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我們在廈門參加的泉州一日游,一早帶著行李坐上旅游大巴,穿越廈門翔安海底隧道,一個多小時就到了泉州。</p><p class="ql-block">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jīng)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xué)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跡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著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dāng)時泉州港經(jīng)濟的發(fā)達,社會的繁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來到了<b>洛陽橋</b>。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 洛陽橋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跨海石橋,它的建成,方便了泉州港陸海聯(lián)運,是泉州海洋貿(mào)易活動興盛、交通技術(shù)發(fā)達的見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陽橋現(xiàn)存長約731米寬,4.5米,有橋墩45座,橋南北保存有四尊11世紀(jì)修橋時所立的護橋石將軍,七座石塔以及歷代橋修碑記。橋南有蔡襄祠,橋北有祭祀海神通遠王的昭惠廟。</p> 橋南北保存有四尊11世紀(jì)修橋時所立的護橋石將軍——石力神。 洛陽橋現(xiàn)存長約731米寬,4.5米,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跨海石橋。 以前面江心島為界把洛陽橋分為南北兩段。 洛陽橋蘊含古人卓越的造橋智慧,首創(chuàng)多種先進技術(shù)。“筏形基礎(chǔ)”——橋墩建造采用船形結(jié)構(gòu),這樣可以減輕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種蠣固基”——在橋墩砌石間培育牡蠣,把基石和橋墩石膠合凝成整體以固橋體;“浮運架梁”——利用潮汐落差原理,用船把巨型山石橋梁板運至橋墩上,等退潮時石梁板架在橋墩上,船只隨退潮水下降得以駛離。橋墩最上層的石塊拼接還采用木工的榫卯技術(shù),用鐵卯丁把石塊緊扣一起。<br><br>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稱之為建橋史上最聰明絕頂?shù)膲雅e。 <div>橋北的船型墩及雕有石獅子的石護欄。</div> 江心島中亭邊樹立的歷代重修洛陽橋部分碑刻。 明萬歷戊申年(1608年)南海李待問所題的“萬古安瀾”石刻。 蔡襄巨石像屹立于橋南,默默地守護著這座千年古橋。時間有限,沒能走到橋南參觀蔡襄祠。 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洛陽橋有橋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塊砌成。結(jié)構(gòu)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梁工程技術(shù)和藝術(shù)水平。這座橋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彰顯閩南人民的勤勞勇敢和智慧。 洛陽橋因其獨特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價值,在中國乃至世界橋梁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b>泉州少林寺</b>,又名鎮(zhèn)國東禪寺,俗稱南少林,是相對于河南的少林寺而言,是中國南方武術(shù)之發(fā)源地,位于泉州清源山東麓,相傳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閩所建。泉州南少林始建于唐朝,興盛于兩宋,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經(jīng)歷幾度興廢,史跡猶存。 少林寺山門前合影 天王殿 觀音閣 泉州少林寺是一個龐大的建筑群體,東禪寺僅為其中之一寺。現(xiàn)存的東禪寺是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火燒少林寺后,于咸豐年間在其遺址上重建的紀(jì)念性小寺,不及明代的十分之一。遺址部分我們沒有參觀。 南少林寺的建筑風(fēng)格和南普陀寺略有相同。精致的木雕,栩栩如生的人像。 殿頂繪有各種瓷畫,雖然比南普陀寺簡單,但是同樣那么引人注目。 立體的花卉仍保持鮮艷的色彩。 <p class="ql-block"><b>開元寺</b>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跡,也是福建省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整座寺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又凝結(jié)了宋、元、明、清各個不同朝代的建筑藝術(shù),香火鼎盛。