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0六0哥,長在平民窩;高粱小米飯,油水真不多;沒有學前班,飲料沒聽過;學費一兩元,不怕孩子多;放學排好隊,邊走邊唱歌;農忙暑假到,上山又下河;最愛看電影,臺詞背很多;一度參軍熱,軍裝流行過,,, <ul class="ql-block"><li><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i><u>河魚的故事</u></i></b></li></ul> <p class="ql-block">穿村而過的那條大河,承載兒時太多的記憶,可以說,整個夏天,基本都在河里度過。游泳,撿鴨蛋,抓魚抓喇姑,流連忘返,不亦樂乎。更多時候,喜歡魚鏡叉魚。</p><p class="ql-block">何謂魚鏡,用三塊20公分的木板,組合三角形,底部鑲上同樣是三角形的玻璃,把瀝青融化做密封。放到河水里,水面下的視野一目了然。在穿孔系上帶子,一般是掛在脖子上。找一根比小指略細的鋼筋,一米左右長,焊上五指叉子,叉子一般要做倒須,防止叉到的魚脫落。但叉子和倒序不能做的太密太大。否則,魚一著叉子,就會斷成倆截。把魚鏡用牙咬住,一手拿魚叉,一手輕翻石頭,這樣,叉魚的造型就出來了。</p> <p class="ql-block">遇到平穩的水面,傻乎乎的蝦嘎子,不知是覓食,還是曬太陽,在水底一動不動,這時你就可以直接上手叉魚了。這種情況的成功率較高,一般都十拿九穩。</p><p class="ql-block">大多時候,叉到2-3斤就停手了。因為這畢竟是撅腚的活,很累的。腰酸酸的,咬魚鏡,牙木木的。</p> 當你輕輕的翻開石板,清晰的,近距離的看到游來游去的魚,你會不由自主的激動,當不是一條魚的時候,你還要選擇,在哪條魚上下叉,這時候就要考究你是否眼疾手快,準確上靶。因為你稍一猶豫,魚就沒影了。 最喜歡叉蝦嘎子,不累還容易出成果。最有成就感的是紅翅子。這種魚游速快,警覺性高,喜歡在流速較快的河流中覓食,個頭越大,翅膀越紅。近距離看到紅彤彤的魚在魚鏡下迅捷的串過來,串過去,引得腎上腺急劇分泌,手不知不覺中握緊了叉子。叉中了,特別欣慰,不成功,捶胸頓足,后悔好長時間。叉這種魚,最考驗水平,考研體力。畢竟是在踹急的河流中,牙要咬的很緊,又容易激動耗神。 別看蝦嘎子丑,魚籽卻很美味。翻找一些扁平的石板,運氣好,你會發現石板北面平坦處,有一片淡黃色,四四方方的板狀物,緊緊粘貼在上面,這就是蝦噶魚籽。小心揭下來,迎著陽光,會散發璀璨的寶石光芒。寶貝似的拿回家,放到鍋里煎成鍋巴樣,不用放任何調料,咬一口,崩脆,鮮香,回味無窮。俄羅斯紅魚及大馬哈魚籽,與之相比,弱爆了。 俄羅斯紅魚籽 最難忘的,是電魚。父親在原縣農機局上班,靠著這個關系,托人弄到一臺老式手搖電話發電機,稍加改造,就變成一臺“過魚機”。這在當時簡直是神兵利器,飛機中的“戰斗機“。父親寶貝的不行,一般都在自己手里把著,大哥也難上手。每次回來,都要晾一下,該上油維護絕不含糊。全村就這一臺,相應的,也得罪不少左鄰右舍,原因你一想就很清楚了。 電魚一般要2人組隊,一人搖電,一人下手網。最好是有三個人,一邊掛魚簍,一手拿抄網,間或拎著撬棍。漂上來的魚,抄網抄上,電完,翻石頭,石頭下的魚和水底魚,就會順流到手網里。父親抓魚的水平很高,會控制搖電頻率,會看魚,會找石頭。記得在一個不足半米的扁平石板里,抓了好幾斤。當翻開石板,白花花的一片,手網里,倆手都彭不住,激動和欣喜不已。當然了,跑魚了,父親的暴脾氣馬上就上來了,開訓,罵人也是常態,不管你是老大還是老二,劈頭蓋臉就給你來一頓。那時候不敢頂嘴,很乖,老老實實的挨著。弄得每次跟父親抓魚,哥幾個都是又愛又怕。跟著能抓到魚,可誰也不喜歡愛訓啊。 魚抓回來了,就的要收拾。那個板凳,蹲在地上,在盆邊一蹲就是一兩個小時,特別是還好幾盆的時候,感覺真的是無愛啊。抓魚還能當捎著玩,這收拾魚實在是很不愿意干的事。于是逮住機會,偷偷溜走。