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8 4月6日,星期二,晴,丙中洛,行程約40公里。</b><div><br></div><div> 今天在丙中洛休整一天,在周邊轉轉。</div><div> 丙中洛是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并流"核心區,怒江從北向南貫穿全境,東面為碧羅雪山,西面是高黎貢山,是怒江峽谷深處難得一見的開闊臺地。丙中洛南面是貢當神山,北邊是石門關,怒江從北部的秋那桶峽谷進入丙中洛,形成彎彎曲曲幾道彎,最大的一道彎被稱為"怒江第一灣"。<br></div><div> 丙中洛被譽為是人神共居的人間仙境,世外桃源。在周圍的群山中有十座神山。</div> 丙中洛是一個東西方宗教相互交融,多宗教和諧共存的地方,這里不但有藏傳佛教的寺廟、天主教、基督教教堂,也還保留著信奉萬物皆有神靈的原始宗教的祭祀地。<div>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丙中洛全貌</div> 早上8點多出門,先到觀景臺拍了幾張丙中洛和周邊雪山的照片,然后到石門關、霧里村、秋那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貢當神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門關</h3><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門關景色</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門關賣貨的小姑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晨的霧里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麗的怒江風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江上尚存的溜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那桶怒族文化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那桶即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編背簍的村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族老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磨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田地旁存放糧食的倉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那桶民居放糧食的閣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稞熟了</h3> 從秋那桶回到丙中洛,專程去參觀重丁教堂,大約是由于疫情的緣故,教堂大門緊閉謝絕參觀,在旁邊找到一家農家院落,在征得主人同意后,在主人家樓上拍的這張教堂的照片。 時間尚早,便驅車上山,想去近距離看看貢當神山,走到半路遇到一輛從山上下來的車,得知還有一二十公里才能到觀景臺,考慮到明天要穿越丙察察,擔心萬一在察瓦龍加不到油,考慮再三還是放棄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路上看到的阿魯臘卡雪山</h3> D10 4月8日,星期四,晴轉多云, 丙中洛至察瓦龍,行程約89公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丙中洛—察瓦龍</h3><div><br></div><div> 上午8點多離開丙中洛,開始穿越丙察察的行程。今天行程不到90km,一直沿著怒江峽谷溯流而上。路面基本上是搓板加炮彈坑,但路面還是比較寬,沒有大的翻山路,雖然跑不快,但也沒有任何驚險。一路走走停停,下午4:40左右到達察瓦龍鄉。<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澈的怒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炊煙—再望霧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當年的茶馬古道現在已是觀光棧道</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巖壁上的茶馬古道——橫斷山脈的地貌構造,在崖壁上鑿這樣一條路恐怕要比南太行困難的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鈴聲響處馬幫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過通往霧里村的新吊橋</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新橋側畔——修建于50年代的朝紅橋,已坍塌廢棄,成為歷史印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達距丙察察約30km的滇藏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次回望守護丙中洛的眾神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過老虎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峭壁上的公路</h3> 路過一戶當地藏族人家,在她家門前停車休息,雖然不能語言溝通,但主人非常熱情,找板凳提開水,最后還給洗了一盆自產的橘子(橘子采摘后放的時間比較長,落了很多土,雖然皮有點兒干了,但非常酸甜可口)。沒什么可以回贈的,就把車里幾塊月餅拿給了她。 這就是穿越丙察察路上令許多過客談虎變色的大流沙。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景拍攝的察瓦龍大拐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察瓦龍鄉一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網上著名的丙察察酒店</h3> D11 4月9日,星期五,晴轉陰轉小雪轉中雪,察瓦龍至察隅,行程約220公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察瓦龍—察隅</h3> 早上8點左右離察瓦龍,開始察瓦龍—察隅的行程。<div> 今天的路程比昨天艱難曲折很多,早上出發時,突然沒有了馬達,打開引擎蓋看了下電池樁頭,沒有問題,再打就一下打著了,也就沒當回事,走在路上停車拍照,突然就又沒有馬達了,想到可能是馬達開關的問題,就按照之前曾經有過的經驗,找了塊石頭,敲了一下馬達,就又打著了,還是沒當回事,當再一次熄火后,還是打不著,就如法泡制鉆在車下敲了一陣,結果沒有反應,這時路過一輛汕頭的普拉多,停車幫忙,車上坐著四位年輕人,其中有一位小伙子,從車上拿下工具,我在下面繼續敲打馬達開關,邊敲他邊發動車,敲了大概有兩三分鐘,終于打著火了,這時決定這一路再也不熄火了,直接開到察隅,一路上停車五六次都沒有熄火,當翻過最后一個4700多米的益秀拉埡口,看到了一段雪崩形成的雪墻,激動的過了雪墻就停車,順手就熄了火,就這一個疏忽,讓我們困在海拔四千五六百米的地方,近五個小時,最后還是從察隅叫的救援到達后,折騰了近兩個小時才將車打著,這一路再也沒敢停車熄火,大約晚上9:40到達察隅縣城,直接將車開進修理廠。