“文革”期間,開元寺曾遭嚴(yán)重破壞,1982年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捐資,進行全面維修,使開元寺重現(xiàn)昔日風(fēng)采。</p><p class="ql-block"><br></p> <div>紫云屏,大門對面的影壁墻。墻后密布小巷、房屋。<br></div><div><br></div>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門(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jīng)閣。東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館(弘一法師紀(jì)念館)、準(zhǔn)提禪院;西翼有安養(yǎng)院、功德堂、水陸寺;大雄寶殿前拜亭的東、西兩側(cè)分置鎮(zhèn)國塔、仁壽塔兩石塔,俗稱東西塔。<br><br> 開元寺大門 <p class="ql-block">開元寺的山門與天王殿合二為一,現(xiàn)存建筑建于民國十四年(1925年)。殿內(nèi)石柱為梭柱,石柱上懸掛有一木制對聯(lián)“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該對聯(lián)是南宋大理學(xué)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p> 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拜亭前有個大石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 拜庭兩邊分列著八棵大榕樹。 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jīng)幢、小舍利塔,以及兩只贔屃。 贔屃,龍生九子之老六,貌似龜而好負(fù)重,有齒,其背亦負(fù)以重物,在多為石碑、石柱之底臺及墻頭裝飾,屬靈禽祥獸。因此常有信眾放供奉在他身上,并撫摸其腦袋,以求吉祥。 重修開元寺記 大雄寶殿 <div>大雄寶殿又稱紫云大殿,是開元寺主體建筑,大雄寶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先后經(jīng)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zāi)與重建,現(xiàn)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禎十年(1637年)遺物。</div> 前檐重檐下橫匾書“桑蓮法界”四字。 大雄寶殿雕塑技術(shù)高超,尤其是粱槽間的24尊飛天樂伎,在中國國內(nèi)古建筑中罕見。(殿內(nèi)不能拍照,網(wǎng)上下載) 大雄寶殿后回廊上的兩根古婆羅門教青石柱,同為明代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來。 青石柱是十六角形印度教石柱,柱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分刻成四面,每面各刻一個圓盤,圓盤內(nèi)浮雕印度教神話故事和圖案。 殿前月臺須彌座的72幅獅身人面青石浮雕,沒有一尊相同。不是導(dǎo)游提示根本不會注意。 <br><br> 千年古桑如今是開元寺的鎮(zhèn)寺之寶,據(jù)說已經(jīng)有13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桑樹。1925年,泉州的一次雷雨中,千年古桑被雷電劈中,古桑被一劈為三,折斷的枝干并沒枯死,而是落地生根又枝繁葉茂,如同三瓣蓮花盛開,綠蓋如云。 此樹生蓮垂拱之年,支今勿壞以全其天。 菩提樹 寺內(nèi)有泉州佛教博物館,堪稱內(nèi)地佛教博物館之冠。可惜我們也未能進去參觀。 兩邊墻上的浮雕皆是一個個佛教故事。 寺內(nèi)還有弘一法師紀(jì)念館,弘一法師(李叔同)是我國近代高僧、新文化運動先驅(qū)之一,他一生最后14年生活在泉州。紀(jì)念館生動的展現(xiàn)了弘一法師的生平事跡、遺物及墨寶字偈和有關(guān)文物,其中有著名畫家徐悲鴻所畫的弘一法師油畫及豐子愷的作品。可惜我們沒有時間參觀了。<br> 大榕樹前美女 開元寺的紫云大殿前東西兩側(cè),有一對石塔。東塔名鎮(zhèn)國塔。西塔名仁壽塔,兩塔相距約二百米,全部仿木結(jié)構(gòu)建造,為我國現(xiàn)存最高大的一對石塔。 這兩座塔號稱全國無雙,也是泉州的象征。雙塔曾經(jīng)歷過明萬歷年間的泉州八級地震和多次臺風(fēng),仍然屹立不倒。 西塔仁壽塔,始建于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木塔。原高7層,后毀于火。宋紹定元年(1228)至嘉熙元年(1237)改建為石塔。此塔外觀與東塔相同,高44.06米。八角五級,石雕工藝比東塔簡樸,各層門、龕兩旁有雕像80尊,形態(tài)各異,線條粗獷,服飾多為僧衣。 東塔鎮(zhèn)國塔,唐咸通六年(865)所造,也是木塔,后毀于火災(zāi)。宋熹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重建。為八角五層仿木樓閣式石塔,高48.27米,塔身外壁石像依照佛教五乘等級排列,至上而下逐層為諸天神將、羅漢、高僧、菩薩、佛尊等,共80尊,代表佛教修行五種境界。