魚多了,吃不完,鹽鹵上,用鐵絲串上,掛在房前屋后,引得蒼蠅飛舞,腥臭四溢如漁家。魚干一筐筐掛在房梁下面。小時候,特不愛吃河魚,吃夠了。長大了,饞河魚,可小河差不多干了,少見了。但凡有吃河魚的機會,都會抓住,更多吃的是小時候的河魚情結,品嘗小時候記憶的味道。 <p class="ql-block">春天很少下河,原因是水大水涼。但這時候蛤蟆下河,能電到。一電,蛤蟆就從石頭里穿出,四肢繃直,電一停,迅速跑掉。這時候就看抄網的水平,必須眼疾手快。記得抓的最多一次,是在岸邊砬子下的水潭里,一次抓到三十多個,全是抄網上手,水深,人是不能近前的。當然那時候抓蛤蟆,沒人管了。第一場春雨,是蛤蟆下山產卵的時候,沿著鐵路走,半宿會抓到一面袋的。當時叫照蛤蟆。蛤蟆跑到泡子里,把泡子里的水舀干,蛤蟆鉆到土里,當你看到泥巴有動靜,手伸進去,一抓就是倆。那時,油水少,沒人喜歡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i><u>春天的小土籃</u></i></b></p> <p class="ql-block">我家住農村,吃供應糧,紅本,過去叫紅卡片。在村里人看來,能揣上紅卡片,就是貴族,能吃上細糧啊。殊不知,這點糧,哪夠三個半大小子造啊。也就是自家人知自家事。雖然能造,卻也是能干。農村的活,從割豬草/種地/踩格子/拉犁趟地,到插秧割稻子,背苞米地瓜土豆,都做過。只有一樣沒干過,插秧。據說,插一天秧,能把腰弄沒了。</p> <p class="ql-block">吃糧用紅卡片,國家供應,基本也就沒有自留地。好在村里還給留了點,大多都是村民不喜要的坡地,沙土地。項家溝一塊,大坎子一塊,河套地兩塊,大概有兩畝地的樣子。</p><p class="ql-block">都說一年之計在于春,很對。可要是說三春不如一秋忙,我得說,NO。</p> <p class="ql-block">從起豬糞開始。過去種地基本不靠化肥,基本都是農家肥。過去的豬圈,豬糞都得攢著,時常還得割點草漚著,那個味道真的很大。穿上靴子,拿著糞叉,一叉叉甩到圈外,每次大概2噸左右,堆著晾曬。接著,刨茬(zha)子,犁地,種地。犁地,運氣好,瞅鄰居犁地空閑,借牛一用,省了力氣。大多時候,父親扶犁,哥三一人一根繩子,拉犁。這些都不是事,最難忘的,還是小土藍。</p> <p class="ql-block">父親手巧,自做獨輪車,木頭的,轱轆也是,還不是軸承那種,推起來,吱吱有聲,時常上點潤滑油。項家溝以及大坎子的地,離家較遠,送糞基本就靠它。雖然也很累,但不用挑擔,還可隨時起步歇息。但河套那兩塊地,可全指望挑了。那幾年,大哥不足18歲,比我大四歲,弟弟小我三歲。姐姐那時還在上大學。</p> <p class="ql-block">爸爸量體裁衣,根據我和弟弟的個頭,用蠟木編了小土籃,制作小扁擔,于是,小挑夫出生現人間。平地挑擔和坡地挑擔,特別還得下陡坡,絕對不是一回事。你要雙手拉著籃子,控制身體平衡。否則扁擔就會在肩膀滑動,蹂躪你的肩部。還得看著下腳的地方,一不下心,你就得隨籃子滾球。下坡,過鐵路,再下坡,到地,卸擔,抱著土藍,沿壟溝均勻撒下。不抱著,提不動。挑一次,一般要歇三氣。一天下來,肩膀腫了,第二天,破皮了,火辣辣得痛。第三天,不能碰了,挑夫咬牙繼續,,,比起來肩膀,腰腿痛就不算事了。</p> <p class="ql-block">那時,爸爸絕對沒想到用童工是違法的事,還屬于不給工錢那種。他指著糞堆,告訴大哥這些都要送下去。沒辦法,河套地是沙土地,土地瘠薄,全靠糞養著。望著碩大的一堆,我絕望了,這得挑多少趟啊。可看到弟弟比我還小,還在堅持,挺著吧。心里期盼,春天啊,你快點過去吧。心里暗暗發誓,將來,我一定要考上大學。</p> <p class="ql-block">長大了,每當看到土籃子,就想起小時的小土藍。打怵啊,這是硬傷。我個頭一米七出頭,卻穿42碼鞋。賣鞋的不少都懷疑,常規這個頭,一般都是40,頂多是41碼。一度我懷疑,是不是小時挑擔多了,壓制了成長,可看看三弟的海拔,我又不自信了。