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杭州孤山位于西湖西北角,四面環水,一山獨特,山雖不高,卻是觀賞西湖景色最佳之地。它因位于西湖的里湖與外湖之間,故名孤山。它只有海拔38米,為西湖群山最低的山,然而卻是湖中最大的島嶼,也是湖中唯一的天然島嶼。 </p><p class="ql-block"> 進入杭州中山公園大門,正北面的山崖上鐫刻著“孤山”兩個朱紅大字,字高一米五,楷體,是南宋人的手筆。</p> <p class="ql-block"> 與孤山相關的人物眾多,大多有如雷貫耳的名號,或譜有世代傳誦的佳篇。因此孤山上諸多亭制大小不一、外形各異的亭子,都不出“紀念”兩字,都與這些名人趣事有關,也都有屬于它的一段故事。</p> <p class="ql-block"> 南宋理宗皇帝和清帝康熙都在此營建行宮、御花園,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為中山公園。</p> <p class="ql-block"> 在“孤山”崖刻下,就有一左一右兩座亭子,被稱為文武亭。</p> <p class="ql-block"> 文亭:1920年開始,江浙地區連年遭受自然災害,臺風、山洪、暴雨連綿,又接著蝗災、流行病等等,整個地區陷入了一片蕭條。當時華洋義賑會很快募款救助江浙地區,到1923年,華洋義賑會共募得了58.1萬元,而當時杭州10家絲織廠的總資本也只有67萬元,可見華洋義賑會在這場救災行動中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事后,為了紀念華洋義賑會及所有為救災慷慨解囊者,在杭州中山公園內建起了這一亭一塔。</p> <p class="ql-block"> 武亭:文武亭的不凡還體現在奇特外形上,尤其是武亭。與傳統的亭臺不同,這座武亭的主體四四方方,卻頂著一個纖細的“塔尖”,像一頂帽子。</p><p class="ql-block"> 因此,關于武亭“是亭還是塔”的問題有著很多爭論。直到2001年在雷峰塔地下發掘出了許多與武亭樣貌相似的“金涂塔”,這才給武亭正了名——它其實是座塔!</p> <p class="ql-block"> 西湖天下景亭:是清行宮御花園一角,它是一座造型典雅的亭臺,立于亭內,御花園美景收于眼內,此景既有蘇州園林之雅,又有其他江南園林所沒有的大氣感。</p><p class="ql-block"> 每次來孤山,我總要到此處停留,特別喜歡亭子兩側以蘇東坡詩句命名的、并以不同字體書寫的楹聯: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p><p class="ql-block"> 此聯巧用疊字,順涌倒讀均成聯。有人將疊字折開,略加移動,讀作山處明,水處秀,山明水秀;晴時好,雨時奇,晴好雨奇,別有一番情趣。只用10個通俗易懂的單字,重疊起來,再一經排列,即道出了西湖四時景色,點景生情,饒有風趣,游人到此,反復吟詠玩味無窮。</p> <p class="ql-block"> 萬菊亭:與西湖天下景亭靜默相對的萬菊亭,該亭始建于民國初期,為歇山四角攢尖頂,木結構方亭。</p><p class="ql-block"> 杭州西湖賞菊歷史悠久,杭州人從南宋開始就種菊,民間多次舉辦過菊展,而張又萊、張衡兄弟更是愛菊成癖,他們致力于菊花的培養,并將家宅取名為萬菊園。</p><p class="ql-block"> 張又萊是一位退役的民國海軍中將,曾留學日本,非常喜愛菊花。1928年秋天,他在居所附近的錢王祠舉辦了杭州市第一屆菊展,展出品種達1100多種。(至今錢王祠每年仍保留菊展的習慣)</p><p class="ql-block"> 1933年張又萊去世后,弟弟張衡(民國時期杭州的議長)將哥哥保存的菊花品種及其照片等有關資料都捐贈給了杭州市政府,從此菊花栽種開始在杭州普及。</p><p class="ql-block"> 當時杭州市政府為紀念張氏兄弟對杭州菊史的貢獻及熱心之舉,在孤山建“萬菊亭”,并在亭旁立碑記載這段歷史(石碑在“文革”中被毀)。</p> 2007年7月,市園文局重新立碑紀念,成為杭州歷史文化的珍貴遺跡。 <p class="ql-block"> 西爽亭:海霞西爽之景是清西湖十八景之四,在《西湖志》中有很明確的位置描述,在杭州孤山的西側,原來叫“西霞嶺”,修有“西爽亭”。</p><p class="ql-block"> 原有的西爽亭現已不存在,這是現在孤山西麓的西爽亭,站在亭中可遠望到晚霞余暉下的西泠橋、蘇堤和南北兩高峰。</p> 這座樓叫作俞樓,位于孤山南麓,西泠印社之西,是清末著名樸學大師俞樾的住宅。