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b06fbb">新四軍4師政治部宣傳部長陳其五曾賦詩贊曰彭雪楓師長的三件寶:《拂曉報》、拂曉劇團、騎兵團。</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r></font></div> <h1><b> 【第16集】 濱海、灌云剿頑敵</b></h1> 孟秀玲<div><br></div> <h1> 在解放戰爭的大決戰中,騎兵團又融入人民解放軍的行列之中,成為華中野戰軍乃至華東野戰軍惟一的建制騎兵團。</h1><h1> 1945年11月,騎兵團編為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直屬騎兵團,9縱由原新四軍第4師11、12旅編成,張震為司令員兼政委。</h1><h1> 騎兵團又成為解放軍將領們手中的刀鋒利劍。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曾經親口對騎兵團團長周純麟說:<font color="#ed2308">“騎兵團是華東的一支快速機動部隊,是我們手中的一把利劍,不到關鍵時刻我們是不輕易拿出來的”</font>。</h1><h1> 是啊,再強硬的對手,再難啃的仗,只要“王牌”一出,必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br></h1> <h1><font color="#b06fbb">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張震</font></h1> <h1> 至1946年10月,騎兵團已下轄1、3、5、7及學兵大隊共4個大隊,全團人數增加到近1000人馬。</h1> <h1> 騎兵團在泗縣戰役、宿北戰役、收復淮北、豫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重大戰役中,殺出了凜凜威風和輝煌戰績,為建立新中國創下了卓越功勛。現僅列舉幾次重要戰斗以飧讀者。</h1><div><br></div> <h1><font color="#167efb"><b> 一、濱海、灌云烏云壓頂</b></font></h1> <h1> 1946年6月,蔣介石公開撕毀停戰協定,大舉圍攻中原解放軍,7月又開始對華中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h1> <h1> 抗日戰爭時期,江蘇省濱海縣、灌云縣都是新四軍第3師所轄的蘇北抗日根據地。</h1><h1> 濱海縣成立于1942年5月,隸屬鹽阜軍分區行政公署,響水口鎮隸屬濱海縣,是縣委和縣政府所在地。</h1><h1> 灌云縣成立于1942年6月,隸屬淮海軍分區行政公署,根據斗爭需要,下轄灌東辦事處。</h1><h1> 隨著1945年9月,黃克誠師長率新四軍第3師調往東北,兩縣只留有少數民兵武裝。</h1> <h1> 解放戰爭期間,濱海縣、灌云縣隸屬華中軍區蘇北行政公署,是我重要的蘇北解放區,擔負著為我前方部隊提供糧食和擔架等支前工作。</h1><h1> 但是,由于大部分部隊集中到前方作戰,大批民兵忙于支前,造成了我后方空虛。</h1><h1> 一些國民黨的軍隊和還鄉團等地主武裝趁機瘋狂向我后方解放區進犯,破壞我支前工作,對我軍前方作戰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濱海、灌云地區形勢十分嚴峻。盤踞在蘇北新浦地區的反動頭子徐繼泰就是向我解放區進犯的一支主要力量。</h1> <h1> 徐繼泰,其家是響水口附近的惡霸地主。他本人是黃埔軍校畢業生,韓德勤手下的旅長。1943年當了漢奸,司令部從搬進了日偽據點響水口。日本投降后,又搖身一變成了“國軍”,當上了司令。</h1><h1> 徐繼泰利用我黨的叛徒政訓科長和偵察科長,糾集潘漢樓、陳大馬皮、洪耀章、柳四麻子等漢奸、叛徒、海匪,成為黃海邊上騎在人民頭上的反動集團。</h1> <h1> 在他們占領的地區,摧毀我政權,建立偽政權,瘋狂屠殺我干部和進步群眾,制造白色恐怖。他們嗜血成性、殺人如麻,手法極其兇狠殘忍。<br></h1> <h1> 在未占領地區,他們采取的主要辦法是造謠生事。