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走進運城——探尋河東瑰寶

康橋

<p class="ql-block">  山西,被稱為中國地上博物館。據統計,山西元代之前的早期建筑,占全國的80%,明代建筑遍布城鄉,數量豐富,清代建筑更是數不勝數。</p><p class="ql-block"> 山西古建不僅數量多,質量也是極高的,遍布山西境內的寺廟、宮觀不僅完整,而且還保存了大量的彩繪、壁畫、石刻、木雕、佛像,祭祀用品等,數量堪稱全國之最。據統計,山西現存古建筑達28000多處。</p><p class="ql-block"> 山西運城也稱河東,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閑暇之余,走馬觀花般游覽了運城芮城、夏縣、聞喜、萬榮、稷山幾個縣,觀賞古建之巍峨,感悟河東文化之厚重。</p> <p class="ql-block">運城第一站:山西芮城永樂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樂宮,道教的圣地,神仙的世界,呂洞賓的故鄉,元代建筑之精華,舉世無雙之壁畫。</p><p class="ql-block"> 永樂宮壁畫面積之大,氣魄之雄,藝術之精,保存之完好,不僅在中國,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罕見的。</p> <p class="ql-block"> 告別西安大雁塔,由秦返晉,跨過黃河風陵渡大橋,即進入山西省芮城縣境內。</p><p class="ql-block">永樂宮,位于芮城縣北的古魏鎮龍泉村東,始建于元代。</p><p class="ql-block">永樂宮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初,奉全真教龍門派創始人丘處機為國師,為道教在各地建祠立觀創造了條件。1231年,呂公祠毀于大火,全真教首領、真人李治常奉元太宗敕令“升觀為宮”,進封真人呂洞賓為“天尊”。并派河東南北兩路道教提點、龍門派傳世弟子潘德沖主持興建“大純陽萬壽宮”,卻因故未能破土動工,直到16年后,才正式開始興建。</p><p class="ql-block"> 真正促成“大純陽萬壽宮”興建的,是道教提點披云子宋德方。為讓工程早點啟動,宋德方曾兩次來到永樂鎮,運籌策劃,指授機宜。</p><p class="ql-block"> 雖有皇帝敕令,永樂宮的興建還是持續了111年,從1247年動工,到1358年才建成,此時,早已改朝換代,由元而明了。建成后的“大純陽萬壽宮”規模宏大,分上、下二宮。下宮即永樂宮,因地處永樂鎮而得名。上宮位于永樂宮西北18公里處,中條山麓之九峰山,與永樂宮一樣宏偉壯觀,有四座殿宇,1942年,被日本鬼子焚毀!</p><p class="ql-block"> 巍峨的永樂宮在呂洞賓故里與黃河相守了600年以后,1958年因三門峽水庫的修建,不得不神話般地飛騰挪移45公里,以避免被淹沒的命運。</p><p class="ql-block"> 搬遷后的永樂宮地處芮城縣城北2.5公里處,在廢棄已久的古魏城內。如今,拜謁永樂宮,先進古魏城,在古老的城垣襯托下,沒了黃河的浩大氣勢和居高臨下的開闊視野,命運多舛的永樂宮更顯得滄桑渾厚。</p><p class="ql-block"> 世事滄桑,物是人非,如今,道教天尊還供奉在宮內,但永樂宮為世人所稱道的,是建筑,是壁畫。</p> <p class="ql-block">永樂宮無極門(龍虎殿)</p><p class="ql-block"> 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高高聳立于臺基之上,廡殿頂建筑仿佛展翅飛騰,屋脊兩端龍形鴟吻張揚跋扈、姿態兇猛,連同屋脊流動的曲線一起,使整個宮門若蓄勢欲飛的大鳥般,充滿動感。看上去即有唐代建筑的雍容,又有元代建筑的氣派。</p> <p class="ql-block">永樂宮無極殿(三清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過無極門,迎面便是無極殿,沒有牌坊,沒有獻殿,沒有兩廂,沒有一般廟宇的繁文縟節,一段長達90米的距離,視野是那么疏朗開闊,布局是那么簡單明了。這應該就是永樂宮建筑的布局特點吧。</p><p class="ql-block"> 無極殿又稱三清殿,為永樂宮之主殿,殿內供奉道教最高之神三清神像。與身后的純陽殿、重陽殿均為元朝建立國號之前的1262年所建。與無極門一樣,同為單檐廡殿頂建筑,但形制更為高大,氣勢更為雄偉。廡殿頂建筑的形式,使三清殿有了靈動感,似得道仙人舒展袍袖飄飄欲飛。殿頂鑲以黃綠藍三色琉璃構件,組成五條色彩斑斕的屋脊,正脊兩端的鴟吻,舒卷扭曲,振翅欲飛,高達3.67米,是現存中國古建筑中最高大的琉璃鴟吻,比北京故宮的太和宮鴟吻還高出一尺,被稱為中華鴟吻之冠。其形態似龍、似魚、又似鳳,真難為當年的設計者,怎有如此的奇思妙想,造出如此怪誕的動物。</p> <p class="ql-block">無極殿鴟吻——中華鴟吻之冠</p> <p class="ql-block">  無極殿前的元代石獅,彰顯著元人的粗獷豪放</p> <p class="ql-block">  殿角飛檐上,是橫刀站立的琉璃武士,隨著殿角頃斜的身姿,好像隨時會撲下來,保護殿內主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樂宮因道教而建,因畫而名,承載其名的卻是建筑,首先進入拜謁者視野的也是建筑。繪畫是平面的藝術,建筑是凝固的藝術,永樂宮這兩種藝術一樣巧奪天工,很值得仔細觀賞,細細品味。</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廟宇里供奉的都是一方神靈,永樂宮也不例外。其偉大之處在于,它將道教中當時能請到的神仙,幾乎一個不落地全部請到宮中,認識中國之神,要去永樂宮,朝拜中國之神,要去永樂宮,研究中國民間崇拜,最好也去永樂宮。況且,永樂宮的眾神是用那種精彩絕倫、登峰造極的藝術手段表現出來的。</p><p class="ql-block"> 永樂宮內群仙云集的地方在三清殿,永樂宮壁畫藝術的精粹也在三清殿,當你走進這座宮殿,即可感受到殿內無處不在的仙氣,和令人震撼的藝術魅力。</p> <p class="ql-block">  遺憾的是,殿內一率不準拍攝,還好,網絡上可以下載壁畫。