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據明萬歷初年劉效祖編撰的《四鎮三關志》一書記載:"吳王口正城一道,緩。吳王口、魚兒創口、黍查口上三口俱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 )建。"此為吳王口這座隘口的設立之始。<br> 另據明嘉靖王世翹編撰的《西關志·倒馬關·關隘》一書記載:“吳王口總,弘治十年(1497年)建立。正城二道,水門二空。管總官公廨一所。吳王口隘口一十九處,管總官一員統之。吳王口東北至關(唐縣倒馬關)三百二十里,阜平縣地方,外口緊要。轄吳王口、過道溝口、陡嶺兒口、魚兒創口、夾耳庵口、龍窩溝口、高石堂口、養馬樓口、槍峰石口、黍查口、火炭溝口、門罕嶺口、香爐石口、艾葉嶺口、古道溝口、上桿嶺口、楊洪口、下桿嶺口、青羊溝口。吳王口原額軍四十六名,民壯一百三十六名,添設軍一十五名。"此為吳王口在五十八年之后,由隘口地位升級為管轄一十九處隘口,成為總口的相關記載。<br> 王世翹在《西關志·倒馬圖論》一文中這樣描述:“……又其南則落路、吳王二口,均當要害,而吳王口尤甚,商販往來,曾無寧息,踐踏積久,遂成坦道。利之所在,民日爭趨,亦不能盡禁。然遠于倒馬而邇于龍泉,倉卒有虞,責援于龍泉把總,庶乎其可也。”<br> 下圖倒馬關西城門與六郎石—攝影慶利</h3> <h3>吳王口處的財神廟</h3> <h3>財神廟前的古槐,掛牌內容:古槐、樹齡八百年</h3> <h3> 據《西關志·古跡》記載:吳王口,相傳曾有吳王嘗到此地,因兩山相夾,稱為吳王峽,迤西南三里有吳王沐浴溫泉一處,流出極熱(水溫80°),一方盛景。吳王口湯山墩,衛要,離關三百四十里,軍三名。 <br><br> 吳王口因西北面再北折發源于靈丘太白山南巒的大沙河奔騰而來、東北面一條匯入沙河的東溝河谷、西南面一條流入沙河的銀河兩處支流在此交匯,而成為一處天然河谷十字路口奔東南而去……吳王口位于十字交叉河谷的西北角靠北一處堆岸上,背靠太行群峰列屏環峙,左攬東溝小蓬萊似仙境,右擁銀河奇景仙人峰,靜觀雙溪對流沙河奔涌。吳王口西控神堂、竹帛、茨溝、平型、遠達代郡、雁門一線。自神堂堡北折另有至牛幫口上寨一線。內守柏木臺、大柳樹、西槽口經阜平城北折柴劈嶺口、狼牙口、經走馬驛右折東行至唐縣倒馬關總部。主控北方順東溝河谷而設立的茨字十六、十七號臺,此路順河谷經青羊口至下關一線。另一岔路經青羊口西行繞過牛幫口到最西面的香爐石口左轉南行再西出竹帛口奔平型關。南馭銀河峽谷經夾耳庵口茨字三十八號臺上歪頭山上的兩處礅臺至龍泉關。此地在明代軍事地位相當顯著。</h3> <h3> 據明萬歷劉效祖編撰《四鎮三關志》一書記載:“茨溝下隘口二十二。邊城三百三十丈。"此時未見有空心敵樓的相關記載。根據各座樓內遺存的明萬歷二年、四年《春防閱視碑》為依據,茨字臺空心敵樓修筑于萬歷初年公元1573年,距今已四百四十八年歷史了。早期先設立隘口石墻及礅臺,萬歷初年修筑空心敵樓,便于防守。</h3> <h3> 吳王口隘口的建立,在兩書中記載偏差是五十八年。《西關志》一書記載吳王口總設立年代肯定會偏晚一些。而《四鎮三關志》記載是吳王口這座隘口的始建年代。隘口地位的提升影響了年代的誤差就在這里。明正統四年設立吳王口隘口,五十八年后弘治十年增設為總口,在十字交叉河口另外選址筑墻改堡設立軍營,再經過一次五十八年嘉靖三十三年,吳王口總口編制撤銷仍為隘口,總口移駐茨溝營。今吳王口遺址內僅有一處財神廟和一株古槐記憶著此處的古老與滄桑。按《西關志》一書中所指吳王口原位置應為茨字十六號臺與十七號臺之間這一華里曲回彎折的河谷范圍之內。