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鐵道兵第十師,是一支在戰(zhàn)火中誕生、在戰(zhàn)斗中成長的英雄部隊。自1949年4月誕生到1984年集體轉(zhuǎn)業(yè)并入鐵道部更名為“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的35年期間,參加過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回國后南征北戰(zhàn),修建過東南沿海的鷹廈鐵路、黎湛鐵路、南銅專線等海防鐵路;獨家三建“兩彈一星”國防戰(zhàn)略工程專線鐵路;三進青藏高原修建人間奇跡青海至西藏的藏區(qū)“天路”,參加過中國鐵路建設史上舉世聞名的“成昆鐵路、襄渝鐵路、青藏鐵路”大兵團會戰(zhàn)的“三大戰(zhàn)役”,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建設事業(yè),建立了不朽的功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慶祝八一建軍節(jié)94周年和鐵道兵第十師誕生72周年之際,許多朋友和戰(zhàn)友們讓我寫一篇紀念鐵道兵第十師光輝歷程的文章。筆者在鐵道兵第十師工作了16年,曾任師司令部參謀,參加過成昆鐵路、襄渝鐵路和青藏鐵路的修建。因在師首腦機關工作的性質(zhì)和職能所在,使命所然,直接組織和參與全師部隊的調(diào)防和施工任務,經(jīng)歷的事情多。出于對老部隊的崇敬和熱愛,責無旁貸地完成了這篇寫作任務,請廣大讀者閱后提出寶貴意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章運用報告文學體裁介紹了鐵十師從戰(zhàn)火中誕生到與軍旗告別脫下軍裝集體轉(zhuǎn)業(yè)前35年期間奮戰(zhàn)的全部歷程。篇幅所限,只用了2萬字左右和100多幅珍貴的圖片,從部隊赫赫有名的8位師長和在修路史上最艱巨的成昆鐵路、襄渝鐵路、青藏鐵路的“三大戰(zhàn)役”入手,作了重點介紹,使一個整編師35年的光輝戰(zhàn)斗歷史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鐵道兵第十師在35年的光輝歷程中,上至師長,下至每個官兵都不是孬種,是最具有戰(zhàn)斗精神和思想作風過硬、綜合素質(zhì)全面的鋼鐵戰(zhàn)士。希望更多的戰(zhàn)友和讀者,身為鐵道兵和鐵十師的官兵而感到光榮而自豪。要學習和感恩老一輩的培養(yǎng)成長和所給予的一切!弘揚部隊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激勵我們和教育子孫后代前行,讓鐵十師的精神永放光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在解放戰(zhàn)爭中誕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8年7月,東北人民解放軍以原東北人民自治軍護路軍為基礎,補入部分二線部隊和鐵路技術干部及技術工人,組建了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鐵道兵從此誕生。1949年1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fā)出電令,成立軍委鐵道部,任命滕代遠為軍委鐵道部部長。同年5月,以原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為基礎,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歸中央軍委鐵道部領導,滕代遠兼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呂正操(1955年授銜開國上將)兼任副司令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隸屬中央軍委直接領導。1950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以志愿軍鐵道兵團的名義陸續(xù)開赴朝鮮戰(zhàn)場,執(zhí)行鐵路保障任務。1951年1月轉(zhuǎn)屬志愿軍總部領導。1952年8月正式列為中央軍委序列,先后修復朝鮮鐵路900多公里,在朝鮮北部1300多里的鐵路運輸線上,建成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創(chuàng)造了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1953年7月朝鮮戰(zhàn)爭停戰(zhàn)后,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部隊幫助朝鮮重建家園,新建和修復鐵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3年9月9日,中央軍委決定,由志愿軍總部領導的6個鐵道工程師統(tǒng)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番號,成為一個兵種,歸屬中央軍委直接領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4年3月5日,鐵道兵領導機關正式在北京成立,由赫赫有名的王震上將出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毛主席接見了王震司令員并親自為鐵道兵報社題寫《鐵道兵》報名。鐵道兵編制下轄10個師、1個橋梁獨立團、1所鐵道兵學校和2所速成中學,共8萬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來根據(jù)戰(zhàn)備施工和西南鐵路建設需要,幾經(jīng)擴編和整編,到1974年底,鐵道兵共有15個師、3個獨立團、3所院校、3個野戰(zhàn)醫(yī)院、1個科研所,總兵力達到43萬人。1980年根據(jù)中央軍委裁軍要求,保留為10個師、2個獨立團、2所院校、2個野戰(zhàn)醫(yī)院,總兵力20萬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從1948年組建解放軍鐵道縱隊到1983年鐵道兵并入鐵道部的35年間,鐵道兵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共搶修鐵道3600多公里,搶建鐵路690多公里、戰(zhàn)備公路430多公里;在和平建設時間,共新建鐵路干、支線12590公里,占全國新建鐵路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有8000多名官兵為鐵路建役獻出了生命,其中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犧牲1136人,在援越抗美戰(zhàn)爭中犧牲392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第七次大裁軍。1982年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撤銷鐵道兵建制,并入鐵道部。1983年2月1日,鐵道兵黨委、機關并入鐵道部黨委、機關。1984年1月1日,鐵道兵部隊集體轉(zhuǎn)業(yè)并入鐵道部,鐵道兵指揮部改為鐵道部工程指揮部,鐵道兵各師分別改稱鐵道部各工程局。至此,鐵道兵番號在解放軍序列中消失,但鐵道兵的精神和功績,卻永遠留在人民的心目中,載入人民解放軍的史冊。</b></p> <p class="ql-block"><b>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震上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抗美援朝的志愿軍鐵道工程部隊搶修朝鮮鐵路施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抗美援朝的志愿軍鐵道工程部隊搶修朝鮮鐵路施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抗美援朝的志愿軍鐵道工程部隊搶修朝鮮鐵路施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抗美援朝的志愿軍鐵道工程部隊搶修朝鮮鐵路施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二、鐵道兵第十師于1949年4月15日在戰(zhàn)火中誕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道兵第十師的前身為在戰(zhàn)火中誕生的華東軍區(qū)警備第五旅。1949年4月15日,根據(jù)山東軍區(qū)轉(zhuǎn)達中央軍委命令,為了解放山東沿海、青島和長山列島,確定以煙臺警備司令部為基礎, 改編東海軍分區(qū)二團、煙臺警備部隊、膠東軍區(qū)獨立團,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警備第五旅(即鐵道兵第十師前身)。