</p><p class="ql-block"> 三清殿以供奉三清得名,走進殿內,迎面可見神龕之上,三清之神高坐。唐宋以來,三清之中 又以元始天尊為中心,世為教規。三清殿壁畫名為《朝元圖》,既朝拜元始天尊的眾神圖像,共290尊道府神君,分布于宮殿四面墻壁和中間神龕外側壁上。</p><p class="ql-block"> 畫面中的人物形象令人過目難忘。290位人物,形態各異,表情生動,衣冠服飾無一雷同,在贊嘆畫師們精準地把握人物特點時,又不能不佩服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且看帝王們,一樣的雍容肅穆,卻在相像中表現出不同,有的慈祥,有的威嚴,有的和藹。各路神仙的表情更生動,如同一幅世相圖,將不同人物面對主神時的神態纖毫畢現地描繪出來,道仙們的飄逸,儒賢們的矜持,武士的剛猛,玉女的靈秀,動與靜,行與思,人與神,仙與怪,都是那么傳神。</p> <p class="ql-block">玉皇前側,是十二元神,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p><p class="ql-block">五岳像前,繪有福、祿、壽三星,世稱三星高照,掌握人間福禍吉兇。</p><p class="ql-block">王母右后側,聳立的是八卦諸神。即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他們是太乙的使者,司職主閱諸仙,校定吉兇。</p><p class="ql-block">雷公、電母、雨師、風伯;土地爺、城隍爺</p><p class="ql-block">天蓬元帥兩頭四臂,手持三天火印,帝鐘和長矛,威風凜凜,面容如《西游記》中的豬八戒,卻不用九齒釘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清殿北30多米,聳立著永樂宮的另一座大殿——純陽殿。</p><p class="ql-block"> 純陽殿又名混成殿,取《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義。因供奉道教祖師呂洞賓,俗稱呂祖殿。</p><p class="ql-block"> 純陽殿壁畫,是表現呂洞賓生平的《純陽帝君神游顯化圖》,創作時間比三清殿壁畫晚了30多年,由52幅連續性畫面組成,每幅約16平方米,宮殿、園林、山野、街市,三教九流,山水人物,可謂保羅萬象,是一幅別樣的《清明上河圖》,一幅元代的風俗人物畫,其中《鐘呂論道圖》《八仙過海圖》最為人稱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純陽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建筑面積292.3平方米,壁畫面積212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重陽殿,是永樂宮四大殿中最小的一座,亦為單檐歇山頂,但進深極大,甚至超過了前面的純陽殿。此殿又名七真殿,因供奉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與七弟子而得名;又稱襲明殿,取意老子《道德經》“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就其建筑而言,重陽殿內保存了較多的宋元建筑構件,故價值極大。</p><p class="ql-block"> 重陽殿壁畫表現的是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的生平故事,由49幅連續性畫面組成,共150平方米,各部分之間,以山、石、云、樹相隔,構圖、畫風與純陽殿相似。</p><p class="ql-block"> 重陽殿之后,原本有丘祖殿,其規模更小,內祭祀元代全真道首領長春真人丘處機。1942年被日軍拆毀,夷為平地。</p> <p class="ql-block">元代建宮碑</p><p class="ql-block"> “大朝重建大純陽萬壽宮之碑”,立于無極殿右側,是一塊厥功記事碑,體積高大,形制古樸典雅。</p><p class="ql-block"> 元中統三年九月(公元1262年)所立,龜趺螭首,楷書碑文,記載永樂宮創建歷史背景,呂祖生平;承載歷史,訴說滄桑 ,是永樂宮最重要的的碑刻。</p> <p class="ql-block">永樂宮的西院是呂公祠。</p><p class="ql-block"> 呂公祠系呂祖家廟,唐末鄉人慕其德將家廟改為祠堂,宋金時期易祠為觀,現存建筑為清代嘉慶年間重修。祠堂為一處清式四合院,保存呂仙堂及東西耳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永樂宮西院南部是展覽館</p><p class="ql-block"> 《永樂宮搬遷記實》陳列展覽以永樂宮搬遷史為主題,運用檔案、圖片、圖表、老照片、沙盤模型,多媒體等綜合性展示語言,通過內容和形式的變化,借助檔案的力量,完整真實地再現了永樂宮艱難而又充滿激情的搬遷歷程。</p><p class="ql-block"> 展覽分為四大板塊:</p><p class="ql-block">昔日永樂宮、年輕的大師、銘記工匠精神、揭開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永樂宮的整體搬遷,開創了我國大型古建筑及壁畫搬遷保護的先河,是新中國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跡,具有劃時代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們游覽觀賞的永樂宮,是我國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和無數的能工巧匠,用100多年的辛勤汗水建設完成,在新中國,又用10多年的時間保護遷移到位的國之瑰寶。在此,我要對參與建設、搬遷、維護的先人、故人和現任致以崇高的敬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史學巨匠,司馬光的故鄉。</p> <p class="ql-block">  司馬溫公祠,位于夏縣縣城西12.5公里的水頭鎮小晁村北側。芮城與夏縣相鄰,沿著國道駕車轉眼就到。</p><p class="ql-block"> 游覽時間半天,門票30元。