因《西關志》一書描述“迤西南三里有吳王沐浴溫泉一處”其方位與距離相符,再加上十六號臺石墻基址上明末戰事敘述刻字與樓上巡邊碑,足以證明此地就是當初設立的吳王口隘口處。當地人稱這條河谷為東溝。“吳王口正城一道,緩。”這是指最初隘口設立在東溝時修建的一道墻體,“正城二道水門二空”這是指總口設立時在沙河上修筑的兩道墻體及跨水涵洞。最初隘口駐守軍士并不多,后來設立總口管轄隘口一十九處,就在今吳王口村位置增建城堡設立軍營駐守。十七號臺順石墻東面山體盡頭可設立烽火臺架設鐵炮,用于觀察敵情點燃狼煙依仗鐵炮據守環河天險可馭三面之敵。兩樓分別駐守士兵,下面兵營來輪崗,不然在這一華里狹小河谷內,這二百來人的將士及家屬是沒有地方可修建營房的。后來茨溝村及吳王口南面銀河村,因兩片礦洞眾多而經常招來匪患引得明嘉靖朝末期頭疼,故把吳王口總地位撤銷, 在茨溝北面修筑牛幫口,西面修筑竹帛口,加上茨溝這三口合計二十二口,把總口移駐茨溝。見于《四鎮三關志·形勝》“牛幫口、竹帛口正城一道,極沖,上二口俱嘉靖三十三年建”這二口包括茨溝于同年1554年建成。在《西關志·礦洞》中記載:茨溝村礦洞,在夾耳庵迤北二十里,礦洞千余處,阜平縣地方。銀河村礦洞,在羊馬樓迤西五十里,礦洞千余處,阜平縣地方。</h3> <h3> 吳王口在明末崇禎年間曾抵御小股外敵女真族襲擾,而大獲全勝。褒獎刻石在十六號臺處,這說明第一道城墻雖已攻破,明軍卻在兩面夾擊、城堡內兵勇及民壯增援的情況下仗著人多而險勝。(吳王口內亦有此次抗擊女真族的傳說)所以引來上司井陘兵備道,孔圣人第七十二代孫闕里孔聞詩的到來,通令嘉獎部下并刻石為證流傳后世……</h3> <h3> 吳王口茨字十六、十七號臺在吳王口東北經青羊口通往下關的一條溝谷之中。十六號臺門口朝向東北,樓內原有明萬歷年間汪道坤巡邊碑一通,后遺失無存。該樓位于北緯N39°02.8268”東經E114°01.6526”高程:481米處。十六號臺距離吳王口兩華里,當地稱為下平臺樓。與北面十七號臺兩樓相距一華里。十七號臺當地稱為上平臺樓。兩樓均為小回廊結構,南北墻各開四個箭窗,西墻三個箭窗,東墻有一門二箭窗。門匾上陰刻“茨字拾陸號臺,匾額近年遺失。十六號臺頂部完好,東南角有一天井可上臺頂。樓外南墻條石上刻有“小蓬萊”三個大字,落款“孔聞詩識”。西下角刻有一段文字銘文:“明崇禎甲戌(1634年)奴酋內犯寇茨溝 我兵奮勇殲奴殆盡 奴拼死奪竹帛口而出 誠哉 我崗我陵我泉我池矣 仲秋九日井陘兵備道闕里孔聞詩識 吳王口管總楊天受造”。樓上原有一通巡邊碑,內容與茨字六號臺頂上巡邊碑大致相同。但二碑均已被盜遺失。茨字十七號臺門口朝向東南,位于北緯N39°03.0832東經E114°01.8876高程:540米。十七號臺西南部和頂部均塌毀,樓頂垛口坍平,為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炮轟我八路軍指揮所所致。</h3> <h3> 自淶源縣狼牙大嶺口至阜平縣茨溝村這一沿線隘口處的空心敵樓在明萬歷初年起工修筑后即歸屬茨溝營管轄,故門樓上匾額為茨字臺編號。茨溝村因上千座礦洞而招來匪患、虜寇搶奪,另有這一區域五臺游僧往來不絕,而引起巡邊欽差官吏懷疑夾雜著奸枉之人意圖襲擾。經巡撫都御史艾希淳與總督侍郎楊博商議在嘉靖三十三年時呈上疏略,奏請在茨溝村設立守備衙門,朝廷準奏,隨后把吳王口總移駐茨溝村,修筑城堡用于看護這片礦洞。可這樣效果亦甚微,遂在萬歷元年派遣欽差升級為參將的何勲駐守茨溝,遷徙龍固二關兩處軍銜編制,茨溝兼管統轄龍、固二關,自此形成這參將統轄三關的規模。而欽差分守北直隸真定等處地方副總兵,監管茨溝龍固二關參將事務部指揮何勲,為首任駐扎在茨溝營的參將。 <br> 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便于我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劃分區域方便管理組織抗日的需要,在1943年把茨溝村、神堂堡、竹帛口、牛幫口、香爐石口等一大片本屬于河北阜平縣地方的隘口村落,劃分給了山西繁峙縣管轄,西北一部分在抗日戰爭時期和建國后的六十年代初期劃分給了靈丘縣管轄,致使這一帶明內長城三十八座茨字臺及一些礅臺、隘口、邊墻、烽火臺,分屬晉冀靈丘、繁峙、淶源、阜平兩地四縣,從而造成兩省長城考察隊從歷史上歸屬與現今拆解后難以統一考察和歸納總結的難點誤區。 據《四鎮三關志》真保鎮·職官·部署 “茨溝營守備公署 嘉靖三十三年建于本營,萬歷元年(1573年)改為參將府。"清初順治年間裁撤茨溝營建制,仍歸屬龍泉關。”見于《河北通志·關隘考》一書</h3> <h3> 茨溝營、自茨溝村礦洞、隘口的管總、轄各個隘口的總口城堡把總百戶、城堡的中軍千戶、關口的欽差分守偏將到欽差分管茨溝龍固二關的參將,自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建立隘口至萬歷元年(1573年)經歷了19年的發展后,次溝營的地位達到鼎盛時期,應關城的茨溝營欽定協防紫荊關、倒馬關、居庸關。(據《四鎮三關志》詔敕)這地位一步步發展壯大而來,本來茨溝其軍事地理位置并非多么顯著,而是因其茨溝村上千座礦洞頻遭匪患而派遣重兵看守而設。茨溝級別定低了駐軍數量是會受到限制,隨著看守這兩片礦洞駐軍的增加,最后奠定了茨溝監管龍固二關的地位。 這部分數據為茨溝營設立之初的記載。據《四鎮三關志·軍旅》“茨溝營、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設,守備一員領, 中軍一員,左右哨管總官二員,今屬龍固關參將轄,額兵一千名。茨溝營下:騰驤右衛操余二百五十名,備御官一員,忠順軍二百五名,定州衛操餘一百五十五名,額兵六百一十名。盔甲三千三十副,兵器二萬二千九百五十三件,火器四千七百五十一件。馬四十匹。”</h3> <h3> 茨溝營、首先從字義上講:茨是一種用茅草或者蘆葦修建的房頂,而且茨黎這種水生植物還可食用的野菜。可見茨溝村原住民是以依山傍水為居,山上多茅草水中產蘆葦,以茨黎野菜充饑,草茅覆頂的簡易房舍似江南水鄉建筑形式而傳世…… 茨溝營起初設立的時候就是一座城堡的規模,城堡四面環山,西、南有河流沖溝經東缺口而出。營堡平面呈不規則形,在一處東西狹長的溪谷北岸筑堡,西陡東洼北險南降隨自然環境而筑堡,堡墻因山、河形勢就地取材用毛石壘筑而成,周長1676米。石墻底寬4.5米,頂寬3米,高4.5米。城墻頂部原砌筑有垛口、女墻,現已坍塌無存,城墻陡峭處砌筑有馬道,尤以西北部墻體陡直險峻。原有東門、西門、南門,現西門已毀,南門殘存缺口遺跡,東門保存較好。據村民相傳城內布局,城內東西大街貫穿東、西城門,街道北邊臨東門處為衙署,南門附近為兵營,東城門北為軍火庫基址,現存石砌臺基,其余俱已無存,為村民房舍。堡墻上原有兩座敵樓,西北部制高點為“茨字叁拾柒號臺”,已殘缺,西南部制高點敵臺僅剩臺基,應為茨字三十六號臺。出城堡西門順東西向溝谷,距離兩公里處有一段南北向墻體,依山脊,毛石壘筑,橫跨溝谷,溝谷處設關門,現關門已塌毀殘缺。</h3> <h3> 茨溝為一處四面環山一水貫穿的村落,嘉靖三十三年在此設立城堡由吳王口總口移駐管轄各口,萬歷元年由龍固二關移駐茨溝,茨溝再次升級為關城后又擴建東城門,而達到關城的規模,又在東門外增建過門一座,彰顯其堡城改關城后的氣勢。 茨溝營在兩門之間路北修建碧霞祠一座,因茨溝級別不夠,再說城里也沒地方建也不能建,故在過門之間坐北朝南面對通道修建碧霞祠一座,實際上就是東岳廟,為了避嫌逾越等級規制,故稱:碧霞祠。