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制陶工藝</p> <p class="ql-block"> 與窯爐伴隨遺存的還有小塔則村流傳千年的傳統制陶工藝。</p><p class="ql-block"> 小塔則村一座座年深日久、不知何時就斷了煙火的殘存窯爐,見證著悠久厚重的歲月,一個個原始狂野、拙樸結實的廢舊大缸,訴說著涓涓流淌的故事。小塔則村陶器不知在顏色、質地、圖案上發生了多少變化,但小塔則村傳統的手工制作工藝卻一直被保存至今,且隨著時代的快速變遷,這些傳統做法微弱延存,正在瀕臨失傳。</p> <p class="ql-block"> 古人把泥土加水混和制成各種器物,干燥后經火焙燒堅固定型,形成陶器。</p><p class="ql-block"> 燒制大缸要經過備土、和泥、制坯、上釉、燒窯等工序,一件成品才算完工,各環節均需人工操作。小塔則村現在一般大缸的制作的整個流程為45天,燒一次窯需要四、五天,冷卻七、八天,一年最多燒八窯,一窯最多120個大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窯爐主要燒制黑釉粗瓷,以生產大缸而聞名,當地老百姓也叫“甕”。缸,底小口大,口略向外敞,缸體稍微有點外鼓。缸可以分大缸、中缸、小缸三種。口徑分別為二尺二(約70厘米)、一尺八(約55厘米)和一尺四(約40厘米),高度約為100厘米、75厘米、60厘米,這樣的尺寸主要是便于烘干和運輸。大缸套中缸,中缸套小缸。壇,也分三斤壇和四斤壇,一般用來放米或是腌咸菜。盔子像小版的缸,一般高15或20厘米。呂梁人愛吃面,一般是用盔子來和面。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手工制的一些器皿,基本離開人們的生活。但在小塔則,似乎還能找到那種傳統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一)備土</p><p class="ql-block"> 備土就是“采料”,就是去礦洞中采掘自己需要的原料。和煤礦挖煤一個道理,只是埋藏淺,泥層有厚有薄,有的還會在地面漏頭。</p> <p class="ql-block"> 呂梁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黃土是燒造黑釉的主要原料,石灰石(在我們老家交城縣截岔地區稱為青石)是燒造白釉的主要原料,因此呂梁境內的各窯口以燒黑白瓷為主,如小塔則村和交城縣磁窯村。</p> <p class="ql-block"> 并非所有的黃土都可自由地制造陶器。如土質含砂太多則松散難以成形,不含砂的純膠質土則因土質過硬、密度過大,受熱則容易破裂。故制造陶器的材料一般都經過較為嚴格的選擇,這就是小塔則村能成為陶村的直接原因。</p> <p class="ql-block"> 解釋一下,粘土又分為陶土和瓷土(高嶺土,因最早發現于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瑤里鎮高嶺村而得名),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p> <p class="ql-block"> 陶土的含鐵量一般在3%以上,瓷土含鐵量在3%以下,故陶土燒制的瓷磚背面是紅色的,瓷土燒制的瓷磚背面是白色的;陶土成形需要的溫度低,一般在900°左右,瓷土需要的溫度較高,1300°的高溫才能燒成;陶器胎質粗疏,斷面吸水率高,瓷器堅固致密,基本不吸水。</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村做缸的土礦料主要是黃泥和石坂泥,以前均就地取材。黃泥指含有鐵質而帶黃褐色、具有良好可塑性的粘土,現在本村已挖空,取自鄰近的前后塔、渠家坡村等處。質量等級次一些的石坂泥,是當地風化的頁巖,雜質較多,舊時在本村的山溝里開采,當村里陶窯改燒耐火磚的時候,對石坂泥需求大大增加,開采方式也由人工挖掘變成了炸藥爆破,從那以后石坂泥全部是從外村用拖拉機運回來。</p> <p class="ql-block"> (二)和泥</p><p class="ql-block"> 在用之前要把石坂碾碎成粉末狀,以前是用騾子或驢拖動石碾子將石料碾碎(滾成面面),現在都是使用粉碎機,還要對其進行篩選加工,去除雜質。先將其加水拌成半干不濕狀,然后用平車拉回室內成堆,在其中間扒土成池,再倒水弄成泥,慢慢來回翻騰,逐漸攪拌捶打,使其變成泥漿,減少氣孔、均勻致密、軟硬適當,有時候也用腳踩。