晚飯后回到賓館已是夜里12點。</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出了察瓦龍就是三岔路口,向右到左貢縣(丙察左),向左到察隅(丙察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離開察瓦龍時還是晴日朗朗,遠處的雪山、藍天白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扎玉曲和怒江匯合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江大橋——過了大橋就離開怒江峽谷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江峽谷在這變的刀切般陡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陡峭的盤山公路</h3> 路邊的景色——察瓦龍到察隅的路雖然比丙中洛到察瓦龍難走很多,但風景也要美很多。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點水還真有點九寨的模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山上,天空也變得陰沉起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隨著海拔升高,山上開始有了積雪</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拔4636米的雄珠拉埡口——天空開始飄起了雪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心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拔4498米的昌拉埡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午3時許到達海拔4706米的益秀拉埡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勇敢的騎行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殘留的雪崩形成的雪墻</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熄火后馬達又沒有了,還以為是馬達開關的問題,敲了很長時間也不管用,只好叫救援。</h3> 傍晚7點,在在下了。在海拔4700米的益秀拉埡口附近等待了三個半小時后,救援師傅終于從60多公里外的察隅趕到,師傅換上他胎帶來的一個舊馬達,還是沒有動靜。又拆下來換上原來的馬達,前后折騰了一個多小時,還是沒有辦法啟動,最后還是在師傅的師傅電話指導下,用搭火線借救援車的電打著了火。<div> 晚上9點40時左右到達察隅縣城,找到一家賓館讓同伴下車后后,直接將車開到了修理廠。</div> D12 4月10日,星期六,多云,察隅—下察隅—察隅,行程約140公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察隅—下察隅</h3><div><br></div><div> 昨天有驚無險的完成了丙察察穿越,安心睡到自然醒。早上起來早飯后便前往修理廠,這是一個只有姐夫和小舅子兩人的小修理廠,姐夫是老板兼師傅,小舅子是合伙人兼徒弟,昨天來救援的是小舅子。我們到時,小舅子已經在忙著檢查車輛。他告訴我們,他已聯系了林芝的配件商,今天發貨最快也要兩天到察隅。正在討論之時,他姐夫師傅回來了(昨天他姐夫幾十公里外的一個鄉修車),師傅就是師傅,他了解了情況后,找了一根搭火線,從電瓶直接接到馬達,一下就打著了,熄火再打,還是一下就著。這下清楚了,不是馬達的問題,是電路問題,當得知這車從沒動過電路就檢查保險,然后檢查電池樁頭連接。問題最終找到了——由于正極樁頭上連接螺絲滑絲松動,我在連接處楔入了一個鐵片,鐵片氧化后啊導致接觸不良,打火時瞬間電流很大,電流過不去,所以馬達啟動不了,重新連接后問題就解決了。這時才感到還是懂得太少,這一竅不得讓我們在海拔4700米的益秀拉山,在雪中的饑寒交迫中等待了5個小時,還花費了1500元的救援費(救援是每公里200元,修理費200元,說實在,修理廠小哥的收費很公道)。</div><div> 車沒問題,人也就踏實了,按照計劃前往下察隅探訪號稱中國第57個民族部落——僜人部落。</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問題的電池連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晨的察隅縣城一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桑曲河穿城而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察隅縣城看到的雪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澈的桑曲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察隅風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僜人部落</h3><div><br></div><div> 僜人俗稱"僜巴人",分布于察隅縣西部和中國藏南地區東部,即喜馬拉雅山脈以東、橫斷山脈西部、雅魯藏布江的支流杜來河流域和察隅河流域。<br> 僜人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居住在察隅的僜人共有1300多人。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解放前實行一夫多妻制。由于人口太少尚未列入中國56個民族中。<br> 解放前,絕大多數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過著刀耕火種的非常原始的生活。西藏民主改革前,僜人備受歧視,被蔑稱為"猴子"、"野人",有人把僜人稱為"米什米人",意思就是"不開化的人"。解放后,僜人走出深山老林,定居現在的僜人部落,社會地位和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僜人聚住的沙瓊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僜人的民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可愛的僜人孩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僜人部落掠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僜人人家的新居</h3> (本篇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宁县|
黄浦区|
淳化县|
离岛区|
大竹县|
安化县|
漠河县|
黄平县|
大田县|
色达县|
湘阴县|
安塞县|
信阳市|
隆德县|
呼玛县|
平江县|
大悟县|
永寿县|
浪卡子县|
博白县|
察哈|
富阳市|
昌邑市|
阳春市|
同德县|
任丘市|
兴文县|
元谋县|
古交市|
赤峰市|
宁波市|
屯留县|
穆棱市|
安泽县|
陈巴尔虎旗|
洛隆县|
丘北县|
瑞丽市|
平武县|
县级市|
墨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