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藏族,這個一直生活在號稱“地球第三極”的萬里雪域高原上的民族,因氣候寒冷,所以服飾也帶著濃濃的雪域風情特色。其實藏族服裝有很多種類,但是奇怪的是,不管是哪個藏區的服裝,別人都能一眼就認出這就是藏族服裝。藏族服裝具有悠久的歷史,對藏族服飾的研究必然促進、加深對藏族的形成及文化發展史的研究。肥腰、長袖、大襟是藏裝的典型結構。</p> <p class="ql-block"> 因地區不同,藏裝在用料、工藝上差別較大,但樣式上大同小異。一般來說,藏裝有藏袍、便裝和襯衫等。藏袍是最常見的,為大襟服裝,男式寬大,帶袖,女式銷窄,分有袖、無袖兩種。城鎮居民喜用高級毛料制作藏袍,農區用氆氌,牧區用毛皮。因藏袍都比較長,著裝時要提起下擺,束以腰帶,天熱時只穿左袖,不穿右袖。男式藏袍著裝英式,女式瀟灑秀麗。襯衫也是大襟式,唯男式多白色、高領、有扣,女式多花色、翻領、無扣。另外,女式襯衫袖子要比衣服長40多厘米,平時挽起,舞蹈時放下,翩翩起舞,特別優美。在農區,比較喜歡著便裝。男式分上衣和褲子兩件,上衣較短小,大襟,用料氆氌,大多為黑、白兩色。女式僅有上裝,對襟,用料氆氌,黑色,著裝時罩在袍外。</p> <p class="ql-block"> 肥腰、長袖、大襟是藏裝的典型結構。牧區的皮袍、夾袍,官吏、貴族的錦袍及僧侶在宗教節日活動中的服裝具有這種特點。拉薩、 日喀則、 山南等地區的“對通”(短衣)也有此特點。至于工布地區的“古秀”,其基本結構也是和肥腰、大襟類更簡化了,這種服裝不但省去了袖子,而且把衣襟和前身合并在一起了</p> <p class="ql-block"> 藏族服裝結構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裝束。穿直統肥袍行走是不方便的,腰帶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用品。腰帶和靴子又是附著飾品的主要穿戴。各種樣式的“ 羅松”(鑲有珠寶的腰佩)系在腰帶上垂在臀部,形成各種各樣的尾飾。各種精美的“止窮”(類似匕首)也都系在腰帶上。</p> <p class="ql-block"> 藏裝,藏語稱為“曲巴”,雖有地區差異,但其基本特征是大襟、寬腰、長袖、超長、無扣、藏裝品種多樣,可分為長袖高領襯衣、寬腰粗布襯褲、長袖皮袍、布袍、無袖袍、長坎肩、短坎肩、圍裙、腰帶、靴、帽等。藏裝的特點是寬大、保暖、實用、一衣多用。藏袍長過身高,左襟大,右襟小,無領。著裝十分講究,先穿上襯衣和襯褲,然后將袍底提至習慣高度,一般男至膝,女至腳面,再用腰帶扎緊,前面要平整,后面折皺要有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腰帶扎好后放下衣領,將提起的部分垂懸于腰部,形成一個自然的寬大的囊袋,可以隨身攜物乃至放嬰孩。穿好袍后一般要露出右臂,有的則將雙袖橫扎于腰際,裸其雙臂,露出高領襯衣。接著再穿靴載帽,佩掛各種飾物。 康巴服飾農區和牧區有所區別,主要反映在服裝用料和頭飾上</span></p> <p class="ql-block"> 過去農區主要以 氆氌為衣料,也有用布或毛嘩嘰的;牧區則使用耐寒的綿羊或山羊皮,一般為皮朝外毛在內的板皮袍。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康巴藏族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請同在無論農區或牧區,衣料質地都有了很大的改進,除勞作時穿習慣的氆氌袍外,平時一般都穿錦花袍、綢花袍、繡花緞袍、提花皮面袍等。此外,農牧區藏裝都有鑲邊的習慣、一般鑲上黑色平絨、毛呢或彩色氆氌,也有許多在衣襟、袖口、底邊等處鑲上水獺皮、虎、豹皮等動物皮毛。鑲邊大約寬10至15厘米,也有寬達30多厘米的。</p> <p class="ql-block"> 藏裝是什么時候形成的呢?目前我們看到的直接描繪同藏族服裝相似的羌人服飾在 晉寧石寨山戰國、西漢時期墓葬群中出土的青銅器人物圖像上可隱約見到。石寨山青銅器上有近三百個人物圖像,其中有一部分辮發者。這種服飾特點是:男女均頭梳雙辮,都穿一種有直條紋的衣服,或毛皮披風并且袒露一臂或雙臂,頭部有發飾。