此時生土還不能馬上使用,和好的泥要存放在窯洞里,灑上水,摞成堆,蓋上濕布,“悶”上幾天,變成熟泥,這樣泥才好用。一般和一堆泥差不多能用20多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和泥時黃泥和石坂泥的比例約為2份黃泥、1份石坂干粉(有的說是80%黃泥、20%石坂泥)。據村民講,黃泥呈柔性,較軟粘,石坂泥呈剛性,較僵硬。黃泥多,不容易捏制塑形,石坂泥多,則開裂變形,故要比例適中,既能成型又要燒成。</p> <p class="ql-block"> (三)制坯</p><p class="ql-block"> 現在你到殘留的陶窯舊廠,均能看到疊放或零散分布的圓形石板,當地人稱“石蓋”,這是制坯的必需器具,它們是用來承托每件陶坯進行加工和晾曬用的。石蓋是一種頁巖,在臨縣磧口、林家坪鎮一帶的山上,舊時有專門的匠人制作出售。這種石頭是一層一層的,匠人們選取埋在地下的結實石板,用镢子刨下來鏟平,用鉛筆畫上界線,把邊鑿圓。</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村主要是生產大缸,用作制酒釀醋。為減少坯體變形,便使坯體加厚,因而便形成了小塔則村陶器渾厚凝重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要做缸坯,先把石蓋放在轆轤車上,放一疙瘩泥用手或木捶反復敲打,挨著打平成圓形,約2寸厚,就是缸的底。接著,把其后使用的泥分成小堆,用木錘反復振搗,像和面那樣讓泥更有勁道。</p> <p class="ql-block"> 制坯自下而上進行,用和好的泥搓成一條條像蛇一樣的泥條(盤條),直徑約10厘米,沿手臂一直擱到肩膀上,雙手拿泥。左手在里用食指和大拇指用力向下一捋,同時右手向上一抹,這樣一點一點、一圈一圈就能把泥條很牢固的捏在一起,盤成缸體壁。在制作缸壁時基本上分五節完成,第一節做到一定高度,要讓泥坯在室外晾曬,待有了一定的硬度后再接續。每批25-30個左右,第一個做好了,放在外面曬,就可以接著做第二個、第三個,當最后一個做好了,就能開始第二節泥條的壘加了,一批一批循環往復。在開始第三節之前,要拍甕子,打得更結實更平整。用木板一圈一圈的拍,把有接頭有圪棱的地方打平整成上下一致,把甕形整出來。老百姓講拍甕子很關鍵,要把缸拍結實,而且還要好看。</p> <p class="ql-block"> 制好坯后要將成品坯放在工棚里慢慢陰干,或放在外院晾干,要避免在太陽下暴曬。冬天北風大容易使泥坯開裂,要把窗戶封住,還要經常檢查泥坯的干濕度。</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村制坯的這種方法叫泥條盤筑法或盤條成型法,是人類最早掌握的泥料成型手段之一。該法是將泥料搓成均勻圓柱條狀,再根據所需造型將泥條層層疊加或用一根足夠長泥條螺旋盤筑而就,不借助任何工具而是純粹用手制作完成。仰韶文化早期的陶器就已經大量運用了泥條盤制的方法,特點是質樸、粗放、自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陶器的造型千變萬化,有泥板成型、手工捏制、手工拉坯、盤條成型四種泥料成型方式。當然,小塔則村除主要生產大缸外,還生產中小型陶器,如碗、盆、壺、罐、壇等圓形空腹器皿,那制坯就要采用手工拉坯,即“手隨泥走,泥隨手變”的技藝。還有壓模成型法,就是將泥料放入有形狀的模子里,待半干時取出而制成陶坯,適用于特殊器物,如陶俑、香爐、飾品等不規則物件。</p> <p class="ql-block"> (四)上釉</p><p class="ql-block"> 上釉,當地老百姓叫“刷泥糊糊”,就是將黃土稀釋涂抹在干了后的胚體上。制好的陶坯,粗糙而又呆澀,上好釉后則全然不同,光滑而明亮。</p> <p class="ql-block"> 泥糊糊是用黃土加水調制而成,小塔則當地黃土含鐵量高(三氧化二鐵),這就是“黑釉”。上釉的方法是澆釉、刷釉。</p><p class="ql-block"> 小塔則村做釉的黃土和黑壚土是廣泛分布于黃土高原的兩種土壤,其中黑壚土的有機養分是比較高的,適種多種植物,黑壚土侵蝕比較嚴重之后,肥力降低,就變成黃土了。</p> <p class="ql-block"> 黃土和黑壚土在小塔則村遍地均是,這里的老百姓叫做“黃土”或“深土”(地層比較深)。黃土在做釉時,要用碾子磨成粉末,黃土被碾得細度越細,顆粒越小,燒出來釉色就越好。