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從余英時逝世想起余英時評李澤厚

王天駿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圖1:晚年余英時</font></b></h1> <h1><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昌德兄發來簡短五個字:“余英時逝世”。我看到大吃一驚,趕緊搜索“百度”,果然從“澎湃新聞”看到下面消息:</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b><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111, 187);">余英時(1930-2021)已于2021年8月1日早間于美國寓所睡夢中逝世,享年91歲。……余英時1930年出生于天津,先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后赴美國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余英時為全球極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師。他深入研究中國思想、政治與文化史,貫通古今,在當今學界十分罕見。他專長以現代學術方法詮釋中國傳統思想,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華裔知識分子,在中國歷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所作的研究,皆扮演開創性的角色。</b><b style="font-size: 22px;">”</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多年來,我一直是余英時的粉絲,近年來,雖然對于91歲的余英時將不久于世有預感,但是今天聽到他離世的消息還是有一種震驚。震驚之余是一種失落,因為我認為,在研究思考比較中西文明差異這個國際學術領域中,至今我還沒有看到達到他的學術成就高度的文化學者!</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幾天前,就是在8月1號那天,我純屬偶然地在我正在讀的李澤厚的《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評述》一書的扉頁,隨手寫了一段回憶余英時評李澤厚的文字,下面是我寫的這段文字:</b></h1><h1><br></h1><h1><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font-size: 22px;">1992年,我在紐約的“華美協會(China Institute)”聽余英時的一個《中國古代文化思想史》的講座,會后我和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博士生王曉平與余英時有過一段對話。起因是余英時在講座中點評到明末顧炎武時說了一句“顧炎武是中國近五百年來的最后一個偉大思想家.....”我當時對余英時的這句話深感震驚,因為在我的心目中,難道嚴復、梁啟超、胡適這些人都算不上是偉大思想家?</b></h1><h1><br></h1><h1><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font-size: 22px;">我把我的疑問當面向余英時教授請教,得到他的再次否定,他說,這些人(指嚴復、梁啟超、胡適等)雖然對中國近代的歷史文化有過影響和貢獻,但都算不上是一流思想家。我心有不甘,接著又問,假如上面這些人與顧炎武相比算不上是一流思想家,那么退一步來講,中國近代五百年以來,有沒有接近一流思想家這個級別的“準一流思想家”呢?余英時教授可能還從來沒有碰到我問的這樣的問題,他想了一下,認真的說,如果你真要這樣問的話,中國大陸的李澤厚可以算一個!這一下輪到我再一次吃驚了,我完全沒有想到余英時居然對李澤厚有如此高的評價!</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此后的幾十年來,李澤厚的書我一直在看,李澤厚本人也成了我一直認真關注的人物,只是心中從此也多了一個問題:余英時為何如此欣賞李澤厚? </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那天我在扉頁上順手寫下的上面這段文字的同時,突然想到,余英時對李澤厚另眼相看,會不會有他們年齡相近的因素呢?歷史上,文化人之間也常有同齡人、同代人而惺惺相惜的例子......因為這樣想,8月1號那天,我還真因為好奇去查了余英時和李澤厚兩人的出生年月,發現他們兩人居然都是1930年出生,于是在扉頁最后又加了一句話:</b><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111, 187);">“難怪余英時關注李澤厚,他們居然是同一年生的”</b><b style="font-size: 22px;">。</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我是今天(8月5日)剛剛才知道余英時是在2021年8月1日逝世的,而我居然是在8月1日那天想起了余英時,并在那天去查過余英時的出生年月日,難道世界上還真有什么量子糾纏這樣的事?</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最近這幾個月,我一直在重讀余英時的《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一書,(見下面照片,一本是30多年前在美國買的臺灣出版的直排書,一本是20多年前在大陸買的國內出版的橫排翻版,兩本書內容是一樣的),他的“內在超越”論是這本書的中心內容,我個人一直認為這本《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最能反映代表余英時對于中西文明比較的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正是他的這部力作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比較領域至今無人可及的學術地位。</b></h1><h1><br></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點擊閱讀本文續篇:</b></h1><h1><a href="http://www.xsjgww.com/3qoj52fz?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b><i> </i>《顧炎武后無炎武——誰是近代中國最接近顧炎武的思想家》</b></a></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續篇主要是作者對余英時和李澤厚的比較和點評)</b></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font-size: 22px;">圖2:左邊是海外出版的余英時代表作《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右邊是中國大陸翻印的同一本書,冠名為《內在超越之路》,并納入“現代新儒學輯要叢書”。(注:余英時生前一再聲明,他和他的老師錢穆都不屬于所謂的“新儒家”。)</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下面圖片是2021年8月1日那天,我在李澤厚扉頁上手寫的一段回憶與余英時對話的往事的文字:</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font-size: 22px;">圖3:李澤厚的《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封面</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font-size: 22px;">圖4:我在李澤厚扉頁上手寫的回憶與余英時對話的文字之一</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font-size: 22px;">圖5:我在李澤厚扉頁上手寫的回憶與余英時對話的文字之二</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又,網上剛剛看到的李澤厚為余英時寫的挽聯:</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font-size: 22px;">圖6:李澤厚為余英時寫的挽聯手稿</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仔細看李澤厚的這副挽聯,只有“同期”兩個字費解:</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111, 187);">著述之精,助人之勤,我愧不如兄長。</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111, 187);">和而不同,交淡如水,同期無負平生。</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網上查到左宗棠為曾國藩寫的一副挽聯,估計就是李澤厚挽聯文字前面提到的“名聯”了:</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111, 187);">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111, 187);">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這么一看,那么,究竟是李澤厚在套用左宗棠的名聯時,臨時將“相期”誤寫成了“同期”?還是有意而為呢?看來這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b></h1><h1><br></h1><h1><br></h1><h1><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font-size: 22px;">【后記】上面這篇文章寫于2021年8月5日,文中提到,我純屬偶然留心到余英時和李澤厚兩位先生同年生,同是1930年生人。三個月后,2021年11月2日,李澤厚先生也在美國辭世,兩人竟然又是同年離世。前面說不解李澤厚挽聯中為什么用"同期"兩個字,難道是李澤厚預知他和余英時不但″生"同年,"死"也將同年?</b></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font-size: 22px;">兩位思想大師是中華文明思想史上的兩座豐碑,兩座巨星的同年隕落為中國人留下無窮的思念和悵惘。</b></h1><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山区| 弥勒县| 蓝田县| 呼玛县| 龙陵县| 嘉定区| 化州市| 开化县| 徐闻县| 阳西县| 马边| 汉源县| 东光县| 阳朔县| 斗六市| 潍坊市| 松滋市| 比如县| 白银市| 崇明县| 包头市| 镇江市| 河南省| 固始县| 隆安县| 日照市| 临武县| 大邑县| 西充县| 常州市| 泸水县| 南华县| 扎囊县| 南召县| 威信县| 钦州市| 南京市| 普格县| 舒城县| 历史| 甘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