</p> <p class="ql-block"> 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金銀珠玉飾品等。由于長期的封閉性生存,總的來說,藏族服飾發展的縱向性差異不大,其基調變化亦小。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于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因此,藏裝的地域性特征明顯</p> <p class="ql-block"> 拉薩為中心地區的農民通常穿白色圓領右衽氆氌長袍,領子、袖口、袍邊鑲紅、黃、藍色帶十字花紋的花邊,長袍略長于人身高,穿時用一條繩子將袍子折短系于腰間,使袍子剛過膝蓋,腰部形成一個口袋以裝日常用品,出門時,夜里袍子可當被子。拉薩為中心地區城鎮藏族服裝與農民有些差別,特別是婦女著裝。夏天,拉薩婦女穿無袖長裙,色彩、面料的選擇全然不同于牧民和農民。拉薩人喜歡用質地比較好的綢緞、嗶嘰等面料做藏裝,偏重選擇素凈、淡雅的顏色,與 農牧民喜愛的大紅大綠強烈對比色彩恰恰相反。近年來城鎮居民著西裝革履者越來越多,就連拉薩近郊的農民穿傳統藏裝的也越來越少,漢裝、藏裝、 西裝混穿現象普遍。</p> <p class="ql-block"> 藏北牧區的牧民一年到頭幾乎都穿皮袍。皮袍光面朝外,前襟、后背、袖口用彩線縫出大幅圖案。一般男子皮袍處理較簡單,婦女的藏袍較復雜,要用許多條寬大的色帶飾邊,并排飾于后面,有黑、紅、綠、紫等顏色,數量大多為五至七條,也有的把皮面飾滿。藏北婦女還習慣將頭發分辮成無數根小辮,因為藏北寒冷,人們一年半載也難洗滌梳理幾次頭發,而且她們還將松耳石、 瑪瑙、珊瑚、 琥珀等直接穿串固定在發辮中,這在農區和城鎮難以見到。</p> <p class="ql-block"> 東南地區的工布服裝最典型的特征是男女皆穿“谷休”,即寬無袖袍。男子的“谷休”從腰部束扎,下擺不過膝,女裝“谷休”卻下垂至腳面?!肮刃荨贝蠖嗍怯秒珰谥谱龅模灿杏妹ぷ龅?。工布男子都戴帽,特別喜歡戴一種從山南桑昂曲林傳去的用彩緞作裝飾的桑林帽。工布人的靴子也很講究,有“那刀”、“日局”兩種,男女均穿?!澳堑丁狈稚?、中、下三等,“日局”靴是節日盛典才穿的。</p> <p class="ql-block"> 西邊的阿里普蘭地區盛行羔皮袍,制做精細、裝飾典雅。羔皮袍的面料以毛呢為主,領、袖、襟底鑲水獺皮,外套綢緞,這在整個藏區都是較具特色的。而 普蘭服裝的最精美、最獨特的卻是婦女的“孔雀”服飾,它與 阿里 孔雀河的美名緊緊聯系在一起??兹负釉搭^似孔雀,它是美麗和吉祥的象征,為了使孔雀般的美麗和吉祥永生永世地存在于這塊土地上,婦女們的裝飾便模仿孔雀而流俗于今。婦女戴的帽子叫“町瑪”,是棕藍色彩線氆氌制做的圓筒帽,帽的底邊截一段為留辮子處,婦女的耳墜以珊瑚及珍珠連串而成,長約15厘米。獨特的帽子及耳墜象征孔雀的頭冠,婦女背部系“改巴”,即背部圍裙,“改巴”用毛色純白光滑的山羊皮制作,正中部鑲嵌帶有圓形花紋的棕藍色氆氌,是婀娜多姿孔雀的翅膀,底部開的三道叉口便是孔雀的尾羽。有的“改巴”皮面夾有色彩絢麗的綢緞,更具有非凡的風姿,猶如開屏孔雀臨現眼前,美麗多姿。</p> <p class="ql-block"> 拉薩藏裝的樣式,無論男女裝,以前一直另有腰帶備著,系時要在腰后打出漂亮的褶子,可這卻要費一番功夫,一般不熟練到一定程度,怎么也打不好。90年代初倒是有一陣子, 拉薩掀起了一股“改良藏裝”潮,設了“T形臺”,上臺展示的竟全是被重新設計了的藏裙,設計很有現代節奏感,比如男士藏袍,設計者把長袍裁成了兩半,拿來穿了衣服,再套上下面一半,整體效果還是一個長袍的模樣。這樣的設計,是省去了許多麻煩,可不知怎的,還是沒能傳播開來。猜其原因,恐怕還是穿的人怎么也覺得沒原來的味道,有些小氣,失去了當家做父親的人所具備的某種品質,比如說一種老成持重感。而女裝也是費心整了容的,原來樸素順溜的領口,突然多了像時裝一樣的翻領、豎領、毛領……藏族的服飾審美觀中,最注重崇尚的,可能還是一個“雅”字,女裝沒能流行開來的原因,我想可能是犯了這個忌諱。但不管怎么說,這場“T形臺”之風,在拉薩人心中記憶猶新,無論成功與否,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創舉,而且它所帶來的新東西,繼續出現在兒童藏裝上,非常的活潑可愛,非常有朝氣。