旅長劉林即鐵道兵第十師的首任師長(湖北沔陽今仙桃人,后授予少將軍銜),政委由中共煙臺市委書記劉乃殿兼任, 副政委張偉烈,參謀長王漢汝,政治部主任張少華(后任鐵十師政委)。轄新編第13、14、15團和炮兵團。同年5月和7月,先后兩次參加解放青島和長山列島戰(zhàn)役,開創(chuàng)了鐵道兵第十師誕生以來的首次戰(zhàn)斗歷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0年11月7日,根據(jù)中央軍委命令,為了統(tǒng)一全軍編制,加快部隊正現(xiàn)化建設, 將華東警備第五旅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101師,轄第13、14、15、16步兵團和旅屬炮兵團(由北海特兵營、東海特兵營、五旅原炮兵營等炮兵營合并而成),總兵力12364人,師機關駐山東煙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2年2月,新中國百業(yè)待興,糧食極度缺乏,軍委主席毛澤東簽發(fā)命令,將步兵一O一師改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農(nóng)業(yè)建設第三師(下稱農(nóng)建三師),懇荒種糧,解決國家急需的糧食問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道兵第十師是一支既英勇善戰(zhàn)、又能吃苦耐勞技術過硬的多能部隊。正如激情昂揚的《鐵道兵之歌》歌詞所寫的“毛主席揮手我前進,奔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抗美援朝。1953年1月3日,中央軍委緊急命令農(nóng)建三師入朝擔負戰(zhàn)時鐵路搶修搶建任務。1月17月和18日部隊緊急出發(fā),1月24日到達朝鮮平安北道價川郡。1月29日農(nóng)建三師奉命改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工程第十師,隸屬于中朝新建鐵路指揮局領導。原農(nóng)建7、8、9團改為第28、29、30團,總兵力7419人。在此前的1951年已由原部步兵一O一師抽調(diào)680名官兵,分四批參加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志愿軍鐵道工程第十師入朝先后承擔兩期總長30.79公里的鐵路搶修任務,是在無經(jīng)驗、無機械設備冒著零下20多度嚴寒和空中敵機不斷空襲的惡劣環(huán)境中進行的。保障了鋼鐵運輸線暢通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彭德懷司令員和金日成首相,分別電賀和表彰。師長張吉厚(河南新縣人),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解放勛章。部隊在1953年7月27日板門店停戰(zhàn)協(xié)議簽訂后回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1953年9月9日中央軍委決定組建鐵道兵之后的同年11月21日,志愿軍鐵道工程第十師奉命從朝鮮回國,改編為鐵道兵第十師(簡稱鐵十師),代號為8510部隊,師部駐陜西咸陽北郊。28團駐肖家村,29團駐黃家寨,30團駐興平縣。1954年3月5日鐵道領導機關(簡稱兵部)在北京成立,鐵十師整編轄5個團,原28團、29團、30團依次改編為第47團、48團、49團,同年8月5日組建第46團(橋梁團)。9月1 日50團 (機械團)成立,暫缺編。 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十師”番號后,但其前身是由“華東軍區(qū)警備第五旅”和“步兵一0一師”地方部隊改編而成,干部隊伍和班底變動不大,筆者于1963年參軍到鐵十師時,連級以上干部大部分都是山東人。也感受到山東人的孔孟思想、儒家文化的豪爽、坦誠、重義、耿直的性格特征并從中受益匪淺。筆者認為鐵道兵第十師的誕生時間應確定為1949年4月15日,這與鐵道兵誕生于1948年7月和人民解放軍誕生于1927年8月1日是一致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4年11月17日,鐵十師遵照兵部電令,抽調(diào)46團、47團、48團、49團各1個營歸建到50團。一直到1984年1月集體轉(zhuǎn)業(yè)合并到鐵道部,更名為中鐵第20局集團公司的30年期間,軍隊建制和番號沒變,部隊代號幾度變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高立德,是鐵十師在建國初期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現(xiàn)健在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1935年5月出生,1951年2月入伍, 歷任山東軍區(qū)警備第二團政治處公務員、步兵一O一師302團2營5連文書。1952年1月奉命參加抗美援朝,所在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工程第十師。在冒著零下20多度嚴寒和敵機不間斷低空轟炸的朝鮮戰(zhàn)場,發(fā)揚了勇敢頑強、不怕犧牲的戰(zhàn)斗精神,建立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保障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1953年11月奉命回國,部隊改編為鐵道兵第十師,所在的第30團駐防陜西興平縣。1955年2月調(diào)鐵十師司令部保密室任保密員、保密室主任。1963年3月任鐵十師司令部軍務科參謀、副科長、科長。1977年9月任鐵十師48團副團長、團長。1982年2月轉(zhuǎn)業(yè)任山東青島市市政工程管理局黨委副書記直到退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高立德同志在4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特別是在鐵十師32年工作中,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回國后轉(zhuǎn)戰(zhàn)南北,參加了寶成、黎湛、鷹廈、蘭銅、南福、青綠、成昆、襄渝、青藏等鐵路建設。三上青藏高原修建青藏鐵路,三建“兩彈一星”國防專線青綠鐵路。在1971年1月任軍務科科長后的任上期間,注重從部隊基層選拔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刹浚稳宋ㄙt,別具一格,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干部進入到團、處級領導崗位。到48團和轉(zhuǎn)業(yè)到地方工作后,注重思想政治和黨建工作,聯(lián)系群眾,不忘初心,深受官兵愛戴。他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了共和國的鐵路建設、軍隊建設和地方的城市建設,為黨為人民作出了重要貢獻。 曾榮立兩次三等功、四次嘉獎和榮獲“光榮在黨50周年紀念章”、“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章”、“高立德軍旅功模紀念章”。照片為榮獲在黨五十周年紀念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011年建黨90周年,榮獲“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軍旅專題部”頒發(fā)的“高立德軍旅功模”紀念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榮獲光榮在黨50周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70周年紀念章的高立德同志,高興地向頒發(fā)單位行軍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軍功章的一半也有其“賢內(nèi)助”的無私奉獻,照片為高立德同志榮獲光榮在黨50周年紀念章和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章,不忘與愛人蓋林英合影紀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高立德同志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著中國人民志愿軍軍裝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第48團團長高立德、政委杜中尤等部分團領導和1981年度創(chuàng)建精神文明先進單位代表合影,一排起左三柴富民(副政委)、左四張德泉(副團長)、左五高立德(團長)、左六杜中尤(政委)、左七劉茂軒(政冶處主任)、左八吳謀新(總工程師)、左九紀俊星(后勤處處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改制后的現(xiàn)中鐵二十一局3處,熱烈歡迎前身鐵十師48團15名老兵前輩回家省親,重拾40多年前鐵道兵記憶。