黑壚土是以前的老辦法,人們嫌麻煩,使用較少,先把黑壚土搗碎放在一個缸里,加水用木棍把泥撬起泡開,攪勻后放一會兒,里面的沙子就會沉下去,再找一個缸把泥湯湯舀到里面,這樣就把沙子和雜質過濾掉了。再放到太陽下曬,等缸里的黑壚土用棍能搗動,也能挖成一塊一塊的就行。什么時候要用黑壚土了,挖一塊加水弄成糊糊狀就行了。用黑壚土燒出來的釉色偏藍。</p> <p class="ql-block"> 把甕子拍好后,要晾一個小時。當上下里外干濕正好的時候就可以上釉了,這樣燒出來的缸又平又亮。</p> <p class="ql-block"> 上釉時用瓢舀上澆釉,速度要快時間要短,慢了就會有裂痕。要沿著缸外面的口澆一圈,把外壁都澆滿釉,趕快沿著里口澆一圈釉。如果時間長缸就裂了,一個熟練的工人澆一個缸,最快用四、五分鐘。里面的釉子到底面澆不上,用笤帚來回一刷,粘一粘就好。在缸的內壁澆釉的時候,盡量不要澆到底面,一般熟練的工人,缸底留不下多少釉,上好釉后要把缸放在太陽下曬一曬,隔一會轉動一下缸的位置,要跟著太陽轉,目的是為了讓缸四面均勻的曬上太陽,曬到能用繩子把缸抬到窯洞里時就好。讓它慢慢陰干,讓它自上而下表面都均勻,晾上三、五天水份差不多就沒有了,用手敲聲音上下都一樣,比較脆些,就可以入窯了。</p> <p class="ql-block"> (五)燒窯</p><p class="ql-block"> 所謂燒窯,就是將干燥或施釉后的坯體裝在窯爐中,經過高溫燒煉,使泥坯和釉層在高溫中發生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p> <p class="ql-block"> 燒窯是陶器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整個工藝中最復雜的過程,它既讓人擔心憂慮,又讓人興奮激動,成敗在此一舉。</p> <p class="ql-block"> 1、裝窯</p><p class="ql-block"> 每個窯大小都有不同,裝窯,就是大缸套小缸,缸口對缸口,根據窯的大小放二至四層各不等,在上下層缸口對缸口的沿上,要用手能捏動的耐火泥墊一圈,從第二層開始就需要三個滑輪用鋼絲繩吊甕子,在缸底對缸底的面上灑上一些被粉碎的耐火泥料,像沙子那樣大小就行。裝的時候要注意坯之間要留有空隙,以免粘連。互相套著燒的缸之間也要留出縫隙,要在缸底上墊3塊“窯釘”,在很多成品缸里都會發現窯釘的痕跡。在缸和缸之間有隔拉(空隙),要用一個工具釵,讓缸和缸連接起來不容易動穩定。釵是手工成圓形,用刀切成兩個,要提前準備好燒成瓷。分大釵和小釵二種。釵一般在第二層用,用它把倒著放的缸連起來,讓第二層的缸形成整體。裝窯一次最多能放120個。大缸和窯門之間留的空間要大些,因為入門之后要有火膛,最后用做釉的黃土搓成一個手指大小的小梆(棒)子,插在一團耐火泥上,村民們風趣的說這是太上老君的手指,它能知道這窯燒好沒燒好。</p> <p class="ql-block"> 現在小塔則還在很多地方堆置有生產碗具等陶器的匣缽。它是用耐火材料制成的各種規格的圓缽,經高溫焙燒而成,碗具等陶坯,均須先裝入匣缽,然后才能裝進窯爐焙燒。使用匣缽,不僅可以提高裝燒量、碗具等不致粘結、提高成品率,而且匣缽還具有一定的導熱性和熱穩定性,可保證陶瓷質量。</p> <p class="ql-block"> 2、壘窯門</p><p class="ql-block"> 在壘窯門之前,要把柴和煤放進去,用耐火磚和黃泥一層一層地壘起來,最后在磚的表面糊一層做釉子的黃土,不讓透氣。它比黃泥粘的更結實,而且不容易坍塌。 </p> <p class="ql-block"> 在壘到中間位置的時候,留一塊磚大小的洞,是觀火孔的位置。在觀火孔對應能看到窯里的地方,把太上老君的手指放好,當燒到一定溫度時它會慢慢的彎下,師傅們用“手指”是否燒化來掌握燒窯的進度。</p> <p class="ql-block"> 3、燒窯、出窯</p><p class="ql-block"> 一切準備停當,就可以點火燒窯了。 </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村有句俗語:“初五、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出關”,即每月的這三日,不能裝窯、不能點火。</p><p class="ql-block"> 當然,燒窯之前還要祭窯口、供“龍頭”。供品有當地的面花或后來的蛋糕、水果等,還要燒紙錢、奠燒酒、鳴鞭炮等。大氣些的掌柜子,燒窯的第一天要吃“窯牙祭”,挑水煮飯,洗菜切肉,大家忙得不亦樂乎。