</p><p class="ql-block">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北宋陜州夏縣人(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敏過人,以“砸缸救童”為世代婦孺口碑,宋寶元年間中進士,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元祐元年(1086年)卒于相位,享年68歲。著有《資治通鑒》《涑水記聞》《家范》等,并創作詩歌2000余首。</p><p class="ql-block"> 司馬光墓祠占地10萬平方米,規模宏大。分為五大部分:神道碑樓、司馬祖塋、溫公祠堂、余慶禪院、涑水書院。塋祠內還保存眾多的北宋彩塑像和石雕,以及宋、金、元、明、清名家珍貴碑刻,被歷代金石學家視位珍品。</p> <p class="ql-block">  走進司馬溫公祠,首先看到的是標志性建筑----神道碑樓。碑樓呈褚紅色,共四層,每層結構都不一樣,每層都是那么得體大方。遠看,像一位風度翩翩的古君子。最下層四面都是拱門,從正面的拱門看,巨大的龜趺高昂著頭好像朝你爬過來,從側面的拱門看,又向朝外要爬出去,如此巨大,又如此生動,會讓人更加觀注馱在它背上的那塊著名的,當朝皇帝御筆題寫的“忠清粹德”神道碑。</p><p class="ql-block"> 司馬光是在他68歲那年,在相位上去世的,葬禮可謂隆重。宋哲宗親臨,追封司馬光為溫國公,賜一品禮服,謚“文正”,命侍讀學士蘇軾撰寫碑文,并親自題寫了“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額。隨即委派欽差大臣做督工,調陜、解、蒲、華四州的士卒,征附近的能工巧匠,穿土鑿石,歷時兩月,用工兩萬,為司馬光營建了這座墓地。宋元祐元年(1086年)五月,將靈柩從京師運回,安葬于此。元祐三年(1088年),又在司馬光的墓前樹起一座具大的神道碑,修建了木結構牌樓。這一切,是帝王對重臣的獎掖,也是對司馬光一生的肯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為史學宗師,一代名相,司馬光一生只做了兩件事:修史、為官。“史氣千秋業,溫公萬世宗”司馬光以文章名世,最讓后人敬服的是他的修史,一部《資治通鑒》,不光讓他實現了人生抱負,而且讓他成為繼同宗司馬遷之后的又一位史學巨擎,人稱史學“二司馬”。</p><p class="ql-block"> 《資治通鑒》,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貫通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后周建大宋(公元959年),之間的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具時代先后,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按順序記寫,對于重大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與各方面關聯的人和事,都交待的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一目了然,是中國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典文獻。</p> <p class="ql-block">  司馬光留下的書法作品不多,他的字瘦勁方正,一筆一劃都寫的十分規矩,即使是長篇大幅也毫不馬虎,如此端勁的書法,與他忠直嚴謹的個性十分相似。</p><p class="ql-block"> 司馬光是以正書和隸書,為主要書體的,且正多于隸。司馬光的書法成就,主要是由于他具有對書畫和金石的學識和鑒賞能力,并根據個人胸臆,博采眾家之長,融秦篆之圓勁;漢隸之凝重;晉人之蘊藉;唐楷之剛健于一爐,從而形成個人面貌和風格,這在宋人書法中無疑是自成一家,獨樹一幟的。</p> <p class="ql-block">  余慶禪寺,這座寺廟是司馬光祖墳的香火院,始建于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是司馬溫公祠里較早的建筑,佛殿前有廊柱,單檐歇山頂,顯得古樸大方,佛殿內宋代佛像神泰肅穆,氣象威嚴。</p> <p class="ql-block">  祠堂西側是司馬光祖塋,正門是四柱三門牌樓式樣,其間綠樹森然,阡陌交錯,古冢林立,石刻遍布。</p> <p class="ql-block">  石人、石馬、石虎、石豬、石羊二十多尊矗立兩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近千年過去了,作為史學家的司馬光可以安心地駕鶴西去,作為政治家的司馬光卻始終沒能蓋棺定論,有關司馬光的政治地位還將爭論下去。但司馬光的人格、品德母庸置疑。從這里的碑刻上還可以看到王安石的名字,這位司馬光生前的政敵,竟在這里與司馬光相會了。那是一通王安石為司馬光伯父司馬沂書撰的墓表。望著上面流暢的文辭,工健的筆力,讓人想不到的是,司馬光與王安石竟是世交!史書記載,司馬光與王安石在沒有變法前是好友,當時的“嘉祐四友”,就有王安石與司馬光,兩人時常相聚交談,以詩唱和,以文會友。他們的交惡,只是政見分歧。同樣為國家,同樣一片忠心,卻不惜損害世誼私交,這是不是從另一個方面表現出了兩位古人的高風亮節。近千年過去,不知兩位大師的亡靈是否已經握手言和。</p> <p class="ql-block">  運城第三站:聞喜郭家莊仇氏清代碑亭牌坊——承載著一個家族的輝煌記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離開夏縣,沿國道西行半個小時,即到達聞喜縣郭家莊鎮郭家莊村,這里有清代仇氏碑亭牌坊群。</p><p class="ql-block"> 聞喜縣,古稱桐鄉;秦時更名為左邑縣;漢武帝劉徹出巡在此欣聞平南越大捷,遂賜名“聞喜”,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聞喜縣不乏名人:魏晉名臣中國科學繪制地圖之父裴秀,唐賢相裴度(下一站去他們的家鄉),宋抗金名相找鼎,清“戊戌六君子”之一楊深秀等。