他們說“解放軍在前方打了大敗仗,清江、淮陰、淮安都丟了,支前民工被打死,這回出民工是去頂替打仗的……”鬧得一些群眾不愿意出民工,部分落后家屬到縣、鄉政府鬧事。</h1> <h1> 此外,徐繼泰還派他的參謀蔣慶元回鄉策動暴亂。就這樣,暴亂終于發生了。開始在潮河邊上灌云東的田樓區,一天一夜就搞掉我7個鄉,以后是田樓區和莽牛區,甚至到了新安鎮附近,波及附近幾個縣境。其中,大北鄉整個暴動了,濱海縣雙港鄉的我銀行辦事處存放的現金和鹽業公司的兩船鹽被搶光。<br></h1> <h1> 在敵人殘酷的鎮壓面前,人民并沒有嚇倒、屈服,在黨的領導下,組織了民兵,與敵人進行了無數次的生死搏斗。</h1><div><br></div> <h1><font color="#167efb"><b> 二、李二圩被困告急</b></font></h1> <h1> 1946年8月底,徐繼泰派遣還鄉團團長潘漢樓、陳大馬皮,海匪洪耀章、柳四麻子等共700余人,跟著國民黨軍團長浦開喜,大舉南犯。灌云以東、響水口以北廣大海邊地區相繼淪陷。</h1><h1> 灌云縣莽牛區區委委員、農會會長楊長階和莽牛區指導員汪復然、鄉長陳鳳林、鄉中隊長馮開寶、鄉副中隊長趙如彬等同志領導我地方武裝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節節抵抗,逐漸退守到灌云以東李二圩這塊方圓僅八九里的地方。</h1> <h1><font color="#b06fbb">從現代地圖上尋找昔日的戰場——灌云縣莽牛區李二圩</font></h1> <h1> 徐繼泰認為李二圩是個彈丸之地,限期攻占。潘漢樓、陳大馬皮奉了徐繼泰的命令,瘋狂圍攻李二圩子。<br> 10月15日晨,還鄉團大隊長魏七帶著他的大隊對李二圩發動了攻擊,我地方民兵武裝頑強抵抗,打退敵人多次進攻,逐步退守到李二圩子內的我鄉政府大院。<br></h1> <h1> 10月16日凌晨3時,還鄉團頭子潘漢樓、陳大馬皮帶著700多人,對我占領的鄉政府大院再次發動了攻擊。大批敵人包圍了上來,靠近大院的幾處散屋全被敵人占領,靠近院墻的幾十個草堆都被敵人燒著。風猛火烈撲進鄉政府大院。潘漢樓部借著濃煙掩護,從東、西、北三面,抬著3個梯子靠近院墻。</h1><h1> 守院墻的民兵用石頭、磚塊、鐵片向敵人砸去,粉碎了敵人的5次進攻。</h1> <h1> 太陽偏西時,國民黨軍團長浦開喜派一個連前來增援,揚言要踏平李二圩。敵先用小炮向院內轟擊,然后架起梯子進攻。</h1><h1> 已經到了生死搏斗的最后關頭!楊長階再次派婦救會主任周英,拿著一封潘漢樓寫給其小舅子的信,偽裝出院送信,直奔響水口,請求濱海縣委和灌云縣委緊急救援。</h1><h1> 地方政府和民兵武裝都忐忑不安:這時漣水前線正緊張,解放軍能抽出部隊來援救我們嗎?哪里能來一支神兵,從天而降呢?</h1> <h1> 這時,淮海軍區的覃健司令員和謝振華政委,已經接到多次報告,他們的告急電報不斷送到華中野戰軍司令部……</h1><div><br></div> <h1><font color="#167efb"><b> 三、飛兵從天而降</b></font></h1> <h1> 10月16日下午,華中野戰軍9縱直屬騎兵團團長周純麟帶領部隊正在江蘇省漣水縣東邊的洲村利用舊黃河灘做工事,準備參加漣水保衛戰。</h1><h1> 突然,華中野戰軍司令部的一名通信員飛馬趕到,氣喘噓噓地說:“周團長,粟司令請你立即去一趟。”</h1><h1> 周純麟知道,粟裕司令員對騎兵團十分關心,也非常善于使用騎兵,幾次向他詢問騎兵團的戰術、訓練及思想作風建設情況。看著通信員急如星火的樣子,周純麟知道一定是戰事緊急。</h1> <h1> <b> 領受任務。</b><br> 當周純麟快馬加鞭趕到華中野戰軍司令部后,粟裕司令員把他領到軍用地圖前,指著潮河北邊灌云縣東莽牛區的李二圩,對周純麟下達命令說:“這里的地方武裝和民兵,已經被8倍于己的敵人攻擊包圍了三天三夜,情況萬分緊急,你立即帶領騎兵團連夜趕去,打垮敵人,解救被圍人員。”周純麟當即表示堅決完成任務。<br></h1> <h1> 周團長趕回團部后,一方面命令部隊馬上做飯、喂馬,一方面召集副團長戴彪、參謀長程朝先、政治處主任程坤源及大隊以上干部緊急會議,簡單地向他們傳達了粟裕司令員命令。</h1><h1> 除留第5大隊繼續隨縱隊執行偵察、通信勤務外,騎兵團第1、3、7大隊迅即由漣水以東的欽工地區出發,直插濱海、灌云地區。吃完晚飯,周團長即帶領部隊連夜向李二圩方向急進。