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塵封的記憶(電子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是青年時代,青年人朝氣蓬勃,意氣奮發力求上進,是發奮有為的黃金時代。我的青年時代充滿著艱辛和愉悅。其艱辛者是相遇“文化大革命”;其愉悅者是有幸進入“解放軍的大學校”。幾十年的軍旅生涯使我鍛煉、讓我成長。我覺得正是應為有我青年時期的努力,才為我的人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在部隊工作、生活了幾十年,雖然退休離開部隊已久,但還是會經常想起在部隊工作、生活的往事、想起在一起工作過的戰友們、想起那些值得懷念的營房、操場、軍校。在那里,有我的歡笑和淚水,有我的奮斗和理想,有戰友之情和同志之愛也有精彩豐富的人生經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每當我回憶起我的青年時代,心情總是那樣的激蕩,最讓我感到難忘的還是我走向社會參加工作的那一年。那是六十年代末,國家還處于“文化大革命”時期,人們都卷入到“斗、批、改”的運動中,“左”傾思潮泛濫,形勢非常混亂,學校停課,工廠停工,商業和服務行業處于停滯狀態,整個社會動蕩不安。教育界初、高中畢業生既不能升學,也無法安置工作。其間毛澤東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號召,全國立即掀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高潮。我們前幾屆的學生,絕大部分都到農村插隊落戶,這是當時每個學生必須要走的一條路,所以我也做好了上山下鄉的思想準備。學校沒有復課,我們只能在學校的組織下到工廠、到農村參加生產勞動,接受“工人和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長時期的“停課鬧革命”和國家的動亂,貽誤了我們這一代青年的教育和成長。那時候我正是處在青春發育的成長期,我們就像一群野馬,個個放蕩不羈,整天無所事事,經常和同學聚在一起,胡吹亂侃,每天都瘋玩。夏天到黃河里游泳(我12歲就能橫渡黃河)、冬天在醫院的“小西湖”滑冰、春秋季在院子里和孩子們彈玻璃球、打三角板、捉迷藏、玩“斗雞”、還到湖里釣魚等,醫院大院里長滿了各種果樹,到了秋季各種果樹碩果累累,成了我們這幫孩子襲擊的對象,不僅偷果子而且都知道那顆果樹上的果子好吃。這群孩子調皮搗蛋,讓醫院行政管理人員頭疼不宜,拿我們沒有辦法,沒有學上,我整天玩的忘乎所以。我們這些部隊大院長大的孩子們,還有一種“老子英雄兒好漢”的優越感,個個妄自尊大自命不凡。有時候還合伙與外面的孩子打架斗毆,打起群架來都是些“拼命三郎”從不計后果,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就這樣從我們的身邊一天天的流失掉了。</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剛參加工作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我的學徒生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9年7月初,我去學校,一進學校大門就看到學校門前張貼著一張大紅紙的通知,上面寫著第一批選進工廠當工人的名單,第一榜共有14名同學。當看到通知上有我的名字時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帶著激動的心情一路小跑回家把喜訊告訴家里人。此時,我也不用上山下鄉了,而且工作的地方還不出蘭州市,真是喜從天降呀,讓我興奮了好幾天,妹妹也為我高興,她給我母親說:“二哥當了工人太好了,可以不去農村下鄉插隊了……”,她還讓我母親為我準備被子褥子等生活用品。那個年代我家和許多家庭一樣,生活都不很富裕,我穿的衣服、褲子大部分都是哥哥穿著小了淘汰給我穿,舊的衣服上到處打滿了補丁,甚至連一雙像樣的襪子都沒有。母親簡單的為我準備了鋪蓋,一床單薄的棉被,鋪床的褥子其實就是一個線毯,幾件換洗的衣服,打了一個很小的行囊。我就這樣提著簡單的行李離開了家,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9年下旬,我國和前蘇聯的關系特別緊張,戰備形勢非常嚴峻,妹妹跟隨軍區總院的家屬被疏散到平涼地區,沒過多久她竟然當兵走了,從此我們兄妹三人都走向社會參加了工作,很多年后才見到她。