碧霞祠坐北朝南,山門殿宇三間,在山門兩邊對稱斜置連接影壁墻,門前兩側立有兩對旗桿石,山門內東西對稱修建鐘鼓樓各一座,處在群山環抱中的碧霞祠,在“晨鐘暮鼓”氣氛中而頗顯其清幽雅致,在那泉水潺潺清風吹佛著“旌旗飄展"中再舉首仰望那如墨的古松而彰顯碧霞祠似有幾分靈秀之氣。今樓內鐘鼓無存,唯余兩處鐘鼓樓。走進山門內東西兩側生長著兩顆幾百年的蒼松,枝軋造型奇特秀美且粗壯挺拔,可惜村里因管理不善,西面那棵古松最近干枯死掉了。 迎面主殿為硬山脊布瓦頂木構建筑,進深兩間,東西面闊三間,門柱邊鑲嵌鏤空雕巨幅雀替裝飾,內有碧霞泥塑端坐,梁枋有殘存的壁畫。殿前東側立有萬歷九年《東岳泰山廟碑記》一通,碑文記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軍民一起興工修建碧霞祠至萬歷四年完工。碑文落款為:“欽差分守北直隸真定等處地方副總兵監管茨溝龍固二關參將事務部指揮何勲 ……參將署都指揮僉辦志華 皇明萬歷九年歲次辛已季夏吉日立”。 查萬歷四年巡邊碑的內容,首任監管茨溝營參將何勲為金臺人,金臺為燕昭王在易縣燕下都廣筑黃金臺招賢納士之所,故址在河北保定易縣界東南定興縣一側,明代金臺亦指定興或指保定城西關外金臺驛街,保定因這里曾設過金臺驛站故保定舊有金臺之別稱。</h3> <h3>筆者數臨茨溝營-----李天昊繪</h3> <h3>進入茨溝營城門北面登上臺階即是原軍火庫遺址</h3> <h3> 茨溝營東城門基本保存完好,一層為磚石結構,門洞上立有石制匾額陰刻“應關城”三字,上提款為“萬歷七年夏四月之吉”落款只有“茨溝”尚可辨識,余下人名官職字跡漫莫不清,“應關城”寓意此堡門構筑七年后,再擴建為城門樓的規格應該算是關城吧?,表達了欽差副總兵分守監管茨溝、龍固二關參將,這種級別對等出入關城的心里滿足之情。門洞內鑲嵌一方石刻,記載樓上關帝廟外面坡檐廊橋,為改建關城門四十多年以后,在明天啟三年(1623年)添建,這時繼任的欽差參將河東(今河北涿鹿縣河東鎮)仇時明覺得關帝廟太小了,跟他的地位有些不相稱,遂派人另外選址重建關帝廟,可城里哪有地方再拆建一處關帝廟呢?只好別出心裁搭建了一座懸浮廊橋走廊,用于參將率領屬下祭拜關羽之用。此廊橋還能兼具欽差參將轉身面對東方小廣場,正襟危坐在這里觀禮閱兵時使用。二樓里間為進深一間面闊三間硬山脊布瓦頂結構關帝廟一座,外間為添建的披檐抱廈、懸浮式挑梁廊橋。下設五根木柱支撐為后期添置穩固支撐廊橋之用。小廟內關帝塑像無存,唯余關羽一生征戰功績故事隔扇壁畫幾十幅,壁畫為內外兩層,外層部分已脫落能隱隱看到部分內層畫幅,外層似為晚清時期補繪,顏色卻依然鮮艷如故,繪畫中人物濃妝重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外東側閱臺下面有裸露的五根木柱支撐,木柱下面部分已腐朽,裁截部分木柱后不夠長度,把柱拙改用碾子承托代用。 茨溝營城門樓上設關帝廟,也是因此城夠不上設關帝廟的級別,故設在東城門樓上,借關羽靈氣鎮守茨溝看守礦洞。明代以前武廟祭祀的主神是姜子牙,關羽只是陪祀,明初關羽的祭祀地位逐漸走上了巔峰,改武廟為關帝廟,清代亦有遺存兩處關羽與岳飛同祀的廟宇,保定市內占一座。 茨溝東門也是主門,舉行重大儀式都是步出東門,看守茨溝礦洞防范匪患即走此門。茨溝營主要是駐守看礦洞的軍營,而非軍事要地。故明末其龐大軍事駐守價值隨銀礦逐漸枯竭而降低,所以在清初順治初年茨溝營編制裁撤,仍歸屬龍泉關轄。按說文東武西,關帝廟應該建在西城門樓上,而關帝廟不在西門設是因為西門是通向山里水源地及砍柴的小路,今西門已毀無存。 南門亦剩遺跡,出南門順東南小路十里,在南嶺埡口處即是茨溝營通向夾耳庵口的“南天門”。