</h1> <h1><font color="#b06fbb">華中野戰軍9縱直屬騎兵團團長周純麟</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騎兵團副團長戴彪</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騎兵團政治處主任程坤源</font></h1> <h1> 第二天拂曉,騎兵團經百祿溝到達響水口,與濱海縣委取得聯系。</h1><h1> 縣委的同志介紹情況說:一旦李二圩失守,民兵和地方武裝人員將全部被殺害,不但潮河以北廣大地區不保,淮北鹽場丟失,潮河以南也很危險,而且與山東軍民聯系的交通要道將被切斷。</h1> <h1><b> 解圍李二圩。</b><br> 周純麟團長帶領騎兵團沿五圖河向東北方向的李二圩繼續急進,快到李二圩時,他命令全團展開,成四面合圍態勢,要求各大隊要勇猛沖擊,務求全殲。<br></h1> <h1> 當騎兵團接近李二圩的西南角時,塵土飛揚,戰馬嘶鳴,還鄉團們看到塵煙裹著的騎兵部隊由遠而近,以為他們的援兵到了。正當頑匪興高采烈的時候,騎兵團各大隊的機槍手對準敵人開始猛烈掃射,其余騎兵向敵群快速沖殺過去。敵人遭到射擊,措手不及,四處逃竄。各大隊按著周團長的命令快速勇猛地追殺敵人。</h1> <h1> 被圍在鄉政府大院內的地方武裝和民兵,看清楚沖上來的是解放軍的騎兵,恍如夢境,激動萬分,連忙跑了出來,人人興奮得直跳,個個激動得流出熱淚,有的甚至抱著騎兵們痛哭起來:“你們遲來一步,我們就全沒命了!”</h1><h1> 當楊長階等地方武裝和民兵負責人走出來見到周純麟團長時,上去握住周的手久久不放開。</h1><h1> 周團長了解了他們的情況后,立即命令衛生人員給傷員包扎治療,同時告訴楊長階等負責人:“快給我們帶路,追殲逃敵。”一場大規模的追殲戰、清剿戰開始了!</h1> <h1><font color="#b06fbb">追殲逃敵(張愛萍攝)</font></h1> <h1> <b>寬大正面清剿戰。</b><br> 周純麟團長在響水口聽了地方同志介紹的敵人特點后,決定騎兵團分幾路出發,進行寬大正面的清剿戰,以免頑匪漏網。<br></h1> <h1> 于是,指戰員兵分幾路,進行著寬大正面的清剿戰。</h1><h1> 由于當地到處是齊人高的鹽蒿,隔不多遠,就是縱縱橫橫的河溝,河溝有寬有窄,窄的溝,馬一縱身就跳過去了;寬的要蹚水而過;有的溝里泥漿很多,馬在里面拔不出蹄子;遇到更寬的河溝,還要繞道而走。為防敵人逃竄,騎兵多以射殺為主。</h1><h1> 有了地方武裝和民兵的配合,戰事有了明顯好轉。開始是對田野,后來又對樹林、堤壩和村莊進行嚴密地搜剿。敵人越打越散,騎兵追剿也先以大隊為單位,后分至區隊,再分到班。</h1> <h1><font color="#b06fbb">1大隊長孟昭賢</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1大隊教導員徐春陽</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1大隊副大隊長張遵三</font></h1> <h1> 1大隊在大隊長孟昭賢、教導員徐春陽和副大隊長張遵三、支部書記程榮芝率領下,開始兵分2路,繼而分3路,最后分成多路不停頓地追擊逃敵。</h1><h1> 從李二圩出來的民兵領導楊長階、馮開寶、趙如彬等,向孟昭賢、徐春陽邊走邊介紹情況。</h1><h1> 這時孟昭賢等立即命令3區隊(連級)長李文傳,帶部隊先上去包抄,命令1區隊長帶著3班劉懷欽、李玉明等追上去。民兵領著騎兵,忘記了幾天幾夜的疲勞,像猛虎下山,向敵人撲去。</h1> <h1> 其中一路由1大隊1、3區隊組成。忽然圩子東頭跑出一個婦救會主任,滿頭灰塵,抓住支部書記程榮芝的手,痛哭起來。接著她同民兵一起作向導,帶著騎兵追擊敵人。</h1><h1> 由3區隊8班(排級)長擔任尖刀班打頭陣,班長朱明鏡沖在前面。他們追到德興莊的小松林旁,消滅了7個逃敵。又向北追到興三莊南邊的山芋地時,見3個敵人押著3個派出送信的民兵正在奔逃,立即追上去,砍傷3個敵人,救出了3個民兵。</h1><h1> 8班長朱明鏡帶領8班繼續前進,又發現一伙逃敵,策馬沖上去,打死3個,砍傷了3個,還有10多個統統被活捉。當地民兵認出敵人中有一個就是惡霸地主、還鄉團頭子、殺人不眨眼的魔王陳大馬皮,被騎兵們一槍打死。