8月份我被分配到蘭州師范大學的校辦工廠,廠房坐落在學校西北的一個角上,工廠的廠房、車間還處于建設之中,我們天天在建筑工地上,干著挖土方、拉沙子、搬磚頭、和水泥沙漿等雜活,白天干著繁重的體力活,晚上還要學政治搞“運動”。學徒工平時不讓回家,每周天可批準回家一天,早上離廠晚上必須回來。校辦工廠也是半軍事化管理,各個車間都按連、排、班的編制分配班組。我被分配到A車間的一個班組,班長姓王還是個未婚的大姑娘,班里有老有少,老的有學校化學系的教授,還有化學系的老師,小的就是我們剛進廠的年輕人,我們都是來自各個學校。(粉碎“四人幫”后和我一個班組的白教授后任師范大學校長,還有一位王老師也是甘肅省有重大貢獻的科技人材,也任過該校副校長等職。)我在工作期間慢慢的結識了不少的學校老師,有化學系的、文學系的、歷史系的還有藝術系的老師們和他們在一起受益匪淺,在他們的身上蘊藏著不少的優良品德值得我學習。他們給我說的最多的話就是鼓勵我要學習,多學文化知識,多看點書。那個年代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學習文化知識會受到指責和批判的,書店里的書架上基本上是空的,沒有什么書籍,也沒有讀書的社會氛圍,參加工作后還是那么的貪玩,除了上班干活外整天無所事事,自己更沒有什么理想和生活的目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進工廠當學徒工,每月工資只有27元,每月扣除8元錢用作伙食費外其它就自己留用,也不會花錢,嘴饞的時候就亂買零食吃。那時候的伙食太差勁,一進食堂就想反胃, 頓頓吃高粱米、發糕、窩頭、苞谷面糊糊,吃的我胃發酸,胃疼痛不止,從此落下了胃病。人們的生活水平底下,許多家庭都處于半饑餓狀態,人們普遍營養不良,每月每人只發幾兩肉票,每人的糧食都是定量供應的,粗糧比例達到90%,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上點“細糧”,白面也是黑的,口感極差,好在每星期天可以回家改善一下伙食。進工廠幾個月后,發給我們兩套工作服和其它勞保用品,我們干的是化工,為了防護酸堿腐蝕,給我們發的工作服都是厚厚的呢子和柞蠶絲的衣料。那個年代能穿上這種衣服算是稀罕物品,穿上它高興的不行,還到照相館留了個影,這張照片后來被我北京的戰友保留下來了,2008年底我去北京時,他把收集到的戰友照片連同我當學徒工時的照片給我刻了張光盤,算是保留下來一張歷史的記憶。</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學徒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進工廠上班好長時間了,一心想讓父母親看看我的工作環境,所以周末沒有回家,請父母親來我們廠看看。記得那天,天氣特別的晴朗,萬里無云,艷陽高照,我打掃了宿舍衛生還專門換了干凈的衣服,穿戴的整整齊齊,早早的就在學校的大操場等待著他們的到來。一直等到晌午了才看到父母倆人的身影出現在學校大門口,我高興的迎了上去卻看到媽媽滿臉都是淚花非常傷心,我也感到很詫異不知說什么好了,“媽媽您怎么了?傷心什么呀?”,“沒啥兒子,媽媽見了你高興的!”過了好多年,我才知道母親為什么見到我那樣的傷心,原來,她老遠看到我一臉的稚氣,還是個童心未脫的孩子,早早的就走向社會當了“童工”,心里感到非常難過,她對我爸爸講:“這孩子這么小就工作了,他這個年齡正是上學的年齡,應該是學文化增長知識的時候,如果這樣長期下去,沒有文化將來怎么辦呀?”。母親的擔憂很正常,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我們小學畢業后就游蕩在社會上,進了中學也不上文化課,整天學工、學農,幾年下來連上小學的文化功底也快丟失完了,簡直就是個“文盲”。我的學徒生活就是這么開始的,從學徒工再到一名工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許我的人生就定格在這里了…。</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积石山|
武山县|
高淳县|
秦皇岛市|
鄄城县|
南华县|
区。|
威信县|
赤峰市|
长丰县|
镶黄旗|
栾城县|
塔城市|
贡嘎县|
益阳市|
金溪县|
鄂伦春自治旗|
泰顺县|
太仆寺旗|
麦盖提县|
永寿县|
万源市|
苍山县|
正蓝旗|
安多县|
卫辉市|
昌黎县|
伊吾县|
荃湾区|
波密县|
崇义县|
龙南县|
汉寿县|
施秉县|
微博|
三门县|
海晏县|
贵港市|
高要市|
惠东县|
阜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