高程大約是一千七百多米,南天門亦有一小段石墻及通關門洞,門洞頂部不是券門拱形而是一根橫木鋪設,已坍塌,門口旁邊修了一座小山神廟。下山出村右轉即是夾耳庵口茨字三十八號臺,也是用于看守銀河村那上千處礦洞出入口而設。</h3> <h3>應關城石制匾額</h3> <h3>附錄明天啟三年《新建樓閣碑記》 關圣之崇祀遍天下矣,惟邊城則崇祀最尊有恢宏,其殿宇而莊嚴廟貌奉為香火者比比是也,茨溝何地也?前后左右環列以山城、以內外合溛而流,軍民雜處特一偏隅耳,萬歷初年始建城樓臺及修蓋衙署,改茨溝村為茨溝營,設官募士統轄龍固二關地方,予初臨茲土禮謁關圣,乃知殿宇設于城之東門上,借城為址規模狹隘,堂內僅容數人,檐外逼接墻垣,愕然曰:是可以稱大圣之居乎?故命旗鼓官別卜大地為改奉,計而地卒不可得,說者謂:圣像之設于斯也,四十年所與其卜不可得,地奚若仍舍貫之為,便予然其說,及覆思之終不安其說,遂命旗鼓官相度本殿之前,接其滴水從空中建一小閣,較前稍竟闊充,祭禱亦竟方便,懸匾勒石記其盛,掛袍東帶尊其瞻視,廟貌至此煥然一新,安其神,神安其位而澤民福,豈曰:小補我仰圣之靈永衛斯城,予之愿畢庶無□于去,后去謹識。天啟三年歲次癸亥菊月朔日吉旦。欽差分守龍固二關參將河東 仇時明立。掾書:李鳴鶴 劉生蘭 曹榮 耿德 旗鼓:高示顯 李斌 督工:旗牌范萬師 </h3> <h3>茨溝營村</h3> <h3>附錄《四鎮三關志》中記載的頒布給首任龍固二關參將何勛的詔敕一文:真保鎮制疏-詔敕 敕龍固關參將何勲 近該閱視邊務官題稱,要將龍固關參將移駐茨溝,彈壓礦徒。該部議覆相應。今特命爾充參將,分守北直隸龍固二關等處,駐扎茨溝村地方,管領龍泉迤南并順、廣二府,兼管茨溝村、狼牙口、撞兒溝、胡家莊、寨溝見通虜奸細之處,銀河、扣背石、大小柳溝、黃土梁、黃石堂、天橋兒、蓮子崖礦洞巢穴地方。先次奏留真、神二衛官軍二千員名,并茨溝募軍馬匹,聽巡撫衙門酌議裁定,令其統領,并撥馬二百八十七匹,聽于真定府備用馬內存留買馬二百一十三匹給軍騎征,無事之時,專意操練,以為二關之重寄。往來督率官軍盤詰奸細,緝捕礦徒。凡事悉與井陘兵備計議而行,務要操縱合宜。有警之際,則聽調遣,以應援紫荊、倒馬、居庸,仍聽總督鎮巡官節制。爾須持廉奉法,撫恤士卒,用副委任,如或怠肆貪虐,致誤邊防,憲典具存,決不輕貸,爾其慎之。故諭。</h3> <h3>附錄《四鎮三關志》真保鎮制疏一文部分內容巡撫都御史艾希淳議處要害疏略 嘉靖三十三年 臣會同總督侍郎楊博議得,四關之險,龍泉為上,倒馬次之,紫荊、故關又次之。……倒馬關則落路、吳王二口均當要害,又切近茨溝等村。臣等所憂者,……不在倒馬正關而在落路、吳王。以故參酌副使畢竟容之議,于馬水口則議添參將,白石、茨溝則議添守備,至于修筑之工、招募之役,又皆決不容已。如蒙敕下戶兵二部會同計議,速發銀五萬兩專備募軍等項支用,再容臣等于薊州管房銀內借支三萬兩,或發通倉米三萬石,專備修邊等項支用。其余款內事宜,仍乞圣明早賜裁允,計開:一、議茨溝守備。臣等議得,倒馬關之吳王、落路二總,接靈丘、繁峙等縣僅百余里,內抵阜平縣不過百里。又切近茨溝等村產礦處所,加以五臺游僧往來不絕,奸偽莫辯,均為要害。合無于 茨溝村添設守備一員,將狼牙口把總所轄落路、吳王口一帶,龍窩溝、暖窟兒、羊馬樓、高石堂、艾葉、上下桿嶺、楊洪口,龍泉關把總所轄陡撞兒炕兒溝、胡家莊、寨溝兒,但可通虜及奸細往來之處,俱聽守把盤詰。又地名銀河、扒背石、大小柳樹溝、黃土梁、黃石堂、天橋兒、蓮子崖,但有礦洞的地方,俱聽禁治管理,狼牙、龍泉二把總,俱聽提調,守備仍聽倒馬、故關兩參將節制,定凝責任,給付部答以便行事。一、議添置兵馬。臣等議得……茨溝原無軍,募軍一千名,給馬一百匹付,新設守備統領。一、增添器具。