</b></p> <p class="ql-block"><b>(此處照片不宜公開展示,被隱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48團69年冬季入伍的湖北公安縣籍部分退役官兵,和改制后進軍湖北荊州建筑市場的現(xiàn)中鐵二十一局3處工會主席周普華一行合影。老戰(zhàn)士、公安縣文聯(lián)主席、書法家劉世平為表達對48團娘家人的深情厚誼,特贈送了具有收藏價值的字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和平建設時期的鐵道兵戰(zhàn)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和平建設時期的鐵道兵戰(zhàn)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三、在和平建設時期揮師南下和進軍西北酒泉,為海防鐵路和航天事業(yè)鐵路做出重要貢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參加修建的江西鷹潭至福建廈門的鷹廈鐵路。鷹廈鐵路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全長705公里(含漳州支線11公里),在贛閩兩省邊境穿越武夷山,進入閩南九龍江沿江而下,經(jīng)過集美和廈門兩道海堤到達廈門。于1955年2月21開工,1957年12月28日峻工。是鐵道兵司令員王震將軍帶領數(shù)10萬鐵道兵官兵用鐵鍬和炸藥,只用了三年時間修通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穿越崇山峻嶺的鷹廈鐵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穿越崇山峻嶺的鷹廈鐵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穿越崇山峻嶺的鷹廈鐵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穿越崇山峻嶺的鷹廈鐵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參加修建的廣西黎(塘)至廣東湛(江)鐵路通車典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4年7月,鐵十師奉命南下,轉(zhuǎn)戰(zhàn)廣西、福建、浙江參與修建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黎(塘)湛(江)鐵路、鷹(潭)廈(門)鐵路和獨立修建的蘭(溪)銅(官)專線鐵路。圖為1957年12月16日蘭銅鐵路峻工紀念。</b></p><p class="ql-block"><b>(此處照片不宜公開展示,被隱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6年11月由鐵十師獨立修建的蘭(溪)銅(官)專線鐵路,全長56.2公里。鐵路的關鍵工程蘭江鐵路大橋是當時浙江省的第二鐵路大橋,全長564.2米,設橋墩20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7年4月修建蘭銅鐵路8510部隊(鐵十師代號)民工先進生產(chǎn)(工作)者合影</b></p> <p class="ql-block"><b>(此處照片不宜公開展示,被隱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地處巴丹吉林沙漠邊緣。1958年3月,鐵十師在完成東南沿海的海防鐵路修建任務后,遵照軍委命令,揮師大西北,秘密開赴甘肅酒泉地區(qū),搶修“兩彈一星”戰(zhàn)略專線鐵路。5月22日,清綠鐵路全線開工。在時間緊,任務重,氣候環(huán)境惡劣和施工條件極差的情況下,采取“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的方法,加快施工進度。在長達240.65公里的鐵路施工線上,白天人聲鼎沸,夜晚燈火通明,從清水站開始,一米一米地向大漠深處的“兩彈一星”發(fā)射基地推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除了日夜勞累搶進度以外,還要戰(zhàn)勝沙漠里常刮的“黑旋風”和嚴重缺水的惡劣自然環(huán)境以及伙食供應不足、缺乏生活營養(yǎng)的困難,每人每天只供應一盆水,兩個月才能洗一次澡,常用駱駝刺充饑,導致身體浮腫和夜盲癥。鐵十師官兵發(fā)揚了在朝鮮戰(zhàn)場的大無畏精神,睡帳篷、戰(zhàn)風沙、斗寒暑,克服了常人難以忍受的重重困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至1960年1月15日,只用了20個月時間搶修的鐵路全線峻工,這是鐵十師獨家圓滿完成的這條干線長達240.65公里和岔線82.22公里的秘密戰(zhàn)略鐵路。直到40年后的1999年,這條戰(zhàn)略鐵路才標注在中國地圖上,鐵十師戰(zhàn)斗在戈壁沙漠的秘密任務才逐漸被世人知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筆者把這一段歷史披露出來,是讓世人都知道鐵十師鮮為人知的光輝歷史。也許當年親臨其境的官兵現(xiàn)都是八十、九十歲以上的耄耋之年的老人,有的甚至與世長辭已看不到這篇文章了,但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不知道,至少也要讓沒有經(jīng)歷過這段歷史的人知道并傳承下去,發(fā)揚鐵十師的這種艱苦奮斗精神!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鐵道兵第十師從東南沿海揮師甘肅酒泉,獨家三建“兩彈一星”國防專線鐵路正線240.65公里、岔線82.22公里、211工廠專線55.19公里,為航天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西北酒泉原子城爆炸成功。圖為當天人民日報號外版向全世界莊言宣告!這其中有著35年后才向世人公開鐵十師三建“兩彈一星”國防軍事專線鐵路的秘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西北酒泉原子城爆炸成功場景。這其中有著35年后才向世人公開鐵十師三建“兩彈一星”國防軍事專線鐵路的秘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西北酒泉原子城爆炸成功場景。這其中有著35年后才向世人公開鐵十師三建“兩彈一星”國防軍事專線鐵路的秘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青綠鐵路通車典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4年7月至1958年1月,鐵十師奉命南下,轉(zhuǎn)戰(zhàn)廣西、廣東、福建、浙江修建黎湛鐵路、鷹廈鐵路、蘭(溪)銅(官)鐵路專用線,其中全長56.2公里的蘭銅專線鐵路是鐵十師只用了11個月獨家修建,為鞏固東南沿海萬里海疆做出了重要貢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8年3月,鐵十師揮師西北,駐防甘肅省酒泉地區(qū)。在荒無人煙、飛沙走石的巴丹吉林沙漠修建清綠軍事專用線。這是鐵十師第一次獨家完成的大型鐵路工程,為中國的航天事業(yè)做出了永載史冊的貢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由鐵十師所修建的“兩彈一星”國防工程專線鐵路——青綠鐵路,是我國地圖上唯一的一條軍用秘密鐵路。南自清水站,北至額旗納旗綠園站,后延長至嘉策鐵路賽罕淘來站相接。301/302次專用軍列每天早上07:30從東風站發(fā)車,朝發(fā)夕返。單程5小時,全部由軍人管理,承擔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的所需生活物資供應和火箭、衛(wèi)星運輸任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9年3月,鐵十師一上青藏線,擔負泉吉峽東至格爾木納赤臺段278.4公里施工任務。1960年5月因自然災害奉命停建。然后撤離西北,移防北京、山西、內(nèi)蒙古、河北等地,配合其他軍事單位從事特種工程施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3年初,青藏鐵路二次上馬。1963年3月22日,接鐵道兵兵部電令:鐵十師新承擔蘭青鐵路海(晏)——克(克土至海湖)支線鐵路修建任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4月10日至12日,師黨委在北京良鄉(xiāng)召開了三屆六次黨委全會,對這條戰(zhàn)略鐵路作了具體兵力部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5月28日,師部由北京良鄉(xiāng)移防青海西寧,指揮四線(海克段鐵路、南湖支線、221廠專用線、青辦西寧鐵路專用線)、一路(龍過公路)、一橋(龍羊峽懸索橋)修建。 