</h1> <h1><font color="#b06fbb">1大隊黨支部書記程榮芝</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參戰l老騎兵朱明鏡</font></h1> <h1> 騎兵們追到興三莊大堤前,帶路的婦救會主任指著說:“前面跑的那個瘦高個子,穿著白制服,身挎雙箭牌手槍的,就是潘漢樓!”并且說“旁邊護著他的是他的兒子、侄兒和衛隊,都有長短槍。”</h1><h1> 1大隊的1、3區隊和一部分民兵,包圍了潘漢樓一伙。敵人拼命抵抗,死不繳槍。英勇的騎兵班長王玉坤首先端起沖鋒槍,“噠!噠!噠!”一梭子打出去,把潘漢樓打死。劉懷欽、李玉明等一齊開槍,民兵們接著上去用刀猛砍起來。</h1> <h1> 3區隊長李文傳帶著3區隊一部分,追到只有幾家人的小村。敵人在糞坑和羊圈里,向外打槍抵抗。大家把敵人圍住,9班的戰士向糞坑里扔了幾個手榴彈,把敵人炸死在里面。</h1><h1> 羊圈里有一個敵人,上來抱住李文傳。9班副班長從李的背后打了一槍,子彈從李耳后擦過,把敵人打死。接著,在磨盤下又搜出一個光著頭,穿一身黑的高個子敵人。</h1> <h1> 1大隊的另一路,由教導員徐春陽帶一個班追到一個圩子里,他叫通信員張友田找個俘虜來,詢問一下情況。突然,一個光著頭、滿臉大麻子的人猛地向徐春陽撲來,另一個人也沖上來抱住徐春陽的腿,看樣子是想奪馬逃走。</h1><h1> 一剎那,只聽“砰砰”兩槍,張友田和3班的王復林眼疾手快,把這兩個家伙打死了。當地民兵指著敵尸說:“這是還鄉團的一個頭子,叫許大麻子。” </h1> <h1><font color="#b06fbb">參戰老騎兵張友田</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參戰老騎兵王復林(左)與宋繼洲</font></h1> <h1> 騎兵陳斯友等追到李二圩東南的一間屋邊,聽到有婦女在哭喊。陳斯友進屋,只見一個婦女的兩個大拇指被綁的緊緊地吊在那里,大喊:“恩人快教命!”陳斯友上前用馬刀砍斷繩子。</h1><h1> 被解救的那個婦女和民兵們一起,帶領騎兵在草棵里面,連砍帶捉,搜索出不少敵人。在追擊過程中,敵人躲在草棵里打黑槍,1大隊戰士周文勝被敵人黑槍擊中,壯烈犧牲。</h1> <h1> 騎兵梁漢印追擊時,看著沒有人了,下馬走進村莊里一個老百姓的家,看見門里坐著一個婦女。梁漢印剛要進屋,“砰!”的一槍,從屋里打出,差點打著梁漢印。</h1><h1> 梁在屋墻上找到一個小洞,就從腰里拿出兩個手榴彈,往洞里連續塞進去,只聽到手榴彈響后,走出一個人來,另一人被炸死。他領著梁漢印到屋后水溝里,撈出一支駁殼槍。</h1> <h1> <font color="#b06fbb">參戰老騎兵梁漢印</font></h1> <h1> 騎兵團參謀長程朝先帶團部通信班長朱惟金尾隨敵人追到一塊黃芽菜地里,遭到躲在房屋里的十幾名敵人的射擊。程朝先命令把敵人包圍起來,經喊話,敵人大部投降。</h1><h1> 其中3名俘虜突然徑直向程朝先沖去,朱惟金飛也似地撲上前去,一把繳了其中一名敵人的槍,順手兩槍打死兩個敵人;另外一個拔腿想跑,朱惟金又一槍打中其腰部。</h1><h1> 民兵們過來告訴朱惟金說,這人就是陳小斧頭,是黑殺隊隊長,他特制一把小斧頭,專門用來砍殺我地方干部和家屬,最近二三年內,砍殺了我幾十名干部和家屬。</h1><h1> 朱惟金一聽群眾控訴,氣得咬牙切齒,舉起槍來,把這個黑殺隊長的腦袋打開了花。</h1> <h1><font color="#b06fbb">騎兵團參謀長程朝先</font></h1> <h1> 3大隊副區隊長馬忠義在追擊敵人時,看到一個敵人邊跑邊回頭向我騎兵射擊,遂一面高喊“1班長,上!”一面快速繞到敵人后面,縱身跳下馬,將敵抱住,及時趕到的其他騎兵用搶托將其砸死。民兵認出這個人也是敵人的一個小頭目。</h1> <h1><font color="#b06fbb">參戰的副區隊長馬忠義</font></h1> <h1> 5大隊戰士何國才是炮手,正患痢疾,帶病作戰。他渡過潮河上馬追敵,遙見前面有五六十個敵人。騎兵邊追邊打,敵人鉆到鹽蒿中不見了。他想打一炮,又看不見目標。</h1><h1> 大家正在搜索時,8班的黨小組長胡友之被敵人黑槍擊中犧牲。大家氣忿極了,非上去找敵人不可!終于在鹽蒿里把那個敵人找到砍死。</h1> <h1> 7大隊9班長楊伯林率隊渡過潮河后,看到哪里的鹽蒿亂動就驅馬往那里沖。