臣查得虜賊所素憚者在火器,大要用以守城則碗口炮、子母炮、大佛朗機為最用,以對敵則虎尾槍、小佛朗機為尤便,其暗布營外阻遏衛突,窩弓、伏弩、滾石、釘板、鐵蒺梨之類皆不可少……</h3> <h3>茨溝營茨字三十七號臺 圖片來源---獵鷹</h3> <h3>茨溝營之南天門隘口攝影-王建剛</h3> <h3>南天門旁的山神廟-以上四圖均為王建剛提供</h3> <h3>出南天門后的荊棘路</h3> <h3> 走出南天門下山東南行即是仙人寺,在山下仰觀山巔的仙人石,如同一個仙人足踏祥云,胯下神獸穿行于松林之上向西而行。這里四季皆有美景,春到桃花盛開,夏有溪水潺潺,秋飄紅葉可賞,冬存冰路封山。仙人寺歷史悠久,始建年代已無可考,據現存寺院碑刻記載:仙人寺曾于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欽差分管茨溝、龍故二關參將陳善主持重修。說明這座寺院在明代就因它的地理位置而具有極高的軍事價值!此地西北可順兩山豁口處的“南天門”觀察來自茨溝營城堡的動向,與東南龍泉關遙相呼應,起到傳遞軍事敵情信息的功用,故此,仙人寺在明代即是一座寺院兼有軍事觀察哨作用的軍事重地! <br> 這是筆者用近八年時間調研編寫的阜平長城中部隘口,(上部已發在阜平家門口公眾號及美篇中)筆者首次披露確定吳王口這座隘口的始建位置及恢復其它隘口的歷史名稱。 辛丑年仲夏六月十八日上谷紫塞金城于紫云軒</h3> <h3>隱蔽的哨所-仙人寺</h3> <h3>屹立于山巔的仙人寺攝影-陳客</h3> <h3>站立于仙人石平臺上可觀察南天門</h3> <h3>黍查口上游茨字九號臺旁日暈奇觀</h3> <h3>火炭溝口茨字十號臺</h3> <h3>艾葉嶺口茨字十一至十三號臺</h3> <h3>艾葉嶺口三座樓攝影-慶利</h3> <h3>艾葉嶺口奇石攝影-慶利</h3> <h3>艾葉嶺口“西邊路成”摩崖石刻</h3> <h3>茨字十三號臺</h3> <h3>楊洪口處茨字十四、十五號臺</h3> <h3>楊洪口巡邊碑</h3> <h3> 茨字拾肆號臺閱視碑 萬歷貳年春閱視薊遼保定邊務兵部右侍郎 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歙縣 汪道昆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 兼理糧餉都察院右都御史 兼兵部右侍郎 濰縣 劉應節巡撫保定等府地方 兼提督紫荊等關都察院 右僉都御史 富平 孫丕揚巡按直隸監察御史 屯留 暴孟奇整飭井陘等處兵備 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 安丘 辛應乾鎮守保定地方總兵官 都督僉事 延綏 傅津分守龍固關地方參將 延綏 趙應時真定府管倒馬龍固關通判 韓成 張元善監工官 獲鹿縣丞 上虞 王敬中軍定州衛 百戶 于樸 哨總 平定守御千戶所 百戶 羅宗道 鼎建</h3> <h3>茨字“十五號臺”閱視碑萬歷四年春防閱視:薊遼保定邊務兵部左侍郎兼督察院右僉都御史歙縣汪道坤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督察院右僉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膚施楊兆巡撫保定等府地方兼提督紫荊等關督察院右僉都御史富平孫丕揚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歷城縣于鯨整節井陘等處兵備兼理馬政山西提邢按察司副使豐城游季勲鎮守保定等府地方總兵官都督僉事延綏傅津分守北直隸真定等處地方監管茨溝龍固關參將金臺何勲真定府管倒馬龍固關總巡同知趙城劉天仁茨溝營中軍定州衛百戶于樸茨溝營右哨千總管工平定