塔基須彌座束腰處雕刻有37幅佛經(jīng)故事圖,弘揚佛法。刻工精巧,是宋代雕塑藝術(shù)的佳品。塔心為巨大實心柱,周圍有階梯,可攀登塔頂。 塔頂用銅鑄造的葫蘆形塔剎,歷時700余年仍光彩奪目。<br> 這石塔上每一層塔壁上均刻有這樣的浮雕16幅,分別表達了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總共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 <div>開元寺僅有的這棵大的鳳凰樹,每年開花都吸引很多游客的目光。<br></div> 龍壁——臨出西門的一面大照壁,閩南特色的紅磚拱砌,中間是麒麟浮雕,兩側(cè)各是花鳥獸。<br> 開元寺現(xiàn)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占地面積78000平方米。所以我們一二個小時是根本來不及參觀的。 <p class="ql-block">開元寺旁邊就是西街,西街是泉州最早開發(fā)的街道和區(qū)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經(jīng)象征了泉州的繁榮,它還是泉州市區(qū)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qū),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筑。</p><p class="ql-block">遺憾的是,導(dǎo)游讓我們在這里看看,三十分鐘就要到集中點。其實我們能看到遠處的鐘樓是西街的中心,光來回就不夠三十分鐘。</p> 遠處隱約可見的鐘樓<br><br> 網(wǎng)上下載的鐘樓及街道 無法想象這看上去如此簡陋的街道是條有著一千多年的古街區(qū)猶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鏈,將泉州唐宋以來眾多絢麗多彩的文物勝跡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間的名賢逸事、民間傳說一一貫穿起來。 到了西街,就留個影吧。 據(jù)說西街有很多美食,應(yīng)該這個也算是一種吧。品嘗后實在不能適合我們的胃口。<div>第二天我們在泉州自由行時叫的那個出租司機遺憾地告訴我們,我們錯過了西街最值得參觀的地方。<br><br></div> <b>“五店市”</b>指的是有閩南特色的紅磚厝建筑,橫跨明、清、民國三個時期,掩映在密集的高樓大廈中間,在當(dāng)?shù)貧v次現(xiàn)代都市改造建設(shè)中得以幸存,并受到不斷升級的保護。<br><div><br></div><div>唐朝開元年間,蔡姓七世孫5人,在青陽山下的官道上,開設(shè)5間飲食店以方便行人,酒旗招風(fēng),飯菜飄香,聲名遠播,被譽為“青陽蔡,五店市”——自此,“五店市”遂為青陽之別稱。<br></div><div><br></div><div>五店市傳統(tǒng)街區(qū)內(nèi)遍布著宗祠、寺廟、民居、商鋪等多樣性建筑,保留的明、清、民國至現(xiàn)代各個時期的民居建筑是晉江特色風(fēng)貌建筑的典型代表,有夯土房屋,也有閩南傳統(tǒng)宮殿式紅磚建筑,更有中西合璧的洋樓和西洋建筑,擁有蔡氏宗祠、莊氏家廟、石鼓廟及布政衙、蔡媽賢宅、朝北大厝、莊志旭宅、宛然別墅等100多處歷史風(fēng)格的建筑。<br></div> 風(fēng)雅頌書局,現(xiàn)在為一家民營書店,白巖松簽售會就在這里舉行過,這是五店市首棟更新建筑。 五店市這些古建筑是海外華僑回來建的,時間久了,房子自然也舊了。政府為了更好地保存這些極具閩南特色的建筑,便將老房子加以適當(dāng)?shù)母脑欤w搬遷進五店市的。 蔡氏家廟,1300平方米的閩南紅磚古厝顯得特別大氣。黃瓦綠筒的祠堂屋頂各種明艷的花鳥和卷草瓷雕,更是錦上添花。 這家莊氏家廟在五店市也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上面橫幅上寫著:青陽錦繡莊氏家廟春祭。 氣勢恢宏的狀元牌坊,巍然聳立的大門是用花崗巖砌的,正上方還寫了兩個蒼勁有力的的大字----狀元。大門兩旁各擺放著一排秀麗的朱紅色長廊。里面有一個四四方方的戲臺。<div>狀元牌坊上面刻了11位狀元名字和高中時間。<br></div> 這幢名為清葉的店家經(jīng)營著日式料理。 這幢中西合璧洋樓,眉山行派的建筑屋頂有著古代武士騎在各種猛獸上。 五店市作為晉江的旅游文化名片,有著渾厚的歷史積淀,悠久的文化傳承,值得我們慢慢品味。 從五店市出來我們好容易叫了一輛出租車,因為四人有四個大箱子,好心的司機讓我們自己解決。英英和玲玲就這樣艱難地坐著到了酒店。<br> <div>今天的一日游把泉州的主要景點都參觀了。雖然旅游大巴載著我們游覽,省去了自己往返的時間。但是跟團游最大的缺點就是每個景點規(guī)定時間,太趕了。所以都是走馬看花了。<br></div><br><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连县|
遂川县|
栾川县|
正阳县|
虎林市|
邮箱|
滁州市|
马尔康县|
手机|
辽源市|
澄江县|
阿图什市|
岢岚县|
淳安县|
靖安县|
海伦市|
镇江市|
那坡县|
静海县|
邮箱|
囊谦县|
北辰区|
永仁县|
龙里县|
谢通门县|
彝良县|
双鸭山市|
合肥市|
铜川市|
濮阳市|
常州市|
怀仁县|
紫金县|
遂川县|
甘德县|
繁昌县|
紫阳县|
佳木斯市|
镇康县|
辽宁省|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