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知道桑植,起始小時候課本上讀到“賀龍兩把菜刀鬧革命”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初識桑植,緣自摯友覃南飛常講起他父親覃正柱參加紅軍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懂得桑植,只因一份念想;今年七一前夕我們一行從無錫出發,走進桑植,走進大山,目染、耳聞、心悟,那些讓人怦然心動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紅色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桑植縣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武陵山脈北麓、鄂西山地南端。飛機降落張家界荷花機場,眼前就眺見神奇的天門洞,而我們無心游覽蔚為壯觀的張家界勝景,直往桑植奔去。下榻的酒店居然就叫"映山紅",大堂里布置著一個紅色教育館,赫然寫著“紅軍長征出發地”七個字,令我自然想起那首紅歌:夜半三更吆盼天明,寒冬臘月吆盼春風,若要盼得吆紅軍來,滿山開遍吆映山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天一早就向洪家關出發,山路彎彎,溪水潺潺;走過賀龍橋,只見橋下的溪水也是一半清澈一半泛紅,讓人心動。緩緩步入賀龍紀念館、賀龍故居,聆聽著賀龍革命的故事,尋找著桑植紅色的印記:</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桑植,是賀龍的故里。1896年3月22日賀龍出生在桑植縣洪家關一戶貧苦農民家庭。少年的賀龍以憤世嫉俗,敢于同惡勢力抗爭而聞名鄉里。1914年18歲的賀龍就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在桑植一帶開展革命斗爭。1916年20歲的賀龍和叔叔向別人借了兩把菜刀,帶著組織起來的20個農民,乘夜色闖入芭茅溪鹽局,親手殺死稅警局長,繳獲十五支步槍、兩支手槍,組織起一支農民革命武裝隊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4年賀龍率領這支部隊走出桑植、走出湘西,參加北伐戰爭;由于戰功卓著,賀龍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他不斷追求真理,逐漸由信仰三民主義轉變為信仰共產主義。1927年"四-二"事變后,革命轉入低潮,賀龍無所畏懼,堅定地站在共產黨和工農大眾一邊,毅然率部參加南昌起義,并擔任起義軍總指揮,和周恩來等一起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當年經周逸群、譚平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8年根據黨的指示,賀龍重回桑植、重回湘西。從創建紅二軍團和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到和任弼時指揮紅二、六軍團粉碎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從1935年率領紅二、六軍團開始長征,突破國民黨軍隊重重圍追堵截,轉戰湘鄂川黔滇康青甘;到擔任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與分裂黨、分裂紅軍的陰謀堅決的斗爭,促進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從抗日戰爭打響,擔任八路軍第120師師長,率領部隊,八年抗戰,橫掃日寇,威震敵膽;到解放戰爭中,率領部隊南北征戰,馳騁疆場,直至五星紅旗在天安門上高高飄揚;從擔任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致力于共和國的國防事業和體育事業,到"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含冤致死 。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賀龍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立下了不朽功勛。元帥功勛,彪炳史冊,共和國不會忘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沉浸在賀龍的革命史詩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含著眼淚對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和主要領導者之一,肅然起敬。在賀龍的戎馬生涯里,不僅看到英勇善戰、威震敵膽的元帥風范,更悟到一種鐵骨錚錚、忠心耿耿的"賀龍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當革命陷入低潮時,他追求真理,選擇共產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當革命屢遭挫折時,他不屈不饒,堅信共產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當革命如火如荼時,他赴湯蹈火,獻身共產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當革命生死關頭時,他視死如歸,跟定共產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堅貞不渝聽黨話,矢志不移跟黨走”;賀龍精神,在桑植這片紅土地上回蕩,在鮮紅的黨旗上傳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桑植是英雄的土地。