</p> <p class="ql-block"> 真正說到女式藏裝的成功改良,則是80年代初居住在 印度的藏胞回國探親時,流傳過一種新的樣式――再也不用另備腰帶,裙子上原來就縫制了腰帶,一環過來便可,裙子也自然形成,既美觀,穿起來也方便。隨之而來的是面料的改頭換面:各種各樣道不上名的輕盈細料和同樣千姿百態的顏色。這不僅是歷史環境帶來的變化,一部分還是得歸功于那些經常往返于中印之間的尼籍藏胞。他們之中的女人通常給拉薩帶來一些新的時髦。對于許多時尚達人而言,創新后的藏裝是本地獨一無二的潮品,無論是藏式羊皮襖和牛仔褲或長筒靴的搭配,還是藏式襯衫和毛呢大衣的搭配,都是高原最具特色的混搭范兒。</p> <p class="ql-block"> 藏族人的服飾已經有了非常悠久的歷史,近幾百年來,并沒有太大的改變。藏族服飾的特點就是袖子寬大在衣領,袖口和下擺等地方都有毛皮鑲邊。藏族由于天氣寒冷,因此一般衣服都是非常厚實的。但是白天的時候人們干活的時候就會很不方便,因此就會將一只袖子或者是兩只袖子都脫掉。</p> <p class="ql-block"> 還有一個原因是,青藏高原晝夜溫差非常大,有時候一天當中,甚至能經歷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因此身上的衣服寧可多一點,不能少,天熱的時候,就把衣服袖子脫下來,扎在腰間,冷的時候就穿上。</p> <p class="ql-block"> 后來漸漸的,藏族的這種穿衣方式就成了藏族人特有的穿衣風格。人們一般是脫右邊的袖子,只穿左邊的胳膊。因為人們一般是右邊的胳膊用的多一些,將右邊的胳膊露出來方便勞動。</p> <p class="ql-block"> 后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還將藏袍改良,干脆做衣服的時候只做左邊的袖子,將右邊的袖子和肩膀省掉,這樣穿的時候既方便,又不累贅。甚至到了現在,像藏族人那樣只穿一只袖子,露出一只胳膊和肩膀來,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 目前關于藏族服飾最久遠、現存的實物資料是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少量裝飾品,有片飾簪、璜、珠、項飾、牌飾、貝飾等,反映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青藏高原土著居民已有了較高的審美情趣,不僅有了縫織衣物的骨針,還具備了需一定審美意識方能創造出的璜、珠等。</span></p> <p class="ql-block"> 藏族服裝以藏袍最為常見。城鎮居民喜歡用高級毛料制作藏袍,農區用氆氌,牧區用毛皮。藏服之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是腰帶,除了腰帶之外,西藏藏族婦女的邦典也極具特色。另外,藏族人也喜歡戴帽,多為氈帽、皮帽和金花帽,而藏族人穿的鞋被稱之為藏靴。藏族人的飾品以發飾、耳飾、胸飾、腰飾和手飾為主。</p> <p class="ql-block"> 總之,由于自然條件、生產方式的不同,藏族服飾豐富多彩,差異頗多,不勝枚舉。有些地區,縣與縣、鄉與鄉之間都有較大區別。目前已發現的服飾類型已有200多種,居 中國少數民族之首。</p> <p class="ql-block">攝影:鈞鴻</p><p class="ql-block">模特:邂逅</p><p class="ql-block">地點:西藏拉薩大昭寺</p><p class="ql-block">時間:2021年4月2日</p><p class="ql-block">文字: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泉县|
察隅县|
永兴县|
郓城县|
盘山县|
娱乐|
剑河县|
清水河县|
许昌县|
太白县|
安福县|
日照市|
灵寿县|
聂拉木县|
隆林|
革吉县|
镇远县|
丹棱县|
孟津县|
濮阳市|
高唐县|
商洛市|
康定县|
绥江县|
榆中县|
蒙自县|
富锦市|
高雄市|
手游|
景泰县|
修文县|
宁国市|
九江市|
龙门县|
离岛区|
阳原县|
永顺县|
洛隆县|
库车县|
界首市|
南雄市|