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是8月3日,75年前的今天,即1946年8月3日,38軍前身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在吉林省敦化市成立。</p> <p> <b style="font-size: 20px;"> 敦化在哪里?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可能許多人會這樣問。</b></p><p> 現在的敦化市為縣級市,隸屬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位于吉林省東部山區,長白山腹地,吉林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幅接吉林、黑龍江兩省四區九縣市。</p> <p>敦化高速收費站</p> <p> 敦化素有“千年古都百年縣”之稱,是唐朝渤海國都城,明清時期稱作敖東城,是滿清皇室發祥地。1881年設治立縣,定名為敦化。</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你也許還要問,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為什么在敦化成立呢?</b></p> <p> 話還需要從頭說起。1946年1月4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周保中、肖勁光任副總司令,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肖勁光兼任第一參謀長,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陳正人任政治部主任。</p> <p> 根據新的調整,在民主聯軍總部管轄下,建立了東滿、南滿、西滿、北滿四大軍區。林彪將戰斗力最強的兩個老部隊——山東1師(梁興初部,后為112師)和新四軍3師7旅(彭明治部,后為127師)劃歸總部直屬,其他各部隊根據所在地區分別置于軍區領導之下。</p> <p> 在東、西、南、北滿四個軍區中還下轄10個二級軍區、3個縱隊(第3、4、7縱隊)等部隊。其中東滿軍區司令員是周保中,政委林楓,轄山東2師(陳光部,后為113師)、第七縱隊(萬毅部,后為114師)及通化、吉東、遼北3個軍分區。</p> <p> 改稱東北民主聯軍后,林彪連續組織指揮了三場比較著名的作戰。</p> <p> 一、秀水河子殲滅戰</p><p> 1946年2月13日(農歷正月十二日),在林彪親自指揮下,山東1師(38軍112師)、新四軍3師7旅(43軍127師)和保安第1旅1團,在遼寧省法庫縣秀水河子鎮殲滅國民黨第13軍89師266團全部、265團第1營、師屬山炮連及汽車連,斃傷敵700余人,俘敵副團長羅彥勛以下900余人,包括打援共殲敵1600余人,繳各種炮38門,輕重機槍100挺,長短槍780余支,汽車30余輛。我軍傷亡946名。</p> <p> 二、解放四平(一戰四平)</p><p> 一個月后,1946年3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一戰四平。3月17日,部隊發起攻擊,經10小時激戰,解放四平。參加一戰四平的部隊有第7縱隊(原東北挺進縱隊,38軍114師前身)56團、59團、保1旅1團、3師10旅28團、原24旅70團、遼西二分區部分部隊以及梨樹縣大隊等共6000余人。</p> <p>三、四平保衛戰(二戰四平)</p> <p> 四平解放后,蔣介石聞訊惱羞成怒,在4月1日召開的國民參政會上聲言“不拿下四平不停止戰爭,不打到長春不商談和平”。杜聿明以新1軍等5個師的兵力向四平進犯,嚴令鄭洞國,“于4月2日前,一定要攻克四平”。</p> <p> 杜聿明倚仗新1軍是"天下第一軍”,根本不把東北民主聯軍放在眼里,大搖大擺如入無人之境,直撲四平。但是,新1軍自3月19日由沈陽皇姑屯出發北犯,每前進一步都遭我東北民主聯軍的頑強阻擊,傷亡甚大。</p> <p> 經過一個月的運動戰,4月18日,國民黨軍新1軍、第71軍才逼近四平,隨即向四平發起輪番進攻。東北民主聯軍增調部隊,在東起火石嶺、西至八面城的百里防線上部署7個師(旅),與之形成對峙狀態。</p> <p> 戰場鏖戰近一個月,5月15日,國民黨軍從本溪方向抽出1個軍和2個師,總兵力達到10個師。18日,攻占四平以東咽喉要地塔子山。5月19日,東北民主聯軍經過英勇抵抗,但鑒于國民黨軍隊大量增兵,堅守不利,主動撤離四平地區,接著撤出長春,主力轉至松花江北岸休整,一部分部隊分別轉向西滿和東滿建立根據地。四平保衛戰,是中共中央從戰略全局出發,為配合國共談判斗爭而進行的一次城市防御戰。這次作戰,東北民主聯軍雖付出傷亡8000余人的代價,但贏得了整補軍隊、建設東北解放區的寶貴時間。</p> <p> 三場作戰雖然都達到了預期目的,但是,對于東北民主聯軍總部來講在指揮上頭緒過多,秀水河子殲滅戰林彪親自指揮兩個師,作為關鍵一戰還是需要的;解放四平用了西滿軍區和東滿軍區等部隊;四平保衛戰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直接指揮7個師正面防御作戰,確實精疲力盡。