州守御千戶所百戶羅宗道鼎建<br></h3> <h3>大柳樹瀑布</h3> <h3>東臺嶺上茨字四號臺攝影-逃禪煮茶</h3> <h3>歸程路過五號臺遺址</h3> <h3>檀山嶺上茨字五號臺攝影-逃禪煮茶</h3> <h3>八路軍北上抗日-沙飛影像之牛幫口</h3> <h3>牛幫口茨字十八至二十一號臺</h3> <h3>茨字十八號臺</h3> <h3>茨字二十號臺</h3> <h3>茨字臺中最壯觀的一段長城隘口-竹帛口</h3> <h3>竹帛口長城</h3> <h3>夾耳庵口茨字三十八號臺攝影-逃禪煮茶</h3> <h3>茨字三十八號臺</h3> <h3>三十八號臺局部</h3> <h3>歪頭山上有兩處礅臺遺址,這是比較完整的一座,礅臺構筑早于空心敵樓</h3> <h3>歪頭山礅臺下的黃昏</h3> <h3>龍泉關與固關合稱“龍固二關”徐霞客當年從這龍泉關城門洞中走出來到長城嶺</h3> <h3>西出吳王口即是神堂堡</h3> <h3>神堂堡西門外明代石拱橋</h3> <h3>平型關翁城南門</h3> <h3>2015年2月1日我們一行四人去楊洪口回程到吳王口時卻在吳王口忍饑挨餓義務撲火……</h3> <h3>阜平吳王口撲火記 昨日上午一行四人查看了吳王口茨字16、17、號臺之后,經我提議再去楊洪口14、15號臺,兩處隘口相距約三十多華里。下午一點驅車回到吳王口村,走進那八百年樹齡的古槐樹旁,迎面是吳王口中學,由于是星期天,學生已經放假,只剩一個住宿的女老師在學校里。同行的這幾個哥們兒,腹中已是饑餓難熬,讓我找地方去吃飯,轉彎兒走出學校后,這真是越渴越吃鹽啊!學校旁邊的戲樓對面,冒著滾滾濃煙、火苗已是躥升了一米多高,五個小孩在玩火啊!一垛棒子桔柑,六個大樹礅已然引著,其中一個一米多高的小男孩跑過來向我報告:叔叔著火了!我問他:誰點的?小家伙挺鬼,怕挨打就說道:不知道誰點的。我跟他說:你給我說有什么用?快回家告訴你家大人,趕快過來救火!我再讓那個大點的小孩去打水,我那哥們讓另一個大點孩子,去告訴學校的老師,這哥幾個也不故那腹中饑餓,就投入到那救火行列!幸虧大家救火及時,那火苗子已竄到一房多高,電線都燒斷一根,愣是把火給撲滅了!要不是救火迅速,火堆旁邊那個大挖掘車也得引著,這個司機,我們還以為他過來開車跑了!原來他開車到東邊大沙河,挖出約兩噸水送過來了!也多虧這一兜水,協助眾人撲滅了火勢,旁邊有一些老人們,他們啥也干不了,只能在一邊觀望,等火撲滅后,他們都表示對我們感謝!參與救火的人有:侯勝暉、柴江武、陳客、中學女老師及一個中年婦女,我只是指揮而已,不在救火范圍之內,救火用了一個多小時。兩點多來到叉路口鄉里唯一的小餐館,老板已經不給作飯了,我要是不提出來,剛才曾幫助他們村救火之事 ,而耽誤了時間吃飯,這頓飯是不讓吃的,我們每人喝了一碗粥,吃了近四十個小肉包子收費29元。這時又來了過路人來吃飯問包子價格,老板娘說:小包子1元一個!在這里若吃飯不成的話,前行后退各約二十公里,而且這個地方在晉冀交界處兩個收費站之間,(有了大褲衩子省督察在沙窩檢查站栽了跟頭后,兩處收費站均已撤銷)這是來回收費的路段,跑出去吃完飯還的返回來去仙人寺,真的是別扭!照片是大火被撲滅后冒著余煙拍的,若燃燒時拍攝,大有觀火??興災取樂之嫌!幾個大樹礅都引著了,棒子秸燒了一半,剩下一大部分都搬走了……2015年2月2日記</h3> <h3>黍查口的女孩</h3> <h3> 補記:黍查口。歸吳王口統轄。自火炭溝口、順溪谷南下行約十五華里處,便是《西關志》一書中記載的黍查口,今名“蘇岔口村”。該地高程600米,一股純凈的溪流在深谷中自北向南從村西面環繞古隘口奔東南而行,村南架有高橋,原石砌墻體已挪用改建成了民居圍墻,村落內寂靜而荒涼,透露出一股古樸而滄桑的濃郁氣息。 