正沖時,剛21歲的我騎兵戰土儲德高,被敵人從草叢中扔出的手榴彈炸死。</h1><h1> 楊伯林勒過馬來,“砰”地一槍,敵人光著屁股,躺著像是死了。楊上去用腳輕輕一踢,敵人又翻過身來跑,才知是裝死,楊又一槍,把敵人打死。</h1> <h1> 近黃昏時分,戰斗結束,圍攻李二圩的敵人被全殲。</h1><h1> 這一仗,騎兵團和當地地方武裝和民兵一起,共斃敵300余人,活捉450余人,繳獲機槍和長短槍500余支。</h1><h1> 不幸的是,1大隊戰士周文勝、5大隊戰士胡有之、7大隊戰士儲德高壯烈犧牲,其中儲德高年僅21歲。</h1> <h1><b> 軍民魚水情深。</b><br> 戰后,華中野戰軍粟裕司令員專門派人送來表揚信,稱贊騎兵團跑得快,打得好,不但解救了被圍困的地方武裝和民兵,而且由于集中殲滅了這一帶許多作惡多端的惡霸地主、地頭蛇和海匪,有效地解除了濱海、灌云等縣的威脅,對這一地區革命形勢的發展,對打開我軍運鹽渠道,連通蘇北與山東的交通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br></h1> <h1> 戰后,騎兵團主力向灌云縣楊集、大伊山轉移休整,1大隊是后衛。</h1><h1> 騎兵團在楊集召開慶功會,還張貼許多標語,其中有一張是“一馬當先朱明鏡”,團領導講了話,宣布了立功受獎的人員,1大隊3區隊8班長朱明鏡還代表騎兵上臺發言。</h1> <h1><font color="#b06fbb">灌云縣楊集、大伊山一帶</font></h1> <h1> 當地老百姓可高興了。老年婦女提著雞蛋,年輕婦女挎著粉絲,少年兒童們割草來喂戰馬,有的婦救會還前來幫騎兵洗衣服。</h1><h1> 特別是當地的水都是咸的,喝淡水困難,群眾幫騎兵到地主家找家藏的淡水,又把自己在下雨時從屋檐下接下來的淡水分給他們。騎兵開始時還吃又苦又澀、顏色發綠、實在難咽的面條和稀飯,以后就經常到有“洋井”(實則是深井,當時老百姓都叫洋井)的灌云縣四隊村等地駐防。</h1><h1> 老百姓向騎兵們傾訴衷腸,看到騎兵團要出發,戀戀不舍地在村前哭著送行。</h1> <h1> 2018年,我發現了當年騎兵在響水僅有的一張珍貴留影——騎兵團參謀處作戰參謀彭修強與蔣成玉的合影。</h1><h1> 照片背后的注釋寫著:“贈給戰友李峨卿存,彭修強、蔣成玉,1946年于響水口。”李峨卿時任1大隊文化教員。</h1> <h1><font color="#b06fbb">照片背后的注釋:“贈給戰友李峨卿存,彭修強、蔣成玉,1946年于響水口。”</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參戰的騎兵團參謀處參謀彭修強</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參戰的騎兵團參謀處參謀蔣成玉</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照片贈送給1大隊文化教員李娥卿</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r></font></div> <h1><b><font color="#167efb"> 四、橫掃頑敵穩后方</font></b></h1> <h1> 自潘漢樓部被我消滅后,徐繼泰部有月余不敢妄動。但為了策應國民黨軍隊對我解放區的進攻,他們在國民黨軍第57師的援助下逐漸恢復向我后方的騷擾,騷擾地區主要集中在灌云以東地區。</h1><h1> 針對這種情況,騎兵團再次奉命擔任鞏固后方清剿敵人的任務。 </h1> <h1> 這時,魯河以南只有灌云縣大隊的第2中隊在巡邏,敵人知道這個中隊都是新兵,武器也差,以為我軍的騎兵走了,有恃無恐。</h1><h1> 有一天,百余敵人過了魯河,前來包圍灌云縣2中隊,一部分還鄉團趁機進到村子里,用袋子和褲子裝糧食。</h1><h1> 當時騎兵團1大隊駐在二十來戶人家的一個村子里,剛吃完早飯,就有民兵來報告上述情況,1大隊一面上報團部一面立即出擊,兵分兩路包抄上去,敵人一見騎兵,嚇慌了,丟下搶的東西倉皇逃跑。騎兵們立即縱馬展開追殺,追到樂豐橋南,將敵全部消滅。</h1><h1> 騎兵將俘虜交給灌云縣大隊2中隊,2中隊的同志認出其中有一個匪首叫顧夢全,是群眾痛恨的十惡不赦的壞蛋,大家都說這是他應得的下場。