</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村的窯爐全用煤炭燒。招賢的煤好,一般燒四、五天,頭一天的溫度只達到300℃左右。之后將窯頂部的開口(天子眼、麻眼)封閉,這就要升溫了,20分鐘左右就要添一次煤,一直到把窯內的溫度升至1000℃以上。這期間可以從觀火孔里看窯里的情況,方便于加煤或觀察火候。如果火候不夠燒出來的釉會發霧有濃重的黑色塊,火候過了釉面變薄,釉色會局部偏紅。老百姓講,甕要又黑又亮才是好甕。當太上老君的“手指”燒沒了時候,窯里的缸就都“熟”了,這就是燒好的標志,就可以停火了。一般八、九天后就可以出窯了。</p><p class="ql-block"> 出窯也要用滑輪,在窯頂用一根木棍或鐵棍架在上面,固定好就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 燒窯既是一件苦差事也是一門技術活,是關鍵中的關鍵。陶器燒制水平的高低,完全取決于師傅一雙“慧眼”的觀察和對火候的掌握。火候不到家,燒出的陶瓷硬度不夠,過火了燒出的陶瓷廢品就多。連續四、五天晝夜持續燒火、看火,即使炎熱的夏天也必須堅守在炙熱的窯口旁,稍不注意就會前功盡棄。</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村是制陶專業村,制陶工藝從古到今,世代相傳,從未間斷。各道工序均由人工完成,村民多服務于此,造就了一批批手工藝人和商品流通領域的好手。從釀制酒醋的大缸小甕,到生活之中的盆盆罐罐,用料講究,土質無污染,價格也實惠,所以生意紅火時長。從小塔則村,我們也感受到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和艱辛,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p> <p class="ql-block"> 五、小塔則村的衰落和現狀</p> <p class="ql-block"> 站在小塔則村的最高處,向南眺望,高低錯落的窯院堆積著橫七豎八的廢棄陶制品,煙火彌漫的窯爐湮沒于雜草叢生的山坡溝邊,經過了數百年風雨的侵蝕,呈現的是一派冷清蕭條、破敗頹廢的景象,像到了一個古老滄桑而又遠離塵世的地方。喧囂的制陶聲音歸于沉寂,過去那種熱火朝天的制陶場面,再也沒有了。</p>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鐵路、公路替代黃河水運,磧口轉運中心和商貿中心的地位日漸衰落。隨著現化工業對手工業的沖擊,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家用器皿的更新換代,陶瓷產業失去了競爭力量,市場越來越小。</p> <p class="ql-block"> 1980年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塑料制品的大量盛行和經濟實惠,人們對粗瓷的需求急劇的減少。招賢陶瓷廠逐漸萎縮破落,到2003年只剩下幾名工人了。在此期間,焦炭市場的興盛,小塔則村的瓷窯也紛紛轉型,生產砌筑焦爐用的耐火磚,紅火一時。根據國家環保政策,2003年,呂梁市對眾多嚴重污染環境的焦炭廠進行整頓和取締,耐火磚市場也由此急轉直下,小塔則村的瓷窯也大多被停燒了。 </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這個招賢山溝里陶瓷生產最集中的村落,到2007年時只有四家作坊勉強的度日,兩家生產耐火磚,一家生產大缸,還有一家生產祭祀用品。2009年,就只剩下薛銀栓師傅一家苦苦維持生產汾陽、清徐酒廠、醋廠釀造需要的大缸,這是唯一的銷售渠道。目前,這一家作坊也基本處理停產狀態,彌留消失,實難預料。</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村的制陶業就像黃河磧口古鎮的其他行當一樣,物競天擇,小作坊凋零是必然趨勢,客觀上也擺脫不了淘汰的命運。其次,該村祖祖輩輩使用的陶土資源品質有局限,只能生產粗瓷大缸及其它生活用品,較難進行生產轉型。第三,小塔則村的手工藝匠人只是在繼承傳統的制陶方式,在產品的種類和創新上也沒有改變,導致其不能滿足現代人的物質生活需要。但利弊相隨,這也正是小塔則村的優勢和特色所在。</p> <p class="ql-block"> 產業興則人聚之,產業衰則人散之。