鐵十師率46團、48團擔負海晏至克土段干線、克土至海湖支線和二機部221工廠專鐵路線施工任務。1964年10月17日,完成55.19公里鐵路專線峻工,再次為“兩彈一星”航天事業(yè)做出重要貢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集結(jié)中國大西南,參加成昆鐵路大會戰(zhà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成昆鐵路是連接四川成都至云南昆明的國家一級鐵路。全長1083.3公里,共設大小車站124座。始建于1958年,后因自然災害多次停工復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成昆鐵路從海拔500米左右的川西平原沿大渡河、牛日河而上,穿越海拔2280米的沙木拉打隧道后,沿孫水河、安寧河、雅礱江上行至海撥1900米左右的滇中高原昆明。大渡河、金沙江兩岸懸崖峭壁,山高谷深,江水湍急,地勢險峻,工程極端艱巨。橋梁和隧道總長443.7公里,占線路總長的40%。沿線氣候多變,有氣溫高達40多度的深溝,有10級大風勁吹的峽谷,有常年積雪不化的雪山,有500多公里位于地震區(qū)。溶洞、暗河、斷層、流沙、瓦斯及有害氣體等復雜地質(zhì)結(jié)構(gòu),給設計和施工造成極大困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4年受緊張的國際形勢影響,在毛主席親自關懷下,再次動工。1964年9月1日,西工指司令員呂正操上報了關于西南鐵路建設的兵力部署,9月4日,毛主席批準同意了這個部署。 在西南鐵路工地指揮部的直接領導下,調(diào)集了鐵道兵第一、五、七、八、十師、獨立機械團、汽車團和鐵道部第二工程局、第四工程局三個工程處、大橋工程局電務工程總段等專業(yè)施工隊伍共同承擔施工。1966年施工高峰期,投入施工隊伍達35萬多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鐵十師承擔了北段和中段兩期共304.63公里施工任務,占全線路總長的28.12%,擔任了重頭,于1970年7月1日全線在鐵十師駐地西昌禮州接軌通車。成昆鐵路勝利通車,創(chuàng)造了“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奇跡”,開創(chuàng)了18項中國鐵路之最,13項世界地路之最,榮獲“中國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鑄就了中國乃至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神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成昆鐵路線路走向平面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修建成昆鐵路紀念碑勇士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位于成昆鐵路關村壩車站的鐵道兵博物館廣場紀念碑,由全國鐵道兵戰(zhàn)友聯(lián)誼會捐資和金口河區(qū)人民政府共同修建,2010年7月落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位于成昆鐵路關村壩車站的鐵道兵博物館廣場紀念碑,由全國鐵道兵戰(zhàn)友聯(lián)誼會捐資和金口河區(qū)人民政府共同修建,2010年7月落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成昆鐵路地質(zhì)公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部分子弟重返當年奮戰(zhàn)過的成昆鐵路金口河參觀紀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無所畏懼的鐵道兵戰(zhàn)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成昆鐵路隧道施工的鐵道兵戰(zhàn)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4年9月15日,師長李興弟、副政委徐冰在北京參加的兵黨委(擴大)會議。第2天9月16日~22日,46團、47團、48團機關和部隊,火速從青海海晏、西寧、內(nèi)蒙古旗下營、北京移防四川,月底前到達新區(qū)。全師11443人和56033噸物資,分別從青海、內(nèi)蒙古、北京不同地方只用了半個月時間移駐四川峨眉龍池、九里、樂山等新駐防區(qū),可見當年鐵道兵部隊移防時間之快。移防完成第三天,師部在九里駐地召開第一次工程會議,時任副師長尚志功就全師承擔的成昆鐵路的工程特點、任務劃分、施工組織等作了部署,兵部副司令員郭維成到會作了重要講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與此同時,各方力量馳援鐵十師。10月15日,鐵道部先后抽調(diào)692名工程技術干部和技術工人到達鐵十師,分配到各團施工,后經(jīng)批準參軍入伍。鐵十師原有編外職工5000人,后來新招3000人,共有8000名編外技術工人。全師在兵力最多時管理七個團4萬余人,加上編外職工8000人,共5萬余人投入施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1月17日,遵照兵部10月23日電示,師下達組建鐵道兵第50團命令,抽調(diào)第46團、47團、48團、49團各1個營歸50團建制,時任50團團長陳友國、政委許守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2月24日,配屬鐵十師施工的鐵二師第8團從湖南出發(fā),經(jīng)4天急行軍到達樂山沙灣布防,28日投入施工,這就是鐵道兵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5年3月17日,毛主席、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在京的中央領導同志,接見了鐵道兵科學技術大會代表。8月10日,師長李興弟、副師長尚志功、副政委徐冰在京參加兵部黨委三屆四次會議,毛主席、劉少奇再次接見了與會人員,可見對這支部隊寄予了多大的期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5年2月25日,根據(jù)全軍干部會議精神,鐵道兵師擴編為5團5營5連4排4班制,各團增編一個營,各營增編一個連,全師兵力達到34369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1月13日,已任師長的尚志功參加西工指會議,鐵道兵政委呂正操在會上稱贊鐵十師說:你們站起來像個兵,集合起來像個隊伍,遇到山洞能打過去,希望再創(chuàng)施工月成洞200、300米高速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2月27日,任命原49團總工程師為鐵十師總工程師。王文波,1952年從衡陽鐵路局參加抗美援朝,1953年1月1日跨過鴨綠江,被分配到志愿軍鐵道工程第十師30團(即鐵道兵整編后的第49團),成為鐵十師組建后第一批工程技術人員,也是鐵十師成立后的元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尚志功劇照</b></p> <p class="ql-block"><b>(此處照片不宜公開展示,被隱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尚志功師長的登記證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四任師長尚志功(1965.9.14~1969.9.27),率領鐵十師5萬多名官兵和編外職工,出色完成了成昆鐵路北段和中段300多公里修建。河北靈壽人。1937參加八路軍,曾任晉察冀軍區(qū)連長、營長、副團長,1951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任志愿軍68軍204師610團團長,在參加文登阻擊戰(zhàn)中所在團戰(zhàn)功卓著,被授予“三等功臣團”榮譽稱號。回國后歷任鐵十師副師長、師長、鐵道兵司令部副參謀長、鐵道兵后勤部部長、鐵道兵司令部參謀長、鐵道兵指揮部指揮等職。率部參加青綠鐵路、青藏鐵路、成昆鐵路、南疆鐵路等鐵路建設。