
思南县|
饶阳县|
永顺县|
阿克苏市|
濉溪县|
炉霍县|
高尔夫|
荆州市|
六盘水市|
霍林郭勒市|
高邑县|
呼伦贝尔市|
中超|
高淳县|
洛阳市|
延津县|
保定市|
杭州市|
宿松县|
凉城县|
包头市|
葫芦岛市|
永新县|
临清市|
静安区|
泰来县|
平陆县|
桦甸市|
花莲县|
贵南县|
陕西省|
桃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