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18日至26日,我們一行26人前往甘肅南部游覽了炳靈寺石窟、拉卜楞寺、米拉日巴佛閣、朗木寺、伏羲廟和麥積山石窟;觀賞了桑科草原、阿萬倉濕地草原、蓮寶葉則風景區、黃河九曲第一灣、花湖、扎尕那風景區、官鵝溝國家森林公園。這是一次深度的人文與美景之旅,一路上,山奇湖秀、怪石嶙峋,青山碧水、牛羊成群,大家感受著神圣與靜謐之美,深深地被甘南美麗風光所吸引,興高采烈,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 飛機經過晚點,終于駛入甘肅蘭州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 接站后,我們坐在車上,一邊聽著央金導游介紹,一邊瀏覽著窗外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藍天白云,山野空曠</p> <p class="ql-block"> 豐盛的晚餐讓我們大飽口福,蘭州面片名不虛傳</p> <p class="ql-block"> 第一天入住永靖縣黃河明珠酒店</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餐后乘車前往黃河邊,黃河上游流水清澈,令人詫異</p> <p class="ql-block"> 黃河岸邊風景旖旎</p> <p class="ql-block"> 我們分乘快艇,飛速在劉家峽水庫穿行,目標炳靈寺。</p> <p class="ql-block"> 我們因飛機晚點錯過游覽劉家峽水電站,特從網上下載資料、圖片彌補遺憾。</p> <p class="ql-block"> 劉家峽水電站是我國首座百萬千瓦級水電站。它位于甘肅省永靖縣境內黃河干流上,是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供水、航運、養殖等效益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于1958年9月開工,1961年停建,1964年復工,1968年10月蓄水,1969年4月1日首臺機組發電,1974年12月竣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劉家峽水電站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147m,最大單機容量300×103kW,可蓄水57億立方米,年發電量57億度。是我國獨立自主、自行設計、研制和施工的。</p> <p class="ql-block">水庫周邊群山環抱起伏,風景如畫</p> <p class="ql-block">黃河山峽石林奇特壯觀,別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岸游覽炳靈寺石窟,它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風景區。</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一張合影照共11人,其中被稱為三友(學友、插友和旅友)共6人,分別是左2沈立智;左5、6宛小蓉、金陵;右2、3、4姚五三、陳曉寧、洪希和。</p> <p class="ql-block"> 人在景中,景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美景留影反復照</span></p> <p class="ql-block"> 老祖宗留下的寶貝石刻讓我們陶醉,邊游覽邊拍攝,目不暇接,興奮不已。</p> <p class="ql-block"> 我和室友、鄰居童海玲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湖光山色,天然的山水畫</p> <p class="ql-block">??炳靈寺石窟最大特征是以石雕為主,是“鬼斧神工”與“巧奪天工”之合。它僅次于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國甘肅省永靖縣西南約四十公里處的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側的崖壁上,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開鑿在黃河北岸大寺溝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層。最早稱為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唐代稱龍興寺,宋代稱靈巖寺,明朝永樂年后稱炳靈寺,“炳靈”為藏語“仙巴炳靈”的簡化,是“千佛”、“十萬彌勒佛洲”之意。</p> <p class="ql-block"> 石窟的特點是在懸崖峭壁之上龕群鱗次櫛比。炳靈寺存有窟龕183個,石雕694座,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塑像豐腴飄逸,棧道凌空而建,十分雄偉壯觀。