小塔則村民再不從事制陶生產了,樹挪死,人挪活,村里的后生也都外出打工,異地謀生,大部分村民都已搬遷或者移居城里,留下了上歲數的人留守著這方土地。2004年,當時村里總人口906人、252戶,常住人口不到500人,現在居民約300人。村里的老房子和窯口大都已坍塌無存,已搬遷的村民家的窯洞長滿野草和棗樹。</p> <p class="ql-block"> 面對破敗的瓷窯,回憶著小塔則村的過去,老人們充滿了深深的無奈。</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村的制陶業就像黃河磧口古鎮的其他行當一樣,物競天擇,小作坊凋零是必然趨勢,客觀上也擺脫不了淘汰的命運。其次,該村祖祖輩輩使用的陶土資源品質有局限,只能生產粗瓷大缸及其它生活用品,較難進行生產轉型。第三,小塔則村的手工藝匠人只是在繼承傳統的制陶方式,在產品的種類和創新上也沒有改變,導致其不能滿足現代人的物質生活需要。但利弊相隨,這也正是小塔則村的優勢和特色所在。</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村的現狀,是一種傳統生活的謝幕;是一段民族手工業變遷留下來的軌跡;是一位面容越來越模糊的老者;是一曲令人哼唱但又找不著調的古老民謠。</p> <p class="ql-block"> 時代變遷,我們的生活真的不再需要這些傳統作坊所產出的東西,那些所謂的快捷制品真的可以替代手工業品?大河邊上許多的過往都在消失,它們有過輝煌,也正在走向沒落。也許這就是歷史,對錯只有亙古不絕的黃河才可以見證。</p> <p class="ql-block"> 六、小塔則村制陶遺址價值</p> <p class="ql-block"> 物以稀為貴,小塔則村的缺點也就是它的優勢。</p><p class="ql-block"> 小塔則之所以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是因為類似像小塔則的存在形態已經絕少了。</p><p class="ql-block"> 小塔則的魅力在于它沒有受到太大的破壞,可能只是衰敗,現代的生活節奏,目前并沒有徹底地改變它,人們的生活方式、建筑形態、制作陶瓷的傳統及原料等,這些所有都保留了原有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在20年、30年前甚至是10年前可能很是普通,沒有什么意義,但到現在卻迥然不同。在城市化進程中,大家已經漸漸有一種回歸自然的趨勢,小塔則也可能在這之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村地理位置偏僻,坐落黃土高原腹地,處在兩側峭壁的峽谷中,保留著原汁原味的晉西傳統村落風貌。村子沿著山坡依山而建,密密麻麻的陶瓷窯爐隨處可見,層層疊疊的窯洞民居左右聯橫,彎彎曲曲的大路小巷貫穿其間,高高低低的缸甕院墻錯落有致,星星點點的殘陶次品疏密堆置,遠看像舞臺劇布景或古村畫卷。古老的工業地景與自然環境緊密結合,鄉村建筑和黃土高原風貌遙相呼應,天人合一,原始、古樸、蒼涼、獨特,讓人十分驚奇、震撼。</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因陶成村,因陶建房,典型的黃土高原窯洞建筑并不是它的主角,而是它漫山遍野的“饅頭窯”和它世代傳承的手工制陶工藝及其日常生活方式。目前,該村仍留存著近代窯爐40余座,古民居60余戶,分布在山坡和溝底,是完整的陶瓷遺址生態區,歷史留下的痕跡俯拾即是。這些陶瓷作坊均為小規模生產,代表著千年歷史的工藝,是代代傳留下的生產符號,極具保護挖掘開發價值。</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村因“缸”制宜,獨樹一幟。依山就勢的村落里,滿眼都是綿延起伏、黝黑發亮的大缸。這里特有的大缸壘墻景觀,像一個個優美的音符,奏出了自然的交響樂。</p><p class="ql-block"> 陶瓷文化深埋于這片土地,嵌入了窯洞民居建筑。隨便走進一戶,就能看到大量陶制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 樸素的村民將瓷器及相關產品的用途發揮至極致,物盡其用,變廢為寶。從砌墻到蓋房,搭建茅房、畜圈、路基、圍欄、種菜、栽花,到排水的管道、院外的坐凳、入院的大門、戶間的隔墻、院落的圍墻、院里的桌椅、庭院的鋪裝、窯洞的煙筒,儲糧的器物等均是陶瓷殘次滯銷品,甚至土地、山神也居住在陶瓷房中。小塔則村像一個豐富多彩的燦爛陶瓷世界,似一幅宛若天成的立體構成作品,散發著特有的文化氣息。