</h1> <h1> 1946年11月中旬,騎兵團又打了第三仗。</h1><h1> 那天,1大隊奉命到淮北鹽場(今灌西鹽場)執行任務。途經板浦附近的伊蘆山時,突然聽到不遠處村里傳來兩聲槍響,3區隊長劉金泉帶領部隊向響槍的方向搜索前進,接近村莊時才發現,原來是徐繼泰派出來搶掠的一股頑敵,共計300余人,為首的是他們的大隊長魏小疤子和叛徒魏玉慶,這伙敵人一見我騎兵數量不多就嗷嗷叫著沖了上來。</h1> <h1> 1大隊長孟昭賢生了個誘敵深入的計策,令騎兵向西南空湖地里退。3區隊長劉金泉還有意在后邊留下兩匹跑不動的馬,在后面小顛,引敵人來追。</h1><h1> 敵人不知是計,緊追不舍,漸漸被誘到村西南的空湖地里。這一切被在后面的大隊長孟昭賢看得一清二楚,當即命令1、2區隊從左右兩側包抄上去。騎兵聽到命令,如箭離弦,3區隊也回頭殺了個“回馬槍”,包圍圈瞬間形成。</h1><h1> 劉金泉首先一伸槍,撂倒一個敵人。此時,敵人方知上當,回撤也已經來不及了。</h1> <h1><font color="#b06fbb">參戰的區隊長劉金泉</font></h1> <h1> 一場痛快淋漓的殲滅戰在空曠的湖地上開始了,騎兵們用機槍掃射,用步槍射擊,距離近的用馬刀砍,半個多小時即全殲該敵。除少數頭目跑進新浦外,大部被我們俘虜和砍殺。</h1><h1> 共斃敵100多人,俘100多人,繳獲長、短槍200多支,1大隊僅消耗子彈1000余發。</h1> <h1> 戰斗結束后,我騎兵順利進入了淮北鹽場(今灌西鹽場)。許多騎兵都是第一次看見這么大面積的鹽田,白花花的鹽堆得像一座座小山。鹽民都出來歡迎騎兵,騎兵看鹽田,鹽民看騎兵,大家都感到新奇興奮,人人笑容滿面。</h1><h1> 當騎兵們提出要購買一些鹽時,鹽民們熱情地說:“要什么錢,你們打勝仗,為我們除害,我們還想不到用什么慰勞你們呢,要多少你們就裝吧!”</h1><h1> 于是鹽民和騎兵一起裝,每匹馬都用馱馬料的小袋子裝了七八斤。就這樣,騎兵們為大部隊采購到了大批急需的鹽,及時保障了大部隊的供給。</h1> <h1> 經過幾次戰斗,徐繼泰的反動骨干分子幾乎被騎兵團消滅干凈,部隊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從此再也沒有敢出來擾亂,從而確保了我軍后方的平安。<br> 徐繼泰,這個惡貫滿盈的反革命分子,雖然后來逃往上海,全國解放后終于被捉了回來,隨著一聲槍響,在他當年犯下累累罪行的響水口伏法。<br></h1><div><br></div> <h1><font color="#167efb"><b> 五、為烈士樹碑立傳</b></font></h1> <h1> 2020年5月29日,北京新四軍研究會3師分會秘書長朱宏佑告訴筆者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在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革命烈士陵園里有一塊新四軍騎兵團烈士墓碑。他知道我是新四軍4師騎兵團的后代,于是,急忙為我提供這一重要歷史遺跡線索。</h1> <h1> 我馬上告訴朱秘書長,從老騎兵回憶中早已得知這塊烈士墓碑,但沒見過,也不知烈士的名錄,接著便迫不及待地詢問詳情。</h1><h1> 原來是今年5月21日至22日,朱秘書長與新四軍后代謝海巢、蔣繼寧、姚小葳等,到江蘇省鹽城市所轄的濱海縣、響水縣調研新四軍3師歷史,尋訪父輩的戰斗足跡。<br></h1> <h1><font color="#b06fbb">新四軍后代到江蘇省鹽城市所轄的濱海縣、響水縣尋訪父輩的戰斗足跡</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革命烈士陵園</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騎兵團烈士墓碑陽面碑文清晰可見</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騎兵團烈士墓碑陰面已難以辨認</font></h1> <h1> 他們在響水革命烈士陵園里,發現了這塊新四軍騎兵團烈士墓碑。