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縱隊(野戰軍)以適應大規模的戰役作戰。但是,當時部隊都在轉移途中,還來不及調整編制。</p> <p> <b style="font-size: 20px;"> 二戰四平結束后,我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114師前身)轉移至吉林敦化地區,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暫住敦化,敦化也是中共吉敦地委所在地,位置十分重要,是東滿政治、軍事中心。</b></p><p> 同時,東北民主聯軍第1師(112師,下同)、第2師(113師,下同)已轉移至吉林蛟河縣城及其東南地區。部隊經過一個多月的四平保衛戰和十多天的輾轉奔走,行程達700里,已極度疲勞(1師還剩5000人,保持戰斗力;2師傷亡較大,尚保持戰斗力),準備利用這一機會稍事休整,并對國民黨軍的軍事動向保持著高度的警惕。</p> <p> 國民黨軍尾隨1師、2師部隊攻擊,6月6日,敵攻占了拉吉、拉濱、拉圖三條鐵路干線的重要樞紐——拉法、新站。敵人又猛烈炮擊蛟河縣城,向我繼續進攻。</p><p> 此時,據我偵察分隊報告:進占拉法、新站地區的是國民黨軍第88師第263團和第264團1個營,共2000余人,其目的是要控制這一地區作為繼續進攻的基地。</p> <p> 面對敵人的囂張氣焰,我指戰員義憤填膺。1師師長梁興初、政委梁必業和2師師長羅華生、政委劉興元等一起研究分析,認為這股敵人遠離主力,孤軍冒進,且立足未穩,而我軍求戰情緒極高,又五倍于敵,消滅它有絕對把握,便一面部署,一面接連兩次向東總發電請戰。</p><p> 上級批復后,部隊隨即于7日夜晚對敵發起攻擊,10日7時結束戰斗。第1、第2兩師共斃傷俘敵1900余人(其中敵團長韋耀東被俘),繳獲各種火炮10門、輕重機槍70余挺,以及大批軍用物資。</p> <p> 拉法、新站戰斗的勝利是我東北民主聯軍在戰略撤退中第一個勝仗,1師、2師的部隊回撤700里,給敵一個回馬槍,嚴重打擊了國民黨軍隊向我進犯的瘋狂氣焰,粉碎了敵人長驅直入、強占東滿的企圖,迫使蔣介石在東北改變為“先南后北”的作戰方針。同時,保全了東滿同北滿根據地鐵路交通樞紐,使盛產糧、煤、木材的富庶地區免遭國民黨軍的破壞,為我東北民主聯軍爾后進行的三下江南、夏季攻勢奠定了前進基地。</p> <p> 拉法、新站戰斗結束后,1師奉命進至黑龍江拉林地區布防,2師駐防蛟河地區。</p> <p> 1946年下半年,戰場局勢稍微穩定,東北局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對部隊進行整編,組建1、2、6三個縱隊。在此之前,東北民主聯軍已有第3、4、7縱隊。</p><p> 1946年8月3日,38軍前身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奉命在吉林敦化成立,下轄3個師。</p> <p> 以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隊部編為第1縱隊隊部,司令員萬毅,副司令員李作鵬兼參謀長,副司令員梁興初兼1師師長,副政治委員周赤萍兼政治部主任,后勤(供給)部長楊尚儒,政治部副主任王振乾。直屬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衛生部機關及偵察連、通信隊、警衛營。</p> <p>萬毅</p> <p>李作鵬</p> <p>梁興初</p> <p>周赤萍</p> <p>楊尚儒</p> <p>王振乾</p> <p> 原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直屬第1師、第2師分別編為第1縱隊第1、2師。1師師長梁興初、政治委員梁必業;2師師長羅華生,政治委員劉興元;以7縱19旅和20旅58團合編為第3師,師長彭景文,政治委員黃一平。1師所轄之1、2、3團和2師所轄之4、5、6團番號未動。第7縱隊19旅所轄之55團改稱7團,56團改稱9團,20旅58團改為8團。每團3個營,每營4個連(3個步兵連,1個機炮連)。</p> <p>梁必業</p> <p>羅華生</p> <p>劉興元</p> <p>彭景文</p> <p>黃一平</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以此為標志,38軍前身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光榮誕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向英勇善戰的38軍的前輩們致敬!</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东省|
门源|
安化县|
江陵县|
格尔木市|
遂川县|
江达县|
彭泽县|
巧家县|
宽城|
玛纳斯县|
安达市|
青田县|
济源市|
沁阳市|
湘乡市|
石林|
海淀区|
武宁县|
罗源县|
苏州市|
铁力市|
巴林右旗|
饶河县|
辽源市|
集安市|
柯坪县|
东台市|
阿瓦提县|
东丽区|
嘉峪关市|
龙州县|
沂源县|
乌海市|
轮台县|
张掖市|
五台县|
金华市|
安吉县|
铁力市|
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