鐵道兵集體業(yè)并入鐵道部后,被任命為鐵道部副部長,參與領導和組織指揮了我國第一條雙線、重載、電氣化鐵路——大(同)秦(皇島)鐵路、北疆鐵路、京廣復線等鐵路建設,為我國的鐵路建設事業(yè)和交通戰(zhàn)備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是全國六屆人大代表,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b></p> <p class="ql-block"><b>成昆鐵路雄姿</b></p> <p class="ql-block"><b>崇山峻嶺中的成昆鐵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懸崖峭壁中的成昆鐵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五任師長鞠遠貴(1969.9.27~1970.4.22),1943.5參軍,歷任步兵101師301團政治處副主任、志愿軍工程兵第十師28團政治處副主任、鐵道兵第十師46團團長、政治委員,鐵道兵第十師司令部副參謀長、副師長、師長,1970年首任鐵道兵西南指揮部司令部副參謀長。榮立三等功2次,評為勞幼模范,榮獲“三級解放勛章”、三級獨立自由勛章。</b></p> <p class="ql-block"><b>橋隧相連的成昆鐵路</b></p> <p class="ql-block"><b>在隧道掘進的鐵道兵戰(zhàn)士</b></p> <p class="ql-block"><b>雄偉的成昆鐵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修建的成昆鐵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雄偉的成昆鐵路英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乘坐成昆鐵路首趟通車的旅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0年7月1日,成昆鐵路全線通車,在鐵十師駐地西昌,舉行了10萬軍民參加的盛大通車典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0年7月1日,成昆鐵路全線通車,在鐵十師駐地西昌,舉行了10萬軍民參加的盛大通車典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0年7月1日,成昆鐵路全線通車,在鐵十師駐地西昌,舉行了10萬軍民參加的盛大通車典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奮戰(zhàn)在陜南秦巴大山襄渝鐵路的鐵十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襄渝鐵路通車后的雄偉英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襄渝鐵路通車后的雄偉英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奮戰(zhàn)在陜南秦巴大山襄渝鐵路的鐵十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襄渝鐵路東起湖北襄樊,西經(jīng)秦巴山區(qū)陜南安康,南至重慶,故稱襄渝鐵路,是溝通我國西南至中南的鐵路的交通命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襄渝鐵路西段(四川段)1968年4月動工,東段(湖北段)1969年3月動工,中段(陜西段)1970年3月動工,經(jīng)過6年艱苦奮戰(zhàn),于1973年10月19日全線接軌通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襄渝鐵路全長915.6公里,新建正線859.6公里由鐵道兵擔任修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當時鐵道兵部署了8個師、6個師屬團、2個獨立團,共23.6萬兵力投入施工。此外,鄂、陜、川三省動員了大量學生和民兵配合各師施工。其中湖北民兵14萬人,陜西學生和民兵15萬人,四川民兵30萬人,三省總計動員學生和民兵59萬人,加上鐵道兵23.6萬人,共計投入人力83萬人之多,統(tǒng)一由鐵道兵指揮施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中中段(陜西段)總長264公里,穿越陜南5個縣,有3個縣不通公路。山重水復,地形險峻,人煙稀少,交通困難,施工條件極差,工程尤為艱巨。部隊乘火車在西安下車后,因不通公路,步行300多公里翻越秦嶺高山到達營地。生活給養(yǎng)、施工材料和大型機械設備,全靠人力肩挑背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陜西段橋隧相連,其中橋梁和隧道占鐵路長度的81.5%。鐵道兵在此部署重兵,除投入7個整編師以外,還調(diào)動鐵一師第2團、鐵五師第23團、鐵十四師第70團、鐵十二師第60團配合相關師進行兵力支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盡管鐵道兵在陜南布下重兵,但人力還是嚴重不足,因陜北、關中、陜南還有大型水電建設和陽關鐵路同時修建,僅陽關鐵路就投入了40萬民工。陜西省領導想到69屆和70屆初中畢業(yè)生尚未下鄉(xiāng),問鐵道兵這些學生可否參加修路?鐵道兵在工期緊、人力不足的情況下,這些學生朝氣蓬勃,均滿了16周歲以上,與部隊應征的新兵相差不多,當然求之不得。于是陜西省從西安市的10000名初中畢業(yè)生報名選拔。1971年鐵道兵又從陜西寶雞、銅川、渭南、咸陽等地市招錄15000名1970屆初中畢業(yè)生,加上老三屆學生以上山下鄉(xiāng)的名義進入部隊鍛煉和參加施工,開創(chuàng)了中國“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新模式。當時共組織了25800人,其中女生5129人,共編為141個連隊,命名為“學兵連”,按照部隊編制和常態(tài)化管理,配有連長、指導員、司務長、衛(wèi)生員。1973年4月,襄渝鐵路完成了主體施工,“學兵連”陸續(xù)退出鐵路施工。從1970年8月至1973年7月,25000名學生兵在襄渝鐵路線上奮戰(zhàn)了近三年,得到能力鍛煉和素質(zhì)提高,省政府都給予分配了工作,這也是鐵道兵在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他們正值十七、八歲的風華正茂或豆蒄年華,朝氣蓬勃,虎虎生威,是鐵路建設的一大生力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0年7月,鐵十師在完成了成昆鐵路北段和中段共304.63公里的施工任務勝利通車之后,全師移防開赴陜南安康修建襄渝鐵路中段的施工任務。全師在襄渝鐵路承擔的是松(潭溝)高(鼻梁)段,位于陜西不通公路的白河縣、旬陽縣境內(nèi),是襄渝線的重點工程,具有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的特點。其橋隧總長52公里,占正線總長的74%。而且還要另修干線公路294公里、林場公路149公里、運輸便車道207.9公里。因工程量大,鐵十師施工區(qū)參加施工人員達10萬人,其中民兵5萬人,西安、寶雞學生兵1萬人,部隊4萬人左右,平均每公里鐵路線容納1300人,給部隊的生活供應、后勤保障、住房和行政管理帶來極大挑戰(zhàn),也對我們師首腦機關參與具體組織指揮的每一名干部,帶來極大的考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師駐地的兩個縣不通公路,面對浩浩蕩蕩突如其來的10萬筑路大軍,首要解決的就是修通公路、解決吃飯、吃菜、住房、大型機械設備和施工材料運輸進場問題。當?shù)卣緹o力解決這么大的困難,于是就動員部隊自己種糧、種菜、喂豬解決生活供應,面對沒有公路的的窮山惡水,使用鋼釬大錘和肩挑背扛,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短短兩個月之內(nèi)新修干線公路294公里、林場公路149公里和施工便道207公里,共新修公路650公里,解決了全師10萬官兵和筑路人員的生活問題,為鐵路開工創(chuàng)造了條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歷來以打硬仗而聞名的鐵道兵第十師,把94%的部隊和74%的民兵投入隧道施工,創(chuàng)下了月進尺保持在2000米以上,最高達3000米,從而使全部工程比中央軍委的要求提前11天達到鋪軌水平。鐵十師在襄渝線中段陜南安康艱苦奮戰(zhàn)了三年多于1973年10月19日全線接軌通車后,于1974年6月1日全師移防青藏高原三上世界屋脊修建人間“天路”青藏鐵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六任師長陳友國(1970.4.22~1977.10.),14歲從山東入伍,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回國后一直在鐵道兵第十師工作。1964年首任鐵道兵第50團團長(政委許守華)、1970年4月出任鐵十師第六任師長,全程指揮了襄渝鐵路修建和青藏鐵路一期大部分工程的修建。在襄渝鐵路指揮最多時達10萬官兵和筑路大軍,克服重重艱難險阻,提前11天完成兵黨委下達的任務。然后又率領全師官兵三度進入高寒缺氧海撥3000多米至5000多米的世界屋脊修建青藏鐵路。