不知不覺中,村民們這種廢物利用的節儉方式,成為罕見的歷史生產生活印跡。</p> <p class="ql-block"> 院墻通常用高度1米多的大缸、瓷甕和較小的坩堝筑砌而成,器物粗糙和笨拙,原始而狂野。那些黑釉大缸直挺挺地立在黃土懸崖上,在陽光的照耀下亮錚錚的,別是一番景致。它們以適當的排列、堆砌,形成了獨特的院墻,構成了小塔則村形態與文化最基本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 陶器作為墻體裝飾材料,敦實穩重、耐腐蝕性好,經得起風吹、日曬、雨淋,對當地氣候環境具有很好的適應性,且由于壘砌便捷,經濟適用,逐漸發展成為小塔則村特有的建造與裝飾材料。在壘砌形式、功能劃分、空間營造以及藝術表現等方面與村落景觀建設協調統一,形成了因境而成的建筑裝飾效果。</p> <p class="ql-block"> 陶器搬運便捷、布置靈活、可重復使用的特點導致其壘砌形式的多樣化,按壘墻材料分為用陶缸單獨壘墻、陶缸與生土結合筑墻兩種形式;按壘砌層次可分為上下層與內外層;按壘砌方向可分為垂直和水平兩種,以垂直排列多見,有口底相接的同向重復排列和口口相接的反向變化排列;按組合方式可分為大小、高矮以及粗細等不同體型;此外,還有一種錯位的壘砌方式,上邊陶器的口沿覆接于下邊兩個陶器的底部。 </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村建筑裝飾中陶器的功能具有多樣性。用陶器劃分空間的方式最為常見,院落墻體、牲畜圍欄、菜園圍欄以及道路兩側均為陶器壘砌,陶器對空間具有很好的分隔與圍護作用;山體護坡中陶器的使用數量僅次于墻體,將陶器大面積地嵌入坡壁,陶器對坡體的防護作用有效地避免了山體滑落等自然災害;院落中部分房屋用以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其墻體由陶器和生土壘筑,陶器整齊排列于木構架屋檐下,起支撐屋頂的作用;此外,村民用陶器對當地廢舊窯室的門窗進行封塞,還有將破損的陶缸用作排水管道,以及敲破缸底用作陶窯的煙囪等。 </p> <p class="ql-block"> 陶器在建筑裝飾中的藝術表現主要體現為對點、線、面、色等視覺表現元素以及形式美法則的運用。村落中被用于墻體、護坡中的陶器以密集的形式進行有規律地排列,而其余則被散置于村落中,呈散點狀分布;陶缸的外部線條為幾何弧線,其線條明快、簡潔、柔和、通暢,陶缸的等距密集排列與組合層次分明、富有節奏感,整個村落沿山體等高線層疊布局,陶缸的層疊排列與起伏跌宕的村落形態相適應;不同于土坯或磚等較為方正的材料,陶缸體型呈外凸狀,致使壘砌時各缸體間無法緊密貼合,存在小面積且呈規律性分布的縫隙,縫隙為虛,缸體為實,虛實之間的變化使得墻體兼具審美藝術性與生活趣味性,形成了統一與對比并存,稀疏與密集并存的界面形態,具有豐富村落空間形態以及村落景觀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村民世代以制陶為業,村落中遍布的陶器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陶器寄托著人們對生計的期望以及對家鄉的熱愛。直到現在,村民仍習慣用陶器筑墻,陶器作為當地文化的載體,陶器的建筑裝飾成為反映人們社會文化意識、心理感知和審美心理的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村是陜晉一代典型的陶瓷手工業村莊,這里也是我國黃土高原地區陶瓷業的發源地,其工藝發展在山西乃至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村以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和做陶有關,每個瓷窯都是有窯主、大師傅、技術工人和學徒的,有時候窯主本人也就是大師傅。一個陶窯需要的人數從三四個到十幾個不等。大師傅主要負責大缸的成型和控制燒制火候等有技術含量的工作,收入比其他人高。技術工人和幫工通常是短期的,在各家陶窯間奔波,哪里有活去哪里。以前從學徒到技術工人,再到大師傅,需要經歷一個艱辛的過程,先從體力活開始,之后才能學到技術活。小塔則作為一種手工藝,一種文化,它要延續下去,除了生活在這里的人按照祖輩留下的方式生活外,那種典型的北方作瓷手工藝也需要一代代的傳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村燒制陶器基本采用家族式作坊傳承。