</h1><h1> 此碑正面刻文清晰可見:<font color="#ed2308">“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1946年10月,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騎兵團全體指戰員敬立”</font>。背面烈士的姓名石刻,經過74年的風雨侵蝕,烈士的姓名已難以辨認。</h1><h1> 軍史專家朱宏佑當場告訴大家,這個騎兵團是新四軍4師彭雪楓師長創建的,是當年彭雪楓建軍的“三件寶”:《拂曉報》、拂曉劇團、騎兵團之一,其驍勇善戰,屢建奇功。</h1> <h1> 原來濱海、灌云地區三戰三捷后,兩縣人民紛紛前來慰問。騎兵團為了永遠紀念犧牲的烈士,潮河兩岸人民為了永遠記住這場驚心動魄的生死搏斗,在響水口建立了一塊騎兵團烈士墓碑,由響水口孫濟安老先生恭書,鄭杜侍等刻寫。</h1> <h1> 從北京新四軍研究會3師分會秘書長朱宏佑發來的照片中,我才得知此紀念碑正面的陽文,而照片中紀念碑背面(陰文)烈士的姓名已難以辨認。我急于想知曉烈士的姓名。</h1><h1> 于是,朱宏佑副會長介紹我認識了響水縣退伍軍人事務局張玉莉副局長、響水縣新四軍研究會的史忠霖、王萬佳老師,請他們幫忙。沒想到史鐘霖老師親臨現場抄寫,5天后就發來了墓碑背面的石刻繁體文字。標題是:自衛戰中烈士題名錄,共鐫刻了13位烈士的年齡、籍貫、犧牲或病故的時間地點。</h1> <h1> 此時,響水縣退伍軍人事務局張玉莉副局長熱情幫助,也發來了存檔的碑文(簡體字)及有關墓碑的變遷情況。</h1><h1> 2010年10月,響水縣政府又建立了騎兵團十三烈士墓及墓銘志,用簡體字鐫刻了自衛戰中烈士題名錄。</h1> <h1><font color="#b06fbb">騎兵團十三烈士墓及墓銘志(陽面)</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騎兵團十三烈士墓銘志(陰面):自衛戰中烈士題名錄(簡體字)</font></h1> <h1></h1><h1> <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將墓碑背面的烈士名錄(繁體字、簡體字)與目前掌握的騎兵團烈士名錄(簡體字)進行了對照: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烈士碑銘刻的騎兵團烈士姓名大部分都是我們目前掌握的,只有區隊長殷養法我們不知曉,但與我們掌握的區隊長段有法的籍貫、職務、病逝情況都吻合,可能我們掌握的姓名有誤,應以碑文上的殷養法烈士為準。</span></h1><h1> 高興珠的姓名、職務與犧牲的時間有些出入,因為1945年5月12日營建,1946年7月竣工的“淮北抗日烈士陵園”烈士碑上,鐫刻著繁體字“高興珠”的名字,職務是騎兵團副區隊長,也是河南西華人。在老同志回憶錄中多次提到簡體字的高興珠,“興”的繁體字應該是“興”而不是“典”。周永楓應為孫永楓。</h1> <h1> 我糾正了兩個錯字,補充了烈士的職務(騎兵團大隊為營的編制,區隊是連的編制,班為排的編制),及烈士犧牲時參加戰斗的簡要說明,整理出簡體字的烈士名錄如下:</h1> <h1> <b style=""><font color="#ed2308">自衛戰中烈士題名錄</font></b><br><font color="#ed2308"><b>1、區隊長(正連職)殷養法,26歲,安徽渦陽人,1946年積勞病逝。<br>2、3副區隊長(副連職)高興珠,3大隊,24歲,河南西華人,1938年入伍,1946年買馬經宿縣時村被俘犧牲。<br>3、班長(排職)周文章,25歲,安徽懷遠人,1945年9月9日于河南夏邑縣會亭集蔡莊戰斗犧牲。<br>4、班長(排職)孫永楓,7大隊通信班長,26歲,安徽宿縣人,1945年9月9日于河南夏邑縣會亭集蔡莊戰斗犧牲。<br>5、班長(排職)李德運,24歲,安徽壽縣人,1946年積勞病逝。<br>6、上士張同業,25歲,江蘇泗陽人,1946年積勞病逝。<br>7、副班長(副排職)楊奎勝,22歲,河南永城人,1945年積勞病逝。<br>8、戰士王萬富,25歲,河南南陽人,1946年買馬經宿縣時村被俘犧牲。<br>9、戰士李慶金,27歲,河南太康人,1946年積勞病逝。<br>10、戰士周文勝,24歲,江蘇淮寶人,1大隊,1946年10月灌云縣東戰斗犧牲。<br>11、戰士薛掄才,21歲,安徽泗陽人,1946年病逝。<br>12、戰士儲德高,21歲,陝西人,7大隊9班,1946年10月灌云縣東戰斗犧牲。