</p> 說起弟弟,性格外向,跳脫,不能吃虧。每當聽到有小孩哭聲,爸爸就有點緊張,自言自語,老三不會惹禍了吧?父親猜的大多準,不一會,家長領著孩子,到老付家討個說法。結果基本相同,遭父親“毒手”,一頓胖揍。老三生了氣,手就伸到人家園子里,給苞米苗、菜苗拔拔高。第二天。苗枯死,弟弟就跟拉登似的,表示對此負責。不過是悄悄的。當兵三年,記得在四平警備區警通排,玩了三年,今天入了黨,明天就復員了。皮是皮了點,但很有正事。復員后,恰趕上農行在社會上招工,6個名額,他仍是考了第六,進了銀行系統,很是要得。<div>那時我們家,大哥大多時候是領工的小隊長,相對應的,大隊長肯定是父親。小隊長偶有不同意見,也大多被大隊長暴力征服。做事細膩,有章法,墨守成規,性格偏軟,偶爾耍點滑,是守成過日子好干部。特別是我們相繼離開家鄉,離父母最近,付出了很多辛苦。父親去世后,弟弟把母親接到了家里,一家人精心侍候,耗費的心血和勞累,是語言難以表達的。晚年的母親入教會信天主,神愛世人,除參加定期的教會活動,每天跳跳廣場舞,打打撲克,散散步,性情改了許多,過的很是充實幸福。世界上有兩個事不能等,一是年齡,二是盡孝。與他們的付出相比,慚愧不如??!</div> <ul class="ql-block"><li><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i><u>小片荒與大學夢</u></i></b></li></ul> <p class="ql-block">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大姐已在通化結婚生子,大哥當兵,我在集安上高中,弟弟在榆林上初中,妹妹在小學,生活負擔很重。好像也就兩三年時間,允許農民利用荒地種田,俗稱開小片荒。附近無地可種。不知是父親和大哥,看中了老平坨的平整和土地肥沃,大概三四畝的樣子。說是老平坨,好像是不高的感覺。實際上,要走三四里到山下,再爬山一個小時才能到達。</p> 每天,父母親要很早起來,帶著干糧和水,爬到山上干活。餓了,吃點干糧,渴了,喝點自帶的水。畢竟是開荒,樹茬子很多,要一鎬一鎬刨出來,拿出去,手出了水泡,胳膊拿不住鎬把,累的直不起腰,爬不上炕。母親常年胃病,直至后來患上胃癌,大概率就是那時落下的病根。父親身體也受到不可逆的勞損。<div>路遠,所以,選擇種的大豆,谷物和蕎麥。夏天,雜草叢生,要耪地,要拔草。利用禮拜天,假期,我和弟弟都會去幫工。爬上山,望著長勢茁壯的豆苗,我是又喜又憂。這怎么往家收啊。</div> 很快,秋天來了,割豆子,捆成捆,用扁擔穿著,背下山。我一般背四捆,父親能背五捆。背上去,豆捆要高出頭部很多。上山容易下山難,必須控制好平衡,一不小心,就大頭向下摔倒,沒人幫你,你得自己爬起來。那時父母親年齡近半百,可想多么的不易,吃了多少苦,得有多大的韌性。 <p class="ql-block">豆子背下山,還要晾曬,干透了,放到門前平地上,拿著連枷上勁抽打,把豆子敲出來。記得連枷是蠟木做的,純實木,抗摔打,要敲碎好幾副,可見勞動量有多大。</p> 頭一年手的豆子,將近兩麻袋,個個籽粒飽滿,上等貨色。好的賣出去,給我們交書費學費,補貼家用。刷下來的碎豆子,留下來,看到賣豆腐的??赡枚棺尤Q。 接到高考入學通知書的時候,我拿著剪子,正在老平坨上掐靡子。也就是俗稱的大黃米,長的跟谷子差不多。通知書是媽媽親自跑到山上送過來的,氣喘吁吁的。她不識字,聽郵遞員說是入學通知書,很高興,一副喜氣洋洋的樣子。因為我們村高考很少有考上的。那時的通知書,就跟介紹信似的一張紙。我忐忑的接過來,一看錄取的是長春電力學校,眼神不由自主的暗淡下來,沒了精神。 爸爸看出我的情緒不對,接過了通知書,邊看邊說,考的不錯,長春念書啊。我情緒立刻激動起來,大聲喊:這是中專,中專啊,我不甘心哪。老爸沉默了好久,抬起頭,看著我,老二啊,爸知道你的心氣高,可你弟弟妹妹還在上學,還得給大哥結婚攢錢,家里很難啊。這學你先上著,行不行?我沉默了。