</p> <p class="ql-block">  清代仇氏家族碑樓群位于村口約130米長的通道兩旁,共五座碑樓,一座牌坊,一通碑刻,建造年代為清同治年至清光緒年間(1862年—1908年)這些碑樓為石質材料,建于石塊壘砌的高臺基上,四周立石柱,碑亭牌坊正側面刻有浮雕人物、花卉等裝飾圖案,在石柱上有鏤刻頌揚主人的對聯、石匾、題額等,其制作精美,雕刻工藝精湛,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  這座碑樓是仇氏輩份最高的仇毓鏡的,建于清光緒九年(1883年)。碑樓位于牌坊百米的最北面,座東朝西,和其它單檐歇山頂的碑樓不同,它是十字歇山頂,碑樓正面和兩側有八字石屏,雕有仇家封官受祿的情景圖畫和耕讀傳家的故事,屏上有樓,碑樓前有一對石獅望柱,碑樓正上方懸有牌匾一塊,內立“覃恩奉政大夫.湖北黃州知府同知.歧亭清軍水利司.鄉飲正賓秦寶仇公神道碑”,得知此碑名曰“神道碑”。碑樓正側面石柱鏤刻對聯、額坊、浮雕、人物、花卉、瑞獸等圖案 ,如此精美的一座碑樓足見清末石雕工藝水準之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建造時間最早的是仇毓鏡之子仇秉仁、仇存仁、仇懷仁三兄弟德行碑。位于節孝牌坊北邊,坐東朝西三室碑樓。三座碑由北向南分別是:</p><p class="ql-block">“誥贈鹽課司提舉仇公藏真德碑”,</p><p class="ql-block">“誥贈黃州歧亭清軍府仇長公靜堂德行碑”</p><p class="ql-block">“列贈布政司理問仇仲公操齋德行碑”,該碑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p><p class="ql-block">三兄弟分別官從:奉直大夫(從五品),奉正大夫(五品),儒林郎(從六品)</p><p class="ql-block">三兄弟楹聯內容的大概意思是:</p><p class="ql-block">三兄弟相互尊重關愛,民間贊他們仁慈、孝善、品德高尚;</p><p class="ql-block">三兄弟相互鼓勵,共同進步,修煉如玉品德,在鄉間芬芳;</p><p class="ql-block">三兄弟光榮地享受政府贈送的龍紋官服,以高尚品德啟發兒孫向上創新。</p> <p class="ql-block">  三室五通碑是仇毓鏡之孫仇嘉績、仇嘉謨、仇嘉樂、仇嘉猷、仇嘉會的神道碑和德行碑,坐西朝東,三室五通,建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碑文為“戊戌六君子”楊深秀所書。</p><p class="ql-block"> 三室五通碑由北向南分別是:</p><p class="ql-block">“布政司問仇子懋神道碑”,</p><p class="ql-block">“鹽課司提舉仇虞三神道碑”,</p><p class="ql-block">“武生仇令德德行碑”,</p><p class="ql-block">“黃州知府歧亭清軍府仇仙搓神道碑”,</p><p class="ql-block">“推衛守備仇享甫德行碑”。</p><p class="ql-block">五兄弟仁慈孝善,報效朝廷,各有功績,限于篇幅,在此不表。</p> <p class="ql-block">  薛太君節孝碑亭和趙太君節壽碑亭為并列的兩個獨立的碑亭,是仇仰廷和仇輔廷兄弟(仇毓鏡的重孫)于光緒13年(1887年)為他們的母親薛氏和他們的祖母趙氏所立。</p> <p class="ql-block">  孫宜人節孝坊。石牌坊座北朝南,古色古香傲然挺立于村口不遠處,非常醒目。是清鹽提舉仇嘉謨(仇毓鏡之孫)奉旨為其母孫宜人所建的貞潔牌坊。始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節孝石牌坊總面寬7.56米,總高約15米,坊木結構重檐歇山頂,四柱三門,變形六柱五門,共有三層。蟠龍鴟吻,檐正、下、背面皆懸石匾,額坊坊身陽刻人物故事,花板飾有花卉圖案,闌額刻有額題,一層上書“節孝坊”三個醒目大字,中刻有“圣旨誥授奉直大夫提舉司仇嘉謨之母孫宜人建坊”,二層中嵌華匾一懸,上刻“絲綸煥”三個字,三層中有“圣旨”二字,可見這座牌坊的尊貴。</p><p class="ql-block"> 仇嘉謨父早亡,母守寡,扶養四個子女,苦守貞潔。嘉謨十分疼母孤苦,久有報母立碑之念,政府給官,他言母是天,拒不當官。不幸,他亡于母之前,報于朝廷 ,皇帝深受感動,遂下旨立此節孝坊。此坊橫跨大道,讓前往降州府的路人都從坊下敬過,尤顯大孝齊天,慈母偉大。盡管嘉謨早逝,但仇氏兄弟情深,義不容辭代他行孝,足見仇家團結之誼。</p> <p class="ql-block">  仇毓鏡神道碑樓與節孝石牌坊,在全國石質古建筑群里也堪稱精典,重檐歇山頂、蟠龍鴟吻、浮雕人物,花卉、鳥獸等雕飾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每個石柱上鏤刻的對聯及碑亭上高懸的石匾,題額,書體皆遒勁有力,法度自然是難得的藝術精品。</p> <p class="ql-block">  據考證,郭家莊仇氏一門自清乾隆年間就南下四川經商,延綿上百載,家底殷實,富甲一方。清末年朝廷實行納款贈官,仇氏被皇帝頒旨例授或誥授兩個五品、三個六品官職,在聞喜一代也稱得上是名門望族,更為可貴的是仇氏家族富起來之后,不忘幫助鄉鄰至富,在家鄉修橋鋪路,開倉放糧,賑災濟困,扶助鄉鄰。在遭受流寇襲擾時,出錢出力,積極組織,親自率領子弟鄉勇奮力抵御,保護一方平安,多次受到朝廷的嘉獎,和四方贊譽。</p><p class="ql-block"> 郭家莊仇氏碑樓牌坊是國家一極重點文物。它不僅雕刻藝術精美絕倫,而且楹聯書法老辣深邃。特別是人物美德輝古耀今。把楹聯文化同德孝文化、慈善文化、石雕文化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即有觀賞價值,又有藝術價值,對社會更有教育意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封建禮制下,牌坊共分為四個等級:</p><p class="ql-block">一、御制:為牌坊最高等級,由皇帝下旨,國庫出資建造。</p><p class="ql-block">二、恩榮:取“皇恩浩蕩,榮及鄉里”之意,由皇帝下旨省級地方財政出資建造。</p><p class="ql-block">三、圣旨:地方官員上報,皇帝批準,資金由地方支持,縣鄉籌集建造。</p><p class="ql-block">四、敕造:地方上報,皇帝口頭允諾(不下紅頭文件)由個人出資建造。