在賀龍紀念館,看到一張照片,“這不是洪湖赤衛隊的韓英嗎”,“是的”講解員告訴我們:賀龍一家,滿門英烈,五位至親都為革命犧牲。1920年父親賀仕道在為賀龍籌備軍需途中被捕遇害;弟弟賀文掌被敵人用蒸籠活活蒸死,年僅十五歲;大姐賀英就是電影《洪湖赤衛隊》主人公韓英的人物原形,1933年在湘鄂邊區掩護傷病員撤退時中彈犧牲;二姐賀戊姐是游擊隊員,因叛徒出賣遭突襲,與賀英同天犧牲;四妹賀滿姑是雙槍英雄,1928年被捕后被凌遲而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賀龍元帥的賀氏宗親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革命前輩們為什么能夠無私無畏地英勇獻身?就是為了實現崇高的革命理想,堅守崇高的政治信仰,為了在中國徹底推翻黑暗的舊制度,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讀著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重要講話,更令我們對賀龍元帥、對紅色桑植、對革命先烈無限敬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桑植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在紅二方面軍革命烈士紀念碑前,我們向紅軍先烈敬獻花籃,深深鞠躬?!昂谝姑CoL雨狂,跟隨常兄赴疆場。流血犧牲何所懼,刀劍叢中斬豺狼。”陪同我們前往的縣人大皮運艦主任念起了賀龍堂弟賀錦齋當年寫的這首詩,并告訴我們:在革命年代,只有10萬多人口的桑植,就有5萬多人跟隨賀龍參加革命和紅色政權建設;有2萬多人跟著賀龍走出大山,奔赴疆場,浴血奮戰;跟著賀龍踏上漫漫長征路的4000多桑植子弟,后來回到家鄉的不到50人 。曾任無錫市人大副主任的覃正柱前輩就是當年跟著賀龍走出大山參加長征的小紅軍;我們走進他的老家,大山里的漁壁嶼村,村支書激動地說:當時一個村里就有120多人跟著賀龍參加革命參加紅軍,可到建國初期活著回來的僅有4人……聽著聽著,已是熱淚盈眶;“為有犧牲多壯志”??!“五星紅旗為什么這么紅”,我們有了更深的感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綠色桑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行走在紅土地,盤蜿在大山間,沉浸在桑植的紅色故事里??上虼巴馔ィ嗌轿∥?,綠意綿綿,直讓人驚呼不已:大山里竟典藏著此般勝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山深處,藏著一個八大公山原始森林,而且有著“中國首批、湖南省首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中國具有全球意義的17個生物多樣性地區”兩張名片;生物異彩紛呈,植物群落多樣;導游告訴我們“這里是大鯢(娃娃魚)的故鄉呢”,會遇見娃娃魚嗎?讓人好期盼。</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先前真不知道,在距離桑植市區70公里的大山里,還有一個稱為“亞洲第一溶洞”的九天洞。九天洞,因天生九個天窗與外界相通而得名;已開發提供游覽面積250多公頃,真是夠大的了。我曾到過許多溶洞,沒想到這么九天洞是如此“別有洞天”:洞里石筍叢生、石柱林立、石簾天成、石幔遍布,堆珍疊玉、百姿千態;在燈光映射中,那一幅“萬家燈火”,如此炫麗璀璨;那一片“紅色桑植”,恍如身臨其境;那一座“土家山寨”,又是這么活色生香……一個個場景、一幕幕幻境,美倫美奐,總讓人直呼震撼。而蜿蜒在洞中的那些天然湖、地下河,那水似翡翠、綠寶石,叮叮咚咚流淌到我們的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走進大山里,又何處不遇“綠野仙蹤”:那苦竹河大峽谷,峰巒疊疊,懸崖峭壁,鬼斧神工;一襲瀑布飛流之下,環山繞石淌入澧水河;在走向芭茅溪的山路上,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崖壁撲面而來;不一會,便遇見“月牙洞”、“小天門洞”;月牙洞前,仿佛看到懸掛在武陵山脈上空的一輪彎月,分明是對紅軍的那份思念、對家鄉的那份牽掛吧;透過“小天門洞”,仰望碧藍碧藍的天空,思緒已飛向遠方。同行的罩南飛還帶我們去了他發現一處秘境:西蓮山里的那片墨綠色的石林;石林間就我們一行駐足,留影,我想“沒多時,這里或許就成了網紅打卡地啦”。導游,那位土家族姑娘說:“如果你們春天來桑植,就能遇見滿山遍野的杜鵑花;如果你們秋天來桑植,定會遇見絕無僅有的調色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遇見桑植,遇見綠色,遇見美麗,心情也格外美麗了起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芭茅溪、峰巒溪、柳楊溪、桃子溪、人潮溪 ……桑植的地名好有綠意,都以“溪”的名義。