身患嚴重的心臟病、高血壓和糖尿病,常年深入基層,在海拔3700米全長4010米地質(zhì)結(jié)構(gòu)極為復雜的關角隧道,長期蹲守這全線最難修建的施工現(xiàn)場,指揮著投入的兩個團的兵力,日夜奮戰(zhàn)在搶修救災的第一線。他身為一師之長的中高級干部,沒有官架子,身先士卒,深受官兵愛戴和好評。在1977年底己升任鐵道兵第一指揮部副參謀長的陳友國同志,不顧身患嚴重疾病和高寒缺氧的惡劣氣候環(huán)境,陪同鐵道部專家穿越海拔5700米的唐古拉山勘察鐵路走向,終因積勞成疾,勞累過度,幾次暈倒,后經(jīng)搶救無效不幸犧牲,享年55歲,使黨和軍隊失去了一位好干部。</b></p> <p class="ql-block"><b>第六任師長陳友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陳友國師長在成都火車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陳友國師長和家人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陳友國師長的女兒陳立新(左)和她的戰(zhàn)友李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特務連新報務員培訓班</b></p> <p class="ql-block"><b>(此處照片不宜公開展示,被隱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學兵連女兵在勞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陜西一萬名學兵連學兵,不忘在部隊的鍛練成長和深深情懷,聚會50周年聯(lián)誼會紀念</b></p> <p class="ql-block"><b>(此處照片不宜公開展示,被隱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陜西一萬名學兵連學兵,不忘在部隊的鍛練成長和深深情懷,聚會50周年聯(lián)誼會紀念</b></p> <p class="ql-block"><b>(此處照片不宜公開展示,被隱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陜西一萬名學兵連學兵,不忘在部隊的鍛練成長和深深情懷,聚會50周年聯(lián)誼會紀念</b></p> <p class="ql-block"><b>(此處照片不宜公開展示,被隱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陜西一萬名學兵連學兵,不忘在部隊的鍛練成長和深深情懷,聚會50周年聯(lián)誼會紀念</b></p> <p class="ql-block"><b>(此處照片不宜公開展示,被隱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陜西一萬名學兵連學兵,不忘在部隊的鍛練成長和深深情懷,聚會50周年聯(lián)誼會紀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陜西一萬名學兵連學兵,不忘在部隊的鍛練成長和深深情懷,聚會50周年聯(lián)誼會紀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陜西學兵連學兵,聚會50周年聯(lián)誼會文藝演出</b></p> <p class="ql-block"><b>(此處照片不宜公開展示,被隱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六、三進青藏高原,為藏區(qū)修筑“天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4年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發(fā)布命令,全國9個部委、68個單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七師、第十師6萬多名官兵,在人煙罕至的茫茫戈壁灘長達800多公里的鐵路線上,擺開了修建青藏鐵路大會戰(zhàn)的戰(zhàn)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里平均海拔在3200米以上,高寒、缺氧、風沙、鹽湖、沼澤、凍土等惡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導致人煙稀少、生物難以生存。冬天氣溫在零下35度以上,一年四季吃不上新鮮蔬菜;高原反應強烈,頭昏失眠,血壓升高,心臟軸心偏離,呼吸困難;室外紫外線輻射強烈,到這里后面部和皮膚暴露部位都要脫掉幾層皮,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能適應這里惡劣的氣候環(huán)境。許多慕名而來的人住不上幾天,就會打道回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青藏高原的“天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但鐵十師烏蘭駐地與鐵七師格爾木駐地之間,也有一處風景秀美的旅游勝地。位于德令哈市西40公里的克魯克湖和托素湖,青藏鐵路恰好從這兩湖之間穿過。在夏秋季節(jié),夕陽映在湖面,湖中五彩繽紛,與岸邊的野花牧草、覓食的牛羊、棲息的候鳥交相輝映,構(gòu)成一幅迷人的圖畫。位于柴達木盆地邊緣的海西蒙古族自治州首府的德令哈市風景如畫,像一顆奪目的夜明珠,鑲嵌在浩瀚的戈壁灘上閃閃發(fā)光。</b></p> <p class="ql-block"><b>海西自治州德令哈鳳光</b></p> <p class="ql-block"><b>海西自治州德令哈市風光</b></p> <p class="ql-block"><b>海西自治州德令哈市巴音河夜景</b></p> <p class="ql-block"><b>海西自治州德令哈市巴音河夜景</b></p> <p class="ql-block"><b>海西自治州德令哈市巴音河夜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藏鐵路一期工程,長846公里,東起青海省會西寧,穿過崇山峻嶺,跨越戈壁草原、鹽湖沼澤,西至昆侖山下的戈壁新城格爾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鐵十師接到命令后,在鐵十師在襄渝鐵路駐地陜西安康召開工作會議,確定以老線(襄渝)收尾為主,陸續(xù)轉(zhuǎn)移新線(青藏)開工。從1974年6月1日起,師、團機關和部隊陸續(xù)移防青藏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時隔兩個多月于八月下旬,鐵十師3萬多名官兵和幾十萬噸物資及裝備,成建制跨越三省行程萬里,浩浩蕩蕩三上世界屋脊移防青藏高原。1974年8月30日至9月5日,在師部駐地青海烏蘭召開第五屆第九次黨委擴大會議,確定關角隧道、布哈河大橋、哈爾蓋鋪軌基地、沙柳河群橋、峻河群橋作為全師當年四季度及以后的五大重點工程。</b></p> <p class="ql-block"><b>雄偉的高海拔長隧關角隧道</b></p> <p class="ql-block"><b>新老關角隧道走向?qū)Ρ葓D</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新老關角隧道走向?qū)Ρ葓D</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眾所周知,世界海撥最高的鐵路是青藏鐵路。關角山,在藏語里的意思是“登天的梯”,是青海西寧通往西藏拉薩鐵路的必經(jīng)之地。關角隧道的軌面海拔高度從3400米一路上升到3800米,氣候嚴寒,空氣缺氧,洞外四季飄雪,長冬無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此后2007年新修的新關角隧道位于青藏鐵路的西(寧)格(爾木)段的青海省天峻縣境內(nèi),全長32.6公里, 于2007年11月6日開工,由中鐵隧道局、中鐵20局、中鐵16局承建,于2014年4月才完成掘進任務,耗時近7年時間,可見其難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新關角隧道繞過了老關角隧道盤山峻嶺地質(zhì)結(jié)構(gòu)極端復雜區(qū)域,比老鐵路線縮短了里程。它破解了多項世界技術難關,設計為兩條平行的單線隧道,時速為每小時160公里,使火車翻越關角山的時間由原來的2小時縮短為20分鐘。建設總工期為5年,3個局共同施工實際完成近7年。用中鐵隧道集團新關角隧道指揮長的話來講,“能在這里堅持下來的都是英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但50年前在關角山修通4.4公里老關角隧道的鐵道兵第十師只投入了兩個團的兵力,僅用了3年時間完成了主體工程,被世界鐵路史上稱作神話和“神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老關角隧道于1974年由從襄渝鐵路峻工后轉(zhuǎn)戰(zhàn)來的鐵道兵第十師所轄第47團、第48團承建。