先上著吧。那年,國家實行大學中專一張卷,本科線400分,我考了397分,只差了三分。我久久期盼的大學夢,破滅了。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很多同學都去毗鄰的東北師大找同學玩,我基本不去,感覺中專和大學,鴻溝太深。有時,我到吉林找同學小樸玩,我們倆曾是同桌。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這種心態才轉過來?;仡^想想不復雜,就是虛榮心太強在作怪。實際上,我對考上大學,確實是很有實力和自信的。只是突如其來的一場變故,強烈打擊到了我。 我是考到集安一中的,在學校寄宿。陽岔中學對我期望很大。因為我是公社唯一一個考上的,還分到了快班,雖然成績排后。記得快班是59名同學,把教室塞的滿滿的。一上課,我才發現,聽不懂,根本跟不上,可見我就讀的大荒溝帶帽初中,欠賬是多么嚴重。僅數學就差三冊,平面幾何,立體幾何,代數都沒怎么學。狠了狠心,拼了。晚上自習不到12點不回宿舍,早上五點多就爬起來。一年多的時間,很快成績就從后面爬到中游,最好的成績是班上21名。這個成績,是可以挑重本的。 臨到高考那一年,按慣例要檢查身體。做胸透的醫生,恰好是我同學的父親,因高考從公社衛生院臨時借調,記得是臺上公社的,他給我的診斷是,肺部陰影,疑是肺結核。當時傻了,如晴天霹靂,這在當時是大病,傳染的。那時確實傻,不想著復診,也確實沒地確診。先治著吧,注射青蓮霉素治療。于是,利用課間操時間,上下午各一針,屁股蛋上左一下,右一下,記得很疼。打了不到一個月,壞了,雙耳失聰,哪怕坐在第一排,也聽不到老師講什么,考試成績嘩嘩的往下落。我真正的慌了。 這事幸虧了大姐。她不知從什么渠道,打聽到了我的近況不妙,特意從通化趕回來,找到在縣里工作的同學幫忙。那時候,醫院沒熟人,是很不好辦事的。大姐的同學很辦事,立刻找人復查,也就是重新胸透,會診。很快復查結果出來了,沒有結核病灶,是誤診。嗚呼,要命了,庸醫害死人啊。幸虧發現的及時,沒釀成大禍。但留下了后遺癥,聽力差了很多,特別是左耳。待重拾信心,為時已晚,高考已到眼前。成績不理想,也在預料中。但我心里還存在僥幸,真正面對事實,心里還是不甘心的。不管咋樣,獲姐拯救,度過難關,心里一直感恩著。擱到現在,出了醫療事故,造成了后果,我的告死你,要搞你到傾家蕩產。 大姐與姨家二姐 現在回頭想想,我上了中專,也是夢想啟程的開始,陰差陽錯進入壟斷的電力行業,沒經歷下崗危機,掙錢不多也不少,實屬僥幸,也知足了。讓我體會到了鐵飯碗的真正含義,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而是一輩子到哪都有飯吃。像老年人講的,就這個命了。 鄉村學生時代,由蜿蜒而過的小河牽引,從河中吊橋,越上鐵路,到草屋廬舍,青瓦校園,我仿佛看到兒時玩耍的伙伴,炊煙裊裊的村鄉,耳邊好像還有廣告音:“燕舞,燕舞,一起歌來一片情……!” <div><br></div> <p class="ql-block">有人說:故鄉是夢回百轉之后,總要回去的地方。我說:“故鄉,是小的時候發誓逃離的地方;但等你老了,又可能回不去的地方?!痹谖业男睦?,留了一偶給鄉音、鄉情,給家鄉的味道,任思念如藤,在那里,生根生長。(部分圖片來自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外汇|
望都县|
兰西县|
左权县|
巩义市|
微山县|
泾川县|
潞城市|
泾阳县|
新田县|
勐海县|
海晏县|
长子县|
凤山市|
寿阳县|
沁水县|
台北市|
财经|
英吉沙县|
隆化县|
景东|
五寨县|
鹿泉市|
河曲县|
花莲县|
青神县|
正安县|
信宜市|
武穴市|
泰和县|
宜兴市|
嘉荫县|
苗栗县|
大竹县|
衡阳市|
上杭县|
东阳市|
行唐县|
天等县|
绥化市|
汉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