俞越號曲園,浙江德清人,著書眾多,著名學者吳昌碩、章太炎都是他的徒弟。 六一泉及半壁亭:位于俞樓之東,一座依山而建的半個涼亭,題額為"六一泉"。亭子下面一個兩米見方的小小池塘,常年飄浮著小小葉片的睡蓮。泉水不甚清澈,卻常年不會干涸。誰也不會注意,這就是紀念當年六一居士歐陽修的一股清泉。<div> 當年蘇東坡初到杭州任通判,他的老師歐陽修介紹他去拜訪孤山的僧人惠勤,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十八年后蘇軾第二次到杭州來任職,歐陽修和惠勤都已經去世了。蘇東坡就在惠勤的講堂邊的泉水上修建了一座亭子,以歐陽修的字號"六一"給泉水命名。</div><div> 六一,即《集古錄》一千卷、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鶴一雙之意。<br></div> <p class="ql-block"> 云亭:建造于1920年,它的建造者是清末民初詩詞書法金石名家許炳璈,祖籍錢塘,因為熱愛西湖,在湖邊買下一塊地皮建“生壙”,并修筑了一座石亭,作為生壙的標識。(注:生壙,生前營造的墓穴)</p><p class="ql-block"> 許炳璈在西泠印社“柏堂”大廳里有這樣一副對聯:“大好湖山歸管領,無邊風月任平章。”撰題者“許奏云”。(注:許炳璈,字奏云。)有“觀樂樓”楹聯:“合內湖外湖風景奇觀都歸一覽,萃東浙西浙人文秀氣獨有千秋”。落款為“程十發書許炳璈撰聯”。他有《西湖百絕》傳世。做過官欽加五品銜。曾任江蘇知縣。民國后在上海南洋兄弟煙草公司、上海招商局暨上海廣肇公所任職。</p><p class="ql-block"> 他的“云亭”有六根石柱,24個平面,他自題了幾聯: “無懷葛天以上;美人名士之間”、“斯世竟何之,幸得傍孤嶼梅花,岳墳忠柏;此心無所戀,卻未舍錢江夜月,珠海鄉云”、“泉邊青山伴回音;湖畔石亭讀書經”。</p><p class="ql-block"> 許炳璈終日與西泠諸公來往,結交的都是名士。面對西湖畔如此經典的“云亭”,友人們紛紛一試身手。康有為題:“梅花小壽一千年。”張權題:“南海荔枝熟;西湖荷花香。”陳輔臣題:“青山有例歸高士;素月對人如古禪。”又題:“此地擅湖山之勝;其人與梅鶴有緣。”崔永安題:“十畝蒼煙秋放鶴;一亭香雪夜橫琴。”又題:“千年老鶴三生石;萬樹梅花四照亭。”張其淦題:“有客夢中來,為說二百年因果;待君天上去,更栽三萬樹梅花……每一幅對聯,均極為觸情。他還請了吳昌碩題“云亭”匾額。</p><p class="ql-block"> 許炳璈最后并未安葬在這里,2004年7月云亭被定為杭州市文物保護點,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之一,會永久地與孤山相伴。亭子的六根方形石柱上,四面用楷、隸、行、篆等各種字體,鐫刻著的楹聯即舊時文人的風雅印記,作為金石留痕也會與云霞相映供后人欣賞、研讀。</p> <p class="ql-block"> 范公亭:亭楣上有當今書法家張繼先生隸書“范公亭”三字。柱子上有一副姜東舒先生書吳亟卿先生頌范公亭聯,上聯為“慕子陵和靖之高節”,下聯為“貽百世千秋以美文”。</p><p class="ql-block"> 讀此聯可悟出此范公亭是為紀念范仲淹先生而建。除此之外,亭內亭外無其它有關范仲淹的文字記載及片言說明,可謂孤山孤亭孤聯。</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希文,祖籍邠州。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于一身,他倡導的“先憂后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p> <p class="ql-block"> 放鶴亭:初建于元代,是郡任陳子安為紀念林和靖而建。現亭為1915年重建,面闊875米,進深885米,重檐攜三灶。亭中有《舞鶴賦》刻石一塊,文章為南北朝鮑照所著,字跡系清康熙帝臨摹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所書。</p><p class="ql-block"> 林系杭州人,長期隱居孤山,終身不仕不婚,遂有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有“梅妻鶴子”之說。林死后葬在孤山,鶴在墓前哀鳴而亡。亭內立“鶴舞賦”刻石,碑文為清康熙皇帝臨摹明朝董其昌書法的手跡。亭外廣植梅花,為湖上賞梅勝地。