在特別殘酷的氣候和地質(zhì)環(huán)境里,相比如今的科學技術和施工條件的新關角隧道耗時了7年,那時的條件只用了三年,于1977年6月16日完成主體工程,8月15鋪軌。在這里先后有兩位鐵十師的師長陳友國和姜培敏同志親自督戰(zhàn),筆者也曾于1976年帶領由師直機關干部、特務連和師醫(yī)院的官兵組成的“干部突擊施工連”在此奮戰(zhàn)過三個月,深知其險。還有許許多多的無名英雄在這里奮戰(zhàn)過,流血流汗、致傷致殘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英雄的鐵道兵第十師官兵們,他們用生命、鮮血和智慧為修建這條“天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奇跡,他們的功績與日月同輝,與山河永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七任師長姜培敏(1977.10.12~1983.1),1930年10月生,山東海陽人,1945年4月參加八路軍,歷任山東煙臺警備司令部班長、華東警備第5旅14團排長、步兵101師302團連長、團軍務股參謀。1953年1月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任志愿軍鐵道工程第十師29團連長。1953年11月回國任鐵道兵第十師49團作戰(zhàn)股股長、第46團司令部副參謀長、第47團司令部參謀長,參加過黎湛、鷹廈、清綠鐵路修建。1965年11月至1970年4月任鐵道兵第48團副團長、團長,率部參加成昆鐵路北段和中段的搶建任務。1970年4月至1973年11月,先后任鐵道兵第十師司令部副參謀長和鐵道兵西南指揮部作訓處處長,調(diào)度8個師的兵力,科學指揮,全力搶建襄渝鐵路。1973年10月至1983年1月任鐵道兵第十師副師長、師長期間,率部三度進入青藏高原,修建青藏鐵路第一期396公里的高原鐵路,攻克工程的咽喉項目——海拔3760米、長度4010米的關角隧道。1981年8月,率部參加寶成鐵路秦嶺中段16.7公里因山洪暴發(fā)鐵路中斷的搶修,提前22天完成任務,受到經(jīng)中央軍委批準由鐵道兵榮記的二等功。1982年1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鐵道兵并入鐵道部,成立鐵道兵指揮部,姜培敏同志任副指揮(副軍職),1984年改任鐵道部工程指揮部副指揮。他一生從1945年4月加入鐵十師的前身山東警備第五旅開始,至1994年4月離職休養(yǎng)的49年時間,都在與戰(zhàn)爭和修建鐵路打交道,這樣的英雄,我們能不為此動容,能不去懷念、學習嗎?他離休后還主持編輯出版了《鐵道兵不了情》、《鐵道兵風采》畫冊和《全國鐵道兵戰(zhàn)友經(jīng)濟技術協(xié)作通訊名錄》等書刊,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姜培敏同志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7次,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獎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6年5.1姜培敏師長(前排右三)在北京開會期間,和隨行人員在天安門合影(筆者后排左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司令部參謀長叢樹軒(二排左五)和軍務科科長高立德(二排右四,后任鐵48團團長)與師直特務連退役官兵合影</b></p> <p class="ql-block"><b>(此處照片不宜公開展示,被隱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轉(zhuǎn)業(yè)干部合影(筆者姚述清后排右二)</b></p> <p class="ql-block"><b>(此處照片不宜公開展示,被隱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第六次黨代表大會1980年8月28日在青海省烏蘭召開,師直和師后代表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司令部軍務科部分官兵1979年在師機關駐地青海烏蘭合影,后排左三為科長高立德(后任48團團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直屬特務連退役官兵2018年咸陽聯(lián)誼會</b></p> <p class="ql-block"><b>(此處照片不宜公開展示,被隱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政治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政治部宣傳隊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后勤部師醫(yī)院部分退役軍人聯(lián)誼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下面這張照片攝于1976年關角隧道,由鐵十師女兵王民立所攝(女,中校軍銜,鐵十師總工程師王文波的女兒,曾先后在鐵十師、鐵道兵學院工作過,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工作后退休)。照片里有從北京分配來的女大學生,也有師醫(yī)院和師直特務連的女兵。其中女軍醫(yī)王育琴轉(zhuǎn)業(yè)后成為北北宣武區(qū)醫(yī)院藥劑科主任、研究生導師;李林轉(zhuǎn)業(yè)后曾任北京宣武區(qū)醫(yī)院副院長。笫一排左起王壽蘭(北醫(yī)畢業(yè),鐵十師戰(zhàn)友群群主),第二排左起第一為王育琴(首醫(yī)畢業(yè)),第四為李林(首醫(yī)畢業(yè))。</b></p> <p class="ql-block"><b>在關角隧道掘進的風槍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在關角隧道掘進的風槍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藏民們熱情歡迎金珠瑪米到青藏高原。金珠瑪米,藏語是解放軍的意思。金珠漢語譯為拯救苦難的菩薩,瑪米是兵的意思。在解放軍解放西藏后成為稱呼解放軍的專用名稱,沿用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梁忠孟,山東榮城人,1926年生,1947年入伍,同年入黨,犧牲時任鐵十師第48團副團長。1977年2月6日,梁忠孟從青海回山東探親。途經(jīng)山縣古鎮(zhèn)村路時,青島警備區(qū)141醫(yī)院一輛馬車突然受驚,車上和路上行人會受到生命危險。他毫不猶豫沖上前去,緊緊抓住套套騾籠頭,車上和行人脫險了,他卻被轅馬踩傷頭部,經(jīng)搶救無效,壯烈犧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梁忠孟犧牲后,中共青島市委將他的骨灰安放在青島市革命烈士紀念館,鐵道兵黨委給他追紀一等功,中央軍委給他追授“雷鋒式的好干部”榮譽稱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雷鋒式的好干部鐵道兵第48團副團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雷鋒式的好干部鐵道兵第48團副團長在修建成昆鐵路誓師大會(二排左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2年 梁忠孟在襄渝鐵路工地民主會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48團政治處大力宣揚部隊的先進典型和英雄人物梁忠孟的事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道兵第48團文藝宣傳隊賈珍在宣傳梁忠孟副團長的事跡和部隊先進典型中工作突出,榮獲三等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道兵第十師48團后勤部軍需股,根據(jù)高原嚴寒風沙大的特點,幫助連隊建起保暖伙房和塑料菜園,解決一系列生活難題,榮立集體一等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4年開始,科研人員和鐵十師第50團3連,開上海撥4750米的唐古拉山風火山進行多年凍土試驗。風火山空氣稀薄,氣候嚴寒,指戰(zhàn)員克服高山反映,奮力拼搏,鐵道兵笫50團13連被鐵道兵授予“風火山尖兵連”稱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4年開始,科研人員和鐵十師第50團3連,開上海撥4750米的唐古拉山風火山進行多年凍土試驗。風火山空氣稀薄,氣候嚴寒,指戰(zhàn)員克服高山反映,奮力拼搏,鐵道兵笫50團13連被鐵道兵授予“風火山尖兵連”稱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9年9月,青藏鐵路第一期工程西寧至南山口段全線通車。