</p> <p class="ql-block">運城第四站:聞喜縣裴柏村——中華宰相村。從郭家莊到此,一腳油門就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宰相村地處縱貫山西的大運公路旁。這個村名太特別、太引人注目了,讓人不能不記住,隨之肅然起敬。剛看到時,會以為某朝的某一位宰相來過這個村,或者這個村里某人當過宰相,其實完全想錯了。所以稱宰相村,是因為這個僅千余口的小山村曾出過59位宰相,在中華大地上夠資格叫這個名字的唯此一村。</p><p class="ql-block"> 無論宰相村的名字有多顯赫,宰相村的前人在歷史上的榮耀有多大,歷史滄桑巨變,社會潮起潮落,這個曾經出過眾多杰出歷史人物的村子,現在已經淪落為黃土高原上的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落。裴氏家族的歷史遺存除了到洋洋大觀、卷帙浩繁的史籍中去找,在這片誕生過無數豪杰俊彥的土地上,真正能表現裴氏家族輝煌的,只有收藏著大量珍貴資料和碑刻的裴氏公祠。</p> <p class="ql-block">  裴晉公祠坐落在村東高阜上,大門前是一級級通天般的臺階,尚未登臨,讓人先有了仰之彌高的感覺,拾級而上,又有了拜謁先賢的崇敬。中國人在數字上經常使用的象征手段,這里也不能免俗,臺階共108級,象征著裴氏家族的59位宰相和59位大將軍。</p> <p class="ql-block">  在裴晉 公祠右首,聳立著兩塊石碑,其中一塊書有“天下無二裴”的石碑,赫然入目。</p><p class="ql-block"> 天下無二裴!多么自負,簡直就是一覽眾山小。但這話不是裴氏家人自夸,是北宋文學大家歐陽修對裴氏家族的評價。仔細品味這句話的含義,一則是說天下裴氏都出自山西聞喜一系;二則是說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姓氏能出其右。</p> <p class="ql-block">  裴氏先祖石刻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進入祠內,院子里清靜優雅。對面照壁上陰刻的幾位裴氏先祖像在對每一位進來的人微笑,平靜而典雅,讓人感到了這里確曾有過的輝煌。</p><p class="ql-block"> 裴晉公祠當年叫裴公祠,即裴家祠堂,始建于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因裴度封晉國公,改名裴公祠。</p><p class="ql-block"> 裴氏家族自古為三晉望族,也是中國歷史上聲名顯赫的名門巨族。“自秦漢以來,歷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極,五代以后,余芳猶存,在上下兩千年間,豪杰俊彥,名卿賢相,摩肩接踵,輝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偉人,彪炳史冊”,其家族人物之盛,德業文章之隆,在中外歷史上堪稱絕無僅有。</p> <p class="ql-block">  院子的東西兩側是類似于事跡陳列室一樣的展廳。裴氏出類拔萃的人物太多了,兩個展廳,十余間房屋,也只能在眾多的歷史人物中,杰出中再選杰出,優秀中再選優秀,找出幾十位做簡單介紹,其它的先賢,只能受委屈,隱入燦爛群星之中,起到為裴家榮耀增加一個數字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據《裴氏世譜》記載,世代裴氏家族僅正史立傳與載列者,就有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員多達3000余人。在上下兩千多年間,先后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進士68人(其中壯元及第2人),賢良7人,辟舉65人,公89人,侯33人,伯12人,子18人,男13人,謚59人,鄉賢7人。還多次與皇室聯姻,出過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駙馬21人。</p><p class="ql-block"> 自漢、魏,歷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中華大地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貢獻。僅隋唐兩代活躍于政治舞臺上的名臣武將就有數十人。</p> <p class="ql-block">  一個家族,為什么能在長達兩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一直長盛不衰?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總結了三條,即聯姻、世襲與自強不息。裴氏家族在各個朝代共出過駙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蔭襲95人,建立了與各王朝帝王之間的血緣裙帶關系,從而形成世襲。但誰家想要與帝王結親是要有資格的,首要條件就是你必須要有顯赫的家庭背景,同時還必須在某一方面有令帝王看中的優勢。對于公侯將相數以千計、興盛榮昌兩千年之久的裴家來說,只靠聯姻世襲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一條就是自強。“重教守訓,崇文尚武,德業并舉,廉潔自律”,是裴氏家風的主要特征。裴氏曾有家規,子孫考不中秀長者不能入宗祠。可見裴家對后代要求之高,和對教育的重視程度。</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點,裴柏村地處河東,這里悠久的農耕文明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才是造就名門望族的最重要的基因。有了這種基因,河東不光有裴氏家族,還有一同輝耀于歷史星河中的薛氏、王氏、張氏等名門望族。</p> <p class="ql-block">  在裴柏村西,新修建的裴晉公祠,還沒有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  運城第五站:萬榮后土祠。這里供奉的是主管人類繁衍的后土圣母,也是司土地之神。