從選料、和泥、配釉、制坯、燒成的關鍵技術都的學,手藝好的就是什么都會的大師傅。通常都是長輩領你入門、教你東西,要想使技藝真正有所長進,得靠耳濡目染,自己在實踐中不斷地鉆研和總結。也有作坊學徒靠“熬活兒”慢慢學習成為大師傅的,這種師徒關系也是傳統手藝一種重要的傳承方式。還有機靈點的幫工偷學技藝的傳承方式。</p> <p class="ql-block"> 手工制作陶器是技術活,又臟又累,勞動強度大,利潤又不高。如今小塔則村里的老年工匠們,守著幾座殘窯作坊,基本無活可做。生命在這里可以一代代延續,而手藝卻不能,村里的年輕人基本不會去傳承延續前輩們的生活方式,古老的燒窯制陶技藝可能要漸行漸遠,畫上句號了。</p> <p class="ql-block"> 在小塔則村,現在只有薛銀栓一家還在執著守護著制陶業,因為難舍這份“泥土感情”。在今年我們最后一次去村里時,一窯大甕正在燒制,即將燒成。</p> <p class="ql-block"> 薛銀栓師傅今年已70歲,17歲跟著父親開始學習做陶,沒有離開過小塔則。他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現在只有他的大兒子薛海榮跟著他做缸。薛海榮今年42歲,18歲開始幫父親干活,四年前正式成為做甕師傅。薛星星,今年 48歲,15歲開始做陶,現在做缸的一整套程序他很嫻熟,他是薛銀栓的大侄子。因此,這里很有可能將成為小塔則村最后一個缸窯,而他們也許就是這座傳統制陶缸窯的最后守護人了。</p> <p class="ql-block"> 民間藝人的執著堅守,讓泥土的芳香融入了智慧,讓古法燒制陶器的傳統技藝仍然存留,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聲地奏響。</p><p class="ql-block"> 據村民李繩寶、薛建生講:小塔則村現有80歲以上的制陶老藝人有李亮才、高祥順、薛崎富、孫繩栓、薛長順、薛乃玉等,70歲以上的老藝人有薛銀栓、薛藍元、李俊順、高建國、高平則、薛潤栓、張奴戲等,50-60歲左右的中年藝人(像高愛國、薛海兵、薛候保、李繩寶、薛建生等)也有不少。爐窯仍存,藝人仍在,如果重視制陶手工業的保護和傳承,那小塔則的傳統技藝便不會失傳。</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的意義就在于它承載著一種再也不能復制的、活著的文化歷史。小塔則之所以讓我們會如此鐘情,是因為它是一個中國傳統手工藝自然的、完整的呈現,而在中國傳統手工藝是很多,但象小塔則這樣完整、這樣有生命的,并這樣自然呈現的并不多。它的這種獨特性、傳統性和地域性,這里包含著幾百年的經驗和智慧及生活痕跡的結晶,是一種特有的、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而它形成的歷史文化、民俗生活、手工技藝、宅院窯洞作為一種精神、一種物質呈現給了我們,留下了無限的希望與思考。</p> <p class="ql-block"> 七、古村保護發展希望</p><p class="ql-block"> 一萬年前,泥土經過火的洗禮,蛻變成陶,后經過不斷改進提高,瓷器誕生,中國的陶瓷器在全球文物中,可謂相當出眾。</p> <p class="ql-block"> 在現代急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那些有著悠久傳統歷史的手工藝,依然保持著原始風貌的古村落離我們越來越遠,甚至被忘卻、消失。小塔則在呂梁、山西乃至中國可以說是極具代表性的陶文化的歷史載體。自然、原始、壯觀而獨特,仍舊還活生生的存在著。它是當代非常有特色、非常有價值的一個現象。</p> <p class="ql-block"> 面對今天小塔則岌岌可危的歷史遺存面貌和尷尬的處境,急需我們重新認識、理解和掌握,如何保護現有文明、手工技藝的活化石,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如果小塔則永遠的消失了,我們將再也看不到這么精彩的物質和非物質最有價值的呈現了。</p> <p class="ql-block"> 面對市場沖擊、品種單調、技術落后、質量粗糙、營銷陳舊、每況愈下的困境,招賢人也在不斷思考與探索,經過痛苦的掙扎與嬗變,招賢瓷廠在張新平的帶領下,選擇“雨點釉”這一名貴瓷品(多用于茶具及藝術器皿),寓古于新,逆運而生,再現珍瓷魅力,受到廣泛好評。