據明代《西關志》一書記載:黍查口,東北至關(唐縣倒馬關)一百五十里,阜平縣地方,里口稍緩。正城兩道水門一空。公廨一所。(比吳王口的編制略低一級)原額軍一十名,添設軍六名,民壯二十七名…… 據《四鎮三關志》一書記載: 黍查口。正城一道,緩,正統四年(1439年)建。毀于2019年夏,歷時五百八十年。像這樣的古村落、明代設立的隘口在阜平境內幾乎已經沒有了。這是幾年前的照片,很珍貴,很快這里被夷為平地,從地圖上抹去,不會再有黍查口了。 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頂風踏雪,深入保定阜平縣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看望慰問困難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在了解完兩村情況后,提出了"找對路子""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開發生態旅游則搞生態旅游"的指示要求,并囑咐大家"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 習近平總書記經過調研后指示:宜開發生態旅游則搞生態旅游。按照這綱領性精神,阜平搞生態旅游,這是自然環境,與之配套的是,歷史留給阜平的眾多文物古跡、明長城隘口文化遺存,如今這些明代隘口、軍營遺址大部分已變成古村落遺留,保護好這些古村落也是搞生態旅游的配套項目,都拆完了還搞啥與之配套的人文景觀?阜平境內也是明末清初旅行家徐宏祖造訪之地,這在《徐霞客游記》中有詳細的描述,他進龍泉關東門,從北門走出來到長城嶺望西北巍峨的歪頭山……清代康熙皇帝數次去五臺山也是駐留龍泉關西出長城嶺,在《畿輔通志》一書中記錄有大量過往詩句。1948年毛澤東主席率領中央機關東進長城嶺來到城南莊,在這里寫下了《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并在阜平出版印刷。阜平既有自然與人文歷史相結合的留存,也有近代紅色晉察冀軍區,聶榮臻元帥在北岳區帶領廣大軍民共同抗擊日寇那可歌可泣的篇章…… 北緯38°度戶外俱樂部張志勇先生,近年一直致力于阜平紅色旅游與長城隘口文化開發,近期于下堡村成立“阜平長城隘口文化研究室",組織學者深入研究阜平境內長城隘口文化,阜平境內雖然遺留下來的空心敵樓數量不多,但那幾十座隘口卻仍有遺跡可尋,雖然那一座座隘口即將被挖掘機夷為平地,但隘口文化還是值得研究的,再不研究保護這些隘口,也就徹底斷代了,只能掩埋在歷史長河中……</h3> <h3>下堡戶外帳篷營地</h3> <h3>下堡營地野炊</h3> <h3>下堡村戲耍的兒童</h3> <h3>下堡溫泉常年水溫在37度°為封閉式男女分置浴室,目前仍是免費享用,水質富含硫磺及礦物質,味略苦不可飲,入水身體溫暖,出水肌膚滑膩,是天然上佳溫塘泉。</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夏|
丽江市|
稷山县|
西安市|
筠连县|
湘乡市|
抚顺县|
临泽县|
丰县|
桂阳县|
岫岩|
大连市|
凤凰县|
北流市|
攀枝花市|
天水市|
涡阳县|
丹江口市|
汾阳市|
泰顺县|
即墨市|
郯城县|
嘉祥县|
南充市|
化州市|
沙坪坝区|
临邑县|
阿鲁科尔沁旗|
中西区|
喀什市|
措勤县|
云阳县|
胶州市|
静海县|
日土县|
日照市|
灵寿县|
鹤山市|
讷河市|
枝江市|
图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