秋風樓,也是一大亮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華夏始祖今何在?山西萬榮后土祠。后土祠位于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東依峨嵋嶺,西臨汾黃岸,東西寬105米,南北長240米。</p><p class="ql-block"> 后土圣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內祠廟之冠,北京天壇之源,它作為華夏根祖文化之源頭,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已越來越顯出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p> <p class="ql-block">  萬榮后土祠(也叫汾陰后土祠)被稱為皇家祠廟,有著1600多年的皇家祭祀歷史,先后有漢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八位皇帝24次到這里祭祀。</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說,萬榮后土祠中軸線左右對稱的祠廟格局,為故宮的建造提供了成熟的借鑒。歷史上后土祠多次被黃河侵蝕和沖毀,也幾次位移,現存的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在高崖上移建的,也有近150年的歷史了。</p> <p class="ql-block">  后土祠的祭道建于祠前陡峭的斜坡上,原為一條S狀的田間小道,形似太極圖,坡底道口處于八卦圖之坤位,被稱為坤道,有一百零八個臺階,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數。</p> <p class="ql-block">  后土祠山門</p><p class="ql-block"> 后土祠是座國家宗祠,舊時中門只在大祭之日大開,平常百姓只能走側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山門的背面。</p><p class="ql-block"> 進去后,不等看到祠內的景色,先被會山門的格局吸引眼球。原來,平時只供帝王通行的正門背面,搭上木板,變為一座戲臺。在中國廟宇規劃布局中,戲臺是不可少的建筑,而后土祠有兩座專門的戲臺,并立于山門之前,稱為“并臺”,這樣,與山門戲臺組成了罕見的品字形戲臺,這樣的戲臺,據說是全國唯此一處。當地有“安坐女媧宮,同看三臺戲”之說,是后土祠的三絕之一。</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可以同時唱兩臺戲的戲臺。</p><p class="ql-block">(若如此,臺下的觀眾是不是很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整個后土祠建筑群,按中軸線依次排列,從并臺下的門洞穿過看到的是龍鳳柏,然后是東西兩座配殿。</p> <p class="ql-block">  西配殿內供奉的是分管華夏群山的五岳大帝:東岳大帝黃飛虎,南岳大帝崇黑虎,中岳大帝聞聘,北岳大帝崔英,西岳大帝蔣雄。配殿不大,殿前,立于明正德年間的兩根盤龍石柱為配殿增色不少。</p><p class="ql-block"> 東配殿內供奉的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五虎上將即: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殿前是兩根普通石柱,比西配殿略顯遜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上高高的臺階,便是香煙繚繞的獻殿了。陽光下獻殿五彩紛呈,金碧輝煌,巨大的香鼎中插滿香箸,有許多渴求得子的青年男女,跪拜于前默默表達心中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獻殿,是祭祀時擺放供品的地方,后土祠的獻殿是有二十四根木柱和四個門洞,代表一年的四個季節和二十四個節氣,每根木柱下的柱礎石上刻有形態各異的四只獅子。</p> <p class="ql-block">獻殿與正殿之間有過亭相連。</p><p class="ql-block"> 獻殿、正殿建筑工藝精巧,木雕石雕藝術可謂巧奪天工,光彩奪目,是祠內建筑精華,也是后土祠三絕中的第二絕。</p> <p class="ql-block">正殿的左半部分,橫梁上的木雕、照壁上的磚雕、柱礎上的石雕真是美的不一般。</p> <p class="ql-block">  正殿前的柱礎石雕極其精美,頗有特色,在有限的空間安排了五層雕刻,采用了浮雕、圓雕、平雕等各種技法,小獅子各個憨態可掬,栩栩如生,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  正殿里供奉的后土娘娘</p><p class="ql-block"> 后土娘娘就是女媧,是一位端莊美麗,高貴嫻雅的慈母。</p><p class="ql-block"> 根據傳說,后土娘娘負載萬物,生養眾生,執掌大地,似乎她老人家一句話,就能讓五谷豐登,天下太平。這對于早期農耕社會中的人來說,這太重要了,于是,就連歷代的帝王也不敢不來祭祀朝拜。</p><p class="ql-block"> 盤古開天,大地上本沒有人,滿目荒涼,女媧(后土娘娘)為了給大地增加生氣,用土造出了人。在造人之前,正月初一造出雞,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豬,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到了正月初七,用池水摻和黃土,仿造自己的形體,捏出一個個小東西取名叫“人”。然后施展法術這些人很快都活起來,接著用繩子蘸上泥水甩出許多的泥點子,就像種子一樣落地生根,很快長起來,世界上最早的人類出現了,從此生生不息,世代繁衍。</p><p class="ql-block"> 跪拜,叩首,感恩大地,感恩后土娘娘。</p> <p class="ql-block">  后土祠三絕之首---秋風樓。</p><p class="ql-block"> 秋風樓位于正殿之后,因藏有漢武帝《秋風辭》碑刻而得名。