</p> <p class="ql-block"> 這里曾被譽為“梅林歸鶴”,系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p> 凈因亭:紀念人林凈因,是北宋詩人林逋的第七代后裔,奉化黃賢村人,相傳其人是大隱林和靖養子的后裔。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作者,北宋詩人林逋,就出生在這里。而林逋的第7代后裔林凈因,將饅頭傳入了日本。<div> 在元代的時候,日本僧人龍山德見到中國游歷,林凈因與他交往很密切。1350年,龍山禪師回國,林凈因也坐上了東渡的船只,沿海上絲綢之路到達了日本。當時,日本人還不懂面粉發酵的方法,點心也多是一種又硬又脆的米餅,林凈因參考中國饅頭的手藝,加入適合日本人口味的餡料,又在饅頭上描上“林”字,廣為銷售。林氏饅頭得到了僧侶和貴族的好評,日本天皇嘗到后也大為贊賞,還賜給林凈因一名宮女為妻。</div><div> 林凈因的饅頭手藝被后代繼承,還開了幾家分店,后來,為躲避戰亂,改姓“鹽瀨”。林凈因的一位后代,還到中國宮廷學習點心制作技巧,學成回日本后,在東京重新開饅頭店,店號為“鹽瀨”,還曾被授予“日本第一番本饅頭所林氏鹽瀨”的招牌。</div><div> 林氏鹽瀨饅頭,受到了各代幕府將軍的喜愛,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皇室的“御用點心”。后來,林氏饅頭在日逐漸流傳開來,成為日本人喜愛的一種食物。600多年老字號,是日本皇室專供。</div> 上世紀末,溫瀨家族第三十四代當主川島英子來杭,在柳浪聞鶯建“林凈因紀念碑”,而因林凈因與林和靖的淵源,故在孤山建造了“凈因亭”。 <p class="ql-block"> 四照亭:是清雍正七年(1729),浙江都督李衛命人建造的。因清康熙十年(1671),康熙曾御題“云峰四照”,據說,李衛建造此亭時,就以康熙皇帝曾御題“云峰四照”之意,取了“四照”之名。</p><p class="ql-block"> 園林中的亭子有兩大功能,觀景和景觀,以觀景為第一。在山巔建亭的主要功能就是觀景,而且可以遠眺和環顧,四照亭就把這一功能發揮到了極致。站在四照亭里,四面臨風,陽光四照,近看可賞清行宮綺麗奢華的建筑;環顧遠眺,則可東望錦帶白堤,南觀瀲滟西湖,西賞綿延群山,北覽蒼翠葛嶺,各處美景盡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乾隆南巡,把這個亭子定為清代行宮建筑八景之一,并作御詩《西湖行宮八景·其一·四照亭》,詩中寫道:“孤山最高處,更據圣湖中。峰色回環翠,花光澹蕩紅。堤虹遙飲練,波縠凈披風。方喜奇全攬,翻牽興莫窮。”四照亭也正好位于清行宮中軸對稱結構的中軸線之上。</p><p class="ql-block"> 抗日戰爭杭州淪陷時,敵偽當局曾易亭名為“雙照”。1956年的一場颶風,把原亭毀掉了。颶風過后,當年就依原樣進行了重建,現亭石制須彌座臺基仍為清代遺物。</p> <p class="ql-block"> 中山紀念亭:建于民國16年(1927),為紀念辛亥革命領袖孫中山而命名。這是一座民國風格的亭子,正對西泠橋。亭旁是成片的中山紀念林,這片紀念林是1929年春天營造成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據說,八十多年前,這里也是年輕人經常聚會,進行演講、結社,救國救亡慷慨激烈的場所。</span></p> <p class="ql-block"> 杭州中山公園內的孤山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的立體園林,其景色早在唐宋已聞名遐邇。</p><p class="ql-block"> 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有“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明代詩人凌云翰也有“凍木晨聞尾畢浦,孤山景好勝披圖”的佳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泌阳县|
平湖市|
建瓯市|
丰宁|
嘉定区|
拉萨市|
呼和浩特市|
乌兰察布市|
阜平县|
田东县|
呼图壁县|
临颍县|
青海省|
吴桥县|
周至县|
开封市|
姜堰市|
陈巴尔虎旗|
万荣县|
尼勒克县|
凌海市|
青田县|
马关县|
阿坝|
专栏|
喀什市|
汽车|
毕节市|
临夏县|
尖扎县|
西宁市|
东兴市|
通江县|
越西县|
宁德市|
泰来县|
勃利县|
襄垣县|
新民市|
华宁县|
札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