</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村近年來也曾著手保護手工業遺址、制作工藝陶瓷,開發特色旅游,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舉步維艱,進展緩慢,停滯不前。</p><p class="ql-block">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2019年6月6日,小塔則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20年國家下撥300萬元補助資金用于村落保護,但由于主客觀原因,至今還未予實施。</p> <p class="ql-block"> 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不只是要保護物質形式,還要保護它的技藝和文化。小塔則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重點不是傳統窯洞院落,而是手工業窯爐遺址及其制作場所設施等,而是該村的手工制陶技藝和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 有這么寶貴的稀缺資源和存在價值,是任其衰落,還是盡快拯救?是隨意改造,還是規劃建設?是因循守舊,還是與時俱進(產品)?如何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如何平衡資金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如何保護手工業遺址?如何傳承制陶文化?如何延續傳統風貌?如何杜絕破壞性開發?這是擺在各級政府和小塔則村民面前的緊迫性問題,這是必須要答復和解決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30日,為了寫這篇文章,我第三次來到小塔則村踏勘走訪,首次見到了薛銀栓家“饅頭窯”熊熊燃燒的爐火和正在高溫烘烤的大甕,那騰空而上的濃煙,不知是最后的絕唱,還是升起了希望? </p> <p class="ql-block"> 小塔則最終的命運如何,這很難預測。</p><p class="ql-block"> 是否是我們走的太快,忘記了生活原本的模樣!</p><p class="ql-block"> 不過,古老的制陶文化應該永遠不會被湮滅,陶器是泥土在烈火的洗禮下“涅槃”而成的,還有什么比泥土的歷史更為樸實和長久!</p> <p class="ql-block"> 2021.11.21 </p> <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 1、2020年8月13日,我和市住建局村鎮科鄧彩虹、楊麗霞在臨縣住建軍副局長郝澤民、村鎮股長高平和工作人員牛月亮的陪同下到臨縣調研傳統村落保護工作,首次來到了招賢鎮小塔則村,十分震撼,頗多感受。</p> <p class="ql-block"> 2、2021年4月10日,我和次子呂梁再次來到招賢鎮小塔則、高家莊踏勘窯爐遺址、傳統建筑和村莊風貌等。小塔則村會計李金有陪同介紹。</p> <p class="ql-block"> 3、2021年10月30日,我和樊建鑫第三次到招賢鎮小塔則村、雙坪、前后塔、工農莊、水源、高崖塔村踏勘走訪。小塔村李繩寶熱情邀其家中座談,薛建生主動陪同我們考察了“德盛廠”舊址和薛銀栓爐窯等。</p> <p class="ql-block">參考資料:</p><p class="ql-block"> 1、白澤平:2010.6,《山西民間磁窯的研究——招賢陶區小塔則調查》</p><p class="ql-block"> 2、散見于互聯網上的文章、博客和照片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姚市|
怀集县|
济南市|
大化|
广安市|
康平县|
海安县|
南涧|
民权县|
万宁市|
油尖旺区|
剑河县|
福清市|
策勒县|
远安县|
兰州市|
聊城市|
改则县|
巩留县|
广南县|
皮山县|
永德县|
孟津县|
乾安县|
海安县|
阿坝|
邯郸县|
兴安盟|
绩溪县|
满洲里市|
固镇县|
福清市|
台湾省|
象州县|
大方县|
金堂县|
南丹县|
临武县|
方城县|
定远县|
南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