</p> <p class="ql-block"> 16號窟 北魏建,現歸位在石窟群對面睡佛殿內,龕內泥塑是釋迦牟尼涅槃像,長8.64米,腳穿木屐。造像原位于窟龕群中部下方15米處的臥佛院中,1967年修建窟前防護堤壩時搬出原窟。這是我國現存北魏時期的唯一一尊臥佛,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p><p class="ql-block"> 搬遷清理過程中還發現造像有唐代、明代兩次重修層。表面的明代重修層頂有螺髻、嚴寶,施以彩繪,莊嚴華貴;底層的唐代重修層為磨光高肉髻,頸有三道紋,豐腴安詳;最內層為秀骨清像、含蓄沉靜的北魏原塑層。2001年迂至此處復原北魏時期原塑層后陳列展出。</p> <p class="ql-block">歷盡滄桑,仍栩栩如生、憨態可掬</p> <p class="ql-block"> 在炳靈寺眾多的洞窟中,歷史最為久遠的,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是坐西面東的169號窟。<span style="font-size: 18px;">169窟的題記是迄今為止中國現存石窟中有明確紀年的最早造像題記,比敦煌莫高窟發現的最早題記還要早整整100多年。它是</span>炳靈寺規模最大、時代最早、內容最豐富的洞窟,是炳靈寺石窟的精華所在。它坐落于窟群北端唐代大佛的上方,距地面50多米,原為一個天然石洞。寬26.75米,高15米,深19米。窟內現存佛龕24個。169號窟洞內主要人物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無量壽佛、彌勒佛以及各種菩薩、佛等。可惜石窟正在維修中,暫不開放,進入山崖上觀賞石窟的木棧道被關閉。 </p> 位于石窟懸崖上的彌勒佛大坐像是唐代石胎泥塑,依山雕鑿,高達27米,雄渾莊嚴。 <p class="ql-block"> 炳靈寺石窟又歷經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各朝代的不斷開鑿、營建、修葺、擴建,其間包括吐蕃王朝時期、確斯羅藏族政權時期及其后藏傳佛教的長期經營,規模逐漸擴大,形成了僅次于敦煌石窟寺的具有藏漢兩種風格的著名石窟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3窟始建于唐代,明代重繪。 平面方形、平頂窟,高3.5米、深3.1米。此窟的重要價值在于窟內正中依山雕鑿四坡頂、仿木結構方石佛塔,象征佛的存在,非常少見,獨一無二。塔基與巖體相連。</span></p> <p class="ql-block"> 石造像的主題是佛陀,莊嚴肅穆,祥和可親。</p> <p class="ql-block"> 13龕建于唐代,尖拱頂淺龕內石雕一立佛。佛右手下垂作與愿印,左手舉手胸前握袈裟一角,其造型特征與敦煌唐代洞窟中大量出現的番禾瑞像如出一轍,是河西瑞像信仰在炳靈寺傳播滲透的實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炳靈寺石窟同中國其它著名的石窟寺相比,有三個特點:第一,這里的石雕、浮雕佛塔很多,這在其它石窟中是少見的;第二,洞窟門頂上方里面再開洞窟,雕或塑有臥佛,這在其它石窟中也是沒有的;第三是密宗壁畫較多,這與元代藏傳佛教興盛有關。</span></p> <p class="ql-block"> 石刻造像因時代不同,風格各異,<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形寫神,形神兼備。</span>西秦彪悍雄健,北魏秀骨清像,北周珠圓玉潤,隋唐豐滿夸張,宋代求變寫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菩薩含情脈脈,婷婷玉立;弟子幼稚天真,深沉世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北魏時期的石窟主要以126、128、132等窟為代表,充分反映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中原佛教藝術風格。</span></p> <p class="ql-block"> 注:本美篇中除了自拍照片,還選用了旅友拍攝的照片,特表示衷心感謝!感謝本次旅游領隊米蟲小姐的精心組織和服務!感謝同車旅友的互幫互助和關愛!美好的愉悅時光會永記心中!謝謝大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德县|
平凉市|
洛南县|
台东市|
仪征市|
万山特区|
土默特左旗|
独山县|
泗洪县|
台江县|
唐河县|
平阳县|
马公市|
松桃|
林口县|
茂名市|
岑巩县|
五指山市|
湟源县|
石柱|
合肥市|
菏泽市|
乐昌市|
息烽县|
台南市|
兴义市|
阿鲁科尔沁旗|
澎湖县|
麻江县|
金阳县|
定日县|
八宿县|
永城市|
安溪县|
莆田市|
遂昌县|
家居|
屏东市|
沾益县|
宣汉县|
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