<br>13、戰士胡友之,29歲,江蘇淮寶人,5大隊8班,1946年10月灌云縣東戰斗犧牲。</b></font><br></h1> <h1> 烈士名錄使我了解到三點重要信息:</h1><h1> 一是騎兵團烈士是抗戰勝利后至解放戰爭初期一年半期間內的烈士,只有3位烈士是濱海、灌云戰斗犧牲的;</h1><h1> 二是騎兵團烈士不僅包括在戰斗中犧牲的,也包括積勞病逝的;</h1><h1> 三是騎兵團烈士基本上都是原新四軍的老戰士,因為新四軍4師在1941年創建淮北蘇皖抗日根據地之前,曾用3年時間創建過豫皖蘇抗日根據地,從烈士的籍貫可以看出,13位烈士中有6位是豫皖蘇地區的,有5位是淮北蘇皖地區的。</h1> <h1> 據響水縣退伍軍人事務局副局長張玉莉提供的信息,騎兵烈士紀念碑碑體青石質,長方形,高1.4米,寬0.7米,厚0.15米,60年代曾矗立在響水縣響東小學的廣場上,2008年12月被定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遷入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烈士陵園內。</h1><h1> 這塊騎兵團烈士墓碑的發現,對于我們研究新四軍騎兵團的戰斗歷程及英雄人物,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義。</h1> <h1></h1><h1> 新四軍騎兵團,它作為新四軍及后來華中野戰軍、華東野戰軍一支響當當的快速部隊為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國立下了卓越功勛,已經永載我軍的光輝史冊。</h1><h1> 神兵天降蘇北解放區,殺出了騎兵團的凜凜威風和輝煌戰績!蘇北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這場驚心動魄的生死搏斗,永遠銘記叱咤風云的騎兵團及血灑疆場的騎兵勇士們。<br> 僅以此文祭奠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的騎兵烈士們!請烈士們安息吧!擎旗自有后來人!<br><div><br></div></h1> <h1> <font color="#167efb"><b>作 者:</b></font><br> 孟秀玲,原新四軍四師騎兵團大隊長孟昭賢之女,北京新四軍研究會四師分會副秘書長。<br><br></h1> <h1> 請繼續觀看美篇:<br> <b><font color="#167efb">《新四軍鐵騎》第18集 重返淮北開展游擊戰</font></b><br></h1> <h1><font color="#b06fbb">《金戈鐵馬》,周純麟、程坤源著,24萬字,1984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br></font><font color="#b06fbb">《新四軍騎兵團征戰發展紀實》,曹鴻茂、孟秀玲、周善平著,61萬字、300余張照片,2009年由軍事科</font></h1><h1><font color="#b06fbb">學出版社出版。</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r></font></div> 【本美篇的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首發的知識產權,請轉載時務必注明作者和美篇標題,聯系方式138100375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应县|
温宿县|
诸城市|
余干县|
扶风县|
万载县|
尼玛县|
二连浩特市|
墨竹工卡县|
茶陵县|
左云县|
东台市|
惠东县|
普定县|
卓尼县|
和平区|
敖汉旗|
曲沃县|
龙江县|
永吉县|
金溪县|
康平县|
肃宁县|
长子县|
北京市|
丹凤县|
横山县|
秦安县|
清水县|
广饶县|
德清县|
侯马市|
盐津县|
恩平市|
黄山市|
库伦旗|
广安市|
鞍山市|
北碚区|
绥中县|
大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