山間、路旁、村前、田畔,到處都是汩汩流淌的小溪,溪水清澈見底,小魚兒游來游去;“小溪山上來,潺潺漣漪起”,那般靈動,直讓人想捧一掬溪水,潤及心底。而那一庫湖水,分明是一湖“祖母綠”,平靜似鏡;那一條繞城的澧水河,已然是一條“碧玉帶”,飄逸舒緩。澧水河,澧水的源頭,經年靜靜流淌;澧水河,滋養著在水一方的小城,滋養著世居山間的百姓,恰和沿岸的山巒、樹影、村莊、民居融成一幅綠意盎然的“十里畫廊”。當年大詩人屈原澧水澤畔“行吟”,高唱“沅有兮澧有蘭”;今日,我們行走在綠色桑植,領略著澧水河畔這份詩情畫意,已然心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彩色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青山碧水紅土地,桑植的本底是彩色的??墒怯捎凇熬派桨胨敕痔铩?,土地稀缺,又因為交通閉塞、山路崎嶇?!耙粋€山頭爬半天,一棟房子修幾年”、“水在地下流,人在山上愁”……桑植縣長期帶著貧困縣的“帽子”。 2014年起縣委縣政府帶領老區人民打響脫貧攻堅戰,重走長征路。“若要富,先修路”趙縣長告訴我們:七年時間,縣里先后修了2700多公里的路。罩南飛則給我們講了“憶紅路”的故事:老紅軍罩政柱一直牽掛著家鄉的百姓,并反復叮囑兒子覃南飛常回家看看,并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為家鄉人民辦些實事。當覃南飛看到老家崖壁嶼村的老鄉為買一包鹽,竟要爬兩個多小時來回的山路時,決定捐贈四十余萬元,在政府的支持下,為家鄉百姓修條路,開山,架橋,筑路,用七年時間建成了一條3.7公里的水泥路,路通后開車只要20分鐘,并給它取名“憶紅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新建的條條山路,分明是“致富路”啊。山貨特產走出大山方便了,八方游客走進大山便捷了;山上的桑植白茶、桑植粽葉、青錢柳、山竹等、獼猴桃、金針菜等成了網紅產品;老鄉們告別了世代居住的吊腳樓,住進了寬暢明亮的新村居;而還能找到的吊腳樓則變成了民宿、客棧、農家樂;游客們走進大山里,領略桑植景,品味著臘肉、和渣、巖吧魚、野葛粉、“三下鍋”、土家糕粑、巖耳燉土雞扽等山珍土味,分享著“青山綠水紅土地”的多彩生活。2019年全縣接待國內外游客312.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0億元。</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桑植是多民族地區,有28個民族居住在這里。少數民族人口占到總人口的80以上,其中土家族占63%;白族占25%,湖南唯一的白族聚居地。世居山區的百姓們,一心跟黨走,守望著這片"青山碧水紅土地";革命老區的鄉親們,繼承弘揚紅軍精神,發展特色產業,共建和諧家園。趙縣長自豪地告訴我們:2020年4月,桑植全縣脫貧!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19660元和10100元;各民族兄弟姐妹正手挽手,唱起桑植民歌,走上小康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說到民歌,那可是桑植一張絢彩的金色名片: “中國民歌之鄉”。20多個民族繁衍生活在桑植,幾千年來不僅延續著自己的生活,民族文化、民俗風情異彩紛呈,而且保留著“山上飄民歌、樹上結民歌,地里種民歌,鍋里煮民歌"的原生態。桑植民歌傳承5000多年,文化部門搜集整理超過1萬多首。為了保護這一起源于農耕時期、根植于大山深處、與中華民族文明同根同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桑植縣“中國民歌之鄉”稱號。歌唱家宋祖英還把那首傳唱久遠的桑植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唱響在維也納金色大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天,我們走進民歌寨,白族姑娘教我們唱起了《桑植是個好地方》 :地是刮金板吶,山是萬寶山吶,樹是搖錢樹吶,人是活神仙吶桑植是個好地方……這首桑植人個個會唱的民歌,正唱出了當下桑植人民幸福的生活、美麗的心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桑植這片紅土地,在黨的光輝照耀下,正在散發出美好生活的多姿多彩,讓我們感動、留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于是在紅軍之鄉、澧水河畔,我們和穿著絢彩民族服飾的鄉親們一起載歌載舞, “唱支山歌給黨聽”,深情的歌聲在這片紅土地上飄揚,在青山綠水間回蕩。</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市|
思南县|
唐河县|
郯城县|
治多县|
正蓝旗|
新丰县|
蛟河市|
大冶市|
福贡县|
新河县|
醴陵市|
武清区|
武城县|
衡山县|
赤水市|
偏关县|
全州县|
延津县|
琼中|
沈丘县|
柳河县|
会东县|
大关县|
盐亭县|
城步|
怀安县|
海南省|
高安市|
上林县|
大渡口区|
霸州市|
马龙县|
教育|
汾西县|
长阳|
六枝特区|
东乌珠穆沁旗|
镇赉县|
涿鹿县|
易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