高原各族人民熱烈歡慶青藏鐵路一期通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9年9月,青藏鐵路第一期工程西寧至南山口段全線通車。高原各族人民熱烈歡慶青藏鐵路一期通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時任鐵十師49團6連連長姚文清,指導員嚴德敬,分別40年后首次在蘭州相會。49團6連兩次榮記集體三等功,多次受到師黨委通令嘉獎,并授予“學習硬骨頭六連先進集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40年戰(zhàn)友首相逢,碰一杯何止是“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陶學慈,鐵十師最后一任師長(1983.3.30~1983.12.31),1984.1.1~1988.1.1,鐵十師集體轉(zhuǎn)業(yè)并入鐵道部后,任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局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從1949年4月15日誕生至1984年3月31日的35年間,有8名師長和9名政委主政過鐵十師的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9名政委分別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劉乃殿(1949.4.15~1950.2,煙臺市委書記兼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張加洛(1950.8.1.~1950.12.30)</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任克加(1953.1.28~1954.12.1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張少華(1954.12.17~1964.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徐冰(1965.9.14~1970.1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許守華(1970.11~1979.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徐志超(1979.6~1983.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王成林(1983.3~1983.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沈柏銘(1983.8~1983.12.31)</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陶學慈,(1983.3.30~1983.3.31),在前任師長姜培敏調(diào)鐵道兵指揮部任副指揮(副軍職)后,繼任鐵十師師長陶學慈,政委王成林(1983.3~1983.6,后調(diào)鐵道兵石家莊學院副政委),后任五個月政委沈伯銘。在1983年的主要工作是貫徹軍委主席鄧小平和中央、國務院關于撤銷鐵道兵并入鐵道部的決定,統(tǒng)一部隊思想,抓好部隊穩(wěn)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道兵并入鐵道部后,部隊面臨著從國家指令性計劃轉(zhuǎn)入市場經(jīng)濟“找米下鍋”,干部面臨市場經(jīng)濟、參加工程招投標的壓力和生存,懷著對鐵道兵軍旅生活的留戀,不愿摘掉帽徽、領章“三點紅”和脫下綠軍裝;而家居農(nóng)村的士兵則非常高興并入鐵道部后成為國有特大型企業(yè)的正式職工,工資和待遇有較大提高,工作和退休有了保障。部隊的各種思想情緒突出,抓好部隊穩(wěn)定是第一要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下面照片是鐵十師改為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后,局長陶學慈(前排中)、副局長陳寅武(前排右二)、二十局3處(原鐵48團)黨委書記柴富民(前排右一),在鐵二十局蘭州辦事處主任、黨委書記姚明方(前排左一,原鐵十師軍務科參謀,后任鐵48團團長、鐵20局3處處長)的陪同下,到甘肅蘭州、青海西寧等省地調(diào)研,暢通地方政府關系,參與地方政府激烈的工程招投標競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鐵十師特務連、師醫(yī)院戰(zhàn)友,重返部隊駐地建成后的青海省烏蘭車站合影</b></p> <p class="ql-block">(此處照片不宜公開展示,被隱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向八一軍旗告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83年12月31日上午,鐵道兵笫十師最后一任師長陶學慈,在陜西省白水縣杜康溝鐵道兵第十師49團防地,參加了該團舉行的向軍旗告別的閱兵儀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83年12月31日清晨,一陣嘹亮的起床軍號劃破寂靜的晨曦。鐵十師49團司、政、后機關出早操的隊伍集合在操場。當值班員跑步到團參謀長白懷亮面,“報告,參謀長同志,49團機關出早操隊伍集合完畢,請你指示!”白參謀長當即下令:“出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作為軍人,今天是最后一次早操了。有著18年軍齡的團政委周樹華和團長孔鳳揚并列跑在隊伍的最前面,壓著步速,沉默地帶領隊伍跑完了在軍隊的最后一次早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上午,全團舉行閱兵式和向軍旗的告別儀式。鐵十師師長陶學慈,親自從陜西咸陽師部駐地趕來,參加49團的閱兵式和向軍旗的告別儀式。9時整,當閱兵指揮員下達閱兵和向軍旗告別儀式開始后,擎旗手在兩名身挎56式?jīng)_鋒槍護旗手的護衛(wèi)下,手擎八一軍旗即鐵道兵第49團軍旗,行走在閱兵方隊的最前面。緊跟其后的是全團以連為單位的20個方隊,操著正步依次走過臨時搭建的主席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伴隨著軍樂聲,團長孔鳳揚和政委周樹華檢閱了這支即將脫下軍裝的部隊。閱兵隊伍在火紅的八一軍旗引領下,在雄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歌聲中,一個個綠色方隊,軍容嚴整,步伐堅定;一張張嚴肅的面孔,剛毅果敢,斗志昂揚,展現(xiàn)出鐵道兵官兵應有的風采。</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84年1月1日,鐵十師最后一任師長陶學慈,率領師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機關官兵,向鐵十師火紅的軍旗莊嚴告別。是這面光輝的八一軍旗,從部隊誕生到集體轉(zhuǎn)業(yè)并入鐵道部之前的35年期間,引領鐵十師的官兵南征北戰(zhàn),勇往直前,英勇奮斗,經(jīng)歷了血與火的戰(zhàn)爭洗禮,修建了無數(shù)的鐵路、公路和戰(zhàn)備工程,鑄就了不少的先進集體和英雄模范人物,演繹了一曲曲豪情滿懷的人生戰(zhàn)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遵照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命令,為了服從軍隊裁軍和國家建設的需要,全體官兵脫下了熟悉的勾勒出軍人氣質(zhì)和硬朗的軍裝 ,摘掉了帽徽和領章,懷著一道道深深的惆悵,飽含著晶瑩的淚花,忍不住一陣陣的酸楚,和您這面光輝的旗幟告別了!愿鐵道兵的精神永存,愿鐵道兵的軍魄永在!</b></p> <p class="ql-block">(此處照片不宜公開展示,被隱藏)</p> <p class="ql-block"><b>注:文中有多處重復句子均是照片的注明,因編輯部考慮許多照片的秘密特將照片作了隱藏,故照片的注明在看不到照片之后形成了句子疊加重復。</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心县|
黄大仙区|
冷水江市|
视频|
烟台市|
深水埗区|
谷城县|
宣恩县|
会理县|
沾化县|
时尚|
奉贤区|
遂昌县|
株洲县|
纳雍县|
甘谷县|
丹寨县|
夏河县|
江口县|
丰原市|
海晏县|
鹿邑县|
闽侯县|
宣城市|
大港区|
中宁县|
阿拉善右旗|
衡东县|
府谷县|
郴州市|
阿瓦提县|
嘉禾县|
长武县|
鹤庆县|
武冈市|
革吉县|
白山市|
昆明市|
丰顺县|
阳西县|
呼伦贝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