樓高32.6米,下部為一座高大的臺基,東西穿通東門雕字“瞻魯”西門雕字“望秦”南面為登樓正門,不知何故,樓門緊鎖,不對外開放。秋風樓共有三層,四周回廊樓身比例適度,檐下拱斗結構古樸精美,形制巍峨俊秀,每個挑角上都有一個武士塑像守護古樓,盡職盡責,十分威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據《漢舊儀》記載:漢武帝一生六次親到后土祠祭祀</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劉徹在完成祭祀后土的儀式之后,泛舟于汾河之間,同群臣歡宴于船上。他極目四望,秋風蕭瑟,白云飄飄,草木枯黃,大雁南歸,看到此情此景,已是人生暮年的漢武帝,感慨人生易老,不由悲從中來,留下了開文體之先河的《秋風辭》</p><p class="ql-block"> 秋風起兮白云飛,</p><p class="ql-block"> 草木黃落兮雁南歸,</p><p class="ql-block"> 蘭有秀兮菊有芳,</p><p class="ql-block"> 懷佳人兮不能忘。</p><p class="ql-block"> 泛樓船兮濟汾河,</p><p class="ql-block"> 橫中流兮揚素波。</p><p class="ql-block"> 蕭鼓鳴兮發槕歌,</p><p class="ql-block"> 歡樂極兮哀情多,</p><p class="ql-block">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p><p class="ql-block">整首詩氣氛悲涼,一唱三嘆,格調高雅,立意不凡,如同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不愧為千古絕唱。魯迅先生嘆其“纏綿流麗,雖詞人不能過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秋風樓下有一條東西方向的古道,被稱做“張議古道”。戰國時期張儀曾由此入秦拜相。</p><p class="ql-block"> 1937年秋,朱德等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將領帥領八路軍三個師從陜西韓城渡過黃河,在祠前渡口上岸,經張議古道奔赴華北抗日前線,秋風中的秋風樓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p> <p class="ql-block">出了后土祠登上西面的高臺,極目遠眺,黃河由北向南滾滾而來,導游介紹,天晴時可以看到汾河匯入黃河的壯觀景像,我認為這里應該是拍攝黃河的絕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  運城第六站:萬榮縣東岳廟,屬中國的道教建筑。廟里有一座蜚聲中外的飛云樓。</p><p class="ql-block"> 雖然都在萬榮縣,感覺距離稍微有點遠。</p> <p class="ql-block">  東岳,即泰山之別稱。中國對五岳的祭祀,殷周以來便有之,東岳作為五岳之首,是歷代君王告成于天的封禪圣地,東岳泰山神所受的禮遇尊崇,自然也是最盛的,各朝各代皆有加封。隨著對東岳信仰的普及和擴大,為泰山神建行宮或者行祠一時成為時尚,東岳廟、岱廟、岱宗廟、天齊廟、泰山廟等雖名稱各異,皆屬于同一類廟宇。其分布之廣,數量之多,僅次于關帝廟。而在山西則是我國目前現存東岳廟數量最多的省份,從城市到鄉鎮,便布各個村落,據統計,現存東岳廟及遺址168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5處。</p> <p class="ql-block">  飛云樓與東岳廟是一個完整的神廟建筑群 ,坐落于萬榮縣縣城西大街。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萬榮是個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地方,1954年由榮河、萬泉兩縣合并而成。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萬榮人個性獨特,倔犟幽默、好面子、認死理、不服輸,善逆向思維,將農耕民族的優缺點都發揮到極致。連古建筑也與眾不同,聳立在萬榮境內,一東一西有兩座著名的廟宇——東岳廟和后土祠,舊時一座屬萬泉,一座屬榮河;一座祭大地,一座祭山川;一個主生,一個主死,都是古代帝王祭拜最多的神廟,身處蕞爾之地,萬榮人似乎要將帝王想做的事一并包攬。更獨特的是兩座廟宇都建有宏偉的高樓,全國廟宇多矣,有如此氣派高樓的沒幾座,四大名樓之外,在廟宇內建高樓的就更少了。萬榮一縣之內就有兩座,而且全是歷史悠久、蜚聲全國的名樓。</p><p class="ql-block"> 秋風樓之名得于漢武帝《秋風辭》。飛云樓名又從何而來?一言以蔽之,言其高也。當地民諺“萬榮有座飛云樓,半截插在云里頭”,就是對樓名的最好解釋。</p> <p class="ql-block">  飛云樓高23米,外觀三層,內部實為五層,底層為正方形,面闊五間,進深五間。</p><p class="ql-block"> 飛云樓結構之巧妙,在于將中國古建筑的木構特質表現到極致。全國范圍內,木構樓閣不在少數,飛云樓地處偏僻之地,卻能光耀于神州,奪得翹楚,就是因為它的結構妙到嘆為觀止。飛云樓是座全木質閣樓式建筑,樓內木柱林立,中間四根通天柱,高15.45米,直通樓頂,周圍32根木柱連成棋盤狀,共同支撐樓體。整個樓體構件全部為木質,大小結口,均用榫卯套之,無一鐵釘,卻天衣無縫。額枋、斗拱、梁柱相互勾連,美觀而實用,充分表現出木構建筑的高超技巧。</p> <p class="ql-block">  未經粉刷,全是木材本色</p><p class="ql-block"> 飛云樓之雄壯,在于將古建筑的結構特點巧妙運用;飛云樓造型之精美,在于將古建筑的額坊斗拱、翹檐翼角巧妙布局。</p><p class="ql-block"> 這樣一座壯觀雄偉的古代高樓,無疑是中國木構建筑的經典之作。山西北有應縣木塔,南有飛云樓,一釋一道,南北呼應,即代表了山西南北兩地不同的宗教信仰,又若兩座標志,代表著兩地不同的地域風情。</p> <p class="ql-block">  午門,面闊七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梁架簡樸,斗拱規范,主體結構呈元代風格。</p> <p class="ql-block">  過了午門,就是獻殿</p> <p class="ql-block">  香亭,平面呈方形,十字歇山頂,琉璃脊獸齊備,四周勾欄,欄上刻有流水紋和盤龍紋,望柱上刻有布施姓名題記,是明正德年間的遺物。</p><p class="ql-block"> 勾欄上的石獅形態各異,憨態可掬。</p> <p class="ql-block">  香亭之后是正殿,元代重建,明代重修,牌匾上書“岱岳殿”為清康熙御筆,東岳泰山神獲帝王稱號,所以,正殿又稱天齊大地殿或東岳大帝殿,里面供奉的是黃飛虎。</p><p class="ql-block"> 依據《封神演義姜子牙歸國封神》文內記載,敕封黃飛虎為東岳泰山天齊仁圣大帝,總管天地人和間吉兇禍福。</p><p class="ql-block"> 岱岳殿面闊五間,進深八椽,重檐歇山頂,磚砌臺基,條石壓沿,前檐六根石雕盤龍石柱雕刻精美,后檐及東西兩側檐下均為木柱 ,琉璃屋頂和高聳精致的鴟吻,顯示著這座殿堂的高貴。</p> <p class="ql-block">  東岳大帝黃飛虎,主管人間生死和陰曹地府。</p> <p class="ql-block">  在東岳廟內有一塊清乾隆年間所立《重修飛云樓碑記》根據碑文記載,可以推斷東岳廟最早的創建年代,應該是唐朝貞觀年間,宋、元、明、清屢有重修。</p> <p class="ql-block">  出了東岳廟,就是萬榮縣后土廣場,縣城的中心地方,萬榮小吃味道不錯,賓館干凈衛生,客房150元。</p> <p class="ql-block">  運城第七站:稷山縣稷王廟。 后 稷,是中國萬眾敬仰的農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稷王廟位于稷山縣縣城中心。它是為了祭祀我國古代農業始祖后稷而建的廟宇,稷王廟始建于元代。</p> <p class="ql-block">  龍慶元年(公元1567年)對稷王廟進行了修建,現在的廟宇為清代的遺物,主體建筑有獻殿、正殿、鐘樓、鼓樓。廟宇以木石雕刻見稱,其中廊柱、欄板、前檐等雕飾有山水人物耕耘碾打等農事活動場景表現藝術尤為精彩。</p><p class="ql-block">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建筑體系最后一個高峰期,吐故納新成就了建筑藝術的多樣性和多元化,稷王廟做為這一特定時期的歷史遺存,尤其是在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雕刻史農耕文化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不僅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還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p> <p class="ql-block">  稷王廟系琉璃、木刻和石雕三者藝術匯為一體之“三絕”古建群,確屬壯美罕見,它目前是國內最大、最完整的一座朝拜農神的宮殿式廟宇。</p> <p class="ql-block">  稷王廟布局嚴謹,對稱均衡,虛實相間,通過不同的空間轉換,其建筑又彰顯出個體在集體中的獨特性格,這種布局方式禮敬崇高,莊嚴肅穆。</p><p class="ql-block">上殿石坡雙龍盤踞,氣勢逼人。</p> <p class="ql-block">  整個大殿都是宮殿形制,大殿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三踩單翹斗拱,四周回廊,鐘鼓二樓分峙左右。殿前有浮雕蟠龍石柱4根,石雕花柱20根,以52塊雕有圖案的石板構成屏形欄桿。</p> <p class="ql-block">  殿前是兩根水火蟠龍石柱,采用的是鏤空高浮雕的手法:</p><p class="ql-block">火龍石柱火焰熊熊,朱雀穿越;水龍石柱,云騰浪涌,魚躍飛龍,雙龍飛舞,活靈活現,攝人心魄。它們都是我國現存罕見的整體石柱雕刻的精品。廊柱下的柱礎全部用整塊石料雕琢而成,其中,尤以稷王樓前后門之間的四根廊柱礎最為華麗壯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殿前檐下的木質浮雕是一組農事活動圖,仔細觀賞,從春耕播種至收割碾打,再到收獲后祭祀稷王,一應俱全,刻畫出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走進大殿,就看到中國農神了,后稷高坐在神龕之上,氣宇軒昂,神泰威嚴,儼然已有帝王之氣。后稷生前的職務是主管農耕的官,雖不乏榮祿,卻只能位列人臣。他自己也不可能想到,死后龍袍加身,變為蒞臨天下的帝王。</p> <p class="ql-block">  粗略游覽,已能感覺到稷王廟內涵豐富,實為一座農耕文化殿堂。這里有后稷的種種傳說,有農事活動的各個環節,更重要的是有為記念農神修建的這座殿堂。細細品味,中國數千年的農耕文化盡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這一程,轉了運城的五個縣</p><p class="ql-block">1、感覺文化底蘊太厚重了,一言難盡,所以,美篇介紹的很啰嗦,讓人看的費時,費眼;</p><p class="ql-block">2、感覺我們太富有了,好像遍地都是國寶,哪座廟宇祠堂都是上千年,真牛;</p><p class="ql-block">3、我們山西的文物就像山西人一樣,內斂、含蓄、低調,該張揚時也不張揚。</p><p class="ql-block"> 來吧,走進山西,走進運城,體驗原汁原味的訪古,你一定能收獲多多,滿意多多!</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环县| 论坛| 南涧| 大安市| 遂溪县| 大余县| 东港市| 铜梁县| 昔阳县| 松滋市| 汶川县| 杭锦旗| 兴宁市| 孟津县| 巨野县| 军事| 永定县| 托克逊县| 孝昌县| 乐山市| 榆林市| 永昌县| 中西区| 宣武区| 邯郸市| 西丰县| 仪征市| 固镇县| 巢湖市| 张北县| 阳曲县| 鄂托克前旗| 五河县| 元朗区| 黄龙县| 秦安县| 荔浦县| 浦县| 沛县| 鸡西市|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